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人(Ukrainians)属欧罗巴人种-东斯拉夫人,是乌克兰的主体民族。大部分分布在乌克兰,另有少数分布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
简介
共4234.7万人(1979),其中约3650万人居住在
乌克兰,占该国居民的73.6%,其余分布在
俄罗斯(约365万人)、
哈萨克(近100万人)、
摩尔多瓦(60万人)、
白俄罗斯(25万人)、
吉尔吉斯(15万人)、
乌兹别克(14万人)等共和国。
语言
使用
乌克兰语,分西南、东南和北方3
大方言属
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有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信仰
信仰
东正教,西部地区的部分居民信
东正教与天主教相结合的一种教派。
发展历史
10世纪前后,东斯拉夫各部落在今乌克兰地区结合形成古罗斯部族,并建立了
基辅罗斯国家。
12~14世纪由于封建割据,古罗斯部族逐渐分裂成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小俄罗斯人)和白俄罗斯人3个支系。约在12~13世纪,“乌克兰”(本意为“边区”)一词开始使用,随后,这一称谓逐步扩大到今天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然而,乌克兰当时只是作为一个地理学概念和民族学概念存在,却不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因为不存在乌克兰这样一个国家。乌克兰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瓜分,一些地区曾经被不同的外族政权统治,因此很难说乌克兰有一部在时间和地理上都完整的历史。
一战之前,乌克兰地区分属于
俄罗斯帝国和
奥匈帝国,一战后则分属于四个国家:
苏维埃俄国获得了乌克兰的大部分,波兰获得了
加利西亚和从前曾属于俄国的沃伦的部分地区,
捷克斯洛伐克获得了喀尔巴阡罗斯,
罗马尼亚获得了比萨拉比亚和
布科维纳。乌克兰地区在分属于不同国家管辖时,不同时期不同的政权都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考虑乌克兰问题,对各自所属的乌克兰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也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13~15世纪,乌克兰人曾先后抗击蒙古人、日耳曼人及土耳其人的入侵从14世纪起历受
立陶宛大公国和
波兰等国的统治。
约从14世纪起乌克兰人开始脱离古罗斯而形成为具有独特
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单一民族。
17~19世纪在
第聂伯河中游一带以
基辅、
波尔塔瓦和
切尔尼戈夫为中心形成了乌克兰现代民族,由于不同的
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乌克兰民族内部又可划分成北部地区的利特文人和波列舒克人、西南山区的古楚尔人、博伊克人、伦克人等分支。
蒙古人到来后,弗拉基米尔的王公和加利西亚的王公都屈从于蒙古的统治。14世纪40年代随着蒙古的衰落及其家族血脉的断绝,加利西亚-沃伦成了波兰和立陶宛争夺的对象。14世纪立陶宛获得了大部分基辅罗斯的土地,基辅城1363年归入立陶宛统治。波兰于1349年占领加利西亚和利沃夫。立陶宛大公国不仅成了基辅罗斯的强大继承者,也成为大部分乌克兰土地的统治者。
14世纪中叶,立陶宛公国吞并了南罗斯,即现今乌克兰的大部分土地,使基辅东正教总教区与俄国的总教区分离,而臣服于拜占庭教皇,这就是乌克兰东正教。1448年俄罗斯东正教拒绝服从拜占庭牧首而宣告独立,这样在乌克兰就存在服从莫斯科的俄罗斯东正教和服从于教皇的乌克兰东正教。
历史上,乌克兰曾经长期存在着两个不同的东正教会,即听命于莫斯科的俄罗斯东正教和服从于拜占庭教皇的乌克兰东正教。东正教信仰是乌克兰重新纳入俄罗斯帝国的一个重要因素。17世纪中叶,信奉天主教的波兰-立陶宛王国控制乌克兰,强迫乌克兰推行“天主教化”,压制和迫害东正教会和信徒,引起乌克兰下层民众和哥萨克骑士的强烈不满,他们发起反抗,并且寻求同样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的支持和保护。
1648年,乌克兰人民在鲍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的率领下起义,反对波兰的统治。为了获得同样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的帮助,赫梅利尼茨基多次表示愿意服从沙俄的领导。1654年3月,双方签订了《鲍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基本条约》,亦称《三月条约》。与俄罗斯的结盟也成为乌克兰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乌克兰历史发展的轨迹由此转向了俄罗斯。
此后200年间,沙俄一直牢牢控制着乌克兰。俄罗斯的沙皇
彼得大帝在乌克兰全面推行俄罗斯化的政策,按照俄罗斯的社会模式、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重新构建乌社会结构。沙俄用刚柔并济的办法,同化了乌上层统治阶级,确立俄语的官方地位,把乌克兰语贬为“乡巴佬”语言,禁止乌克兰文书籍和教科书的出版,强制乌克兰人抛弃自己的母语和文化传统。
1654年东乌克兰划归俄国后,乌克兰东正教的基辅主教又逐步脱离拜占庭,于1686年臣服于莫斯科主教。
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后,乌克兰地区分属于俄罗斯和奥地利两个帝国。乌克兰地区处于奥地利帝国(1867年后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统治时期,两个帝国都把乌克兰地区与帝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一体化作为主要内容。
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兰,加利西亚成了
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后来成了奥匈帝国的组成部分。全名奥斯维辛与扎托尔公爵领的
加利西亚及洛多梅里亚王国,1786年布科维纳作为第19个行政区纳入了加利西亚及洛多梅里亚王国。1846年
克拉科夫自由市并入奥地利后,它的全名变为加利西亚及洛多梅里亚王国及含奥斯维辛与扎托尔公爵领的克拉科夫大公国,首府在利沃夫(当时官方的名称——伦贝格)。
在加利西亚及洛多梅里亚王国、外喀尔巴阡地区和布科维纳地区居住着近300万人。在这些地区,直到19世纪末都是70%的乌克兰族人、20%的波兰族人和10%的犹太人,波兰人比例略有增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奥匈帝国的罗辛人/乌克兰人的比重占到了8.5%(匈牙利王国为2.4%)。东加利西亚各个地区罗辛人占优势,仅利沃夫地区其在1910年前夕占到37.1%(利沃夫市1910年为19.1%)。布科维纳20世纪初罗辛人的比重为38.1%,在外喀尔巴阡罗辛人居住地区其比重1910年为15.7%。
在奥地利帝国,喀尔巴阡地区受匈牙利统治。匈牙利因1849年沙皇军队的干涉而向乌克兰人复仇,边疆区的全面马扎尔化波及了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希腊—天主教会也逐渐变成了匈牙利政府反乌克兰政策的工具。因为主教任职都要它的批准。推行同化政策,查封了乌克兰的期刊、教区学校。如果说1881年共有353所用乌克兰语教学的学校,那么两年后只有282所,而1914年则一所不剩。
到19世纪中期,民族知识分子的成长和不断壮大推动乌克兰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乌克兰历史学家梅科拉·科斯托马罗夫、诗人
塔拉斯·舍甫琴科、作家潘捷列伊蒙·库利什三人被公认为19世纪乌克兰民族解放运动的知识分子代表。1846年,以他们三人为骨干成立了地下政治组织基里尔 - 梅福季兄弟会, 他们提出成立联邦政府、 废除农奴制度等政治主张,这标志着乌克兰民族知识分子对沙皇俄国的反抗从文化方面开始转向政治斗争。科斯托马罗夫与库利什特别强调乌克兰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以及发展乌克兰文化的重要性。科斯托马罗夫在其著作《两个罗斯民族》中指出,乌克兰人尊重个性发展与自由,同时又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缺乏明确的目标、 个人优越性凌驾于社会等特点,但乌克兰人并没有失去民族团结的情感,而且自发地把民族解放提上日程。舍甫琴科的作品更加直接地表达出对乌克兰独立的诉求与愿望,他也因此被尊为乌克兰民族英雄。在 《或许我们还将重逢?》 一诗中, 舍甫琴科号召同胞:“ 请爱自己的乌克兰吧/ 爱她吧, 因为时代是如此不幸/ 在剩下的艰难日子里为她向上帝祈祷。”
这一时期, 乌克兰民族斗争的最高峰是表达出独立建国的政治诉求并提出了明确的国家疆界概念,“ 宣称从喀尔巴阡山到北高加索都属于乌克兰民族国家的领土范围” 。
东乌克兰地区和西乌克兰地区长期处于不同的政治体制、 文化环境之下,在语言、宗教和文化上产生了显著的差异性。西乌克兰人更认同欧洲文化,认为乌克兰应该属于欧洲,尤其强调乌克兰人与俄罗斯人的差异性;东乌克兰人则对东斯拉夫文化共同体具有认同感, 更倾向于认为乌克兰与俄罗斯具有同一的文化本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
十月革命引发世界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期统治乌克兰的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覆灭,在战争中浴火重生的乌克兰人民民族意识迅速觉醒。在战后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乌克兰不同的利益群体寻找新的社会定位,由此不断分化出若干不同的政治流派。
二月革命后,俄罗斯帝国崩塌,乌克兰人在基辅建立了
中央拉达组织,受到布尔什维克支持,独立建国。在
十月革命后,列宁提出乌克兰可在中央拉达领导下建立苏维埃政权,但由于中央拉达的拒绝,这一提议未被履行。列宁转而支持俄罗斯族独立,在乌克兰建立苏维埃共和国,乌克兰东西战争一触即发。随后,德国和波兰趁乌克兰内乱之机,出兵攻占了中央拉达政权,于是乌克兰事实上被一分为二,西部被德国和波兰占领,东部受苏联统治。
1917年底建立
苏维埃政权成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底加入
苏联。20世纪初乌克兰的俄罗斯东正教成为依附于苏维埃制度而独立于梵蒂冈的宗教。
二战爆发后,苏德瓜分波兰,因此,乌克兰全境又进入苏联管辖范围,但西部乌克兰人对苏联的统治持反对态度。苏德开战后,乌西的乌克兰人支持德军,乌东的俄罗斯人支持苏联,所以,长期以来乌克兰内部分裂为东向和西向不同的地区主义。
苏联时期,民族冲突日益严峻,苏联领导人对乌克兰民族主义采取预防和打击手段,这一行为更符合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利益诉求,也带有浓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基于此,乌克兰东西部出现严重分歧。苏联时期的大饥荒、大清洗和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都让乌克兰人对苏联时期的压迫和伤痛有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乌克兰族与俄罗斯族的对立。
进入80年代末,随着乌克兰争取独立步伐的加快,被禁止和处于地下的乌克兰自主正教重新开始活动。
1991年
苏联解体,
乌克兰独立。1990年10月乌克兰自主正教教会牧首姆斯季斯拉夫宣布乌克兰自主正教独立于莫斯科东正教牧首。这样在乌克兰,东正教又分为忠于莫斯科的俄罗斯东正教和乌克兰自主正教。乌克兰的俄罗斯东正教宗教礼仪使用俄语,而乌克兰自主正教的宗教礼仪则使用乌克兰语。两个东正教教派分裂时,曾就如何划分东正教教堂和财产发生争执。但在1992年中期,乌克兰东正教会和乌克兰自主东正教会合并,成立了新的乌克兰东正教会。到了尤先科总统执政时期,这个问题在2008年又被重新提出。
苏联时期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于1989年制定了语言法,规定乌克兰语是乌克兰的官方语言,但政府提供条件保证俄语和其他语言的使用。当时苏共中央非常反对,乌克兰经过努力争取才得以通过,这部法律为乌克兰争取到了很大利益。乌克兰独立后,从1992年起对这部法律进行修订,规定乌克兰语为乌克兰的国语,补充了乌克兰语在应用方面的条款。这个修订案虽经议会多次讨论,但直到颜色革命后的2006年才获得通过。俄语应否成为乌克兰的第二种官方语言一直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讲俄语的俄罗斯族裔和以俄语为主要交流语言的乌克兰人十分不满政府强行推广乌克兰语的政策,特别是在政府在逐渐减少对俄语教育的支持,以及限制俄语媒体在乌克兰的播出政策。
围绕如何重新评价乌克兰民族解放运动以及苏联时期出现的大饥荒和大清洗运动等历史问题,俄罗斯与乌克兰政府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乌克兰政府和民族主义者认为,这是对乌克兰民族的种族灭绝,而俄罗斯政府拒绝承认1932~1933年
乌克兰大饥荒是“种族灭绝”行为,指出当时包括
伏尔加河流域在内的俄罗斯很多地方也发生了饥荒;这是一场悲剧,没有针对哪个民族的预谋。2003年,俄罗斯外交部代表卡梅宁也曾在联合国第58届全体会议上表明了俄政府的立场。卡梅宁指出,俄罗斯政府认为,1932~1933年乌克兰发生的是大饥荒,而不是“乌克兰人民的民族悲剧”。
尤先科总统上台后,积极推进对苏联时期发生在乌克兰的大饥荒的历史清算。2006年11月,乌克兰议会通过决议,承认20世纪30年代的“大饥荒”为种族灭绝行为,从而再一次唤起人们对发生在73年前的那一悲惨事件的痛苦记忆。
2008年,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借纪念斯拉夫民族皈依基督教1020周年之机,正式向东正教名义上的最高精神领袖——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巴尔多禄茂一世(Barthlomew I)提出请求,要求允许乌克兰东正教会脱离俄罗斯东正教会而独立。其目的是要从文化和精神上割断与俄罗斯的千年历史渊源。
尤先科总统在2010年卸任前授予乌克兰有争议的著名历史人物斯捷潘·班杰拉乌克兰英雄称号也是引发乌克兰东西部选民矛盾的一个导火索。
乌克兰大体上以
第聂伯河为界,分为东乌克兰和西乌克兰。东乌克兰毗邻俄罗斯,主要经济支柱是工业,经济比较发达;而在第聂伯河以西的西乌克兰毗邻欧盟,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经济比较落后。1999年,从俄罗斯经济有起色以来,与俄罗斯一体化程度相当高的东乌克兰地区也恢复了经济活力。相反,西乌克兰地区经济起色不大。乌经济东、西部发展失衡,东部要求密切与俄合作,而西部希望尽快融入欧洲。
乌克兰所涵盖的民族超过130个,乌克兰族人数在乌克兰总人口中占比达73%,是其主体民族。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1989年人口普查数据,在俄罗斯生活着436万的乌克兰族人,占俄罗斯总人口比例的3%。据俄罗斯学者不完全统计,大约有2000万俄罗斯人拥有乌克兰血统。据俄罗斯2002年的官方统计,有23万合法的乌克兰劳动移民在俄罗斯从事短期或者长期工作。同期,在乌克兰生活的俄罗斯族人也达到了其总人口的17%,在乌克兰以俄语为母语的人口占到乌克兰总人口的29.3%。
在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之后,亲西方议会联盟提议乌克兰应该开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集体纪念以实现国家身份认同。2015年4月9日,乌克兰议会通过了四项法案,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对原苏联共产主义和德国纳粹主义的抵制,以及对乌克兰在二战时期为祖国奋战的战斗人员的纪念。乌克兰政治家们认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乌克兰的领土就已经变成了两个极权势力的战场,无论是德国的希特勒,还是苏联的斯大林,都被描述为占领乌克兰领土的极权主义、扩张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的领导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概念一定程度上从苏联的角度转向了欧洲对于战争的理解。为了纪念乌克兰在二战中做岀的巨大贡献,乌克兰改变了纪念二战胜利的民族象征,将红色罂粟作为新的乌克兰民族纪念标志,这也是为了与俄罗斯的黄黑纪念丝带相区分。乌克兰国家记忆研究所汇编的《二战纪念词汇表》也体现了这种转向。
经济
过去乌克兰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小麦、玉米、大麦等,
经济作物有
甜菜、
苎麻、马铃薯、
葡萄等
耕作技术落后,用重型
木犁耕地。
重要
工业部门有燃料动力、采矿、黑色
冶金和机器制造等,种植业以生产谷物和甜菜为主,
园艺业(葡萄生产)和
畜牧业(猪、羊)等都较发达。
乌克兰地区现已成为苏联工业和粮食的重要基地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方式逐渐
都市化但在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仍保留浓厚的民族特色。
人文
典型的乌克兰农舍是木架结构的多房间平屋,室内墙壁上绘有传统的色彩鲜艳的花鸟图案。
服饰别具风格,妇女上衣的袖口、领子、
衣襟、肩部和胸部都绣有各种花纹和图案还有一种竖领直襟半开的齐腰长的“乌克兰挑花衬衫”,受到苏联各族青年的喜爱。
按乌克兰人的习惯,午餐、晚餐通常有三道菜。头道、第二道为主菜。头道菜是热汤类,如红甜菜汤等。第二道菜一般是肉、鱼、蛋制品。第三道通常是水果、甜食或饮料。在吃头道菜前,还可以有冷盘。面包主要在上头道菜时食用。乌克兰人以面包、牛奶、土豆、牛肉、猪肉和乳制品为主要食物,爱吃白面包、黑面包、薄饼、黄油、酸牛奶、酸黄瓜、鱼子酱、咸鱼、西红柿、干酪等。汤菜有甜菜汤、土豆汤。他们一般不吃乌贼、海蜇、海参和木耳。饮料有格瓦斯、茶、咖啡等。他们爱饮伏特加酒和啤酒。
乌克兰人的家庭一般都由父母和未成年的子女组成,妇女在家中深受尊敬。
民间文学和
民族舞蹈颇负盛名,如反映乌克兰民族历史上悲惨遭遇和英勇斗争的
叙事诗短小精悍的对口唱、相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