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密教”、“秘密教”、“瑜伽宗”、“金刚顶宗”、“真言乘”、“金刚乘”、“秘密藏”、“持明藏”、“总持藏”、“陀罗尼藏”、密乘、果乘等。该宗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为真实言教,行者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名。
渊源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历史的演进,中国佛教至唐朝时已分为成实、俱舍、禅、律、天台、华严、法相、
法性、净土、密等十宗。而在印度发源之地,大要只分两宗,曰显、曰密。显者显然心地也,密者深秘也。站在究竟圆满的佛法来讲实在则法无显密,乃因人而异,佛法本一味,直契如来心海,但应众生不同
根器,唯以不同方法教导,此即因材施教。
密教始祖为法身佛大日如来(音译作摩诃毗卢
遮那,又作
毗卢遮那佛、最高显广眼藏、遍照王如来、光明遍照、大日遍照、遍一切处、遍照尊),大日如来传法
金刚萨埵(与
普贤菩萨同体,又称金刚手、金刚手秘密主、
执金刚、持金刚、
金刚持、
一切如来普贤、普贤萨埵、普贤金刚萨埵),是为密宗第二祖。金刚萨埵据大日如来内证法乐之境界集成密法之两部根本经典――《大日经》和《
金刚顶经》,并将之纳入南天铁塔(然其全息意义乃有情本身法界之塔也),以期待后世有缘者。释迦牟尼佛(
化身佛)
灭度后800多年时,
龙树菩萨(亦翻译为龙猛)开启南天铁塔,亲自从金刚萨埵得受密法,为第三祖。
龙树传法给其弟子龙智,是为第四祖。又过数百年,龙智700多岁时,传法给善无畏与
金刚智,是为第五祖,史称“
开元三大士”的善无畏、金刚智及不空于中国盛唐时先后自印度来华广弘密法,并经一行、惠果等祖师的努力,将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集于一身,是为“两部一具”,形成唐密。
流传
第一节 源于印度
佛教发源于印度。
印度佛教历史,自公元前五、六世纪至公元十二、三世纪,大约有一千八百年历史,总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前、中、后三个六百年。
一、第一时期,前六百年,为
原始佛教和
部派佛教,即
小乘佛教时期。这个时期佛教,由水路南传至
斯里兰卡等
东南亚各国成为南传
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传至中国,迄今仍在云南
傣族等数个
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二、第二时期,中六百年,主要是
龙树-
提婆中观学系与弥勒-无着、
世亲的瑜伽学系两个系统,即
大乘佛教时期。这个时期佛教,分别由陆路及海路传至中国,又从中国传至
朝鲜半岛、日本等
东亚各国,成为北传汉语系佛教,迄今仍在东亚各国流行。
三、第三时期,后六百年,为密乘佛教时期。称此一时期为密乘佛教时期,并非说密乘从此时才开始流传。其实,早在公元二、三世纪时,
密教就由
龙树(亦称
龙猛)菩萨付出,而后一直秘密流传,直到七世纪时取得主导势力,公开流行。
大乘实教原分
显密两部。显部由文殊师利菩萨护持(即般若藏),称为
显乘,或
显教,义理直显心地法门故。密部由
金刚手菩萨护持(即
陀罗尼藏),称为
密乘,或密教,义理甚深密故。金刚手原系法身菩萨,对于学人修密教将入上品
悉地(成就之义)者,乃现身其前而为说法,
佛灭后约八百余年,始由龙猛(即龙树)见诸南天铁塔中,密乘从此昭著于世。
第二节 三个阶段
早期密教。一般称为杂密,即
杂部密教之义,指密宗两部根本经典《
大日经》与《
金刚顶经》未结集流传前,由释迦牟尼佛显说于
佛教经典各部中的密法及陀罗尼密咒等。随着中国译经事业的开展,早在西晋时已传至中国,主要有
菩提流支及
阿地瞿多两个从印度传来的密法系统。流行于汉族地区的许多单行密法,多是早期杂密,它是与显教各部经典的译传与各宗派的开创相联系而发展的。
中期密教。学术界称为纯密,即
纯正密教之义,指由法身佛
大日如来所传密宗胎藏界、
金刚界两部大法,即两部根本经典《大日经》、《金刚顶经》
结集传出后之密教。具体地说,就是由
开元三大士善无畏(716年到长安)、
金刚智、
不空所传之印密,由中国僧人一行、
慧朗、
惠果继传而后形成的“两部一具”之唐密,以及唐密分支:由日本僧人
空海、
最澄习学唐密而在日本分别开创的
东密和
台密。
唐密的两部大法,一曰
胎藏界,系讲
色法,说明
物质世界的
本体与现象,根据胎藏界根本经典《大日经》而建立
胎藏界曼荼罗;《大日经》主要讲述密教的基本教义、各种仪轨和行法、供养的方式方法。二曰金刚界,系讲心法,说明精神世界的本体与现象,根据金刚界根本经典《金刚顶经》而建立
金刚界曼荼罗。《金刚顶经》以大日
如来为自受用身,宣传“
五佛显
五智说”,所谓“五佛显五智”是
中央大日如来的法界
体性智,东方阿閦如来的
大圆镜智,南方
宝生如来的
平等性智,西方无量寿如来的
妙观察智,北方
不空成就如来的
成所作智。其中最重要的是法界体性智,除了法界体性智外,其余
四智都是
唯识所转,采纳了
瑜伽行派“
转识成智”的思想。胎藏界与金刚界两部大法一为从因到果,一为从果到因,本为
不二。既然不二,谈所谓的“金胎合曼”也就没有太大的必要了。
后期密教。学术界认为,“开元三大士”的入唐,致使印度本土可以传授
金胎两部的具德
阿阇梨乏人,为吸引信众并应对重新兴起的
婆罗门教,后期
印度密教不得已引入了婆罗门教的性瑜伽内容,并在后来陆续发展出了易行乘、幻化网、时轮乘,导致佛教被婆罗门教逐渐同化。自公元8世纪起,随着伊斯兰军队的逐步深入,
中亚地区和印度的佛教陆续受到毁灭性打击。回教军队的屡次入侵与彻底摧毁,使佛教在公元12世纪末(约处于中国
南宋宁宗时)在印度本土即告销声匿迹。学术界认为,后期印度密教由于弃舍了大乘戒律,性修成风,是导致佛教在印度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节 东传汉土
一、杂密的传入
在唐密创立之前,印度密教的经典、咒语已逐渐辗转传入中国内地,但这些真言
密咒多数夹杂于各类经典中还没有组织成一个有系统的统一体系,因而只属杂密、杂咒范围,与盛唐译传的密教典籍所说有所区别。
陀罗尼经和真言咒经的汉译,始自三国时代。
竺律炎译出有密咒的《
摩登伽经》二卷,
支谦译出《八吉祥神咒经》一卷、《无量门微密持经》一卷。
西晋永嘉(307-313)中,
西域僧
帛尸梨蜜多罗来华,专门从事陀罗尼法门的传播,据说他本人善持咒术,常诵咒数千言,声音高畅,颜容不改。他译有《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大孔雀王神咒经》一卷、《孔雀王杂神咒经》一卷等。自
东晋起,对杂密的介绍逐渐增多。孝武帝(373-396在位)时,西域僧昙无兰译出《陀邻钵咒经》、《请雨咒经》、《止雨咒经》等二十余部。当时活跃于
北方地区的
佛图澄,“善诵神咒”(《
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
昙无谶早年便“与同学数人读咒”,故而“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咒师”(《高僧传》卷二《昙无谶传》)。南北朝时期,密典的译传有增无减,当时来华的印度或西域僧侣,一般都兼习密咒。隋代
阇那崛多的译经中,密典占有很大比重。
那连提黎耶舍和
达摩笈多两人对密咒都十分精通,如耶舍“每于宣译之暇,时陈神咒,冥救显助立功多牟”(《
续高僧传》卷二)。入唐以后,
菩提流志、
实叉难陀等译家也各有若干密典翻译,就连玄奘、
义净也都曾传译过密法。初唐诸大译家中,没有一人不译介密教典籍的。
随着密典译传的不断趋于繁盛,各种密咒汇编的总集也相继传入中国内地,
如东晋失译《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四卷、梁代失译《
陀罗尼杂集》十卷。这类经典所宣传的密法便是“杂密”(与“纯密”相对,意为不纯或不系统的密法)。杂密的根本经典是《持明咒藏》,即所谓《金刚大道场经》十万颂,于唐代
永徽三年(652年)由
阿地瞿多译出,名为《
陀罗尼集经》,共十二卷。
但在中国佛教史上真正产生重要影响,并形成一个宗派的,乃是把密教正式引入朝廷殿堂的“开元三大士”。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杂密的长期流传与后来
密宗的建立毫无关系。恰恰相反,正是这些杂密的译传和流行,为“开元三大士”等人的传译纯密、建立密宗准备了各种条件。杂密虽不同于纯密,但在某些方面毕竟尚有相似之处。
二、唐密的形成
纯正密教正式传入中国开始于
唐玄宗时期。玄宗开元年间,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三位印度密宗大师先后来到中国弘扬密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开元三大士”,中间经一行、慧朗、惠果等的发扬,形成唐密。
善无畏(公元637-735年):又译净师子,称无畏三藏,是中天竺乌荼国佛手王之子,出家后于
那兰陀寺得遇达摩掬多尊者(即龙智菩萨)为其授胎藏界大法灌顶,为密教五祖。其后,善无畏三藏遵师命,携带佛经,绕道中亚,于公元716年(唐玄宗开元4年)到达
唐都长安,后奉皇帝之诏翻译《大日经》于
洛阳大福先寺。《大日经》为密教之根本经典,由善无畏三藏口述,其弟子
一行阿阇梨记录而成。善无畏祖师传授以胎藏界(理)为主的密法,是为
中国密教正式传授之始,故亦称其为汉地密教初祖。因其具备神通及对密教经典的精通与贡献,善无畏被唐玄宗尊奉为“教主”,
入灭后其真身奉塔于洛阳
广化寺之前庭。五祖善无畏的著名弟子除
一行外,尚有温古、
玄超、
义林、
智严、喜无畏、不可思议(
新罗僧)、道慈(日僧)等。
金刚智(公元663-731年):中印度王子,十岁出家于
那烂陀寺,二十岁受
具足戒,广习大小乘
经律论。三十一岁依止
南印度龙智菩萨受教,七年承
事供养,受学一切密教,受金刚界灌顶传承,为密教五祖。寻游师子国登
楞伽山,闻中国佛法盛行,于唐玄宗开元七年(719)由海路经
锡兰、
苏门答腊至广州,翌年至东都,敕迎于长安
慈恩寺,寻徙
荐福寺,于所住立大曼荼罗
灌顶道场以大弘密法普度
四众,并翻译密经,译有《金刚顶经》、《瑜伽念诵法》、《观自在瑜伽法》等八部十一卷。后示寂于洛阳广福寺,谥灌顶国师、大弘教三藏,金刚智亦为汉地密教初祖。门弟子有不空、一行、慧超、
义福、
圆照等。
不空(公元705-774年):又作
不空金刚,南印度
师子国人,天资聪明,幼从叔父游南海诸国,其后出家,十四岁从金刚智三藏学悉昙章,诵持
梵经,深获三藏器重,尽得五部
三密之法。及五祖金刚智三藏示寂,遵遗命,往印度求法,从龙智菩萨(普贤菩萨化身)受十八会金刚顶瑜伽及大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各十万颂、
五部灌顶、真言秘典、经论梵夹五百余部,并蒙指授诸尊
密印、文义性相等。又遍游五印度,于天宝五年(746年)还京师,为玄宗灌顶,赐号“智藏国师”。不空三藏译出唐密的另一部根本经典《金刚顶经》。后有诏使住
大兴善寺。自天宝至大历六年,译出密部之经轨,凡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密教之盛,此时为最。金刚智及不空两祖师的传授原以金刚界密法(智)为主,后善无畏与金刚智两三藏
金胎互授,并分部将两部大法传授给不空祖师,六祖不空随集两部大法于一身,即“两部一具”,此即唐密的最突出特点,不同于以往印度密教的“两部分传”。不空祖师后期主要活动于
西安大兴善寺,历任三代国师,他还是中国
四大译经家之一,建立了
梵语与汉字间严密的音韵对照组织,以解释咒语实义于其弟子。
不空祖师弟子众多,杰出者有金阁寺含光、新罗慧超、
青龙寺惠果、崇福寺慧朗、
保寿寺元皎、
觉超,世称“六哲。
慧朗 唐代僧,不空灭寂后继承
传法灌顶之位。慧朗为不空晚年的得力弟子。大兴善寺持诵僧二十一名请愿文中他举第一。不空殁后成为大兴善寺翻经院检校之职,于不空之一周忌或三周忌,敕补为大兴善寺
上座。此间慧朗之上奏文达十余文,列入《表制集》之弟子文中,以他为最多,且是不空灭后之中心人物,也是不空的后继者。
因不空传法弟子多,代宗为防止诸弟子间对继承人问题发生争执,特于不空灭寂次日即大历九年(774)六月十六日,下敕警示诸弟子等。说:“和上为三代国师,门徒稍众,宜各相和顺,住瑜伽观行,依本教修行。如有违诤者,即录名奏来。”(注)过了六天,不空入葬之后次日,代宗
敕令:“僧慧朗专知检校院事,兼及教授后学,一尊一契有次第者闻奏”。(注)这样就确定了慧朗的法定继承人地位。另据《
行状》《
并序》等记载,则知慧朗之继位乃不空早有安排。
公元774年六月六日牒,不空奏准制定兴善寺翻经院灌顶道场和文殊阁道场持诵僧二十一人,以慧朗为诸弟子之首,奏文说:“其慧朗等二十一人,并久探秘藏,深达真乘,戒行圆明,法门标准。”
公元775年六月十五日不空忌日,慧朗主持周年入塔小祥斋,代宗赐千人供,兼赐茶200串,准度弟子2人。
公元776年二月,代宗敕天下僧尼持诵《
佛顶尊胜陀罗尼》,限一月精熟,每日诵21遍,每年至正月一日进具所诵遍数,慧朗上表称谢。四月五日,慧朗上表请求在本院不空影塔处敕制立碑,后于建中二年(781)十一月十五日立碑,由
银青光禄大夫、
御史大夫、
上柱国、
冯翊县开国公
严郢撰文,银青光禄大夫、彭王傅上柱国、
会稽郡开国公
徐浩书。十二月,
功德使李元琮殁,慧朗上表请求续置功德使。
公元777年不空三周年忌日,慧朗又主持千人
斋会,代宗赐茶200串,并遣使慰问。
公元778年正月,慧朗率本宗僧人53人持念祈雪,
入春降雪,上表称贺,其中说他们53僧“每在道场,为国持念,自正初已来,互相策励,或有七日不食,或有经旬忘寝”。可见其效力至诚。代宗批文慰喻说:“师祈祷精诚,膏
泽普沾,至诚所感,当用慰焉。”四月十四日,代宗敕补慧朗为大兴善寺上座,并总领寺务。十月六日,依敕度韩王长女为尼,并上表称贺。十一月,慧朗奉敕往五台山修功德。
慧朗得不空
金刚界五部密法传授,在崇福寺和兴善寺有弟子多人,其中传延法脉、最为著名的是天竺,时称天竺
阿阇梨,住崇福寺弘密。
唐 严郢 《兴善寺大广智不空三藏和尚碑铭》:“后学升堂诵说,有法者非一,而沙门慧朗 ,受次补之记,得传灯之旨,继明
佛日,绍六为七,至矣哉!”;唐 赵迁《
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也载:“僧弟子慧朗次承
灌顶之位”;《碑铭并序》亦记载说:“后学升堂诵说,有法者非一,而沙门慧朗受次补之记,得传灯之旨,继明佛日,绍六为七。”(注)此载慧朗“受次补之记,得传灯之旨”;即慧朗为七祖传灯阿阇梨。
惠果(746~805)唐代僧。
京兆府昭
应县(陕西)人,
俗姓马,世称青龙阿阇梨。童年入道,初从
昙贞研习诸经。年十七随昙贞入
内道场,于众
中超迈特出,遂为不空三藏赏识,尽传其三密
法要,二十岁正式出家受具足戒。复从善无畏弟子玄超受胎藏及
苏悉地诸法,从不空受金刚界密法,并融会二者,建立‘金胎不二’思想。此后常应诏入内道场为代宗、公主等修法,并继不空
法席,为青龙寺东塔院灌顶国师,故又称青龙和尚。历任代宗、德宗、顺宗三朝国师,倍受崇敬。师博通显密内外群经,启迪后进不遗余力,四方从学之众常多达数千人。各国入唐求法者多从师受密宗教义,曾授密法仪轨予日僧空海、新罗僧
惠日、悟真等,而将此宗传入日本、新罗。
永贞元年示寂,世寿六十。空海奉敕撰其碑文。著有
十八契印、阿阇梨
大曼荼罗灌顶仪轨、大日如来剑印、金刚界、金刚名号等各一卷。其中,十八契印所说为密教修法之根本形式,为密教重要著作之一。
惠果为三朝国师,为不空之后唐密的传法大阿阇黎,一生致力于传扬两部大法,真正体现了“两部一具、金胎不二”的唐密特色。他创绘金胎两部大曼荼罗,创制金刚界诸尊金刚名号,完成两部一具之传授,弟子遍及海内外。其弟子受法情况如下:
两部传法弟子::惠应、惠则、惟尚、誓弘、惠日、空海、义满、义明、义照、
义操、义愍等;
单受胎藏法者:悟真、义澄、法润等;
单受金刚界法者:义证、义一、吴殷、义智、义圆等;
另外受法弟子还有:义恒、义云、智兴、行坚、圆通、义伦、义润、开怌等。
其中义操和空海为正嫡;义操嗣青龙寺法灯,传出弟子
义真、海云等。
故惠果所传弟子得法者并非只有日本
空海法师一人。所以自慧果阿阇梨后。唐后再无
秘法之说实为空谈。
东传日本
东密
东密指流传于日本之唐密分支,因其是大日如来的真实言教,故称真言宗。开祖为弘法大师空海(774-835),根本经典为《大日经》(善无畏译)、《金刚顶经》(不空译),称为两部大经。另又依《
苏悉地经》、《瑜祗经》、《
释摩诃衍论》、《菩提心论》、《
大日经疏》等经轨与论释。此外,空海大师自撰之《
十住心论》、《秘藏宝钥》、《辨显密
二教论》、《
即身成佛义》、《声字实相义》、《
吽字义》、《般若心经秘键》等亦极为重要。其教义大纲系讲说六大(体)、
四曼(相)、三密(用)等三大圆融,建立两部曼陀罗,而以‘即身成佛’为其主旨,自空海极力弘传,依据显密二教判与十住心而建立横竖二判之纯密教,以表示胜于其它诸宗。可见,东密完全习学于唐密,同时,东密十分重视空海和尚的思想。密宗虽衰绝于印度、唐密隐没于中国,其仪轨、经文等史籍却于日本直传。
延历二十三年(804年),空海和尚入唐,师事惠果三个月,惠果阿阇梨将密法仪轨、经文等无遗地传于空海和尚。空海和尚于大同元年(806年)返国后,先于
高雄山寺造坛灌顶(
弘仁元年,810年),又于高野山建立真言宗根本道场(弘仁七年),后再得赐
东寺(即
教王护国寺),建立灌顶道场(弘仁十四年),遂又称真言宗为东密。
东密门人甚多,以真济、真雅、实慧、道雄、圆明、真如、杲邻、泰范、智泉、忠延等十人最为杰出。空海与此等门人大扬
宗风,而予日本
平安时代社会各阶层以极深之影响。空海寂后百年顷,事相之传承分成小野、广泽两大流派。然中世以来,一些真言宗的僧众提出,大日如来的本地身不说法,说法的是大日如来的
加持身,这一见解有别于传统法义,由此形成了新义真言宗一派,相应称坚持传统法义者为旧义真言宗。究其实质,新旧义的区分缘于对佛法特别是密法欠缺真正体悟,只是执着于文字相,于修证没有丝毫意义。
台密
台密指的是
日本天台宗所传的密教,有别于真言宗的东密。主要源于天台宗的
传教大师最澄及圆仁、
圆珍所传,以
比睿山延历寺及
园城寺为中心,后由五大院的安然和尚集其
大成。
延历二十三年(804年,唐贞元二十年),最澄和尚入唐,从天台宗道邃、
行满学天台教义外,并随灵岩寺
顺晓(从不空与一行分别受金胎两部大法)受
三部大法及印契等。返日后又从空海大师受灌顶,
特以止观(天台)、遮那(密教)两业为修学课程,主张“圆密一致”,此为日本天台密教之滥觞。其后,承和五年(838年),
慈觉大师圆仁亦入唐,仁寿三年(853年),又有智证大师圆珍入唐求法,三者即台密法流的根源。最澄之后称
根本大师流,圆仁之后称慈觉大师流,圆珍之后称智证大师流,一般统称根本三流或台密三流。
台密主要依据的经典为《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及《瑜祗经》,并称五部秘经。其实质是将天台宗与唐密、律宗和禅杂揉在一起,已经非纯正唐密了。
东密
尽管有上述差别,但综合二宗可发现,日本所传密法,均为盛唐时由中国传去,然由于传授师门之异,到了日本又分为“东密”和“台密”两派。东密开祖空海和尚得传不空三藏门下高徒惠果之密法仪轨、经论,回国后于高野山根本道场及京都东寺等大弘密教。而与空海同时来唐求学之传教大师最澄于天台山
国清寺师事
道邃大师习天台心法之同时,又从沙门顺晓受灌顶习密教,回日后再受灌顶于空海和尚,将天台教法密教化,创立了天台密教,一般称之为“台密”。天台密教,已经是演化了的非故唐密法,它以故唐天台宗教义为基础结合了禅宗、律宗和密宗教义。可见,东密实质习学于唐密,保持唐密仪轨、经论等较为完整。
密法乃故唐祖宗法宝,东密也确实原汁原味保存其仪轨、经论等。东密是由空海和尚于
汉地习学唐密后回日本创建,其渊源乃属故唐,及后东密也有
回传中国,是以汉地应该称之为“东密”。究密法传承实质,印度中期密教、盛唐密教和日本密教本然一体。
民国时期,国内大德赴日学习密法的以“东密”为主,惟有持松、谈玄两法师兼修了台密,且
持松法师更有东密古义、新义三个阿阇梨位,世所罕见。至于传承流派,因为1200年的变化很多,但变化的是形式,其仪轨、经论等实质依然是源于唐密。
日本华夏
唐密仪轨、经论等借助东瀛之地得以完好保存,并反哺华夏,早在惠果和尚的预料之中。据史料记载:
惠果和尚乍见空海,含笑喜告曰:“我先知汝来,相待久矣,相见,大好大好。报命欲竭,无人付法,必须速办香华,入
灌顶坛。”于是,三个
月将两部大法传承完毕,又嘱空海曰:
“……早归乡国,以奉国家,流布天下,增苍生福。则四海泰,万人乐,是则报佛恩师德,忠于国孝于家也。义明供奉,弘法于
禹域,汝其行矣,传之东国,努力努力!”
“义明供奉,弘法于禹域”,意思是说,应当明白有义务、有责任供奉两部大法,并弘法于华夏。
这是惠果的预言与期待,也是华夏有情的心愿与期望。
民国时期复兴
唐密在盛唐时期盛极一时,然至晚唐已露衰微端倪。到了宋代,虽尚有法贤、
施护、
法天、
天息灾等一批译师继续译出大量密部经论,然在
教理上已无多发明。元代所弘
传者非纯正密教,乃是印度后期密教和藏地风俗结合后形成的
藏密,明清两代亦大体如此,且主要是基于政治上的考虑,同时,其流传也仅限于宫廷和贵族阶层,民间不得随意传授。因此,总体来说,唐密自元代以后,在中国内地基本上是隐没了。
最早赴日学东密的是江西的
桂伯华。他大约于清末的1906年前后赴日本留学,到民国四年即1915年三月病逝于东京时止,计有十余年,但其在国内影响甚微。随后,出家僧中赴日学密的逐渐增多,先后有大勇、持松、显荫、
曼殊揭谛(纯密)、谈玄等在东密根本道场
高野山学习密法后带回中国。居士界则有
顾净缘、程宅安等。
当时的佛教界领袖
太虚大师对此十分关注,曾说:“诸师接踵东渡,人才济济,绝学有重光之望矣。……考其数人中,于教理素有研究者,只大勇、持松、显荫诸师耳,故真能荷负吾国密宗复兴之责任者,亦唯其三人耳。”(太虚《中国现时密宗复兴之趣势》,文载《海潮音文库》二编《
真言宗》)
大勇法师于1919年依
太虚法师出家,1922年冬入日本真言宗
高野山大学,专修密法,经一年左右,得
阿阇黎位,乃于1923年10月回国,仅三、四个月即先后在上海、杭州、武汉等地开灌顶坛十余次,皈依及
学法者达数百人之多。一时,中断千年之久的密法,顿显重兴之势。然佛法深奥,有情体悟各殊。由于当时学法时间短,且侧重
事相,忽视
教相,大勇对密法的理解受到其依止上师
金山穆韶大阿阇梨的批评。金山穆韶大阿阇梨在《
弘法大师之佛教观》中说:“然嗣后于
支那刊行之《
海潮音》之杂志,见有大勇法师发表于关于密教之论文,似于弘法大师之佛教观,有不充分纳得大师教义之处,甚为遗憾焉。由是,余草一文,欲匡法师之谬见。”后来他转而入藏,惜中途病故。
显荫法师于1923年冬到达日本高野山的,次年春回到上海,然仅过半年即因病圆寂了,年仅二十四岁。显荫法师天资聪明,慧解过人,可惜未能展其雄才,骤而
英年早逝。
持松法师与大勇法师一同东渡,于高野山依金山穆韶大阿阇梨修学古义真言宗密法,得三宝院流五十一世传法阿阇梨位,1924年春回国。先于上海传法,后于是年夏应邀至武汉任洪山
宝通寺住持,并开坛传法,并在宝通寺内建造
法界宫、瑜祗堂、五轮塔,购置各种法器,请人绘制诸尊
曼陀罗,使洪山宝通寺一时成为密法重兴之根本道场。后法师又乘赴日出席
亚洲佛教大会之机,续留东瀛学法,再得新义真言宗传法院流、古义真言宗中院流两个阿阇梨位,并专习台密仪轨,于事相教相均融会贯通,影响甚巨(详见第二节)。
总体来看,上世纪的“密宗热”对社会重新接触认识密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无庸讳言,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问题的症结要么是“不如法”(越三昧耶传授、
非器传授),要么是缺乏大小乘根基,要么对密典歪曲理解,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失去了大乘戒律的制约。这也是民国时期密法热不能持久的根本原因。
持松法师
持松法师(公元1894-1972年),现代高僧。俗姓张,法名密林,因慕名玄奘,自号师奘沙门,
因修密受灌顶,又号入入金刚。法师出生于
湖北省
荆门县(现
荆门市)
沙洋的一世代书香门第。17岁时感人生之无常,投铁牛寺出家,后往
远安县观音洞居住。1913年往
汉阳归元寺求戒。戒期后,往
禅堂,一心参禅。1914年,适闻
月霞法师在上海办华严大学,欣然投试,
被录取,师事三载,对大小乘经论,各宗教义,深有所得。1917年随月霞法师赴归元寺及
宜兴、
盘山。七月随居常熟兴福寺。半年后,月霞法师示寂,次年二月,嗣法月霞法师接任
兴福寺住持。五年中:偿还积债,赎回
寺产;两次传戒;设华严
预科学校;授课之余,撰《
摄大乘论义记》十卷,《释迦如来一代记》一卷。1921年,受太虚法师之邀于杭州
净慈寺讲《
八识规矩颂》,再次传戒,
度僧百人。次年春,先赴
汉口九莲寺学校,讲《摄大乘论》,旋至
武昌佛学院,讲授《
观所缘缘论》、编《观所缘缘论讲要》一卷。后杖锡安庆
迎江寺,讲《十二门论》。1922年冬,因阅《法轮宝忏》,深感
瑜伽宗密义难解,且原在中国盛行于唐,久已不传,而今其仪轨、经论仍盛行于日本,遂立志习学千载之绝学,毅然辞去兴福寺方丈之职,孤身东渡日本,礼高野山五十世阿阇黎金山穆韶,习古义真言宗,得五十一世阿阇黎位,上师赐灌顶,号入入金刚。后因东都地震,加之川资告磬,遂归国,旋赴杭州菩提寺为信众
结缘灌顶。1924年春,武汉佛教界暨两湖巡阅使萧珩珊(
萧耀南)、李香庭、汤乡明、
李开先、陈元白等迎请来鄂主持武昌洪山宝通寺。法师来此,讲经传法灌顶几无虚日,其《自述》说:“两年中,先后受灌顶者数万人,是五代以来所未有也”。
1925年秋,法师随
中国佛教代表团赴日本
东京参加亚洲佛教大会。会后至
新泻县,从权田雷斧大僧正受
新义真言宗各流灌顶,得“新义真言宗
传法院流相承血脉――密林第四十九世阿阇梨位”。次年,赴京都
比睿山延历寺,习台密仪规。卒业后,再赴高野山依金山穆韶再受三宝院
安祥寺各流传授及口诀,兼习梵文文法,得“高野山古义真言宗中院流引方血脉――密林第六十四世阿阇梨位”,尽得铁塔正传血统一脉。1927年归国。抗日期间,法师蛰居
欧阳竟无大居士所购赠之上海圣仙寺,杜门谢客,拒敌伪之所诱,如是数载。1947年3月,上海
静安寺恢复十方丛林选贤制,法师被推为住持,兼任静安寺
佛学院院长。次年创办《
学僧天地》月刊,担任名誉社长。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先前有人劝持松法师去台湾,为其婉拒,随继续住持静安寺。1953年,在静安寺设立密法道场。此后,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上海佛教协会副会长、会长;上海市
人民代表。1956年,随中国佛教代表团赴
尼泊尔参加第四届世界佛教大会。1957年,率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赴
柬埔寨参加释迦牟尼涅般2500年周年纪念庆典。1964年,随中国宗教代表团出席在日本召开的第一届
世界宗教徒和平会议,并多次出访尼泊尔、
缅甸、日本、
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国。1972年法师自感来日不长,墨书毛主席诗词、法华碑文、
圣教序、
兰亭集序等馈送诸友。11月16日,于入寝定中安然圆寂。法师示寂于上海,而塔于常熟虞山兴福寺,并设纪念堂于静安寺,世寿七十有九,戒腊五十。
持松法师爱国爱教、爱人民、爱和平,功德无量,高山仰止,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他被选为人民代表,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每次国庆节都应邀登上观礼台,参加检阅典礼,他和海内外许许多多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英诚挚交往,以其学识广博,待人真诚,富有智慧,赢得了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和广大信众的称赞与敬重。
持松法师生前结缘灌顶人次众多,超晔等居士得到良好法理熏陶,并培育指导多名优秀密法行者。
回传台湾
随着
台湾佛教的兴盛,密法在台湾也得以弘扬,今只略举2位台湾密法大德,以作说明。
悟光阿阇梨
悟光阿阇梨,法名悟光,字全妙,传
临济宗竹溪寺眼净老和尚暨
日本佛教真言宗高野山派
金刚峰寺中院流法脉,为台湾佛教真言宗五智山光明王寺第一代传灯大阿阇梨, 阿阇梨俗姓郑,台湾
高雄县
内门乡人,生于民国七年十二月五日,离开娘胎落地之时,即颈缠
脐带、两膝跪地、双手握拳,有如僧人颈悬念珠,双手合掌拜佛之势,实慧根夙备乘愿再来者也。
阿阇梨幼学时,即聪慧过人,灵动机巧,同侪间嬉戏,每装扮佛道礼拜仪式模样,显现出
善根宿植。于国校五年级时,即向当时学校日籍老师预言:将来
收音机会如
香烟盒般大,可置于口袋;在家中高坐即能欣赏电影,不必去戏院;打电话不必经交换机接线,全世界到处都可以通话,并看到对方真面目;电线将全面地下化;又言会发明人体分解术,将人
光化,瞬间往返各地,诚轻而易举事,所言之语全证诸事实,无不令人讶其巧思慧心,不与俗同之独特卓见。
阿阇梨力慕高远,志切宏博,勤阅藏经,苦参
禅法,诸方耆宿,莫不赞奖。其后随贡噶老人 - 申书文,再习藏密。然而上师虚怀自御,不自满意,竟而独入六龟深山,结茅荒涧,抑志深修,持咒阅藏穷研诸家典籍,亲证历代法案,于禅录之外,兼及语疏,复及密部。悟密旨所寄,不在
简册,若欲求融,应当另行筑求。
阿阇梨于六龟深山闭关阅藏时,知有绝传于中国之真言宗,广布日本已达千余年,期间国内颇多高士欲赴日习法,或不得其门而入,或未获其堂奥,虽于民国年间或有弘传,然以中辍。故
发心亲往日本求法,遂于1971年六月远渡东瀛,入日本高野山金刚峰寺,依中院流宣雄大阿阇梨攻习金胎两部,
三昧五观,刻苦修证,获阿阇梨位,并嫡传中院流,登第五十四世传法大阿阇梨位,从此真言法脉再回流
此土。
1972年,获授『大阿阇梨』位,返回台湾,勤于弘法教化。先后分别蒙高野山真言宗管长大
僧正『高峰秀海』颁授『大僧都』之位,管长大僧正森宽绍 ,再授『少僧正』之位,并应允披紫色衣之荣耀。1981年,以【生活禅】一书,获美国
联合大学夏威夷
太平洋学院颁赠『荣誉哲学博士』学位。
阿阇梨1972年返台后,随即于竹溪寺『一真兰若』(后易名『妙明精舍』)开坛传授真言教法,并成立『佛教布道所』,展开各地讲经弘法工作。翌年,首创道场于台南,适有信众捐赠『龙山内院』为密教布教所,经整修后,于1974年落成启用,即为『真言宗光明王寺台南分院』。1980年,因信众日益涌增,又于
高雄市左营购屋创立『真言宗光明王寺
高雄分院』。1981年,于
美浓镇建『造化庐』为龙肚道场,真言宗总
本山筹建工作因之露出曙光。阿阇梨愿力弘深,
佛力加被,1983年,有人建言,内门旗山交界,向称明秀,识者许为圣域,既谋弘大法,可藉以为基地,故请之临鉴。阿阇梨乃偕五智山光明王寺众往观亲视,登临展望,大加赞许,且说
偈言:
左旗右鼓峙楠仙 凉伞高耸入西巅
龙吟雨化圆潭月 虎啸风云岫口烟
威音留下空王地镇在五智山中天
吟毕,告示随众:我初得法之时,于东瀛金刚峰寺发愿,誓持所学,归还我土,重兴密法,追继唐朝开元盛期;及归国以来,开教所、设
讲院、立道场、不遗余力,遇此佳壤,堪充
瑜伽密教重振之基,何其幸运!希望诸君共同于此创立密宗根本梵刹,为我密宗开别生面。阿阇梨遂将此地命名为『五智山』,全名为『五智山真言宗光明王寺』台湾总本山。随众遵聆教言,连袂奋起,集资纠力,开荆辟棘,合力垦植。于七十九年三月动工,十年间,光明王寺从地涌出,万佛宝塔凌空显姿,1999年十月大殿工程毕竣。阿阇梨于开山期间,为
弘法利生亦奔走各地,先后又于台北、香港二地分别设立了『光明王寺台北分院』、『光明王寺香港分院』。
成观阿阇梨
成观法师:台湾大毘卢寺住持、美国遍照寺住持。
台北市人,1947年生,1988年7月于美国
纽约庄严寺住持天台宗第45代传人显明老和尚座下披剃,同年于
台湾基隆海会寺受
三坛大戒。
学历:
佛学经历:
美国德州闭关三年(1984——1987年)
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第五十三世传法灌顶阿阇梨(1996年)
贤首宗(华严宗)兼慈恩宗(唯识宗)第四十二世法脉传人 (2010-)
楞严座主
法华译主 (英文版)
【著作】
《美国心战纲领》(译作,一九七九)
《说服:行为科学实例分析》(译作,水牛出版社,一九七九)
《楞伽经义贯》(大乘精舍,一九九O初版;佛陀
教育基金会,一九九四、初版二刷;
高雄文殊讲堂,一九九五、第二版)
《三乘佛法指要》--
卡卢仁波切手稿(译作;大乘精舍《慈云杂志》,一九九O)
《
禅之甘露》(英汉合刊,毗卢,一九九五第二版,二OO二年、第三修订版)
《
心经系列》(毗卢出版社,一九九七初版;一九九八、初版二刷)
《北美开示录一、北美开示录二》(原名北美化痕)(毗卢出版社,二OO一)
《佛性三参》(英文版,毗卢出版社,二OO二)
《入不思议处》(英文版,毗卢,二OO二)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毗卢出版社,二OO二)
《佛教逻辑学--因明入正理论义贯》(毗卢出版社,二OO二)
《观所缘缘论义贯》(2007年8月初版)
《八识规矩颂义贯》(2008年7月初版)
《六离合释法式义贯 》(2008年7月初版)
《地藏法门系列》(2009年9月初版)
《华严法门集要》(2010年7月初版)
【英文著作】
佛典英译 :
The Sutra of Forty-two Chapters 佛说四十二章经
The Diamond Prajna-Paramita Sutra and The Heart Sutra 金刚经、心经
The Dharmic Treasure Altar-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六祖法宝坛经
The Sutra of Consummate Enlightenment
圆觉经The Sutra of Terra-Treasure 地藏经 等等
专题述着 :
The Sweet Dews of Ch’an 禅之甘露
Three Contemplations Toward Buddha Nature 佛性三参
Tapping the Inconceivable 入不思议处 等等。
大毘卢寺系由释成观法师於1991年6月创办,当时名为「大毘卢弘法院」,院址设在
北投温泉路,并向
中国佛教会登记为团体会员。同年十月,即由北投迁至台北市
文山区(
景美)现址迄今。其後於1995年本寺於第一次内部整修後,即改名为「大毘卢寺」。
本寺所修之法门,以禅密为主体,而兼容他宗。所修密宗者,则系真言宗,即俗称之「东密」,此即唐朝日本弘法大师(大师出家法号空海,「弘法大师」之号乃
日本天皇所赐)渡海到中国长安、青龙寺,由惠果阿闍梨亲传的「三国传灯」之正统如来密教仪轨、经论 (三国者,印、中、日也)。此密教在中华即称为「唐密」,弘法大师传入日本後,发扬光大,传承不断,即称为「东密」(以其最初设坛灌顶系在京都之「
东寺」,故名)。惜乎在
唐武宗毁佛之後,密教在中国即一蹶不振,逮至
明太祖昭令禁止设立密坛,密教隐没山林。兼以元、清两代内廷提倡
喇嘛教,更使正统密教的真面目鲜人得知。成观法师於1990年前後,於美、台各地参学藏密、唐密、东密,并於1991年开始,至日本真言宗的总本山、高野山(弘法大师所创之真言宗总本山),修学真言宗密法。六年之间辛勤往返,终於完成学业,於1996年8月8日入坛受金胎两部大法传法灌顶,得阿闍梨位,是为三国传灯真言宗第五十三世阿闍梨。
回传大陆
真圆法师,1963年出生于
陕西省
扶风县。1986年毕业于
北京医科大学,获
医学学士学位。1994年皈依
清定上师,1998年皈依
茗山法师。1999年,从超晔上师于上海静安寺持松法师纪念堂,得持松法师假手灌顶,正式修学东密,即成为持松法师再传弟子。2004年东渡日本,于真言宗根本道场高野山依止
静慈圆阿阇黎。2005年在高野山金刚峰寺剃度,后入真言宗最大加行道场宝寿院受具足戒。
2006年3月,真圆法师在高野山道场加行完毕,金胎两部投花均为大日如来,并从松长有庆大阿阇黎受金胎两部大法灌顶授职,得东密中院流五十四世传法阿阇黎位。后从中西启宝大阿奢黎受中院流“一流传授”(即接受该流派的全部修法仪轨,包括各个本尊独立修法次第,其中有“法王位”),获得传灯阿阇梨位。2008年于高野山大学获密教硕士学位。
真圆法师承传的东密法脉如下:
中院流血脉---
大日—金萨—龙猛—龙智—金智—不空—惠果—弘法—真雅—源仁—圣宝—观贤—
淳佑—元杲—仁海—成尊—明筭—良禅—兼贤—房光—觉善—良任—佑遍—定范—赖审—玄海—快成—信弘—
宥快—
成雄—快尊—良雄—仟遍—严雅—快旻—觉暹—政遍—朝印—宥盛—朝遍—政与—舜政—圆与—政觉—英同—妙瑞—本初—龙海—隆镇—清贤—龙晓—金山穆韶—松长有庆—真圆共五十四世。
三宝院流血脉---
大日—金萨—龙猛—龙智—金智—不空—惠果—弘法—真雅—源仁—圣宝—观贤—淳佑—元杲—仁海—成尊—义范—胜觉—
定海—元海—实运—胜贤—成贤—宪深—实深—觉雅—宪淳—隆胜—
隆舜—经深—隆源—
隆宽—隆济—贤深—澄慧—源雅—深应—雅严—源朝—宽济—有雅—宽顺—性善—妙瑞—密门—龙海—隆镇—荣严—智等—穆韶—密林(持松法师)—超晔—真圆共五十三世。
真圆法师法语:
东瀛有密藏,本传自故唐;
今生只身入,擎回济国邦。
观点释疑
转自释真圆的博客
许多佛子都问及“唐密有没有性双修”,此问题正式回复如下:
⒈唐密中有双身观,但绝对没有性双修;为什么有双身观,以及如何观修等涉及密法的三昧耶戒恕末学不便透露,但绝对不是邪淫的。
⒉佛法不论显教抑或密教都是因众生根基而开设的方便法门,故一切佛法都是利生为本。如果说性修可以
证空而成就无上道,那就是
大妄语。试问那些热衷性修的佛子,你们的父母姐妹兄弟也是有情之列,他们(她们)当是佛子们感恩的对象,既然性修可以成佛,那么性修法门就是“利益有情”的法门,请问佛子,你们有没有用如此“殊胜”的法门利益自己的父母
兄弟姐妹?末学以为佛子们不会如此“利益”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如果你们做到了,那就是不折不扣的
乱伦,那是畜牲的行径。为什么那些倡导性修成佛的所谓“尊者”不去利益他们自己的母亲、姐妹,而只“利益”别人的“母亲姐妹”?或许始作俑者曾经有过也未知,那就要劳驾热衷“性修证空成佛”的佛子们去研究探讨了。未知佛子们如此思考过没有?
⒊奉劝佛子们多读经典,熟悉佛教发展史对于任何一个佛子都是必须的。尽管末学不赞成研究者的
研究方法,但不表示不尊重他们的
研究结论。小乘基础好比大厦之基,大乘好比大厦之结构,而密法犹如大厦完工后的内部装修。没有基础,大厦装潢得再漂亮也是徒有虚表。
⒋不要被披著“佛法”实际行邪魔外道的那些虚伪上师所蒙蔽,守护
慧命非常重要,一切智慧皆在三藏。不读经只听“上师”布道就以为达“了义”了?枉然。
真圆合什!
皈命顶礼三世十方三宝。
双身观者,乃最深奥之秘密大事。稍一误解,即自害害他。此种皆关于深秘事相,本不应在此形于褚墨。但恐一知半解之人,有所误会,反有碍正道,故略言之,令知所鉴戒,而不入邪途也。
此种
观法,出处甚多。即如理趣经释云:“男女二根和合,成
五尘大佛”,盖谓
定慧相资之事义。所云根者,能执持义。譬如树根,执持
茎叶花果,使不倾拔。今云二根交会,男刚比定,女柔如慧。定慧相应,理智无碍。使执持功德不失,去生佛隔绝之障,泯真妄差别之心。
又台密智证大师,在唐所请回之五部心观中:
观一身为
五股杵,成金刚萨埵,于身前月轮中,观金刚
明妃,与之合一。
又观此身,为金刚钩、金刚爱、金刚护,同时于身前,观月轮中,有此等同名明妃,与之合一。
此等观法,乃表示智体为男,智用为女,体用合一之观也。若不知如来深意,失其秘密帜之原意,或曲解言句,则成极淫猥之左道密教。
如邪见者,谬云:
二水和合,成羯逻蓝。胎藏莲花,女也,八叶向下。
金刚杵,男也,八叶向上。杵与莲花交遘,为大欲大乐。
又云:五钴杵,如有情二人,合体之状。父骨为因,母肉为缘,而成菩提心种子,赤白二渧为本。
凡此邪说,在日本则立川流为之
滥觞,视阴阳秽亵之佛像,为至妙。在
西藏,则左道密教作其俑。虽有
宗喀巴大师出,而纠正之。然世人,犹惑于无
上之美名,仍以实行猥渎为至极。彼日本尚不乏正见之阿阇梨,口诛笔伐,使后人皆知为邪。今西藏左道密教,泛滥于中国。上自智识之群,下及颛蒙之辈,莫不视为驻龄之
快捷方式,飞升之灵符。以为
不死之药可得,神仙可致也。遂有餐石代谷之方,服气冲神之道。甚至但使
色身不灭,纵违律犯戒,亦所不惜。以故狂啖众生之肉,采还
太液之精。吾不知谁起而驳之耶,呜呼。甚且一唱群和,以为东密无有此法,殊不知不幸亦早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