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资本亦称独占资本,垄断某些商品或某个部门的生产和销售,主要通过垄断价格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资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资本形态。19世纪60到70年代开始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占主要地位,是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有工业垄断资本、商业垄断资本及其银行垄断资本等。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溶合或混合生长形成金融资本,是金融寡头实行全面统治的基础。在国内,垄断资本掌握国民经济命脉,控制原料来源和生产,垄断价格和市场。其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国外,通过垄断资本输出,建立国际垄断同盟,划分势力范围,分割国际市场,组建跨国公司,形成国际垄断资本。其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形成和发展
垄断资本是同市场经济的
垄断一起形成和发展的。在
市场经济中,随着社会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
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的社会化形式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和变化。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生产集中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许多部门中少数企业已居于压倒优势的地位,它们就采取
卡特尔、
辛迪加、
托拉斯和康采恩等各种
垄断组织,并迅速发展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垄断组织。在垄断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工业企业和银行又进一步溶合为一种新型的
垄断行业,即金融业。这就使资本具有了垄断企业组织所有的形式。最后,当上述各种
资本社会化形式仍然容纳不下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时,在
市场机制的推动下,民营企业就同国家相结合而发展为
国家干预主义。
国家干预更使资本具有了
垄断市场中的
国家所有的形式。在国际范围内,随着
生产国际化即
生产社会化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资本的国际化形式也有相应的发展,它们采取各种不同组织形式,形成了在
国际经济各个领域中进行活动的“国际垄断资本”。
地位和作用
在
垄断竞争市场中,也就是垄断统治、金融业的统治。垄断在国内的统治地位,主要表现为:它们掌握了
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各个主要部门的生产,操纵了市场的供求和商品的价格,垄断了原料来源、
交通运输和科学技术发明等等。同时,它们还运用自己的巨大力量,控制
国家机构和操纵着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垄断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主要表现为:它们分配和垄断全球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
投资场所。
垄断企业的存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两重作用。一方面,垄断作为
资本社会化的新形式,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适应了
生产社会化的某些要求,这就使社会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是:它们拥有更大的力量来进行科学技术的开发,采用新的技术、设备和扩大生产规模;它们能够在自己所控制的更大范围内,有计划地组织各种生产的分工协作、原材料的供应和商品的销售;它们还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扩大,国际范围的
生产专业化和协作更为加强;等等。这些,都对经济的发展起着
促进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垄断不仅没有改变
生产关系的市场经济性质,而且使社会化的
生产资料和
劳动成果进一步被极少数垄断资本家所占有,这就必然进一步加深市场经济中的矛盾,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是:它们既然能够依靠自己的垄断地位和规定
垄断价格来获得高额利润,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改进技术的动力,甚至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人为地阻碍新技术的应用和传播,从而引起生产和
技术发展的停滞趋势;它们加强了对国内外消费者的买,这就限制了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增长同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从而使现代化生产同消费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它们为了追逐高额
垄断利润而大规模地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
经济扩张并展开激烈的竞争,这就在全球范围加剧了生产“
无政府状态”。
全球化
基本信息
约翰·B.福斯特题为《垄断资本和新的
全球化》的文章,认为全球化是垄断企业在全球范围积累,它将导致市场经济的矛盾在全球展开,世界将更深更普遍地卷入危机。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到20世纪30年代,可以说,经济学存在三条线索:
(2)
垄断市场理论的开始(基于
古典经济学的
资本积聚和
资本集中概念);
(3)帝国理论。
俄罗斯的经济学家将第二条和第三条线索即垄断的增长和帝国之间联系起来。但奇怪的是,没有任何
理论分析将第二条线索与第一条线索联系起来。但是,历史的发展要求指向这种结合。在20世纪初的美国,大合并浪潮被广泛看作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现实。
第一次将危机理论和
垄断理论结合起来的人是
波兰经济学家米哈尔·卡莱茨基(Michal Kalecki),他发展出“垄断”的概念,用以标明公司能够为
直接生产成本加价的程度。这样,卡莱茨基就将垄断权力同
国民收入的分配以及
经济危机和停滞的源泉联系起来。这种分析由约瑟夫·施泰因
德尔(Josef Steindl)继续深入下去。施泰因德尔在其《美国经济的成熟和停滞》(1965年)一书中认为,大公司都试图提高利润率,但总是受到
有效需求不足的威胁,原因在于
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和以工资为基础的消费所具有的弱点。新投资可以缓和萧条局面。但是,这又会增加
生产能力,也就是说,就会扩大潜在的
商品供应。但是,在现有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时,大公司是不会进行新的投资的。面对呈下降趋势的最终需求,垄断公司就不会降价,而是削减
生产量、降低生产能力和减少新的投资。这样,它们就会尽可能地保持现有的价格和
利润率。因此,与自由竞争体制下的情况相比,
垄断市场体制下的大公司倾向于扩大利润率,产生大量过剩产能,从而产生走向
经济停滞的强大趋势。
垄断资本理论
斯威齐在其《经济发展论》一书(1942年)中吸收了古典经济学的危机理论,对经济停滞作了复杂的分析,在危机理论和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他对古典经济学关于垄断的分析作了引伸。但是,这两种因素在这部著作中仍然是分离的。为此,施泰因德尔主张一个更统一的理论可能从古典经济学有机地发展出来,并建立在卡莱茨基的经济发展
动力模式上,后者将实现危机和经济中日益加深的垄断程度联系起来。
保罗·巴兰(Paul Baran)在《增长的经济学》一书(1957年)中改造了起源于卡莱茨基和施泰因德尔的
垄断市场理论,还分析了发达国家的
对外直接投资在加深
第三世界经济
不发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通过
历史分析,他指出,在马克思所说的“
原始积累”时期,外资的进入阻碍了
发展中国家幼稚工业的发展,这是不
发达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正是对全球其余地区的征服产生了直至今日仍存在的世界的中心和边缘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在这种意义上,“
帝国主义”与“
资本主义”是
不可分的。
国际分工中边缘穷国的生产和贸易,更多地服从于核心富裕国家的需要而不是边缘国自己人民的需要。
在《增长的经济学》一书中,巴兰用剩余
概念分析了美国等先进
发达国家内部的积累和停滞问题。这种讨论在另一部著作《垄断资本》(1966年,与斯威齐合著)之中进一步展开。作者指出,企业获得剩余并以积累更多的剩余为其主要目标。企业经营者们将总收入的很少一部分用于
个人消费,而主要部分则用于投资以获得更多的剩余。投资就会提高生产力,使产品供大于求,造成生产过剩、价格下跌以及
利润率下降。为了避免这种困境并保证价格和利润率,垄断资本就会抑制生产水平,提高闲置生产能力的数量,并谨慎投资。而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生产体系实际或潜在
地能生产出来的剩余已经超过了它的
吸收能力。结果则是,
经济增长率越来越落后于它的实际能力。
这种理论认为,垄断并不是阻碍
资本积累的惟一历史因素,
阿尔文·汉森(Alvin Hanson)所提出的“成熟”现象也同样重要。大多数产业都经历过高度竞争阶段,在这一时期,价格呈下降趋势,投资的积极性很高。但是,一旦这些产业“成熟”了,生产能力已超出它们可使用的程度,并且一旦这些企业被三四个
垄断企业所操纵,那么,投资就会呈下降趋势。而且在
发达国家经济体中,越来越多的产业面对的是
成熟市场。
这种理论指出,停滞不只是经济的
反常现象,而是植根于垄断市场的经济运动规律之中。但是,当这部著作正在写作时,现实情况则是,经济不是停滞而是高速发展。如果社会经济趋向于经济危机和停滞,那么为什么美国保持了20年的经济增长而没有出现大的经济危机呢。巴兰和斯威齐指出以下原因:
(3)销售努力进入生产,使成本上升(最早由
凡勃伦指出);
(4)金融
上层建筑(financial
superstructure)的大规模扩张,甚至使生产本身相形见绌。通过这些手段,
美国经济吸收了
剩余产品,并避免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但是,所有这些抵消性因素要么有其自我局限,要么为
垄断市场社会增添了另外的矛盾。汽车化是经济的整个基础的变动,一旦变动完毕,这个过程就会放慢,而且同样规模的划时代创新尚未出现;军费开支使美国成为全球
军国主义,一旦冷战结束,它必须为大量的和日益扩张的
军费预算寻找新的理由;销售努力渗透于
生产过程意味着生产大量无用的东西,如不必要的包装、一次性产品等;
金融结构的迅猛发展只不过为
世界经济增加新的
不确定性和
不稳定性。
对垄断市场理论的另一种引伸是由哈里·马格多夫(Harry Magdoff)做出的。马格多夫在其《帝国时代》(1969年)中批评了认为美国经济很少卷入世界经济的流行观点,强调了向外
直接投资的影响。他指出,对美国非
金融公司来说,从海外投资中所获得的收入占纳税后公司利润的比例,从1950年的10%上升到1964年的30%。当回答“帝国是否必要”这一问题时,马格多夫强调说,帝国是以全球面目出现的资本,它就像利润的
驱动力一样,对这个体系来说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他还指出,“
二战”后建立的
关贸总协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
世界银行促成了一种美国处于
绝对优势地位的
国际秩序的发展。他还强调了基于
美元绝对优势地位的
美国资本的
国际扩张以及同时进行的
第三世界国家
债务陷阱的发展。
全球化的新阶段
市场经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全球体系。结果,边缘和中心在收入和财富上的差距越来越大,两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同时,
发达国家之间的冲突也仍然存在。
资本集中、中心国的停滞趋势、发达国家对边缘国家的金融全球化、
发达国家之间的斗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组成了垄断理论所描述的世界总体图景。以这种观点来看待最新阶段的全球化,就迥然不同于今天通行的看法。这个体系的中心国家的主权并没有消蚀。世界既没有缺少有力的组织力量的混乱一团,并且形成由
世界贸易组织等世界组织领导的新的资本国际。
市场经济的历史存在三个重要的趋势: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新的
世界秩序,是所有民族的融合,或者是别无选择的现实——所有这一切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无论是什么
经济形态的什么趋势还是它有其它一些经济形态的特征,都不能阻挡
经济全球化的大流。这些事实呈现出更普遍化的形式。当今世界是一个
一超多强的世界,除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外,
欧洲一体化、日本、中国都是潜在的大国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