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蒨

南陈第二位皇帝

陈文帝陈蒨(522年~566年5月31日),本名陈昙蒨,字子华,号荃菺,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省长兴县)人。南朝陈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武帝陈霸先之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长子,宣帝陈顼之兄。

人物生平
少年英武
陈蒨是始兴昭烈王陈道谭的长子,陈道谭为陈武帝陈霸先之兄。陈蒨少年时就沉稳机敏有胆识气度,仪容秀美,研读经史,举止大方高雅,行为符合礼教法度。陈霸先十分喜爱他,经常称赞陈蒨是家族中的优秀之人。
梁太清元年(548年)侯景之乱时,其父陈道谭出任梁朝的官员,官至东宫直阁将军,梁太清元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陈道谭领弓弩手两千驰援台城(位于建康城内),在石头城中流矢而亡。当时陈蒨的同乡之人大多倚凭山湖之险掠夺强取,惟独陈蒨保护家族不受侵扰。当时局势日益混乱,陈蒨便移住临安
大宝元年(550年),陈霸先举兵后,侯景派人收捕陈蒨和陈霸先之子陈昌,陈蒨便在袖中密藏利刃,想在入见时刺杀侯景,因为面见他们的是侯景的属员,所以没有采取行动。侯景多次想加害陈蒨,恰巧在梁大宝三年(552年),陈霸先大军围攻石头城,侯景兵败,陈蒨才得以逃奔到陈霸先军营中。陈蒨初任吴兴太守,当时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的乱军头领纪机、郝仲等各聚集千余人,到郡境内侵扰,陈蒨率兵讨平了他们,维护了境内治安。
承圣二年(553年),梁廷授任陈蒨为信武将军,监管南徐州(今江苏省镇江市)。
梁承圣三年(554年),陈霸先北征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任命陈蒨为前军,陈蒨每战必胜。
名威俱振
陈霸先将要讨伐王僧辩时,先召陈蒨一起商议。当时王僧辩的女婿杜龛占据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兵势很强盛,陈霸先密令陈蒨返回长城县(今浙江省长兴县),立起寨栅来防备杜龛。陈蒨招的兵仅几百人,军械装备又少,杜龛派他的部将杜泰领五千精兵,乘虚杀来,将士们见了相顾失色,但是陈蒨谈笑自如,部署更加精明,于是众人心里才安定下来。杜泰了解到寨内兵少,日夜猛攻,陈蒨激励将士,亲自上阵。相持了几十天,杜泰兵才退走。等到陈霸先派周文育带兵讨伐杜龛,陈蒨和他一起进军吴兴。当时杜龛兵众很多,占据要路,水军和步兵阵连着阵,陈蒨命将军刘澄、蒋元举领兵进攻杜龛,杜龛军大败,走投无路,只好请降。东扬州刺史张彪起兵围攻临海太守王怀振,王怀振派人来求救,陈蒨与周文育率领轻兵在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奔袭张彪。后来张彪的部将沈泰开门迎入陈蒨,陈蒨把张彪的私兵和家财全部收缴,张彪来救,又被击败逃走。若邪村的百姓杀了张彪,送来他的首级。陈蒨因功被授为持节、都督会稽等十郡诸军事、宣毅将军、会稽太守。山越一带是深山老林环境险恶,还没有归附南方朝廷,不时外出侵扰。陈蒨便分兵出击,将山越各部全部平定。从此,陈蒨威名和德声大振。
继承皇位
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篡位称帝,建立陈朝,是为陈武帝。封陈蒨为临川郡王,食邑二千户,拜为侍中、安东将军。当广州刺史萧勃举兵反对陈霸先,周文育侯安都在沌口战败时,陈武帝诏命陈蒨入都护驾,军队的储备和警戒事务,都交给他掌管。不久命令他领兵到南皖筑城坚守。
永定三年六月丙午日(559年8月9日),陈武帝陈霸先去世,太子陈昌还被扣在北周做人质,当时外有强敌压境,内无重臣辅佐,宣皇后章要儿便与中书舍人蔡景历等人商议,决定密不发丧,急速征召身为临川王的陈蒨入宫继位。六月二十九日,陈蒨从南皖回到京城,住在中书省。陈蒨入宫后,多次推辞不肯继位,宣皇后又因儿子陈昌的缘故,不肯下令,群臣犹豫不决。镇西将军、南豫州刺史侯安都说:“如今天下未定,没有时间犹豫不决,临川王对社稷有功,应当共同推举他即位。”说完按剑上殿,禀告宣皇后拿出玉玺。于是陈蒨继位当日在太极前殿即皇帝位,是为陈文帝。七月初一日,陈文帝尊武帝宣皇后章要儿为皇太后,宫室称慈训宫。七月初四日,晋升镇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广州刺史欧阳頠为征南将军,平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周迪为镇南将军。八月二十六日,封皇子陈伯茂为始兴王,继奉为始兴昭烈王陈道谭后嗣。改封始兴嗣王陈顼为安成王。九月初七日,立皇子陈伯宗为皇太子,王公以下赐帛各有等差。九月二十一日,立妃沈妙容为皇后。
削平内乱
梁末陈初,南方大乱。土著豪强乘机起兵,割据州郡,不奉朝命。对陈朝在江南的统治构成严重威胁。
天嘉元年(560年)二月,高州刺史纪机在军中反叛陈廷并回到宣城,占据宣城响应反叛的王琳。文帝派遣太尉侯瑱在梁山大败王琳,而且在博望(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击败了入侵的北齐军队,生擒北齐将领刘伯球,将齐兵的船舰和物资全部截获,俘获了数以万计的敌军士兵,王琳和萧庄北逃齐国。因为文帝对王琳和萧庄大战的胜利,导致萧庄所属的郢州刺史孙瑒在三月举州归附陈朝朝廷。同月,以高祖陈霸先的第六子陈昌为骠骑将军、湘州牧,晋封为衡阳王。江州刺史周迪平定南中,斩杀贼兵首领熊昙朗,传首京师。而且对北齐的战争也取得了胜利,北齐军镇守鲁山城,迫于陈军的军威和镇守困难而弃城逃走,陈文帝诏令南豫州刺史程灵洗镇守鲁山城。
天嘉二年(561年)正月,合州刺史裴景徽叛逃投奔北齐。同月,北周湘州城主殷亮投降陈朝,湘州被平定。二月,陈文帝以太尉侯瑱为车骑将军、湘州刺史。四月,武陵、天门、南平、义阳、河东、宜都各郡都被陈文帝平定。十月,霍州的西山蛮率领部落归属陈朝。十一月,高丽国遣使向陈朝贡献方物,表示对陈朝正统地位的肯定。同月,陈文帝以武昌、国川两地归属竟陵郡,以安定流民。之前,缙州刺史留异响应王琳的反叛,此时王琳已经被平定,留异仍然割据一方,不服管制。陈文帝诏司空侯安都率兵前往讨伐。
天嘉四年(563年)正月,割据临川郡的周迪在陈朝的打击下弃城而逃,逃到了闽州刺史陈宝应处,临川郡的叛乱被陈文帝平定。同年七月,周迪卷土重来,再次兴兵攻打临川,陈文帝命护军章昭达率领大军前往征讨。十一月,章昭达大破周迪的军队,将其党羽全部擒拿,唯独周迪一人逃出重围。十二月,陈文帝宣布大赦天下。诏护军将军章昭达进军建安,讨伐闵州刺史陈宝应。一直到次年(564年)十一月,章昭达在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大破陈宝应的军队,生擒陈宝应和东阳郡(今浙江省金华市)的叛匪留异,擒送京师,晋安郡被平定。
晚年去世
天嘉六年(565年),文帝为皇太子伯宗进行元服之礼,以弟弟骠骑将军、扬州刺史安成王陈顼司空。四月,临川太守骆文牙斩杀孤身逃走的叛匪首领周迪,传首京师。八月,文帝开始册封皇子们为王,册立陈伯固为新安王,陈伯恭为晋安王,陈伯仁为庐陵王,陈伯义为江夏王。
天康元年(566年)二月,改天嘉七年为天康元年。三月,册封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司空安成王陈顼为尚书令。陈文帝屡次授予陈顼重权导致他死后安城王陈顼擅政,为篡夺陈伯宗的皇位埋下了伏笔。四月,皇孙陈至泽出生,癸酉日(5月31日),陈文帝病重,当日在有觉殿去世,时年四十五岁,遗诏皇太子陈伯宗继承帝位。六月十九日,群臣为陈文帝上谥号为文皇帝,庙号世祖。六月二十一日,葬于永宁陵。但是陈文帝生前授予其弟陈顼以重权,导致他死后嗣帝权力弱小,很快就被陈顼篡夺了皇位。
为政举措
政治
主词条:天嘉之治
陈文帝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这时陈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势比较强盛。是南朝历代皇帝中难得一见的贤明之君。史书称赞陈文帝“从艰难中发迹,了解百姓的疾苦。国家的用费,定依俭约的原则。善辨真假,不容臣下奸巧,使得人人知道自励。”陈蒨在位期间颁布的禁奢丽诏、种麦诏等也可看出其务实、仁爱的治国态度。
天康元年(566年)四月,他在遗诏中写道:“只是王业艰难,连年战争,百姓多难,不忘谨慎。现在国家安定,教化未行,我便要长辞人世,真是遗憾九泉啊!”
经济
侯景乱梁,江南生产遭受严重的破坏,商品交换更形滞涩。陈朝境内,铁钱已废而不行。
陈文帝天嘉五年(564年),陈文帝铸五铢钱。陈文帝在经济上也较为注意发展农业生产,还实行过土断,他统治时间虽然不过七年,但在陈朝历史上,还算是一个粗安的年代。
军事
陈朝建立之初,南方因为梁末大乱,导致群雄割据。南方的豪强乘机起兵,割据州郡,无视陈廷的诏命,对陈朝在江南的统治构成严重威胁。当时割据势力有湘州王琳、东阳留异、建安陈宝应、临川周迪、豫章熊昙朗等。陈朝刚立国,面临北方北周、北齐的严重威胁,对这些割据势力只能尽量施以怀柔、笼络,正式任命其为所据州郡的长官。
王琳本是梁元帝任命的湘州刺史,江陵陷落后,他成为长江中游一带萧梁残余势力的盟主,并与北齐相勾结。他立梁元帝年仅七岁的孙子萧庄为帝,准备与北齐一同东下进攻建康。陈文帝平定了盘踞湘、郢的王琳,解除了陈的一个大隐患。
陈文帝在击败王琳和北齐的联军之后,陈收复了江、郢二州,消除了后方隐患。随后进军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截断江路。北周军队在陈军采用封锁政策所造成的饥饿威胁下,只得迅速撤退。陈文帝在这次战役中,又获致空前大捷。这时候南陈政权才算初步稳定下来,以后广州刺史欧阳頠、桂州刺史淳于量又先后归附。长江以南统一在了陈氏政权之下了。
人物评价
史书评价
历代评价
轶事典故
断袖之癖
主词条:韩子高
陈文帝有一名貌美如妇的宠臣韩子高,陈蒨在还是临川王时邂逅了这位美少年,从此让韩子高随侍左右,宠爱备至。基于这种暧昧事实,所以后世有些小说、戏曲借题发挥,露骨地将二人描绘成同性间的爱情与性爱关系,例如唐朝李翊的《陈子高传》(明朝冯梦龙的《情史》有节录)、明朝王骥德的《男王后》等皆是著名创作。
宵衣旰食
徐陵的《陈文帝哀册文》中记载:陈文帝“勤民听政,旰衣宵食。”认为陈文帝处理朝政十分勤奋,每天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这也是成语“宵衣旰食”的来历。
亲属成员
家世
同辈
后妃
子女
儿子
女儿
陵寝墓地
陈文帝的陵寝永宁陵,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新合村狮子冲田野中。陵墓前200米处有石兽二只,东西相对。双角者为天禄,独角者为麒麟。天禄长2.60米、高2.75米。麒麟长3.10米、高2.85米。两兽眦目张口,舌尖上翘,状极獠戾,振爪欲攫。颏须下垂,耳如削竹,额镌螺旋纹,翼膊及冠刻鳞纹衬以鸟翅纹,遍身饰花瓣纹和云纹,形象威猛,雕技娴熟,从造型到技法均达南朝石刻的高峰,堪称南京地区现存南朝陵墓石兽中最为矫健玲珑的一对石刻。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于1977年11月将二石兽提升地表之上,并将天禄断头接合。
由于陈文帝陵至今仍未得到确认,因此,也有人认为该处石刻的主人不是陈文帝,而是宋文帝刘义隆,陈文帝陵应是江宁县麒麟门外灵山之南出土一对青瓷莲花尊以及石俑等文物的大墓。2015年,最新考古发现表明,该墓葬墓主系南朝昭明太子萧统,而非陈文帝。
影视形象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