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昱

隋朝眉山太守,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二郎神

赵昱,字仲明,号称赵侯仙师,又称二郎显圣真君、灌口二郎、二郎真君、赤城王、显应侯、清源妙道真君、赵侯圣主等等,是民间信仰道教的神祇人物。隋朝眉山(唐朝时改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太守。东晋时蜀地峨眉人,与兄赵冕从师高道李珏,修道于青城山,因历史上曾封侯,故尊称赵侯。

历史渊源
方舆胜览》载:“赵昱隐青城山隋炀帝起为眉山太守。时犍为潭中有老蛟为害,昱率甲士千人夹江鼓噪,昱持刀入水,有顷,潭水尽赤,昱左手提蛟头,右手持刀,奋波而出。一日,弃官去。后嘉州水涨,蜀人见昱云雾中骑白马而下。“太宗赐封神勇大将军。”到了元代秦子晋《新编连相搜神广记》中,则说成是:百姓们感戴赵昱的恩德,在灌口立庙奉祀他,俗称“灌口二郎”,《万历续道藏》、《搜神记》和《嘉定府志》《常熟县志》所记也大体相同。《八闽通志》又说宋真宗时张咏入蜀平乱,得到二郎神的帮助。事后张咏奏请真宗追封赵昱为“清源妙道真君”,自此被奉为川主。
《新编连相搜神广记》:清源妙道真君,姓赵名昱,从道士李一珏隐青城山。隋炀帝知其贤,起为嘉州太守。郡左有冷源二,河内有犍为老蛟,春夏为害,其水汛涨,漂淹伤民。昱大怒,时五月间,设舟船七百艘,率甲士千馀人,人万馀人,夹江鼓噪,声振天地;昱持刀入水,有顷,其水赤,石崖奔崩,吼如雷。昱右手持刃,左手持蛟首奋波而出。时有佐昱者七人,即七圣是也。公斩蛟时年二十六岁。隋末天下大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后因嘉州江水涨溢,蜀人见青雾中白马引数人鹰犬弹弓猎者,波面而过,乃昱也。民感其德,立庙于灌江口,奉祀焉,俗称灌口二郎。太宗封为神勇大将军。明皇幸蜀,加封赤城王。宋真宗朝,益州大乱,帝遣张乖崖入蜀治之。公诣祠下,求助于神,果克之,奏请于朝,追封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清源妙道真君,姓赵,名昱,从道士李珏隐青城山,隋炀帝知其贤,起为嘉州太守。郡左有玲源二河,内有老蛟为害,春夏水涨漂滇伤民。昱大怒,特设舟船率壮士及居民夹江鼓噪,昱持刃入水,有顷其水赤,石崖奔吼如雷。昱右手持刃,左手持蛟首,奋波而出。时有佐昱入水者七人,即七圣是也。隋末世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后江水服溢,蜀人见昱於青雾中,感其德立庙於灌江口奉祀焉。唐太宗封为神勇大将军,明皇加封赤城王,宋真宗封清源妙道真君。
赵侯从师学道于青城山,青城山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可知赵侯一派为正统道教法脉源流。不仅如此,如前文所述,由于赵侯的英雄事迹广播民间,遂受川中民众信仰拥戴。
在道教科书和经忏中,亦可见赵候踪迹,《东岳法忏》和《道法会元》中将赵昱祖师与关羽并称,《天坛玉格》中也提到元皇启教赵侯仙师,学元皇法授赵侯籙(据传此籙在民间有传本)等语。
以祖师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为主法的《酆都朗灵关元帅秘法》即以关元帅为主将、以赵侯祖师为副将,部领韦刘杨孟车夏劣桑等飞天八将。相传赵侯祖师传有元皇教,很多教派和民间法教收兵立营、拨兵签押皆用赵侯祖师。现在常庙祀的川主、清源妙道真君、元皇启教赵圣祖也都是指赵侯祖师。也就是说,赵侯祖师曾于青城山学道,正统道教也有赵侯祖师的道法,但是相比之下民间的影响更大。
文化特色
故事传说
据方志典籍和《青城山志》记载,有隋一朝,有神人出焉。曰赵侯,姓赵讳昱,字仲明,东晋时古江西人学道于蜀地青城山,与兄冕从师高道李珏,修道于青城山。因历史上曾封侯,故尊称赵侯。赵侯孝慈仁厚,神功济世,数百岁容颜不衰,隋炀帝闻知其道高德贤,征召其出仕,谢绝不就。故使益州太守强送其至京都,縻以上爵,仍不就,乞任低职,则往任蜀中眉山郡太守(唐初复为嘉州)。赵侯上任不久,便遇境内孽蛟作祟,淹没庄稼农舍,七百船只覆没。赵侯便率领全州军民一道与孽蛟鏖战。“昱仗剑没水,须臾,天地晦冥,江水丰隆,作殷雷响。昱右手持剑,左手提蛟首,奋波出,三水皆赤,害遂除。”是时州人顶戴,拜为神真上人。隋末乱世之际,赵昱再次隐去,不知所终。唐初,每遇岷江水涨,民众均见赵昱飞骑白马,与其徒众随从现于云雾之中,则水位立降。唐太宗遂封之为神勇大将军,立祀灌口,历代屡有上封,世号峨眉剑仙,在宋时被尊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因为赵侯仙师得道飞升后受封为北极太乙元皇道君职司之一总管三元九州阴阳兵马,故此各法教发兵牒文签押多用赵侯仙师。赵昱传下玄元法脉后发展为元皇启教,修炼道法中作为主法大神称之为:普度显圣妙道真君、太上元皇妙道真君,故清微派收兵称之为元皇三洞都督赵侯大法仙师,拨兵牒签押的也是赵侯仙师。至今闾山派收兵牃文也常用赵侯。江西作为元皇发源地,湖南是元皇传播地。后湖广填四川元皇亦随之传到川贵西南等地。
元皇派弟子尊称赵侯祖师为“元皇启教赵侯仙师”元皇会上赵侯圣主,明清正一道受箓的科仪经典《天坛玉格》中也提到元皇启教赵侯仙师,学元皇法授赵侯籙(此籙在民间有传本)等语。可知其为正一天师源流。盖“元皇”二字,言明宗元,以体道德。元皇本是玄皇,因康熙年间避讳帝名玄烨,因此改为“元皇”,玄,玄罗妙有;皇,虚皇大道。法脉自元皇,以尊太上至真大道。中六曹六院中俗称的淮南院就是元皇启教之时所奏立的本教疏文呈奏以及事务处理的仙府部门,因此如今许多元皇弟子自称淮南门下。
赵侯信仰
赵侯祖师真正的道教封号为:“万天川主左丞相,崇应惠民大帝,赤城文宣武烈,承积广惠,义勇显英王,清源妙道真君。”乃北帝御前左丞相,统领三元九州兵马,节制城隍土地,实为赤县神州都城隍,九千世界总土地,都辖龙神地脉。
圣主额上正有一纵目,金甲持剑,廿六岁得道为少年像 ,左右金枪太子,右有红毛童子,玉帝敕赐竹鞭印信,名之为“赶山鞭”,开府治事,赐额“九州阴阳兵马司”。累世显圣救民,唐太宗闻圣主显迹,敕封神勇大将军,永镇灌口。明皇幸至天回镇,圣主显圣,告明皇回銮,后果得收复两京之捷,乃加封“赤城王显应侯”。赵侯之称自此始也。宋真宗咸平六年,封为 “川主清源妙道真君”。
后金帅纥石烈志宁引兵攻宋,川陕节度使张浚,亲祷于侯,侯乃告金兵进兵之实,于是宋军全军以退,保全皇朝。故曰:“协佐绍兴皇朝”,加“显英王”。至顺元年上尊号“承积广惠显英王”。
广成天师杜光庭真人曾因为“灌口”神驱动阴兵,调动都江堰水坝,保住都城成都不被水淹,上表蜀主。这也是赵侯手握竹节金鞭为何名之为“赶山鞭”。
赵侯祖师传有元皇教。一般认为,清源妙道真君、元皇启教赵圣祖也是指赵侯祖师。故而,很多民间教派和法教收兵立营、拨兵签押皆用赵侯祖师。也就是说,赵侯祖师曾于青城山学道,正统道教也有赵侯祖师的道法,但是相比之下民间影响更大。
以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为主法的《酆都朗灵关元帅秘法》以关元帅为主将、赵侯祖师为副将,部领韦刘杨孟车夏劣桑等飞天八将,即收录在《正统道藏》的《道法会元》中。
文献记载
唐代
《龙城录》赵昱斩蛟
赵昱字仲明与兄冕俱隐青城山后事道士李珏,隋末炀帝知其贤征召不起,督让益州太守臧剩强起,昱至京师炀帝縻以上爵不就独乞为蜀太守,帝从之拜嘉州太守,时犍为泽中有老蛟为害日久截没舟船蜀江人患之,昱濯政五月有小吏告昱会使人往青城山置药渡江溺使者没舟航七百艘,昱大怒率甲士千人及州属男子万人夹江岸鼓噪声振天地,昱乃持刀没水顷江水尽赤石崖半崩吼声如雷,昱左手执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州人顶戴事为神明。隋末大乱潜亦隐去不知所终。时嘉陵涨溢水势汹然,蜀人思昱顷之见昱青雾中骑白马从数猎者见于波面,扬鞭而过。州人争呼之遂吞怒,眉山太守荐章,太宗文皇帝赐封神勇大将军庙食灌口,岁时民疾病祷之无不应,上皇幸蜀加封赤城王又封显应侯。昱斩蛟时年二十六,珏传仙去,亦封佑应保慈先生。
《龙城录》旧题柳宗元撰,但历来学者对此存疑。据学人考证,《龙城录》可能为宋人王铚托名唐柳宗元而撰,有关赵昱入江斩蛟的事迹,应在五代时已经流传,王铚只是作了总结并加以记载。
宋代
《方舆胜览》
卷五十二 :赵昱尝隠青城山,隋炀帝起为嘉州太守,时犍为潭中有老蛟为害,昱率甲士千人,夹江鼓噪,昱持刀入水,有顷江水尽赤,昱左手执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隋大乱隐去,不知所终。后嘉陵水涨,蜀人见昱青雾中骑白马从数猎者于波面过,太宗赐封神勇大将军庙食灌口。
正统道藏正一部《三洞群仙录》作者:陈葆光
第九卷:《异人录》:赵昱从道士李珏隐青城山,随炀帝知其贤,起为嘉州太守。时健为潭中有老蛟为害,昱淮政五月,没舟船七百艘。昱大怒,率甲士千人,夹江鼓噪,声振天地。昱持刀没水,有顷江水尽赤,石崖倾吼如雷。昱左手执蛟头,右手持刀,奋波而出。
元代
秦子晋《新编连相搜神广记》
清源妙道真君,姓赵名昱,从道士李一珏隐青城山。隋炀帝知其贤,起为嘉州太守。郡左有冷源二,河内有犍为老蛟,春夏为害,其水汛涨,漂淹伤民。昱大怒,时五月间,设舟船七百艘,率甲士千馀人,人万馀人,夹江鼓噪,声振天地;昱持刀入水,有顷,其水赤,石崖奔崩,吼如雷。昱右手持刃,左手持蛟首奋波而出。时有佐昱者七人,即七圣是也。公斩蛟时年二十六岁。隋末天下大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后因嘉州江水涨溢,蜀人见青雾中白马引数人鹰犬弹弓猎者,波面而过,乃昱也。民感其德,立庙于灌口,奉祀焉,俗称灌口二郎。太宗封为神勇大将军。明皇幸蜀,加封赤城王。宋真宗朝,益州大乱,帝遣张乖崖入蜀治之。公诣祠下,求助于神,果克之,奏请于朝,追封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
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
二郎神出场自述:“喜来折草量天地,怒后担山赶太阳。我是那五十四州都土地,三千里外总城隍。”
在元代杂剧二郎神总管天下所有的土地和城隍。杂剧中玉帝敕封赵昱灌口二郎神之位,号“清源妙道真君”。二郎赴任途中访友,酒后比试箭法,一箭射碎天狱的锁魔镜。锁魔镜内的九首牛魔罗王和金睛百眼鬼趁机逃脱。二郎神奉驱邪院主(紫微大帝)命令捉拿二邪魔,押往酆都,最后二郎回天宫觐见玉帝。
《灌口二郎斩健蛟》唱嘉州太守赵昱忠良正直,心无邪佞。驱邪院院主奉玉帝旨意召赵昱白日飞升。适值冷源河健蛟作祟,二郎欲为民除害驱邪,擒获健蛟及健神健鬼押往酆都而斩之。
元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二郎神的“三尖两刃刀过处利如风”,牵着“细犬冲围破阵,金弹打散妖兵”,抓住了齐天大圣交给驱邪院主,最后由驱邪院主发往酆都。
赵侯祖师宝诰志心皈命礼
潜神修炼,列位先天,大道真君,法界无极,体道无为,传老君之妙诀,书道祖之灵符。手执七星诛龙剑,脚踩南蛇五彩云。斩妖魔于三界内外,宣教化于四海古今。阐教开坛,玄裔永赖,召神遣将,誓愿无边,灵通贯斗。常启福祥,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元皇启教,万法宗师,雷霆应化,太清真人,度玄演正天尊。
明代
叶德辉《三教搜神大全》(全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清源妙道真君,姓赵,名昱,从道士李珏隐青城山,隋炀帝知其贤,起为嘉州太守。郡左有玲源二河,内有老蛟为害,春夏水涨漂滇伤民。昱大怒,特设舟船率壮士及居民夹江鼓噪,昱持刃入水,有顷其水赤,石崖奔吼如雷。昱右手持刃,左手持蛟首,奋波而出。时有佐昱入水者七人,即七圣是也。隋末世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后江水服溢,蜀人见昱於青雾中,感其德立庙於灌口奉祀焉。唐太宗封为神勇大将军,明皇加封赤城王,宋真宗封清源妙道真君。
《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
明万历元年金陵唐氏富春堂刊本。
万历续道藏《搜神记》第三卷灌口二郎神
灌口二郎神六月二十六日生,二郎神者,姓赵,名昱,从道士李珏隐青城山,隋炀帝知其贤,起为嘉州太守。郡左有玲源二河,内有老蛟为害,春夏水涨漂滇伤民。昱大怒,特设舟船率壮士及居民夹江鼓噪,昱持刃入水,有顷其水赤,石崖奔吼如雷。昱右手持刃,左手持蛟首,奋波而出。时有佐昱入水者七人,即七圣是也。隋末世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后江水服溢,蜀人见昱於青雾中,感其德立庙於灌江口奉祀焉。唐太宗封为神舅大将军,明皇加封赤城王,宋真宗封清源妙道真君。
《历代神仙通鉴》
卷一三:(唐太宗时) 有道士羽衣褴褛,自言蜀中赵道士。有司具奏,拟是隋故将赵昱,曾平水患,封为神勇大将军,遣使致祭。
二郎神搜山图
《二郎搜山图》明佚名,绢本,设色,纵六十一厘米,横八百零六厘米,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此卷也是残本,与故宫宋代版相比,两者画风相似,但宋代版缺少二郎神部分,而此版画面正好与宋代版内容互补,或是明人临摹宋版前半部分。
画面内容应该是由山口渐入深山的场景。画面最右侧,画面主人公二郎神坐在一处空地上,细一看怹并不是坐在凳子上,而是四名神将盘坐在地上,用肩膀将其抬起。上方一棵古松斜生,前方一神将躬身似是在汇报搜山情况,许是不太顺利,二郎神眉头皱起,嘴角斜抬,表情微怒,左手叉腰,右手将宝剑横于身前,气势逼人。
其周围有侍者和神将环绕,左侧一人双手扶戟而立,一小童模样人物手持长弓,另一边有端着剑鞘的、有捧着玺印的等等各式服侍人物,下方两神将用铁链牵着一神兽,似乎非常吃力。
往左是一对护卫神将,队伍中众神将表情各异,旌旗林立,队伍前方两人似是队长,正向左伸手作制止动作,顺着其手势看去,几名神兵正在制服一条四爪龙,画中龙张牙舞爪,场面有些混乱。
再往左是一处江河中,几名神兵抓着各式海兽前进,水流湍急,水面向远处延伸出画外,许是象征辽阔江河。
再往左渐渐进入山中,是神兵制服各种山兽的情形,到处都是冲突的场景。先是两神兵制服一头鹿,后方一兵一蛇正在僵持,前方一牛翻倒在地,将一兵士压在地上,张口大叫,其余兵士赶忙搭救。
再往左是押解蛇、猴、蟾蜍和几个幻化成人形的山怪的情形,神兵各种耀武扬威,而山妖则有恐、有惧,形成鲜明对比。
将众兵士拉扯巨蟒的场景,与故宫藏宋版最右侧人首蛇身女妖相联系,两者画面内容刚好能够接上,说明两幅画作可能出自一幅,此卷为临摹的上卷。
清代
《新搜神记·神考》[清]李调元
“川主”条:《名胜志》: 隋青城人赵昱,与道士李旺游,屡征不起。后炀帝辟为嘉州守。时州有蛟患,昱令民临江鼓噪,与其七人仗剑披发,入水斩蛟,奋波而出,江水为赤,蛟患遂息。开皇间入山,踪迹云不复见。后运饷者见昱乘白马引白犬,偕一童子腰弓挟弹以游,俨若平生焉。唐太宗封为神勇大将军,庙祀灌口。明皇幸蜀,封赤城王。宋张咏治蜀,蜀乱,屡得神助。蜀平事闻,封川主、清源妙道真君。按: 今灌县有赵公山,即公隐处也。
《大清一统志》
赵公山在灌县南九里县志隋嘉州太守赵昱居此,有道术斩蛟治水,唐太宗封神勇大将军,明皇时进封赤城王,宋张咏平蜀得神助,奏闻封川主清源妙道真君,其上每有云起山顶辄雨。
民俗活动
民间有祀赵昱为傩戏坛神的习俗。
清道光修纂《遵义府志》记载:“歌舞祀三圣,曰阳戏三圣,川主、土主、药王也。”所谓的阳戏,是一种假面傩戏。傩,是古代民间逐疫驱邪的一种巫术仪式。由于傩仪中人们头戴面具,装扮成各种威慑精怪的神灵形象,“傩”仪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戏剧行为,所以“傩戏”之名也就相应产生了。在各地流行的傩祭、傩戏中,二郎神即是傩坛主神。如安徽贵池清溪乡的叶、康、程、杨、汪诸姓家族的傩舞演出,第一个舞蹈便是戴二郎神面具的《舞衮灯》。
四川傩戏遍布巴山蜀水,千姿百态,名称繁多,有“庆坛”、“阳戏”、“傩愿戏”、“梓潼戏”、“师道戏”、“鬼脸壳戏”等等称谓,合江则称“赵侯坛”或“端公戏”。赵侯坛是属庆坛类傩戏,它以赵昱为坛神。因赵昱历史上曾封侯,故尊称赵侯。赵侯坛长期来流行于合江县境内。合江是水路要道,境内江河遍布,因此极为崇拜斩蛟治水的赵昱。每届岁暮,人乐余羡,用巫者拔除邪祟,鸣锣、击鼓、吹角、男扮女装、歌舞达旦,名曰庆坛。庆坛时,在坛场正中立“正一玄皇上赵侯圣主”字牌,隆重祀之。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