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Yantai Institute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是教育部批复设立的中国农业大学设在山东省烟台市的教育科研机构,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二级单位。
学院概况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是学校设在山东的一所教育科研机构,她坐落于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城——烟台市。研究院校园占地1583亩,校舍建筑面积近43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公寓、学生餐厅、运动场馆、办公楼、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及各类配套设施。
烟台研究院教职工263人,其中专职教师178人,中高级以上职称占98.9%,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83.15%。
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烟台研究院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教学管理机制。通过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推进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升;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等教学条件持续优化;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大批学生参加URP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5%以上,平均深造率近50%。
依托学校学科优势,烟台研究院牵头发起了一系列研发和实验平台,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20余项,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多年来,烟台研究院积极参与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选派多名优秀教师赴藏、重庆及烟台各区县开展服务,积极与山东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类新型农民教育。
一直以来,烟台研究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探索完善“三全育人”体系,深化“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改革,强化爱国主义、红色基因、雷锋精神、志愿服务、劳动教育、诚信廉洁、学农爱农教育。广大毕业生秉承学校“解民生之多艰”的优良传统,扎根基层,默默耕耘,在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服务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四五”期间,烟台研究院将聚焦高质量发展,不断做强做大,围绕山东及烟台新型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逐步建立完备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围绕智慧渔业、生物种业、葡萄酒、农业装备等领域,搭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结合胶东半岛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齐鲁样板”。
历史沿革
中国农业大学在烟台已有30年余的办学历史。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是中国农业大学设在山东省的教育科研机构,其前身是烟台市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校区。
烟台校区时期
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
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依托
山东省烟台农业学校创办了烟台教学基地。
2002年,山东省政府同意烟台市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成立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校区。
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与烟台市人民政府签署联合办学协议,将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校区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建设和发展,按照公办机制和模式运行,举办
本科层次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
烟台研究院创立
2007年,教育部批复同意设立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同年,研究院开始招收本科一批学生,采取“1+3”培养模式,即第一年在北京培养,后三年在烟台培养。
2015年,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在烟台注册为独立事业法人,成为中国农业大学二级单位。
2015年10月21日,中国农业大学、烟台市和
格罗宁根大学签署协议共建
烟台格罗宁根大学。
2018年1月,格罗宁根大学理事会宣布暂停
烟台格罗宁根大学项目。该合作项目虽被暂停,但极大地改善了烟台研究院的基础设施,新建成的含有荷兰元素的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楼、国际交流中心投入使用,使烟台研究院面貌焕然一新。
新发展时期
2019年起,烟台研究院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
2020年起,中国农业大学开展全日制普通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在烟台研究院完成全程培养。
2020年9月15日,中国农业大学与烟台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共建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十四五”期间,烟台研究院将扩大
办学规模、提升办学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建设成为国内一流
教育基地、现代农业创新基地、
社会服务和成果转移转化基地。
2021年起,本科招生省份扩大至山东、河北、辽宁、重庆、湖南、湖北、福建7省。
2024年,本科新增
草坪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省份扩大至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西、重庆、贵州、甘肃14省。首个硕士点(水产学科)落地招生,首个博士点(
资源与环境专业)上报备案。
办学条件
烟台研究院在烟台已有30年的办学历史,学生共享学校本部政策与资源。校园高速信息网络与校本部连通,实现图书资源等信息共享,为高质量办学提供良好保障。优秀毕业生可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本科生出国交流学习机会形式多。水产养殖学入选北京市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基础设施
中国农业大学
烟台研究院是学校设在山东的一所教育科研机构,她坐落于亚洲唯一的国际
葡萄与葡萄酒城——烟台市。校园依山傍水,完美结合了诗情画意般的的自然风光和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景观。研究院校园占地1583亩,校舍建筑面积近43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公寓、学生餐厅、运动场馆、办公楼、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及各类
配套设施。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9月,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有教职工263人,其中专职教师178人,中高级以上职称占98.9%,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83.15%。学院将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9月,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参与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选派多名优秀教师赴藏、重庆及烟台各区县开展服务;与山东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教学基地;联合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类新型农民教育12万余人次。2024年,学院与英国、新西兰等地高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辅修专业
学有余力的在读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可修读的其他本科专业,颁发辅修学士学位。2024年,烟台研究院开设法学、英语两个辅修专业。
教学建设
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的资源优势,突出
区域产业特色,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教学科研创新平台。烟台研究院牵头成立山东省
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中国苹果产业研究院创新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发起成立烟台市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拥有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烟台玉米实验站、山东省数字渔业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蓝色粮仓生物安全与新质生产力创新工程研究中心、烟台市葡萄酒风味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食用菌产业体系烟台实验站等实验平台,内设海洋与
水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中心、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研究中心、
农业物联网与大数据研究中心、生物质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农业文化研究中心等院级科研平台,建立了福山大樱桃
科技小院、琅琊岭苹果科技小院,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20余项,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2019年2月,根据教育部领导将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做实做强做大的指示意见,校市确定了以开展
研究生教育为突破口,继而展开长期的全面战略合作的基本方略。 “十四五”期间,烟台研究院将聚焦高质量发展,不断做强做大,围绕山东及烟台新型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逐步建立完备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围绕智慧渔业、生物种业、葡萄酒、农业装备等领域,搭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结合胶东半岛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齐鲁样板”。
院系专业
学院
学校设人文与经济管理学院、海洋与农业工程学院2个学院。
本科专业
开设
公共事业管理、
市场营销、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水产养殖学、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电子商务、
草坪科学与工程7个本科专业;2021年本科一批次招生600人,招生省份包括山东、河北、辽宁、重庆、湖南、湖北、福建7省。2024年,招生省份扩大至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西、重庆、贵州、甘肃14省。
硕士研究生专业
设立电子信息硕士、机械硕士、
能源动力硕士、
农业硕士、
生物与医药硕士、
土木水利硕士、资源与环境硕士、
风景园林硕士、水产养殖学硕士9个专项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类别。
博士研究生专业
2024年,资源与环境专业博士点上报备案。
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牵头成立山东省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中国苹果产业研究院创新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发起成立烟台市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拥有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烟台玉米实验站、山东省数字渔业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蓝色粮仓生物安全与新质生产力创新工程研究中心、烟台市葡萄酒风味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食用菌产业体系烟台实验站等实验平台,内设海洋与水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中心、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研究中心、农业物联网与大数据研究中心、生物质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农业文化研究中心等院级科研平台,建立了福山大樱桃
科技小院、琅琊岭苹果科技小院。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9月,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20余项。
现任领导
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