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半丁(1876年5月14日-1970年1月29日),即陈年,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中国画家。
人物生平
陈半丁1876年(清光绪二年)5月14日出生。家境贫寒,自幼学习诗文书画。少年时父母双亡,生活坎坷。为谋生,十四岁就在
兰溪一店当学徒。十五
岁在转至钱庄学徒中开始接触笔墨,自此一发不可收,自言当时“嗜书画入骨,饥饿犹不顾也”。十九岁时随表叔
吴石潜(
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来上海于严小舫之小长庐馆拓印为业。20岁时赴上海,与
任伯年、
吴昌硕相识,后拜吴昌硕为师。40岁后到北京,初就职于
北京图书馆,后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擅花卉、山水、人物、走兽,以写意花卉最知名。除
任颐、吴昌硕外,又师法
赵之谦、
徐渭、
陈淳,吸收明清各家画法而独树一帜。作品笔墨苍润朴拙,色彩鲜丽、沉着,形象简练、概括,讲求诗书画印的相互作用。兼善
摹印。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1970年1月29日卒于北京。
陈半丁擅长花卉、山水,兼及书法、篆刻。写意花卉师承任伯年、吴昌硕,又师法
陈淳、
徐渭、
石涛、李复堂、
赵之谦诸家。书法以行草见长。作品有《卢橘夏熟》《高枝带雨压雕栏》《惟有黄花是故人》等。
人物轶事
初识张大千
30年代的一天,
北平城里的10余名画家举行雅集。在宴会上、年龄最大、名望最高的大画家陈半丁老人兴奋地宣布:他新近搜获到清初著名画家石涛和尚的一部画册精品、精美非凡、世所罕见,为此他特地邀请北平艺苑名流第二天晚6点到他家中鉴赏。受到邀请的有
中国画学会会长周养阉以及著名画家
黄君壁、
马晋、
王雪涛、于非闇、
徐燕孙等。
陈半丁邀请了这么多
画苑名流、却少邀了一个人、此人就是当时正客居北平、初登画坛、尚无名气的年轻画家
张大千。但张大千是个有名的“石涛迷”。他少年习画,就
下工夫临摹石涛、八大山人,
徐渭和吴昌硕的画,研习多年、画得几可乱真、有“南方石涛”之称。这次,他风闻
艺林有此雅集、鉴赏石涛精品,此等机会他岂能放过?因而不等陈半丁相邀,第二天下午3点张大千就直趋陈府求见,毫不客气地当面请陈半丁出示藏画观摩。而陈半丁的脾气是客人没有一齐到,就不出示藏画的,他对张大千这位虎头虎脑的后生小子摆架子说:“我约朋友来共赏、请贴的时间是6点。我不能先给你看、要等朋友到齐了大家一起欣赏。你想见识、可以,但不是现在,要等到6点。”说完,离座而去,留下张大千一人在客厅里坐冷板凳。
年轻的张大千受到如此冷落、也是老大不高兴。但为了鉴赏
石涛的稀世珍品,他不得不忍心吞声地挨了三个多小时。到了6点多,贵
客齐集后,陈半丁先在宴席上讲了一通
开场白、自称幸获名迹、不敢私秘自珍,愿为友好共赏。张大千被挤在这批名流的外圈,等陈半丁捧出宝贝画册、刚刚展示,张大千就不由自主地大声叫起来:“是这个册子啊!不用看了,我晓得!”陈半丁被这个年轻人的狂妄急躁弄得很生气,于是他学着张大千的四川口音说:“你晓得,你晓得啥子嘛?”陈半丁想,我画册还未全打开,你怎么晓得?
但这时张大千却不慌不忙地讲出,此画册第一页画的是什么,第二页画的是什么,题的什么款,用的什么印章,如数家珍,一一道来。陈半丁与众画家一边听张大千讲,一边翻看画册,进行核对,发现张大千竟说得丝毫不差。陈半丁与众画家十分惊奇、陈在翻看时连眼镜都滑落到地上了。画家
黄君壁惊异地问张大千:“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张大千的回答更使大家大吃一惊。他得意地说:“这画册是我画的,咋个不晓得?”原来,这画册是张大千以前临摹石涛画风的
习作之一,早已流传失落多年、不知怎么竟辗转到陈半丁手里。张大千临摹之精、画艺水平之高,竟瞒过了一代国画大师与老前辈陈半丁之眼。张大千从此在画界
名声大振。
拜师
陈半丁,清光绪二年(
丙子1876)出生于浙江绍兴柯桥的中医世家。当时,大画家吴昌硕先生也经常出入小长庐馆,见此青年人十分好学,深为厚爱。非但自己亲自传授,还将其介绍于好友任伯年,
蒲作英。自此,好学的陈半丁如渴者临井,他向吴昌硕学习书、印、
大写意花卉;向任伯年学翎毛、人物;向蒲作英学山水。在海派艺术之大洋中,年轻的陈半丁以自己的努力,汲取各种风格的营养,夯实了自己的艺术基础。
陈半丁应缶翁之约,在苏州新居雍睦堂居住了一年有余。在此年
余中,与缶翁“旦夕得同室深研”,半丁在一丝不苟地为缶翁先考妣作神像之暇余,缶翁也手把手地授其印画书法,并为之篆了不少印面嘱授其刀法。
丙午年三月,一幅由半丁先生精心制作的缶翁先考妣像(见图)在苏州完成,像为直幅,长1.32米,宽0.67米,缶翁先考
辛甲公端坐正中,
头冠裘帽,身着皮衣,胸垂
朝珠。辛甲公左前坐有结发万氏夫人(昌硕先生母亲),右前坐有继室
杨氏夫人,两位夫人戴
凤冠,着
霞帔,帔上描有腾舞之金龙。三位先祖神态端祥,所坐的虎皮靠椅置于有
大红牡丹图案的灰色地毯之上。此图为工笔写实,
人物肖像逼真,细部也交代清楚。图中辛甲公帽
上之翠顶红缨,领里子的填红描金,
袍子露出部分的海水波纹,两位夫人衣冠上的佩物
补子等安排得十分周到。尤其是裘皮衣的毛感和地毯之
绒感,惟妙惟肖犹伸手可触,画家的扎实功底也由此可见。画像左
下角的一排楷书小字显示出画家绘画时之崇敬心情“丙午三月半丁陈年敬绘”。
此幅先祖神像,昌硕先生十分满意,每逢除夕及
祭日,总展于中堂供奉,亲率全家祭拜,以不忘祖德,并世代相传,直至今日。
半丁先生在缶寓完成神像后不久,应上海宁波会馆董事
严子均之邀赴沪作画。后又应金城之邀赴京。在京经金城推荐入肃王府作吴柳堂侍御画像。画像完成后迁出肃王府开始了其在京的鬻画生涯。当时因半丁先生初入京城画圈,各种关系尚未展开,前来购画者寥寥无几,颇不如意。为此远在上海的吴昌硕也为爱徒在京之处境十分忧虑。1910年,六十七岁的昌硕先生特地赶往北京,为半丁介绍各种关系和
画店,并在琉璃厂纸店亲自为其书写了
润格,称其“性嗜古,能作画,写花卉、人物直追宋元,近写罗汉变幻百出,在佛法上可称无上妙谛,求者履盈户外……”在京数月中,还为半丁治了不少印,其中有相当部分为缶篆陈刻合作,以示对之器重。由于吴昌硕在画坛的影响和推荐“把场”,陈半丁的艺术为京城人氏所接纳,从此其售画局面逐步打开。缶翁的京城之行,为半丁日后在京成为艺坛奇葩奠定了良好的基业。
教徒
誉满海内外的大画家陈半丁已过世多年,他的作品迄今犹为人们所珍视。40年代,笔者曾与他有过交往,当时他住北京
地安门米粮库胡同,记得他的住所,一进门迎面是山子石,院落松林成行,清幽雅静,地面除种植花草外,还种了一些老玉米、白菜、
萝卜等,红砖砌成的小楼,为半丁老人安憩及作画之处,据说以前
胡适之曾住过这里的。半丁老人喜戴小帽头,穿
坎肩。他虽离开原籍浙江
绍兴多年,但仍有故乡口音,与人谈话诚恳亲切,待客从不虚伪。值得一叙的是国人画展系由他开始的,那还是清代的肃亲王在旅顺生病时,他曾在大连开第一次画展。当时盛况空前,报纸刊登,不少人喜看半丁老人作品,终日在展室盘桓不去。记得有一次笔者去
他家,适老人正对两位弟子张爱林、尤无曲讲授书画。老人曾对两徒说,
孔子教
子路收,教颜回放,即所谓
因人施教。爱林没临过帖,写出居然有意思,这是有天才,但今后须收,不可再放。无曲临帖时间太长。写出字来,无时不在自拘自谨,所以今后须放,不可再收了。老人说,作品拿出展览,即使不比人家强,至少自己也要不惭愧,才可以谈得到开画展。老人坐在一张古老大沙发上,对两个弟子越讲越精神,谈一阵话,喝一阵茶,走到墙边看一阵悬挂着的明清名画。这两位弟子当时年约二、三十岁。听说无曲画展,多半是半丁老人在画上为之题字。开画展事先必须征得半丁老人的同意。还记得和老人谈到艺术时,老人说,随便抹两笔的,哪里就算得上艺术?艺术范围太大了,就连建筑制造乃至枪炮子弹,全是艺术。绘画不过是文人余兴,课余爱好,往清高里说,也不过是一种高尚的玩艺儿而已,像我这简直谈不到艺术。当初,学画的没有现在这样多,也难。那时印刷品缺乏,轻易见不到参考资料,向人借用完了一还,仍然莫名其妙。因此为了学画方便,就成立个
社会团体、此即艺专的前身。老人还说,一群学生学画,叫他们都学我,这个不妥当,就如同唱戏,他是旦角的嗓子,绝不能因为和我学而唱老生,所以与我不相近的我不教,不能让人家费力不讨好。半丁老人还说过,3年出个状元,可是3年出不了名画家。有天才也要用功,我的男孩女孩都能画几笔,但不用功就不能成功,这可不是世袭,我绝不勉强他们。许多人不知道半丁老人原来的名字,他原名陈年,字静山,“半丁”是他的号,他不但能
书会画,而且还长于治印。
从艺经历
在我国现代画坛,一直有三大画派,其中包括南方的海派和岭南派,北方的就属
京津画派了,而陈半丁先生是京津画派的典型代表人物。陈半丁成名较早,上个世纪初就驰名北方画坛。他擅长山水、花卉,尤以花鸟画造诣最高。他早年结识任伯年、吴昌硕,后来向吴昌硕学习书画篆刻,并得到了吴昌硕的亲传。到他四十岁时,作品已经颇得自己的特色。他的作品融明、清各家花卉技法之长,以洗练、概括的笔墨和古朴沉着的色彩来表现花卉鸟兽。他用笔苍劲,
力量感强烈,构图稳中出险,善于将诗书画印有机地统一在画幅之中。他偶尔也创作山水人物,人物线条简练,多以情趣成画。
陈半丁6岁丧母,9岁丧父,幼年失学,生活凄苦。他在《自传》中说自己15岁时就迷上了绘画“嗜书画入骨,饥饿尤不顾也”。1894年其表叔吴隐自上海回绍兴,因
严信厚家拓《七家印谱》缺少人手,遂将陈半丁带至上海严家做伙计,这可以说是陈半丁人生的转折点。当时严家聘请了吴昌硕等上海名家,使得陈半丁
有机会接受吴昌硕的指导。陈半丁在上海的十余年间,还先后得到了任伯年、
蒲华等名家的教诲,为其日后在京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严信厚之子严子均邀请陈半丁到他家作画。当时严子均任宁波会馆董事,会馆中很多任伯年的画需要复制,于是陈半丁便在严家临摹
任伯年的画作。一日他正在作画时被金城所见,金城很是欣赏,打算邀请陈半丁同来北京。陈半丁到北京后,最初是住在金城家中,后因肃亲王善耆要为吴柳堂侍御画像,金城将陈半丁推荐到
肃亲王府,肃亲王对他大为赏识。1922年,肃亲王在旅顺故去,陈半丁为报昔日的知遇之恩,在大连两次举办个人画展,卖画款数十万(旧币),全部用作肃亲王灵柩返京的费用。“国人举办画展,陈半丁盖为开创的第一人”。
陈半丁从肃亲王府出来后,开始时卖画生意颇不如意,这种情况持续到1910年。这年他邀请吴昌硕来到了北京。吴昌硕来京后,盘桓数月,将陈半丁推介于当时的北平艺术圈,并亲自为陈半丁订立画润:
整张:四尺四两,五尺六两,六尺八两,八尺拾贰两。条幅:视整张减半。册页、纨
折扇:每件一两。半丁旧□(友),性嗜□(古),能刻画,写花卉、人物直追宋远,近写罗汉变幻百出,在佛法中可称无上妙谛,求者履盈户外,为定润目如右。
庚戌长夏,
吴俊卿。刻印:每字壹两。
砚铭:另议。
吴昌硕的大力推介使陈半丁声名鹊起。
齐白石与陈半丁同在北京,二人对于彼此的艺术也是惺惺相惜。齐白石在《壬戌杂记》中写道:陈半丁,山阴人,前四五年相识人也。余为题
手卷云:半丁居燕京八年,缶老、师曾外,知者无多人,盖画极高耳。余知其名,闻于师曾。一日于书画助赈会得观其画,喜之。少顷,见其人,则如旧识。是夜余往谈,甚洽。出康对山山水与观。且自言阅前朝诸巨家之山水,以恒河沙数之笔墨,仅得匠家板刻而已。后之好事者,论
王石谷笔下有
金刚杵,殊可笑倒吾侪。此卷不同若辈,故购藏之,老萍可为题记否?余以为半丁知言,遂书于
卷末。
齐白石还将自己的三子
齐子如送到半丁门下,成为陈半丁的得意门生。
绘画艺术
陈半丁花卉、山水、人物兼擅,以花鸟、山水画最为著名。陈半丁是“运古派”的高手,他“一方面研究
古法不遗余力,一方面发挥个性,表现自我,务以古人成法,运以自然
丘壑,加以个人的理想化,造成一种与古不背,却与古不同的,不即不离的绘画。”
陈半丁的花鸟最初学习吴昌硕、任伯年。在他1908年所作的《秋花秋食》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任伯年的影子。他“1924年所作《墨牡丹》扇,大体上都不出缶老规范:花以吴氏的
点法写成,枝叶都力求朴厚拙重气息,题字也是一派吴氏风貌……1925年所作的《牡丹图》轴与缶翁几可乱真,花、苞、叶、枝干及数墨点都极为神似,也见功力,只不过花朵将缶翁的圆点变成长点,石头略逊之”。来京后他由专师吴昌硕、任伯年而溯源青藤、白阳、八大及
扬州画派、
金陵画派。陈半丁临习
徐渭的作品很多,但临作的面貌不尽相同。
作于1956年的《墨葡萄》是“只求神似不求圆”,笔法恣意,水墨淋漓,完全是徐渭式的
狂放不羁。而1943年创作的《临徐青藤花卉册》画面中的物象并不完全背离真实,造型简约而严谨,是将
青藤白阳融于一体的感觉。对于同一题材,陈半丁是广师博览。比如他梅花题材的作品,1932年创作的《梅花扇》笔墨古雅,受
金农的影响。1935年所作的《
花卉四条屏》中的梅花条可见他对于
汪士慎、
赵之谦的学习。1940年的《梅花竹石图》中的梅花,有八大的韵致。他还有大量吴昌硕风格的梅花作品,比如1962年创作的《梅、石、水仙》与1964年创作的《
牡丹梅花》。他的花卉画造型严谨,如“菊叶是怎样长的,梅花枝干是怎么生的,都合乎它的生长规律。凡那些‘笔不到处’往往已经‘意到’”。“他善画牡丹、
菊花、
紫藤、
荷花……常以洗炼、概括的笔墨和艳丽沉着的色彩,表现不同环境气候下花卉鸟兽的不同容貌和姿态。其笔墨苍润朴拙,含蓄有力,构图上讲究诗书画印的相互作用,统一中有变化”。陈半丁的弟子尤无曲回忆道:“陈先生从传统中来,他画的是陈白阳再加吴昌硕。”陈半丁既
师法古人笔墨,又深谙民众的
审美心理,将文人高雅笔墨与世俗人情,以及市民的审美喜好相结合,因而他的花卉作品雅俗共赏。“但有时关注形似使他放不开手脚,故有人称其画为‘小写意’;有时留恋色彩的浓艳与真实,难免使画作‘失去魂魄,五色无主’”。
20世纪初的
山水画家不再甘于临摹“
四王”,往往由“四王”上溯明代、宋元乃至五代诸家,同时临习“
四僧”,“扬州画派”的风气盛行一时。陈半丁置身其中,山水画走的也是相同的路子,由“四王”入手,主要师法
石涛,于石涛画风中加入宋元古意,形成个人苍润秀美,简约疏放的面貌。从其早年所作的几幅绢本山水中可以了解他从临习“四王”入手,只是早年的作品稍欠笔力。其作于1948年的《竹溪清话》,1949年的《拟郭河阳〈秋山图〉》,都是一派宋元人气象。有趣的是他一幅作于1935年的《山水画》中题道“略师梅道人”。画面中一派南国景色,近景是湖边
石岸;
中景是柳堤及茅屋、人物,中景右侧有间茅舍,一捧物童子从茅屋中走出,中部茅舍外有三人围坐,岸边的柳树枝条在微风的吹拂下飘向一边;远景是远山。相对于传统的“
三段式”构图方式,此幅作品中的近中远景呈三条平行线。画中的山石以
湿笔画出,虽用湿笔,但不含混,笔路清晰。梅道人
吴镇向来以湿笔重墨画山水,构图奇险。此幅作品构图新颖、奇而不险,画中颇具宋人笔意,画风古雅清新,与吴镇似无太大关系。
1930年创作的《浔阳琵琶》中题道“略以大涤子法写之”。此作品“既汲取原济讲究
墨法,纵横跌宕的气势,又善于结合元、明两代文人山水的蕴藉温润”。1908年的《临清湘山水册》和1910年的《临大涤子山水册》,选取了石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临清湘山水册》画面多选取近中景,用笔紧致,用墨水气淋漓,将
沈周、
石涛、宋元风格相杂糅。《临大涤子山水册》构图复杂,用笔较
前作细碎,学石涛的干笔
皴法,但整幅画作山石树木的造型又不全似大涤子,他是在有技巧的巧妙地学习石涛。其画于1965年的《隔浦群山》与画于1943年的《石桥观瀑图》,都是“意在董巨之间”。但是1943年的作品中石涛的痕迹似比董巨更为明显,画面中“用了许多大墨点来强调画面上的一致性”。在山石的造型上采用石涛的方形的山石结体形式。1965年的《隔浦群山》采取高远构图法,画面境界开阔,山头以焦墨
点苔,山石用干笔皴擦,设色古雅,得董巨“平淡天真”意味。
陈半丁是一个“兼宗数家者……能兼蓄并收,不限一格,不拘一隅……能脱去一个人的羁绊采取众人的所长,因所习既多,自然能将名家于不知不觉中参合为一,以形成自己的面目”。陈半丁的花卉主调是“陈白阳再加吴昌硕”,他将吴昌硕、赵之谦金石书法的苍劲寓于画中,将华新罗的清俊,金冬心、
汪士慎的疏放掺杂进去,同时习得青藤、白阳的水墨淋漓,所以他的花卉画中少了几分吴氏横扫千军的霸气,多了几分俊秀清新润泽,老练而不重拙,清秀而不怯弱。陈半丁的山水画主要习石涛,但是在石涛中加入宋元高古意趣,同时将石涛的笔法、墨法加以简化,形成一种更为疏放古雅的
个人风格。
陈半丁的临习对象乃是当时社会、当时画坛的某一派的共同选择。当时的画坛“革新派”与“传统派”正在进行着激烈的论争,看似热闹非常的画坛其实只有两种选择。“画家在选择画风时,并不是全然自由的……各类型绘画在渊源上的复杂性……画家风格的选择早已形成一套理论结构,不同风格意味着不同的深度内涵”。作为“平常谈艺,没有不提到‘缶老’的”吴昌硕亲授弟子,陈师曾和金城的好友,他当然选择了金石派与传统阵线。
但是,作为20世纪初期到中期北京画坛的领军人物,将海派画风带入北京画坛的先锋人物,今天的人们忘却了他曾有的辉煌及艺术的成就。陈半丁绘画的
艺术价值在当代
艺术市场上被低估,这既有因研究的空缺所导致的认识空白,也有因宣传不够导致的知之甚少。但面对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画坛,一个呼唤传统回归的当代,陈半丁绘画的艺术价值更值得被重新认识。
此画为陈半丁中年以后较成熟的作品,笔墨苍润朴拙,很好地体现了陈半丁诗书画印结合的风格。
画面笔法十分自由,似信手涂抹,却将老松、
秋菊之貌毕现之上。
松针以浓墨和花青绘出,层次丰富,而处于主体地位的
树干部分却以淡墨粗写,反为松针做衬,含蓄有力,深得文人画写意之精蕴。陈半丁善写菊,画面中黄菊花瓣姿纵,色泽鲜明,点醒整幅画面。树干运用了点苔的方法,画谚中有所谓“画布点苔,山无生气”之称。陈半丁以点苔于简略的笔墨中求波澜变化,使老松顿显生气。此图平中见奇,意境疏爽俊逸,充分体现了画家化平实为奇境的艺术造诣。
书法艺术
陈半丁书工四体,行书深得
米元章韵趣,颇负时誉。治印遵缶翁钝刀之法,然
篆法、章法略异,浑厚高迈,一洗时人浮媚险怪之习,曾见所刻『徐荷』一印印跋云:『自来刻印,未有不从
秦汉,不然,学无根源。』又在『倬厂八十後所作』印边跋中云:『汉印重白文,方圆粗细并用,老缶後知者鲜矣。』
印旨如此,而所作亦随之。
寿石工《杂忆当代印人》诗,其一首为合咏半丁、白石者,诗云:『敬涤堂中
六博新,借山馆外绝嚣尘。钝刀利刃余清事,□扁虬圆齐与陈。』陈齐并称,推崇可见。
新中国成立後,被举为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
中国画院副院长,虽年登耄耋,仍体健身轻,挥毫作画无倦容,创作热情甚高。某次画展,因对一画家作品之意见与康生相左,迨十年浩劫,康乃借机使人抄其家,并进行—系列批判、游斗、殴打,即沦陷时期所刻『不使孽钱』、『老年清苦』、『彊其骨』等闲章亦成『反党』之罪证。
篆刻
不该“低调”的陈半丁篆刻
作为中国近现代篆刻史上绕不开的大家,陈半丁以为人拓印起家,师承印坛巨匠,融会贯通,终成大师。上世纪30年代,陈半丁已经成为了北京画坛的中坚人物,在他的身边围绕聚集了一大批画家,一直到解放初,陈半丁和齐白石都是并驾齐驱的。可是,40年之后齐白石仍然享有大名,市场上的作品价格也不断攀升;而知道陈半丁的人却不多,陈半丁的市场价位更是平平。就现状而言,陈半丁印作与齐白石印作的
市场价格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回顾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文革”期间陈半丁因直言敢谏、刚正不阿而遭受了不公正的批斗与打压,最终含冤病逝。这一原因是其改革开放以来艺坛地位受到影响的主要因素,也正因为此,在改革开放之后关于陈半丁艺术的研究一直没有形成规模,社会对他的接受与认识也还有待深入,他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价值与地位还需要重新评估。
由于对陈半丁
篆刻艺术研究的缺乏和不够深入,就陈半丁印章的拍卖情况来看,其价格还相对偏低。不仅不能与齐白石、吴昌硕等人相提并论,就连和他同时代的
陈巨来、
王福厂等人相比也差距甚远。其实早在1996年
中国嘉德的秋季
拍卖会上,陈半丁的一对狮钮酱油
青田印章就曾以1.1万元的高价成交,但此后一直到2000年,陈半丁的印章在市场上很少露面,偶有出现,也都以流拍而告终。
2001年,在天津文物
拍卖公司的秋季文物展销会上,一件陈半丁刻
鸡血石章以4.07万元成交,此后10年间,其印章的价格一直徘徊在这个价位左右。在2010年12月的西泠秋拍中,陈半丁、
唐醉石、
方介堪、吴岳四名家刻的共5方玉和青田石章,一共拍出了53.2万元,平均每一方印章价位约在10万元左右。而同年在中国嘉德春拍中,陈半丁1936年所刻
白芙蓉双狮钮“琴韵书声”章也仅以5.04万元成交。陈半丁治印的
最高价出现在2012年的北京
保利春拍上,一方
寿山石平钮章拍出了63万元的高价,远远超出其估价。此章高4.6厘米,刻于民国时期,通体呈金黄色半透明状,石质均匀,印文为“泮澄”二字,当为陈半丁的
私章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陈半丁所治印章的市场
成交价长期以来徘徊在一个较低价位,有较高的升值空间。
陈氏年表
19世纪70年代
1876年——5月14日(
农历四月二十一日)生于浙江
绍兴柯桥镇西泽村一个医生世家。名年,字
静山。双生,胞弟名易斋。
19世纪80年代
1881年——母亡。父失业。家中除祖母还有兄妹三人,乏人照看。被交由外祖母抚养,在外祖母家入私塾。
1884年——父亡。端午,外祖母亡。失学。由祖母收养,织带、
纺线、务农以补家给。
1889年——遭叔婶强逼离家,受惊吓逃至舅婆家。数日后由姑夫带往
兰溪。在大来商店学徒,从此自谋生活。
19世纪90年代
1890年——转至一
钱庄学徒。开始接触笔墨,自言“嗜书画入骨,饥饿犹不顾也”。
1894年——表叔吴隐自上海回
绍兴,因上海做事正缺人手,带至上海
虹口,在
严信厚小长庐馆拓
图章为业。是时
吴昌硕受聘严家,相见后颇得缶翁厚爱,得其指教。识
蒲华。
1895年——吴昌硕时常带往任伯年处补习禽鸟、人物,颇得
任氏喜爱。惜不及一载任氏故去。
20世纪
1903年——严信厚去世,所聘画家皆散去。应
严信厚之子子均之邀同往
宁波费家,为其父葬礼帮助接送来宾。
1904年——吴昌硕知半丁回沪,去函约至
苏州家中作伴。为缶翁临摹祖像。
1906年——
严子均来函,邀至沪上严家作画。为
宁波会馆临摹已破烂的任伯年作品(严子均为该会馆董事)。一日,在北楼作一幅大画,为金城所见,遂与严子均再三商量,力邀半丁同往北京,子均欣然同意。遂随金城来北京,寓金宅。
1909年——应
肃亲王善耆之嘱,为
吴可读侍御作肖像。得善耆厚待,劝入部为官,未就。肃亲王往
西陵值班,半丁去访。善耆撰一联赠之,联曰:“帖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身外无长物布衣蔬食
琴书。”
1910年——吴昌硕来京,盘桓数月,为半丁“把场”。吴昌硕为刊《山阴陈年》《静山》《我无为》《半丁》等印,二人合作(吴篆陈刻)《山阴道上人》《半丁》《静山无恙》《陈》《有鱼》《静山》等印。吴昌硕为半丁在
琉璃厂两家纸店撰写画润。
1911年——回绍兴老家。
1913年——前年曾回家,秋,重来北京。在
上虞会馆与
鲁迅相识。在
蒙藏院任职,不久辞去。
1917年——远亲
蔡元培介绍至
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与馆长
章士钊相处甚洽,于文史等方面得其指教。后与
陈师曾在北大商办书画研究室,因经费不足未果。
1918年——受
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之聘,任
中国画教授。
1920年——“
中国画学研究会”成立,任评议。约是年
齐白石送三子子如拜于半丁门下。
1922年——纪念
苏东坡诞辰885周年,参加陈师曾组织的“罗园
雅集”,与齐白石、
陈师曾、
凌文渊、
姚茫父、金城合作《
花卉卷》。陈师曾携其作品在
日本展出,10幅作品售出6件。善耆(肃亲王)遁迹
旅顺,感其知遇之恩,前往视疾。殁后,营其丧。为措运柩返京之资,在
大连两次举办个人画展,所得旧价数十万全部充作运费。
1923年——与萧、金城、陈师曾合作《松竹高士图》。吴庠题诗,姚茫父长跋记事。与
贺良朴、萧、
沈尹默、
马衡等同任北大“造型美术研究会”指导教师。
1924年——吴昌硕来京,师徒再聚。参加在
中山公园举办的中日绘画展览会,齐白石、
王梦白、广濑东亩、小石翠雪、太田秋民等数十人作品同展。
1927年——金潜庵(金城子)及金城门下众多弟子,由“中国画学研究会”分裂出来,另组“
湖社”。任“中国画学研究会”副会长,
周肇祥任会长。北伐后,北京美术专科学校改为国立北平艺术学院,成为北平国立八校之一。任国画系教授。
1929年——刻《不使孽钱》印,款曰:“钱能通神,又能养命,欲求其安者,莫如自食其力。板桥云,‘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此后数年,刻印尤多。
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沦陷。拒日伪政府聘请,辞教。刻《强其骨》《不使孽钱》印为
座右铭,以卖画、刻印为生。购得后门
米粮库四号的一所洋楼,宅邸占地十余亩,中有一园,园占地五亩,以“五亩之园”名之。
1938年——
王梦白病故。在
琉璃厂“集粹山房”召集同仁友好,举行义卖,操办后事,接济家小。
1939年——去上海,住
严惠宇处。为
吴湖帆治印。严惠宇请收
尤无曲为
入室弟子。欣然允诺。冬,尤无曲至北平学画。
1940年——刻《天生半个汉》印,款曰:“予孪生也。今已年六十早五,尚强健,弟则强于予。去年岁首,家乡遭灾,弟以白手抗敌,遍体鳞伤,浑(身)是血,居然得脱,至今生存无恙,可谓勇也。有感于此,因而记之,弟称英雄我也汉也。”
1941年——与溥儒、徐操、
胡佩衡、祁良、吴熙曾、
汪慎生、
萧谦中合作《妙绘联璧》。11月13日,在中山公园水榭为弟子尤无曲举办展览,展出作品均代为题诗落款,以示提携。
1945年——刻《只见江山不见人》印,款曰:“
汉官印相仿佛……胜利尚非实,更何况人乎,一群无耻(之徒),禽兽不如也。”
1946年——刻《山阴半叟》印,款曰:“一国用命,不重人才,但溃区域,天下安能不乱!丙戌夏,半丁忧闷记之。”时任故宫文物书画组研究员。
1947年——国民党政府邀往
南京办展,坚拒。收
潘君诺为弟子。
1949年——
解放军围城,
北平城内粮食奇缺。傅作义前来看望,送面粉两袋救急。与
马占山、邓宝珊商议和平解决北京问题。
1951年——春节,毛泽东派人送礼问候。任中央文史馆馆员。任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与
齐白石、
叶恭绰等合作《普天同庆》。
1953年——参加
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10月11日,参加在北海公园举办的全国美协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为毛泽东六十寿辰作《延年》。
1954年——为
文字改革之事给毛泽东去信。毛泽东回信,希望老人多提意见。入
中国美术家协会。任北京市政协委员。任
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1955年——任全国政协委员。
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受命作八尺《
达摩像》。5月14日,80岁生日,
梅兰芳赠
田黄石山。李济深、徐操、
王雪涛、
汪慎生、
启功、
周怀民、
胡佩衡、
溥雪斋等人来贺。历半月与齐白石、何香凝、于非陁等画家创作巨幅国画《
和平颂》。
1956年——在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与叶恭绰提出“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成立
中国画院”的建议。10月17日,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刻《莫负此生》印,款曰:“真心待人,于心便无愧矣。如专作一味叨(道)好,不但失真,尤可耻也。今天是吉月吉日,得蒙毛主席赐宴在一席,此身之荣幸足矣。”
1957年——5月14日,北京中国画院成立,任副院长,在成立大会上发言。为西哈努克在京住宅作三丈六尺巨幅《四季花卉》。最高国务会议上,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两次辞职,未准。
1958年——8月18日,参加
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举办的“五人花鸟画展”。
1959年——《陈半丁画集》由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任中尼(泊尔)友好协会理事。
1960年——参加“第二回现代
中国书法”赴日本
东京之展。
1961年——子光宇、燕葆,女燕姣,婿沈林南历数月为半丁整理藏品,仅历代书画所藏件数逾千。1月,对来了解情况的王友石说:中国画院应当和故宫联系,复制古人的名画,给国家造些艺术品,平时就陈列
复制品。这样作艺术家可借以提高技法,国家可以多些复制品,画家可以得些补助费,这些事是应当办的。
1962年——周恩来指示:要培养“陈派”接班人。子燕龙入
北京画院。陈半丁考虑到家里不困难,建议画院不要给燕龙开工资。燕龙在家从父学画,同时整理陈半丁画语录。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中央文史馆拍摄陈半丁作画过程。
1964年——
张大千从海外寄赠画作一张。9月,在北京市政协三届二次会议上,就中国画等问题,与
唐兰等众多代表展开争论。
1965年——号哂翁,刻《哂翁》《哂翁天成》《不知老之将至》。
1966年——刻《藐世头陀》印,款曰:“
丙戌(误,应为
丙午。)春日,年九十有一,世事人事都非矣……”作山水《三家村》。
1968年——刻《我独无》印,款曰:“我独尊者,
屈原。《
离骚》有‘举世浑浊惟我独清’,今之时,世人轻浮,惟我独骂,于
屈子为何如也。”
1969年——在西四北六条南屋,研读残存的用“毛选”作
封皮的《
佩文斋书画谱》。被勒令为
颐和园举办的庆祝“九大”的展览作《梅花》,款落“
工农兵画院”。
1970年——1月29日,病情加重。子女送往
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十分热情,后知其名便不敢医治,延误了抢救时间,当日故去。
作品赏析
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