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5年,农历乙酉年(鸡年)。唐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永贞元年。
本年年表
国外大事记
亚琛大教堂波希米亚人、阿瓦尔人终于向查理曼臣服。
亚琛大教堂
亚琛大教堂于公元786年开始动工,到公元805年建成,是欧洲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公元 805年亚琛大教堂被定为主教教堂。亚琛是在罗马帝国时代就享有盛誉的温泉疗养地,分布了许多在欧洲少见的、具有医疗效果的温泉,查理曼大帝在亚琛营建夏佩尔宫时,就梦想要建成一个罗马般显赫辉煌的城市。中世纪,亚琛已是德国主要的城市之一,是法兰克国王们的常住地,尤为查理曼大帝所喜爱。这里是国王经常光顾的浴场,二战中,市区部分被毁,战后重建,为一座极富历史和文化气息的城市。
德国东部城市,在
易北河畔,附近为中德运河和易北-哈弗尔运河交汇处。人口28.8万(1984)。公元805年作为商业中心见于记载。曾为“汉萨同盟”主要成员。全国最大的工业、商业和运输中心之一。有全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制造联合企业,还有
通用机械、造船、化学、制糖等部门。设有医学、重型机械、永运经济等高校和科研机关多所。有建于十三至十六世纪的教堂、十六至十七世纪的市政厅。805年,在Diedenhof Capitulary里第一次提到了
马格德堡。
中国大事记
中国古代茶道湖州茶道
湖州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茶圣
陆羽在湖州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据考证,三国时期,东吴已成为当时茶业传播的主要地区,但消费还局限于
上层社会,唐朝时茶叶的产销中心转移到浙江和江苏,湖州茶业开始特供朝廷,名扬天下,成为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我国古代贡茶分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地方官员选送,称为土贡;另一种是由朝廷指定生产,称贡焙。湖州,就是唐朝廷设立的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采制宫廷用茶的贡焙院所在地,可见当时湖州茶叶的品质和名气。唐张文规曾作《
湖州贡焙新茶》诗云:“凤辇寻春半醉归,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诗中的“湖州紫笋”指的就是湖州长兴
顾渚山的紫笋贡茶。饮茶之风一起,文人墨客便将茶淋人诗词,“
茶道”一词也出现了,它最早发现于唐代著名诗僧、茶僧皎然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这比日本使用茶道一词早了八百多年。皎然俗姓谢,名昼,湖州人,是南朝
谢灵运的第十世孙。其实,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最早把中国天台山茶籽带到日本、播种在京都比睿山麓的是日本的最澄和尚,时间是公元805年。次年,日本空海和尚又从中国带回茶籽,献给嵯峨天皇。在
天皇倡导下,中国唐代的饼茶煮饮法在日本弘仁年间得到发扬光大,形成“弘仁茶风”。到了南宋,日本荣西和尚带回南宋的制茶法和饮茶法,使南宋的蒸清散茶在日本普及开来,被推崇为日本
茶祖。到了清朝,福建的煎茶法传到日本,同时传去的还有中国紫砂茶具,到18、19世纪,日本的茶道即煎茶道才逐渐形成。
公元805年前后,中国的柳宗元著《天对》,阐明水文循环和海水不溢出的道理。
陈鸿,唐代小说家,字大亮。生卒年不详。贞元二十一年(805)进士,登太常第。曾任太常博士﹑虞部员外郎﹑主客郎中等职。长庆元年(821),太和公主远嫁回鹘,他曾充赴回鹘婚礼使判官。文宗大和初,其人尚在。尝自称“少学乎史氏,志在编年”(《大统记序》),曾以七年之力,撰编年史《大统记》30卷,今不传。《全唐文》存其文3篇。他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作于
宪宗元和初,取材于史事而加以铺张渲染,寓有劝戒讽谕之意。
唐顺宗
唐顺宗即唐代执政党
李诵。公元805年--806年在位。舆宗长子。元贞年末,与五叔文等筹划改革政治。正式即位后,任
王叔文为翰林学士,罢免贪酷的京兆尹李实,停“
宫市”,罢盐铁使每月所进羡余,并筹划从宦官手中夺取兵权,遭到宦官的抵制。又以身患风疾,失音
不能语,常居宫中,八月,为宦官文珍竺所迫,改元永贞。退位称太上皇,立太子
李纯为帝,即唐宪宗。次年病死。
送区册序这篇赠序是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春韩愈谪居阳山时写给青年朋友区册的。区册,生平不详。在这篇短文里,记下了作者在
阳山与他难忘的相处,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荆门县
汉置
当阳县。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置荆门县。
宋建荆门军,明复荆门县,清为荆门
直隶州,民国降州为县。
德宗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二十三日,德宗病死在皇宫中的会宁殿,时年64岁,葬于崇陵。
历史大事
唐德宗死后,太子
李诵即位,是为顺宗。顺宗为太子时,
王叔文、王抷曾侍奉之,深得顺宗信任,他们的许多政治见解,也深受
李诵赏识。当时一批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的中青年官僚七大夫如
韦执谊、
韩泰、
陈谏、
柳宗元、
刘禹锡、
韩晔、
凌准、
程异等,都以
二王为领袖,形成了一个革新集团。在革新失败后,后八人皆被贬为司马,所以共称为
二王八司马。参加这一革新集团的士大夫还有
陆淳(质)、
吕温、
李景俭、李谅、李位等。由于顺宗即位前后已经中风,不能讲话,所以有些制诏都由
二王在翰林、宫中草拟发布。对外以
韦执谊为相,颁布了一系列明赏罚、停苛征、除
弊害的政令。为了推行政令,他们首先注意掌握财权和从宦官手中夺回兵权。于是以与
刘禹锡有联系的宰相杜佑兼度支使及诸道盐铁转运使,以
王叔文为副使,
韩晔、
陈谏、
刘禹锡、
凌准判案,李谅为巡官,
程异为扬子院留后。又以与
凌准有联系的
范希朝为左右
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
韩泰为行军司马,李位为推官,以便夺取宦官所掌握的京西诸镇
神策军兵权。这一计划遭到了宦官集团的强烈反对,夺取兵权的计划未能实现。宦官俱文珍、
刘光琦等和
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
河东节度使
严绶串通起来反对
王叔文集团。先于三月迫使顺宗立李淳(后改名纯)为太子,又于八月迫使顺宗让位于太子,太子即位,是为宪宗。由于顺宗预定改元永贞,历史上称为“永贞内禅”。宪宗一即位,就贬王抷为开州(今四川开县)司马,不久病死。
王叔文被贬为渝州(今四川重庆)司户,次年赐死。其余的人也被贬或被赶出朝廷。改革遭到了失败。
王叔文集团掌权仅一百四十六天,被后人称为“永贞革新”。他们的目的主要是抑制宦官集团的势
力,改革当时的一些弊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永贞元年(八0五)二月十一日,以吏部郎中
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平章事。
王叔文欲掌国政,故引执谊为相。
义成牙将有自长安还得遗诏者,节度使李元素(泌族弟)以师
古邻道,欲示无外,遣使密告之。师古欲乘国丧侵掠邻境,乃诬元素伪传遗诏而击之。永贞元年(八0五)二月十二日,遂发兵屯曹州,假道于汴。宣武节度使
韩弘使谓师古曰:“汝欲越吾界而为盗邪?必有以待,决无空言!”元素向弘告急,弘使谓曰:“有弘在此,公安勿恐。”于是,师古不敢动。
李实被贬
永贞元年(八0五)二月二十一日,诏数京兆尹李实残暴掊敛之罪,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长史。市井为之欢呼,市民皆袖中怀瓦石遮道伺击之。实由小路逃脱。
二王为翰林学士
永贞元年(八0五)二月二十二日,以殿中丞王抷为左散骑常侍,依前翰林待诏,苏州司功
王叔文为起居舍人、翰林学士。抷貌陋,作吴语,顺宗所狎。叔文知文义,顺宗所敬,故叔文只能入至翰林院,而抷入得至柿林院,能见宦官李忠言、女官
牛昭容计事。大抵叔文依抷,抷依忠言,忠言依
牛昭容,转相交结。有事先下翰林,使叔文决定可否,然后宣于中书省,由宰相
韦执谊承而行之。外朝有
韩泰、
柳宗元、
刘禹锡等人,谋议唱和,互相推奖。三月二日,又以王抷为翰林学士。
永贞元年(八0五)二月二十四日,顺宗御
丹凤门,赦天下,诸色逋负,一切蠲免;常贡之外,悉罢进奉。德宗末年政事为人患者,如
宫市、
五坊小儿等,皆罢之。当初,德宗好猎,为建五坊以养雕、鹘、鹰、鹞、狗,给役者称“小儿”(与年龄无关),
五坊小儿仗势欺人,张捕鸟雀于坊市闾里,皆为横暴,以讹诈人钱物。甚至张罗网于门,不许人出入;或张于井上,不使人汲水,如有人靠近,则说:“你怎么敢惊动供奉鸟雀!”然后痛殴之,令出钱物求谢后才去。有的聚于酒食之肆饮食,醉饱而去,卖者如果索钱,必遭责骂。顺宗为太子时,即知其弊,故即位后先禁之。二月二十五日,又罢盐铁使月进奉。
杜佑兼度支盐铁转运使
永贞元年(八0五)三月十七日,加杜佑度支及诸道盐铁转运使。以浙西观察使
李锜为镇海(今江苏镇江)节度使,解其盐铁转运使职。
李锜虽失利权,而得为节度使,故反谋暂未发。又以
王叔文为度支、盐铁转运副使。
王叔文等以为先取得财权,就可以交结诸用事之人,取军士之心,以固己权。又怕一时权重,人心不服,乃藉杜佑雅善会计之名,自为副使以专其权。
永贞元年(八0五)三月,以御史中丞
武元衡为左遮子。德宗末年,
王叔文之党多为御史,元衡薄其为人,言谈中不以为意。本年元衡为山陵仪仗使,
刘禹锡求为判官,不许。叔文欲使元衡附己,使人诱以权利,元衡不从,因此左迁。
立广陵王淳为皇太子
顺宗久病不愈,有时被扶至殿,群臣只能瞻望,无亲奏对者,朝野忧惧,思早立太子,而
王叔文等欲专大政,不愿早立太子。宦官俱文珍、
刘光琦、薛盈珍等都是德宗时旧人,恨叔文、李忠言等为朋党专横,于是启顺宗召翰林学士
郑絪、
卫次公、
李程、
王涯等入金銮殿,草制立太子。当时
牛昭容等因广陵王淳英睿,恶之,
郑絪书写“
立嫡以长”字呈上顺宗,顺宗许之。永贞元年(八0五)三月二十四日,立淳为太子,更名纯。
永贞元年(八0五)三月二十八日,诸宰相在中书省会食。按故事,宰相会食时,百官不得谒见。而
王叔文至中书省,欲与
韦执谊计事,令
直省通报,直省以旧有规定而告之,叔文怒,叱直省。
直省惧,入告,执谊起迎叔文。杜佑、
高郢、
郑珣瑜皆停箸以待。
郑珣瑜叹说:“我怎么能再居相位呢!”于是骑马归家,不再理事。
贾耽亦称疾不出。
永贞元年(八0五)四月六日,顺宗御宣政殿,册太子。百官睹太子仪表,退朝后皆相贺。只有
王叔文面有忧惧之色,口不敢言,只是吟诵杜甫题《诸葛亮祠堂》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先前太常卿杜黄裳为
裴延龄所恶,留滞台阁,十年不迁。及其婿
韦执谊为相,始迁为太常卿。黄裳劝执谊帅群臣请太子监国,执谊不从。
永贞元年(八0五)四月九日,以给事中
陆淳为太子侍读,更名为质(避太子讳)。宰相
韦执谊专权,恐太子不高兴,故以
陆质为侍读,使其暗中察太子意,且为自己解释。及质发言,太子怒曰:“陛下令先生为寡人讲经义耳,何为预他事!”质惶惧而出。
永贞元年(八0五)五月三日,以右金吾卫大将军
范希朝为左右神策
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五月六日,以度支郎中
韩泰为其行军司马。
王叔文自知为内外所憎恨,想夺宦官兵权以
自固,藉希朝老将,使主其名,而实以韩泰专其军事。
永贞元年(八0五)五月二十三日,以
王叔文为户部侍郎,仍充度支、盐铁转运副使。时宦官俱文珍等恶叔文夺其兵权,诏削其翰林学士之职。叔文见制书,大惊,说:“我每日至此商量公事,如果不为翰林学士,则无以入翰林院。”王抷又为之疏请,乃许其三日一入翰林,而去学士之名。
王韦失和
永贞元年(八0五)六月二日,贬宣歙巡官
羊士谔为汀州宁化(今福建宁化)县尉。士谔因公事至京师,遇
王叔文用事,公开言其非。叔文闻之怒,欲下诏斩之,
韦执谊不可;又令杖杀之,执谊又以为不可,遂贬之。自是叔文与执谊交恶。往来二人门下者皆惧。
先前,
刘辟以剑南支度副使职,奉转
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之意于
王叔文,求领剑南东川、
西川及山南西道三道使职,谓叔文曰:“太尉(指韦皋)使辟致微诚于公,若与某三川,当以死相助;若不与,亦当有以
相酬。”叔文大怒,将诏斩之,
韦执谊固以为不可。当时刘辟尚在长安,听说丰士谔被贬,遂逃归。因此叔文更恶执谊,遂成仇怨。
永贞元年(八0五)六月十六日,
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上表说:“陛下哀毁成疾,日理万机,请暂令皇太子监国。”又上太子笺,说:“
王叔文、王抷、李忠言等人,擅自专权,赏罚任情,扰乱纲纪,散府库之财以赂权贵,培植心腹,遍于
重位,深恐倾大唐
盛业,危殿下家国,愿殿下即日奏闻,斥逐群小,使政归天子,四方获安。”
韦皋自恃是重臣,远处蜀中,谅
王叔文等对之无可奈何,所以极言其奸。不久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
严绶也上笺表,斥
王叔文等之奸。
王叔文等丧权
王叔文既以
范希朝、韩泰主京西神策军,诸宦官犹未悟。时边上
神策诸将皆告辞中尉,并说划归
范希朝指挥。宦官才知兵权已被叔文等人所夺,大怒,密令其使归告诸将不要以兵权属人。所以希朝至奉天,诸将无至者。韩泰驰归告之,叔文无计可施,正值其母病重,永贞元年(八0五)六月十九日,叔文盛具酒馔,与诸学士及李忠言、俱文珍、
刘光琦等饮于翰林院,叔文言将请假归侍其母,并谓近来所为皆是为朝廷办事。一旦去归,必百谤交至,请大家见察。文珍等随其语而折之。叔文不能对,只是以酒相劝,数巡而罢。六月二十日,叔文以母丧去位。
韦执谊更不用其语。七月,王抷也因叔文去位而失去依靠,每天至宦官及杜佑所,请起叔文为相,并总北军之权,但不得。其党皆忧惧不自保。王抷坐翰林院中,疏三上不报,知事不济,至夜忽叫曰:“抷中风矣。”遂抬至家不出,抷、叔文之党至是皆去。
永贞元年(八0五)八月十七日,
剑南西川节度使南康王韦皋卒。
韦皋在蜀中二十一年,重加赋敛,厚贡献以结天子,重赏赐以抚士卒,士卒每有婚丧之事,皆供其资费,由是得久安其位而士卒乐为其用。又招抚南诏,摧败吐蕃,保卫西南边疆。府库既已充实,又不时宽贷其民,三年一免租赋,所以蜀人服其智而畏其威。
韦皋卒后,支度副使
刘辟自为留后。辟使诸将上表请以己为节度使,宪宗不许。八月二十三日,以
袁滋为剑南东、
西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
大贬王叔文党
王叔文、王抷既被贬,永贞元年(八0五)九月十三日,继贬其党
神策行军司马韩泰为
抚州(今江西抚州)刺史,司封郎中
韩晔为
池州(今安徽贵池)刺史,礼部员外郎
柳宗元为
邵州(今湖南邵阳)刺史,
屯田员外郎刘禹锡为
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十一月七日贬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韦执谊为崖州(今海南海口)司马。朝议认为王叔文党贬之太轻,十一月十四日,再贬
韩泰为虔州(今江西赣州)司马,
韩晔为饶州(今江西波阳)司马,
柳宗元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刘禹锡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又贬河中少尹陈谏为台州(今浙江临海)司马,和州刺史
凌准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司马,岳州刺史
程异为郴州(今湖南郴县)司马。加上
王叔文、王抷,这就是
永贞革新时的“
二王八司马”。
回鹘可汗卒
永贞元年(八0五)十一月,回鹘
怀信可汗卒,遣鸿胪少卿孙杲临吊,册其嗣为腾里野合俱录毗伽可汗。按自怀信立,前回鹘药葛罗氏已绝。此后史皆书“册其嗣”,以表怀信子孙为药葛罗氏之嗣也。
以刘辟为西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
永贞元年(八0五)十月三日,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袁滋同平章事,充西川节度使,征刘辟为给事中。而
刘辟不受征,阻兵自守。
袁滋畏其强,不敢进,唐宪宗怒,贬
袁滋为吉州刺史。十二月十四日,以给事中刘辟为西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宪宗甫即位,无力讨之,只得暂行姑息。右谏议大夫
韦丹上疏说;“如果
刘辟不讨,则朝廷无以令天下!”宪宗以为是,十二月十七日,以韦丹为
东川节度使。
永贞元年(八0五)十月二日,右仆射、同平章事
贾耽卒。耽曾任鸿胪卿,主持各族间往来朝贡,熟悉边疆山川风土,勤于搜集地理资料,用
裴秀制图法,绘撰成《海内华夷图》和《
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陇右山南图》,《贞元十道录》,《皇华四达记》及《吐蕃黄河录》等书。
德宗末年,十年无赦,群臣小有过失而被遣逐者,皆不复叙用,顺宗立,始得量移。永贞元年(八0五)三月三日,追忠州别驾陆贽及
郑余庆、
阳城、
韩皋等回京师。而贽未闻追诏而卒
陆贽是唐后期著名宰相、政治家。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十八岁登进士第,德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参与机谋,深得德宗信任。后因被
裴延龄所陷,贞元十年(七九四)罢相,次年被贬为忠州别驾。居忠州十年而卒。所作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后人编为《翰苑集》(又名《陆宣公奏议》)。又
陆贽在忠州贬所,
深居简出,避谤不著书,抄集药方成《陆氏集验方》五十卷,已佚。
史料记载
德宗
神武圣文皇帝十一永贞元年(乙酉,公元八零五年)
春,正月,辛未朔,诸王、亲戚入贺德宗,太子独以疾不能来,德宗涕泣悲叹,由是得疾,日益甚。凡二十馀日,中外不通,莫知两宫安否。癸已,德宗崩。苍猝召翰林学士郑纟因、
卫次公等至金銮殿草遗诏。宦官或曰:“
禁中议所立尚未定。”众莫敢对。次公遽言曰:“太子虽有疾,地居冢嫡,中外属心。必不得已,犹应立广陵王。不然,必大乱。”纟因等从而和之,议始定。次公,河东人也。太子知人情忧疑,紫衣麻鞋,力疾出九仙门,召见诸军使,人心粗安。甲午,宣遗诏于宣政殿,太子縗服见百官。丙申,即皇帝位于太极殿。卫士尚疑之,企足引领而望之,曰:“真太子也!”乃喜而泣。
时顺宗失音,不能决事,常居宫中施帘帷,独宦官李忠言、昭容牛氏侍左右。百官奏事,自帷中可其奏。自德宗大渐,王伾先入,称诏召
王叔文,坐翰林中使决事。伾以叔文意入言于忠言,称诏行下,外初无知者。以
杜佑摄冢宰。二月,癸卯,上始朝百官于
紫宸门。
辛亥,以吏部郎中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平章事。
王叔文欲专国政,首引执谊为相,己用事于中,与相唱和。
壬子,
李师古发兵屯
西境以胁滑州。时告哀使未至诸道,义成牙将有自长安还得遗诏者,节度使李元素以师
古邻道,欲示无外,遣使密以遗诏示之。师古欲乘国丧侵噬邻境,乃集将士谓曰:“圣上万福,而元素忽传遗诏,是反也,宜击之。”遂杖元素使者,发兵屯曹州,且告假道于汴。宣武节度使韩弘使谓曰:“汝能越吾界而为盗邪!有以相待,毋为空言!”元素告急,弘使谓曰:“吾在此,公安无恐。”或告曰:“
翦棘夷道,兵且至矣,请备之。”弘曰:“兵来,不除道也。”不为之应。师古诈穷变索,且闻上即位,乃罢兵。元素表请自贬。朝廷两慰解之。元素,泌之族弟也。
吴少诚以牛皮鞋材遗师古,师古以盐资少诚,潜过宣武界,事觉,弘皆留,输之库,曰:“此于法不得以私相馈。”师古等皆惮之。
辛酉,诏数京兆尹道王实残暴掊敛之罪,贬通州长史。市里欢呼,皆袖瓦砾遮道伺之,实由
间道获免。壬戌,以殿中丞
王伾为左散骑常侍,依前翰林待诏,苏州司功
王叔文为起居舍人、翰林学士。伾寝陋,吴语,上所亵狎;而叔文颇任事自许,微知文义,好言事,上以故稍
敬之,不得如伾出入无阻。叔文入至翰林,而伾入至柿林院,见李忠言、牛昭容计事。大抵叔文依伾,伾依忠言,忠言依牛昭容,转相交结。每事先下翰林,使叔文可否,然后宣于中书,
韦执谊承而行之。外党则韩泰、
柳宗元、
刘禹锡等主采听外事。谋议唱和,日夜汲汲如狂,互相推奖,曰伊、曰周、曰管、曰葛,僴然自得,谓天下无人。荣辱进退,生于造次,惟其所欲,不拘程式。
士大夫畏之,
道路以目。素与往还者,相次拨擢,至一日除数人。其党或言曰,“某可为某官,”不过一二日,辄已得之。于是叔文及其党十馀家之门,昼夜车马如市。客候见叔文、伾者,至宿其坊中
饼肆、酒垆下,一人得千钱,乃容之。伾尤
阘茸,专以
纳贿为事,作大匮贮金帛,夫妇寝其上。
甲子,上御
丹凤门,赦天下,诸色逋负,一切蠲免,常贡之外,悉罢进奉。贞元之末政事为人患者,如
宫市,
五坊小儿之类,悉罢之。先是
五坊小儿张捕鸟雀于
闾里者,皆为暴横以取人钱物,至有张罗网于门,不许人出入者,或张井上使不得汲者。近之,辄曰:“汝惊供奉鸟雀!”即痛殴之,出钱物求谢,乃去。或相聚饮食于酒食之肆,醉饱而去,卖者或不知,就索其直,多被
殴詈。或时留蛇一囊为质,曰:“此蛇所以致鸟雀而捕之者,今留付汝,幸善饲之,勿令饥渴。”卖者愧谢求哀,乃携挈而去。上在东官,皆知其弊,故即位首禁之。
乙丑,罢盐铁使月进钱。先是,盐铁月进羡馀而经入益少,至是,罢之。
德宗之末,十年无赦,群臣以
微过谴逐者皆不复叙用,至是始得量移。壬申,追忠州别驾
陆贽、郴州别驾
郑馀庆、杭州刺史
韩皋、道州刺史阳城赴京师。贽之秉政也,贬驾部员外郎
李吉甫为明州长史,既而徙忠州刺史。贽昆弟门人咸以为忧,至而吉甫忻然以宰相礼事之。贽初犹惭惧,后遂为深交。吉甫,栖筠之子。
韦皋在成都,屡上表请以贽自代。贽与阳城皆未闻追诏而卒。
丙戌,加杜佑度支及诸道盐铁转运使。以浙西观察使
李锜为镇海节度使,解其盐转运使。锜虽失利权而得节旄,故反谋亦未发。
以
王叔文为度支、盐铁转运副使。先是叔文与其党谋,得国赋在手,则可以结诸用事人,取军士心,以固其权,又惧骤使重权,人心不服,藉杜佑雅有会计之名,位重而务自全,易可制,故先令佑主其名,而自除为副以专之。叔文虽判两使,不以
簿书为意,日夜与其党屏人窃语,人莫测其所为。以御史中丞
武元衡为左庶子。德宗之末,叔文之党多为御史,元衡薄其为人,待之莽卤。元衡为山陵仪仗使,刘禹锡求为判官,不许。叔文以元衡在
风宪,欲使附己,使其党诱以权利,元衡不认,由是左迁。元衡,平一之孙也。侍御史
窦群奏屯田员外郎
刘禹锡挟邪乱政,不宜在朝。又尝谒叔文,揖之曰:“事固有不可知者。”叔文曰:“何谓也?”群曰:“去岁李实怙恩挟贵,气盖一时,公当此时,逡巡路旁,乃江南一吏耳。今公一旦复据其地,安知路旁无如公者乎!”其党欲逐之,
韦执谊以群素有强直名,止之。
上疾久不愈,时扶御殿,群臣瞻望而已,莫有亲奏对者。中外危惧,思早立太子,而
王叔文之党欲专大权,恶闻之。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皆先朝任使旧人,疾叔文、忠言等朋党专恣,乃启上召翰林学士郑絪、卫次公、
李程、王涯入金銮殿,草立太子制。时牛昭容辈以广陵王淳英睿,恶之;絪不复请,书纸为“
立嫡以长”字呈上,上颔之。癸巳,立淳为太子,更名纯。程,神符五世孙也。
贾耽以王叔文党用事,心恶之,称疾不出,屡乞骸骨。丁酉,诸宰相会食中书。故事,宰相方食,百寮无敢谒见者。叔文至中书,欲与执谊计事,令
直省通之,直省以旧事告,叔文怒,叱直省。
直省惧,入白。执谊逡巡惭赧,竟起迎叔文,就其閤语良久。杜佑、高郢、郑珣瑜皆停箸以待,有报者云:“叔文
索饭,韦相公已与之同食閤中矣。”佑、郢心知不可,畏叔文、执谊,莫敢出言。珣瑜独叹曰:“吾岂可复居此位!”顾左右,取马径归,遂不起。二相皆天下重望,相次
归卧,叔文、执谊等益无所顾忌,远近大惧。
夏,四月,壬寅,立皇弟谔为钦王,诚为珍王;子经为郯王,纬为均王,纵为溆王,纾为莒王,绸为密王,总为郇王,约为邵王,结为宋王,缃为集王,纟求为冀王,绮为和王,绚为衡王,纟熏为会王,绾为福王,纮为抚王,绲为岳王,绅为袁王,纶为桂王,繟为翼王。
乙已,上御宣政殿,册太子。百官睹太子仪表,退,皆相贺,至有感泣者,中外大喜。而
王叔文独有忧色,口不敢言,但吟杜甫题《诸葛亮祠堂》诗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闻者哂之。先是,太常卿杜黄裳为裴延龄所恶,留滞台阁,十年不迁,及其婿
韦执谊为相,始迁太常卿。黄裳劝执谊帅群臣请太子监国,执谊惊曰:“丈人甫得一官,奈何启口议
禁中事!”黄裳勃然曰:“黄裳受恩三朝,岂得以一官相买乎!”拂衣起出。戊申,以给事中陆淳为太子侍读,仍更名质。
韦执谊自以专权,恐太子不悦,故以质为侍读,使潜伺太子意,且解之。及质发言,太子怒曰:“陛下令先生为寡人讲经义耳,何为预他事!”质惶惧而出。
五月,辛未,以右金吾大将军
范希朝为左、右
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甲戌,以度支郎中韩泰为其行军司马。王叔文自知为内外所憎疾,欲夺取宦官兵权以
自固,籍希朝老将,使主其名,而实以泰专其事。人情不测其所为,益疑惧。
辛卯,以
王叔文为户部侍郎,依前充度支、盐铁转运副使。俱文珍等恶其专权,削去翰林之职。叔文见制书,大惊,谓人曰:“叔文日时至此商量公事,若不得此院职事,则无因而至矣。”
王伾即为疏请,不从。再疏,乃许三五日一入翰林,去学士名。叔文始惧。
六月,己亥,贬宣歙巡官羊士谔为汀州宁化尉。士谔以公事至长安,遇叔文用事,公言其非。叔文闻之,怒,欲下诏斩之,执谊不可;则令杖杀之,执谊又以为不可,遂贬焉。由是叔文始大恶执谊,往来二人门下者皆惧。先时,刘辟以剑南支度副使将韦皋之意于叔文,求都领剑南三川,谓叔文曰:“太尉使辟致微诚于公,若与某三川,当以死相助;若不与,亦当有以相酬。”叔文怒,亦将斩之,执谊固执不可。辟尚游长安未去,闻贬士谔,遂逃归。执谊初为叔文所引用,深附之,既得位,欲掩其迹,且迫于公议,故时时为异同,辄使人谢叔文曰:“非敢负约,乃欲曲成兄事耳!”叔文诟怒,不之信,遂成仇怨。
癸丑,
韦皋上表,以为:“陛下哀毁成疾,重劳万机,故久而未安,请权令皇太子亲监庶政,俟皇躬痊愈,复归春宫。臣位兼将相,今之所陈,乃其职分。”又上太子笺,以为:“圣上远法高宗,亮阴不言,委政臣下,而所付非人。王叔文、
王伾、李忠言之徒,辄当重任,赏罚纵情,堕纪紊纲。散府库之积以赂权门。树置心腹,遍于贵位;潜结左右,忧在
萧墙。窃恐倾太宗盛业,危殿下家邦,愿殿下即日奏闻,斥遂群小,使政出人主,则四方获安。”皋自恃重臣,远处西蜀,度
王叔文不能动摇,遂极言其奸。俄而荆南节度使裴均、
河东节度使严绶笺表继至,意与皋同,中外皆倚以为援,而邪
党震惧。均,光庭之曾孙也。
王叔文既以范希朝、韩泰主京西神策军,诸宦者尚未寤。会边上诸将各以状辞中尉,且言方属希朝。宦者始寤兵柄为叔文等所夺,乃大怒曰:“从其谋,
吾属必死其手。”密令其使归告诸将曰:“无以兵属人。”希朝至奉天,诸将无至者。
韩泰驰归白之,叔文计无所出,唯曰:“奈何!奈何!”无几,其母病甚。丙辰,叔文盛具酒馔,与诸学士及李忠言、俱文珍、刘光琦等饮于翰林。叔文言曰:“叔文母病,以身任国事之故,不得亲医药,今将求假归侍。叔文比竭心力,不避危难,皆为朝廷之恩。一旦去归,百谤交至,谁肯见察以一言相助乎?”文珍随其语辄折之,叔文不能对,但引满相劝,酒数行而罢。丁巳,叔文以母丧去位。
王叔文既有母丧,
韦执谊益不用其语。叔文怒,与其党日夜谋起复,必先斩执谊而尽诛不附己者,闻者汹惧。自叔文归第,
王伾失据,日诣宦官及杜佑请起叔文为相,且总北军;既不获,则请以为威远军使、平章事,又不得。其党皆忧悸不自保。是日,伾坐翰林中,疏三上,不报,知事不济,
行且卧,至夜,忽叫曰:“伾中风矣!”明日,遂舆归不出。己丑,以仓部郎中、判度支案
陈谏为河中少尹。伾、叔文之党至是始去。
癸巳,
横海军节度使程怀信薨,以其子副使执恭为留后。
乙未,制以“积疢未复,其军国政事,权令皇太子纯句当。”时内外共疾王叔文党与专恣,上亦恶之。俱文珍等屡启上请令太子监国,上固厌倦万机,遂许之。又以太常卿杜黄裳为门下侍郎,左金吾大将军
袁滋为中书侍郎,并同平章事。俱文珍等以其旧臣,故引用之。又以
郑珣瑜为吏部尚书,高郢为刑部尚书,并罢政事。太子见百官于东朝堂,百官拜贺。太子涕泣,不答拜。
八月,庚子,制“令太子即皇帝位,朕称太上皇,制敕称诰。”辛丑,太上皇徙居兴庆宫,诰改元永贞,立
良娣王氏为太上皇后。后,宪宗之母也。
壬寅,贬
王伾开州司马、
王叔文渝州司户。伾寻病死贬所。明年,赐叔文死。
乙巳,宪宗即位于宣政殿。
丙午,
升平公主献女口五十。上曰:“上皇不受献,朕何敢违!”遂却之。庚戌,荆南献毛龟二,上曰:“联
所宝惟贤。嘉禾、神芝,皆虚美耳,所以《春秋》不书祥瑞。自今凡有嘉瑞,但准令申有司,勿复以闻。及珍禽奇兽,皆毋得献。”
癸丑,
西川节度使
南康忠武王韦皋薨。皋在蜀二十一年,重加赋敛,丰贡献以结主恩,厚给赐以抚士卒。士卒婚嫁死丧,皆供其资费,以是得久安其位而士卒乐为之用,服南诏,摧吐蕃。幕僚岁久官崇者则为刺史,已复还幕府,终不使还朝,恐泄其所为故也。府库既实,时宽其民,三年一复租赋,蜀人服其智谋而畏其威,至今画像以为土神,家家祀之。支度副使刘辟自为留后。
辛卯,夏绥节度使
韩全义入明。全义败于
溵水而还,不朝觐而去,上在籓邸,闻其事而恶之。全义惧,乃请入朝。
刘辟使诸将表求节钺,朝廷不许。己未,以
袁滋为剑南东、西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
度支秦裴延龄所置别库,皆减正库之物别贮之。请并归正库,从之。
辛酉,遣度支、盐铁转运副使潘孟阳宣慰江、淮,行视租赋、榷税利害,因察官史
否臧,百姓疾苦。
九月,戊辰,礼仪使奏:“曾太皇太皇沈氏岁月滋深,迎
访理绝。案晋庾蔚之议,寻求三年之外,俟中寿而服之。伏请以大行皇帝启攒宫日,皇帝帅百官举哀,即以其日为忌。”从之。
己卯,贬
神策行军司马韩泰为抚州刺史,司封郎中
韩晔为池州刺史,礼部员外郎柳宗元为邵州刺史,
屯田员外郎刘禹锡为连州刺史。
冬,十月,丁酉,右仆射、同平章事贾耽薨。
戊戌,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袁滋同平章事,充西川节度使;征刘辟为给事中。
太常议曾太皇太后谥曰睿真皇后。
山人罗令则自长安如普润,矫称太上皇诰,征兵于秦州刺史
刘澭,且说澭以废立。澭执送长安,并其党杖杀之。
十一月,己巳,祔睿真皇后、德宗皇帝主于太庙。礼仪使
杜黄裳等议,以为:“国家法周制,太祖犹
后稷,高祖犹文王,太宗犹武王,皆不迁。高宗在三昭三穆之外,请迁主于西夹室。”从之。
壬申,贬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韦执谊为崖州司马。执谊以尝与
王叔文异同,且
杜黄裳婿,故独后贬。然叔文败,执谊亦自失形势,知祸且至,虽尚为相,常不自得,奄奄无气,闻人行声,辄惶悸失色,以至于贬。
刘辟不受征,阻兵自守。袁滋畏其强,不敢进。上怒,贬滋为吉州刺史。
朝议谓
王叔文之党或自员外郎出为刺史,贬之太轻。己卯,再贬
韩泰为虔州司马、
韩晔为饶州司马、
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又贬河中少尹陈谏为台州司马,和州刺史
凌准为连州司马,岳州刺史
程异为郴州司马。
回鹘怀信可汗卒,遣鸿胪少卿孙杲临吊,册其嗣为腾里野合俱录毘伽可汗。
己酉,以给事中刘辟为西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上以初嗣位,力未能计故也。右谏议大夫
韦丹上疏,以为:“今释辟不诛,则朝廷可以指臂而使者,惟两京耳。此外谁不为叛!”上善其言。壬子,以丹为
东川节度使。丹,津之五世孙也。
辛酉,百官请上上皇尊号曰应乾圣寿太上皇,上尊号曰文武大圣孝德皇帝。上许上上皇尊号而自辞不受。
壬戌,以翰林学士郑纟因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以刑部郎中
杜兼为苏州刺史。兼辞行,上书称
李锜且反,必奏族臣。上然之,留为吏部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