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龙虬文化距今有着7000多年至5000年前文明史,弥补了江淮东部原始文化和古学文化的空白。以江苏省高邮市龙虬庄遗址命名。龙虬文化誉为“江淮文明之花”。是属于高邮文化和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一部分,龙虬文化内涵被认为是江淮地区东部同时期文化的典型。属于龙虬文化的遗址有:龙虬庄遗址、唐王墩遗址、周邶墩遗址、高邮商周古文化遗址。
形成共识
2007年5月18日,笔者陪著名
历史学家
李学勤先生在龙虬庄遗址实地考察,李老欣然题字:“高邮
龙虬,焕彩流辉”。这次考察进一步坚定了他对高邮两个认定的信心:“高邮是
古代史中有关
帝尧传说的重要地点,高邮是研究探索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地点。”
龙虬庄遗址出土的
文化遗物进行观摩讨论,一致确认在
江淮东部地区距今7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存在着一支文化面貌独特、文化特征稳定、发展序列完整的原始文化类型,可命名为龙虬文化。
江淮东部的范围是东临南黄海,西止
京杭大运河(古
邗沟),南起
长江以北,北抵
废黄河(
淮河)南岸。淮安青莲岗遗址、阜宁
陆庄遗址、海安
青墩遗址、兴化南荡遗址和
高邮龙虬庄遗址、
唐王墩遗址、
周邶墩遗址等遗址均在这一范围内。由于淮安楚州区的青莲岗是江苏发现的第一处
新石器时代遗址,1951-1958年先后4次发掘,按照
考古学文化命名的惯例,1956年把它命名为
青莲岗文化。青莲岗文化一度被当做长江下游江
南江北同时期文化的代表。可是1980年代以来在该地区的考古调查发掘表明,当年把青莲岗文化扩大化不合适,而取消其命名也不合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龙虬文化横空出世,其丰富的文化
内涵被认为是
江淮东部同时期文化的典型。
研究成果
笔者从有关方面获悉,龙虬会议的研究成果已经获得学术界认可。由
中央文史研究馆总编,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主编的《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已经完成,其中上篇《江苏文化发展历程》第一章《史前江苏》第二节《走向文明——江苏境内新石器文化遗存》就专门介绍了《龙虬(庄)文化》。而南荡遗址、
青墩遗址等均被称为遗址。需要说明的是,龙虬文化与龙虬庄文化有什么区别?
专家解释,没有什么
区别。例如在龙虬会议上,中国
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
高广仁先生和
邵望平女士都说:“把江淮之间东部地区这一阶段上的原始文化称为‘龙虬庄文化’未尝不可”、“我认为,龙虬庄
遗存……可以称之为龙虬庄文化”。可是他们的题词却是“龙虬文化大放异彩”,可见两种称呼都一样。如果硬要谈差别,笔者觉得龙虬文化比龙虬庄文化更简洁、更朗朗上口。
实际意义
1、抬高了龙虬庄遗址的
考古学文化级别。现在的龙虬庄遗址不仅代表了高邮的古文化,而且代表了整个
江淮地区东部的古文化。
2、填补了江淮东部
古文化的空白。考古区系类型学的研究表明,在我国东南沿海有两个大的
文化区,即以泰沂山脉为中心的
海岱文化区和以
太湖为中心的环太湖文化区。而在这两大文化区之间的江淮东部,其文化
面貌、文化
特征和文化
性质究竟如何,多年来一直悬而未决。
龙虬文化的出现,奠定了在这两大文化区之间还存有一个江淮东部文化区的基础,并可进一步研究我国东南沿海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的划分及各文化区之间的关系。
3、拓展了
淮河流域先秦考古学文化
研究范围。
淮河也是
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淮河流域在考古学上应有自己的文化系统,有自己的源和流。
国家文物局抓苏鲁豫皖先秦考古学课题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苏鲁豫皖地区主要包括
江苏省的
淮北地区,山东省的泰沂山系以南,
河南省的东部,
安徽省的淮北地区,尚不包括淮河以南地区,如果加上龙虬文化涵盖的地区,整个
淮河流域的先秦考古学文化研究范围就完整了,这对探索淮河下游地区
史前文化,研究这一地区古
生态环境和成陆原因、
海岸线变迁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文化遗物
出土了
陶器、
玉石器、
骨角器等各类文化遗物2000余件,采集了大量的人骨和
动植物标本。
主要表现在:
1、产生了
稻作农业。稻种的最初来源是当地的
野生稻,经过龙虬人1500多年的
人工选育,才于距今5500年左右形成了
栽培稻。
2、发现了甲骨文系统的古文字。在一片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内壁上发现有4个似鸟似鱼的图画,对应每一个图画有4个文字。这片陶片在全国展览时被称为“
中华文明的
曙光”。现在认定,高邮龙虬庄
陶文与甲骨文是同一系统的文字,但比
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文字的发生和使用是人类从
野蛮时代迈进
文明门槛的里程碑,由此可见龙虬庄遗址在
华夏文明中的地位。
3、有大量精细加工的
骨角器。大多用当地的水兽麋鹿骨角制成,不仅有大型的生产工具斧、
镐和小型的
生产工具叉、
齿、
锥、
刀、
匕首,而且有
纺织用的纺
纶、
针,装饰用的笄、坠。在骨角器的制作上,不仅使用了切割、磨制、打磨、刻划等工艺,还出现了刳空技术,尤其是发明了可以重复换装尖刃的复合型生产工具镐,制作技术的精良令人惊叹,无疑是当时骨角器制作和使用的最高水平。
4、居住遗迹发现有两种,一是
干阑式建筑,一是地面建筑。地面建筑发现有墙基、柱洞和铺垫一层蚌壳的居住面。由于江淮东部地势低洼,所以在建筑上都有防潮防水措施。
5、制陶技术比较
先进。古
海岸的
粘土沉积特别适合制陶。
陶器中的
水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态复杂,如烧水、温水、喝水的不同用途都在陶器上有所反映,并有带双流的釜以及带双流、三流、四流的壶,这在其他
原始文化中都是罕见的。最惊人的现象是在不同的
文化层(4、5、6、8)内都发现了泥质黑陶,考古学家曾把龙山文化(公元前2400——前1900年)称为黑陶文化。
黑陶的制作技术复杂,在烧至摄氏1000度时要封窑减少空气进入,使氧化铁的红色还原成灰色的二价铁,加上未燃烧的炭黑使陶粒填塞陶体中的细孔隙,有利于陶体坚固耐用。这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人懂得通过矿石的还原熔炼以获取
铜金属。因此,考古学上曾认为黑陶是
青铜器的前身。在7000年前的龙虬庄遗址发现的泥质黑陶,比龙山文化早了几千年,可见龙虬庄遗址的文明程度是相当高的。
6、因当地无石源,全部
石器都是外地的成品输入(这里临近东海县大熙庄爪墩山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造场),证明古龙虬人具有相当强的
商品交换意识和
开放意识。
7、龙虬庄遗址清理了402座墓葬,最奇特的是发现了7座男女合葬墓。在公元前6300-前5500年就出现了古人类男女二人的合葬,这个现象闪烁着最早的
人类文明的曙光。因为
母系氏族的废除,确立了
父系氏族是“人类所经历过的最激进的革命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而
父系制度的萌芽,则起源于一夫一妻制。另外,这种在高邮最早出现的男女合葬现象,也为
华夏文明起源东源说提供了又一个佐证。
文化遗址
龙虬庄遗址
高邮龙虬庄遗址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位于
江苏省高邮市
龙虬镇,是
江淮地区东部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是发现
文化遗迹和
出土文化遗物最多的一次。1993年,龙虬庄遗址的发现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5年被列为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大遗址”。高邮龙虬庄陶文被誉为“
中华文明的
曙光”
龙虬文化誉为“江淮文明之花”。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龙虬文化
内涵被认为是
江淮地区东部同时期文化的
典型。龙虬文化
源远流长。
江淮流域存在着一支文化面貌独特、文化系列完整的
原始文化,填补了
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龙虬庄遗址真高2.4米,
地势低洼,呈圆角长方形,四周
环水,东西长240米,南北宽18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 龙虬庄遗址发现填补了
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
龙虬庄遗址于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经由
南京博物院、
扬州博物馆、高邮
市博物馆派员组成的
考古队于1993年至1995年4次大规模考古
发掘,各类
文化遗物2000余件、清理出
男女合葬墓7座、
墓葬402座、
房屋遗址1处、
居住遗址4处、
灰坑34个,可确认为
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于一分布于
大运河以东江淮地区的古文化类型。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发现了4000多粒7000-5000年之间的碳化
稻米。将我国人工栽培
水稻的历史提早到5500年前。同时,出土的陶片和
鹿角上具有文字符号特征的刻划符号也是十分少见的(从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
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刻文陶片
陶文,在
中国还是首次发现,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两行刻于内壁的文字符号,笔画纤细,技法娴熟
唐王墩遗址
唐王墩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贝壳遗址,距今约7000年左右)。位于
江苏省高邮市
龙虬镇西北部,经查《高邮县地名录》,在
自然村庄“唐墩”地名下记有。据传
唐高祖李渊在此避难,故名。曾用名唐高墩。根据唐王墩遗址出土文物和
文化堆积的特征,考古
专家们认定该遗址为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贝壳遗址,距今约7000年左右。据此,唐王墩遗址是高邮市境内迄今发现存址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的
古遗址。 2002年12月,经高邮
市人民政府发文公布,唐王墩遗址被列为高邮市
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春,由经由
南京博物院、
扬州博物馆和高邮博物馆一行人组成的唐王墩遗址
考古队;进行考古调查,收获颇丰。在50厘米深度以下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
龙山文化陶片;在80厘米深度以下仍为堆积的蚌壳层。
周邶墩遗址
周邶墩遗址位于
江苏省高邮市
卸甲镇周邶墩村,距今近4000年,它是
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一处具有代表性的
聚落遗址。出土
陶器、
石器、
骨角器100余件,其中有
生产工具、
生活用品和
原始艺术品。最为重要的收获是,在遗址
文化层中,发现了三种来源于不同
地域和不同
性质的文化遗存。
遗址其平面近似
正方形,四周环水,面积约15000平方米。该遗址原为7至10米的台形
土墩,上世纪70
年代,一砖瓦厂在此取土,发现了埋葬于地下的
釜、
甑、
石斧、
石刀等
人类早期生产
生活用品。现遗址上部基本不存,记者凭目测,感觉这一大块土地比四周
农田略微高出些而已。
其
文化堆积自上而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
陶器以夹沙和泥质
灰陶、
黑陶为主,
纹饰以
绳纹、
篮纹、
方格纹为主,文化
面貌与王油坊类型的
龙山文化相类似;第二阶段的陶器以泥质
黑陶、
灰陶为多,纹饰以凸棱纹、
附加堆纹、
弦纹为主,文化
内涵与尹家城类型的
岳石文化相类似;第三阶段的陶器以几何
印纹、
硬陶为主,常见纹饰有
云雷纹、
方格纹、
回纹、
水波纹等,文化
特征与宁镇地面
西周至
春秋时期的
青铜文化遗存相一致。
周邶墩遗址的
发掘,对于了解
江淮地区古文化面貌提供了一批丰富的资料,特别是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晚期互相叠压的3种来源于不同地域和不同性质的文化遗存,对研究古代人类
迁徙、
文化传播、南北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邮商周古文化遗址
高邮市文博部门13日发布消息,该市文物部门发现一处
商周时代的古文化遗存,面积之大、发现文物之多十分罕见。是继高邮市“国保”龙虬庄遗址和“省保”
周邶墩遗址、
唐王墩遗址发现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现文物部门正在对该遗址进行进一步调查。
该遗址位于高邮市
三垛镇左卿村左家一处虾塘中。据当地老人回忆,这里原是野外坟茔,附近砖瓦厂在此取土和后来挖虾塘时,都曾零星出土过
墓葬,该遗址正是根据虾塘四周分布的大量陶片被发现的。考古人员介绍,遗址呈近似方形,北部为古老的港河,南部连接农村庄台,面积2万平方米左右,经判断为一处商周时期、堆积较为丰富的古文化遗存。
专家告诉记者,该遗址四周发现大量陶片,能够看出陶器器形的有
鬲、
罐、
豆、
鼎、
盆等,另外还发现部分
麋鹿、
牛等动物骨角。
陶器的陶质以几何
印纹硬陶为主,另有少量的泥质
红陶和
灰陶。纹饰以
云雷纹、
方格纹为主,另外还有
水波纹和
弦纹,花纹细腻而精美,部分
器物上还有捺窝。
专家介绍,发现的文物中,一件
西周农具青铜铲十分珍贵,这也证明早在西周时期,高邮一带已经拥有高度的农业文明。据介绍,青铜铲是当地村民左元文在遗址旁制坯取土时发现的,铜铲口部扁平、微弧、柄部呈扁方銎,銎上有一小圆孔用以装钉子固柄,经过考证,这种形状的铲为
江淮地区所特有。令人可惜的是,遗址大部分地方已被挖成虾塘,塘底仍可见明显的生活遗迹和居住红烧土层,但只剩下30~40厘米深,文化堆积破坏较为严重。文物部门称,左家遗址是继高邮市“国保”龙虬庄遗址和“省保”
周邶墩遗址、
唐王墩遗址发现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现文物部门正在对该遗址进行进一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