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弱水

台湾大学历史学系特聘教授

陈弱水,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受业于余英时。曾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并长期任职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现任台湾大学历史学系特聘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合聘研究员。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中国思想史、比较思想史。

个人学历
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1978
台湾大学历史系硕士班,1980-1981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1987
个人经历
史语所副研究员(1993.8-2000.5),研究员(2000.5-2006.8),合聘研究员(2006.11- )
史语所历史学组主任暨副所长(2000.6-2001.10),副所长(2001.10后专任-2003.10)
“中研院”李远哲院长特别助理(2004.12-2006.10)
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副教授(1994-2001),兼任教授(2001-2006),专任教授(2006.8- ),文学院副院长(2007.8-2008.7)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门召集人(2006.1-2008.12)
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一年期,2003.10-2004.9)
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1994-2001),兼任教授(2001-2003),合聘教授(2003-2006)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文与文化系客座教授(2000.1-2000.5)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系助理教授(1988-1993)
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讲师(1987-1988)
荣誉记录
Whiting Fellow, 1986-87
Invited Visiting Fellow, St John’s College,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3年4月20日至6月24日)
Chuan Lyu Lectures, Faculty of Oriental Stud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3年5月13、15日)
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杰出人才讲座”(2007-2012)
国科会杰出研究奖(2010-2012)
出版图书
主要著作
专书
1. 《论“成色分两说”阐释之流变》(台北:学生书局,1978)。
2. Liu Tsung-yuan and Intellectual Change in T'ang China, 773-819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aperback edition, 2006).
3. 陈弱水、王健文等合著,收入杜正胜主编,《中国文化史》(台北:三民书局,1995)。撰写中古部分。
4. 《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5年9月;简体字版,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3月)。
5. 《唐代的妇女文化与家庭生活》(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2007年4月)。《隐蔽的光景:唐代的妇女文化与家庭生活》(简体字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6. 《唐代文士与中国思想的转型》(简体字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7. 《柳宗元与唐代思想变迁》(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
论文
1. 〈梁漱溟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收入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台北:问学出版社,1977),“附录”,页217-225。
2. 〈“内圣外王”观念的原始纠结与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难〉,《史学评论》3 (1981):79-116。
3. 〈追求完美的梦:儒家政治思想的乌托邦性格〉,收入刘岱、黄俊杰编,《中国文化新论思想篇(一):理想与现实》(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页211-242。
4. 〈立法之道:荀墨韩三家法律思想要论〉,收入刘岱、黄俊杰编,《中国文化新论思想篇(二):天道与人道》(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页79-105。
5. 〈思想与社会的动态关系〉,《中国论坛》252 (1986):53-56。
6. 〈历史上的二二八事变〉,《历史月刊》17 (1989):20-24。
7. 〈最近五年来 (1989-1993) 唐代学术研究概况──欧美西文部分〉,《中国唐代学会会刊》4 (1993):211-220。
8. 〈柳宗元与中唐儒家复兴〉,《新史学》5.1 (1994):1-49。
12. 〈关于华人社会文化现代化的几点省思:以公德问题为主〉,收入朱云汉、吴东升编,《东亚现代化的困境与出路》(台北:国家政策研究中心、中华文化复兴总会,1995),页98-121。本文(文字稍有不同)另收入《当代》101 (1995):46-63。
13. 〈传统中国史研究与台湾史学的未来〉,《当代》111 (1996):104-113。后收入康乐、彭明辉编,《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收入邢义田黄宽重邓小南总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册),页44-53。
14. 陈弱水、李贞德合著,〈“中研院”史语所汉籍全文数据库介绍〉,《中国图书馆学会会讯》4.3 (1996):4-10。
15. 〈试探唐代妇女与本家的关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8.1 (1997):167-248。
16. 〈李翱“答韩侍郎书”考〉,《大陆杂志》94.3 (1997):1-2。
17. 〈公德观念的初步探讨──历史源流与理论建构〉,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9.2 (1997):39-72。
18. 〈思想史中的杜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9.1 (1998):1-43。
20. 〈一九四九年前的陈寅恪:学术渊源与治学大要〉,收入杜正胜、王泛森主编,《新学术之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上册,页103-118。另收入《当代》133 (1998):18-29。
21. 〈〈复性书〉思想渊源再探──汉唐心性观念史之一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9.3 (1998):423-482。
22. 〈试谈电子文献数据库在历史研究上的应用〉,《古今论衡》1 (1998):53-57。
23. 〈隋代唐初道性思想的特色与历史意义〉,收入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主编,《第四届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南:国立成功大学教务处出版组,1999),页469-494。
24. 〈日本近代文化与教育中的社会伦理问题〉,《台湾教育史研究通讯》3 (1999):13-16。
25. 〈从〈唐晅〉看唐代士族生活与心态的几个方面〉,《新史学》10.2 (1999):1-27。
26. 〈论中唐古文运动的一个社会文化背景〉,《郑钦仁教授荣退纪念论文集》(台北:稻乡出版社,1999),页217-246。
27. 〈日本近代思潮与教育中的社会伦理问题──一个初步的考察〉,《新史学》11.4 (2000):65-103。
28. 〈现代中国史学史上的陈寅恪──历史解释及相关问题〉,《学术史与方法学的省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0),页27-65。
29. 〈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阶层兴起的几点观察〉,《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北京:中华书局,2001),第3卷,页88-106。
33. 〈小说中所见的唐代妇女与本家〉,《中国史研究》(韩国)20 (2002):65-78。另收入鲍家麟编,《中国妇女史论集》(台北:稻乡出版社,2003),第6集,页93-107。
34. 〈初唐政治中的女性意识〉,收入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下册,页659-694。
36. 〈台湾学界唐宋妇女史研究的课题与取向〉,《唐代史研究》(日本)6 (2003):106-112。
37. 〈中国历史上“公”的观念及其现代变形──一个类型的与整体的考察〉,《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7 (2003):87-144。
38. 〈传统心灵中的社会观──以童蒙书、家训、善书为观察对象〉,收入李丁赞等著,《公共领域在台湾:困境与契机》(台北:桂冠图书公司,2004),页63-109。
39. 〈デジタルア—カイブと东洋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の经验から〉(山下一夫译),《汉字文献情报处理研究》5 (2004):26-38。
40. 〈说义三则〉,收入丘慧芬编,《自由主义与人文传统:林毓生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2005),页151-192。
41. 〈“中华思想共有圈”についてのいくつかの见方〉(小野泰教译),《中国:社会と文化》20 (2005):35-42。本文中文原稿〈关于“中华思想共有圈”的几点看法〉略经修订后收入《当代》232 (复刊114期;2006.12):60-75。
42. 〈唐代的一夫多妻合葬与夫妻关系──从景云二年〈杨府君夫人韦氏墓志铭〉谈起〉,《中华文史论丛》总81 (2006):173-202。
46. 〈墓志中所见的唐代前期思想〉,《新史学》19.4 (2008):1-28。
47. 〈唐代长安的宦官社群──特论其与军人的关系〉(附日文摘要),收入妹尾达彦编,《都市と歴史学‧第2集‧国际シンポジウム东アジアの都市史と环境史-新しい世界へ》(东京:中央大学文学部东洋史研究室,2009.3),页417-441。
48. 〈王弼政治观的一个解释〉,《古今论衡》19 (2009):81-92。
49. 〈文学与文化──论中唐思想变化的一条线索〉,收入田浩 (Hoyt Tillman) 编,《文化与历史的追索──余英时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9.12),页3-55。
51. 〈台大历史系与现代中国史学传统(1950-1970)〉,《台大历史学报》,第45期(2010年6月),页117-154。
52. 〈公私再议:与沟口雄三先生对谈〉,收入陈光兴孙歌、刘雅芳编,《重新思考中国革命:沟口雄三的思考方法》(台北:台湾社会研究杂志社,2010年7月),页75-83。
书评
6. 〈评康乐著《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新史学》8.1 (1997):161-168。
编辑整理
1. 《台湾史英文资料类目》(台北:林本源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1996)。
2. 陈弱水、王泛森主编,《思想与学术》,收入邢义田黄宽重邓小南总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4月),第4册。
人物特写
高中时代,陈弱水对西洋文学、历史和哲学都有兴趣,不过后来才察觉,对于文学的兴趣主要在文学评论方面。1974年他考入台大历史系。父亲受胡适的影响很深,陈弱水因此也读过家里所藏的胡适著作,也在图书馆看过《自由中国》等旧刊,了解一些殷海光的思想。对他而言,胡适的影响比殷海光更为深远。大学时代,正是美国的余英时林毓生张灏等华裔历史学者对台湾产生影响之际。陈弱水既读余英时和林毓生的书,也读唐君毅牟宗三的书,主要兴趣在思想史。1975年初,林毓生到台大历史系任客座教授,陈弱水听他的课后感觉颇有收获,开始花力气学英语。读了台大历史研究所一年后,陈弱水考入美国耶鲁大学,成为余英时的学生。陈弱水本科毕业后先去当了两年兵,一年在桃园,一年在金门,回来是1980年,就进了台大历史研究所一年级,只念了一年就到耶鲁大学的博士班念书。陈弱水的历史专业教育有十一年半,本科四年,硕士一年,博士班六年半,这十一年半中,在台大只有五年。所以他受到台湾学界影响比较少,影响比较大的是美国学界。耶鲁大学是美国人文学界的核心,知识力量、学术力量不是台湾大学所能比的,所以这六年半对他的影响很大。在耶鲁,他基本上跟余英时史景迁两位先生读中国史,也修读欧洲思想史。选择耶鲁,是因为余先生在耶鲁的缘故。
在耶鲁大学时,陈弱水担任过余英时和史景迁的助教,耳濡目染深受教益。攻读中国思想史几年后,陈弱水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在唐史。1987年在耶鲁大学博士毕业后,陈弱水留校教了一年书。1988年至1993年到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其间和叶嘉莹同事一年半。回到台湾后,陈弱水长期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后成为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同时也是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合聘研究员。在治学的同时,陈弱水始终关注和思考公共事务。陈弱水不时应邀到大陆进行学术访问,他的多种著作出版了简体字版。
陈弱水和太太周婉窈是台大的同班同学,后来同赴美留学。回到台湾后,两人都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周婉窈在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台湾日据时代的历史,也研究17世纪的台湾。如今两人都在台大任教授。陈弱水介绍,周婉窈对文学和艺术都有很大兴趣,充分结合到她的历史研究之中。生活中,年轻的时候夫妇俩喜欢旅行,但现在太忙,休闲时主要听古典音乐。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