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中医巨著
《
黄帝内经》是
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难经》),也是第一部冠以
中华民族先祖“
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
生理学、
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
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
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
病因学说”、“
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
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
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
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
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
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
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
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
内经》。最早著录于
刘歆《
七略》及
班固《
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
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
皇甫谧撰《
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
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
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
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 是一部讲“
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
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靠解剖来内求,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
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后代。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 “
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
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
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
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指盲目的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
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
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
易经》,第二部是《
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如今,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
价值贡献
《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
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
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
鼠疫暴发,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
瘟疫流行,但从未有过像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
经验医学上升为
理论医学的
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
整体观、矛盾观、
经络学、
脏象学、病因
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伤寒论
外感巨著
《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
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南阳人
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年。张仲景原著《
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
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
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
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
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
伤寒论》全书共10卷,22篇。内容包括辨
太阳病、辨
阳明病、辨
少阳病、辨
太阴病、辨
少阴病、辨
厥阴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伤寒
六经病的脉证治法,是《伤寒论》的主体组成部分;尚有“辨
脉法”、“平脉法”、“
伤寒例”3篇,分别论述了伤寒、杂病的脉证
预后以及伤寒的病因、
病机、传变等;还有痉湿暍、
霍乱、
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的证治以及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和禁忌证。后世多数学者认为,“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及“痉湿暍、“汗、吐、下可与不可”等条文非仲景笔,系王叔和编撰增入,故自明代以后多删而不录。
主要贡献
该书是一部论治
外感热病的专着,作者全面总结了东汉以前诊治外感热病的经验,运用《素问·热论》的理论,勤求
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等进行了精辟的阐发,将外感疾病具有
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病证,每经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既有“
同病异治”,亦有“
异病同治”,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
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作,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意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故被历代医家尊为“经典”,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
伤寒病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
麻黄汤、
桂枝汤、
承气汤、
白虎汤、
小柴胡汤、
理中汤、
四逆汤、
五苓散、
泻心汤、
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可见,《
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金匮要略
方书之祖
东汉
张仲景著述的《
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
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
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
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
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后
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赞誉为
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
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影响深远
《
伤寒论》《
金匮要略》不但在国内历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数百家之多,为历代研究、治疗急性
热病的医学家所遵循,成为他们发展、发挥医学理论和
医疗技术的基础、依据和教育后学的课本。在国外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许多《伤寒论》之
珍本,并由日本再传中国而发挥了巨在的影响,而且日本学者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仅就先后传到中国而现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匮要略》较好版本也有收藏于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医学家之研究《金匮要略》而有专著流传至中国者,有10余种之多。关于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并作重编、方论者,日本名家之专著流传中国者有近20种,由此可见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日本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在日本
现代医学昌盛,日本学者仍给予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视,许多医学家在临床医疗中,仍然十分重视该书原方之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运用该书中成方制造的
成药,也为日本医界所依赖。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杂病学专著,它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
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它属于祖国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被历代推崇为方书之祖和治疗杂病的典范,
林亿谓其“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难经
《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三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此书为一部托名之作,约
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难经》是中国经典的
中医理论著作,“难”含有“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难经”即“问难《内经》”。
此书的作者把自己认为的《内经》中的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并且对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分别对人体的腑脏功能形态、
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进行了论述。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腧穴、
针刺等
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
脉诊、脏腑、经脉、
俞穴为重点。其中一至二十二难论脉、
二十三至二十九难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论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论俞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论针法。书中对
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
七冲门(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和
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
理论体系。此外,该书还明确提出“
伤寒有五”(包括
中风、伤寒、
湿温、
热病、
温病),并对五脏之疾、泄痢等病多有阐发,对后世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
诊断学、
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后世医家所遵循。
《难经》全书内容简明扼要,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相提并论,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有多种
刊本和注释本。
神农本草经
《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
本经》,撰者不详,“神农”为托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
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
中药学经典著作。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证结果,有说成书于
秦汉时期,也有说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原书早佚,所能看到的本书是后世辑录的结果。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其中
植物药252种,
动物药67种,
矿物药46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书中以简练古朴的文字阐述了中药理论的精髓,对每
一味药的产地、性质、
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之间如何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出概述。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
麻黄可以治疗
哮喘、常山可以治疗
疟疾、大黄可以泻火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
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
神农本草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与朝中的君臣地位相对应,进行类比,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性味也做出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
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等不同性质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
湿病配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此外还参考
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
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这样选药组方、配伍用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神农本草经》中提出的“
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