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骍,男,京剧丑角,北京人。出生于1939年,农历己卯年。国家一级演员,曾任中国京剧院青年团团长,荣获过文化部颁发的表演奖。曾参演影视作品《红色娘子军》。
人物简介
1939年出生,北京人。1950年考入
中国戏曲学校,习京剧丑行(小花脸),受业于
萧长华、
高富远、汪荣汉等名师,先后学习《女起解》、《连升店》、《群英会》、《审头刺汤》、《失印救火》、《小上坟》、《秋江》等几十出剧目,1958年毕业后进入
中国京剧院后拜名家
孙盛武为师,先后学习《锯大缸》、《乌盆记》、《野猪林》、《秦琼卖马》等戏。曾在1972年拍摄的现代京剧电影《
红色娘子军》中扮演老四。退休后聘为京剧院三团艺术顾问,参与编导、排演等工作。现任
中国京剧院编导。
同台合作过的演员有
杜近芳、
杨秋玲、
刘长瑜、
孙岳、
毕英琦、
耿其昌、吴玉璋、李长春等。
参加京剧音配像(如《白毛女》饰穆人智)工作。
随团出访过: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芬兰及中国
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除演员外兼任、副团长、秘书长或排练等项工作。
主要作品
上演过《秋江》、《锯大缸》、《群英会》、《乌盆记》、《凤还巢》、《野猪林》等传统剧目;《满江红》、《风雪配》、《双官谱》、《潇湘夜雨》、《大明魂》、《巧断乘龙》、《瘦马御史》等新编移植剧目;《游乡》、《智取威虎山》、《龙江颂》、《红色娘子军》等现代剧中的主角或主要配角。
艺术特色
除专工本行外并能演老旦,老生,花脸等行当角色,在扎实丰富传统技艺基础上力求创新:如《锯大缸》剧中土地变炉匠后的挑子就吸收了地方戏的技巧由原来死(不颤)变成活的(颤动)增加了技巧的难度又具有观赏性。
在创排新剧目《风雪配》、《巧断乘龙》等戏时编创新《南锣》吸收老生行当《四平调…高拔子》等揉进丑行的《数板》极大丰富了丑行唱念作舞的技巧。
另外在扮相上也有新的处理如《野猪林》演
陆谦就不勾《豆腐块》,
新编历史剧《大明魂》中的樊不韪是反面人物却俊扮。
舞台上不仅演行当更是演人物,形像不同性格各异求新求深表演风格细腻洒脱,所演人物优然风趣脱俗而富新意。除演员外并兼任过编导,如《杨门女将》、《花木兰》、《猎虎记》、《满江红》、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一级旅日艺术家
吴汝俊先生《武则天》等多出新京剧。
活动年表
1962年8月11日,农历壬寅年
七月十二日,晚:北京举办梅兰芳逝世一周年纪念演出第四场
1962年
8月11日,农历壬寅年
七月十二日,晚:梅兰芳逝世一周年纪念演出在人民剧场举办第四场,
马彦祥等观摩演出。本次演出由
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办,
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团、梅兰芳剧团、北京市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联合演出。
演出剧目
1993年5月12日,农历癸酉年闰三月廿一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台演出第一场 1993年5月12日,农历癸酉年闰三月
廿一日:
中国京剧院赴台演出团一行97人首次赴台湾演出,他们受《中国时报》和传大艺术公司的邀请,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演出,此为赴台演出第一场。
演出剧目
《杨门女将》(
杨秋玲饰穆桂英,
冯志孝饰寇准,
寇春华饰王辉,刘琪饰杨文广,
刘学钦饰采药老人,
孙少东饰张彪,
陈真治饰孟怀远,
司骍饰杨洪,
王晶华饰佘太君,
孙岳饰宋王,林燕饰杨七娘,
李嘉林饰王文,王望蜀饰柴郡主,
孙元意饰焦廷贵,
张宏逵饰王翔)
1993年5月13日,农历癸酉年闰三月廿二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台演出第二场
1993年
5月
13日,农历癸酉年闰三月廿二日:中国京剧院赴台演出团一行97人首次赴台湾演出,他们受《中国时报》和传大艺术公司的邀请,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演出,此为赴台演出第二场。
演出剧目
《春草闯堂》(
刘长瑜饰春草,
耿巧云饰李伴月,
江其虎饰薛玫庭,
司骍饰王守备,
寇春华饰胡进,刘学钦饰李仲钦,杜福珍饰杨夫人,
吕昆山饰吴独)
1993年5月14日,农历癸酉年闰三月廿三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台演出第三场
1993年5月
14日,农历癸酉年闰三月廿三日:中国京剧院赴台演出团一行97人首次赴台湾演出,他们受《中国时报》和传大艺术公司的邀请,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演出,此为赴台演出第三场。
演出剧目
《白蛇传》(
杜近芳、
刁丽、
陈淑芳分饰白素贞,
于万增饰许仙,刘琪、林燕、
耿巧云分饰青儿,
陈真治饰
法海,
司骍饰艄翁,
张宏逵饰金甲神,赵志强饰鹿童,
吕昆山饰小沙弥,吴树林饰鹤童)
1993年5月16日,农历癸酉年闰三月廿五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台演出第五场
1993年5月
16日,农历癸酉年闰三月廿五日:中国京剧院赴台演出团一行97人首次赴台湾演出,他们受《中国时报》和传大艺术公司的邀请,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演出,此为赴台演出第五场。
演出剧目
《八仙过海》(林燕饰金鱼仙子,
俞大陆饰吕洞宾,孙少东饰李铁拐)
《桃花村》(
刘长瑜饰春兰,
李嘉林饰
鲁智深,刘学钦饰卞玑,
耿巧云饰刘玉燕,
张宏逵饰
周通,王宝利饰刘德明,杜福珍饰刘夫人,
寇春华饰刘蔡,
脱志国饰
李忠,
司骍饰袁有份,
吕昆山饰大头目)
1993年5月19日,农历癸酉年闰三月廿八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台演出第六场
1993年5月19日,农历癸酉年闰三月廿八日:中国京剧院赴台演出团一行97人首次赴台湾演出,他们受《中国时报》和传大艺术公司的邀请,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演出,此为赴台演出第六场。
演出剧目
《卖水》(耿巧云饰梅英,
金文蓓饰黄桂英,江其虎饰李彦贵)
《上天台·打金砖》(于魁智饰刘秀,陈真治饰姚期,
袁国林饰马武,刘学钦饰邓禹,吴树林饰杜茂)
《穆桂英挂帅》(
杜近芳饰穆桂英,杜福珍饰佘太君,吴树林饰杨文广,
金文蓓饰杨金花,
司骍饰杨洪)
1993年5月23日,农历癸酉年四月初三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台演出第九场
1993年
5月23日,农历癸酉年四月初三日:中国京剧院赴台演出团一行97人首次赴台湾演出,他们受《中国时报》和传大艺术公司的邀请,在台中市中兴堂演出,此为赴台演出第九场。
演出剧目
《闹天宫》(
李岩饰孙悟空,
陈真治饰李靖,吴树林饰二郎神,马俊婺饰哪吒,
胡学礼饰巨灵神,赵永敦饰青龙,娄廷荣饰白虎,
司骍饰罗猴)
《小宴》(江其虎饰吕布,耿巧云饰貂蝉,
司骍饰王允)
《文昭关》(于魁智饰伍子胥,王宝利饰东皋公,吴树林饰皇甫纳)
1993年5月25日,农历癸酉年四月初五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台演出第十一场 1993年
5月25日,农历癸酉年四月
初五日:中国京剧院赴台演出团一行97人首次赴台湾演出,他们受《中国时报》和传大艺术公司的邀请,在台北市立社教馆演出,此为赴台演出第十一场。
演出剧目
《杨门女将》(杨秋玲饰穆桂英,
冯志孝饰寇准,
寇春华饰
王辉,刘琪饰杨文广,刘学钦饰采药老人,
孙少东饰张彪,
陈真治饰孟怀远,
司骍饰杨洪,王晶华饰佘太君,孙岳饰宋王,林燕饰杨七娘,李嘉林饰王文,王望蜀饰柴郡主,
孙元意饰焦廷贵,
张宏逵饰王翔)
1993年5月26日,农历癸酉年四月初六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台演出第
十二场
1993年
5月26日,农历癸酉年四月
初六日:中国京剧院赴台演出团一行97人首次赴台湾演出,他们受《中国时报》和传大艺术公司的邀请,在台北市社教馆演出,此为赴台演出第十二场。
演出剧目
《狮子楼》(
俞大陆饰
武松,俞雷饰西门庆,马建华饰周天)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
于魁智、
孙岳分饰诸葛亮,李嘉林饰马谡,
陈真治饰司马懿,
刘学钦饰王平,
司骍、
吕昆山饰老军)
1993年5月27日,农历癸酉年四月初七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台演出第十三场
1993年5月27日,农历癸酉年四月初七日:中国京剧院赴台演出团一行97人首次赴台湾演出,他们受《中国时报》和传大艺术公司的邀请,在台北市社教馆演出,此为赴台演出第十三场。
演出剧目
《三岔口》(
高牧坤饰任堂惠,孙少东饰刘立华,胡学礼饰焦赞,
金文蓓饰刘妻)
《凤还巢》(
杜近芳饰程雪娥,
于万增饰穆居易,
寇春华饰朱焕然,刘学钦饰洪功,
司骍饰程雪雁,李岩饰程浦,杜福珍饰程夫人)
1993年5月28日,农历癸酉年
四月初八日:中国京剧院首次赴台演出第十四场
1993年5月28日,农历癸酉年四月初八日:中国京剧院赴台演出团一行97人首次赴台湾演出,他们受《中国时报》和传大艺术公司的邀请,在台北市社教馆演出,此为赴台演出第十四场。
演出剧目
《春草闯堂》(
刘长瑜饰春草,
耿巧云饰李伴月,
江其虎饰薛玫庭,
司骍饰王守备,
寇春华饰胡进,刘学钦饰李仲钦,杜福珍饰杨夫人,
吕昆山饰吴独)
2009年3月29日,农历己丑年三月初三日,19时30分:北京
梅兰芳大剧院演出
2009年
3月
29日,农历己丑年三月初三日,19时30分:本日
国家京剧院在
梅兰芳大剧院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2009年6月10日,农历己丑年五月十八日,晚: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
本日长安大戏院由旅日
京剧演员吴汝俊演出大型新京剧《孟母三迁》。李长春、
寇春华、李军、
安云武、
朱宝光、
司骍、
徐滢等参加演出。
2009年6月11日,农历己丑年五月十九日,晚: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
本日长安大戏院由旅日
京剧演员吴汝俊演出大型新京剧《孟母三迁》。李长春、寇春华、李军、
安云武、
朱宝光、
司骍、
徐滢等参加演出。
2009年8月7日,农历己丑年六月十七日,8时:王凤朝追悼会举行
王凤朝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兰厅举行。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有
国家京剧院书记刘孝华、副书记副院长刘慧平、艺术顾问
刘长瑜、副院长
宋官林、原副院长魏学策,京剧院老四团演员:
寇春华、
黄占生夫妇、
司骍、蔡军、陈纬,老四团乐队琴师
李广伯,鼓师
苏焕学、京二胡琴师陈文珍及演员:
常贵祥、李瑞祥,鼓师:李朝阳、
苏广忠,乐师:田桐文、
霍建华、王慎举、刘茂发,导演:任凤坡,舞台队:王耀庭、孙嘉林、白永贵、吕锡春。
四团乐队老搭档
李广伯撰联敬悼曰:《杨门女将》又失原创;国粹宝库永留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