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派建筑,又称赣式建筑、江右建筑,是江右民系的传统建筑。赣派建筑主要分布在江西省、湖南省东部、湖北省东南部、安徽省西南部、福建省西北部。
形成发展
赣派建筑成型于唐、宋朝,兴盛于明清,伴随着
江西社会经济发展,科举人文和
赣商崛起而不断发展壮大。晚清后期,随着
太平天国运动、赣商衰败和社会经济衰退,赣派建筑趋于保守和逐渐没落。
唐代,洪州开始兴起建筑风水说,即赣派建筑风格的民居开始形成。
明朝和清朝前期,江右商帮由于“海禁”政策、
赣江天然水运和有利经济基础而独步江湖,
清朝后期,由于交通格局发生了巨变,水运变陆运、
河运变海运,南北交通改走两湖、冀豫及苏皖山东,江西成了陆运和海运的
盲区,特别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晚清时期爆发的
太平天国运动,江右商帮受到打击,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随着江右商帮兴起的赣派建筑,也在晚清时期不可避免的走向保守和衰落。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乡村大量建造的民居,基本是两三层平顶阳台式楼房,多是沿海一带或西洋风格,失去了地方传统建筑特色,只是兴建的祠堂还保留老样式。
建筑格局
赣派建筑是主要集中于赣抚平原、
吉泰盆地和
赣南山区。民居都是贴立
穿斗式为主,祠堂
官厅等大型建筑,多采用抬梁式,部分地区使用插梁式。内为木结构承重,四面外墙围闭,使建筑成为一个整体。
南昌抚州九江上饶景德镇宜春鹰潭等地外墙墙体皆是
青砖立斗、斗中灌泥(此墙体南昌当地称之为夹泥墙),采用单丁斗式、一斗一眠式砌筑方法。
吉安赣州等地外墙墙体多采用眠砖墙(实心墙)。而且每隔一段就用拉铁把外墙“铆固”在木结构上。墙体一般高达7米—9米左右,墙头高出房架,迭落成“三山式”、“五山式”的阶梯式防火
马头墙,白灰压边青砖黛瓦,
轮廓线丰富多彩,犹如五线乐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染力。有的地区是以砖砌墙体或
土墙作为承重的砖木、土木
混合结构;大多数古村中的建筑都是明清时期的产物,仅有少数古村还零星存留着一些年代更为久远的古建筑。
风水布局
江西是形势派风水文化的发祥地,在村落规划上,赣派建筑受形势派风水文化影响,开天门、闭地户、水口建筑等布局,都比较注意“天人合一”与环境融为一体的
风水观,赣派建筑村落一般将祠堂、戏台置于村落的地理中心位置。
赣商巨富和科举官员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自然少不了买田和置办房产,而置办房产这在那个年代是比买田还要重要得多的大事,因为它关系到子孙后代和主宗家业的繁荣昌盛。在赣抚大地、
吉泰盆地,择一上等宝地,开天门闭地户,
水口几净,这都是每个村落布局首先要考虑的。
除了建筑的选址、朝向、形态要符合风水理念,周围的树木、湖泊、河流、山脉也被当做构成风水的元素。赣派建筑不仅选择风水吉地,也热衷修建古塔、古桥,挖掘河流、池塘等方式营造吉祥寓意,比如,
泰和县江畔古村,在村后修建“
魁星塔”,桥边栽种“笔架樟”,寓塔如笔,斜架在“笔架”上,还修建八口古塘,组成“七星伴月”
吉象,与
北斗七星中“魁星”相响应。
整体风格
赣派建筑布局简洁,朴实素雅,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赣派
民居建筑,墙角、天井、栏杆、照壁、
漏窗等用青石、
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外看,多为长方形平面,用空
半砖墙围合,清一色的
青砖灰瓦,高峻的马头墙,半掩半露的双披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后面,
马头墙造型丰富多样,翘首长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风。
主要类型
赣派宗祠
江南第一祠王家大祠堂—诚敬堂(国家
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
王家村,始建于明朝中期,祠堂长82.3米,宽44.3米,总面积为3645.89平米,是
江西省发现的最大的古祠堂,有“江南第一祠”的美誉,在全国范围内极为罕见。祠堂建成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历时12年完工,占地面积6500余平方米。
整座祠堂共用立柱就有99根,其中,上厅的2根立柱直径达1米,需两人才能合抱,十分气派。2根立柱是当年专程到
湖北神农架购买来的,有着江南第一柱之称。
渼陂古村梁氏总祠永慕堂,为上、中、下堂中带两大开井的三进式建筑,
单体建筑的平面,
通面阔19.7米,通进深62米,占地1220多平方米。三开间的门廊,上有高耸的牌楼,如意斗拱承托起
翘角飞檐,顶覆
琉璃瓦,金光闪闪。中堂檐步有四角亭式抱厦,伸入天井间。小堂檐步亦有高耸的牌楼。
抬梁构架、用料粗硕。其中堂(或上堂)中缝梁架
抬梁式,与民居清一色的
穿斗式构架不同,宗祠的中堂(二进者为上堂)多为
抬梁式构架,砌上露明造,由
五架梁承托屋顶,明间显得宽敞明亮,无论梁枋,均用材硕大。永慕正架梁直径超过60厘米,明间
金柱、前檐六柱五间式,石柱作
垂莲柱状。明间花坊另置石匾,刻“古槐第”三字;次间则填绘彩画。顶角皆起翘,檐下有墨绘花鸟、山水、博古、诗文等。
赣派骑楼
沙溪古街,位于江西
上饶信州区沙溪镇,长度1.5公里。古街从老政府所在地一直到
赣东北地质大队沙溪基地,大约有1点5公里。古街有两条,一条是胜利街(含上街
中街下街三段)。一条是柴狗街。在古街最醒目的是当地人徐敬湍,解放前主要从事织绸
棉麻织布生意,在江西上饶、上海、杭州、广州等地设有十多家店,解放初期也做粮食生意。
牌坊
牌坊依据旌表的内容分为标志性坊、功名牌坊(或仕科坊,专属科举榜样)、节烈牌坊(或贞节坊,专属女性)、仁义牌坊(或
忠义坊,专属
道德楷模)、
功德牌坊(军功或政绩)等种类。
在根据当时的规定,凡通过岁贡、恩贡、
拔贡、
优贡、
例贡、
副贡等形式被贡举人
国子监读书也即由府、州、学贡献给皇帝的生员,以及获得举人以上功名的人才,可在经地方官府审核批准后,由地方官府按规定官方出资建功名坊。关于这一点,清《
太仓州志厥里宋明时期江西省是科举大省,
是故拥有数量众多的牌坊,这些牌坊分布在江西各地,又有
江右特色,如:六脚牌坊、四面牌坊、
三滴水门坊、五滴水门坊以及牌坊门(贴壁式,古时江西人喜欢将牌坊与建筑结为一体)等……
大明“第一状元牌坊”
吴伯宗(1334-1384)名祐,以字行于世,明初金溪
新田(今属江西省
东乡县红光垦殖场新田分场)人。天文学家。官至
武英殿大学士。 曾祖吴可,宋登仕郎,漕贡进士(举人),其兄弟
吴名扬,参与
文天祥勤王军,入幕府;祖父吴泰运;父吴仪,字明善,元乡贡进士(举人),时称“东吴先生”。
吴伯宗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颖悟,十岁即能写文章。乡中贤达葛元喆说:“此儿玉光剑气,终不可掩。”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吴伯宗参加乡试,获得第一名,解元。翌年礼部会试又考中第二十四名,殿试终夺第一,
状元及第。这座叫“科第世家”的牌坊是朝廷奖励给明朝第一位状元吴伯宗的。这座牌楼原本是在江西
抚州,后来迁入南京
中国科举博物馆。
罕见的“天下第一坊”
双坊并峙,昼锦荣归
明朝
永乐初年间,
进贤县七里乡罗源陈家村人
陈谟,因勤奋好学被推为
拔贡,并于20余岁参与编修《
永乐大典》,任四川右参政。他在当地口碑很好,由
兵科给事中高旭和进贤县知县佘曜等地方官员于永乐八年(1410年)为其立坊纪念。坊额由陈谟好友,明代
大学士解缙(江西
吉水人)题写“昼锦”两字,
昼锦坊由此而来。昼锦坊是我国发现有确切纪年最早的牌坊,“昼锦”二字为《永乐大典》主编解缙所书。
在陈谟去世二百多年之后,在明 神宗
万历年间,陈谟后裔中 的陈良言、陈应元、陈良训 三人分别为
太学生、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朝廷为了再次表彰
陈氏家族,于崇祯十年(1637年)又立“理学名贤”坊表彰。理学名贤坊位于昼锦坊前(南)约12米处,与昼锦坊处于同一中轴线上,是四柱三间,木质结构。坊门上端坊格刻有黑底金字:“理学名贤”、 “科甲济美”、“
明经传芳”及“龙章世锡”等。牌坊上部由“米”字斗拱层叠而成,坊脊中央立一
官帽造型。坊柱前后四对
石狮面相内忧外喜,表情入神,形态逼真,生动有趣。
“昼锦坊”与“理学名贤”合称为
陈氏牌坊。由于其历史悠久,及其以
石牌坊、
木牌坊和 水池合一构成的院落式
建筑形式,为国内所罕见,由此,陈氏牌坊又有‘天下第一坊’的美誉。2006年6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六脚牌坊
进贤钟陵节凛冰霜六脚牌坊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为旌表儒士胡仰廷妻杨氏修建钟陵节凛冰霜坊,牌坊位于进贤县
钟陵乡钟陵桥西侧。杨氏20岁丧夫守寡,
贞操自守,孝敬长辈。当地官吏士绅和胡氏家族赞其“节凛冰霜”,并请旨为她建立牌坊,以示旌表。
钟陵节凛冰霜坊正面上方匾额
阳刻“节凛冰霜”四字,背面上方匾额刻有清代
乾隆职官名单,夹梁阳刻“旌表儒士胡仰廷之妻
杨氏节孝坊”。
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重修,在村口建荣恩牌坊,牌坊正南为“科甲丛芳”四字,牌坊后面三层横书“
簪缨接武”,牌坊为纪念村人
黄昭。黄昭,号观澜,元
至顺年间进士,元末,
朱元璋起兵,先授黄昭为
将仕郎,后为
安庆路录事,升兵部
员外郎,再升
兵部尚书。
建于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
大司马牌坊位于村东,是明
嘉靖朝为时任兵部尚书的
谭纶所建,整座牌坊由六根青石为柱,用巨型青石扁拼成整座牌坊的屏面,每根石柱底部半米宽见方,高二十余米,重三万余斤。牌坊正反两面均有题字和各种雕花图案,正中自上而下题字为:上层为直书“恩荣”二字,中层为“大司马”三字。再下是横匾:“嘉靖甲辰进士兵部尚书谭纶”。题字匾的周边,嵌以多种
图案石扁,有
文官武将,珍禽异兽,祥云瑞月,花草虫鱼等,十分珍贵。
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牌坊由六根石柱建成,正中两柱前后相嵌四只雄雌狮立座。牌坊第二层正中刻有“父子兄弟叔侄同朝”八个
阴刻大字横石匾,横匾之上用麻石悬雕将官进宫图,下为
双龙戏珠,周围有各不相同人物、鸟兽、花卉及阁楼等图案悬雕石刻。
建筑特点
马头墙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
封火墙,是赣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流派中江南
古典建筑中扮演重要特色。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由于江西地区不同,所以对于马头墙称呼上也有不同,在
赣语南昌地区把大型的青砖
天井屋称为“
土库”(
本字为“土㲄”,音[tu-kuk],《玉篇·土部》:“㲄,
土墼也。”),而外墙称之为三
花三墙或者
五花山墙、
抚州地区则称之为翻爪屋(板爪屋)、
上饶地区称之为垛垛墙、
吉安地区则称之为墩子墙……外墙上采用
磨砖对缝,墙体上一般采用三种砌法,最底层以条石砌(材料上有
红石青石麻石),中间部分采用眠砖砌,上层部分采用丁斗砌。白灰压边做搏风线,南昌抚州
宜春地区称之为墙头线脚,吉安
赣州地区称之为白线,上饶景德镇
九江地区称之为
白布。
磨砖对缝
磨砖对缝是
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高级建筑工艺,即将毛砖砍磨成边直角正的长方形等,砌筑成墙时,砖与砖之间
干摆灌浆,墙面不
挂灰、不涂红,整个墙面光滑平整,严丝合缝。磨砖对缝的砌法,先用磨器把青砖磨平,砌时以
江米米汤为
粘合剂,使砖的缝隙弥合。
搏风线
赣派建筑马头墙外观上不同于
徽派建筑的标志之一就是清水白线马头墙。由于各地工艺不同,所以造成江西各地清水白线马头墙也有一些差异,但是总体来说依然是比较统一。
南昌抚州宜春地区做法,将墙头处1~2层丁斗砖,向外突出半寸至一寸,刷上白灰,使其较厚较宽,看上去有凸出感、饱满感,称之为墙头线脚、吉安赣州地区做法,将墙头处一层眠砖向外突出,刷上白灰,由于只有一层眠砖,从整堵墙体上看占比例较小,遂称之为白线、上饶景德镇九江地区做法则是直接在墙头处刷上白灰,
覆盖面较宽,故称之为白布。
外部特征
入内,其格局多为二进三开间,一堂一厅,面阔三间,明间厅堂,
次间臣室,左右对称。木构穿斗式梁架,并依使用目的之不同,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轩,形制秀美且富于变化。卧室楼高一层半,下层居住,上半层放置什物。厅堂没有分层,显得高大宽敞,气势极为堂皇。室内地面,以长条青砖横向错缝铺砌。神龛设在厅堂宝壁两边侧门的上方。堂前均有较为狭小的天井,既从采光通风之用,又取
四水归堂之意,无形中把人与天衔接起来,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情境。
室内结构
赣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
木构架为主。室内装饰主要有木雕(刻)、砖雕(刻)、石雕(刻)、彩画和墨绘,其风格明快,图案丰富,内涵深邃,反映了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天人合一”的崇尚,对
伦理道德的尊重。
“理学名家”宅门前和
大宗祠遗址上的元明时代的红石狮子,文馆享堂内六斗
藻井上的明代彩绘,都是难得的艺术精品。而明代民居怀德堂照壁上的“雀(爵)鹿(禄)蜂(封)猴(侯)”砖雕壁画和永享堂照壁上的“麒麟望日”镶雕,更是题材丰富,技艺高超,国内绝无仅有,堪称国粹。
挖掘保护
以金溪为例,具有重大保护价值的古镇有1个(
浒湾镇)、
古村落100多个。其中,列入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个(浒湾镇、
竹桥古村、东源曾家村),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1个,省级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个,是赣派建筑的最典型代表,是江右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代表村落
上池村始建于
北宋、迄今已逾千年,1985年
江西省人民政府将上池村
王安石故里,列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点保存下来的建筑主要是明清以来修建的。是展示中国明清
建筑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文物保护区。
陂下村位于
吉安市青原区东南隅
富田镇,距吉安市青原区南50公里,距富田镇政府2公里,地处富水河畔。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自唐代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陂下古村保存了大量明清赣派建筑,包括牌坊、祠堂、古井。陂下古村保留了古代村落抵御强敌入侵的
战略防御设施体系。
渼陂村位于吉安市青原区
文陂镇,距吉安市中心城区28公里,渼陂古村始建于
南宋初年,距今有近千年历史。渼陂古村芗峰东立,象岭西护,瑶山南耸,富水北流、山环
水抱,天然形胜,八卦巷通,水塘环绕,村中保存完整的
明清建筑有367栋。
流坑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
牛田镇东南部的乌江之畔,距县城32公里。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个董氏
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
流坑村保存有明万十年族谱3本,清代各房谱牒20多个版本,各种宗庙58座。大宗祠遗址更是一绝,五根高8米,直径0.7米的花岗岩石柱,傲视苍穹,被称为流坑的“
圆明园”。流坑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遐迩。明代中叶村子经过规划,形成了七横一竖八条街巷,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巷道设置门楼、门楼之间以村墙连接围合的整体布局,巷道用
鹅卵石铺地,并建良好的
排水系统,别具一格,堪称一绝。村中现存500余幢建筑中,明清占建筑及遗址计206余处,村中古建筑均为
砖木结构楼房,质朴而简洁,但
建筑装饰十分讲究。
江畔村,古称
浮潭,位于江西省泰和县
沿溪镇,肇始于北宋,兴盛于明清,历经千年,为千年古村,也被称为“
庐陵文化古村”、“江南赣商第一村”。村中保存有连片的100多栋明清赣派建筑:祠堂、书院、当房和民居,村周有
古樟、
古驿道、古渡、古堤、
古码头、
古戏台、古碾房、古庙和古庵
遗址,还有被列为文物保护的古桥、古塔。
东乡县
浯溪村,坐落在抚州市
东乡区南部。距县城28.5公里,距
黎圩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座北朝南倚山而建,东西宽310米。
浯溪村民60%姓王,始祖为
王安石之弟
王安国第四世孙志先公,于宋庆元年(1195年)自上池瑶田徙居于此,建村已有813年的历史。村内保存完好、集中连片的
明清古建筑群,有
贞孝牌坊一座、南北大门楼各一座、“奕世甲科” 牌楼一座。状元路一条长450米、麻条石巷道18条共685
米长、古井三眼、石狮两尊、
旗杆石两副、
石拱桥一座、麻石墩桥一座及古樟树3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