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毅,男,笔名赫连勃勃大王,1966年生,天津人,硕士,现居深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正高职称,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其处女作为《赫尔辛基的逃亡》。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梅毅于1966年出生,天津人。梅毅读小学时就涉猎古书,学习成绩优异,但数学偏科严重。他热爱中文写作,但选择了英文专业进入大学学习,最终获得了硕士学位。
青年经历
1992年,梅毅研究生毕业后,梅毅来到深圳,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国际部翻译。1993年底,梅毅跳槽至深圳证券结算公司,从事国外证券市场研究分析工作。在工作之余,梅毅爱好写作;1994年,梅毅在北京一家《小说》杂志上发表处女作《赫尔辛基的逃亡》。之后,他陆续在《中篇小说选刊》等文学刊物上发表中篇小说,比如《生命的伤口》《表层》及《纯真年代》等,同时也出版了长篇小说“伪青春三部曲”-《南方的日光机场》 《失重岁月》《城市碎片》及翻译出版社会学教材《人类行为》。从1995年起,梅毅一直在深交所国际部工作,并于同年加入广东作协。1998年5月15日,《纯真年代》荣获深圳市第三届青年文学奖。
2000年,梅毅成为广东省23名首批签约作家之一;2001年,破格获评副高职称,成为二级作家;2002年,梅毅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3年1月9日,长篇小说《白领青年》荣获“第十三届广东新人新作奖”-“长篇小说奖”。2003年末,梅毅开始在一些社交论坛发布历史散文相关帖子,并取笔名 “赫连勃勃大王”;从2004年起,梅毅开始撰写“中国历史大散文”,并陆续在内地和香港出版,比如《隐蔽的历史 》《历史的人性》《华丽血时代》《帝国的正午》《刀锋上的文明》《小怜玉体横陈夜》《帝国如风》《历史长河的悲喜英雄》及《帝王将相的博弈真相》等十几部历史图书;2005年,梅毅被提为正高级职称,并自诩为“中国金融界第一位一级作家”。
中年经历
3年左右后,梅毅完结了11本历史书,被称为“历史写作狂人”;2010年,梅毅在《百家讲坛》主讲6集《梅毅话英雄之鲜为人知的
杨家将》;2011年暑期,主讲17集《隋唐英雄志》;2011年初,梅毅当选为深圳作协副主席;2014年,受邀录制CCTV4中文国际频道《文明之旅》;2017年,受邀录制《
圆桌派》第二季;2019年,与
优酷合作《梅毅说中国史》《梅毅说中国史之长安风物》《大咖来喊卡》《梅毅说金瓶梅》《梅毅说水浒传》《历史同期声》及《毅论:历史上的人类与疫情》;2021年,担任全景式人文探索节目
《登场了!洛阳》探索团导师。同年,与
优酷合作《梅毅说中国史宋辽金夏篇》及《梅毅说中国史明史篇》,并担任主持人。2023年,应邀录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推出的大型米食文化探寻节目-
《中国米食大会》,探寻当地不同的米食文化和与之相关的故事。同年,应邀录制
《登场了!北京中轴线》,将中轴历史传奇娓娓道来。2024年12月,在澳门归回祖国25周年之际,网络文化节目《梅毅走天下·此心安处》将第一站镜头对准澳门,献礼向澳门回归25周年。在澳门站拍摄中,梅毅担任文旅召集官。
个人生活
父母教育
梅毅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大学哲学教授,家里的书非常多。四大名著中,除了《红楼梦》,梅毅在上小学时就把另外三部全部看完。中学时代,梅毅涉猎了许多文言文古书,所以文学功底比一般人强。1992年,26岁的梅毅即将研究生毕业,他想去海南闯荡,但被父亲劝阻。父亲拥有政治洞察力,认为梅毅去深圳会有更好的发展。父亲的话改变了梅毅的人生道路,他于当年6月只身闯荡深圳。
亲子教育
梅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梅毅以前喜欢西式的散养教育,后来却换了一种方式。比如他建议在小孩三四岁时,教育孩子背诵《道德经》和《易经》。他认为即使孩子当时不理解,但知识会融入到孩子的脑海里。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记住这些知识。所以他建议要想使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就要从小培养自己的孩子。
阅读爱好
有人每次联系梅毅,都会看到他坐在史书成堆的书房里看书,随处可见《跖跋史》《史记》《汉书》《三国志》以及冷僻的匿名书籍,几乎每一本书都可以看到被他反复阅读的痕迹及书页上的横线标志。正因为梅毅爱看书, 才写出了对历史绵延不绝阐释的作品,比如《隐蔽的历史》《历史的人性》《华丽血时代》《刀锋上的文明》 及 《大明朝的另类史》 等。
讲坛体验
有一次,梅毅担任凤凰卫视《曾国藩》节目的访谈嘉宾。他在该节目上的“露脸”使得央视十频道的导演注意到他。2009 年年底,梅毅获邀参与央视《探索·发现》栏目的一套历史揭秘节目。节目结束后,梅毅受到《百家讲坛》编导的关注。虽然一开始《百家讲坛》的剧组成员在考虑梅毅的资格和职业后对他能否上台讲课有些迟疑,但最终梅毅凭借多年做英语同声翻译练就的不怯场和“天津人特有的口才”,顺利通过初试,获得了负责审片的央视工作人员一致认可。
代表作品
著作
出版图书
电视节目
梅毅不仅是《百家讲坛》“
梅毅话英雄”系列节目的主讲人,也是央视四套
《文明之旅》的常驻主讲嘉宾。
百家讲坛
2010年,梅毅受《百家讲坛》邀请,主讲《梅毅话英雄》系列节目,包括《梅毅话英雄之鲜为人知的杨家将》(共6集),《梅毅话英雄之隋唐英雄志》(共17集)。
文明之旅
2014年,梅毅受邀录制CCTV4中文
国际频道《文明之旅之解密包公》。
大咖来喊咔
2019年8月,梅毅受邀录制
脱口秀节目《
大咖来喊咔》。
见多识广
2021年8月1日,梅毅受邀录制
广东卫视《见多识广》第三季。
闪耀吧大运河
2024年12月16日,梅毅成为《
闪耀吧!大运河》官宣走运团成员,该节目于12月23日播出。
创作特点
主题思想
四大四小
梅毅的作品基本上是一个中国全史,主要包括四个特点:第一个是大历史与小事件;第二个是大时代与小细节;第三个是大文化与小事典;第四个是大英雄和小人物。他抒写大时代与大历史的小故事和小情节,并挖掘出这个价值,有助于青少年了解中华史及国人正确地理解中国历史。
推崇英雄
梅毅的历史写作是为英雄立传,他笔下传说中的英雄人物除去历史的尘土,真切、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博大、雄浑及生猛的气息,令人热血沸腾。梅毅一直在写断代史,而贯穿该系列的主题就是英雄。
艺术手法
梅毅具有史学家的秉性、见识和独特的判断力,经常能发前人所未发。他文笔生动、不拘一格,采用跨文体写作方法,为学术成果做了很好的转化工作。梅毅主要站在民间立场进行写作,不同于学术和官方的叙事。他对史料运用自如,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他对历史的解读,细到日常生活, 大到决策风云。有的曲径通幽,有的跌宕起伏,既没有学究腐朽之气,又没有草根写手的胡编乱造,而是严肃地就史说史,就事说事。
作品特点
《极乐诱惑》
梅毅在《极乐诱惑》中对太平天国的再评价,体现了“南方现象”的精髓-“自由写作、自由表达”, 他从个人体验出发, 拂去覆盖在历史上层累的陈旧叙事, 以心证史, 表达出具有强烈个性特征的历史观察。
《大明朝的另类历史》
梅毅的《大明朝的另类历史》文字精练、从容,新添一股飒爽之气。该书使用后现代手法、娴熟的叙述能力及洞察历史本质的智慧,运用殷实的历史功底和深厚的文学修养,庄严地戏说正史,深刻地剖析了明王朝的关键性事件、政治逻辑及历史与人性的症结,把握了明朝历史的深沉脉搏。
获奖记录
作品奖项
个人荣誉
人物影响
作品影响
梅毅创作了超过500万字的历史作品,不仅受到国内诸多大型网站成百上千万读者的热捧,还受到了作家李国文、雷达、蒋子龙、梁晓声、肖复兴、舒婷、叶延滨及林希等人对其作品的大加推崇,属于国内极少数同时受主流文学界承认又被大众读者认可的网络历史作家。其中,作品《亡天下-南明痛史》意境开阔、选材独到、史料翔实,通过独特的文字叙述了从崇祯帝煤山自缢到永历小朝廷灭亡20 多年间的乱世风云,获得了沪上史学家的好评。
南方现象
2010年左右,以梅毅等人为代表的网络写手引领了中国通俗历史写作和阅读的潮流。这是历史写作和图书出版通俗历史写作出现的“南方现象”,它兴起于天涯网煮酒论史板块。他们的兴起,不仅使中国当时的历史叙事异彩纷呈, 也使图书出版和阅读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梅毅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历史的个体认知,他通过民间拥戴的方式表现出朝野之间亟待弥合的巨大分歧。他的写作不带有对立性,打破了冠带们对历史的垄断, 是一种时代所呼唤的文献补充,是对枯燥说教文的生动注脚。梅毅的历史写作从个体出发,重新言说、还原历史, 并通过互联网和图书的传播,影响大量读者,以看似曲折迂回的方式改变人们的历史观念。
人物评价
媒体评价
“写历史的时间比易中天要早;出版历史书的数量比易中 天、阎崇年二人之和要多;在网络上的粉丝比易中天、阎崇年、于丹三人之和要多。赫连勃勃大王,这个昔日匈奴暴君的名字 在普通人看来有些拗口,但在网络上,却是一个受到众多网友追捧的名人。生活中,他的真名叫梅毅。”(新浪网 评)
个人评价
“如果表彰我们这个行业的劳模,你肯定名列前茅!”(中国作协主席铁凝 评)
“梅毅的写作立场非常严肃,他的写作语言风格又特别具有现代感,新鲜感,趣味感。梅毅的历史写作文体 大气磅礴,可以说是小说家杂文家相糅合的一种特殊文体。”(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 评)
“梅毅说中国英雄史”的出现,让我们
中国作家这个群体感到欣慰:因为,梅毅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作家自我扩展的无限可能性,认识到,作家书写历史,其实是自
司马迁以来的传统。而作家梅毅所撰写的历史著作,无论从文笔还是史实,都可以称之为“好的”。一部“好的”历史书与“坏的”历史书的区别,就在于好的
历史学家能够运用他自己独特的判断力去解析历史。(著名作家
高洪波 评)
“梅毅是一位两栖性的全国著名作家。”(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张忠亮 评)
“梅毅在评骘论定某段历史事实、审知识鉴某个历史人物时,与时下某些史学家、某些文学家、刻意要将历史写成某种样子,以达到取悦谁,讨好谁,达到获取更大利益的个人目的,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他宁愿坐冷板凳,啃硬骨头,溯本追源,寻出真情,回顾返现,以求真知,有什么说什么,秉持史学家的直笔,有多少说多少,体现文学家的良知,这是难能可贵的治学精神。”(著名作家
李国文 评)
“有书卷味,无方巾气;有清新感,无腐儒气;有认真的学问,无肤浅的戏说;有深沉的思考,无庸俗的功利 。”(著名作家李国文 评)
梅毅英美文学专业出身,毕业后即入
金融界工作,浸淫
资本市场二十余载,风华正茂之年,信笔游缰,以“赫连勃勃大王”名头驰骋互联网,大哉壮哉。吾尝细谈其历史小说《
南北英雄志》第一部《驺虞幡》,英伟雄健,如此笔力如此才,“矛盾文学奖”,不亦易乎。(著名作家
蒋子龙 评)
从文学的角度讲,梅毅的作品对我最大的印象和最主要的启发,就是他跨文体的写作。其实梅毅的作品既不是散文也不是随笔,它们包罗万象,什么都有。梅毅写作自由的程度超出我的想象。21世纪的时候,我们说要以自己的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其实,读了梅毅的作品,我有一个新想法,就是面对21世纪各种“主义”不断的产生,我们的文学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把二者综合起来,就是以自己的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著名作家
阎连科 评)
要写活历史,除了扎实的史学功底和睿智的识见外,生动的文笔当不可少。我详读了“梅毅说中华英雄史”,感到梅毅的文笔确实生动,具有亦庄亦谐的感人魅力。他的一系列历史纪实体作品,似乎有着共同的
写作风格:他力图继承太史公开创的
历史文学余绪和评判史实的精神,努力效法
历史演义家的结构布局和善于演绎的流风,倾心于散文、小说家捕捉细节、铺叙感受的技巧,试图熔于一炉。(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沈渭滨 评)
梅毅没有像过去历史学家那样,只要不利的资料,都否定。梅毅的书附的史料也很多,包括一些当时人的记载,包括
内部文件,还包括一些外国人的记载,给我们开阔了眼界,为我们理解某一段历史提供了一个评价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史研究员
王学泰 评)
“梅毅说中华英雄史”有很重要的意义,他把史学界的成果大众化了。从前教条主义的教育,对梅毅来说没有形成一个框架,没有形成一个偏见。他的书里面的很多东西,虽然是
近代史学界已经研究过的,已经谈得很多了,但是他的突出意义在于把它大众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 评)
“启蒙者在中国近代史现代性转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还应该重视启蒙者英雄。梁鸿鹰则指出,梅毅通过对历史的深刻研究和梳理,凸显了整个历史发展中英雄所起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 评)
梅毅虽然写得很通俗,有点像小说,但是一看就知道他是下狠功夫看过史料的,跟那些网络上完全演绎、完全口语化、变成现代化的历史叙述、根据一点东西进行演绎的东西,还是很不一样的。梅毅很注意那种历史细微的细节,你一看就感觉挺有趣的,实际上史料都有,但是过去没有人揭示这个。(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张鸣 评)
梅毅的书比较可贵的地方在于,在整个的叙事过程中,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成败得失,是在历史的叙述中一环环展现出来,没有马上就进入一种历史判断。按照历史情景的本身来展现双方的对垒的过程,实事求是地,可以说是相对平实地去展示历史。这样出来的效果,相对来说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杨念群 评)
像梅先生这一批具有金融背景的人,可能更了解现代人在想什么。梅先生“一方面沉醉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一方面留恋于历史的幽暗光线”,这种生活状态,这么一种冲突,在一个写作人身上体现出来,经过微妙的递嬗后,又去影响他们的文字,而这种文字,以其独特的韵味来影响现代人的心志。(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钱文忠 评)
梅毅高产,又有见解,而且能辩证地看时代、
文学的发展,这一点非常的棒。最近这些年,我们国内关于历史方面非常地“热”,电视热播、网络热聊、影院热映、图书热销。而他2003年底就已经开始写中国
大历史,可见他极富预见性。(著名评论家雷达 评)
梅毅的历史写作,基本上还是正史的写法,同时有天马行空的很多
杂史、野史的感觉,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梅毅的大手笔,是他能在写事件时突出人物,以点带面,这种写法是他的首创。梅毅与众不同的历史写作,还在于他能用
现代意识回顾以前的历史,他从人性角度细腻观察历史。(著名评论家
白烨 评)
“梅毅写的是通史,并在历史题材的书写上自创了“梅毅体”,以人串史,以人说史,把历史写得有人性温度和人文厚度。虽然现在关于历史的叙述非常多,但是梅毅因为他的特点,有不可替代性,他的书值得备在案头。”(著名评论家白烨 评)
梅毅讲述历史一点也不枯燥,正因为他是以人来贯穿的,并不是我们以从前传统的方式来进行
断代史的研究。形象演绎是梅毅书写历史的专长,他写起历史来不仅好看,而且能活灵活现地把过去的历史再现于我们面前。(《
人民文学》副主编
肖复兴 评)
梅毅的历史写作有两大优点,第一,他确实有见识,他的历史
观察力非常奇特。如果将历史史学的真实性,人们宁肯去相信枯燥的教科书,但是人们读梅毅的历史著作,主要是想读作者的见识。第二个优点,梅毅的历史写作以文笔取胜。(《
诗刊》主编
叶延滨 评)
我看“梅毅说中华英雄史”的时候,
符契相合,感到由衷的欣喜。在我们
证券监管单位的梅毅,竟然打着一面“赫连勃勃大王”的大旗,成为声名显赫的历史学家,而且风生水起,已成“
中国互联网历史写作先行者”。他不仅写出了几百万字的
中国历史作品,可谓“著作等身”,而且坊内畅销,洛阳纸贵。从2010年开始,他又在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开讲《鲜为人知的杨家将》《
隋唐英雄志》,好奇之余,我更多感到的还是欣喜。(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
刘鸿儒 评)
读了梅毅的历史书,我觉得历史比小说更深刻。梅毅的视角独特,让人读之津津有味。(证监会研究院、
社科院法学所兼职教授
朱伟一 评)
他(梅毅)发现了很多别人没有发现的材料,当然他更多是在现有平凡的材料当中可以找出历史的端倪,这些可能显而易见,但是有时对显而易见的东西不忽略,反而可以找出历史的真谛,这是梅先生的书突出的地方。作为一个传媒从业者或者一个普通的读者,通过这个书,我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
曹可凡 评)
“梅毅自如穿行在网络文学和严肃文学之间,‘网络文学为用,严肃文学为体’,成为网络文学和现代文学结合起来的代表性作家之一。梅毅是‘建设性的解构主义者’,作品具有中国通史的价值,其写法可叫做文学历史。”(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贺绍俊 评)
“梅毅的行文、叙事、表达的方式有史学家的秉性,尊重历史,坚守史学最基本的原则,又有见识和独特的判断力,文笔生动流畅,不拘一格,跨文体写作。而其最大特点是写作的民间身份和民间立场,非学术性的身份使他可以在文学和历史之间游刃有余。”(中国文化批评家
解玺璋 评)
“梅毅的作品注重写人,在网络文学领域倡导有文学追求的高级创作。”(中国作协办公厅副主任
胡殷红 评)
轶事趣闻
从2004年开始,梅毅以“赫连勃勃大王”为笔名,开始在互联网撰写“中国历史大散文”。他一共出版了500万字作品,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历史写作先行者”。
梅毅虽然著述很多,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作品都是他业余写成的。他平时的工作和生活都很顺利,所以闲暇时就用来看书,然后开始写小说,他没想到最终把自己写成了一级作家。他这些年一直在坚持写,而且每写一个东西,总有一种紧迫感。1994年,梅毅发表处女作《赫尔辛基的逃亡》,后被《中篇小说选刊》转载,从而引起文坛瞩目,然后加入广东作协。之后,梅毅又陆续发表了《生命的伤口》等多部中篇小说及《南方的日光机场》等长篇小说,然后加入中国作协。
梅毅在写小说的过程中,发现写现当代小说需要捕捉生活,而他的生活圈子太窄,于是他的同事建议他写历史。于是,梅毅开始在天涯网写历史杂感,随即引发网友关注和交流,网友中有出版社的编辑、文史教授及理工科老师。之后,梅毅又出版了《隐蔽的历史》《历史长河的悲喜英雄》《帝王将相的博弈真相》《华丽血时代》等书。这些经历和成就激励梅毅不断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