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志·地理》隋朝 (581-618 年)统一全国后,对地方行政机构作了一些调整和改革,将侨置的州、郡、县一律撤销,恢复旧时名称。
建制沿革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统一中国,改汝南县为
江夏县,改
郢州为鄂州,置江夏郡,其郡、州、县的治所均设在江夏,今
武昌因而又有鄂州之称。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江夏郡,江夏为江夏县和鄂州的治所。唐太宗划全国为十道,江夏为江南道。唐玄宗开元年间(713—41年),江夏划归江南西道。唐代中期,鄂州(今
武昌)为贡赋转运中心,设有
武昌军节度使。宰相
牛僧孺为鄂州刺史,兼武昌军节度使,将江夏土城扩建为砖结构城垣,区境从此兼有武昌之称。
北宋时期,江夏属荆湖北路,为鄂州治所。南宋初年,荆湖北路军事中心由江陵移至鄂州,宋将
岳飞曾镇守在此。元代设
湖广行省,置
鄂州路(后改为
武昌路),下辖7县,江夏是
湖广行省、
武昌路和
江夏县的治所,为行省级大区域行政中心。从此,包括区境在内的今武汉市江南部分正式有了武昌这个地名。
明代朱元璋攻克
武昌,设置湖广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等“三司”衙门,衙址均设在
武昌。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设置湖广巡抚,随后又设置总督湖广等省军务和地方总兵官,所任巡抚、总督和总兵也多驻武昌;改
武昌路为
武昌府,辖江夏、武昌(今鄂州市)9县1州。
江夏县是
武昌府的
附郭县,此时武昌城内衙门云集,既有高于省级的
总督衙门,又有省级的三司衙门,还有
武昌府级、
江夏县级官署,因此称之为“
湖广会城”。
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布政司分为湖南、湖北两个布政司,上设
湖广总督。湖北布政司下辖包括
武昌府在内的8府,武昌城仍为各级衙门荟萃之地。
清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 年)湖广分治,大体上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布政使司,定名为湖南省 北为湖北布政使司,定为湖北省。是为湖北建省之始,省名从此确立沿用至今。由于清初
省会武昌是
隋以后鄂州的治所,所以
湖北省鄂历史文化
唐代,武昌称江夏,为鄂州治所。宝历元年(825年),宰相
牛僧儒为鄂州刺史,充
武昌军节度使、鄂(州)、岳(州)、沔(州)、薪(州)、黄(州)观察使,时江夏原有土城易于散塌,每年报筑修治,另赋青茅以覆,岁费10余万,劳民伤财有鉴于此,
牛僧儒费时5年,将土城改为砖城,城区在原
夏口城基础上向北东、南三面扩展,北临沙湖,东至小龟山,南抵紫阳湖,西达蛇山西端,是为武昌古城建设史上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扩建。
唐宋时期的鄂州城,已经发展成“东南巨镇”,造船业具有相当规模工商业也十分繁盛。唐广德元年(763年),特投侍御史穆宁为鄂州史兼鄂、岳、沔都团练使及淮西、鄂庸盐铁沿江转运使,镇江夏(鄂州所),以总东南贡赋,此举拓展了武昌的港口功能,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仅广德元年十二月一次大风,火发江中,焚船只3000余艘,足见港口停泊船只之多。唐代后期,朝廷在鄂州治所设有铸铁监,所铸开元铜钱,每文重1钱,正面铸有欧阳询所书“开元通宝”4字,全国流通。
南宋时,为防阻金军南渡东下,特设置鄂州常备水军和数量庞大的舰队。其大舰长约100米,舰上设有城壁楼橹,一次演习出动大舰700余艘。适逢诗人陆游途经江夏现场,赞之为“天下之壮观”。舰船大多为武昌白沙洲一带造船厂所造,可见当时武昌造船业之兴盛。绍兴四年(1134年),
岳飞率军北上,首克郢州,攻入随州襄阳等地,被朝廷授镇宁、崇信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封武昌开国侯,屯军鄂州(今
武昌),使武昌成为全国重要的水师基地。北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嘉鱼知县唐均首创筑修蒲圻至江夏沿江长堤,此为鄂州长江有长堤之始。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重修
鄂州南楼,诗人范成大登楼赋诗:“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飞来识旧游,汉树有情横北诸,蜀江无语抱南楼。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却向鲈江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范成大在《吴船录》称:“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酒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
陆游《
入蜀记》里称为“钱塘、建康不能过”。宋代江夏的工商业也很繁盛,尤以制瓷业最为发达,当代发掘武昌东南宋代22座瓷窑群,其中以青白瓷(影青瓷)最具特色,其胎洁白,敲之有清胞的金属声。江夏造船业、工商业的繁盛,进一步促进了古城的扩展。
大事记
隋唐五代
587年(隋开皇七年)隋文帝伐陈,先灭后梁。次年晋王杨广率52万大军攻陈,荆州刺史刘仁恩克郢。
589年(隋开皇九年)
隋朝改
郢州为鄂州,605—16年(大业年间)改置江夏郡(此前曾改汝南县为
江夏县,为鄂州州治),辖江夏、武昌(今鄂州)、永兴(今阳新)、蒲圻4县。
621年(唐武德四年)唐军周法明取鄂州。是年,
唐朝改江夏郡为鄂州,州治
江夏县,下辖5县。后唐太宗依地形划全国为10道,武昌属江南道;713—741年(开元年间)又析为15道,武昌属江南西道。
747年(唐天宝六年)李邕遭奸相李林甫陷害致死,归葬鄂州九峰山。其故居在洪山西麓修静寺(今施洋墓与宝通寺之间)。742—756年(天宝年间)铸宝通寺大铁佛两座,高4米,底座宽8米,垂膝坐状,神态逼真。“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765年(唐永泰元年)穆宁出任鄂州刺史兼侍御史,次年升鄂州都团练使衔、鄂州观察使,总管东南地区赋税征收和运输事宜,至768年(大历三年)“漕贾得通”,政绩斐然。
763年(唐广德元年)鄂州大风,兼发火灾,烧毁停泊商船3000余艘,延毁滨江民居2000余户,罹难4000余人。
825年(唐宝历元年)
牛僧孺任
武昌军节度使,以砖结构(瓮以陶甓)代替夯土结构扩建鄂州城垣,历时5年乃成。复请取消沔州建制,将汉阳、汉川两县划归鄂州,首次形成两岸合一的行政建制。
846年(唐会昌六年)唐朝为增加财政收入敕部分地区“置官沽酒”,鄂州实行酒类官卖。
874—879年(唐乾符年间)鄂州大饥,巨商刘本德出米数万石赈饥。
879年(唐乾符六年)黄巢率起义军攻破鄂州外城。
884年(唐中和四年)路审中乘乱招募3000人私家武装,入据鄂州。886年(光启二年)周通攻打鄂州,路审中逃离,手下将领岳州刺史杜洪乘虚进入,自称节度留后,迫使唐僖宗封其为武昌军节度使。鄂州遂成为各路藩镇角逐目标。
902年(唐天复二年)唐昭宗册封杨行密为吴王,次年,杨遣部将李神福、刘存“率舟师万人以讨杜洪”。杜洪死守鄂州,未失。904年(天佑元年)李神福二次攻鄂未成,第二年由刘存三度攻鄂,采用火攻之计得手,生擒杜洪送至扬州斩首。鄂州成为吴王杨行密割据地盘的州治中心之一,乃命刘存为鄂岳观察使,坐镇鄂州。
907年(后梁开平元年)朱全忠建后梁。刘存受吴王命攻湖南,惨败被俘,“湖南楚”反攻鄂州,又被吴将秦裴打败。
937年(后晋天福二年)李界灭吴称帝,建南唐,从“湖南楚”手中夺回鄂州,设武昌军节度使。
956年(后周显德三年)世宗命王逵攻鄂州,南唐武昌军节度使何敬洙据城死守,得岳州潘叔嗣袭击之助,王魁败亡。鄂州城逃过一劫。
宋辽金元
974年(宋开宝七年)宋太祖大将曹彬与知汉阳军李怒合击,取鄂州。宋统一后,在鄂州设置武清军节度使,996年(至道二年)改武昌军节度使。鄂州隶荆湖北路,辖7县,州治江夏。
1135年(宋绍兴五年)
岳飞以镇宁崇信军节度使、荆襄潭州制置使身份坐镇鄂州,形成长江中下游的军事中心。1141年(宋绍兴十一年)宋金“绍兴议和”后,鄂州商业和水上运输业兴盛起来。鄂州城南至临江一带及鹦鹉洲上发展成鼎盛的商市,称“南市”。
1170年(宋乾道六年)9月25日,
陆游入川,泊鄂州,目睹大规模水军演习,“大舰七百艘,皆长二、三十丈,设城壁楼橹、旗帜精明、金鼓镗锚,破巨浪往来,捷如飞翔。”1163年(宋隆兴元年)在南宋政府发行“关子”、“交子”、“会子”等纸币的基础上,为方便军用和流通,应湖广饷臣王珏之请,开印专供湖广流通的“湖会”,每届200万贯。1288年(嘉熙二年)第七届“湖会”竞达900万贯。
1259年(宋开庆元年)
忽必烈大军夺取阳逻堡(今新洲阳逻镇),突破宋军江上防线,进军鄂州。宋理宗命贾似道增援,全权指挥。相峙三月余,两度破城东南角,阵亡1300余人,守将张胜牺牲,高达率军顽强抵抗,保住鄂州。但
贾似道躲在汉阳,遣宋京乞降,遭拒。此时,四川合川保卫战取胜,蒙哥大汗死于军中,形势甚为有利6但贾似道坚持求和,向蒙古称臣纳贡,划江而治。忽必烈急于北返争夺帝位,允和而去。
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忽必烈令
伯颜统军10万取鄂州,12月14日陷阳逻堡,17日火烧鄂州、汉阳守军战船3000余艘,两地皆降。18日元军人鄂州城,任命王该知鄂州,留阿里海牙统军4万,镇守鄂州。
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湖广行省治所南移潭州,鄂州设湖北宣慰司,后改安抚司,又改鄂州路总管,属元初灭宋战争中的战略要地之一。
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
湖广行省治所迁回鄂州,正式成为行省级的大区域行政中心。鄂州地处行省的北部边沿,改称
鄂州路。1284年封脱欢为镇南王,坐镇鄂州。脱欢因南征未到,且无功而返,元世祖怒而改封扬州。泰定帝即位时,仍将武昌封给脱欢的儿子威顺王宽彻普化。
1282年(元至元十九年)元世祖为远征日本,命鄂州郑制宜于武昌何家洲造大型楼船战舰。
1301年(元大德五年)改
鄂州路为
武昌路,下辖江夏等7县。今境域正式有了“
武昌”之名,既是
武昌路治所,也是
湖广行省的行政中心。1326年(元泰定三年)宽彻普化持皇帝赏赐的虎纽金印,率500亲兵和私募的1000健宪来武昌镇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