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居

川滇黔桂彝族习俗

彝族民居彝族民居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瓦房、土掌房闪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大分散、小聚居是彝族居住的主要特点。在彝区,各地、各支系传承的居室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与当地的居住习俗有密切关联,从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地址;从房间的分置到什物的堆放;从建筑结构到民居信仰和禁忌,都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

民居特色
村寨 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坐落有其独特的传承。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居多,山脚、河谷地带较少。《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
民居 在中国西南地区,彝族分布范围较广。因此,其民居类型为适应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而显得比较复杂,不过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却有广泛的代表性。一般说来,彝族民居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瓦房、土掌房闪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
居住习俗 彝族实行一夫五妻制的小家庭,儿女婚后另建住房,自立门户,仅幼子与父母同住。彝家院落宽敞,以供生产和生活之便,尤其是在置办红白喜事时,可以广纳宾客。居室内,正房堂屋靠墙处供奉着天地祖宗处于牌位,供桌上摆设着香炉及虎、狮雕像;正中安放八仙桌,用于接待客人;左侧有常年不熄的火塘,由三块石头支成,俗称“锅庄”,用以取暖御寒,热水烤茶,火塘周围是家人围坐议事的地方。正房两侧房间为当家儿子媳妇的卧室,兼存放贵重物品。一般长子居左,次子居右。老人、小孩及客房设在侧厢房。大门后做磨房,正房楼上是粮仓,楼下为畜厩。
彝族禁忌
禁忌是人们关于“神圣”的东西与“不洁”的事物等约定俗成的一种禁制。彝族禁忌与其原始宗教观念有着密切不可分离的关系,它是这种宗教观念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历史上彝族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文化事业的不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认为万事万物和一切社会现象都有神灵在主宰,是各种神灵(鬼怪)意志的体现,因此产生了敬畏、崇拜心理,逐渐形成了万物有灵和祖先有灵的观念。随着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生,人们基于生存的需要和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在生活中对人的行为作出了种种限制,明确规定了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从而产生了各种禁忌。存活于彝族社会中各种古老的禁忌习俗,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等都起着某种制约的作用。兹将各地彝族有关的禁忌事例,梳理简述如下:
一、生育方面的禁忌:
女子妊娠期间禁去参加他人的婚礼、当伴娘
忌孕妇食用。认为兔子有三瓣唇,如果孕妇食用兔肉所怀胎儿将会成兔唇。因此看着兔子笑亦犯忌。
孕妇忌食鸭、鱼等。忌去焚场或丧家,忌摸死人、寿衣、祭品、嫁妆、喜床。忌坐门槛、跨越炉灶。忌走开山、伐木、修造、埋葬处。忌在树上晒衣裙,忌到铁匠铸铧口、漆匠煮桐油、染匠上色处。
孕妇忌跨马缰绳。跨马缰绳会使腹中胎儿超月不产,甚至同马一样怀胎12个月;孕妇禁跨秤砣,犯禁会导致胎儿畸形或成肉团,或此后不会再怀胎生育。孕妇就餐时忌换碗。否则所怀胎儿会成大肚汉。
妇女产前要实行隔离、不允许在娘家生孩子,认为不吉利,遭族人遣责。遇特殊情况在娘家生孩子的,只能在外搭棚生子,满月后方能回家。生子时婆婆要在产妇头上按一下,生孩子才会顺利。生下孩子,以锋利的竹片或陶片割断脐带。生男孩胎盘埋于堂屋左边中柱下,生女孩埋于右边中柱下。孩子生后3天内外人不能入家。
未满月的孕妇忌走村串寨。产妇不满百日不准串门、到井里打水、河边洗衣,参加他人婚丧礼。忌去神前庙后。
生孩子忌生人进门。据说女人坐月,与生人接触就会绝奶,婴孩饥饿生病,故家有婴儿出世,在大门框上插挂黄泡刺条,同时悬挂1个空瓶,瓶内插三角形小旗(俗称产娱蛤旗)。生男挂2面,生女挂1 面,以此警示外人不可人内。倘若有人不知误入,若是男性主人会让他吃1块红糖,认他做婴儿的干爹,或者给婴儿取名字。若是女性,特别是孕妇,则认为不吉利,会踩断新生儿的奶水,须给产妇家挂彩封门补救。
忌产妇走亲串戚。认为产妇身上沾有污血晦气,若产妇满月前串门人室,会使家中人畜欠安或蚀财。
忌产妇接近炉灶;认为产妇身上不洁净,若炉灶被产妇的手脚或衣服摩擦着与将会得罪灶神而招灾。
产妇忌食瓜、茄子丈葱、蒜、生姜、花椒和菜油,忌吃母猪油肉。若犯禁忌,孩子将会发“母猪疯”病和皮肤瘙痒。忌吃大甑饭,若犯忌,孩子将从事苦力劳动而一生气喘吁吁。产妇用的碗忌正立,要反扣着,否则小孩常吐奶,成人后也是个败财之辈。
忌单月提亲、定亲,犯之则不成或中途分手;忌嫁娶犯红沙日和执夫执妻;忌发亲时父母目送;忌新娘未满月走亲串门;忌进亲时新娘面向太白星和天狗星,若犯之则子女夭折;忌新娘上马时,马拉屎或狂奔乱跳,预示夫妻不到头或家庭破败。
忌雷雨嫁娶,嫁娶遇雷鸣电闪是大凶之兆。发亲时雷电轰鸣预兆新娘不久于人世;进亲时有此凶兆,则将成为半路夫妻。故民间嫁娶一般在农历十月至第二年三月底基本无雷雨的时节举行。
属虎的人忌配属羊的人,兔忌狗,龙忌鸡,蛇忌鼠,猴忌牛、狗忌蛇、猪忌龙、鼠忌龙、牛忌马。
男婚禁忌:虎年生的人虎年忌娶。兔年生的人鼠年忌娶。龙年生的人猪年及13、19岁忌娶。蛇年生的人蛇年忌娶。马年生的人10、15、25岁忌娶。羊年生的人20、25岁忌娶。猴年生的人猴年忌娶。鸡年生的人鸡年忌娶。狗年生的人13、15、20岁忌娶。牛年生的人15岁忌娶。
女婚禁忌:虎年生的人牛年及25岁忌嫁。兔年生的火狗年、鼠年及18、23岁忌嫁。龙年生的人猪年及15、25岁忌嫁。蛇年生的人狗年及21、26岁忌嫁。马年生的人16岁忌嫁。羊年生的人猴年及15、20岁忌嫁。猴年生的人羊年及15、20岁忌嫁。鸡年生的人15、20岁忌嫁。狗年生的人蛇年及13、20岁忌嫁。猪年生的人龙年及20岁忌嫁。鼠年生的人兔年、鼠年及16、l9、27岁忌嫁。牛年生的人虎年及28岁忌嫁。
父母去世当年,忌办喜事。孝子在3年内遇事须忍让,忌招惹是非,打架斗殴。忌杀牲狩猎,因已故父母不定直接投生鸟兽动物转世为人,可能几经周折方成。
忌犯重丧。忌孝子在吊丧期坐凳睡床、忌坟向过人房顶。忌安葬上土时有恶雷。忌安葬日犯执子、孙、客。忌孝子泪滴入棺内和坟墓里,更忌泪落在死者尸体上。忌抬丧途中跌在棺木之下。忌在坟地有“不发、不好”等不吉利语言。
忌平整地基地挖出蛇、鼠、青蛙等动物,更忌将其打死。埋葬忌金属物人墓穴。
忌砍伐灵堂树,烧灵房木,彝族民间认为灵房周围树林是保护族人安宁的神灵居所,随意砍伐会得罪神灵;修建灵房用料为祖先所用之物,尽管因腐朽而修缮时换下的朽木,亦不能用之取暖或作它用。
忌食猴、虎、熊、豹、灌肉。传说猴、虎、熊、豹、稚等几种动物与人类祖先有共同的渊源关系,因而以上动物有的只能取其毛皮,、不能食肉。‘彝族各宗支中的长房子还禁食爪类动物,如虎、豹、狮、狐狸、猫、马肉及鹰又大雁、:白鹅鸽子等6言长子是执行供祭较常接近祖灵者,需要洁身洁灵,以免触怒阴间地府里的祖灵而遭到惩罚矿如有时路遇虎、豹只能驱赶,遇猴不能射杀。反映了彝族古代原始崇拜信仰遗俗对狩猎的影响。
忌食狗肉。认为狗是脏的动物,厌气大,吃了会做事不顺协称口。
忌食猫食,猫虎共祖,食用猫食会招灾。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忌做客猛吃不留肉。
过年3天内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是对祖先最大不敬。
忌食病死或难产死的家畜肉;忌肉露天进屋,俗则鬼魂会附其上;伤筋骨者忌食糯食、公鸡肉
女子禁吃双生水果、生有饼指趾的牲畜肉,否则认为日后自己会生类似的孩子。
文化介绍
四、彝族民居与价值取向 彝族受汉儒文化影响不深,封建社会家天下大一统血缘关系来维护家族的利益和地位,并使血缘和居住结合在一起。如元谋县某彝村,起、白、李三姓在血缘和地缘上截然分开,三姓以居住结为家族,土掌房顶相连,屋屋相通。大姚县涧水塘村,刘、李两姓以血缘划地而居,刘姓居河之北,李姓居河之南,过去两姓互不交往,通婚者也极少。因此,居住是维护彝族传统社会三大件夫妻实现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彝族因受道家牌位供桌上陈设敬天地奉祖宗的香炉、虎、狮等图腾雕像;正中摆八仙桌,用于接人待客;左侧是长年不熄的火塘,它是彝族家庭兴衰的标志。火塘除供取暖御寒、热水烤茶待客之外,又是家庭成员围坐议事的中心。正房两侧屋间是当家的儿子、媳妇的卧室,兼存贵重物品。一般长子居左,次子居右。正房楼上是粮仓,墙壁洞里供置祖宗灵牌宗教信仰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经济文化不发达,彝族存在着大量的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等观念和禁忌现象,同其它生活风俗习惯一样,深深地影响着彝族民居文化特质的形成和发展。 建房过程中的宗教色彩尤为浓厚。和许多少数民族一样,彝族视建房为家庭兴衰、子孙兴旺的吉凶祸福的大事,因而要请风水先生查看房基、定坐向后,方可动工。破土日、入山伐木等须选择吉日,还要请毕摩祭祀土地神、山神。上梁祭中柱,预备糖果馒头开财门,送冷堂神,打灶祭灶神,要请亲朋好友以示庆贺。可以说,建房过程就是一个宗教活动过程。 居住也含有宗教信仰的成份。彝族崇拜祖先,家里要有供奉祖先的灵牌位,逢年过节及有凶兆等都要祭拜祖先。堂屋正中后壁设供祖先灵牌位,是家庭神圣的精神中心。在这个意义上,堂屋是家族的精神空间。彝族崇虎,以虎为图腾。很多彝族民居建筑上,往往雕刻一小石虎置于正房脊中部或大门上挂虎头牌,意以避邪驱魔,保佑家运兴达。 此外,彝族民居的许多部分上也附有神灵,如梁有梁神,灶有灶神,门有门神,仓有仓龙,厩有厩神,等等。透过彝族民居,可以看到彝族宗教信仰的全貌。 六、彝族民居与风俗习惯 彝族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女婚后另建房舍,自立门户,仅幼子与父母同住。与此相适应,彝族民居多为两层楼房及平房两部分组成,或为一字形的单元屋等。彝族的红、白喜事规模大,时间长,来宾多,宴客多在院子及廊间举行,因而民居一般都有能摆十余桌宴席的宽敞院子,廊的宽度也以能摆一桌席为计。彝族尚黑彝族服饰闹喜招女婿古羌戎遗裔之一。羌族自古以石砌技术精 湛闻名。旧时彝族都在住房附近建盖有土、木、石结构的碉楼,多为五至七层,外墙用墨灰浆勾勒边幅,有的还作彝族传统图画,内侧房间较宽敞,既可用于战事防御,又可用于生活起居或存粮。彝族曾有氏族聚议的习俗,旧时许多彝族村寨在寨中心或边缘的大古树下,用石条建一座四面均为台阶的金字形石塔,作为氏族聚会地点,现已成为村民聚集、闲聊的场所。七、彝族民居与民族文化交流 彝族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彝族与其它民族发生的文化接触、交流必然体现 在民居建筑中。早在战国时期,楚将庄斫入滇,楚巫文化西迁,对彝族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自此,彝族与中原内地长期保持着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交流,彝族在其形成过程中也融合了相当数量的汉族成份。彝汉人民互相学习,互相融合,友好相处。如《武定府志》记载汉族习俗松叶楚雄府汉文化的彝民族群体。 正是这种长期的汉、彝文化的交融,使汉文化的影响涉及彝族文化的诸多方面,彝族民居亦不例外。彝族民居的建筑在形式及艺术风格都受到汉族建筑一明两暗三合院、四合院的平面格局,以及房屋的外观造型,都与汉族民居建筑相似。民居建筑中的图案及装饰,内容形式都带有汉文化特征,如在山墙及前后檐下绘花卉、动物等图案,三柱落地有廊檐柱,正厅八尺柱脚石雕,硬山封檐及檐口木构架,屋脊曲起以及斗拱、端鼻起翅、山墙柱收分、屋面凹曲等,都和汉族建筑有渊源关系。因此,彝族民居既是彝族文化的产物,又是彝汉文化交融的产物。 文化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体。从文化的主体到文化的各个侧面,到每一种文化特质,都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彝族民居从建筑到居住,都不是单纯的物质建构和使用过程,它包罗了彝族的世界观和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创造,它是彝族文化的综合产物,同时也是彝族古老文化的缩影。注释: ①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77年1期 ②李朝真:《关于干栏式、井干式建筑的由来和发展》,《云南文物》,1992年第3l期。 ③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器研究》,《考古》,1963年第6期。 ④《中国建筑简史》,第一册,第36页。
凉山彝族
凉山彝族喜温凉,恶酷热,多居住在海拔1500——3000米的温凉地带。民间有俚语:“彝入住高山”。由于历史上部族社会结构和内争外患,形成凉山彝族传统住宅的“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三大特点。杂姓村落和平坝、河畔村落是近代开始出现的。同时,凉山彝族村落多是三、五十户,大村落的居民仅百余户。历史上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域无集镇无街市。凉山彝族社会流行儿子结婚后独立门户,父母又与小儿子同住,所以凉山彝族住宅不尚深宅大院。传统住宅布局是以土墙、竹篱、柴篱园围成方形院落,院外四周植树,院门为木框木门,院内修建人字形顶一字形住房,屋门矮而宽,门两侧各留50厘米见方小窗,有的不设窗孔。
凉山彝族住房不甚高大,标准住房为长10—15米,宽5—6米的长方型建筑,屋檐及地3.5米左右。建筑以木为主,采用原木为柱为梁为横杆,穿榫呈现“树”型屋架.表现出凉山彝族历史上与大山与森林休戚相关的朴素原始的建筑美学观。住宅四壁或土或木,屋顶上面盖长约六尺宽七、八寸的云杉木板.俗称“瓦板”,加横木压石固定。雨水顺杉木纹路而下,通光透气。凉山彝族传统住宅又有“瓦板房”的别号。走进这类新房,杉木的清香仿佛引人进入原始森林的狩猪木屋。
凉山彝族住宅内分左中右三部分.入门正中为中堂,中堂靠右上方设火塘.用三块象鼻型雕花锅庄石架锅,塘火终年不熄,是彝族待客和家事活动的中心。火塘左边,用木板或竹篱隔成内屋,有中门相通.为女主人卧室并收藏贵重物品,入门右侧为畜圈。屋内上层空间设竹楼。竹楼左段储粮,中段堆放柴草,右段为客房或未婚子女居室。
凉山彝族民居也有不少变异建筑,主要表现 在盖房材料,如瓦房、茅草房、压泥箭竹房、薄沙石板房。大户人家和不少村落还建有多层高碉土楼。现代凉山彝乡住宅变化最为显著.向砖木结构建筑发展,普通另设畜圈。一些富户开始修建砖混结构、花园庭院式的新房。古老的凉山彝族民居洞开了窗户,吹进了现代风
彝族源于羌?
彝族,一个崇巫尚武的神秘民族;一个在长江流域创造了灿烂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一个曾经雄霸大西南――川、滇、黔的强大民族。就是这样一个对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优秀民族,它的族属问题,它来源于何处?这个问题在当今的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断。
有人认为彝族与古越族同族;有人认为彝族来源于西藏高原;还有“濮人”说、“僚人”说、“卢人”说,也有国外学者所持的“高加索人种”说等众多学说;但最为公认和流行的是“彝族源于古羌人”这一学说。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就是这一学说的主要创造者和支持者,他认为:“彝族渊源出自古羌人。”李绍明等许多学者也均认同这种观点。但随着当今考古界不断有新的发现和对彝汉古籍文献及西南地区彝族、羌族的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彝族源于羌”这一说法逐渐被证明是片面的、错误的。
要想弄清“彝族是否源于羌”?首先我们要知道何谓“彝”?何谓“羌”?现如今我们所用所写的彝族的“彝”,是一九五六年毛主席在北京与彝族干部商议,将当时所用的“夷”字改为“彝”,取房子“ ”下有“米”有“丝”,有吃有穿之意,象征兴旺发达。从此“夷”改为“彝”。而在这之前的汉文古籍中均写作“夷”。在《说文》中这样解释“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古音读‘聂’。”这与今 天彝族人民自称“聂”、“聂苏”、“诺”、“诺苏”、“能”的读音相吻合。而“羌”《说文》解释为:“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风俗通》也载有:“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从人,因以为号。”因此可知,夷“从大从弓”,羌“从人从羊”,且一东一西,何以谓彝为羌?
再者,羌何时南迁?南迁的是羌的哪一支?据司马迁《史记·秦本记》中的记载:“秦献公初立,(即公元前384年)欲法其祖,出兵灭狄嵵戎。羌无弋爰剑之孙卬则恐于秦国攻伐,率羌人南迁。”《后汉书·西羌传》也有:“至爰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夡,兵临渭首,灭狄嵵戎。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觽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巂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并多娶妻妇。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及秦始皇时……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将兵略地,西逐诸戎,北却觽狄,筑长城以界之,觽羌不复南度。”根据以上古籍得记载,我们因此可知羌人南迁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221年左右。而南迁的羌人是由“忍”的季父“卬”所率领的“其种人”。在南下之后,其后裔“各自为种”分为“越巂羌”、“广汉羌”和“武都羌”等三支部族。他们与由“忍”和其弟“舞”所率领得留在“湟中”的羌人远离“不复交通”。到了秦始皇派遣蒙恬“筑长城以界之”(约公元前221年左右)以后,“觽羌不复南度。”那么,当羌人南下以前,在今 天彝族广泛分布的川、滇、黔等广大西南地区是否空无人迹?哪些民族又生活劳作于此?随着考古不断有新的发现和对甲骨文的破译,我们了解到:早在殷商周朝甲古卜辞中就有“蜀”及周武王伐纣时“蜀人”参战的记载。1986年在广汉发掘出的“三星堆”遗址,以及随后在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发掘出的“金沙村”遗址等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的不断发掘和研究,也证明很早就有多个不同的民族(“夷”系统民族)生活于广大的西南地区。另据《西南彝志》记载:夏、商时,勤劳的彝族先民就已经建立了以岷江流域、四川盆地为中心的古蜀国;以滇池区域为中心的古滇国部落联盟制国家,并且羌人南迁时与当时生活于今茂汶地区的土著夷人——“戈基”或“果基”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羌族史诗《羌戈大战》就记述了那段历史:羌人首领“阿巴白构”率部南迁,同土著“戈基人”相战。戈基人非常强悍、勇猛,羌人不敌。在危急之时,天神“阿爸木比塔”托梦羌人用白石打,可胜;托梦戈基人用麻秆打,可胜。次日交战,羌人大胜。从此羌人代代传唱此事,并且将此做为祭神经。羌人白石崇拜由此兴。《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也记载了岷江上游茂汶一带在西汉时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显然这里所记述的夷与羌是各自不同的民族。羌何以为彝之祖。
据彝族经典古籍《西南彝志》、《勒俄特依》和《送魂经》等彝经的记载。彝族父子连名谱系已有三百余代,如以25年一代计,仅父系社会就已有7500多年的历史。而羌人从公元前384年南迁起算也不过2390年左右。另外,古籍和彝经均说彝族发源于今云南境内,彝族死后送魂也是送入云南昭通、大理点苍、昆明滇池一带,未发现有往北方送魂者。故,从北方南下的羌人何以能“生”彝?彝怎为羌之裔。
最能直接证明“羌”是“羌”,“彝”是“彝”的是两个民族间各自不同的风俗、生活习惯和文化。根据《史记》和《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羌人是:“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被发为俗。”;“不立群臣,无相长一。”的游牧民族。而彝族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被描述为:“此皆魋(椎)结,耕田,有邑聚。”或是“皆编发”;《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里记为:“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址,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其人皆椎结左囏,邑聚而居,能耕田。其外又有巂、昆明诸落,西极同师,东北至叶榆,地方数千里。无君长,辫发,随畜迁徙无常。自巂东北有莋都国,东北有冉駹国,或土著,或随畜迁徙。自冉駹东北有白马国,氐种是也。此三国亦有君长。”“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罽毲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絜白不受垢污。”从上面的古籍中的记述来看,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而易见。还有,彝族有着古老的文字——“古彝文”。根据现今众多专家学者的论证,古彝文有着至少9000年的历史。生活在各地的彝族支系都有彝文、彝经,包括迁入长江以北及更远地区的夷人先民都在当地留下了古彝文遗迹。而羌族却没有文字,更没有传世的书籍,只有口传的传说和神话、史诗。
综上所述,彝族和羌族是各自不同的两个民族。但二者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羌人南迁之后,大部定居于今凉山州甘孜州雅安市之间,与土著的“夷”系统的各部族发生了战争和文化交流,相互间渐渐融合。特别是南下羌人分支中的“越巂羌”,同“巂”、“昆明”等夷人部族交错而处,来往密切,并相互通婚,繁衍后代,相互学习,并在生活习惯和生产劳动方式上逐步改变和融合,逐渐从事农耕。另一部分与藏族融合。一部分在茂汶及周边地区延续至 今,成为今 天的羌族。
那么,彝族真正的源流在哪里呢?著名学者张增祺在其所著的《中国西南民族考古》中认为:“今 天的彝族的族属源流非常复杂,彝族是一个较为庞大的共同体,他的族源中包含了古代横断山区若干不同族系的古代不了,甚至可能包括一些来自中亚迁徙而来古部落成份。”“古代‘昆明’是近代彝族的主要组成部分。”著名历史学家蒙默则认为:“彝族是大约在公元前十二世纪从旄牛徼外南迁至云南的‘昆明夷’,与以‘濮人’为主的土著民族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昆明”为彝族之祖先在彝族传说中也有所反映,民国《贵州通志》引《兴义志》曰:“初,秦时有孟(传说中彝族的始祖)者事邛君,邛君邑之。西汉初,其种类繁盛,由泸入滇以西,地方千里,咸为所有,是为昆明夷,《史记》所云‘巂’、‘昆明’也。”这段地方志显然系出于当地彝族的传说,说明在彝族自身传说中同样是将其祖先追溯到古代的“昆明夷”。因此,我认为我们彝族是一个以“巂”、“昆明”、“ 什数”、“夜郎”、“靡莫”等众多古代“夷”系统部落为了主干,在不同时期逐步融合了其他迁徙而来的民族或部落,(如:羌族)逐渐形成的一个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川、滇、黔等地的民族,一个由多民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
火把节
老夫今 日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
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
这是明代正德年间,四川状元杨慎(号升庵)被贬官到云南永昌,途经西昌(今凉山州)时,看见彝族火把节之夜后写下的诗句。
火把节,都是在农历6月24日至27日举行。在彝族自治州、县,火把节是法定民族传统节日。每年这一节日的到来,彝族同胞同其他民族都要一同去参加隆重而盛大的火把节,都要热情欢歌,尽情舞蹈,热闹非凡。但如要讲到火把节的起源,或者说来历也好,传说也好,却是各地、各支系几乎是自有其说,地方史志的记载,也各执依据。
民国《昭通县志稿》说:6月24日“火把会与滇中各处相同,乡中燃炬照田祈年,以火之明暗,占岁之丰歉,此为近理,至于吊古,则知者鲜矣。”这段话将火把节的来历简单地划分“近理”(祈田丰收)和“吊古”。其实“近理”并非都是“燃炬照田祈年”,“吊古”也非专指一人一事。
据史志中关于火把节起源的记载,所谓“吊古”,是祭奠死者,主要有阿南殉节,见李元阳明代万历年间《云南通志》卷十记载;武侯南征,见许印芳《五塘杂俎·星回节考》,《滇系》中也有记载;慈善夫人殉节,又名火烧松明楼,见《南诏野史》。其中以慈善夫殉节的故事最为感动人。其大意是说:彝族先民蒙氏建立的南诏国,传至皮逻阁时,在六诏中最为强大,便与相国张建成设计统一五诏。开元十八年,他首先贿赂剑南节度使王昱,要求合并五诏,并得到唐王朝的同意。于是以聚集祭祀为名,通知五诏于六月二十四日到松明楼祭祖,除了越析诏因路远未到外,其他各诏都来了。邓赕诏妻慈善感到此举有诈,劝丈夫不要前往。但诏主迫于皮逻阁的威势,不得不行。行前,慈善以铁镯套夫臂。祭祀毕,皮逻阁设宴于松明楼,饮宴至暮,皮逻阁佯醉下楼,伏兵即举火焚楼,各诏均被害。尸骨难辨,只有邓赕臂有铁镯得以认领。后南诏知慈善有才智,欲娶为妃,慈善坚执不从,并据城自守。南诏发兵围城,慈善自尽。此后,每于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群众以火把纪念她。
关于彝族支系间的传说,据《彝族文学史》的记载,有《撒梅人的火把节》、《撒尼人的火把节》、《阿细人的火把节》、南涧彝族《火把节的来历》、双柏罗婺支系《喜鹊姑娘》火把节的传说、凉山彝族火把节的传说等,不一而足。其他彝语支民族迁有他们的说法。总之,火把节起源的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都很多,讲的都是发生在各地的历史事件或各地各支系自己的故事,大都略有相似之处,勿需去考证哪一种说法才是火把节的起源。其实火把节的真正来源,是彝族人民对火的崇拜。彝族先民长时期迁徙、游牧于山野,一刻也离不开火,深知火能烧毁一切,也能保护人畜和庄稼。久而久之,在彝族先民的观念中,“火就是神,神就是火”。因每当六月二十四日要祭天过岁(年节),时久则演变为火把节都在这一天举行,各种附会也在其中。
昭通县志稿》将火把节称之为“火把会”,其用语十分切合昭通的实际,即最终将各家各户的火把会聚一处,火更明,占岁之丰收才有希望。这与滇中各处“束松明为炬,照田亩,以火色占农”(李元阳《云南通志》),或“田野松炬烛天,占岁之丰凶,明则稔,暗则灾”(《石屏县志》),同为一个目的—祈求丰收。因此,昭通历史上的火把会,是彝族、汉族和苗族都参与的火把聚会,如今所说的火把节。其中苗族参与火把节可谓入乡随俗,也如彝族参加苗族的花山节一样,双方都在赶对方的热闹。但昭通(昭阳区)汉族参加火把会,这不仅只是入乡随俗的问题,也是汉族古代祈年照岁的继承、流变,到异乡之后的表现形式。
古之火把节的起源、传说,虽有祈求丰产,除恶务尽,祭吊先贤等诸多说法,但火把节的目的和性质,早有清人许印芳的公允评说:“夫南诏国灭,星回之节已废。火节之兴,原于服忠武之威,表贞烈之德,历久不废。而逐疫祈年,祭先讲武,诸事乘乎其间,岁守民安,相与饮食,歌舞备靓。泰平之象,亦可见滇人神游化宇,不复知有蒙段烟月矣。”而今之火把节,则赋予了时代特征,一改往日的“醉饱歌舞”、“叩头送福”、“敬天祭祖”等旧习,为招商引资、物资交流和发展本地经济服务,同时也是继承和发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各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进步,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荣誉奖项
7月30日,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族群、聚落、民族建筑”专题会议彝人古镇分会在楚雄彝人古镇大酒店顺利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参观了彝人古镇项目,并就“族群、聚落、民族建筑”这一主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会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单德启先生为彝人古镇授予“中国建筑文化经典示范工程”匾额。
彝人古镇获两大奖项
7月27日,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在昆明隆重开幕。“族群、聚落、民族建筑”专题会议是本届大会唯 一建筑类专题,由民族建筑领域专业权 威组织——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承办。
组委会还在专题会议展期间举办了“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品牌推选活动”。最终楚雄州彝人古镇以“传承彝族传统建筑,博采各民族传统建筑精华,打造现代优秀传统民族建筑”获得“中国建筑文化经典示范工程”。同时,该项目开发商楚雄汇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彝人古镇项目部董事长李陈获得“中国建筑文化杰出贡献奖”。
“要建中国特色建筑”
楚雄汇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彝人古镇项目部企划部部长张建强主持了本次会议。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外事司原司长李先逵说,在中国,就是要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彝人古镇在民族建筑方面的创新在全国来说都是出类拔萃的。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单德启先生说,每到彝人古镇一次,就会被这里的建筑征服一次。作为彝族聚居的楚雄,胆子可以再大一点,对民族建筑的探索可以再勇敢一点。
楚雄州规划局局长杨杰说,这一次,世界民族大会在彝人古镇设专题会议,是对楚雄州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的肯定,接下来,楚雄州还要进一步加大民族文化的建设工作,特别是在民族建筑方面还要下狠功夫。
楚雄汇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彝人古镇项目部总工程师吕仁忠总结了彝人古镇从策划设计到建设经营的成功历程:用蓝海战略搞开发,用经营理念搞规划,用开放的思想搞设计,按市场的要求搞管理。彝人古镇之所以从无到有,成为滇西旅游黄金线上的一大亮点,与创新的思维理念是息息相关的。
楚雄汇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彝人古镇项目部副总经理罗晓祥说,彝人古镇在本届民族大会上一举斩获两大奖项,非常振奋人心。从一点来说,彝人古镇不仅仅是楚雄的项目,也是世界的项目。
永恒记忆飘向世界
会后,来自海内外的代表们品尝了极具彝族特色的彝家美食,观看了彝族歌舞表演。人群中,不时发出阵阵赞叹。在代表们的“长枪短炮”之下,彝人古镇被定格成永恒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又将随着代表们回归故里,让全世界更多的人领略到彝人古镇的风采,领略到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精髓。
民居建筑
丰富多彩的彝族建筑形式中较古老的一种居住形式。今撒尼人建盖的牛车棚、舂碓棚就是古代风篱的延续和发展。风篱的建筑结构特别简单,用两根上端带杈的树杆插入土中做柱子,用一根树杆横搭在建筑史上的一大发明和进步。土库房
圭山乡海邑村土掌房土坯或泥土夯墙,无柱无梁,在筑好的墙上直接铺上一层木棍、木板或木条,上覆茅草,再铺一层不含杂质的泥土,洒水抿捶,形成平台。它既是屋顶,又是晒台和凉台;既可晒粮食,又可晒衣物,十分实用。房屋的大小不一,人口多、经济状况碉楼碉房
茅草房
西街口乡月湖一带保存较多。一般为土木结构,以石块垫基,夯土筑墙,用结实的圆木或方木为柱。虽是夯土为墙,却十分牢固,传几代人而不坍塌。茅草房为双面坡斜顶,用草盖顶。盖草顶时,先打尽草绒,泼上冷水让风吹,接着放火燎茅草,浸透水的部分因风吹不干而不被火燃烧,形成结实的草顶。这种房屋建盖时,山墙筑得较高,高度超过茅草屋顶,并在山墙上盖石板。其作用是,发生火灾时让山墙挡住风力和火苗,控制火势,尽量避免火舌乱窜,殃及四周邻居。这种茅草屋比起砖瓦房简陋,但节约费用冬暖夏凉。
篱笆房
主要分布在圭山乡的合和村一带。这种房屋的结构与瓦房相同,上、下两层,上层仓储粮食,下层住人,关牲畜,屋顶盖瓦片。以条石做墙基,以竹条、树条或藤条编织成篱笆,再糊上泥巴,涂刷平坦,成为墙壁。
石板房
主要分布在圭山乡的糯黑村。这一带绿树成荫,群山环抱,为这里的彝族提供了建盖房屋的木材和石料。勤劳智慧的彝族人民借此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石板房。这种房子多为两层楼房,楼上、楼下各三间,梁、柱、椽、楼均为木料,山墙、背墙和围墙用石板垒砌,地板用薄石板铺成。该村附近的群山多为石山,人们上山采石,依照石头的纹理改制成大小不等的石板条,建造出比砖木、土木结构更为坚固结实,更为整齐美观的石板房。
特殊研究
⒈自然村寨的选址及其聚落特点 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座落有其独特的传承,其居住村落多选择在地势险要的高山或斜坡上,或接近河谷的向阳山坡。这样有险可守,有路可走;高能望远并有水源,耕地以及水草牧场。一般高山区多为散居,平坝河谷地则以集居为主,这是彝寨典型的聚落特点。
2。住宅择址 按传统习惯,选择住宅基址—般都要经过相宅和卜宅两个步骤,这与民间俗信是分不开的。
⑴相宅 彝族民间对待住宅基址有—套传承的相法,但各地不尽相同。一般皆以“上边有坡养羊,下边有田种粮”为理想之居地,主张住宅应选在依山傍水、土肥草美之处。由此有许多选择屋基的禁忌,如凉山彝区忌门户所对之山为秃山,否则不吉,家贫;如对IU树茂草盛,户主就会发达;房前有水为上吉,忌房后有水,否则易发山洪,危及房屋等等。杂居区则多受汉族风水观念之影响,择房基多考虑“龙脉”宝地。
⑵卜宅 相宅以后还须卜宅, 以定吉凶。不仅要按日月星辰和户主、主妇的岁位命宫推算,一些物象占来预卜家宅以后的吉凶。四川美姑彝村相沿的传统卜宅方法则有滚蛋、立米和烧羊胛骨等类。滚蛋,彝称为“瓦切比”,方法是户主执一鸡蛋在相好的地基上滚毕,然后在地上随意置三块石头支起—锅煮蛋。煮后捞出剥皮,看蛋窝是否正而不偏,正为吉,否则另择居地。立米,彝称“查确比”,户主以手握住五颗大米,片刻后,再把米竖立于地面上,插入土中时要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及中土的顺序,使米粒呈÷状,再拿—碗扣住。次日查看,若出现米粒丢失、倒地等现象均不吉,得另择地基。烧羊胛骨,彝称“约丕基”,需延请祭司毕摩行此卜术。即把火草放在羊胛骨上烧燃毕,看胛骨上被烧出的裂纹来定吉凶,以四方开纹为上吉,一字纹为中平,交叉纹为不吉。若地基宅址一再选不好,可以与能选上自己这块宅基地的户主交换土地。
⒊民居类型 彝族分布甚广,居住类型多样。典型的民居样式有贵州彝区的杈杈房凉山的棚屋(风篱式);小凉山的木罗罗(井干式);大小凉山瓦板房草房,滇,黔彝区的一字房(上栋下宇型):滇南彝区的土掌房(平顶式);杂居区的三房一照壁、 三合院及四合院(庭院式)等,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列举其中如下:
⑴杈杈房 是旧时彝族的传统民居,流行于贵州彝区,为贫苦阶层居住的一种简易房舍。一般以两根插入地下的树叉作柱子,一根树棒横在叉上作为横梁房架,四面用茅草遮掩而成,无墙壁。是——种风篱居所的古老居住形式。凉山过去的原始棚屋也属此类。
⑵木罗罗 是小凉山森林地区的传统民居。采用原木纵横交错叠置成井干式结构,构成房屋的壁体,为由下部支撑结构和上部庇护结构组合而成的复合式纯木结构的民居建筑,习称为“木罗罗”。
瓦板房 是大小凉山彝区的传统居住型式。有土墙和竹笆墙两种。上置栋梁,构成房架,双斜面人字形屋顶,盖以木瓦板二层,下层铺满,上层则于两板相砌处置一板,再用石块复压其上。木板用刀剖砍,不以锯解,便于雨水顺木板纹路而下。因木板起瓦之作用,故得名“瓦板房”。
⑷土掌房 滇南彝区传统民居。先用粘土筑成墙,墙高达二至三米时,用木椽封顶,顶上再铺粘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屋顶,可作晒场或凉台,多为平房,也有的设二
至三层楼。其特点是冬暖夏凉。此种房屋多为依山而建。
⑸三房一照壁 流行于云南大理巍山等地彝区。主房顺山势依山而建,两侧耳房较低,再加一照壁,为土木结构的组合建筑。多数为草房,少数为瓦房,有带厦和不带厦两种。房形有实心房、空心房;吊厦、鹦哥房用木板搭成踩楼。主房高于耳房,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前面垂檐,形成前出廊的格局,以一排柱子为主的屋架承重,四柱落地,左右后三方用土基墙围护,前面及中央用木板为隔。主房山墙到顶,屋面挑出。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