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命寿(?-?),又作郑命守,满语名字古尔马浑(满语:ᡤᡡᠯᠮᠠᡥᡡᠨ,穆麟德:gūlmahūn,意为兔子,或译孤儿马红、谷儿马、谷儿马洪),是后金至清朝初期的官员,正红旗包衣。
人物生平
郑命寿是来自朝鲜平安道殷山县的贱隶。《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郑命寿“国初来归”(有学者推测他本为
萨尔浒之战中的朝鲜战俘)。天命九年(1624年)六月为
巴克什。天聪三年(1629年)四月,
皇太极改书房为
文馆,郑命寿与刚林、苏开、托布戚同为文馆
笔帖式,负责翻译汉文书籍,后文馆又改为
内三院,郑命寿作为内国史院副理事官,参与修撰《太祖武皇帝实录》。
清军入关后,主要在户部任职,官至户部员外郎。
郑命寿更主要的活动是对朝鲜的外交。至迟在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郑命寿已作为通事出使朝鲜,地位不高。
丙子之役时,郑命寿的作用开始呈现。和谈开始后,朝鲜方面的译员就建议“贿遗郑命寿,则和事似有庶几之望”,并将他与此前
丁卯之役时在双方交往中的重要人物——刘海(
刘兴祚)相提并论。于是,朝鲜“乃以银一千两赠郑命寿,龙(
英俄尔岱)、马(
马福塔)两胡亦各赠三千两。”此时,郑命寿跟随英、马等驻留朝鲜,居中联络、穿梭传语,甚至对朝鲜
昭显世子也严词厉色,令朝鲜人错愕不已。此后,在双方所有重要的外交事务中都活跃着郑命寿的影子。
备边司上启:“今此敕使之来,既免赎银,又减骑兵,至于助粮事,亦令以应运岁贡米计数移纳,而马使自以为有所周旋,请加别赠以表喜谢之意,郑译处亦宜有赐物,上从之。”跟随马福塔出使的郑命寿,因在谈判过程中有“周旋”之处再次受到朝鲜方面的重视。
崇德六年(1641年)五月,郑命寿认为吏曹参判李植“党护金判书(
金尚宪)诸人”,李植遂从备边司除名。
崇德八年(1641年)三月,因“郑命寿请罢之故”,刑曹判书
元斗杓去职,他是出送朝鲜抗清将领
林庆业时的备边司堂上官。五月十四日,朝鲜提到与清廷谈判秋季发送折银、房妓之事时,指出“郑译周旋之力居多”。
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清军进入中原,因南方漕运未通,发生粮食危机。清廷即派郑命寿等三人为敕使,到朝鲜交涉运米20万石、急驰北京事宜。谈判由郑命寿主持,几经交涉后,郑同意朝鲜“以十万石给之”。于是朝鲜户曹“请以银三千两致谢于三使处,上命加两千两以准五千两之数”,几天之后,朝鲜国王“以银一千六百两遗北使两人,以三千五百两赐命寿,世子亦遗两使一千二百两,命寿一千两。”郑命寿所得贿赂比其他二使多出一倍以上(他一人所得不少于6000两银子)。除了户曹外的谢金外,朝鲜国王、世子也直接贿银,郑命寿的重要性显然可见。通过贿赂郑命寿,朝鲜得以免除10万石粮食的沉重负担。同年十一月,听闻郑命寿将至,朝鲜户曹判书闵圣徽请求递职,因从前为远接使时曾杖杀一依附郑氏横行的小吏,“命寿至,闻而笑曰:‘户判,国之重任,奈何以向日之细故,骤递其职也!’”同时,吏曹原以李植为敕使馆伴,因郑命寿“轻侮”李植而不得不代以
金堉。
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郑命寿册封世子返清,朝鲜“赠敕使三人各银一千两,绸二百匹,细麻布六十匹,棉布三百匹,其中郑命寿例赠银七百两,密赠三千两,世子赠八百两。”郑命寿一人所得超出“敕使”三人的总和。他出使朝鲜,除有专门的“例赠银”外,往往有更多的“密赠”银,而且循以为常。
顺治四年(1647年)三月,因为郑命寿一句话,平安道观察使及两个地方官都被罢职。
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因清朝减免朝鲜岁币大米900石,木棉2100匹,弓角200桶,顺刀10柄,胡椒10斗,及方物中黑绸麻布代白细苎布等,朝鲜国王与备边司堂上官员讨论,谈到“今之减币,郑命寿颇有力”,决定“贿遗以中其欲”,至十一月,秘密馈赠郑命寿白银二千三百两。
顺治七年(1650年)二三月间,发生
六使诘责事件,主旨则是为皇父摄政王
多尔衮求婚。郑命寿与户部尚书巴哈纳等六使络绎入朝,诘责朝鲜起用
金尚宪、赵䌹、
金集等三人,又召集六卿、两司承旨等责问与日本交往状况,警告朝鲜不得以“备倭”为借口修城练兵。最终,朝鲜不得不发配领议政李景奭及前礼曹判书赵䌹至义州白马山城,并答应出送宗室女
义顺公主通婚。在六使中,郑命寿虽排名最末,却是最活跃的一个人。
郑命寿是
英俄尔岱的心腹,英俄尔岱又是多尔衮的心腹,因此郑命寿的命运与多尔衮的沉浮息息相关。顺治七年(1650年)底,多尔衮的突然去世,郑命寿失去了强硬的靠山。次年,出使北京的朝鲜人已经发现“郑命寿气色则与前顿异,大有忧惧之色”。至顺治十年(1653年),郑命寿作为多尔衮党羽而正式受到了刑部审讯,朝鲜方面积极参与。据朝鲜国王咨开:“古儿马红往来本国,积有年纪,其勒掯奸滥之状,固不可一二计。只缘事系敕行,不敢违越,虽甚难堪,一向曲循,以至今日兹昔伏见。……朝廷既已洞烛,将本人籍产为奴,本国亦合将本人弟子及亲属之授官者革职论罪,又将本人殷山、义山两处所蓄女人等并令发还原籍,两邑官吏恸于威势,不即报知,事甚可骇,亦皆究治,削夺官爵。……将本人亲侄家小并皆革职论罪还籍。”清刑部认为他“把持朝鲜,违旨悖法,擅作威福”,建议“姑免死,家产着照披甲例与他,仍发本王为奴”。对于郑命寿失势,
朝鲜孝宗十分欣喜,但又担心“他日起废而复用”,清使答以“万无起废之理”,孝宗方才心安。朝鲜也出现了“彼此晏然,西路接待渐至埋没”的太平景象。
经历变故后的郑命寿,可能就任闲职国子监教官,此后下落不明。
主要影响
在处理内政方面,朝鲜君臣一直小心翼翼,以免受到诘责。顺治元年四月,郑命寿传言要“处断德仁”,朝鲜遂安置卷入
沈器远谋反案的宗室怀恩君李德仁于大静县。顺治二年六月,朝鲜方面问询郑命寿,在得罪清朝的朝鲜陪臣中,除李敬舆、李明汉、申翊圣、翊全兄弟(即东阳尉,为朝鲜世子姑夫)“已许收用”外,还有谁某是“未许收用者”,郑氏答之“清国别无籍名记罪之事,自本国差除少无所妨。”朝鲜任命大臣,首先要征求郑命寿的意见,甚至是宗室的处置也不例外。
总之,郑命寿在朝鲜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实在非同小可:上从宗室乃至备边司官员、下至地方各道监司长官的任命、使用及处置,朝鲜君臣均需视其脸色行事。说郑命寿在一个时期内(尤其是仁祖时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朝鲜内政,当不为过。甚至在郑命寿被废后的孝宗朝,还有辅导朝鲜世子的东宫赞善
宋浚吉曾因“前日李馨长、郑命守[寿]之交构,有所不安”,在清使将来时请求归乡。郑命寿虽去而余威尤在,说明他对朝鲜政治造成的影响甚至不能在短时间内消除。
除直接干涉朝鲜内政外,郑命寿还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大肆谋取私益。崇德四年(仁祖十七年)六月,为了结欢郑命寿,朝鲜领相崔鸣吉建议给在朝鲜关西的郑命寿之母予以食养,并赐郑命寿“赏职”,郑命寿十分高兴,但为了掩人耳目,提出“愿得官教而退书往年月日”,结果摇身一变成为明天启八年(公元1628年)授予的“同知中枢府事”。因此郑命寿之母在死后还得到“贞夫人”的赠号。崇德八年(仁祖二十一年)十月,郑命寿的故乡朝鲜平安道义州殷山县被升格为府,次年,又以其父母葬地所在,成川府东面地界被割属殷山府。
郑命寿原本出身“贱隶”,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其亲友也多半如此。随着郑命寿的得势,他们一并鸡犬升天。如郑命寿的“同生之女”四生,原为“肃川官婢”,后被免除“官役”;妹夫林复昌原在成川为正兵,因郑命寿所请,得免军役。郑命寿还将其“族属免贱”一事专门提出,朝鲜备局也“不得不勉从”。
在“族属免贱”的基础上,郑命寿培植了一个基层(尤其在朝鲜关西地区)关系网。他的妻弟奉永云原为“定州官奴”,迫于郑氏压力,被授于“本道守令”,因其本人不愿赴任落空,郑命寿再次力请,终于得授宁远郡守。族侄李玉錬,本为殷山贡生,得授文化县令,不久又升“通政”,“玉錬时年二十三,挟命寿之势,凌蔑同道守宰,至是又升堂上,人莫不愤惋。”养子郑善为司导寺主簿职,甚至“从前有恩者”义州人韩得连也得任大吉号里权官。郑命寿在义州还有一心腹崔得男,“以贱隶居在义州,阿附郑命寿,持国阴事,泄露甚多,命寿信爱之,朝廷希命寿风旨,授官至郡守”。
朝鲜关西地方的一些官职,甚至被郑命寿族人“世袭”下来。如仁祖二十六年三月,郑命寿方为异姓四寸亲、族侄张继禹请到义州“方山万户”之职,至次年正月即升为安州边将“老江佥使”,而原“方山万户”又授予郑命寿“同生弟女婿”博川校生金钿。
朝鲜孝宗曾经谈到:“清人岂尽知我国事乎?凡前后诘责,皆是郑命守之所操纵也。”领议政郑太和也说:“西路人与郑命守亲密者颇多,我国微细之事,无不相通。”可见,郑命寿任用亲信,培植了一个颇为灵验的情报网,朝鲜大小事情都逃不出其掌握,成为朝鲜君臣十分忌惮的人物。
为了上下、内外相通,郑命寿交结朝鲜大臣,又建立了一个上层关系网。仁祖朝宰臣李敏求,本为宰相之子,文才敏捷,因江都失职被谪西路,娶郑命寿妻妹为妾,藉郑命寿之势挟持朝廷,影响极坏,“古今天下,为人臣子而交结邻贼,挟制君父,岂有如敏求者哉!”尽管郑命寿意图救护,也有人因敏求文才欲荐以修史,终因名声太坏而被废弃数十年以卒。又如仁祖朝曾任“左相”的
申景禛,被认为与郑命寿“相厚”,“尽心于上国(指清),莫如左相”。而领议政
崔鸣吉也有嫌疑,“清人每言鸣吉有功于彼此”,仁祖也知“清人之待领相异于他人”。崔鸣吉本人颇有才能,曾被认为是“救时之相”,但他挟送斥和之臣、倾轧士类,也被视为“小人”,与李敏求一样,都是朝鲜主和派的代表,为清议所不容。李敏求、申景禛、崔鸣吉这些朝鲜相臣,或为郑命寿姻亲,或与其“相厚”,且与之交接的朝鲜大臣不止于此,郑命寿能在朝鲜政治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原因不难理解。
人际关系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