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隘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guān ài,指险要的关口,在交通要道设立的防务设施,又称关卡。语出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楚)平王悉从其计。画影图形,访拿伍员,各关隘十分紧急。
词语详解
1、险要的关口。
①《南齐书·萧景先传》:“ 惠朗依山筑城,断塞关隘。”
②《水浒传》第十一回:“又过了两座关隘,方才到
寨门口。”
③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一面教
张卫点军守把关隘,防马超兵变。
④
沈从文 《过岭者》:“至于那个岭头的关隘,一礼拜前却已为白军部队占领去了。”
2、比喻起决定作用的转折点。
①明
姚士粦 《
见只编》
卷上:“嗟乎!刹那炎冷能转善为败,如此乃知炎冷二字是一进退关隘。”
②
克非 《春潮急》二二:“可是,而今在这
社会主义革命的关隘面前,竟过不去,竟行不通。”
历史关隘
长城关隘
嘉峪关、山海关、
居庸关、玉门关、井陉关、娘子关、雁门关、
偏头关、
平型关、
古北口、
喜峰口、榆林塞、
黄崖关、
瓦桥关、
虎山长城、
鸦鹘关、牛庄城、分水关、宁远城、阳关、平定堡城、清阳关、新安关、镇远关、锦州城、马水口、
倒马关、
九门口、
老龙头、
董家口、
刘家口、
马兰关、新开口、
插箭岭关、金山岭、
独石口、
张家口、马市口、羊房堡关、水口关、
紫荆关、
宣化城、
三屯营、
三道关、大毛山关、义院口、
界岭口、重峪口、徐流口、
冷口关、白洋峪关、青山关、
铁门关、
潘家口、龙井关、洪山口、上关、
常峪口、
狼窝沟口、
新河口、白石口关、浮图峪关、
乌龙沟关、
飞狐口、
寡妇楼、
司马台、慕田峪关、
沿河城、
将军关、白马关、
鹿皮关、河防口、莲花池关、黄花城关、
撞道口关、九孔楼、
四海冶口、
居延塞故城、
鸡鹿塞、高阙塞、
大同城、
杀虎口、
威鲁堡口、金锁关、
黄泽关、黄榆关、
北楼口、
宁武关、利民堡口、
得胜口、镇宏堡口、平远堡、新平堡口、
保平堡口、
桦门堡、
瓦窑口堡、
镇宁堡口、镇口堡、
守口堡口、镇边堡、镇川堡、
宏赐堡口、
镇羌堡口、
拒墙堡口、拒门堡口、
助马堡口、破鲁堡口、保安堡口、
宁鲁堡口、
破虎堡口、残虎堡口、马堡口、
云石堡口、
少家堡口、
大河堡口、
败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
将军会堡、
丫角山、
老营堡、
红门口、
老牛湾堡、阳方口、
白草关口、
广武城、北楼口、狼牙口、
龙泉关、
固关、鹤度岭口、
马岭关、
支锅岭口、
峻极关、等。
中原关隘
太行关隘:
太行八陉----
轵关、铁铃关、
太行关(
天井关,雄定关)、井陉关(
土门关)、飞狐关、
紫荆关(子庄关,宋称金陂关)。
洛阳八关:函谷关(今洛阳市西、
新安县东)、
大谷关(今洛阳市东南)、
广成关(今洛阳市南、临汝县西)、
伊阙关(今洛阳市南龙门)、
轘辕关〔huán yuan guan〕,轘辕山一地,在今
偃师与
登封交界处,为洛阳通往许、陈的捷径要冲、
旋门关(今洛阳市东、
荥阳县西)、
孟津关(今洛阳市东北、
孟津县东北)、小平津关(今洛阳市东北、孟津县东北)等八关。
义阳三关:
大别山脉主要隘口,指
武胜关、
九里关、
平靖关,位于
河南省
信阳市南豫鄂两省交界处。
虎牢关:古代关名。又称
武牢关、
成皋关、
古崤关、
汜水关。在今河南省荥阳县
汜水镇。地处东西咽喉,由岭夹峙,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时因其地险而设关。以后每逢战乱,多争此关。
阳关:古代关名。故址在今
甘肃省
敦煌县西南,因居玉门关之南而得名,与玉门关同为西汉通往
西域的交通门户。宋代以后,随着中西陆路交通的逐渐减少,关址渐废。
还有蓬关(
西晋豫州地界)、鲁阳关、
潼关、
壶关、雁门关、
倒马关(鸿上关,汉称
常山关)、娘子关等。
蜀道关隘
阳平关:阳平关建于221年。据1931年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957页载:“阳平关在四川中江西北三十里,
蜀汉后皆为重镇,明末毁于兵。”宋初《
元丰九域志》载:“阳平镇属玄武六镇之一。”清代《中江县志》记载:“阳平镇,建于汉代。为古五城、玄武北境门户,去绵州、
罗江必经之地。”阳平关在历史上既是军事关隘,又是税务关卡。古代帛氏奴、
蜀王(年号泰始)
程道养、清朝的兰朝鼎和李永和等历代农民起义军都曾把天台山、鸡冠山等作为屯兵练武和安营扎寨的地方。
阳平有怀归县遗址;有
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文天祥第七代后裔自湖南入蜀后,在蜈蚣山所建的“碑林”,刻有“皇恩宠赐”的花碑及龟山上的“正气堂”遗址;有始建于明弘治五年的“天台寺”;有
铁骨牡丹不下山的美丽传说;有晚清名士李福源的“溶海园”遗址;有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的“阳平大佛”……这些,无一不向人们述说阳平关的历史沧桑。载入中国文学史册的古绵州巴歌:“豆子山,打瓦鼓。阳平关,撒白雨。白雨下,取龙女。织得绢,二丈五,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更是把人带入远古的梦境。
清道光年间的中江诗人何盛斯(中江城北人),游览《阳平关》诗云:“沔
北屯军士,流传即此间。密云排甲仗,
新月想刀环。我渡
桃花水,人歌豆子山。蒙蒙飞白雨,顾盼一开颜。”作者期盼着总有一天,这奇特秀丽的山河会被重新开发利用,到了那个时候,万民将会笑逐颜开。
剑门关:
三国时
诸葛亮修建
蜀道,见此地地形陡峭,两山峡谷间是天然关隘,于是就势修建了关卡以为蜀汉屏障。诸葛亮死后,
姜维在此率兵抵抗
钟会十万魏军,直至蜀汉降魏。西元965年,
剑门之战,后
蜀军被宋军击败。唐代诗人李白的
蜀道难一诗描述剑门关:“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门关关楼于20世纪80年代重修。2005年因火灾焚毁后重修。2008年因汶川大地震而毁坏后,在清代故址上修建所看到的剑门关楼。
葭萌关:古关名,位于四川省
广元市
元坝区昭化镇,关城今已荡然无存。葭萌关原属四川
昭化县,1959年并入四川
广元县,1985年撤县改称广元市,属
省辖市。葭萌关一带古往今来发生过很多重大战役,最早是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的秦蜀之战,魏蜀时期“张飞挑灯夜战
马超”之战,使葭萌关名闻遐迩。(参见《
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
福建关隘
古代于交通要塞屯兵把守,设置关隘,一方面是为了军事防御和控制交通,另方面也是征收关税的重要设施。据《
福建通志》记载:全省境内共设有89关、376隘、158寨,其中,仅与浙江、江西、广东三省交界的
福鼎、
福安、
寿宁、
松溪、政和、
浦城、崇安、光泽、
邵武、
泰宁、
建宁、
宁化、
长汀、
武平、
上杭、
永定、平和、
诏安等18个县中设置的关隘寨即达370座之多。《邵武县志》曾有这样的记载:“入闽有‘三道’,建宁为险道,
两浙之所窥也;邵武为隘道,江西之所趋也;广漳航海为间道,奇兵之所乘也”。说明,从浙江入闽是险道,从江西入闽是狭道。可见福建古道关隘之艰险难行。
十三隘
“一滩高一丈,光泽在天上”。从
闽江到
富屯溪溯源而上,
闽北光泽县地处源头最高峰,所以古人有这样的形容之说。然而立于县境四面高山险道上的“九关十三隘”更是八闽一绝,遐迩闻名,也是山城一道令人瞩目的景观。
光泽县位于闽赣边陲,地势高峻,四面环山,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自古有战城之称。县境四周高山险道都是历代争战留下的关隘。大口为关,小口为隘。关隘相间,遥相呼应。据记载,从北向南有鸭母关、马铃关、
云际关、火烧关、山头关、分水关、
铁牛关、
杉关、王际坳关等九座山关和金家隘、蛇岭隘、台尖隘、孔坑隘、白虎隘、牛田隘、风扫隘、羊头隘、岩岭隘、
杨公隘、义角隘、毛家隘、仙人隘等13座山隘,如屏障雄立在县境的四面八方,护卫着光泽大地的安宁。
这“九关十三隘”都设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之处。
这些关隘中,最有名的当属杉关,位于县城西面约25公里处的
杉岭要道,历代都视为“天险可凭,有恃无恐”之地,古有“八闽第一关”和“瓯
闽西户”之称。杉关就山脊建有城堞、楼阁炮台,锁住这条由赣入闽的主要通道。元末
陈友谅、明朝
邓茂七等农民起义将领都以此为根据地,抵抗统治者军队的进攻。
铁牛关,原在大禾山的铁牛岭,山形如牛状,山顶曾有
石牛为镇。关内外岩石嶙峋,峭削直立。关势两山中凹成一路,旁扼
险滩,且有深涧环护,如铁桶般坚固,故称铁牛关。后迁这位于县城西北面30公里的牛岭坑上。关上炮楼立于山顶,逼视关外,素来喻为闽赣北面通道的“咽喉之地”。
太平天国名将
石达开所部当年就曾破此关,由光泽进兵而定
闽中。
分水关,关口海拔1180米,在关隘中最高,木石关口。山峦叠翠,怪石昂立,峡谷深险,涧溪密分流,山道崎岖,可谓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牛田隘,位于县境西北面,海拔925米,险地陡峭,道口扼住由此入闽的要道。
“无限风光在险峰”。九关十三隘大都位于高山绝顶险峻风光奇异处,让人游览而赞不绝口。如县城北面位于
司前乡的云际关,名字意为“高与云齐”。这里山巍巍,崖岌岌,林森森,路曲曲,山势峥嵘,风光秀丽,景致独处。而且常年锁在云雾中,云烟滚滚,云浪不停环绕而过,蔚为壮观。人在其上,飘飘欲仙。难怪古人有诗赞道:“凌空石蹬三千丈,匝地瑶林百万花。自有眼来方见此,直疑身已到仙家。”
位于县西北面的马铃关,屹立在两峰对峙中,下仰为“
一线天”。山高峰奇,泉清林秀,关下狮山脱群峰昂首于东,麒麟山怪立于南,象山伸鼻于西,令人忍俊不禁而赞其观。不远处的跑马岗,风中时时传来声响酷似马铃声,传说是当年
穆桂英平剿山寇在山顶留下马铃,
故关以此名,又使关外敌人闻铃声而不敢进犯,所以增添了此关神秘的
人文色彩。
千百年来,这些关隘还赋予了浓郁的人文色彩。关门、城堞、炮楼、观望棚等,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机巧,以及一定的
建筑文化。关名的来历也各自成趣,丰富了这关隘文化的内涵。有的因传说而名,如火烧关,山岩石成黑褐色,林木稀少,相传是
北宋杨六郎“安抚
南蛮”,放火烧山,林木全毁,木石俱黑,故而至今留其色,也有了这火烧关之名。有的是因形象而名,如鸭母关,关口向西而缓,山形如母鸭伸颈呷水,所以称其名。有的是依处所在而名,如山头关,位于
寨里镇山头村的所在地。金家隘,位于司前乡金家自然村。历代文人墨客给这些关隘留下许多诗文,而赞其观。如仙人隘,有人附托元代闽北著名诗人
黄镇成的诗于此:“霏霏暝色满山城,隐隐岩扉带晚晴。试问仙家何处所?数声樵唱不胜情。”
“九关十三隘”大多是以村庄为依托,民力和一切给养取之于民。关口为内外交通必经之路,两省民众往来,商贾互通,亲戚互走,文化和生活习性极其相似。平时往来,战时共同抵抗外侮,起到保护一方安宁的作用。而今,这些关隘已无作用,随着时间的到迁延,大多关隘已经毁损,残缺不全,只留下遗址作为名胜古迹于此。
八关九隘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为巩固边防,云南巡抚
陈用宾在今盈江、
陇川、
瑞丽边境要塞设
八关九隘驻兵防守。八关分上
四关和下四关。上四关是神户关、
万仞关、巨石关、
铜壁关;下四关是
铁壁关、虎踞关、
汉龙关、
天马关。万历二十三年(1595),设蛮哈、陇巴两守备统领八关。
蛮哈守备统领上四关,陇巴守备统领下四关。八关据险而立,易守难攻。
神户关:位于今
盈江县盏西老关城,原为控制茶山、古永、威缅、迤西等要道。据《腾越厅志》载:“台周三十丈,高三丈,楼高五丈四尺,公署一所。古关门洞深七丈,宽一丈,高一丈三尺,左右有墙,各高九尺。”今古关遗址砖石犹存。
万仞关:位于今盈江县勐弄乡政府南1.5公里的山顶。据《腾越厅志》载:“台周三十丈,高二丈八尺,楼高七丈三尺。”时关址城垣、石基尚存,台周近110米,用
毛石和卵石砌成,中有宽、高约3米多的城门道遗址,仍清晰可辨,
城楼台基上残留镌刻着颜体
大楷书’天朝万仞关’字样匾额一块,已断裂为数节,经拼接后仍较完整。”
巨石关:位于盈江县昔马乡白岩坡,从昔马乡政府步行一小时即到。其关建在山顶石岩上,居高临下,昔马坝子尽收眼底。原为控制户岗、
迤西之要道。今遗址尚存部份城砖、瓦砾;山顶几块拔地而起的巨石上枕着一面高二丈、长十多丈的
土坯墙;有镌刻着“天朝巨石关”的匾额两方,已断裂为数节,经拼接一方较完整,一方残缺不全。
铜壁关:原设在今
腾冲城西南540里的布岭山顶,是控制芒哈、海黑、芒莫之要塞。据《腾越厅志》载:“城垣台周二十丈,高二丈二尺,楼高五丈四尺,公署二所。”清初向东内移50里,内移后所辖边境未失。
新关址设在戛渎山,即今盈江县
铜壁关乡雪梨寨附近。距遗址约200米处,是明万历年间所设守备驻防公署故地,其西北侧是留守署,有遗井一口,存有石壁一方,上镌“
大清乾隆三十九年右营中军”和“龙王神位”等字。原城楼东侧道旁立有高约一米、宽半米的石碑一块,上刻“天朝”二字。
铁壁关:原设在今腾冲城西南540里的西等练山。清道光年间将关址移到今
陇川县邦外乡垒良村西部的板凳山上。1885年中英会勘时,将西等练 山一带划入缅境。
虎踞关:设在原陇川地区的邦抗山,今缅境洋人街之西班候山,距陇川县城章凤六七十里处。
汉龙关:设在原瑞丽地区南部的芒棒山,今缅境
南坎东北部的拱
卯山。1885年中英会勘至汉龙关时,在关址掘得“龙关”二字残石匾额二块,关之石门犹存。该地后来被英国人占领。1960年中缅划界时才与南坎一并划归
缅甸。
天马关:设在原
瑞丽、陇川交界三角地内的西邦欠山上。明
天启《
滇志》卷五载:“天马关在西邦欠山上,台周二十六丈,高二丈三尺,楼高四丈四尺,有公署一所,控制勐广、勐密、勐曲等
要路。”由瑞丽市
弄岛出缅境15公里至曼允,再走一天行程,就到“哈布新蚌”(意为石头为界的地方),即为天马关关址所在地。据说还有一丈多高,周长三个人才能合抱的界碑,顶部有印,还有汉字。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下谕在铜壁关、铁壁关等关内,择沿途要地设立比关口小一个等级的隘所,分别在今腾冲、梁河、盈江、陇川境内设置九隘,由北至南分别是古永隘、滇滩隘、
明光隘、大塘隘、支那隘、
猛豹隘、
坝竹隘、衫木笼隘、石婆坡隘。后来又增设了茨竹隘,但时间不长。九隘无
永久性建筑,立木为栅,定员守卫。前四隘在腾冲境内,后五隘在
德宏境内。
我国现仅存盈江县境内的上四关,1987年
盈江县人民政府在上四关各立一遗址石碑,并上报列为
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