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风味化学

2008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食品风味化学》是2008年1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夏延斌

内容提要
食品风味化学》结合国内外食品风味化学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风味化学的研究领域、食品风味物质的主要研究方法、化学特性与风味强度、风味物质的形成、典型食品风味、调节食品风味的产品、烹饪调制风味的化学原理等。
食品风味化学》与现有的相关书籍相比,本书的主要特点是:
(1)反映了全球食品风味研究的最新技术手段;
(2)注重实际指导作用的内容;
(3)增加了风味物质与食品成分相互作用的内容;
(4)食品中风味物质的形成突出了在加工条件下的反应;
(5)把中国烹饪调制食品风味的技术上升到化学反应的层面;
(6)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经过了十余年教学工作的熔炼。
本书可供食品领域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牛的教学参考书。
编辑推荐
本书以现代化学为技术平台,解释食品风味现象,归纳食品风味变化规律,介绍食品风味调配技术。重点介绍了食品风味化学的研究领域、食品风味物质的分析与鉴定方法、化学特性与风味强度、食品风味物质的形成、典型食品风味、调节食品风味的产品、烹饪调制食品风味的化学原理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食品风味1
1.1.1 心理感觉与食品风味2
1.1.2 物理感觉与食品风味2
1.1.3 化学感觉与食品风味3
1.2 食品风味物质的作用方式与特点3
1.2.1 味觉3
1.2.1.1 味觉的概念与分类3
1.2.1.2 味觉受体4
1.2.1.3 味觉敏感性及影响因素5
1.2.2 嗅觉6
1.2.2.1 嗅觉识别生理7
1.2.2.2 嗅感物质的分类及特点7
1.2.2.3 嗅觉敏感性及影响因素9
1.2.3 三叉神经感应10
1.2.3.1 三叉神经10
1.2.3.2 三叉神经刺激物10
1.2.3.3 触感刺激与一般化学感觉的关系10
1.3 食品风味的评价技术11
1.3.1 食品风味的感官评价11
1.3.1.1 感官评价基本手段11
1.3.1.2 感官评价类型12
1.3.1.3 影响感官评价结果的因素12
1.3.2 风味轮13
1.3.2.1 风味轮的基本构成13
1.3.2.2 风味轮的应用13
1.3.3 食品风味的指纹分析仪14
1.3.3.1 电子鼻14
1.3.3.2 电子舌15
1.4 食品风味化学重要研究领域简介16
1.4.1 食品风味的模拟及制备技术17
1.4.1.1 利用美拉德反应制备各类食品风味17
1.4.1.2 风味酶的研究与利用17
1.4.1.3 利用其他生物技术制备典型风味物质18
1.4.2 食品风味的提取分离新技术19
1.4.3 食品风味控释技术20
思考题21
第2章 食品风味物质的分析与鉴定方法22
2.1 食品分析样品准备22
2.2 风味物质分离方法23
2.2.1.1 溶剂的选择23
2.2.1.2 萃取方法23
2.2.2 蒸馏提取法24
2.2.2.1 常压蒸馏法24
2.2.2.2 同时蒸馏提取法25
2.2.4 顶空捕集法26
2.2.4.1 静态顶空捕集法27
2.2.4.2 动态顶空捕集法27
2.2.5 直接热解吸法28
2.3 风味物质浓缩富集方法29
2.3.1 蒸发浓缩29
2.3.2 吸附浓缩29
2.4 风味物质鉴定方法29
2.4.1.1 气相色谱原理29
2.4.1.2 气相色谱仪30
2.4.1.3 气相色谱定性定量分析32
2.4.2.1 工作原理34
2.4.2.2 紫外光谱仪34
2.4.2.3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34
2.4.2.4 紫外光谱的应用35
2.4.3.1 工作原理35
2.4.3.2 红外光谱仪36
2.4.3.4 红外光谱的应用36
2.4.4.1 工作原理36
2.4.4.3 核磁共振波谱的应用37
2.4.5 质谱法37
2.4.5.1 工作原理38
2.4.5.2 质谱仪38
2.4.5.3 质谱法的应用39
2.4.5.4 气质联用技术40
思考题40
第3章 化学特性与风味强度41
3.1 味感物质41
3.1.1 甜味与甜味分子41
3.1.1.1 糖的甜度41
3.1.1.2 甜味学说42
3.1.1.3 天然甜味剂45
3.1.1.4 天然物的衍生物甜味剂48
3.1.1.5 合成甜味剂51
3.1.1.6 其他甜味物质54
3.1.2 苦味与苦味分子54
3.1.2.1 苦味理论54
3.1.2.2 食品中重要的苦味物质56
3.1.2.3 苦味剂的生理效应59
3.1.3 酸味、咸味及呈味物质60
3.1.3.1 酸味和酸味物质60
3.1.3.2 咸味和咸味物质63
3.1.4 其他味感物质和呈味物质64
3.1.4.1 鲜味和风味添加剂64
3.1.4.2 辣味和C9规律68
3.1.4.3 涩味72
3.1.4.4 清凉味73
3.1.4.5 碱味和金属味73
3.2 嗅感物质74
3.2.1 基本嗅感与非基本嗅感74
3.2.1.1 基本嗅感74
3.2.1.2 非基本嗅感78
3.2.2 官能团风味特征(嗅感基团)79
3.2.3 风味物质分子的结构参数83
3.2.3.1 嗅感信息的分类83
3.2.3.2 极性基团数目及构象自由度83
3.3 风味物质与食品成分的相互作用84
3.3.1 风味物质的稳定性84
3.3.2 油质与风味物质的作用85
3.3.3 碳水化合物与风味物质的作用85
3.3.4 蛋白质与风味物质的作用86
3.3.4.1 挥发性物质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86
3.3.4.2 蛋白质与挥发性化合物结合的评价方法87
3.3.4.3 影响蛋白质与风味物质结合的因素87
3.3.5 包装材料与食品风味物质87
思考题88
第4章 风味物质的形成89
4.1 常见非酶反应中嗅感物质的形成89
4.1.1 美拉德反应与嗅感物质的形成89
4.1.1.1 Maillard反应机理89
4.1.1.2 Strecker降解反应与嗅感物质的形成91
4.1.1.3 Amadori分子重排与嗅感物质93
4.1.1.4 呋喃、噻吩和吡咯类物质的形成93
4.1.1.5 呋喃类衍生物形成的含硫化合物94
4.1.1.6 唑类、啉类化合物的形成96
4.1.1.7 吡啶类物质的形成96
4.1.1.8 美拉德反应与脂质的相互作用96
4.1.1.9 糖和氨基酸在美拉德反应中对嗅感物质形成的影响97
4.1.2 热降解与嗅感物质的形成98
4.1.2.1 脂质的热氧化降解与嗅感物质的形成98
4.1.2.2 氨基酸的热降解与嗅感物质的形成102
4.1.2.3 碳水化合物的热降解与嗅感物质的形成103
4.1.2.4 硫胺素的热降解与嗅感物质的形成104
4.1.2.5 抗坏血酸的热降解与嗅感物质的形成105
4.1.2.6 类胡萝卜素的热降解与嗅感物质的形成105
4.1.3 闵湎哒丈溆胄岣形镏实男纬
4.1.3.1 闵湎哒丈溆胱杂苫?盎钚晕镏实牟?
4.1.3.2 自由基、活性物质与食品组分的相互作用108
4.1.4 可见光照射与嗅感物质的形成109
4.2 果蔬生长、成熟和贮存过程中嗅感物质的形成110
4.2.1 以氨基酸为前体的嗅感物质的生物合成110
4.2.2 以脂肪酸为前体的嗅感物质的生物合成113
4.2.3 以羟基酸为前体的嗅感物质的生物合成115
4.2.4 以单糖、糖苷为前体的嗅感物质的生物合成116
4.2.5 以色素为前体的嗅感物质的生物合成117
4.3 微生物转化过程中嗅感物质的合成117
4.3.1 单萜的微生物转化反应118
4.3.1.1 与氧化还原酶有关的转化反应118
4.3.1.2 由水解酶催化的转化反应121
4.3.1.3 闭环和开环反应122
4.3.1.4 水化酶催化的转化反应122
4.3.1.5 丙烯基重排123
4.3.1.6 外消旋作用123
4.3.2 内酯的微生物转化反应123
4.3.2.1 内酯的微生物发酵合成123
4.3.2.2 内酯的酶法合成127
4.4 几种肉类特征风味物质的形成129
4.4.1 反刍动物肉类特有风味物质的形成129
4.4.2 非反刍动物肉类特有风味物质的形成129
4.4.3 鱼和海产品特有风味物质的形成130
4.5 土腥味化合物的形成131
4.6 豆腥味化合物的形成131
4.7 鲜味物质的形成132
4.7.1 宰后肌肉中鲜味物质的形成132
4.7.2 L?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133
4.7.3 核苷酸类鲜味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133
思考题134
第5章 典型食品风味135
5.1 乳及乳制品风味135
5.1.1 牛乳的风味135
5.1.2 乳制品的风味142
5.1.2.1 乳制品的香气特征142
5.1.2.2 饮用乳、乳油和黄油的风味成分144
5.1.2.3 乳粉和炼乳的风味成分146
5.1.2.4 发酵乳制品的风味成分147
5.2 肉及肉制品150
5.2.1 肉类的风味特点150
5.2.1.1 肉香的前体物质150
5.2.1.2 滋味物质151
5.2.1.3 芳香物质152
5.2.1.4 影响肉风味的主要因素158
5.2.2 肉类风味产生的途径161
5.2.2.1 热降解反应产生风味的途径161
5.2.2.2 肉类腌制风味的产生途径168
5.2.2.3 肉类烟熏风味的产生途径171
5.2.3 牛肉风味173
5.2.4 羊肉风味176
5.2.5 水产品的风味177
5.2.5.1 影响水产品风味的因素178
5.2.5.2 鱼类的嗅感成分181
5.2.6 发酵肉制品的风味187
5.3 发酵食品189
5.3.1 酒类的风味189
5.3.1.1 白酒的风味189
5.3.1.2 啤酒的风味199
5.3.1.3 葡萄酒的风味203
5.3.1.4 黄酒的风味物质205
5.3.1.5 威士忌、白兰地和朗姆酒的香气206
5.3.2 发酵蔬菜的风味208
5.3.3 其他发酵食品的风味209
5.3.3.1 酱油及酱的风味209
5.3.3.2 食醋的风味成分211
5.3.3.3 豆腐乳的风味成分213
5.3.3.4 其他发酵制品214
思考题214
第6章 调节食品风味的产品215
6.1 香料香精215
6.1.1 食品香辛料215
6.1.1.1 香辛料的分类216
6.1.1.2 香辛料的产品形式和特点217
6.1.1.3 常用香辛料及特点220
6.1.1.4 香辛料的加工233
6.1.1.5 香辛料的应用244
6.1.1.6 应用香辛料存在的问题249
6.1.2 合成香料250
6.1.3 食用香精252
6.1.3.1 一般食品香精252
6.1.3.2 烟用香精257
6.1.3.3 酒用香精257
6.2 咸味调味品260
6.2.1 咸味调味品的分类261
6.2.1.1 盐的分类261
6.2.1.2 酱油的分类261
6.2.1.3 酱类的分类261
6.2.1.4 豆豉的分类262
6.2.2 咸味与其他味的关系262
6.2.3 咸味调味品在常见味型中的应用263
6.3 甜味调味品263
6.3.1 甜味调味品的分类263
6.3.2 甜味与其他味的关系264
6.3.3 蔗糖在常见味型中的应用264
6.4 酸味调味品264
6.4.1 酸味调味品的分类264
6.4.2 酸味与其他味的关系264
6.4.3 酸味调味品在常见味型中的应用265
6.5 鲜味调味品265
6.5.1 鲜味调味品的分类265
6.5.2 鲜味与其他味的关系265
6.5.3 鲜味调味品在常见味型中的应用265
6.6 酒类调味品266
6.6.1 酒类调味品的分类266
6.6.2 酒类与其他味的关系267
6.6.3 酒类调味品在常见味型中的应用267
6.7.1 复合调味品的分类268
6.7.2 复合调味料的原料组成268
6.7.3 复合调味料的调配268
6.7.4 常用的复合调味品269
6.7.4.1 中式复合调味品269
6.7.4.2 西式调味品272
思考题273
第7章 烹饪调制风味的化学原理274
7.1 食物中的异味物质及处理274
7.1.1 食物中一般异味物质274
7.1.1.1 食物中的苦味物质及脱除274
7.1.1.2 异臭味物质及其去除方法276
7.1.1.3 其他异味276
7.1.2 豆腥味277
7.1.3 乳制品异味278
7.1.4 畜禽肉的膻味物质及去除280
7.1.5 鱼的腥味物质及去除282
7.2 烹饪方式与呈味物质285
7.2.1 烹调风味形成的基本原理285
7.2.1.1 一般原料在烹饪加热时的物理和化学变化285
7.2.1.2 热处理生成嗅感物质的基本途径288
7.2.1.3 传热介质对菜肴风味形成的影响289
7.2.2 典型的烹饪方式及其风味特点293
7.2.2.1 烧烤风味293
7.2.2.2 爆炒风味294
7.2.2.3 水煮风味295
7.2.2.4 汽蒸风味295
7.2.2.5 油炸风味296
7.3 典型菜系风味特点297
7.3.1 北方菜系297
7.3.2 西北菜系298
7.3.3 华南菜系299
7.3.4 湘菜与川菜299
思考题300
附录:英文缩略词表302
参考文献304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