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

中国三大半岛之一

雷州半岛是中国的第三大半岛,因历史上属于雷州所辖而得名,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合称中国三大半岛。雷州半岛犹如一条巨龙冲向南海,气势磅礴。

得名辨源
多雷说
“雷州多雷说”,以现代科学观点看,固然荒诞不经,不可置信,它却是古雷州的雷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以讹传讹,世代不绝。
先秦时期属南越,当时聚居在广东地区是被称为“南越”(百越的一种)的少数民族,包括壮族畲族黎族等。雷州的越人图腾崇拜雷电,制造青铜鼓以象征雷,铜鼓既是神器又是乐器,供奉铜鼓为神,又击鼓作乐,相娱为乐。
唐贞观五年(631年)陈文玉任东合州刺史,三年后奏准朝廷将州名改为雷州。陈文玉在任八年,死后被谥封为“雷震王”,朝廷派礼臣到雷州建祠以祀之,并尊陈文玉为雷祖,其祠称雷祖祠,又把陈文玉神化,有许许多多故事说他是雷种、雷神。雷州境内的人民,不论是雷州人还是北来移民中原人,都一致尊崇雷祖陈文玉。
雒越人信仰天雷,北方人信仰道教中的雷神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在祭祀雷祖活动中,岭南文化中原文化观念合二而一。雷州雒越人依祖先传统上供铜鼓,北方人从道教上供猪牛羊牺牲品。北方人念念有词,顶礼膜拜;雒越人呼天唤地,击鼓铿铿。最初的祭祀理念是既祭雷祖,又祭雷神,也祭天雷,而随着陈文玉的神化,以及各种各样的雷传说,雷祖、雷神与天雷已浑然一体,后来祭祀活动就简称为“祭雷”了。史料显示,雷州祭雷的宗旨,就是祈求雷神庇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唐宋二代,闽人从福建等地大量移入雷州,与当地雒越人渐渐融合。雷州祭雷习俗在传承中嬗变,至明末清初演绎出“雷州换鼓”的雷文化高峰。
所谓雷州换鼓,就是“每年定期供鼓以祭雷”,祭雷时供上新鼓换下旧鼓。换鼓是祭雷的俗称。雷州人称铜鼓为雷鼓,称天雷为天鼓,击铜鼓象征天鼓,祈祷雷声常作,雨水充沛。换鼓之日,州内官民齐集雷祖祠前,还有高廉琼的州县官员应邀前来助兴。新供的100多面大雷鼓,以铜锣铜钹伴配,进行击乐大演奏。鼓声如雷,天崩地裂。在击乐声中,巫师、道士千般作态,亦咒亦歌,离奇怪异;又有善男信女组成的祈祷仪仗队,载歌载舞,酬雷谢天,惟妙惟肖。因而雷州换鼓以其规模天下无双,祭雷演技天下叫绝,与广德埋藏钱塘江潮登州海市并称为天下四绝
《中华新语》云:“雷人辄击鼓享神,亦号雷鼓,云雷天鼓也,霹雳万物者也。以鼓象其声,以金发其气,故以铜鼓为雷鼓也。”可见,雷州祭雷,以雷鼓象征天鼓,创造的是雷鼓作声,天鼓相应,天人合一,人神共乐的精神境界。这就是雷州换鼓的精神实质,也是雷文化的精髓。雷图腾——雷传说——雷州——雷震王·雷祖——雷神——雷州换鼓(祭雷),这就是古雷州的雷文化发展脉络。雷文化延续了上千年,“雷州多雷说”也延续上千年。如果今有人以“雷州多雷说”为依据,作出“雷州以多雷而得名”的结论,那也是不足为奇的。
历史记载
历史记载,唐贞观五年(631年),陈文玉出任东合州刺史,唐贞观八年(634年)表奏朝廷要求将州名改为“雷州”,其理由是东合州与该州古时的名称合州、南合州容易混淆。至于陈文玉为什么用“雷”字为州名,没有史料可资查考,但可以进行猜想。
猜想一,陈文玉以雷为州命名,其目的是促进民族团结,凝聚俚人的民心,以利管治。陈文玉是北方人,他的前任是雒越人首领。雒越人敬仰崇拜雷,又有祭雷的习俗。以雷为州命名,是对雒越人的尊重,表明陈文玉要当雒越人的官员,这样雒越人就会拥戴他,辖区之内政通人和可以期望。如果这个猜想成立,雷州得名是出于崇雷敬雷,并非因为多雷。
猜想二,陈文玉以雷为州命名,既是为了迎合民俗,也是对上天的祈祷,愿州内雷声常作,风调雨顺。陈文玉所处的时代,是雷州半岛从狩猎过渡到农耕的时代,陈文玉出生于海康县一个猎户人家,对狩猎与农耕的艰难看得清楚。农耕仰赖天泽,要年丰岁稔,只得祈求雷神庇护,及时行云化雨,润泽州境。以雷为州命名,意在敬示州托雷管,望多加眷顾。如果这个猜想成立,那雷州得名是因为敬雷、盼雷,也并非因为多雷。
也许还可以做很多的猜想,但猜想毕竟是猜想,猜想不能代替史实。总而言之,州以雷命名也许与雷有关,但究竟是因雷多而得名,还是因雷少而得名,均无可考。
据现存最早的《雷州府志》记载:雷州“郡南有擎雷山,其得名以此。”这证实,是因为州府南面有擎雷山,州才以“雷”命名。辞书《辞海》、《辞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尊重了历史记载,对雷州或雷州半岛都没有作出“因多雷而得名”的诠释。大家也应尊重史实和科学,不要轻言“雷州因多雷而得名”。
地理环境
区域介绍
雷州半岛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地处东经109°31′~110°55′,北纬20°12′~21°35′。东濒南海,西临北部湾,北控高凉,南望琼儋。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约1180公里,连海岛海岸线总长达1450公里。因历史上属于雷州府辖地而得名。
雷州半岛主要辖遂溪县雷州市徐闻县、以及湛江市辖区的赤坎区霞山区、开发区、麻章区坡头区
主要岛屿有:东海岛硇洲岛特呈岛调顺岛南三岛等岛屿。
突出于南海之中。北依岭南丘陵,南隔琼州海峡海南省相望,西濒北部湾。
地形地势
半岛地势平缓,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
南部为玄武岩台地,占半岛面积的43.3%,略呈龟背状,台地上多分布有孤立的火山锥,双峰嶂,海拔382米。中西部和北部多为海成阶地,占半岛面积的26.7%,海拔在25米以下。中东部为冲积和海积平原,占半岛面积的17.4%,地形平缓。
半岛岸线曲折,港湾众多。东部为台地溺谷湾海岸,南部为火山台地海岸,西部为海成阶地和台地溺谷湾海岸。港湾主要有湛江港、雷州湾、流沙港、乌石港、安铺港。半岛之东近岸海域中有30多个岛屿,较大的岛屿有东海岛硇洲岛新寮岛和东里岛。东海岛位于雷州湾与湛江港之间,面积247平方公里,人口约23万,地势平坦,东部有沙堤,东北蔚律港水深26~41米,西部沙滩宽阔,有长6820米的大堤与大陆相连。硇洲岛为火山岛,位于东海岛之东,面积53平方公里,岛上最高火山锥海拔81.6米,东部为陡崖。
半岛地表水缺乏,河流主要有南渡河、西溪河、英利河通明河调风河、地表河流短少,呈放射状独流入海。鉴江、九州江、南渡河、遂溪河是境内的四大河流。青年运河纵贯半岛北部,长236千米。其中南渡河为雷州市最长河流,又名擎雷水,干流全长88公里,注入南海。流域面积1444平方公里,占雷州市面积的40.8%。
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北缘。年平均气温22.5℃,1月平均气温14℃,7月平均气温28℃。年平均降水量1417~1804毫米,5~10月为雨季,9月为暴雨鼎盛期,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常年多风,冬季盛行西北风东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西南风年平均风速3米每秒。夏秋季多台风,年平均登陆台风2~3个。半岛东侧沿海为不规则半日潮,西侧沿海为规则全日潮
自然资源
雷州半岛蓝天碧海,四季如春,适宜动植物、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生物资源丰富,物种众多。
特色物种有天然次生樟木林、油茶、红树林、蒲草剑麻。其中雷州市有原始樟树林3.6万亩,是全国规模较大的群落樟树林带;剑麻面积7.5万亩,是全国最大的剑麻基地。
  动物主要有水牛、雷州黄牛雷州山羊、猪、雷州狗、雷州虎、穿山甲、豹猫黄猄、孔雀、猫头鹰、鹧鸪、麻雀、金钱龟、金鳗、黄鱼、石斑、鲎、青蟹、花蟹、乌贼、海参、沙虫、日月贝文蛤毛蚶、龙虾、对虾等。
  粮食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木薯等。
  经济农作物主要有甘蔗、花生、芝麻、黄麻、茶叶、胡椒、豆类、蔬菜等。
  水果主要有芒果、荔枝、龙眼、菠萝、黄皮、菠萝蜜等。
  乔木主要有:马尾松、榕树、苦楝毒箭木、朴树、鸭脚木、黄檀、山竹树、山竹子、木棉、沙罗、水翁、樟树、厚支树、黄槿等。
  灌木主要有山槐、刺勒木、两面针东风桔破布木雀梅藤岗稔等。
  竹类主要有刺竹粉竹、车简竹、簕古竹等。
  此外,还有丰富的菌类、水生植物类与中草药材。
区域交通
铁路有黎塘——湛江、广州——湛江线与衡阳——友谊关、贵阳——柳州、北京——广州线相连。公路成网,干线有徐闻-广州公路纵贯半岛。水运以湛江为中心,港口主要有湛江、海安等,可通往沿海各地。民航以湛江为中心,通广州、海口、香港等。半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旖旎迷人的热带风光,主要风景区有湖光岩东海岛粤西热带作物试验站等。
雷州半岛地处中国大陆南部边陲,西控北部湾,东瞰南海北部大片水域,南与海南岛共扼琼州海峡,又是海南岛的重要依托,地位重要。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部以半岛为基地,利用3、4月的北风季节,发起海南岛登陆战役,强渡琼州海峡,5月1日解放海南岛。
雷州文化
文化概述
雷州半岛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自西汉以来,历代大多在这里设郡置县,一直是雷州半岛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航运的中心,因而被称为“天南重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雷州半岛位居祖国大陆紧南端边陲,优秀的古老的百越文化广泛吸收融会了流入的北方文化,互相碰撞、融合,不断充实、更新,逐步形成独放异彩的雷州文化
它是天南重地区域文化,在南粤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雷州文化与广府、潮州、客家文化并称为广东四大文化,在中国众多的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雷州文化源远流长,由于雷州半岛是红粘土,所以文化有红土文化之称,雷州半岛有很多特色文化,都是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流传,对后人有很大启发。
历代英才汇集推动了多种文化的融合,使雷州成为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拥有闽南文化、宗教文化、俚僚文化、流寓和名人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催生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州歌雷剧雷州石狗、雷州傩舞雷州换鼓、雷州陶瓷醒狮
“文明之光辉耀千秋,偏远之地钟灵毓秀”。据史书记载,仅唐宋两代,被贬谪到雷州半岛或在雷州半岛留下足迹的名人就有22人,包括寇准李纲苏轼苏辙汤显祖等名臣贤相和文豪。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和清廉刚直的浩然正气,在雷州半岛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唐宋之前,居住在雷州半岛的主要是百越族,文化生态还是原始的俚僚文化。先贤们逗留雷州半岛期间,开办书院,倡导教化,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思想及生产技术,并写下了无数诗词文赋。他们为官做人的浩然正气,也给当地带来了清新的风气。及至清代,雷州涌现了以陈瑸陈昌齐陈乔森为代表的一大批本地人才。如今,雷州已成为粤西地区独有的国家级历史名城
史家公认,唐宋以前,雷州半岛还是蛮荒之地,当地居民多为古越国人,他们鸿蒙未开,文化生态主要是落后的俚僚文化。
唐宋以降,雷州半岛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唐宋以来,一批中原名士被贬谪到此。正是他们,从庙堂之高跌落到江海之远后,沉潜意念,奋发精神,关心民瘼,用成熟先进的中原文明,用清廉刚直的浩然正气,行教化,兴水利,勤政不息,笔耕不辍,几百年薪火相传,才使这片洪荒之地,成了钟灵毓秀的沃土——蔚蓝色的海洋与南下的“北风”混合碰撞,春风化雨,冲刷浇灌着红土地,洗却蒙昧,不但最终孕育出了以清朝“陈氏三杰”为代表的大批本地人才,而且仍显示着迷人的魅力,滋养着后人。
区域方言
雷州半岛方言,包括汉方言(闽南语、粤语、客家语等)及其他少数民族方言(壮语等)。
半岛主要的方言为雷州话,乃属闽南语系一支,海内外雷人同胞的共同母语,主要分布于国内的广东省西南部 、广西东南部 、海南北部以及海外的东南亚、欧美华人华侨聚集地区。雷州话通行范围很广 ,是雷州半岛及周边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使用语言,为中国大陆最南端方言,同时也是广东四大方言之一。
雷州话得名于古雷州府,主要分布于今整个雷州半岛及半岛周边地区,因历史上这一区域属于古雷州府之辖地,所以称为雷州话。
今湛江市属的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麻章区、东海岛、赤坎区、霞山区、坡头区、廉江市南部、吴川市东部和茂名市电白区及粤西、桂东南、琼北等县(市)、区乡镇通行雷州话,国内人口覆盖800多万,海外人口约150万。
雷州城的雷州话是雷州话的代表,是正音。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至民国初,数千年里一直是县、州、郡、道、军、路、府治之所在地,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现出版有《雷州话注音字汇》《雷州话词典》《雷州方言词典》和《雷州方言志》等著作。 
区域民系
雷州半岛民系,主要为雷州民系,也称雷州人,为广东四大族群之一。雷州民系是指历代从福建地区(大多数古莆田中转)而后迁居于雷州半岛及半岛周边地区早期先民的后裔,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早迁居于雷州半岛的莆田先民是秦朝初年(公元前221年)。雷州民系以雷州话为母语,现聚居于海内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常住雷州半岛本土人口600万多,常住国内其他地区人口约200万,迁居海外人口约150万。雷州民系有自己独特且历史悠久的雷州文化,是闽民系的一支。雷州民系与潮汕民系、泉漳民系、闽台民系、海南民系颇有渊源,不过长期下来,雷州民系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早已发展出和古闽南文化不同的雷州文化。雷州民系刚毅果敢,求真务实,淳朴重义,形成了较强的团结性。
文物古迹
特产美食
饮食佳话
自古以来,有无数名流将士或因征战、或因被贬、或因路过雷州半岛,他们的舌尖与雷州半岛的特产以及饮食有过亲密的接触,留下了不少佳话。
菠萝蜜
1200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把第五次东渡日本的唐朝高僧鉴真“刮”到海南岛。鉴真在海南岛渡船北上,路过雷州半岛时与菠萝蜜(湛江又称大树菠萝)结缘。有一天,鉴真出去化缘,但是到了中午时分,所获无几。鉴真又饥又累,只好坐在在菠萝蜜树下休息。突然,鉴真感觉树上有果实掉下来,他定睛一看,发现那果实外表其形如巨陀头,长得像如来的头像。那果青中带黄,果实裂开,芬香四散,催人流涎。饥饿的鉴真觉得是上天对他的恩赐,立刻把果实掰开,忍不住一尝果肉,顿觉甜美无比。鉴真两掌合十,口念佛陀,感谢佛恩。欢喜雀跃的鉴真随后招呼随行的和尚过来饱吃一顿。这个美妙的故事也让菠萝蜜得“佛果”的美名。
后来鉴真问徐闻当地人那果实之名,得知叫“菠萝蜜”,学富五车的鉴真想到“菠萝蜜”在梵语中是“到达彼岸”之意,顿时喜出望外。因为已经五次东渡失败的鉴真相信这是佛冥冥之中给他的启示,暗示他坚持下去就能够到达日本彼岸。有志者事竟成,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终成功。
薏苡
东汉建武年间,光武帝得知交趾郡(现越南境内)首领征侧征贰姐妹反叛(史称“二征起义”),就拜马援伏波将军南下征讨逆贼,马援在雷州半岛征战期间,为避免大军受到瘴气的侵袭,就经常吃薏苡(又名薏米)。徐闻一带仍流传薏米的传说。
据古志载,岭南“上雾下潦,飞鸯坠水”,也就是说瘴雾弥漫、暑热蒸人,在天空中飞行的鸟儿也会因为突然中暑而坠水而死。马援率部南征时,兵至雷州半岛,将士水土不服。眼看士兵多染时疫,马援就寻求良方,雷州半岛当地人就向他推荐一种能使人身体轻爽、阻止瘴气侵袭的预防瘟疫特效药——薏苡。马将军就命令士兵经常吃薏苡以增强体质,避免瘴气的侵袭。马援班师回朝之前,发现自己深深地爱上了有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的薏苡,便将薏苡满满装了一车带回去种植。据《后汉书·马援传》载:“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京城里无人见过薏苡,还以为马援从南方带回了奇珍异宝。
马援死后,有人上书诬告他当初用车载的全是上好的珍珠。不明真相的光武帝勃然大怒,把封马援为新息侯的大印都追收回去了。后来有“薏苡明珠”的成语,意思是薏米被进谗的人说成了明珠,比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宋代诗人苏轼曾赋诗叹曰:“伏波饮薏苡,御瘴传神良,能除五溪毒,不救谗言伤。”果真是一车薏苡毁忠贤。
蜜酒
宋代的苏轼、秦观师徒,都是好酒之徒,他们曾经和雷州半岛的一种酒结下不解之缘。苏轼被贬海南,经过雷州半岛的时候,遇见被贬雷州的弟弟苏辙。后者送苏轼去海南之前,朗诵陶潜止酒》诗,劝苏轼不要再饮酒。但是苏轼显然做不到。苏轼说“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总之,他喜欢饮酒。
后来苏轼遇赦从海南返回,路过雷州时,他的弟弟苏辙已经离开雷州,但是这次,他遇到了“苏门四学士”之首的秦观,秦观正是因为受到老师苏轼的牵连而被贬雷州多日。
话说秦观抵达雷州之后,好酒的他了解到雷州海康县城北五里的英灵岗,酿的一种十分美味的“蜜酒”,便给它取了一个动人的名字——英灵春。秦观眼见老师苏轼遇赦北还,非常高兴,用雷州当地产的英灵春接待老师。师徒两人举杯痛饮,喝了雷州美酒英灵春之后,秦观诗意大发,写下了《饮酒四首》。大意是说,雷州原有的酒比水还淡,来一年也没喝过它;为了招待贵客,他们造了“英灵春”,这酒比葡萄酒还好;等先生以后去世了,就用它配杜康酒来祭祀。
可惜的是,秦观最终没能用雷州产的英灵春配杜康酒去祭祀的老师苏轼。因为他比老师先走了一步。1100年,哲宗崩,徽宗即位,秦观得以从雷州返还,在滕州华光亭痛饮之后含笑而逝。苏东坡听到秦观暴死的消息,悲痛得“两日为之食不下”。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