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神

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中的神祇

灶神全名为“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民间俗称灶君灶王灶王爷、灶君公、东厨司命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司饮食之神。

人物设定
外貌特征
灶神常被认为体态臃肿、圆滑世故。民俗专家研究表明,灶神曾是美男子。西晋司马彪注《庄子》,称灶神“状如美女,著赤衣”,实际表明灶神为美男子,此形象唐代仍存,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有类似记载,且提及灶神眷属。此后,民间依上述著作,将灶神确定为张单(或“禅”)夫妇。常见民间年画多为灶王爷与灶王奶奶合像,近代单独灶神像变为黑面长须,不复从前美男子模样。在敦煌文献中有一幅灶神图,亦作男子形象。
神职
灶神像玉皇大帝安插在每家每户的监察者。除庇佑家庭平安外,其核心职责是时刻留意一家人的言行举止,并定期向玉皇大帝汇报。清代《敬灶全书》称,灶君接受一家香火供奉,肩负着保佑一家康泰、察访一家善恶、上奏一家功过的重任。每逢庚申日,灶王爷便会向玉帝上奏,以一个月为周期统计功过。对于功多者,三年之后,上天定会降下福寿;而过多者,三年后则会遭逢灾殃。东晋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微旨》也提到,在月晦之夜,灶神会前往天庭,禀白人的罪状。若犯大罪,会被“夺纪”,即减寿三百天;犯小罪则“夺算”,减寿三天。
太上感应篇》亦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强调灶神对人的寿命掌控。玉帝依据灶王爷的汇报对这家人进行赏罚,而这种赏罚并非如人间律例般仅涉及钱财或刑期,而是与福寿紧密相关。若家庭成员表现良好,便可能增加寿命、赐予福气,甚至仿佛提高“中彩票”般的幸运几率;若表现不佳,则会面临“夺寿”,寿命削减,灾祸降临。小至诸事不顺,大到遭遇极端变故,且与佛教“下世报”不同,此为“现世报”,明确记载“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灶神拥有影响人寿命、决定人生死的关键权力,又被称为“司命”。
形象演变
形象起源
《汉书·郊祀志上》注云“先炊,古炊母之神也”,《庄子·达生篇》注“灶神,其状如美女,着赤衣,名髻也”,不少古籍持“灶神原型为叫先炊的女性”观点。考古发现,世界各民族将火神化身为女性很常见,如利亚克人的“火婆婆”、纳乃人的“火妈妈”。这些民族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受社会分工与结构影响,女性主司炊事,人们将母系氏族首领形象化为家灶保护神。此阶段妇女备受尊敬,其特征决定灶神特点与祭灶形式,所以女性成为灶神化身。
灶与火密不可分。早期人们将灶神视为火神的变体,认为灶神是由炎帝、火神祝融演变而来,是家中司火的神灵。古时的祭灶都是盼着火神保佑平安。《淮南子·汜论训》称“炎帝作火,死而为灶”;孔颖达注释《礼记·礼器》,言颛顼之子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吕氏春秋》《礼记·月令》等也有相关记载。这些古籍中的男性灶神形象皆与“火”相关。
灶为炊事必备,离不开火,火崇拜与灶神崇拜自然相连。人类掌握火之前茹毛饮血,身体孱弱,学会用火烹食后情况改善,但火不慎又会致灾,故而古人对火敬畏又崇拜。这种崇拜产生了系列具火特性的神灵,最初火神无人形,火崇拜是原始先民自然崇拜之一。灶的出现标志人类生活与文化的巨大改变。火引入居所后,火神演变为灶神,此过程体现原始先民的祖先崇拜,在父权制下,人们幻想逝去男性祖先灵魂庇佑子孙,男性灶神应运而生。男性原始火神常半人半兽,如炎帝“人身牛首”,祝融“兽面人身,乘两龙”。
有一种观点认为灶神由“穷蝉”演变而来。《庄子·达生》里出现“灶有髻”的描述,而《广雅·释虫》称“蛄,蝉也”。有学者据此认为,“髻”可能是“蛄”的异体字或假借字。《大戴礼·帝系篇》记载“颛顼产穷蝉”,表明颛顼之子名为“穷蝉”。这里提的“蝉”,是指一种常出没于灶上、长相类似蝉的昆虫,也就是蟑螂。在部分地区,因其常在灶上出现,故而被称作“灶马”。由于其频繁现身于灶间,人们先是将其视为与灶相关的神物或鬼物,进而尊奉为灶神。殷周时期的鼎彝器皿上,常装饰有蝉纹,刻画的正是这种在灶上常见的蟑螂。
形象变迁
灶神的来历与性质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灶即先灶者,是对最初炊爨的老年妇女的祭祀。《礼记·礼器》说:“奥者,老妇之祭也。《礼记·祭法》规定的国家七祀(或说五祀)中,其中之一是祭灶。灶祭在国家典礼中重要,妇女在家族祭祀担重任,灶神是民间普遍信仰,人们祭灶以报德。其二,认为灶神即火神炎帝—祝融。《淮南子》《风俗通义》等提及相关联系,不过此说与实际灶神有距离。同时,“灶神是老妇之祭”被指灶为卑神,郑玄则将灶神视为小神。灶神还有拟人化过程。
战国时,《庄子》记载灶神名“髻”。
在先秦时期,祭灶是最重要的“五祀”之一。“五祀”就是祭祀灶、门、行、户、中雷五位大神。
西晋司马彪疏其为著赤衣的美女,此时为女神。
魏晋以后,灶神又演变为玉皇大帝派往人间了解民情和是非善恶的神,他常驻人家,与百姓朝夕相处,“观察”着民间的一举一动。
魏晋之后灶神已有姓名,但名字性别有多个版本。从汉至唐,灶神衍生出诸多名字,如苏吉利、宋无忌、禅(或作单)等,汉以来灶神逐渐男性化,从炊事功能向家族守护神转化。
汉代后,灶神功能显著变化,掌握祸福、寿夭。汉代有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之说,同时也有祠灶得福的例子,如阴子方祀灶后子孙显贵。灶神还掌管寿夭,如李少君鼓吹祀灶益寿,葛洪提出灶神能夺人寿命的纪、算。
至唐代,《酉阳杂俎·前集》记载,灶神的系统更加完善,说灶神为天帝督使,下为地精。《辇下岁时记》把祀灶俗称为“醉司命”,可见灶神成为司命神已经普及化而深入人心。
人物经历
人间司命神
江南流传的《灶君宝卷》中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下界“分布万户,稽查善恶”的神明,宝卷为他编写了一个极富传奇性的生平故事。灶神名张单,字子郭,原是先天火德星君,在昆仑山上坐于火石之上修道成仙。乾坤既定,疆域已分,人世间诸事繁杂、善恶纷皇,天神地抵也难以周察。此时,妙行真人就向玉皇大帝推荐了张单玉皇召见张单,封为“人间司命神”,“上通天界无阻碍,下达地府个个钦。寿数长短凭你判,富贵穷通任你分加福增禄皆由你,生灾降祸听卿行”张单承首后,分身变化成青、黄、赤、白、黑五个,分别列位于东、南、西、北、中五方,五个又变化成千千万万个,成为各家各户的灶君。灶神每日稽查人间善恶,逐一记录在案,每年腊月二十四日子时,灶神上升天廷,将世间男女的功过奏于玉皇大帝,作为赏罚世人的依据。
张郎休妻
民间也有很多灶神的传说,其中《张郎休妻》的故事流传最为广泛,并被编成戏曲广为传唱。富家公子张单娶妻郭丁香,后抛弃,娶了李海棠。郭丁香历尽艰辛,依靠自己的勤劳善良获得了幸福生活。而张郎却因不擅持家遭遇天灾人祸,家破人亡,以乞讨为生。有一天,他讨饭到丁香家门口,丁香感念旧情,拿出好饭菜招待他。张郎羞愧难当,投入灶膛自尽。上天感念他自杀悔过,封为灶神。
贴灶王像
民间流传着一则关于贴灶王像的有趣故事。古代有户张姓人家,兄弟俩分别为泥水匠和画师。哥哥擅盘锅台,手艺高超,人称“张灶王”,且爱调解邻里纠纷,备受尊敬。张灶王70岁于腊月廿三深夜寿终。他一去世,张家乱套,几房儿媳吵着分家,画师无力应对,愁眉不展。在腊月廿三,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祭日的深夜,画师忽称大哥显灵,将家人引至厨房。众人见灶壁上在烛光下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夫妇容貌。画师称大哥大嫂成仙,玉帝封大哥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因家人好吃懒做、妯娌不和等,大哥气恼要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惩罚。家人惊恐,忙供上甜食恳求饶恕。此后全家和睦。此事传开,邻里来探虚实,原来灶壁上的灶王像乃画师预先绘制,他借此镇吓家人。面对乡邻询问,他假戏真做,将灶王像分送邻舍。从此,家家户户灶房贴灶王像,形成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平安的习俗。
内涵分析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俗语流传。在传统信仰体系中,灶神绝非普通小神,而是玉皇大帝身边备受倚重的神祇。尽管有些神祇地位高于灶神且握有实权,但灶神凭借能“直达上听”的特殊能力,可直接影响最高决策者—玉皇大帝,其在民间信仰中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人物关系
灶王,又称灶神、灶王爷、灶公母、东厨司命等,在浙江衢州还被称作灶司爷爷。他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司掌饮食之神。灶王爷全衔为“东厨司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也有“灶君公”“司命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等称呼,北方多称“灶王爷”,鸾门将其尊奉为三恩之一,即厨房之神。形象有男有女。
灶神在历史上名号众多,关于其身份也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灶君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因其教人熟食,受人尊崇成为灶神;也有人觉得是颛顼后人祝融,他曾掌灶火之官。东汉许慎在《五经异议》中,既沿袭祝融为灶神的说法,又提出灶神为苏吉利夫妇的新观点,《灶书》《荆楚岁时记》等著作也认同此说。《三国志·管辂传》和《白泽图》称灶神为“火精”宋无忌,因《庄子·达生篇》称灶鬼为“髻”,且髻、吉、忌三字谐音,部分学者认为“髻”与苏吉利、宋无忌可能为同一人。此外,《淮南子》称炎帝作火官死后为灶神,《事物会源》说黄帝是灶神,《吕氏春秋》则提及吴回回禄)之神托于灶,被祀为灶神。
魏晋之后,灶神虽有姓名,却版本各异。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称灶神名禅,字子郭;清《敬灶全书》则认为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自明清以来,民间多供奉“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画像常见为一对老夫妇并坐,或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
人物评价
西汉《战国策》:“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庚子送灶即事》:“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嘉庆皇帝:“至孝曾传阴子方,自兹祀灶用黄羊。心期富足近于媚,养福修身致炽昌。”
北宋状元宰相吕蒙正:“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吕微《中国民间财神信仰》:“正是通过‘灶’这一母体象征的中介、再生功能,当灶神再次被从灶膛中‘生育’出来之后,他才能仪式性地实现自己从贫到富、由人而神的身份转换。”
民间影响
综述
灶神形象绵延了几千年,经历了各阶段的信仰转变,都寄托了民众避祸求吉、趋利避害的心理。灶神每个阶段的形象演变,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灶神信仰成为了传统文化中难得的信仰实例。腊月二十三要祭灶神,在灶神纸马上往往还画有两个小罐,一个是善罐,一个是恶罐,谁干了坏事,灶王爷就在恶罐里记下一笔,干了好事,就在善罐记下一笔。灶神生活在各家各户,朝夕与人相伴,谁也难逃他的监视。显然这是民间百姓扬善抑恶的一种自我道德约束,正应了俗语“举头三尺有神明”,这种观念对人们洁身自律,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家人如有浪费粮食的现象,传说灶神要上天汇报,祀灶时就得请求宽恕,平时则要多加注意。
信仰习俗
中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旧时,祭灶神有三个日子,灶神的生日、腊月二十三晚上天、除夕夜下凡。据道教典籍《玉匣记》载,灶神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初三,一些地区在这天举行祭祀,还要奉诵一部俗称《灶王经》的经典。民间俗云:“家有灶王经,水火不能侵。”此风俗明清最盛,清顾禄清嘉录》中载:“八月初三日,为灶君生日,家户具香蜡素羞,以祀天王堂及福济观之灶君殿,进香者络绎终日。”对灶神生日祭祀逐渐淡化,而流行起每年逢腊月二十三日与除夕。人们在这一日会举行隆重的祭灶仪式,俗称“送灶”或“辞灶”。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并在这神位上恭敬地张贴灶神的神像,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横批为“一家之主”,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在古代,灶君神位的安置有颇多讲究。民间通常有两种摆设方法。一是大多数家庭将灶君神位安放在厨房炉灶之左上方,距离灶台约5厘米,再在灶上壁间贴一张“东厨司命灶君”“定福灶君”之类的条幅。据说左方是青龙方,也是灶君的寄身之所。二是将灶君神位置放在厨房的南方或东南方墙壁。说是灶君主人间饮食之事,古代的天子又在夏天祭灶,性质属火,而在五行中南方属火。但无论那一种方法,为便于摆放供品及以免时常遭人干扰,灶君神位都应靠着墙壁并且下方不能安放洗菜盘。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进行。一家人至灶房,摆桌向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供上糖瓜等,还有竹篾扎的纸马与草料。用饴糖供奉,或涂在灶王爷嘴四周,意在让其甜嘴、塞嘴,好话多说。唐代《辇下岁时记》有以酒糟涂灶使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之后,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在院子里堆芝麻秸、松树枝,将灶君像、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全家围火叩头祷告。送灶君时,部分地方有乞丐乔装唱跳送灶君歌、舞,换得食物。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普遍,鲁迅先生曾作《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部分农村地区还保留着“绑火神”的习俗,初四这天,家家户户都会用麦梗或者玉米梗绑在棍子上并把点燃的棍子送到河里,用这种方式来祈求新的一年家中远离火灾。
灶王节,又称“小年”,揭开春节序幕,意味着旧年结束,人们开始准备新年。古代过年,正月初五零时零分,人们打开门窗,燃香放爆竹、点烟花迎五路财神,之后吃路头酒,盼财神带来财富。灶王节还有“回家”习俗。因这天过后年节正式开始,在外做工、经商、求学之人都要回家团聚。
关于灶王节回家,有一说法:灶王爷上天要向玉帝汇报一家人言行及人口状况,此日堪称玉帝规定的“人口普查日”,若不在家,可能被从人口名单“除名”,所以人们无论如何都要回家。如顺口溜“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粗茶淡饭,一家团圆”所表达,像景德镇窑户老板手下营事先生及下手,腊月廿四吃小年夜饭便回家过年,体现了这一回家团聚的传统。近代以来,中、日、越虽曾受西方文明影响试图废止春节推行西方式“新年”,但均未成功,老舍就曾回忆即使春节不放假,也要偷溜回家。
送灶王爷上天之后,“二十四,扫房子”,从腊月二十四日起,老百姓们便开始掸灰尘扫房子。箱笼橱柜,一概翻身,墙角床下及屋柱房梁,全要把积年尘垢一举荡涤,称为“扫尘”或“掸尘”。扫去尘埃,清洁庭户,用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新年。
祭灶日,人们以常见糖瓜作为祭祀灶王爷的供品。灶王爷权力大,能定人吉凶祸福,驻守每家每户,按常理百姓应敬献丰盛礼品。但百姓对这位上天派来的“密探”,惧中带恨,于是想出应对之法。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回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时,人们“祭灶”为其送行。为堵灶王爷的嘴,防范他乱说,便在“送行宴”上供糖瓜。因糖瓜黏,人们认为灶王爷吃后嘴会被粘上,即便能张嘴,也只能说玉帝好话。人们还会送“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贴于其神像旁。鲁迅先生在《送灶日漫笔》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糖瓜由黍米和麦芽熬制而成,制成条形为“关东糖”,扁圆形则是“糖瓜”。北方冬季寒冷,糖浆置于室外,凝固坚实且含微小气泡,口感脆甜香酥。虽糖瓜只是普通糖果,难登大雅之堂,但“糖瓜”作为过年的第一信号,以及它所传达出的求吉纳祥的美好寓意依然保留下来。
民间善书《敬灶全书·灶上避忌》规定了众多禁忌: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露体;月经未完的妇女不得经过灶前;披头散发者不得烧饭做菜;不得将污脏之物送入灶内燃烧。
文化作品
南宋文学家范成大《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南宋诗人陆游《祭灶与邻曲散福》:“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宋代诗人陈藻《平江腊月廿五夜作》:“昨日宰猪家祭灶,今宵洗豆俗为糜。”
元代诗人程文海《祭灶诗》:“何年呼得灶为君,鼻是烟囱耳是铛。深夜乞灵余不会,但令分我胶牙饧。”
元代诗人周广业《祭灶诗》:“胶糖祀灶洁春盘,归到天庭夜未阑。持奏玉皇无好事,且将过恶替人瞒。”
灶神信仰在山东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自明清出现灶神画像后,人们便有了过年在灶台上张贴灶神画像的习俗,如今一般于每年腊月二十三日“辞灶”。山东杨家埠村年画生产基地,其木版年画品种丰富,深受民众喜爱。辞灶仪式是杨家埠过年习俗的一部分,灶神年画是辞灶不可或缺的环节。腊月二十三日,杨家埠家家户户都会请一张灶马以备来年更换。灶神是杨家埠最早的木版年画题材之一,令村民引以为傲,每年年根各地画商都会来此订购大批年画。灶神画像题材、风格多样,有十几种之多,常见的画中,上半部分为“财神”,下半部分为“灶王”,印有双龙戏珠图案,有时中间还印着农历二十四节气表,相当于年历,画面两边刻有“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对联。
湖北民谣《敬司命神》:司命菩萨司命经,一家之主神为真。上拜九天命,下敬司命神。管烟火,显神灵,灶内烧火火上升,火花不出灰膛门,灶上点灯灯花神,灯花落地化灰尘。真心敬拜司命神,保佑我家,朝朝岁岁都安宁。
湖北民谣《祝司命歌》:九天司命,神真最灵。通天达道,出入幽冥。功成之日,不得留停。
宁波民谣《祭灶歌》:又到腊月二十三,老灶爷爷要上天。剪好草,拌香料,壮马喂得咴咴叫。走大道,过小桥,一路顺风平安到。别忘人间糖瓜甜,玉皇面前添好言。多说好,不说坏,五谷杂粮多多带,大胖小子抱个来,家家敬仰人人爱。祭灶果,供小菜,除夕夜晚迎您来。多施恩,别作怪,老少早晚把您拜。
荆州民谣《安神歌》:打扫堂前地,金炉焚宝香,弟子前程锦,安抚家神堂。香在炉中,神在虚位,有求必应,福降家中。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