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苏联心理学家倡导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以来,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 其间, 国内外广大学者努力研究, 争鸣拓展, 促使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不断发展完善。 大部分研究都把心理学说成是关于心理现象的科学,又都把心理现象的实质简单地理解为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马克思认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打开了的书本,是一部可以感觉到的人的心理学。他要求必须联系人的本质力量来研究心理学。只有这样,心理学才能成为真正内容丰富的科学。就心理学来看,其中最主要之点,就是把人的本质力量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课题。
概念
马克思主义和
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和心理学都以人和人的心理为研究对象, 并且马克思本人也在心理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进入低迷。 但是低迷并不意味着沉寂, 20 世纪以来, 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悄然升温。 研究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对于把握和理解苏联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 批判心 理学、 辩证法心理学 , 对于克服当代 心理 学危机, 促进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
苏联是世界范围内最早对马克思的心理思想进行研究的国家。
十月革命以后, 马克思主义对苏联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布隆斯卡、 科尔尼洛夫、 维果茨基为代表, 坚决主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苏联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提出了建立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纲 领原则。 1923 年全苏联第一届精神神经病学代表大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对苏联心理学的领导权。随后莫斯科出版的 《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 (文集)》 和科尔尼洛夫的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释的心理学教科书》 等著作, 提出了苏联心理学的主要原则, 如 “心理是人脑的特性和机能” 、 “心理具有反映环境的功能” 、 “动物和人的心理有本质的区别” 、 “个性原则”、“决定论原则” 等。 [1]著名心理学家布隆斯卡还针对当时切尔班诺夫认为实验心理学不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的观点, 指出人的所有的形式都具有社会性, 个体行为是他周围社会行为的一种功能, 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生活来考察。
西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 , 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美国诞生, 以赖希、 弗洛姆等为代表, 主张把马克思主义与洛伊德的
精神分析学说综合起来。早在 1911 年, 阿德勒就曾在维也纳心理分析研究会上宣读过一篇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论文。 其次, 赖希也认识到弗洛伊德关于人的侵害性是天生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忽视了心理过程的社会根源, 忽视了心理动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脱离政治经济条件谈性压抑。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是一位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家。致力于将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向前进。 弗洛姆认为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可互补的共同基础 : 二者的基本思想都是人道主义, 并且都从理论上的怀疑一切出发, 相信真理的力量,采用辩证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但是精神分析只强调无意识本能对人的行为的意义, 而忽视了政治经济因素, 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则没有充分说明经济基础为何决定上层建筑, 可以通过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连结起来, 把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义观点同弗洛伊德的
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企图将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精神分析学说结合起来, 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马克思主义。 但是不可否认, 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宣扬了马克思主义心 理学, 是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国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
法国心理学家瓦龙、 赛夫等也对马克思的心理思想作了一些研究。 赛夫在 《马克思主义和人的个性理论》 一书中指出, “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从行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概念出发, 才有可能理解个性深蕴结构的真正本质。” 瓦龙指出统帅心理学的指导思想应当是
辩证唯物主义, 并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了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 。 瓦龙认为心理发展的核心在于质变, 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 并在阐述儿童心理发展动力时明确使用了 “内因” 和 “外因” 两个概念。
批判主义心理学产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当时行为主义开始走下坡路, 学术界批判思潮盛行,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开始对行为主义进行反思和批判。 其中, 以德国批判心理学为首,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尔茨坎普 (Kluas Holzkamp)、Holzkamp-Osterkamp、 Morus Markard 等 。 这些批判心理学家强调苏联唯物主义及古典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对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和概念进行了批判和重构, 以达尔文的进化论做为分析自然发展史的起点, 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做为历史分析的主题, 试图重构基本的心理学范畴, 对需求、 认知、 情绪、 动机等概念提出了与其他心理学家不同的看法, 并创建了以 “行为能力” 为基本点的一系列具有批判心理学自身特点的新概念。 他们陆续分析了许多心理学概念, 逐渐形成一个运动, 被大家公认为批判
心理学派。 批判心理学家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因此采用历史经验法, 通过研究系统发生史和各种不同生命形式之间的联系来说明心理学范畴的经验性和历史性, 并且还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出发, 重新审视当时的心理学思想, 批判了资产阶级心理学内部的唯心主义和机械决定论,明确了人类心理现象的主客观统一性, 指出人类心理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 而资产阶级的心理学则是一种抽象的孤立的
个体心理学。 这种资产阶级心理学忽视了心里的阶级差异性,以资产阶级的心理掩盖了无产阶级等被压迫的心理特性。 批判心理学家希望通过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使人们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阶级立场和经济地位,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斗争来达到自己以及大众的健康。
国内马克思主义心理学
中国是
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必然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对心理学的指导作用早已为我国心理学界所认识到, 但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20 年代末 , 我国的老一辈心理学者潘菽 、高觉敷等就开始介绍苏联
辩证唯物论心理学。潘菽一向最为关注的是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他毕生一直在探索改革旧心理学和建立科学的辩证唯物论心理学的途径。 高觉敷认为整个心理学思想史就应该是一部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和唯心主义心理学思想斗争的历史, 我们要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武器, 建立马克思主义心理学。30 年代, 郭一岑、 曹日昌、 刘泽如等提倡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心理学。 郭一岑 1934 年编译巴甫洛夫、 科尔尼洛夫和别赫捷列夫的论文, 以题名 《苏俄新兴心理学》 一书出版, 这是中国介绍苏联心理学较早的一本译著。 1937 年出版的 《现代心理学概述》 是我国较早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研究心理学和心理学史的著作[13]。 曹日昌坚持和维护心理学的正确研究方向和科学方法, 用宇宙事物的运动发展中三条普遍法则: 矛盾统一律、 质量互变律和否定之否定律解释心理现象和心理学的发展, 写有 “心理现象中的辩证法则” 和 “心理学的辩证法的发展” 等文章[14]。刘泽如以马克思的
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先后撰写心理学专著、 论文、 札记等共计二百余篇, 并概括了他数十年以来的研究成果, 明确地提出了关 于改造传统心理学和建立马克思主义心理学 的“两个决定 、 两个辩证发展 ” 的理论 , 对马克思 主 义 心 理 学 的 理 论 建 设 作 出 了 积 极 的 贡献。50 年代以后, 全国心理学工作者形成了学习辩证唯物论哲学和巴甫洛夫学说及苏联心理学的热潮, 致力于建立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 各地心理学者都选编了多种有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心理学思想的选辑, 并进行了一些专题研究, 并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心理学的几个主要流派, 如构造学派、 实用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等展开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取向的新发展
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取向的新特点, 首先需要区分西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取向与
西方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这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前者主要是指国外马克思主义运动中的心理学发展思潮, 而后者则是指在西方心理学领域中兴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向。我们这里重点讨论的是在西方心理学范畴中的马克思主义取向。当前西方心理学界存在着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向, 在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主要盛行着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人本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和辩证心理学等思潮, 进入 90 年代以来又兴起了不少新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流派, 像实证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和批判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等分支取向, 蔚成了西方理论心理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心理学分支流派不仅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新的论证和阐释, 而且展现出了不少新的时代精神、文化特征和价值观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