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结构即为剧本的结构,是剧作者根据表现的内容和主题内涵,对一系列人物和事件以不同的轻重主次合理进行的组织安排,达到一个剧本最终想要达到的效果。
名称概述
顾名思义。剧本结构:需要把剧本分为几种结构。
剧本结构上面,普遍认为符合汉语审美,大致可分为起承转合的几个部分。
常见形式
戏剧
1、 定义: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
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
综合艺术。2、 特点: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演出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发生在不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两三个小时内的演出中表现出来。 关于“
三一律”的知识见162页第四段
(2)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中冲突是
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 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 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尾声:与序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启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
3、剧本刻画人物推进剧情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有:
(1)舞台说明:包括
人物表、
舞台美术、环境、音响、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的姿态、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
(2)人物的对白和唱词:包括独白、旁白、对白。是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展开情节、提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
(3)结构形式:分幕分场。幕是大单位,场是小单位
4、戏剧分类:
(1)
艺术形式和
表现手法不同:话剧、歌剧、舞剧、
诗剧、
歌舞剧、
相声剧。
(4)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悲剧、喜剧、正剧(
悲喜剧)。
(5)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北京)、沪剧(上海)、
豫剧(河南)、
吕剧(山东江苏)、
川剧、
汉剧(湖北)、
楚剧(湖北江西)、
晋剧(山西)、
黄梅戏(安徽)等
(6)演出不同: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等 作者和《
雷雨》 作者
曹禺,原名
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1933年在
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
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继《雷雨》之后,曹禺又写了《
日出》《
北京人》《原野》等剧本。《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成就最高。解放后,曹禺有《明朗的天》《
胆剑篇》《王昭君》等剧作。 标题的
象征意义 《雷雨》的标题既点明戏剧情节发生的自然气候:“;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样的天气终于导致夜间雷电交加,风雨大作。与这种
恶劣天气并行发展的是这个封建
大家庭内部也酝酿着而且终于爆发了一场毁灭性的“
雷雨”:四风、周冲触电而死,
周萍开枪自杀……自然界和家庭内部的“雷雨”其实正象征了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作者用“雷雨”为题形象地告诉人们:20年代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场天翻地覆的社会大变革不可避免地即将发生。
1899年2月3日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老舍7岁进私塾, “五四”运动后,用
白话文试作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4年赴英国,在
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陆续写出了《
老张的哲学》《
赵子曰》《
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1930年春回国后任
济南齐鲁大学和
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完成了著名的小说《
骆驼样子》,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七七,,事变后,他离别妻子儿女,只身辗转去武汉、重庆,勇敢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
他特别重视话剧创作,1939年至1943年间,独立完成或与人合著的剧本就有《
残雾》《张自忠》《归去来兮》等九部。
1946年与曹禺赴美讲学,写完了100万字的巨著《
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1949年回国。曾任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得
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
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
老舍是我国“五·四”以来
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写下10多部长篇小说,7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一部4000行的长诗和近300首短诗,近20部译著等,共800多万字。他的作品丰富了世界进步文学的宝库。 作家作品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
戏剧家,诗人。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他曾经在“
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21岁时到
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
李尔王》《
哈姆雷特》《
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
威尼斯商人》等。他的作品是
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590—1600年,包括10部喜剧(如《
仲夏夜之梦》《
威尼斯商人》等),9部历史剧(如《
理查三世》等),3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于此时)等;
第二个时期是1601一1608年,包括7部悲剧(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
麦克白》作于这个时期),4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
第三个时期是1609—1613年,包括3部喜剧(主要是传奇剧)和一部历史剧。
人文主义:(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
李尔王》《
奥赛罗》《 麦克佩斯》)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
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的。教会提出以神为宇宙的中心,人文主义者则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以此来和它对抗。对“人”的肯定,成了
资产阶级思想的核心。
④拥护
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莎士比亚就是这样一位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进步作家是文艺复兴时期
英国文学的杰出代表。
丁西林 丁西林(1893—1974),原名
丁燮林,字巽甫,江苏太兴人。现代著名剧作家,物理学家。
1914年赴英国
伯明翰大学读理科,其间阅读了大量
外国文学作品。
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业余从事剧本创作。主要作品有《一只马蜂》《压迫》等,多为
独幕剧。抗战期间创作的
多幕剧《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以及独幕剧《
三块钱国币》等,表现了强烈的爱国心和
正义感。它的剧作,构思巧妙,含蓄幽默,妙趣横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文化
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丁西林的喜剧风格 丁西林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喜剧作家,作品以独幕剧为主。代表作有《一只马蜂》《压迫》等。丁西林的独幕喜剧比较注意在“趣味”上下功夫,故他的作品多为带有诙谐意味的趣剧。作品简洁集中,浑然一体,能在较为轻松平淡的
戏剧冲突中反映
社会现实,寓庄于谐。
古代戏曲常识
1、 定义:见课本182页第一段
2、 戏曲的有关常识
(1)杂剧结构: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
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 的、结构完整的
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元杂剧一般是一本
四折,只有个别的是五折或六折。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每一折只能用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形成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相当于
现代戏 中的“幕”。元杂剧中还有“楔子”,为结构短小的小戏,一般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对 故事的由来作简单的介绍.,相当于“序幕”,也有在折与折之间演出的楔子,相当于过 场戏:
(2)扮演角色 杂剧的角色分为四个行当: 男角称末行,分
正末,
副末; 女角称
旦行,分正旦,副旦:
净行,以扮演刚猛凶恶的人为主,有男有女,分
正净,
副净 杂行,包括孤(官员),孛老(老年人), 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穷秀才)等。正末、,正旦是两种主唱角色,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剧本叫旦本。
(3)
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元杂剧的剧本一般由
曲词,
宾白、科范三部分组成。 曲词以一人主唱的形式进行。 宾白就是说白,包括对白和独白。 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此外,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用以概括全剧思想,提出本剧剧名。例如,“秉鉴持衡廉访法,
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是戏的全名,“窦娥冤”则是简名. 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
宫调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
全音阶):
正宫、·
中吕宫,
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
乐调(
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
二黄散板、
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
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古代戏曲,鉴赏重点是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4)其他: 元杂剧也称元曲,在
文学史上与
唐诗宋词并称。当时著名的作家就有一百多人其中以马志远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王实甫最著名。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志远的〈
汉宫秋〉郑光祖的〈
倩女离魂〉白朴的〈墙头马上〉王实甫的〈
西厢记〉 元杂剧四大爱情悲剧关〈
拜月厅〉,王〈西厢记,〉白〈〈墙头马上〉,郑〈倩女离魂〉
南戏四大本〈
荆钗记〉、〈
白兔记〉、〈拜月厅〉、〈杀狗记〉。
结构介绍
弗兰泰格金字塔
19世纪德国新古典主义理论家弗兰泰格在《戏剧的技巧》中提出了戏剧的结构“弗兰泰格金字塔”。这个金字塔分5个部分:
1.介绍:介绍背景资料。
2.上升:将事件引向高潮的各种情节。矛盾与阻碍逐渐显现。
3.高潮:戏剧张力最强处。 从此情节将逐渐转弱。
4.下降:高潮过后矛盾形式开始明朗,引向大灾难或者大成功。
5.结局:谜底揭晓,剧情完成。
希德.菲尔德在《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表示
三段式的结构:
2.第二幕:对抗 (情节点2)
3.第三幕:结局
黑格尔“冲突律”
和谐
打破和谐。
重行建立和谐。
黑格尔:
戏剧动作的本质是引起冲突,而真正的动作
整一性只能以完整的运动过程为基础(即冲突的产生、展开和解决)。“冲突”是对本来和谐的情况的一种破坏,这种破坏不能始终是破坏,而是要被否定掉的。
戏剧剧本结构
戏剧结构是由情节、幕场等戏剧要素构成的戏剧存在形态。主要包括情节的安排、分幕分场的处理等内容。戏剧由于受时间、空间的严格限制,所以剧本的
艺术结构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尤显得重要。
戏剧情节,一般是指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各种关系所组成的
生活事件、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
人物的行动及其发展,是戏剧情节的外在构成形式;促成人物行动的动机及其发展变化,则是戏剧情节潜在的动力。因此,有人认为戏剧情节是由意图、达到意图的手段以及这些手段的结局网织而成的。在不同风格种类的
戏剧作品中,有的注重于行动外在的力度(如
情节剧),有的则注重于心理(动机)的深细度(如
心理剧)。
戏剧情节是由一个个场面连贯而成的。场面是情节发展的
基本单位,情节随着场面的次第转移而不断发展。
戏剧情节在作品中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展示
人物性格服务。同时,戏剧情节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艺术效能和
美学价值,能对观众产生吸引力和娱悦作用。在戏剧创作中,既不能忽视情节,使作品缺乏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又不能单纯地追求情节,从而淹没人物形象,使作品缺乏思想深度。
恩格斯曾要求戏剧达到“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
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
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
根据戏剧矛盾冲突的发展进程,一个剧本情节的构成可分为矛盾的开端、矛盾的发展、矛盾的激化(高潮)和矛盾的解决四个部分。
剧本的开端非常重要,因为它的好坏关系到全局的成败;但剧本的开端又相当困难,因为一出戏的开端决不是事件过程的开头。究竟在哪里开始,先让什么人出场,先展示什么情节,如何追述和交代以前的种种情形,都要反复考虑。
开端的作用:简捷而含蓄地在人物行动中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关系、特定环境交代清楚;人物出场亮相,性格应有初步显现;要提出矛盾,造成悬念,指明剧情发展方向,引起观众兴趣。
发展是
戏剧冲突进入高潮前的进展阶段,它在全剧中所占分量最大,也是最关键的部分。剧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矛盾冲突都要在这里展现。一出戏能否紧紧吸引观众,戏剧高潮能否自然合理地到来,也决定于这一部分。
因此,剧作者必须一方面抓住
矛盾双方斗争的发展规律,依据人物性格、层次分明地使矛盾冲突越来越趋于表面化、尖锐化,另一方面又要使矛盾冲突的发展避免直线上升,而应该有波澜,有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此,才能十剧情富于
节奏感,始终抓住观众。
高潮就是矛盾双方经过几个回合的斗争,力量的对比不断发生变化,到最紧张最急剧的白热化程度,也就是决定胜负、成败的转折点。
高潮虽然在全剧中知识短暂的一瞬,但这是揭示
戏剧冲突思想意义,突现人物思想性格最集中最深刻的地方,也是最激动人心的场面。难怪有人说,一切为了高潮。
要写好高潮必须精密布置,善于抑制矛盾的发展,在作好充分准备后,选择最适当时机,让它突然出现。
结尾,高潮过后紧接着就是结尾。结尾应集中交代主要事件的结果,不允许节外生枝,画蛇添足。好的结尾应做到即使观众满足,又留有回味的余地,充分显示作者的思想深度。
2.安排情节结构的主要技巧
①悬念
亦称“紧张”。根据观众看戏时情绪需要得到伸展的心理特点,编剧或导演对剧情作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观众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它是戏剧创作中使情节引人入胜,维持并不断增强观众兴趣的一种主要手法。
戏剧悬念源自心理学中人们由持续性的疑虑不安而产生的期待心理。在西方
编剧理论中最早涉及悬念手法的是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
中国戏曲理论著作中,虽无悬念一词,但
李渔在《
闲情偶寄》词曲部格局一章中提出的有关“收煞”的要求,内涵与悬念基本相似,主张,“令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结果”。
戏剧悬念的构成,主要依靠以下条件:①人物命运中潜伏着危机;②生与死、成功与失败均有可能出现,存在两种命运、两种结局;③发生势均力敌而又必须有结果的冲突;④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行动能引起观众在感情上的爱憎;⑤观众对未来事态发展的趋势清楚。合乎逻辑的剧情发展和对人物的强烈爱憎,是构成悬念的两个重要元素。
悬念在剧本中的运用,一般分为两类:
总悬念与小悬念。亦称整体悬念与主要场面中的小紧张格局。总悬念是全剧主要冲突的焦点所在,在剧本开始即要提出,并随着冲突的上升而不断加强,一直到高潮。它是贯串全剧的
戏剧性结构的情绪支柱。小悬念则属于剧本的每一个发展段落或主要场面中出现的局部紧张情势,它起着不断丰富和加强总悬念,并在每一幕或每一场结束时,把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向下一幕或下一场的作用。
期望式悬念和突发式悬念。期望式悬念建立在对观众不保密的基础上,它是在观众对人物命运和事态发展有一定预感和了解的情况下所造成的期待;突发式悬念则主要依靠对观众保密,通过使观众大吃一惊来加强戏剧效果,是剧情发展过程中出乎观众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复杂情况和险要转折,亦称吃惊或惊奇。
在实际创作中,不同风格类型的剧本,对这两种悬念的运用也各不相同。侧重于
性格描写的,多用期望式悬念;情节戏剧更多地采用突发式悬念。在实际运用中,二者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作者总是通过期望式悬念维持观众的情绪,又通过突发式悬念造成
戏剧情节和观众情绪上的跌宕,从而进一步加强冲突的
紧张性。
悬念的形成、保持和加强,还需要依靠“抑制”和“拖延”的
艺术手法,有的剧作理论也称之为“延宕”或“缓解”。它指在尖锐的冲突和紧张的剧情进展中,作者利用矛盾诸方各种条件和因素,以副线上的某一情节或穿插性场面,使冲突和戏剧情势受到抑制或干扰,出现暂时的表面的缓和,实际上却更加强了冲突的尖锐性和情节的紧张性,加强了观众的期待心理。延宕手法的另一种方式,是在冲突的紧张时刻突然落幕,造成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和间隔,从而大大加强了
艺术效果。
悬念和延宕交替进行的格式,与观众看戏时的精神忍受限度有关,始终不懈的紧张,只会使观众感到疲惫,暂时的缓解,是调节情绪,为进一步紧张作精力上的准备。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矛盾的发展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然迂回曲折有进有退,也必然会产生想不到的变化。要懂得如何在戏里安排悬念,首先必须熟悉生活中
事物发展的规律,
戏剧悬念的美学价值在于是否符合生活发展规律,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突转,也称陡转、突变,指剧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它可以是主人公对自己身份或者与其他人物关系的新的发现,也可以是对一些
重要事实或无生命实物的发现。在创作实践中,发现通常总是与突转相互联用或者同时出现,剧本往往通过发现来造成剧情的激变。例如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第四场,俄狄浦斯为了解救城市的苦难,全力以赴查访杀父娶母的罪人,最后由于报信人无意之中透露真情,发现正是自己在无意中犯下了这一罪孽,于是,一个公正贤明的国王成了一个自我放逐的瞎眼乞丐。
最早提出
发现与突转的是
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第十、第十一章中认为发现与突转是情节的主要成分。长期以来,这两种手法被认为是编剧艺术中最富于戏剧性的技巧,并被广泛使用。在
剧本创作中,好的突转场面不光着眼于剧情的起伏跌宕,而且立足于人物刻画,力求通过情节的合情合理的突转写出人物剧烈丰富的心理变化与感情活动。
③时空交错
根据人物的梦境、幻觉、遐想、回忆等
心理活动来组织舞台时间和空间,把过去、现在、未来相互穿插、交织起来。追求主观真实的现代派戏剧常采用这种
结构方式。它主要导源于“
意识流”。如A.米勒的《
推销员之死》,贯串始终的是威利的心理冲突和
潜意识活动,作者通过威利的神思恍惚、自言自语,在
下意识中听到笛声、笑声,把舞台时空自然地过渡、闪回至以往,又通过第三者的打断,使之回到现实,以此形象地展现人物一生的悲剧命运。
时空交错的
结构方法,突破了传统戏剧按客观时序反映生活的局限,通过多层次、多变化的时空组织,表现人物隐秘复杂的内心生活。但由于人的意识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使用不当,也会形成情节结构上的凌乱、模糊。
中国戏曲由于不拘泥于舞台的写实性,时间与空间的运用历来比较自由,也有一些戏局部使用时空交错的结构手法,着重表现人物内心活动,但不像现代派戏剧那样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与跳跃性。
巧合
戏剧情节是不排除偶然情况的,一切戏剧作品的情节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具有
偶然性因素,可以说排除偶然性就无法构成戏剧情节,正如俗话所说:无巧不
成书。但是,巧必须合理、自然、有意义。要做到
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以及结合。
撰写忌讳
一、写成小说
剧本写作和小说写作是两样完全不同的事,要知道写剧本的目的是要用文字去表达一连串的画面,所以你要让看剧本的人见到文字而又能够实时联想到一幅图画,将他们带到动画的世界里。小说就不同,他除了写出画面外,更包括抒情句子,
修辞手法和角色内心世界的描述。这些在剧本里是不应有的。
二、对白增多
剧本里不宜有太多的对话(除非是剧情的需要),否则整个故事会变得不连贯,缺乏动作,观众看起来就似听读剧本一样。要知道你现在要写的是
电影语言,而不是
文学语言。所以,一部优秀的
电影剧本,对白越少,画面感就越强,冲击力就越大。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写一个人打电话,你最好不要让他坐在电话旁不动,只顾说话。如果剧情需要,可让他站起来,或拿着电话走几步,尽量避免画面的呆板和单调。
三、故事太多枝节
很多人写剧本都写得太多枝节,在枝节中有很多的角色,穿插了很多的场,使故事变得复杂化,观众可能会看得不明白,不清楚作者想表达什么主题。试想如果在一幕电影中同时有十几个重要的角色,角色之间又有很多故事,你叫观众在短短时间里那能把每一个角色记得这么清楚。
剧本的写作和小说的确有天壤之别,小说写的好的人,不一定剧本也写的好。个人觉得剧本更注意对话和节奏的把握,更注意吸引更多人来看。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讲述吸引人的好故事,
写作方法和小说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