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成立于2002年,2004年与原计算机科学系合并为计算机学院,2006年与计算机学院分离,恢复为独立设置的一级教学单位。现有软件工程一个本科专业,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教育技术学两个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与校内其他单位联合培养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与英国迪蒙福特大学联合培养计算机软件博士研究生。
学院介绍
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院与东师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共同建立
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经
国家人事部批准,又共同设立了计算机软件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年设立吉林省教育软件重点实验室。
软件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是东北师范大学23个学院(部)之一。学院位于
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经过10年的努力,学院在办学特色、师资队伍、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产学研用结合等方面深入探索,锐意改革,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东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以教育和行业软件为主要应用领域,国内闻名的综合性软件人才及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学院教师队伍采取专职、国内聘任及国外聘任的方式,现有教师40余人,其中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8人,客座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4人,成为一支有雄厚研究基础、有固定研究方向、有较高学术科研水平的教科研队伍。承担了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出版著作、教材59部,多人曾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教学成果奖。
学院成立以来,明确了培养能力型软件人才的办学目标;坚持贯彻产、学、研、用一体化,以项目拉动方式培养能力型软件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了依据能力设置课程体系,通过项目实现能力转化的基本办学思路。开展了专业必修、兴趣科研、专业大赛、模拟创业、综合实训等多种形式的能力培养拉动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和实训方式,学生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其中有7个项目进入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获校内本科生科研立项73项、校外委托开发项目43项,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UMCM)、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大赛(IMAGINE CUP)等国内外有影响的专业竞赛共计38人次。
学院与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理想公司联合建立了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全国教育信息化交流研讨平台、吉林省教育软件重点实验室、教育软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教育信息化实验区等产、学、研、用一体化研发基地与科研服务平台。该一体化研发基地与科研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参与科研活动以及项目实践的最佳环境。
学院的研究方向包括知识工程与自适应性学习、计算机图像处理与虚拟仿真软件、软件体系结构与教育软件工程、无线移动网络与移动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及数字化资源等。围绕这些研究方向,先后承担了80多个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其中包括信息化教育平台、中小学学科教学资源及开发与应用工具软件等国家级项目21项,基础教育网络教学中间件软件、无编码学科动画生成平台等省部级项目15项。其中有七项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科研及教学等奖励。围绕上述项目成果,发表了高水平论文220余篇,形成
软件著作权70多项。
秉承东北师范大学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宗旨,学院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推广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学院连同产、学、研、用一体化研发基地与科研服务平台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地(市)、县(区)建立了教育信息化实验区,成立了700余所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校基地,对基础教育信息化起到了推动和引领作用。开展了教育信息化名师培养工程、现代型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程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及教研员培训、校长培训,10余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00多期,累计培训人数80余万人次。连续10年举办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覆盖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累计参与人数10余万人次。
师资队伍
教授13人;
副教授2名;
博士生导师4人;
教职工39人;
具有博士学位的6人。
学科设置
本科专业 1 个;
联合设立教育技术博士点 1 个;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 个;
与英国迪蒙福特大学联合设立软件博士点 1 个。
在读学生
博士研究生 7 人;
硕士研究生 98 人;
本科生 558 人。
毕业生
硕士生 16 人;
本科生 218 人。
学院发展
1 . 2002 年,软件学院依托计算机系、数学系、东师理想集团成立并招生。
2 . 2002 年,我院与
东北师大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联合在全国开展东北师大教育信息化实验区 / 校工作。
3 . 2003 年,我院开发的《多媒体作业系统》获国家五部委联合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
4 . 2003 年,该院开发的《中小学学科教学资源及开发与应用工具软件》获得国家软件振兴行动项目资助。
5 . 2004 年,软件学院与计算机系合并成立计算机学院。
6 . 2004 年,我院教授被国家人事部、
国家信息产业部授予 “ 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劳动模范 ” 称号。
7. 2006 年,软件学院成为独立设置学院。
8 . 2006 年,我院设立教育部直属的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软件工程中心。
9 . 2006 年,国家人事部批准我院与东师理想集团联合申请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软件学院 2002 年建院以来,确立了整合智慧、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以人为本,产、学、研一体化的学科发展方针,四年来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学院成立之初,就与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东师理想集团联合,率先在全国开展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实践推广和应用示范方面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发了共六大系列、80 多个品种的教学资源、制作工具软件以及多种支撑软件;拥有 600 所实验学校和 18 个研究与应用实验基地;培训中小学教师 31000 多人。同年,我院招收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2003 年,《多媒体作业系统》获得了由国家五部委联合颁发的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证书,并作为国家 “ 十五 ” 规划重点课题在全国进行研究和推广应用; 2006 年申报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软件工程研究中心获得批准,招收
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并联合设立教育技术博士点 1 个。“十一五”是我院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我院将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加大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学科专业发展框架,争取早日实现“国内一流、国外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软件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发展总目标。
教育教学
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能力型软件人才,未来成为软件工程师、政府软件行政官员、大学教授等。
据此目标学院开展了如下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
1. 遵循软件工程师的八种能力和 软件能力形成的规律,科学合理的 进行培养过程的立体化改善与构建。改变只包含单纯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并以知识为依据的课程内容组织体系,构建以八种能力为主线,兼顾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2 . 构建并实施以软件能力发展为核心的“项目拉动”教与学的模式。以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项目启动各个课程,对于专业课程我们推行“实用项目”拉动、小组合作研究的模式。
3 .构筑促进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立体化学习环境与平台。利用与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的依托关系,为学生创造多种实践机会;聘请国外知名专家、教授为本科生上专业课、做学术演讲,让学生形成国际视野;启动本科生导师制,引领学生提前进入科学研究的领地;创建“学生创业园”,通过发展性项目使学生快速、扎实的发展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成立科研协作小组和兴趣小组,推动学生参与国内国际软件设计大赛;与企业合作组建大学生创业团队,使学生尽早接触实际项目的开发。
科研成果
软件学院建院以来,在信息化教育的理论研究,信息化教育资源及支撑软件开发、应用,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示范、推广方面,在国内保持了一流的学术水平,在远程教学系统开发,知识工程与数字化学习环 境研究等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
四年来,我院与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联合共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和项目 24 项,科研经费达到1000 余万元,组织研发了推进新课改、提高学科教与学质量和效率的六大系列、 80 多个品种的教育软件
产品,获得 8 项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 18 项软件著作权登记,部分研究成果获得同类产品中唯一 “ 教育认证精品 ” 的评定。
我院教授共出版专著、编著、教材共 45 部册,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 190 余篇,多篇文章被 SCI 、 EI 检索, 为教育部提供咨询报告 1 篇 。
学生活动
学院学生活动紧紧围绕立体化学习环境营造这一主线索展开,主要开展以下活动:
1 .学术、项目和赛事是学生发展专业能力、提升专业素养的第二平台。通过成立各种相对固定的协作研究小组,承办每年一度的“理想杯”校园计算机技能大赛,组织学生参与“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创业大赛、微软全球学生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各种赛事和学生科研立项,帮助学生建立起激发兴趣、整合智慧、协作研究、共同发展的平台。通过聘请国外大学教授和知名专家授课、讲学,引领学生的专业思想,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
2 .自 2004 年 4 月开始实施“大学生成功素质教育 ” ,学院与学生共同创建了“大学生成功素质教育测评办法”,让学生直接参与各种评奖评优过程,每学期举办“追求成功”的系列报告会,使学生分享优秀学生、师长、成功人士等成长成才的经历与智慧,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自主学习意识,形成学习内驱力。
3 .我院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活动,先后与省孤儿学校、柳河县凉水河镇、抚余县教育局等多家单位建立了联系,“暑期三下乡”活动受到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