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图里河铁路分局是原中国铁路最北的一个铁路分局,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镇名命名且机关驻地在镇级行政区的铁路分局,分局机关设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伊图里河镇,成立初期隶属齐齐哈尔铁路局,1983年9月齐齐哈尔铁路局并入哈尔滨铁路局,伊图里河铁路分局随之隶属哈尔滨铁路局管辖。伊图里河铁路分局由铁道部1975年4月28日下((75)铁人字406号)文件批复成立,正式成立于1975年6月1日,撤并于1998年11月13日。
局情介绍
伊图里河铁路分局曾是原中国铁路最北的一个
铁路分局,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镇名命名且机关驻地在镇级行政区的
铁路分局,伊图里河铁路分局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1975年4月28日下((75)铁人字406号)文件批复成立,正式成立于1975年6月1日,分局机关设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
伊图里河镇伊西。 伊图里河铁路分局成立初期隶属齐齐哈尔铁路局,1983年9月齐齐哈尔铁路局并入哈尔滨铁路局,伊图里河铁路分局随之隶属哈尔滨铁路局管辖,分局管辖范围在北纬49°29′~52°21′,东经120°48′~124°16′之间,管内铁路沿经牙克石、根河、额尔古纳、鄂伦春4个旗市,共辖56个火车站,经济吸引区内有14个林业局和1个矿业集团,辐射面积10.8万平方公里,辐射人口52万,职工人数11243人(1995年)。
伊图里河铁路分局曾是大兴安岭林区的交通大动脉,担负着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及13个部委所需的木材和沿线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物资及林区出入旅游的运输任务,对林区的生产发展、市场繁荣、经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伊图里河铁路分局开行有图里河(伊图里河)-北京、伊图里河-沈阳、伊图里河-大连、伊图里河-哈尔滨、伊图里河-齐齐哈尔、伊图里河-海拉尔等多次始发直达快速列车,十九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单伊图里河编组站每天货物运输木材累计三、四百辆车皮,每年运出木材数百万立方米,单伊图里河编组站每天编组量就达到一千多钩。
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
周惠,原铁道部长
韩杼滨,原铁道部部长
李森茂都曾到伊图里河铁路分局视察,1992年2月原铁道部部长李森茂视察伊图里河铁路分局,并为伊图里河铁路分局题词“深化改革闯新路 扎根边疆建奇功”。
伊图里河铁路分局成立的女子藤球队运动员
孙晓丹、
王晓花、
周荣红、教练刘丽英、张铁林被选入
中国国家女子藤球队,多次代表国家出征
世界杯、
亚运会,并荣获世界杯单组和双组冠军;1984年由
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国语电影《
北国红豆》(
刘晓庆主演),就取景于伊图里河地区,是伊图里河铁路分局协助拍摄的经典之作,是大兴安岭林区感情生活的真实写照。
组织机构
截止1995年末,伊图里河铁路分局机关设5个室,19个分处(不含多种经营管理分处、集体经济管理分处)。下属基层站段20个,有直属单位3个(勘测设计所、电子计算所、广播电视分中心),附属单位12个,不完全独立(有财政无人权)单位5个,中学6所,小学10所。管辖车站57个,其中:二等站1个,三等站5个,四等站40个,五等站11个。
截止1995年末主要基层单位:伊图里河车站、伊图里河机务段、伊图里河车辆段、伊图里河水电段、伊图里河工程段、伊图里河材料厂、伊图里河医院、伊图里河生活段、伊图里河采购批发供应站、图里河列车段、图里河电务段、图里河房产建筑段、根河工务段、根河车务段、甘河工务段、甘河车务段、金河车务段、乌尔旗汗车务段、牙克石工务段。
管辖线路
伊图里河铁路分局界南至牙克石站外9.733公里、卓山站外1.211公里,与
海拉尔铁路分局相连;北至尽头站满归站;西北至尽头站莫尔道嘎站;东至加格达奇站外的210.162公里,与加格达奇铁路分局毗邻。伊图里河铁路分局管辖干线2条,其中牙林线(牙克石站—满归站)全长441.349公里,分局管辖431.616公里;伊加线(伊图里河站—加格达奇站)全长210.9公里,分局管辖210.162公里;管辖支线1条,朝乌线(朝中站—莫尔道嘎站)全长75.611公里;管辖联络线1条,卓汇线(卓山站—汇流河站)全长5.359公里,分局管辖4.148公里,管内正线总长度721.537公里,铁路总延展长度892.928公里,营业里程728公里。
分局历史
伊铁分局管内自1928修建牙林铁路以来,历经了私营铁路、中长铁路和人民铁路三个历史时期。1908年,中俄签订了《黑龙江铁路公司伐木合同》。1914年沙俄资本家沃伦措夫兄弟为掠夺大兴安岭森林资源,在管内乌尔其汗开辟林场。1928年5月开始从牙克石向北修建铁路,1935年铁路修至乌尔其汗,线路延长70公里。日本侵占东北后,与沃氏兄弟联合成立海敏采木公司,共同掠夺森林资源,并继续施工前伸牙林铁路。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牙林铁路修至144公里。但因急于疯狂掠夺,线路简易且质量低劣,始终没有投入正式运营。
1952年,国家为开发大兴安岭,恢复国民经济建设,从全国调集四支战功卓著的筑路大军,计3000余名钢铁战士,组建了铁道部库图段工程处,奋力向大兴安岭纵深掘进钢铁动脉。到1966年末,牙林中线(即牙林线)、牙林西线(朝乌线)、牙林东线(伊加线)全部贯通,交付运营线路721公里。大兴安岭林区铁路交通网业已形成。
早在1957年4月,哈尔滨铁路局满洲里铁路分局图里河办事处即成立,协助上级局组织和指挥林区铁路运输和建设。此时,牙林线修至根河,伊加线已修至甘河。1958年1月,铁道部调整了齐齐哈尔铁路局与哈尔滨铁路局的管界。直属于齐齐哈尔铁路局的图里河铁路办事处正式挂牌。1964年,图里河铁路办事处更名为图里河铁路分局。图里河分局成立后,不断加强运输组织管理,逐步完善生产和生活设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1970年初,由于嫩林线的通车运营,经齐齐哈尔铁路局批准,图里河铁路分局搬迁至加格达奇。此间,异地指挥牙林线运输的分局机关,挂图里河铁路分局牌子。是年7月,根据铁道部的指示,齐齐哈尔铁路局决定成立加格达奇铁路分局,随之撤销了图里河铁路分局。
1975年6月1 日,伊图里河铁路分局正式成立,接过了牙林线的铁路运输组织和指挥的重任。
撤并
随着中国铁路渐渐开始了改革的步伐。1998年铁道部对全国15个铁路局下设的铁路分局进行试行改革,使得有着33年历史的伊图里河铁路分局成为了试点单位。哈尔滨铁路局于1998年11月13日宣布,将伊图里河
铁路分局撤销编制,并入
海拉尔铁路分局,在原伊图里河铁路分局处设置
哈尔滨铁路局海拉尔铁路分局伊图里河铁路地区办事处,监督原分局管内各生产单位的运营。
站段介绍
1963年12月,
牙林铁路中线建成通车后。哈尔滨铁路局在牙克石市
图里河镇设立哈尔滨铁路局图里河铁路分局负责牙林铁路东线、西线的运营管理工作。
1975年6月,
牙林铁路东线建成通车后。哈尔滨铁路局将原哈尔滨铁路局图里河铁路分局迁至
伊图里河镇,组建哈尔滨铁路局伊图里河分局。并设立各站段:
车务系统:乌尔旗汗车务段(1999年管内19个站中,有6个站并入牙克石车务段和13个站并入同年新成立的伊图里河车务段。2004年伊图里河车务段并入根河铁路公司,牙克石车务段并入海拉尔车务段)金河车务段(1998年并入
根河车务段)、
伊图里河车务段(2004年并入根河车务段)、
根河车务段(2010年并入海拉尔车务段)、图里河客运段(2004年并入
海拉尔客运段)。
机务系统:伊图里河机务段(1998年并入海拉尔机务段(后撤并入
齐齐哈尔机务段))、伊图里河水电段(1998年并入海拉尔水电段)。
工务系统:
根河工务段、牙克石工务段(2004年并入根河工务段)。电务系统:伊图里河电务段(1998年并入
海拉尔电务段)。
车辆系统:伊图里河车辆段(1998年并入
齐齐哈尔南车辆段(今齐齐哈尔车辆段))。
房产建筑系统:
根河房产建筑分段、伊图里河南房产建筑分段、伊图里河北房产建筑分段、乌尔旗汗房产建筑分段、图里河房产建筑段。1998年
哈尔滨铁路局进行
生产力布局调整时,将以上5个房产建筑段整合为海拉尔房产建筑段。
建局初期选址
1963年12月,牙林铁路中线建成通车后。哈尔滨铁路局在牙克石市图里河镇设立哈尔滨铁路局图里河铁路分局负责牙林铁路东线、西线的运营管理工作。在文化大革命动乱中,图里河铁路分局的一些干部趁乱之机跑到加格达奇去建分局去了,图里河分局没人领导了就自然消亡了,这个分局的运输生产分别由海拉尔、加格达奇分局接管了。1975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林区大开发,牙林线铁路运输任务越来越繁重,于是齐齐哈尔铁路局报经铁道部批准,要在牙林线重新建立一个分局,以适应运输任务的需要。当时在建分局的选址上有三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主张还是建在图里河,其理由是这里原来就是分局所在地,办公房舍基本都存在,分局机构支起来就可以办公了,且大部分站段都在图里河,第二方案是主张建在根河,这里是额尔古纳左旗的所在地(现为根河市),是牙林线林区的一个重镇,地势宽阔平坦有发展前途,而且左旗的领导非常欢迎和支持把分局建在这里,他们积极主动提出把旗政府的办公大楼腾出来给分局做办公房舍,第三套方案是主张建在伊图里河,其理由是,牙林铁路中线、伊加线、朝乌线在此交汇,这里是铁路的小枢纽,而且主要行车部门机务段也在此,这里还建有现代化的铁路医院,有一所完全中学。三套方案各有其理,分局究竟应该建立在哪里好?经筹备组领导研究,最后决定建在伊图里河。
伊图里河建分局,可真是一无所有,要白手起家,办公房舍连一间也没有,铁道部又要求尽快建局开展工作,在此情况下分局领导决定买进一批帐篷,在伊图里河车站下面的一块比较平坦,开阔的塔头地上支起了二十余顶帐篷,各个部门分别在帐篷里开展办公,分局于1975年6月1号正式宣告成立。所以大家都称伊图里河分局为“帐篷分局”。“帐篷分局”坚持了不到一年,次年就搬进新建的办公大楼了,“帐篷分局”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却叫人永远难忘。
历史精神
伊图里河铁路分局成立初期,因当时没有办公房舍,铁道部又要求尽快建局开展工作,在此情况下分局领导决定买进一批帐篷,在伊图里河车站下面的一块比较平坦、开阔的塔头地上支起了二十余顶绿色帐篷,各个部门分别在帐篷里开展办公,被誉为以艰苦奋斗为象征的“帐篷分局”。
伊图里河铁路分局六种精神,就是帐篷分局精神、土打土闹精神、背石建站精神、擦铁道爬大岭精神、三房三养一种精神、扎根山区干革命精神。
伊图里河铁路分局所辖地区素有“高寒禁区”之称,年平均最高气温是零下5度,最短无霜期只有56天。每年的9月中旬开始供热,天上下雪,到了第二年的6月上旬,才开始冰雪融化。有一个顺口溜,叫做“吃水用麻袋,开门用脚踹,五黄六月吃干菜”,成为当时最真实的写照。
伊铁人以生产和生活的关键难点为突破口,组织全局大会战。以防冻害和防“三折”为重点,开展技术攻关。针对住房难,开展职工住宅工程突出战,围绕“吃菜难、买粮难”,开荒种地,兴办农副业基地;组织职工生活供应车,开行医疗列车,为沿线职工排忧解难。
干群同心干,分局的面貌日新月异。到1995年管内线路列车允许的速度由原来的只有40——60公里/小时,提高到55——80公里/小时。建局之初牵引动力设备,仅是解放型、建设型的老式蒸汽车,到1989年2月牵引动力全部实现了内燃化。
运输量不断攀升。1986年,年发送货物达603.4万吨, 1988年年发送旅客达244.5万,均创历史新高。
在艰难的环境下,全局安全生产记录不断刷新,曾获全路安全日数第二的骄人成绩。
到1995年,职工人数达11243人,从中涌现一批国家和省、自治区、部级劳动模范。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分局职工的人均工资达792.17元。群众文体活动蓬蓬勃勃、非常活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身居林海深处的铁路企业,它的职工藤球队和毽球队异常强大,在国内各类大型比赛中34次摘得冠军,代表国家、铁道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国际比赛6次,获冠军一次,亚军2次。
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周惠,原铁道部长韩抒滨,原铁道部部长李森茂都到过伊铁分局视察。1992年2月李森茂到伊图里河铁路分局视察时,为伊图里河铁路分局题词:“深化改革闯新路,扎根边疆建奇功”。
历史意义
伊图里河铁路分局是
大兴安岭林区的
交通大动脉,它担负着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及13个部委所需木材和沿线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物资及外出旅游的运输任务,对林区的生产发展、市场繁荣、经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