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亚目(学名:Ruminantia)是偶蹄目中的一个亚目,其中的动物均是食草性动物,拥有分为多个胃室的胃进行反刍的动作。通过这个结构反刍亚目的动物,可以通过微生物消化其他只有一个胃的哺乳动物无法消化的糖类(比如纤维素)。除反刍亚目的动物外还有一些其他食草动物如袋鼠、叶猴属动物、马科动物和兔形目动物也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帮助消化纤维素。不过这些动物不是使用胃,而是使用大肠来消化纤维素的。
形态特征
因胃具有多室,有反刍能力而得名,对
植食性高度适应,是最进步和最繁盛的
有蹄类。从
始新世开始出现,在
中新世时开始繁盛,逐渐成为占据
主导地位的有蹄类。可分为原始的
鼷鹿下目Tragulina和进步的有角下目Pecora。前者是原始的反刍类,不很繁盛,包括最早的反刍类,原始的成员与
鼷鹿非常相似,但尾较长,和
骆驼科一样胃仅3室,反刍能力尚不完善,体型均小,无角,现仅1科;后者是进步的反刍类,种类数量多,分布广泛,早期类型接近鼷鹿,进步的类型比较特化,胃4室,具有完善的反刍能力,多数种类头上有角,不同类群角的形式不同,现5科。
反刍又称胃复胃或多室胃,包括4个相通的
隔室,从前到后分别叫做
瘤胃、
网胃、
瓣胃、
皱胃。前3个胃室合称
前胃,不分泌胃液,食物在此贮存并可反回口中再次咀嚼;第4个胃室即
皱胃才有真正的
胃腺,可分泌胃液,其消化作用和
单胃动物相同。
分类介绍
鼷鹿科,仅3属4种。外貌似鹿,无角,上犬齿发达,雄性尤甚,伸于唇外;吻尖而窄,鼻孔似裂缝,无
颜面腺和
足腺,脚长面细,每足具4趾。反刍,胃分3室,第三室退化。为热带
亚热带地区的
林栖动物,多栖息在
林缘和
草丛中,性温顺,怕人,不结群,夜间单独活动,行动敏捷,奔跑时似兔,由于体小,极易隐蔽,以植物性食物为食。每年主要在6~7月交配,
妊娠期120~155天,每胎产1~2仔。
鼷鹿属Tragulus包括
鼷鹿T.javanicus和
大鼷鹿T.napu,分布于亚洲热带雨林。我国仅鼷鹿1种,是我国
有蹄类动物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体长50厘米左右,体重约2.5~4.5千克,肩高不足33厘米,
尾长不到10厘米;
掌骨与附骨已愈合而成为单一的管骨;
乳头两对;前肢短而后肢长;身体背部棕褐色,杂有浅色斑,腹部白色,并有1个棕褐色条纹,前胸有不规则的赭褐色
环斑;仅在
西双版纳勐腊县尚勇、勐远、勐腊等少数几个地方有见,数量极少,估计不足100只。
水鼷鹿Hyemoschus aquaticus和
斑鼷鹿Moschiola meminna分布于
非洲中西部
热带雨林中,可爬树。
长颈鹿科,仅2属2种。分布于非洲。牙齿为原始的
低冠齿,不能以草为主食,只能以树叶为主食;舌较长,可以用于取食;具短角,角上被有毛的皮肤覆盖。
长颈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广布于非洲的
稀树草原地带,是现存最高的动物,有8~12亚种,站立时由脚至头可达6~8米,体重约700千克,刚出生的幼仔就有1.5米高;颜色花纹因产地而异,有斑点型、网纹型、星状型、参差不齐型和污点型;头的额部宽,
吻部较尖,耳大竖立,头顶有1对骨质短角,角外包覆皮肤和茸毛;颈特别长(约2米),颈背有1行鬃毛;体较短;四肢高而强健,前肢略长于后肢,蹄阔大;尾短小,尾端为黑色簇毛。[犭霍][犭加]狓(欧卡皮鹿)Okapia johnstoni分布于非洲刚果东部的热带雨林中,保持着很多原始特征,较为珍稀。
麝科,仅1属4~5种(种和亚种分类较多争议)。分布于亚洲东部,大部分产于我国境内。因雄麝在脐部和
生殖器之间有香囊,能分泌和贮存麝香故得名。体长70~80厘米,后肢明显长于前肢,肩高低于50厘米;雌雄头上均无角;雄性具有终生生长的獠牙状上犬齿;四肢趾端的蹄窄而尖,侧蹄特别长;全身褐色,密被波形中空的硬毛,只有头部和四肢被软毛。栖居于山林。多在拂晓或黄昏后活动,听觉、嗅觉均发达。白昼静卧灌丛下或僻静阴暗处。食量小,吃菊科、
蔷薇科植物的嫩枝叶、
地衣、
苔藓等,特别喜食松或
杉树上的
松萝。营独居生活,颇警觉。行动敏捷,喜攀登悬崖,常居高以避敌害。喜跳跃,能平地起跳2米的高度。雄麝利用发达的
尾腺将分泌物涂抹在树桩、岩石上标记领域。在领域内活动常循一定路线,卧处和便溺均有固定场所,不轻易离开故地。夏末上高山避暑,每年垂直性迁徙约两个月,然后重返旧巢。冬季发情交配,
怀孕期半年,夏初产仔,每胎1~2仔。幼麝1.5岁即达
性成熟。在雌麝产仔育仔时期,雄麝泌香。麝香囊大小如
鸡卵,位于
腹肌与皮肤之间,囊口在
尿道口之前约0.2厘米处,泌
香期持续约1周,此时睾丸和香囊肿胀,体温略有升高,进食量减少,尿内所含
17-酮类固醇明显升高,香囊内贮满香液,以后逐渐浓缩成半固体状的麝香。麝香是珍贵的中药材和优质
定香剂,具浓郁香味,
穿透力强,对
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国外仅见于越南北部,有人认为是
原麝的一个亚种。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为我国西部地区特有种。
黑麝Moschus fuscus于1981年由我国学者命名,特产于我国云南北部。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分布于
西伯利亚、
蒙古国和我国东北北和
西北地区。
喜马拉雅麝Moschus chrysogaster分布于
尼泊尔、
锡金和我国
西藏南部
喜马拉雅山北坡部分地区,由我国学者在1981年命名,原认为和马麝同种。由于各地肆意猎杀,所有麝数量均较稀少,为
保护动物。
鹿科,有16属约43种。分为4
亚科:
鹿亚科Cervinae、獐亚科Hydropotinae、麂亚科Muntiacinae、空齿鹿亚科Odocoileinae。分布于
欧亚、
北美洲以及
南美洲的
南纬40°以北地区和非洲西南部。眼窝凹陷,有颜面腺;有足腺;无胆囊。体长0.75~2.90米,体重9~800千克。胃4室,
反刍。牙齿32~34枚。腿细长,善奔跑。多数种类具角,无角种类则具獠牙状上犬齿。角是雄鹿的第二特征(仅
驯鹿Rangifer tarandus雌雄皆有角),同时是争偶的武器,其生长与脱落受脑下
垂体和
睾丸激素的影响。北方的鹿过了
繁殖季节,角便自下面毛口处脱落,第二年又从
额骨上面的1对梗节上面的毛口处生出,初长出的角叫茸,外面包着皮肤,有毛,有血管大量供血,分杈;随着角的长大,供血即逐渐减少,外皮遂干枯脱落。1~2岁生出的初角几乎是直的,以后角的分杈逐年增多,到成年后定型。有角种类的雌鹿如无角亦不具獠牙状上犬齿。雄鹿大于雌鹿。
毛色冬深夏浅,多数幼鹿有白色斑点,有的种类(如
梅花鹿Cervus nippon和
豚鹿Axis porcinus)成体也有斑。足4趾,第三和第四趾发达,支撑身体重量,第二和五趾退化变小。雌鹿有2对
乳头。热带鹿没有固定的繁殖季节,一年发情多次,角也不脱落;温带鹿晚秋至冬季交配,多数
一雄多雌,每胎产1~2仔,多达3~4仔。栖息于苔原、林区、荒漠、灌丛和沼泽。典型的
草食性动物,吃草、
树皮、嫩枝和幼树苗。善游泳。
鹿茸是名贵的中药材,肉可食用,皮可制革。世界各地将鹿列为保护动物。驯鹿是鹿科唯一驯化的
家畜(如我国北方
鄂伦春族)。
叉角羚科Atilocapridae
叉角羚科,仅1属1种,即
叉角羚Antilocapra americana。分布于北美洲。在角的中部角鞘有向前伸的分枝,故名。雌雄均具
永久性的角,角为骨质,不具空腔,亦不分杈,角直立、
侧扁,尖端向后弯曲,长约25厘米,角鞘每年更换。体型中等,体长1~1.5米,尾长7.5~10厘米,肩高81~104厘米,成体重36~60千克,雌体比雄体小;背面为红褐色,颈部有黑色鬃毛,腹部和臀部为白色,颊面部和颈部两侧有黑色块斑;毛被下面为绒毛,上覆以粗糙、质脆的长毛,由于某些
皮肤肌的作用,能使其毛被呈不同角度,以利于保暖或散热。在起源上介于
牛科与鹿科之间。叉角羚奔跑速度快,最高时速达80千米。一次跳跃可达3.5~6米。善游泳。夏季组成小群活动,冬季则集结成上百只的大群。为寻找食物和水源,一年中常进行几次迁移。性机警,视觉敏锐,能看到数千米外的物体。遇险时,臀部的白色毛能立起,向同伴告警。
牛科,有45属137种,分为9亚科:高角羚亚科Aepycerotinae、
狷羚亚科Alcelaphinae、羚羊亚科Antilopinae、
牛亚科Bovinae、羊亚科Cephalophinae、麂羚亚科Cephainae、
马羚亚科Hippotraginae、
短角羚亚科Peleinae、
苇羚亚科Reduncinae。分布于非洲和
亚洲,以非洲为最多。体质强壮;有适合
长跑的腿;脚上有4趾,但侧趾比鹿类更加退化,适于奔跑;门牙和犬齿均退化,但下门牙保留,下犬齿门齿化,三对门齿向前倾斜呈铲子状,由于以比较坚硬的植物为食,
前臼齿和臼齿为高冠,
珐琅质有褶皱,
齿冠磨蚀后表面形成复杂的齿纹,适于吃草;胃4室,反刍功能完善;成年雌雄皆具
洞角,是由额骨的突起衍生出来形成的对称骨枝,不分叉,内部空心,外被可脱落的角质套(角鞘),套在骨质的角心上(骨心),并且随着骨心的生长而扩大;角上无神经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后,不能再生长;一般长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长,且不更换角鞘。其中牛(
原牛)Bos tarurs、
水牛Bubalus bubalis、
牦牛Bos mutus、
绵羊(土耳其
盘羊)Ovis aries、
家山羊Capra hircus等是常见家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