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

河南省洛阳市境内山脉

邙山,又名北邙、芒山、郏山等,崤山向东延伸的余脉,海拔三百米左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郑州市西北隅,距市中心约25千米处,邙山的展布范围是在黄河以南,涧河、洛阳盆地至广武以北,西起石珍河和云罗山以东,东至京广铁路,东西长约100千米。广义的邙山起自洛阳市北,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市北的广武山,长度100多千米。狭义的邙山仅指洛阳市以北的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

形成演变
亚洲中部如今大多是干燥荒漠地区,约6500万年前,那里气候温暖宜人、河流众多。当时中国大陆周边情况不同,东边是太平洋,北边西伯利亚、南边喜马拉雅山地区是浅海,西连特提斯洋,温暖潮湿的海洋气流润泽着中国大陆,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多为亚热带,尚无大范围沙漠戈壁。
后来印度板块北移与亚欧板块碰撞,印度大陆地壳插入亚洲大陆地壳下并将其顶起,喜马拉雅山地区浅海消失,山脉开始形成并逐渐升高,青藏高原也在挤压下抬升,历经6000多万年,到距今约260万年前,青藏高原升至2000多米。
地表形态变化改变了大气环流格局,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阻挡印度洋暖湿气团北移,致使中国西北地区愈发干旱。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加上化学反应和生物作用助力,岩石开裂、剥落形成砂粒和粉尘,进而产生戈壁和沙漠。戈壁沙漠中的砂粒经风吹碰撞形成细小尖角颗粒,是堆积黄土高原沙尘的主要物质。
青藏高原隆起促使强大西北季风形成,其耸立在北半球西风带,将西风带季风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东行,北支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东行,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同时,东亚季风因青藏高原强烈隆起而加强,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把大量细砂和粉尘卷入天空并南下,粗粒先沉降成沙漠,细粒飘至秦岭北麓,沉积在黄河中下游。200多万年来,亚洲这一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搬运沙土从未间断,沙土大量下落处正是黄土高原所在区域,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诸多山顶都有黄土堆积,经二三百万年搬运堆积,最终形成黄土高原,其东南缘有了邙山。
位置境域
邙山又名北芒、北邙,是崤山向东延伸的余脉,海拔三百米左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市北,郑州市西北隅,距市中心约25千米处,邙山的展布范围是在黄河以南,涧河、洛阳盆地至广武以北,西起石珍河和云罗山以东,东至京广铁路,东西长约100千米。
《河南府志》载:“自邙山之首马头山至神尾山凡三十三山,经府属渑池、新安、洛阳、孟津、偃师、巩六县,凡三百八十里。”马头山,即谷水所出之山,“今谷水出于崤东马头山谷阳谷,东北流,历渑池川”;“神尾山在县东北”,即今天巩义伊洛河入黄河口西部,然今所称邙山者,主要是指“黄河以南,涧河、洛阳盆地至广武以北,西起石珍河和云罗山以东,东至京广铁路,近东西方向,长100余千米”的低山岭丘区。可见,史籍所载邙山地理位置相较今日则更偏西且地理范围更小一些。
广义的邙山起自洛阳市北,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市北的广武山,长度100多千米。狭义的邙山仅指洛阳市以北的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
地质地貌
地质
根据邙山的地质、地貌及黄土的分布来看,在新安县云梦山山至洛阳北邙山岭,由第四系中更新统棕红色亚粘土构成,由下向上颜色变浅,砂质成份增高,属于坡积一洪积层,在郑州一带下部为下更新统冲积层。中更新统的上部为上更新统洪积一冲积层,相当于华北地区的周口店红土。
由洛阳北邙山岭以东至郑州北之岳山,广泛分布为第四系上更新统洪积一冲积层,邙山提灌站出露由上到下均为土黄色亚砂土,结构疏松,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上部见蜗牛层。该层出露厚82.5米。肉眼很难分层,与下伏中更新统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在荥阳东站镇曹沟口等地,该层下部颜色稍红,含粘土成分稍高。根据黄土的特性、应属于上更新统、相当于华北地区的马兰黄土。
地貌
邙山北临黄河,呈东西向狭长状分布,山体地势总体较低,在400米左右,因多为黄土所覆盖且呈岭丘状,故有“邙岭”之称。整个地势北陡南缓,东西起伏延绵,中间沟谷甚多,长短不齐,呈南北或西北走向。邙山的地貌主要为黄土台地和黄土丘陵。其中广武以北的地段呈北陡南缓的黄土丘岭状态,顶部海拔在180—260米之间。
郑州市西北部沿黄河部分邙山处于黄土高原向黄淮平原的过渡地带,属黄土高原东部末端,属比较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沟道发育,水土流失严重,是郑州市区沙尘来源的主要集中地。
地理环境
气候
邙山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度较高且降雨量充沛,冬季多风少雪,冬夏差异明显,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50毫米,降水量多集中于6—9月;多年平均温度14.3℃,7月为一年中最热的月份;主导风向东风、西风。
水文
金水河流经邙山的金谷涧,它发源于新安县杨坑东南,流经郭峪、五头,从薄姬岭西入孟津,再向东南流经韩庄,在霍村南与金谷水汇流,形成名为金银溪的湖泊。金银溪水又注入谷水(涧水),最后汇入洛河。
土壤
邙山土层深厚且具有黏性,土质结构紧密,渗水率低。主要土壤类型为褐土,褐土分为黄土质褐土(立黄土)、黄土质石灰性褐土(白面土),母质为马兰黄土、红黄土及黄土状土,土层深厚,厚度多大于50米,土质疏松,蓄水保肥能力较差,但透气性好,易耕作;表土层质地多为沙壤,粘化层多为中壤或轻粘土,土壤呈微碱性,PH值7.5—8.0,全氮含量为0.04—0.06%,有机质为0.7—0.9%,速效磷5—10ppm,速效钾50—100ppm。
植被
邙山植被类型可分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天然植被以次生林、草、灌丛为主;人工植被以人工林为主,有少量经济林和药用植被。
主要山峰
综述
邙山主要有平逢山谷城山宜苏山翠云峰、首阳山等三十三峰,自西向东,一字排开。
翠云峰
翠云峰海拔150米,其上树木森森,苍翠如云,故名翠云峰,是邙山主峰之一。道家始祖老子曾在翠云峰上炼丹养生,道教开山祖师张道陵也曾在翠云峰上修炼,翠云峰因而成为道教发祥地,有“道源”、“祖庭”之称。
凤凰山
凤凰山海拔336米,是邙山主峰之一,位于洛阳孟津区平乐镇,其名取自《诗经·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岗”。周成王定都洛邑后,率群臣宴游,见山上凤凰飞舞,故命名为凤凰山。北魏时,冯氏家族墓地在这里,其中冯熙冯诞皆曾封王,因此别称冯王山。
平逢山
平逢山海拔451米,位于孟津新安的邙山一带,是炎黄母族有蟜氏的生活地,炎黄二帝的诞生地,被称为“炎黄故里”。黄帝的龙马归葬于平逢山顶,即“龙马古堆”。
宜苏山
宜苏山位于孟津区横水镇,是伏羲女娲之母华胥氏的活动地,被称为“华胥故都”,也是第十世炎帝建都地。山上有华胥庙、炎帝洞等,七夕节便来源于宜苏山的七夕祭活动。
首阳山
首阳山海拔359.1米,为偃师境内邙山的最高峰。其名取自“日出之初,光必先及”之意。商朝灭亡后,伯夷叔齐二人隐居于首阳山,不食周粟,绝食而死。
历史文化
道教文化
相传老子曾在邙山炼丹,山上建有上清宫以奉祀老子。附近还有道教寺观吕祖庵下清宫等古建筑。
邙山陵墓
邙山陵墓群是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等朝代几十个帝王的陵墓及数以千计的皇族、大臣、将士的陪葬墓,此外还有散布在邙山各处的名人贵族墓群。
邙山临近京都洛阳,山虽不高,但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各朝代的帝王都选择魂归此处,邙山帝王陵主要有八座东周王陵、五座东汉帝陵、两座曹魏帝陵、五座西晋皇陵、六座北魏皇陵、一座后唐帝陵,一座南明帝陵;另有七座后主皇帝陵,分别是蜀汉后主刘禅东吴后主孙皓、南陈后主陈叔宝、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后蜀后主孟昶吴越国王钱俶、南唐后主李煜
邙山东部是曹魏、西晋帝陵区,魏晋两朝除过葬在洛阳万安山的魏明帝高平陵和洛河滩上的魏废帝曹髦陵外,其他葬在邙山的全部以山为陵,现已基本摸清帝陵位置分布,但各陵身份尚未确认。
中部的邙山东周王陵不封不树,民国十七年(1928年)天降暴雨,冲开了其中一座王陵,加拿大怀履光、美国人华尔纳等闻讯赶来,胁迫当地农民将周王陵盗掘一空,此后的五年,他们又把周围的几座周王陵全部盗掘,出土文物近万件,全部被运送至中国国外,中国国内仅存三件文物分别收藏在洛阳博物馆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流失海外的文物主要分布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日本、英国等国的博物馆中,另有数千件文物分别在世界各国的私人手中,由于王陵被盗一空,墓主是哪几位周天子难以考证。
在邙山,除了数量巨大的帝王陵外,还葬有许多历朝历代的名人,著名的有商代伊尹,不食周栗的伯夷叔齐;东周的苌弘纵横家苏秦张仪;秦相吕不韦;西汉文学家贾谊赤眉军首领樊崇;东汉天竺大师竺法兰摄摩腾,定远候班超,强项令董宣;曹魏千里驹曹休;西晋文学家石崇;北魏权臣尔朱荣;唐代诗人杜甫王之涣孟郊,宰相狄仁杰刘幽求武则天男宠薛怀义,大书法家颜真卿;北宋名臣石守信;明代福王,书画家王铎;另有白居易邵雍、二程、文彦博范仲淹姚崇张说褚遂良等葬在邙山周边的洛阳盆地。
邙山战事
东魏元象元年(538年)七月,发生东西魏争夺河南的重大战役。东魏将领侯景围困金墉城,被李弼击败,侯景率兵夜逃。次日,宇文泰带兵追杀侯景,反而陷入侯景在邙山布下的阵中,险些被擒。西魏援军及时赶到,大败东魏军,救出宇文泰。西魏撤军后,东魏权臣高欢却又夜袭金墉城,并成功夺回洛阳,此战以东魏获胜而告终。
东魏武定元年(543年),高仲密因妻子被高欢之子高澄调戏,叛降西魏,虎牢关落入西魏手中,宇文泰大军抵达洛阳,高欢领兵10万到黄河北岸。宇文泰放火船东下烧河桥,没有奏效,高欢渡黄河,据山布阵,宇文泰主动进攻,被高欢探知。东魏大将彭乐率骑兵深入敌营,俘获5个亲王和各级官员共48人,东魏军乘此全线出击,斩首3万余级,宇文泰狼狈逃脱。次日,宇文泰从降兵口中了解到高欢位置,猛攻中军,高欢坐骑被射死,狼狈逃跑,差点被贺拔岳之弟杀死。后来西魏军失利,高欢进军到陕州,弘农王思政空城计吓退高欢。
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北周联合突厥伐齐,宇文护派十万大军围攻洛阳。北齐皇帝高湛兰陵王段韶斛律光救援洛阳。由于周军强大,齐军不敢前进。段韶利用谋略打败周军,兰陵王率五百骑兵乘胜追击,冲进北周包围圈,直抵金墉城下。守城齐兵军心大振,内外夹攻,突破重围,大败周军,解洛阳之围。此战使兰陵王威名大振,士兵们作《兰陵王入阵曲》以颂之。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王世充率两万兵马进攻疲惫的瓦岗军,瓦岗军首领李密在邙山南麓应战。王世充到达后,先派数百骑兵攻打单雄信,瓦岗军损失惨重;又夜遣两百余骑兵入邙山,于凌晨发起猛攻。李密大败,逃往洛口仓,休整时,军中内奸作乱,致使王世充再度偷袭成功,降俘瓦岗军十余万人。此战为王世充称帝奠定了基础。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五月中旬,日军大举进攻洛阳,国民党第14军94师守洛阳城,15军64师守西工、65师守北邙,15军的军部就设在北邙上清宫,军长武庭麟率将士死打硬拼,1万多名抗日官兵血洒翠云峰。在日军的多次进攻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上清宫成为一片废墟,偌大一座道观,只剩下翠云洞。
神话传说
据唐人杜光庭所撰《历代崇道记》记载,龙朔二年(662年),唐高宗李治诏令洛州长史许力士,在洛阳邙山建造上清宫(中国第一座以“宫”命名的道观),用以镇鬼。许力士在邙山挖到一块古石碑,是西晋仙人帛和的墓碑。上清宫建造完毕后,李治下令设坛祭神,于是邙山上空出现海市蜃楼景观,“有白光遍殿,兼照层坛,太上老君现于光中,须发皆白,身着白衣,二真人夹持,良久乃隐。”百官看到后都进表称贺,李治大悦。北宋贾善翔所撰的《犹龙传》亦有类似记载。
邙山出现海市蜃楼不止一次。除了龙朔二年(662年)邙山镇鬼时第一次出现海市蜃楼景观,据《犹龙传》记载,仪凤四年(679年),唐高宗李治让道士郑元隐等二十四人在上清宫做大型道场,李治亲临。高宗、武后、诸王、公主及百官都亲见太上老君骑马腾空而至的海市蜃楼景观:“乃见老君乘白马朱骏,并二青衣童子降于坛上,祥光照映”,说道:“我孙可享国运长久!(永绥宝祚,克享无期者也)”高宗激动万分,邙山之巅一片欢呼。
唐高宗认为老君的降临是先祖对自己的褒扬,特下诏,令邙山上清宫道士隶属宗正寺(“道士自今后宜隶宗正寺,所有行立,可在诸王之次。”)也就是认可道士为皇室本家。这样一来,上清宫真正成了李唐皇室的皇家道观,道士的地位空前提高。
邙山上发生过一件历史奇闻,即唐玄宗时期天竺高僧善无畏降服邙山巨蛇一事。
《旧唐书·志·卷十七》记载:“天宝中,洛阳有巨蛇,高丈余,长百尺,出于芒山下。胡僧无畏见之,叹曰:‘此欲决水洛城。’即以天竺法咒之,数日蛇死。禄山陷洛之兆也。”
能被官修正史收录,可见邙山巨蛇并不只是简单的民间传闻。该蛇“高丈余,长百尺”,按照1唐尺=31.209厘米计算,邙山巨蛇高3米多,长31米。这在当时震惊中外,唐人请来天竺高僧善无畏出面解决。善无畏本是东印度国王,后因厌倦王室争斗而出家,游历诸国,阅历颇深。来到中国后,受到了唐玄宗亲自慰问。善无畏观察邙山巨蛇的行为举止,感叹道,这条巨蛇准备引水漫洛城。于是用法咒对其进行攻击,几日后蛇死。这件事的发生时间存在争议。两唐书均记载是天宝年间,而善无畏早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就已经圆寂。“天宝”可能是史官误记或有意为之。旧唐书声称此事是安禄山攻陷洛阳的前兆,而安史之乱又叫天宝之乱,将时间记为“天宝”,便可顺理成章地与天宝之乱联系上,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因此,此事的发生时间更有可能是在开元年间。另有说法认为,降服巨蛇的人并非善无畏,而是善无畏的弟子,他们以善无畏的名义降服了巨蛇,此说法避开了时间误差。但不论是哪种说法,如今都难以考证,更多谜底有待考古揭晓。
相传很久以前,昆仑山上住着一位老道和他的两个小弟子,他们整天在一个仙洞里修行。一天,老道对两个弟子说:“我要去天外一个朋友那里作客,这口大锅里煮的是从东海抓来的一条蟒,锅下面要不时架上柴禾烧,锅内要不时地加水,千万记住!”说完骑鹤而去。
这样,两弟子就天天给锅下架柴,锅内加水。一晃几百年过去了,师傅还没有回来,两个小弟子有点急,就下山去了。一路上他们玩得开心,但总放心不下师傅交待的事,于是就在一家酒店买了些酒肉匆忙赶回。可是,火早已熄灭了,水也被黄蟒喝干了,只见那一条黄蟒正向东海方向逃去,所走过的地方留下了一条黄水道。他俩慌忙沿着黄水道追去。这条蟒拐弯留下的水道,就是九曲黄河。
师傅回到仙洞,一看锅底火已熄灭多时,锅里黄蟒不在了。连叫小弟子也不应声,什么都明白了。他大叫道:“两个小畜牲放走了孽蟒,使它又要祸害人间了。”立即骑鹤追去。
两个小弟子追到天黑,眼看着蟒逃进了东海,正想休息,老师傅骑鹤赶到。大喝一声:“畜牲!你俩使黄蟒给人间留下了灾害,那你俩就永远守住这水道吧!”说完,两个小弟子便变成了两座山,一座在黄河北,叫王屋山;一座在黄河南,叫追蟒山,即今日的北邙山。
后来,黄河南岸的人们觉得追蟒山不好听,就改叫邙山。
邙岭大道旁有牡丹园,年年花开,岁岁飘香。是谁种下了第一株牡丹?邙岭一带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北邙山上的一对夫妻从老鹰爪下救下一只鹦鹉。鹦鹉知恩图报,衔来一株灵芝。妻子吃了灵芝,生了个胖小子,取名鹦哥。多年后,瘟疫流行,乡亲们染病。鹦哥在南极仙翁的指点下,潜入天宫,从瑶池偷了一葫芦救命金丹,撒向邙山。金丹落地生奇花,乡亲们用花根熬药喝,都恢复了健康。因为这花是王母娘娘的金丹变的,众人称其为牡(母)丹。
另有传说,穷小伙黄喜上邙山砍柴,常给山泉旁的紫牡丹浇水。紫牡丹变成美女报恩,帮黄喜生火做饭。她让黄喜和自己轮流口含宝珠一百日,以助她化身凡人。不料,黄喜受石头精蛊惑,吞下宝珠,感到浑身灼热,跳入山泉。紫牡丹亦随他投身山泉。后来,山泉旁长出黄牡丹和紫牡丹,并被移植到了城中的姚家和魏家,得名“姚黄”“魏紫”,被古人奉为牡丹花王、花后。
文学作品
东汉·梁鸿《五噫歌》:“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汉末《后汉书·志·第十三》载童谣:“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
晋·张载《七哀诗》:“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
唐·韩愈赠贾岛》:“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着人间。”
唐·沈佺期《北邙山》:“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惟闻松柏声。”
唐·白居易浩歌行》:“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古来如此非独我,未死有酒且高歌。”
唐·王建北邙行》:“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置处。
唐·张籍《北邙行》:“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车前齐唱薤露歌,高坟新起日峨峨。朝朝暮暮长送葬,洛阳城中人更多。千金立碑高百尺,终作谁家柱下石。山头松柏半无主,地下白骨多于土。寒食家家送纸钱,鸱鸢作窠衔上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
金·元好问《临江仙》:“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仰首望飞鸿。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锺。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元·张养浩山坡羊·北邙山怀古》:“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明·杨慎廿一史弹词》“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明·薛瑄《北邙行》:“北邙山上朔风生,新冢累累旧冢平。富贵至今何处是,断碑零碎野人耕。”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道人说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
第九十七回,李纨想着:“姐妹在一处一场,更兼他那容貌才情真是寡二少双,惟有青女素娥可以仿佛一二,竟这样小小的年纪,就作了北邙乡女!”
对外影响
据说,受唐朝的影响,为表达对洛阳的崇敬和怀念,韩国人把汉城附近的一座山也命名为“邙山”。
地图信息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