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类学,将生物分为六界,动物界(Animalia)、植物界(Plantae)、真菌界(Fungi)、原生生物界(Protista)、古细菌界(Archaea/Archaebacteria)和真细菌界(Bacteria/Eubacteria)
植物界
(Plantae)生物的一界,能够通过
光合作用制造其所需要的食物的
多细胞生物的总称。在不同的
生物分界系统中,植物的概念及其所包括的类群也不一样,如将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界时,植物界包括藻类、
菌类、
地衣、
苔藓、蕨类和
种子植物;在
五界(六界即是在五界的基础上把
病毒单立为一界的学术理论)的系统中,植物界仅包括
多细胞的光合自养的类群,而菌类、地衣和
单细胞藻类以及原核的
蓝藻则不包括在内。
植物界和其他
生物类群的主要区别是含有
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可以制造有机物。此外,它们绝大多数是固定生活在某一环境,不能自由运动(少部分低等藻类例外),细胞具
细胞壁;细胞具
全能性,即由1个
植物细胞可培养成1个植物体等。
植物覆盖着地球陆地表面的大多部分,并且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也是如此。它们的大小、 寿命差异很大,从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藻类到海洋中的
巨藻和陆地上庞大的、寿过几千年的“
世界爷”(
北美红杉)都是植物。植物在自然界
生物圈中的各种大大小小的
生态系统中几乎都是
初级生产者。植物和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动物界
(Animalia)生物的一界,该界成员均属
真核生物,包括一般能自由运动、以(复杂有机物质合成的)
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为食的所有生物。动物界作为动物分类中最高级的
阶元,已发现的共35门70余纲约 350目,150 多万种。分布于地球上所有海洋、陆地,包括山地、草原、沙漠、森林、农田、水域以及两极在内的各种
生境,成为
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分类动物学根据自然界动物的形态、身体内部构造、
胚胎发育的特点、生理习性、生活的
地理环境等特点,将特点相同或相似的动物归为同一类, 有
脊索动物和无脊索动物两大类。在动物界中还分了六个小界,他们从大到小依次是:门~纲~目~科~属~种。(例如马的分类:“种”就是同一物种。“属”就是同一
马属。“科”就是同一个科。“目”就是
奇蹄目。“纲”就是
哺乳纲。“门”就是
脊索动物门。)
动物是生物的一个主要类群,称为动物界(Animalia)。它们能够对环境作出反应并移动,捕食其他生物。以遗传学的研究结果来看,动物的祖先应是来源于多种
原生生物的集合,然后发生
细胞分化。而不是来自一个
多核原核生物。
以
有性生殖进行繁殖的
后生动物,一生可被人为的划分为:
胚前发育,
胚胎发育和
胚后发育三个阶段。动物的身体的
基本结构在发育过程中固定下来,特别是发育早期的
胚胎时期,也有一些后来要经历变态过程。若两不同种的动物具有相同的祖先,它们在
胚胎发育阶段会显示出一些共同点。当进入胚后
发育阶段之后,为了适应环境,它们会各自发展出一些特别的器官或功能。若两种不具
亲缘关系的动物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它们因需要而发展出相同功能的器官,这被称之为
趋同演化(convergency)。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单靠形态来为动物分类的不可靠性。
动物是相对于植物的生物。动物不能以光合作用来生存,只能靠捕食植物或其他动物。一般口语中指的动物是所有不是人的动物,其实人类也是动物界的一个种。
一般以为最早的动物是在4.5亿-5亿年前出现的。
海绵动物门出现比较早,和
别种大不一样。海绵有不同种类的细胞,可细胞不分化为不同功能的组织。通过不断的演化,动物也经历了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截止到2005年,人类已知世界上的120万种动物,其中有超过90万种是
昆虫,
甲壳类动物和
蜘蛛类动物。
动物是
生态系统里面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属于消费者。它们的遗体会被
微生物分解成为
无机物,再次进入循环。动物的行为同时也塑造了
生物圈的形态。
动物有着各种行为。这些行为可以看作是动物对刺激的反应。
行为学是研究
动物行为的科学。比较有名的
行为理论是
康纳德·洛伦茨提出的
本能理论。
真菌界
(Fungi)生物的一界。本界成员均属
真核生物,它是真菌的最高
分类阶元。真菌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带的土壤、水体、动植物及其残骸和空气中,
营腐生、寄生和共生生活。自C.von
林奈把生物区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界以后的200多年以来,真菌因固着生活和细胞具壁而一直被归入
植物界。从20世纪中叶起,生物学家认为真菌的起源、组织、营养方式和细胞壁的组分等都与植物不同,把它归入植物界并不妥当。真菌营养方式是“吸收
异养型”,主要作用是分解,它与植物的光合自养和动物的摄食异养,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近20~30年的4界以上
分类系统中,大多将真菌独立成界。
真菌种属很多,已报道的属达1万以上 ,种超过10万个 。其
营养体除少数低等类型为单细胞外,大多是由纤细管状
菌丝构成的
菌丝体。
低等真菌的菌丝无隔膜,高等真菌的菌丝都有隔膜,前者称为
无隔菌丝,后者称
有隔菌丝。在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中最具特征性的是含有
甲壳质,其次是纤维素。常见的真菌
细胞器有:细胞核 、
线粒体、
微体、
核糖体、
液泡、
溶酶体、
泡囊、
内质网、
微管、鞭毛等;常见的
内含物有
肝糖、
晶体、脂体等。
真菌的
营养菌丝常发生多种变态,从而更有效地获取养料,以满足
生长发育的需要。常见的变态菌丝有
吸器、压力胞、菌网和
菌套等。前两者多在植物寄生菌中形成,后两者多在捕食
线虫等的真菌中出现。有些真菌在发育的某个阶段,菌丝体变成比较疏松的或紧密交织的组织,这与通常组成菌体的疏松菌丝不同,叫做
密丝组织。这种组织构成许多真菌不同类型的结构,如
菌索、菌核和
子座等。
真菌在生活中所需要的
有机物质都依赖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从死有机体中吸取养料的真菌叫做
腐生菌。能侵害活的有机体、而不能生活在死有机体上的真菌叫做绝对寄生菌。寄生和腐生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一些真菌既能侵害活有机体又能生活在死有机体上,这种真菌叫做
兼性寄生菌或
兼性腐生菌。有许多真菌一方面从其他活有机体摄取养料,一方面又向同一活有机体提供养料或好处,这是一种
共生现象,具有共生关系的真菌称共生菌。
真菌的繁殖方式包括
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和
准性生殖。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便产生新的个体。生殖方法有:①
体细胞(
菌丝)的断裂;②体细胞分裂成
子细胞;③体细胞或孢子的
芽殖;④各种
无性孢子(如
游动孢子、
孢囊孢子、
分生孢子、
厚垣孢子等)的产生,每个孢子可萌生
芽管,再形成
菌丝体。无性生殖在真菌的繁衍和传播上起重要作用。有性生殖有游动
配子配合、
配子囊接触交配、配子囊交配、
性孢子配合和
体细胞配合等形式。有的真菌在
质配后立即进行
核配。另一些真菌不是立即进行核配,因此出现一个双核阶段,即每个细胞里有两个没有结合的核,
细胞生长或分裂时,它们同时分裂,这是真菌特有的现象。这两个核一直要到相当晚的时候才能配合。核配后或迟或早会发生
减数分裂,重新使染色体的数目减为单倍。真菌的
有性生殖最后形成各种
有性孢子,如休眠孢子囊、
卵孢子、
接合孢子、
子囊孢子和
担孢子。
1952年,美国的C.蓬泰科尔沃和罗珀在
丝状真菌中发现的一种导致
基因重组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
遗传性的重组不是依赖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而是依赖
准性生殖的
有丝分裂。准性生殖的过程可概括为
质配、
核配和
单倍体化几个阶段。准性生殖在演化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有性生殖和准性生殖并不互相排斥,有的真菌,如
构巢曲霉,既发生有性生殖也发生准性生殖。有的生活在水域,有的生活在陆地;有的生长在热带,有的生长在寒带;有的全年都能生长,有的只在某个季节才生长出来;有的寄生于其他生物,有的与其他生物
共生,也有的只能生长在其他生物的腐败残骸上。每种真菌对养料、温度、湿度、
酸碱度、氧、光线等都有特殊的要求。
关于真菌的起源和演化主要有两派看法。一派认为真菌是由藻类演化而来。这些藻类因丧失色素而从自养变成异养,生理的变化引起了形态的改变。另一派认为除
卵菌来自藻类外,其余的真菌来自原始鞭毛生物。
原生生物界
(Protista)
真核生物域中的一界,与植物界、
动物界、
真菌界共属真核生物域。
原生生物界的生物都是有
细胞核的,且几乎是
单细胞生物。某些
真核原生生物像植物﹝如
矽藻diatom﹞,某些像动物﹝如
变形虫(amoeba)、
纤毛虫(
ciliate)﹞,某些既像植物又像动物﹝如
眼虫(euglena)﹞。
原生
生物包括藻类和
原生动物等。他们是由
原核生物进化来的,是真核生物中最原始的类群。早期藻类是植物的祖先,早期的原生动物是动物的祖先,所以人们对生物进行分类时,常把藻类归于
植物界,把原生动物归于动物界。在原生生物中,藻类的数量多,分布广,与人类的关系也最为密切。
虽然名字叫
黏菌,但它们通常被归类到
原生生物界,而不是
真菌界。黏菌细胞平时单独生活,只有在繁殖的时候才会聚集起来,形成
多细胞的个体。
许多海床上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
软泥,它是由无数
放射虫的微小
硅酸外壳组成。放射虫是一种原生生物,它的骨骼在
电子显微镜下的模样。其中壳的外层已被打开了一个口,以便能清楚的看见内部。活的放射虫具有线状伪足,能从壳内伸到外面寻找食物。
原生动物是像动物一样的原生生物,它们会四处移动寻找食物。
纤毛虫以摆动无数细小的纤毛来移动身体。有些原生动物会利用长长的鞭毛,或以改变身体形状的方式来移动。
古细菌界
(Archaea)/(Archaeobacteria)(又可叫做
古生菌、
古菌、
古核细胞或
原细菌) 是一类很特殊的细菌,多生活在极端的
生态环境中。具有
原核生物的某些特征,如无
核膜及
内膜系统;也有真核生物的特征,如以
甲硫氨酸起始
蛋白质的合成、
核糖体对
氯霉素不敏感、
RNA聚合酶和
真核细胞的相似、
DNA具有
内含子并结合
组蛋白;此外还具有既不同于
原核细胞也不同于真核细胞的特征,如:
细胞膜中的
脂类是不可皂化的;
细胞壁不含肽聚糖,有的以蛋白质为主,有的含
杂多糖,有的类似于
肽聚糖,但都不含
胞壁酸、
D型氨基酸和
二氨基庚二酸。
真细菌界
(Bacteria/Eubacteria)除
古细菌以外的所有细菌均称为
真细菌。最初用于表示“真”细菌的名词主要是为了与其他细菌相区别。真细菌包括
紫细菌、黄细菌、
革兰氏阳性菌、绿色非
硫细菌。
真细菌域的细菌等是属于
原核生物,具有
拟核(nucleoid).拟核是原核
生物细胞内
DNA分子所在区域,由一个环状DNA分子卷曲折叠而成,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染色体或
染色质,没有核膜包围.原核细胞直径在1~10μm之间。多数原核生物细胞膜外有一层
细胞壁(cell wall)保护着,主要成分为
肽聚糖。
细胞质中仅有核糖体以及各种
内含物,如
糖原颗粒,
脂肪颗粒。某些原核生物中有
中膜体,它是
质膜内陷褶皱折叠而成的,其中有
小泡和细管样结构,含有
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类物质,与
能量代谢有关。分裂方式多为
二分裂。
原核生物界
(Monera)原核生物是一种无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的细胞内没有任何带膜的
细胞器,除
核糖体外
细胞结构中没有其它细胞器(如线粒体、
叶绿体)。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以前称作“
蓝绿藻”的
蓝细菌,是现存生物中最简单的一群,以
分裂生殖繁殖后代。原核生物曾是地球上的
生命形式,它们独占地球长达20亿年以上。如今它们还是很兴盛,而且在
营养盐的循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原核生物界至少包括4000种生物。
具
原核细胞结构的各类生物所组成的一大类群。它包括
细菌门(其中也包括
放线菌)、
蓝藻门、
原绿藻门、
立克次氏体、
支原体和
衣原体等。以上各门类中,蓝藻门和原绿藻门为绿色
自养生物,细菌门中也有少数光能或
化能自养细菌。但绝大多数细菌和其他各类均为异养,
腐生或寄生。立克次氏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类很小的专性细胞内的寄生物,球状或杆状。支原体也称类菌质体,是介于立克次氏体和细菌之间的营独立生活的微生物。它没有
细胞壁,柔软,形态多变,呈球状或长短不一的丝状及分枝状。衣原体,是一类
专性寄生物。将各类原核生物归在一起成立
原核生物界,是1969年由美国生物学家
魏泰克(R·H·Whittaker)明确提出的。当时他主张将生物划分成
五界,而今已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和赞同。
在演化上,原核界的生物是最古老的;在现今,原核生物是数目最多的一类。他们能移自古代繁衍迄今,其成功的要素,从生物学的观点而言,则无疑是因为他们的
细胞分裂速度快,以及代谢的多歧性。原
核类能生存于许多为其它生物所不能忍受的环境中,例如
南极的冰块,海洋深处,乃至几近沸点的温泉中,有些种类能生存于缺乏
游离氧的环境中,而以
无氧呼吸的方式获得能量。一些生活于极端条件、结构特殊的生物也被称为
古细菌 (Archaebacteria),一般根据其内部构造没有核膜、具环状
DNA结构以及细胞产能、细胞分裂、新陈代谢等生活方式将它归为原核生物(然而古细菌在
基因转录等有些方面不仅与
真细菌不同,有的甚至很贴近真核生物)。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原核类则一般担任
分解者的角色,可以分解动植物的遗骸而释出能供植物利用的元素。原核类在
固氮作用方面,也扮演看重要的角色。大气中虽然富含氮,但真核生物并不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必须藉
原核生物中有些种类所行的固氮作用,使气态的氮转变为
无机化合物如氨或胺离子以后,能被真核生物利用(如与
豆科植物共生的
根瘤菌)。有些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费者。也有营养方式为自养的原核生物,如专性
化能合成的
硝化细菌,进行
产氧光合作用的蓝藻,进行
不产氧光合作用的不产氧
光合细菌等。
病毒界
(Virus)
病毒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
测量单位、结构简单、
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是比细菌还小、没有
细胞结构、只能在
活细胞中增殖的微生物。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多数要用
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原指一种动物来源的毒素。“virus”一词源于
拉丁文。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其主要特点是:①形体极其微小,一般都能通过
细菌滤器,故必须在
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②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为
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故又称“
分子生物”:③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
RNA;④既无产能
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⑤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⑥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
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⑦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
干扰素敏感;⑧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
基因组中,并诱发
潜伏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