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1901-1985)因创立“原生艺术”而闻名,原生艺术是指产生于学院艺术界限之外的艺术,杜布菲支持对艺术、文化和社会现状进行持续的拷问。终其一生,杜布菲都在挑战既定的规则和习俗,也因这个原因,他的作品强大而意义深远。在杜布菲的一生中,他的回顾展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泰特美术馆、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等在内的12家博物馆举办。
生平年记
让·杜布菲是法国画家、雕刻家和版画家。创作以摆脱观察习惯和文化条件,破除正统的表现规则和油画技艺为特征,并广泛使用各种手段(材料)创造多种风格。20世纪40年代末形成自己的风格,称为“
原生艺术”(粗、生、
涩艺术)、涂抹派或
塔希主义。后来转向雕刻创作。1962年达到艺术顶峰—“乌尔卢普”风格。其作品使人联想到儿童涂鸦的自发乐趣,也有史前洞窟壁画的野性意味和西方城市街道涂抹画的随意性。《四棵树》(1969)和《装饰品小园地》(1976)成为法国艺术品中不朽之作。
1901年,杜布菲出生在法国
勒阿弗尔的一个酒商家庭。高中毕业后,他即抱定投身艺术的决心前往巴黎学画。但其实现理想的道路远非一帆风顺。很快,他就开始质疑别人向其推荐的那些所谓“艺术和文化名家”的造诣。经过在
朱利安学院(l’Académie Julian)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年轻的杜布菲试图找到自己的创作之路,但却遇上瓶颈。此后,他一度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放弃绘画,帮助家里打理
葡萄酒生意。直到1941年、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时候,杜布菲才又重新拿起画笔,决定全身心恢复
艺术创作。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于走访法国和
瑞士的数家
精神病院时受到启发,首先提出了“原生艺术”(Art Brut)的概念(于1945年提出)。他从社会边缘人、非科班出身的
艺术爱好者、儿童及精神病患者的作品中惊喜地发现了游离于主流之外的新的
艺术形式,并发出了“爱原生艺术更甚于文化艺术”的感叹(源自其最早发表的原生艺术宣言的标题)。上世纪50年代,在巴黎塞纳
河左岸画廊(Galerie Rive Gauche)和纽约皮埃尔·马蒂斯画廊(Galerie Pierre Matisse)的支持下,杜布菲进行了大量创作,并醉心于发现各种
新鲜事物。他先后创作了“浆糊”系列、“蝴蝶翅膀画”系列、“奶牛”系列、“拼
组画” 系列、“地形学”、“肌理学”、“植物元素”和“物质学”等一系列作品。60年代早期,正当其作品得到艺术界的满堂喝彩之际,他却再度“转型”。1962 年,杜布菲一边筹备将于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举办的
个人作品回顾展,一边着手创作“鸣路波”(L’Hourloupe)系列。他的这一创作阶段持续至1974年。“鸣路波”一词是杜布菲的自创词,由法语单词“狼”和“恶作剧”混合而成,向人们揭示了新的艺术创作空间。在 “鸣路波”时期,杜布菲以蓝、白、红等三色为基调进行绘画、雕塑、建筑及各种拼组的创作。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于1964年在
威尼斯格拉西宫(Palazzo Grassi)与公众见面。让·杜布菲在有生之年即得到普遍认可与推崇。如今,其作品价格在
艺术市场上大为看涨。不仅如此,得到这位原生
艺术理论大师首肯的其他所有原生艺术“发起人”的作品也都在艺术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早年经营
1901年出生于法国
勒阿弗尔市(Le Havre),一个有钱的酒商家庭。因为家境殷实富裕,加上他从小聪慧过人,顺利地念完了小学至初中的全部课程。他白天念
哈佛尔当地高中,晚上在艺术学校上课。
1918年其父为了开辟新的生意场,率领全家搬到巴黎安身。于是杜布菲在法国朱利安学院(Académie Julian)学习绘画,但性格叛逆的他,只念了一年就拒绝接受传统美术训练,私下继续画画,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音乐、语言学习、实验性的戏剧和
木偶艺术上。1921年左右他就开始与巴黎当地的艺术家交往,因为朋友的引介,曾经与
超现实主义的圈子走得很近。
1925年,迪比费回到家乡协助家人经营葡萄酒生意。
1930年,他创立了自己的葡萄酒事业。在20年代末到30年代他经商的这段时间,曾断断续续有过几次提笔创作,但最后总是面临放弃的命运,原因是他始终找不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面对本世纪以来出现的众多创新的艺术形式,他一点也不想再去制造一些别人已经弄过的东西,他是那么地厌恶陈腔滥调。
1937年,迪比费再一次绝望地搁下画笔,甚至打算从此放弃艺术之路。
职业画家
1942年,迪比费又重拾了画笔,成为了职业画家。他意外地在儿童画那里发现了一个秘密:一个图像可以是具象,但又能冲破写实的常规,他感觉这种具象似乎负载着某种难以言宣的力量与新的东西。他马上就着手朝这条半具象的路迈进,他做了很多图像的实验,可是很快地他就察觉到儿童画的限制与重复,他觉得他必须寻找其他的路。
1944年,迪比费在
巴黎旺多姆广场(place Vendome)的吐安画廊(Galerie Drouin)举办了生平的第一次个展。
1945年7月5日-22日,瑞士
参观访问期间,接触到许多精神病人创作的艺术品,深为震动。回到法国后,提出“原生艺术”(Art Brut)一词,并在连续出版物《原生艺术笔记》(Cahiers de l`Art Brut)中经行介绍推广。
1947年11月,“原生艺术之家”(Le foyer de l`Art Brut)创立,在巴黎吐安画廊(Galerie Drouin)的地下室。他把这两年来花了许多心血四处收集到的相关文件、照片与相关的资料都陈列在那里。第一档开幕展展出了瑞士收藏家约瑟夫·奥斯卡·穆勒(Joseph-Oscar Muller)所收藏的“大胡子”(Barbus Mtiller)
人物雕塑。
1947年起,为追索新的
创作灵感,迪比费前往
北非的
撒哈拉沙漠好几次,他一边学习
阿拉伯文、一边绘画,在那里生活了好几个月,希望能融进当地人的沙漠生活。
原生艺术协会
1948年10月,迪比费邀集了几个朋友创立了“原生艺术协会”(Compagnie de l` Art Brut)。
1949年10月到11月,在巴黎吐安画廊举行一次原生艺术展,共有六十三位作者的二百件作品参展。迪比费趁机在展览目录里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爱原生艺术更甚于文化艺术》(L`Art Brut prefere aux Arts Culturels),文章里表达了激烈的捍卫原生艺术的立场,并为原生艺术作了一些定义上的阐述,引起了媒体上的讨论。
1949年底,展开了原生艺术的探索之旅,他到法国、瑞士、
比利时、德国等地的精神病院寻找新的作者与作品。
1950年,当他前往德国海德堡的时候,亲眼见到他二十几年前在书上读到的“普林茨霍恩收藏”,大受震撼。这一段期间,迪比费对原生艺术的观念随着他越来越丰富的发现似乎有变得更加激烈的趋向,他甚至以此形成了一套善恶分明的理论,将艺术二分为“真艺术”与“假艺术”。
1951年10月,原生艺术协会解散。
1951年10月23日,迪比费带着妻子莉莉(Lili),还有打包装箱的原生艺术作品一起搭着轮船穿过
大西洋,经过六天海浪的摆荡,到达他素昧平生的纽约。
1951年12月—1952年1月,在芝加哥艺术俱乐部(Chicago Arts Club)举办回顾展。
1952年2月—3月,在纽约的皮埃尔·马蒂斯(Pierre Mattisse)画廊举办展览。
1952年4月,离开纽约返回巴黎。
1955年初,为了让他的妻子莉莉好好养病,他们搬到法国东南部一个叫做凡斯(Vence)的小城。
1959年夏,迪比费举办了一次展览,一共有十五位作者的四十件作品参加展出。
1962年9月24日,迪比费在巴黎再度组织了原生艺术协会,参照十几年前协会的组织条例与宗旨,迪比费这一次决心把这个地方定位为一个原生艺术的研究中心。
1967年,迪比费借巴黎的
装饰艺术馆(Musee des Arts Decoratifs)举办了一次原生艺术大展。这次迪比费选了七十五位作者,总共七百件作品,组成了这次浩浩荡荡的原生艺术大展,比1947年在吐安画廊的展览规模要大三倍以上,
1970年,为寻求原生艺术收藏的保存安全与持续开放给大众观赏,迪比费宣布愿意将这批作品捐出来成立一个美术馆。
1976年2月26日,瑞士
洛桑市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La Collectiondel`Art Brut a Lausanne)正式对大众打开大门,安置有迪比费的收藏。
1985年卒于巴黎。
艺术创作
杜布菲最有特色的技法,约形成于1945年,他运用这种技法达15年之久。他用沙子、泥土、
固定剂和其他一些要素,构成一个厚厚的里面参杂着颜料的底子,然后在这个底子里搞创作。整个画面是乱涂的,斑斑驳驳的,他用各种办法使它带上一种可以触知、强有力的事实。这种作为
自然物体的绘画真实,在获得他所寻求的神秘、原始效果方面,是最为重要的。从底子里或模糊状物中浮现出来的是畸形人物,在他们身上把疯狂的特点和
史前艺术的丰富形象的力量结合起来,如《毛皮的帽子》。纵观其整个上世纪50年代的作品,主要色彩是调子相近的棕色、暗淡的赭色和黑色,一般近于
单色画。
60年代初,迪比费开创一种
装饰画系列,并故意将其命名为毫无意义的‖L'Hourloupe‖。而这种新风格成功地延续到现今的绘画、雕塑与环境雕塑中,显示了一种对设计的仪式
性紧张感以及对
精神病艺术的疏远感。这类用不安的心灵创造出的奇异幻想的世界,以其视觉上、心理上的
戏剧性吸引着迪比费,被其用作创作资源。
杜布菲独立于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者之外,他抢在他们许多人之前,主要采用一种直觉手法画画。在浓厚的底子上画画时,他运用了可能发生的每一件
偶发事件。他用修饰性的技法和材料,以破碎的轮廓,表面脏而带血般的色彩,使人物变得失去控制、疯狂。如在《
吉普赛人》一画中所表现出来的。
杜布菲有个习惯,总喜欢在一段时间里画一个单一的主题或几个相关的主题。1957年以后,被称为是他的“非形象”时期,几乎完全是画
抽象画。但奇怪的是,在同时期,也仍有很具象的画产生,直到1961年、1962年他的新系列“巴黎
马戏团”诞生。由此进入了他的另一个新的开始,他以接近半自动性书写的方式,画他所看到的任何东西,带有浓厚的素描性效果。杜布菲曾在纽约住过,他的工作室就设在下城靠东面的包里区,他在美国并没有停留太长的时间,因为美国并不像他所希望的那样:有天真、原始性、或怪异的风味。
杜布菲的作品中也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辩证:艺术—
反艺术、形象—无形象、彩色—单色、立体—平面等等。他的
创作过程往往忽视观众的存在,不理会
艺术史的发展,认为创作不应在乎别人的眼光,却又希望艺术是让一般大众所共享的。他一再批评艺术,排斥官方机构,却最后在法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展出;轻视荣耀,却接受1984年
威尼斯双年展的荣誉表彰;不屑将艺术商业化的生意人,自己却经营自己的作品。总之,杜布菲是个充满
矛盾性的伟大艺术家。
主要贡献
“原生艺术”的概念
迪比费提出的“原生艺术”(生涩艺术)的概念为
主流文化的出路提供了颇有意义的选择的可能性—创造的真实性等同于完全依于自我的无拘束的表达。
迪比费对生涩艺术的创造者界定过一个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于社会、文化的影响,毫无任何艺术训练,没有传统的羁绊;
艺术灵感源自个人,其价值在作品本身是人独立的标志,其创作不期许经济收入或公众认可(除此之外,迪比费没有给出更严格的界定,因为即使是最自给自足的艺术家亦不可避免地受外界影响)。对生涩
艺术的定义充满了争议,部分原因在于关于它的纯审美的体系尚未建立。迪比费认为创造者本身的状态—如未受教育,起步较晚的绘画冲动、情感痛苦的压力等主要取决于完成的作品本身。当然,生涩艺术在艺术史上的边缘地位不能否认其作品真实的力量与怪异的美。
主要影响
让·迪比费的艺术对战后欧洲艺术的发展影响巨大,它对
巴黎画派的传统加以反艺术、反传统的正反两面的利用,以探索极端化后的开拓新域的可能性,对
现代主义做出了独特的注解。其作品与战前的克利和舒里特有渊源,集中地表现了战后头几年
视觉艺术中几种主要的倾向。其始创的生涩艺术,就优先考虑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拒绝接受艺术的组织性、整体统一性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在精神上影响了同时代的美国
芝加哥的艺术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萨特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对人的关心的传统这个源头,甚至在凡高和蒙克的艺术中寻找原初的人性本质,而力求以一种更为哲理化的感性形象表达出来。这便是迪比费非同凡响之处。迪比费的艺术生涯以一个独特鲜亮的例证呈现于艺术史--指出了一种可能的道路,使得先锋、前沿的艺术家正视名利以及所谓的尊崇。其对美学、传统的反叛到现今被看作影响20世纪文化领域的标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