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区,江苏省南京市辖区,位于南京市中部,是国家重要的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中心,国家东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创新基地和新兴产业研发中心,是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
历史沿革
雨花台区名源于
雨花台,雨花台系二、三百万年前古长江及其支流古
秦淮河的堆积物所形成。相传梁代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泣天神,落花如雨,故名雨花台。
距今5000年前,雨花台区域便有居民生息繁衍,散布着原始聚落。
春秋,属吴国。周元王四年(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命范蠡在古长干里筑城堡,称越城。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战败越国,属楚国
金陵邑。
汉代属丹阳郡秣陵县。
三国东吴,属建业县。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属秣陵和江宁县。
隋朝,属江宁县。
五代十国的杨吴、南唐至民国初年,属江宁县。
清代,辖区内设置乡、镇。
民国元年(1912年),废上元县、江宁县,属南京府。12月,复置江宁县。
民国五年(1916年),江宁全县改划7市、9乡,今雨花台区区境在江宁市、凤台乡、江东乡等市和乡地域。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建特别市。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南京市划为8个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南京市划进孝陵卫、燕子矶和上新河3地区,分设九、十、十一区,全市增为11个区。十一区(上新河区)是今雨花台区最早的雏形。
民国28年,伪维新玫府从孝陵卫(第十区)、上新河区(第十一区)析出东至小水关、高桥门,南至铁心桥、西善桥,西至赛虹桥之地区,设安德门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9月,国民政府重建南京市政府,除恢复抗日战争前的11个区外,安德门增设为十二区。在孝陵卫至上新河以东地区安德门一带设置南京市第十一区,上新河一带设南京市第十二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将江心洲从第十二区划出,建南京市第十五区。
1950年6月,原十一区改为十区,原十二区改为十一区。
1952年10月,华东军政委员会决定,江宁县六区的石岗、红庙、个子村划归南京市,属十区。
1953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撤销十一区。十一区的永定、旗杆、东宏、圆通、大胜、中和、兴隆、双闸8个乡,江东、茶亭2乡的5个村,划归江宁县;十一区的茶亭、清江、江东3乡和上新河镇,并入四区(后改属十区)。
1955年8月,十区改名为雨花台区。
195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宁县的旗杆、圆通、水定、双闸、中和、大胜、近华、桥北、太山、铁心、夹岗门、兴隆12个乡和板桥镇,划归雨花台区。
1955年到1985年雨花台区辖9乡1镇,分别为双闸乡、西善桥乡、江东门乡、铁心桥乡、沙洲乡、板桥乡、红花乡、宁南乡、石门坎乡和雨花镇(今雨花新村赛虹桥一带)。
1985年到1995年雨花台区实行区域面积整合,整合后将江东门乡划归到鼓楼区,将红花乡划归到秦淮区,将石门坎划归到白下区。整合后雨花台区辖双闸镇、西善桥镇、
沙洲街道、板桥镇、铁心桥镇、雨花新村街道、宁南街道和赛虹桥街道。
1995年,南京调整市区行政区划。将雨花台区石门坎镇,
栖霞区孝陵卫镇的苜蓿园、后庄2个行政村,划归白下区管辖。将雨花台区红花镇和大校场机场用地范围,划归秦淮区管辖。将雨花台区江东镇所辖的河南、所街、兴隆、向阳、东林5个行政村和仁东桥、棉花堤、螺丝桥3个居委会,以及原茶亭行政村,划归建邺区管辖。将雨花台区江东镇建制及江东镇所辖的清江、江东、河北3个行政村和中保村南半部分,以及江东门、新河口、二道桥3个居委会,划归鼓楼区管辖。将雨花台区江东镇中保村北半部分和栖霞区的小市镇、迈皋桥镇的五塘村归
下关区管辖。将江宁县东山镇的农花村,江宁镇的永安、孙家、邵庄、新建、三山5个行政村和谷里乡的梅村用地范围,划归雨花台区管辖。
2002年,雨花台区沙洲、双闸街道办划归建邺区管辖;雨花台区沙洲、双闸街道办事处的秦淮新河以南部分划归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办事处管辖;建邺区朝天宫、止马营街道办事处划归白下区管辖;建邺区
汉中门大街及其西延至长江段以北部分划归鼓楼区江东街道办事处管辖;鼓楼区汉中门大街及其西延至长江段以南部分划归建邺区兴隆街道办事处管辖。经过上述调整,白下、建邺、鼓楼、雨花台四区的总人口数分别为:52.36万、25.65万、55.60万和22万。
2002年,雨花台区沙洲、双闸2个街道办事处秦淮新河以北地区及其建制划归建邺区管辖,秦淮新河以南地区划归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办事处管辖。调整后,雨花台区面积134.6平方千米,人口22万人,辖7个街道。
2012年7月,雨花台区街道区划调整,宁南街道办事处与雨花新村街道办事处合并,新组建为“雨花街道”。以雨花南路为界,将雨花南路以北的原雨花新村街道辖区范围划入新组建的雨花街道,将雨花南路以南的原雨花新村街道辖区范围划入赛虹桥街道。雨花台区辖雨花、铁心桥、板桥、西善桥、赛虹桥、梅山6个街道。
2020年3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同意雨花台区新设立古雄街道,古雄街道行政区域:东至江宁区行政区划边界,南至古雄社区和新建社区界沿绿洲机器厂北围墙至梅山街道上怡二村北边界,西至宁芜铁路边界,北至西善桥街道边界。管辖大方、古雄、柿子树、新林4个居委会。行政区域面积11.29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12万人,常住人口约6万人。古雄街道办事处驻新湖大道16号。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3月,雨花台区辖7个街道,66个社区,另设1个经济开发区;区人民政府驻雨花街道雨花南路2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雨花台区位于南京市中部,地处
长江下游,东、南与
江宁区接壤,西隔长江与
浦口区相望,北与
秦淮区、
建邺区接壤,面积132.39平方千米(不含江域面积)。
地质
雨花台区低山丘陵为宁芜中生代火山岩区域北缘。山脉由侏罗纪沉积岩、火山岩和其侵入体构成,在西善桥镇梅山一带,形成铁矿石(上海梅山冶金公司在此开采)。局部地段也有白垩纪紫红色砂页岩形成低山丘陵。
地形地貌
雨花台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属丘陵、平原区。区境以西是广阔的平原,地面海拔仅为5—8米,面积占总面积的72.4%,是蔬菜、花卉、粮食生产基地。低山丘陵以
韩府山、
将军山、
牛首山等为主体,面积占总面积的6.7%,诸山被成片林木覆盖,自然植被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26%,绿化覆盖率48.3%,是南京的“绿色生态走廊”,素有“春游登牛首”之誉。
气候
雨花台区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冬冷夏热,雨量充沛,无霜期230天,年平均气温15.3℃,年平均降水量1033毫米。优越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植物生长,发展林业,美化环境,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水文
雨花台区内大小河流共26条,有
秦淮河、
秦淮新河、大石湖、南河、板桥河、
石闸湖等河流湖泊,山区有水库数座,圩区池塘密布,水系畅通,交织成网。大石湖生态环境绝佳,
秦淮新河两岸风光怡人,是繁华大都市中最难得的一片“世外桃源”。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雨花台区主要河道有8条,分别是长江、秦淮新河、板桥河、工农河、江宁河、南河、南南河和送驾河,堤防总长度63.3千米。街道级行洪河道20条,总河长48.4千米。排涝泵站40座,设计总流量每秒139.68立方米,总装机容量12184千瓦。有水闸3座,分别是板桥河闸、南河闸、工农河闸。10万立方米以上重点塘坝7座,包括大石湖、安堂凹、静明寺、莲花湖、花神湖、龙泉寺和七堂凹。
土地资源
雨花台区土地总面积13238.84公顷,其中国有土地面积7927.9公顷、集体土地5311.1公顷。农用地3735.8公顷、建设用地8453.6公顷、未利用地1049.6公顷。
矿产资源
雨花台区东南为丘陵地区,东南山丘平均海拔25米,最高山岭183米(牛首山除外)。丘陵山区产片石、卵石、砂石、陶土和雨花石,铁矿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梅山矿业公司是国内重点黑色金属矿山企业之一,梅山铁矿具有矿体集中、储藏量大,品位较高、易于开采等优势,具备年采选400万吨综合生产能力,储量可开采40年。
人口
截至2018年末,雨花台区户籍总人口为29.79万人,比上年增长3.8%;年末常住人口为46.39万人,比上年增长2.1%,城镇化率达到92.57%。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雨花台区常住人口为608780人。
2023年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为33.92万人,比上年增长15.57‰;年末常住人口为62.80万人,比上年增长7.24‰,城镇化率达到100%。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2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40.22亿元,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15亿元,增长33.4%;第二产业增加值190.00亿元,增长3.4%,其中工业增加值167.28亿元,增长4.4%;第三产业增加值850.07亿元,增长1.1%。三次产业比重为0.01︰18.27︰81.72。2022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1.6亿元,全年留抵退税30.4亿元,同口径还原留抵退税因素后,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6.8亿元。2022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2.3亿元,增支9.9亿元,增长10.7%。其中:教育支出17.7亿元,科学技术支出17.2亿元,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0.6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7亿元,卫生健康支出7.5亿元。2022年,全区完成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451万元,增长34.7%。其中,农业产值完成2104万元,增长42.5%;林业产值完成275万元,增长8.7%;渔业产值完成72万元,下降20.0%。
2023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78.83亿元,增长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18亿元,增长12.4%;第二产业增加值189.39亿元,增长4.1%,其中工业增加值167.82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889.26亿元,增长4.7%。三次产业比重为0.01:17.56:82.43。
第一产业
2020年,雨花台区完成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5248万元,下降52.3%。其中,农业产值完成749万元,下降48.1%;林业产值完成3670万元,下降57.9%;渔业产值完成829万元,下降2.1%。
202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0.18亿元,增长12.4%。
第二产业
2020年,雨花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81.9亿元,同比下降0.6%;主营业务收入396.1亿元,同比下降1.0%;利润总额11.8亿元,同比增长41.4%。2020年,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9.2亿元,其中在外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8.8亿元。
202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189.39亿元,增长4.1%。
第三产业
雨花台区是
中国软件名城的核心区,国家重要的软件产业中心、软件企业总部基地和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基地,中国软件产业建设示范区、新兴产业研发基地,作为中国第一软件产业基地和中国最大的通讯软件产业研发基地,雨花台区已成功创建
国家火炬计划现代通信软件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区。
2020年度,雨花台区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170亿元,同比增长20.6%,占南京市软件业务收入36%;新增软件产业建筑面积97.87万平方米,总量达到1014.06万平方米。新增涉软企业370家,总数达到3142家;新增涉软从业人员3万人,总数达到30万人。2020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4%。其中,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9.4%。从所有制结构看,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投资同比下降18.3%;外商及港澳台经济投资同比下降87.8%;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0.2%。
202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889.26亿元,增长4.7%。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雨花台区先后荣获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考核先进区、省幼儿教育工作先进区、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区、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区、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区、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省语言文字规范化先进区、中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中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十多项省级以上教育先进区称号,有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三江学院和
江苏警官学院3所驻区高等院校。
2023年,雨花台区在校学生54359人。其中:教育部门办在校学生48061人,民办在校学生6298人。全区现有普通中学19所,在校学生18071人。其中,教育部门办中学17所:完全中学1所,高级中学2所,初级中学14所(含铁心桥中学、九年一贯制华兴实验学校、特殊学校、岱山东路中学)。在校学生14707人,其中初中学生9873人,高中学生4834人。民办中学(南外雨花、民办实验学校)2所,在校学生3364人(初中2308人,高中1056人)。全区小学30所(含3所一贯制小学),在校学生33577人。其中:教育部门办小学27所(九年一贯制华兴实验学校、特殊学校),在校学生30643人。民办小学3所(含十二年一贯制南外雨花、十二年一贯制民办实验学校2所),在校学生2934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2711人(其中:职专1138人、高职1573人)。全区幼儿园71所,在园幼儿16738人。
(以上名录截至2024年5月)
科学技术
雨花台区的
中国软件谷综合实力位居中国同类软件园区前三甲,获评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园区产业服务金口碑奖,成为中国八个新型工业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之一(江苏唯一)。先后承办了“C+3I”高规格国际会议、京交会“江苏主题日”、中国软件产业百强发布会、香港专场推介会等一系列高层次、高质量的招商推介活动,引进了德国SAP全球第二创新中心、美国Marvell(美满)研发中心、IBM(苏皖)创新中心等一批国际一流软件项目。
2020年,雨花台区完成专利申请量626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570件;专利授权量349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649件。培育市创新型企业家8人,认定科技顶尖专家3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13家,新增科技创业孵化面积2.79万平方米。
文化事业
2020年,雨花台区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886场,5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参加创建江苏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十百千”示范工程,全年向街道社区送图书2096册,送演出63场。建成启用总面积1.8万平方米,集阅读、展览、培训、演艺、创作一体的综合型文化大厦,包括区文化馆、区图书馆、雨花美术馆、剧场、名师工作室等场馆。配合市考古研究院完成考古勘探项目12个。
体育事业
体育场馆:南京雨花体育中心
2020年,雨花台区体育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68%,全区体育场地数680个,出新改造健身路径102套,开展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200项次,为3745人免费8雨花台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体质测试服务。获市级以上群众性赛事活动优胜奖23次。
医疗卫生
截至2020年,雨花台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96个,其中: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9个。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共有职工1013人,现有卫生技术人员919人。孕产妇死亡率0,婴儿死亡率0.72‰,全区无甲类传染病发生,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为78.25/10万。
交通运输
公路
雨花台区联接皖南、皖北和苏南、苏北,是连接华东、华中、华南、华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截至2022年,雨花台区境内有
205国道、
宁芜高速公路、宁丹高速公路、宁溧高速公路、
宁马高速公路、
南京绕城高速公路、
南京机场高速公路等20多条干道穿境而过。此外,
南京汽车客运南站也位于雨花台区境内。
铁路
截至2022年,雨花台区境内有
南京南站(亚洲最大的铁路枢纽),
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
宁杭高速铁路、
宁安高速铁路、宁安铁路货线穿境而过。
水运
截至2022年,雨花台区境内有
南京港板桥港区一个港区。
南京港是亚洲最大内河港口,是中国沿海的主枢纽港和对外开放一类口岸,也是长江流域水陆联运和江海中转的枢纽港,处于铁路、公路、管道、航空和水运的交会点,是长三角唯一实现集装箱铁路与水路无缝对接的港口,已成为中国华东地区及长江流域江海换装、水陆中转、货物集散和对外开放的多功能江海型港口,也是中国连结全球的江海转运综合枢纽。
公共交通
截至2022年,雨花台区境内有5条地铁线路。
其他
截至2022年,雨花台区境内有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公路桥)、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铁路桥)和
南京地铁S3号线三条过江通道。
风景名胜
雨花台区历史遗存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在古
金陵四十八景中,雨花台区独占10景,有
雨花台烈士陵园、
将军山风景区、
文莱风情园、勃泥国王墓等名胜20多处,以山深、林茂、水明、古迹众多而成为南京旅游佳地。
2020年,旅游营业收入达到2.5亿元。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81.31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73万人次。旅游A级景区2家,其中AAAA级景区2家(
雨花台风景区、
南京科技馆),各类旅行社(含服务网点和分社)110家。
地方特产
雨花茶是南京特产,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它外形圆绿、条索紧直、锋苗挺秀、带有白毫,犹如松针,象征着革命先烈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形象,故定名为雨花茶。
对外交流
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