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印(篆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如单从文字释意,“印”字左半部是个“爪”字,即手,右半部是个“节”字,就是符节,也就是凭证,合起来就是手持符节,代表诚信。印章的贵重,不以其材质刻工而论,而看其蕴涵的权力分量。
产生背景
民间神话传说
关于中国印的起源,我们现今能见到的文字记载是在汉代编写的
纬书《
春秋运斗枢》和《
春秋合诚图》。《春秋运斗枢》说:“黄帝时,
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曰‘天王符玺’。”《春秋合诚图》描绘的更是绘声绘色:“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
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
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
上述两种说法,显然把中国印的起源归之于神灵的创造与赐予了,看来当然是十分幼稚和荒谬的,但在我国古代,由于社会和文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对于许多问题都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释,所以这样的说法大家还是笃信不移。
此外,还有把中国
印说成是起源于
殷墟甲骨的契书和青铜铸造的铭文,这就比较现实一些。把中国印与
甲骨文和
青铜器铭文的刻制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是不无道理的,因为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和中国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从材料的制作、镌刻一直到
书法艺术的表现,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这样说,没有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就没有中国印。但这仅表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却没有阐明作为一种独立形式出现的中国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此外,还有诸如中国印起源于“徵识图腾”,起源于“宗教”,起源于“
生殖崇拜”和“劳动工具”等诸说,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此问题。
产生年代
考古证明,
中国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有八千多年历史,而最原始的制陶即模制法,就是在
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接着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干后取出,陶坯的表面就留下清晰的篮或绳的印纹。受如此印纹的启示,先民们后来直接在
陶拍上刻纹饰。陶拍原先是以拍打方式弥合泥坯裂缝的简单工具,其上雕纹饰之后,就成为我国装饰图案和中国印艺术的渊源,陶经即由此脱胎而出。陶玺应该有两种涵义。其一指
玺印的质地为陶,由粘土的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结而成;其二指用以戳压泥陶上文字或徽记的经印。这些文字或徽记往往是器物主人或家族的名称或标记。
最早的中国印是
印玺,是
私有制出现以后的产物,印玺的形成与货物、与属于私有财产的奴隶密切相关。《后汉书·祭祀志》指出:“
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
书契。至于三王,俗化
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然犹未有金玉银铜之器也。”“三王”指夏
禹、
商汤、
周文王。“诈伪”、“奸萌”显然是私有制出现后的诈骗、冒认、偷盗、侵夺等不正当的行为。因此,能在器物上戳压记号,以证明物归谁主的中国印便应运而生。殷商时代的经印就仅仅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到了
西周,随着“工商食宫”为特征的
商品经济(即工匠和商贾都是贵族的奴仆,他们主要为封建领土贵族的政治或生活需要而从事工商活动。由于商品经济不发展,当时独立经营的
手工业和商业极少)的出现,玺印跻身于符节一类行列,才有了凭信的作用。
中国名印
天安门广场旁边的国家博物馆,藏着两方最珍贵的印章,一方是新中国的
开国大印,一方是清王朝的
御玺。
新中国开国大印
新中国的开国大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珍藏在广场东侧的
中国革命博物馆。与金铸玉制、炫耀家天下威权的
封建王朝的御玺相比,这方材质普通的印章彰显了共和国权力归于人民的现代国家信念,其设计、锲刻者是当时名震京城的篆刻大师
张樾丞。
张樾丞在北京
琉璃厂开设一家
图章墨盒店“
同古堂”,名闻遐迩,京津地区的名人都以能拥有张氏刻印为荣。
北京大学授学位用的章、
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上面的“中央银行总裁
印鉴”,均为张樾丞所刻。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
集体元首制,即由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对外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内领导
国家政权”。刻制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大印是筹建新中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周恩来的主持下,设计、锲刻国印的工作最后交给了具有传奇色彩的张樾丞。
1949年6月,
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期间,筹备会副秘书长齐燕铭拜会了张樾丞。之后,张忙着翻阅资料,找印谱。几天后,他画出了四张隶、宋、
汉篆、
秦篆四种字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的样本,送到了北京饭店。周恩来亲自策划审定,毛泽东确定了印鉴的字体。后经参加筹备会的代表们讨论、常委会最后研究确定用
宋体字的
印样。张樾丞知道这一消息,很是激动,说:“毛泽东这个人了不起,历朝历代的国印都是篆书体,他却定为宋体。宋体字好哇,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认。共产党的心里果真是念着老百姓的。”
两天后,国印锲刻好了。这方新中国的第一方国印是普通的铜印,印面方形,方9厘米,厚2.5厘米,圆柄长10.9厘米,比政务院、中央军委、高检、高法等印都要大。按照特殊规定,不许打样留底,而且印章的四个角都留有高台,待正式使用时磨平,即开封。国印的印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背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1949年11月1日第一号”。
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国印与其他数百枚国家机关、地方政府印章一起,按规定上交了新的
中央政府—国务院,并于1959年成为新落成的中国革命博物馆的
馆藏文物。第一届人代会之后,国务院及其他国家部委、
人大、政协的章统一改采
中间带国徽的圆形章。
革命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
季如迅介绍说,第一方国印以铜为材,新中国这股朴素之风由来已久。1933年成立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
临时政府的章,就是用当时江西出产的普通白银刻制,印章把还是木制的,外面覆着一层
银皮。长征时毛泽东把这枚印带在身边,为了行军方便,把木头把也给撅了。
清宫御玺
象征着当年
清廷帝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威仪与气势的御玺,陈列在故宫博物院
珍宝馆,珍宝馆原名
皇极殿,位于由
乾清门广场出发的故宫内廷外东路景区。参观珍宝馆在故宫门票40元之外还要单独买10元门票,并穿上泡沫鞋以免磨损地面。
与一般人的想象大相径庭,御玺并不是一方,而是由25方印章组成的25
宝玺。25方宝玺中,有23方是玉制,包括
青玉、
白玉、
碧玉、
墨玉,另两方一为
檀香木,一为金制。历经百年岁月,宝玺不失尊贵厚重。只是上面系着的黄色
丝绦已不复当年尊贵的明黄,甚至有些破损。
秦代实现
大一统之后,“书同文,车同轨”,规定“天子之印独称玺,又独以玉制,其余皆用铜称印”。
汉武帝时才规定了官印的
等级制度,诸侯王用
金印驼钮,称玺;
列侯用金印龟钮,称印;丞相、大将军金印龟钮,称章。到
武则天时,这位聪明的女皇认为“玺”谐音“息”,从此改称宝。清代的25宝玺是乾隆11年时钦定的,其中只有用于文教的“
钦文之玺”称“玺”,其余都称“宝”,所以号称25宝玺。方斌介绍说,“25宝”是中国历代王朝遗存下来的惟一一朝代表皇权的御宝,具有极高的
历史价值。
25宝之中,“
大清受命之宝”、“
皇帝奉天之宝”等4方是入关前皇太极时期所制,其余是定都北京之后所制。
印章材质不一,其
钮制也不一样,有交龙钮、盘龙钮,蹲龙钮。
玺文左
满文右汉文,玉箸篆书体庄严肃穆,这种字体每个字起笔末笔都是平齐的,像筷子头一样。当时这些印章并不经常使用,而是保存在故宫内廷中路的
交泰殿内,交泰殿西南不远就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
养心殿。
25宝的用途是政务文告,其中实际使用最多的一方是跟随皇帝出行“以肃法驾”的“
皇帝之宝”。这方
檀香木质的宝玺,玺面边长15.5×15.5厘米,通高16.6厘米,有一个专门的掌玺太监背上跟着皇帝跑。墨玉制的“
广运之宝” 形体最为硕大,玺面边长19×19厘米,通高15.6厘米。金制的“
大清嗣天子宝” 形制最为小巧,7.9厘米见方,高7.2厘米,最为精致,却几乎是最闲的。康熙末年,因争夺皇权,
皇太子被废黜,自雍正以后采取秘密建储的方式,即将选定的皇位继承人名封存在建储匣内,置于
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待先皇驾崩后,取下
匣子由秘密指定的皇子即位。所以这方入关前锲刻“以章继绳”的金印基本上是一方闲章,意在保持皇权的完整性。
在故宫所藏2万多方各式印章中,有一方外表不很起眼,却见证甚至影响了中国近半个世纪国运的印章,地位不输国印,那就是“同道堂”玺。1860年,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皇帝携皇后钮祜禄氏、
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及皇子载淳等逃往
热河行宫。次年7月,咸丰病逝于热河,临终前遗诏立6岁的载淳为皇太子,同时将“同道堂”、“御赏”两方平时使用的闲章分别赐给载淳和皇后
纽祜禄氏,作为即位后下达圣谕的符信。由于载淳年幼,通高8cm、印面2×2cm、青田石质的“同道堂”玺便被其生母
慈禧控制在自己手中,代子
钤印,从而取得了干预朝政的权力。慈禧从一方小小的印章,开始了其长达48年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