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强姓起源有十一个说法:一说是强姓来自禺疆的后代;一说是强姓来自强鉏的后代;一说是强姓来自公孙强的后代;一说是强姓来自斗强的后代;一说是强姓来自子强的后代;一说是强姓来自彊梁的后代;一说是强姓来自魏武子的后代等等。强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一百三十六位。
历史发展
强[彊、强,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亦可读作jiāng(ㄐㄧㄤ)]
姓氏源流
强(jiàng)姓源出有: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孙
禺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远古
黄帝有一个孙子,名字叫禺疆。在禺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彊”为姓氏者,称彊氏。因古代“疆”与“强”二字相通,所以后来简笔改为强氏。
该支强氏读音作jiàng(ㄐㄧㄤ)。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大夫强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强鉏,是
郑国为大夫,与郑国执政上
卿大夫祭仲过往密切,为同党。当时郑国大夫祭伸专政,在朝专横跋扈,郑庄公姬寤生因无法对之控制,遂私下令公子姬突派
雍纠去杀祭伸。后来事情败露,祭伸的党羽强鉏与公子阏的同党祭仲合伙杀死了雍纠,并把雍纠的尸首抛在池塘里示众。周桓王十九年,
郑庄公去世,大夫祭仲拥立世子
姬忽即位,是为
郑昭公。不久,公子姬突在
宋国的帮助下,将郑昭公赶下台,郑昭公只好只身流亡到
卫国,公子姬突在周桓王二十年即位,是为
郑厉公。郑厉公即位后下令追查当年的杀害雍纠之事,结果公子阏、祭仲被杀死,强鉏则被判了
刖刑。后世的人们都说,强鉏连保护自己脚的能力都没有。
在强鉏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强氏,世代相传,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
齐国公族
公孙强的裔公孙强,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孙强平时爱好打猎,在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孙强捕获到一只白雁,觐献给同样爱好打猎的
曹伯阳。两人便从打猎慢慢谈到政治。曹伯阳对公孙强很钦佩,于是委任他为司城,即掌管都城防卫和治安的官员。公孙强狂妄地向曹伯阳提出了一套让
曹国能够称霸的策略,曹伯阳不加分析,便盲目地听取了他的建议,在周敬王三十二年宣布断绝和盟国
晋国的关系,又蛮横地干预宋国内政。
宋景公子头曼非常震怒,于是亲率大军攻打曹国。曹国过去的盟国晋国因断交而根本就不予援助,于是在周敬王三十三年,宋国军队攻破曹国都城,曹伯阳和公孙强都被
宋景公俘虏。宋景公把这两人带回国去处死,曹国就此灭亡,曹伯阳成了曹国的
末代君主。
太史公司马迁认为,如果不是公孙强提出那些荒谬的“强曹政策”,曹国便不会灭亡。
在公孙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强氏,后通写作强氏,世代相传,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
源于
芈姓,出自春秋时期
楚国大夫斗强,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斗强氏,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贵胄,据史籍《
通志·氏族略》、《史记·世本》中记载:“
若敖生斗强,因氏焉。”
楚若敖,公元前790~764年,就是
熊仪,楚
熊咢之子。周平王
姬宜臼七年,熊仪逝世,被尊称为“若敖”,这是春秋时期
楚国君主有谥号的开始。若敖的长子熊坎在公元前761年即位立,是为
楚霄敖,其弟弟就是斗强。斗强,就是
斗子文,字伯比,公元前?~前666年待考,芈姓,亦名熊伯比。楚若敖熊仪娶
郧国之女为妻,在郧女在斗邑生子强,因此称斗强。斗强是非常著名的春秋时期楚国
令尹。周惠王姬阆十一年,在斗强率楚国军队讨伐郑国时,已经九十八岁,被前来救郑国的
齐国军队主帅、
春秋霸主齐桓公姜小白的宰相
管仲气病而逝。
在斗强的后裔子孙仲,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强氏、斗氏、伯比氏,强氏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该三氏同宗同源,皆尊斗强为得姓始祖。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子强,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子强,在史籍《
元和姓纂》中记载:“子强氏,昭子郢之后。”昭子郢,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在史籍《世本·氏姓篇》中记载有:“卫灵公生昭子郢,郢生文子木,文子生简子瑕,瑕生卫将军文。”
子强氏,就是昭子郢的后裔子孙之一,后省文简化为
单姓强氏,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彊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
春秋晚期,卫国的大夫文子曾与孔子的弟子
子贡有一段深刻的谈话,内容就是卫将军文子追问子贡:你们
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孰为贤也?”彊梁,就是这位文子的裔孙,其后裔子孙称彊梁氏,后省改卫单姓强氏、梁氏,读音作jiāng(ㄐㄧㄤ)。
在史籍《元和姓纂》中引用《
世本》记载:“瑕生卫将军文子,文子生慎子会,会生彊梁,因氏焉。”郑铎按:“〈氏族略·四〉‘彊’作‘强’,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晋国大夫
魏武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五》中记载:“春秋晋有魏强氏”。魏强氏,是晋国著名上卿魏武子的后裔子孙,为支庶后裔。在史籍《元和姓纂》中有记载:“魏武子支孙
庄子快生缰,为魏缰氏。”
子孙后裔将魏缰氏记作魏强氏,后统一为魏强氏,再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强氏、
魏氏。也就是魏武子
魏犨→大将军
魏颗→魏庄子
魏绛→魏快→魏缰→魏缰氏→强氏,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
源于官爵,出自汉朝时期
武强侯
王梁,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
广韵·九麌》、《姓解·二》、《姓氏急就篇·下》、《广韵》等中记载:“武强氏,汉武强侯王梁,其后因封为氏。”王梁:字君严,
渔阳要阳人。原为郡吏,太守
彭宠以王梁守狐奴令,他与
盖延、吴汉俱将兵南及东汉世祖
刘秀于广阿,拜
偏将军。随即攻克邯郸,赐爵关内侯。后平定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
天井关,迫使
朱鲔等不敢出兵,东汉世祖均以王梁之功。东汉建武十四年,王梁病逝于官任。其子
王禹嗣。王禹逝世后,其子
王坚石嗣。
王坚石后来追坐其父王禹及弟王平参与的楚王
英布谋反案,全家被
弃市,废阜成侯,
国除。
此后,王梁的后裔族人纷纷改以先祖封邑明称“武强”为姓氏以避难,称武强氏,后又省文简化为单姓强氏、武氏等,世代相传,强氏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
源于
氐族,出自
十六国时期
前秦苻坚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该支氐族强氏,出自前秦国王室外戚家族,为献哀太子苻苌母亲强太后娘家姓氏,源出氐族中硕族部落的一个贵族家族。称强氏,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世代相传,成为氐族强氏一大族,后融合于汉族之中。
源于
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都哩氏,
满语为Duri Hala,汉义“摇车”,世居马察(今
吉林浑江)、德都理(今
俄罗斯海兰泡)、
黑龙江流域等地,后多冠
汉姓为强氏。
⑵.满族鄂通氏,亦称鄂屯氏,源出
金国时期女真奥屯部(奥敦部),满语为Etung Hala,汉义“强盛”,世居鄂通(今黑龙江
鹤岗梧桐河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强氏、
曹氏、鄂氏。
⑶.满族强尔雅氏,满语为Ciyarya Hala,世居
瑷珲(今黑龙江黑河爱珲镇),所冠汉姓待考。
⑷.满族强恰哩氏,满语为Ciyahiri Hala,亦称强奇里氏,世居
耀州(今辽宁
营口,一说为今
海城耀州城)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强氏。
⑸.满族锡强氏,满语为Sisiya Hala,世居鄂勒欢(今黑龙江
齐齐哈尔城南十五公里),所冠汉姓为强氏。
满族强氏读音皆作qiáng(ㄑㄧㄤˊ)。
源于
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
《黑龙江志稿》记载:鄂温克族多拉尔氏,亦称都拉氏,源出
金国时期鄂温克都烈部,汉义“住在河边的人”,世居黑龙江伊敏、扎罗木得、
辉河、多
金城、郭贝勒等地,有六个分支:谢盼杜拉尔氏、音哈完氏、祥嘎林哈完氏等。后有
鄂伦春族、
达斡尔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olarHala。
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满族多拉尔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强氏、杜氏,强氏读音作qiáng(ㄑㄧㄤˊ)。
迁徙分布
强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形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五位,人口约五十六万六千余,占全国
人口总数的0.035%左右。
强姓起源颇广。同时为炎帝和黄帝的传人。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五胡
十六国相继出现,使得
中华民族日益庞大茁壮,时日一久,当时的所谓汉人与胡人,在
传统文化的共同薰陶之下,再也不分彼此,亦分不出彼此。一手造成这个局面的是苻坚。大家都知道,他是氏族人。随着他扬名显世,他的族人也自此出人头地,在那一段日里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我国的强姓,便是当时氏族的一个主要姓氏,苻坚的后代就姓强。关于强姓在1000多年以前与氏族的这段渊源,有《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的一段记载,可资说明,该稿是这样说的“……秦录有强永、强帛、姚秦录有强越、强斌、
西阳强京,并略阳志也。”从以上的述说,大家也许会认为强氏是一个源自氏族的姓氏,实际上这种想法大谬不然,我国强氏的源远流长,他们的历史可以远溯到大约3000年以前的
春秋时代,只是在南北朝之时,氏裔的强氏特别的表现出色罢了。那么我国最初的强氏又是怎样来的呢?这一点,《性苑》一书有着很明确的记载说:“左传郑大夫强鉏之后,望出丹阳。”这一支强氏的始祖强鉏,在春秋时代的郑国,也是一位风云人物。由此看来,我国的强氏是有两个主要的来源的,一支出自春秋时代的郑国大夫强鉏,一支则出自南北朝时表现出色的氏族。前者的主要繁衍地区是
安徽省境内(古之丹阳),后者则活跃于
陕西省境内,算起来都是源自我国北方一个姓氏。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再度造成了我国民族的
大迁徙,一向活跃于北方的强氏,也在此时播迁到南方各地,宋明之际、江、浙一带的强氏纷纷崭露头角,其中又以宋代浙江钱塘的强家,最为锋芒毕露。
得姓始祖
禺疆、强鉏、公孙强、斗强(斗子文)、昭子郢、彊梁、魏缰(魏强)、王梁。
各支始祖
强至,北宋大臣,籍贯钱塘,至五子,长献明,次子浚明迁无锡
梁溪 ,后梁溪又名五牧。三渊明徙
溧阳,是为江苏无锡、
常州始祖。五子涉明迁
太平府,是为 安徽
马鞍山(当涂),
芜湖始祖 ,强至第四子,世居杭州,始迁祖子忠,明初自
余杭迁溧赖阳山小山里。是为江苏溧阳强氏始祖。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天水郡:
西汉朝元鼎三年(
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
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
甘肃省
通渭县、
秦安县、
定西县、
清水县、
庄浪县、
甘谷县、张家川县及
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
东汉朝永平十七年(
甲戌,公元74年)改为
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
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
丹阳堂:以望立堂。
浚渠堂:唐朝时
雍州有
司户参军强循,当时雍州缺水,有很多人和牲畜渴死,他便发动群众开渠引水,给雍州解决了喝水的问题,升任
大理少卿右庶子。
此外还有五云堂、仁山堂、朱丝堂、永芳堂、碧山堂、一桂堂。
宗祠楹联
——佚名撰强姓宗祠通用联
望出天水;芳传丹阳。
——佚名撰强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强姓的姓氏源流和郡望。
——佚名撰强姓宗祠通用联
三渠世德;双萼联镳。
——佚名撰强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强循事典。下联典指
北宋强至的儿子献明、浚明、渊明、伟明、涉明五兄弟事典。
蔼蔼贤哲事;依依离别言。
——佚强蒙撰强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处士强蒙诗句联。强蒙工诗善医,其诗作收入《
全唐诗》。
登第则传五子。开渠以利一方。
——佚名撰强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钱塘人强至,字几圣,庆历年间进士,所写文章简明而不随时俗,官至
祠部郎中。有《
祠部集》等。五个儿子献明、浚明、渊明、伟明、涉明先后都
进士及第。下联典指唐代凤州人强循,字季先,官雍州司户参军。当时
华原没有水源,人、畜缺水死了很多,他带人疏浚水渠,灌溉农田,一方得利,号称“强公渠”。后官大理少卿、右庶子。
——佚名撰强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雍州司户参军强循,字季先,凤州人。因华原无泉,人畜多渴死,循教濬渠浸田,一方利之,号“强公渠”。官至大理少卿、右庶子。下联典指宋代进士强至,字几圣,钱塘人。终祠部郎中。有《
韩忠献遗事》、《祠部集》。
——佚名撰强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雍州司户参军强循,字季先,凤州人。下联典指明代
广昌尹强仕,字甫登,
无锡人。
嘉靖举人,授广昌尹,尝结
碧山吟社。有《家食编》。
家谱文献
江苏
金坛强氏支谱不分卷,(清)强汝洵辑,木刻
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强氏宗谱,(清)强士盛大等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五云堂
木刻活字印本八册。2009年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
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强氏宗谱二十二卷,(清)强朝秀等纂修,清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五云堂木刻
活字印本二十二册。2009年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
梁溪强氏宗谱二十二卷,(清)强朝季等重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五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2009年月为止,2009年月为止,仍然然被收藏在
吉林大学图书馆、
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无锡强氏宗谱十二卷,(清)强双庆主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五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2009年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
锡山南北庄强氏宗谱五十二卷,(民国)强庚生等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仁山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2009年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强氏宗谱五十二卷,(民国)强光治等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仁山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2009年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
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北大学图书馆。
字辈排行
安徽
芜湖市强氏字辈:“应世希儒 从先法圣 笃生周良 以光祖训 惟孝友于 荣裕后贤
同道和名 万国咸宁 天常行健 仁德惕励 宜尔本支 克昌永盛”。
安徽
蚌埠强氏字辈:“龄树田乐 恒化传仁 义礼智信 中正和平新”。
安徽
芜湖强氏字辈:“之喜尔日 佩天加世 永昌克成 光大志”。
四川
绵阳强氏字辈:“继思维贵 然孺天廷 文全国正 从海远永 代发万年”。
四川南充强氏字辈:“沛正家生远 世代永久长 祥光同庆节 季字纯大昌”。
四川
会理强氏字辈:“孟永思申锦 正耀家兴元 德世泽光辉 美选大明”。
福建
龙岩强氏字辈:“以中如元大振起世家声名登观上国永祚承天恩”。
贵州
石阡强氏字辈:“绍仕启正金宏仁寿
永登祖源培大德文武定
朝廷”。
江苏六合强氏字辈:“毓德传家远存仁宝世长善贤诚信业友和万发兴‘。
山东
济宁强氏字辈:谨士刚仪相峰思庸爱毓善懿志亭凤昆茂春继同淑人乃君子礼教颂
姓氏名望
强 鉏,春秋时郑国大夫。
强 伸,
金朝人,膂力过人。天兴初任中京
元帅府签事,刚到任三日,就有敌兵来围,东西北三面皆树起了大炮。
强伸用衣帛作成旗帜立在城上,率士兵赤身而战,领壮士5000人往来救应,所至必捷。监守3个月后,因粮尽兵散,城不能守,转战至偃师,力尽被俘,不屈而死。
强行健,清朝人,幼时家贫,好学不倦,后又行医,藉所得以养亲。后又工诗书,尤精篆刻。著有《印论》、《印管》、《
医案》、《
伤寒直指》等书。
强晓初:(1918.3—2007.10),男,1918年3月生,陕西
子长人。1934年冬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4年秋参加革命工作。原中共中央纪委书记(1985年9月增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第十二届
中央委员,党的十三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强卫:(1953年3月-),江苏无锡人;197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国科技大学经济管理
专业硕士。曾任中共江西
省委书记,中共第十六届
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七届中央委员,第十八届中央委员。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