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板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属于中国曲艺韵诵类曲种。早年称作“数来宝”,也叫称“顺口溜”、“流口辙”、“练子嘴”,是从宋代贫民演唱的“莲花落”演变发展而成。建国后,快板艺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闻名全国的三大艺术流派,即:高派(高凤山)、王派(王凤山)、李派(李润杰)。
由来
快板早年唤作“
数来宝”,也叫称“
顺口溜”、“流口辙”、“
练子嘴”,是从宋代贫民演唱的“
莲花落”演变发展成的。快板最初是作为乞丐沿街乞讨时使用的一种要钱或者要饭的方式和手段,历史相当久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快板才真正作为曲艺艺术的一种表演形式而存在。旧时的民间艺人总想找个历史名人,奉为本行业的祖师爷,以便为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增光添彩,“数来宝”的民间艺人当然也不例外。历史上,沿街乞讨的乞丐便把明太祖朱元璋奉为“数来宝”的祖师爷。云游客《
江湖丛谈》说:敝人曾向彼辈探讨,为什么供奉朱洪武?据乞丐所述,朱洪武系
元朝文宗时人,
安徽省濠州钟离县人。父
朱世珍,母郭氏,生有四子一女,三子因战乱失散,女已出嫁。四子即洪武皇帝
朱元璋,字国瑞,自幼异于常人。百姓们都说这个孩子不是寻常人物,将来定然出色。
洪武皇帝到了会说话的时候,叫爹爹亡,叫娘娘死,剩下他一人,跟王干娘度日讨生活,长大后,将朱元璋送往皇觉寺出家,长老给他起名元龙和尚。长老待之甚厚,庙中僧人待之甚薄,长老圆寂后,僧人将朱元璋驱逐出庙,王干娘将他送到马家庄给马员外放牛。放牛之处为乱石山,但他
时运乖拙,牛多病死,或埋山中,或食其肉,被马员外驱逐。王干娘又因病去世,朱洪武只得挨户讨要。因他命大,呼谁为爷谁就病,呼谁为妈谁亦生病,后钟离县百姓皆不准他在门前呼爷唤妈。朱洪武在放牛之处自己悲伤,十几岁人,命苦运蹇,至谁家讨要谁家之人染病。不准在门前喊叫,如何乞讨?他忽见地上有牛骨两块,情急智生,欲用此牛骨敲打,挨户讨要。于是天天用此牛骨敲打,沿门行乞。钟离县人民皆恐其呼叫爷妈,每闻门前有牛骨声至,都将剩的食物拿至门前,送给朱洪武。直传到今日穷家门的乞丐,都不向人呼爹唤妈,即其遗传也。
社会人士管那牛骨叫牛骨头,穷家门的人管那牛骨头称为“
太平鼓”。上有小
铜铃十三个,亦为朱洪武所留。相传有一个铜铃能吃
一省,有铃十三个能吃十三省也。
发展
“数来宝”艺人的这类说法多有推今及古的色彩,只可聊备一说。“数来宝”见诸文字记载相当晚。《北平指南》说:“数来宝”,昔日名曰“善人知”,衣裳整破均有,供奉朱洪武,手持竹板,亦有持牛骨者。收养门徒,按户索说讨钱。天桥等处很多,有依此为艺,设场演述者。“数来宝”已经由乞讨时的演唱活动变为“撂地”卖艺。佚名《都门竹枝词》说:人情总好奇,新闻诌出解人颐。一群人聚如蜂拥,围着狂呼一气儿。“数来宝”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沿街乞讨演唱,二是“撂地”卖艺,三是舞台演出。
旧时
北京天桥有“数来宝”场子,但不固定。皆因“数来宝”挣钱不多,出语粗俗,不大容易招来观众,场主不愿租给“数来宝”艺人。他们见哪里有空地,就在哪里说,久而久之,也占一席之地。天桥“数来宝”艺人中较出名的有小海子(
海凤)和曹麻子。云游客《
江湖丛谈》载云:“小海是久占天桥,至远到
隆福寺、
护国寺、
土地庙赶个庙会,从不出北平的。曹麻子是专走外穴,北平要不挣钱,就往各村镇去赶集场、庙会。天桥虽然还有些个说数来宝的,但是艺术性不强,比不上小海子、曹麻子,亦没有人注意。”在天津出现比较多。
形式
过去艺人沿街卖艺时,经常见景生情,口头即兴编词。他们看见什么就说什么,擅长随编随唱,宣传自己的见解,抒发感情。从编、演,到传唱,比什么形式都迅速。例如清末
数来宝艺人
曹德奎(曹麻子)编的一段唱词(当时用牛骨板击打节拍):骨头一打响连声,不表别的表
前清。专制时代人民苦,人都饿成骷髅骨。自从
光绪庚子年,北京闹了
义和团。四外刀兵人慌乱,城里处处
冒黑烟。眼瞧
大清被推倒,老百姓个个都说好。唱词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解放战争中,
人民军队进一步发挥了数来宝的战斗宣传作用,战士们编演大量快板作品,鼓舞士气。人称“快板大王”的
毕革飞同志赞誉快板说:歌唱英雄唱胜利,批评具体又实际。拿它娱乐都欢喜,指导工作有意义。
快板的表演方式主要有
单口快板、对口快板和
群口快板三种。对口快板保留了“数来宝”的原名,也有称“对口快板”的。在工厂、部队里也曾出现过三四个人演唱的“群口快板”和十几个人表演的“快板群”。有些地区根据当地
语言环境还发展成使用当地方言演唱的快板,如
天津快板、
陕西快板、兰州快板等。
快板有“数来宝”、
快板书、小快板、天津快板等多种形式。“数来宝”是两个人表演的;快板书是一个人表演的;小快板除了作返场小段以外,主要是群众文艺活动的一种形式;天津快板是用
天津方言演唱的。
快板艺术灵活多样,
丰富多彩。从表现形式看,有一个人说的快板书,两个人说的“数来宝”和三个人以上的“快板群”(也叫做“群口快板”)。
从篇幅看,有只有几句的小快板,也有能说十几分钟的短段,还有像评书那样的可以连续说许多天的“
蔓子活”。
从方音看,有用普通话说的快板。“数来宝”,也有用天津方音演唱的天津快板。此外,一些地方还用当地方音演唱类似快板的说唱
艺术形式,如陕西快板、
四川金钱板、
绍兴莲花落等。
从内容看,既有以故事情节取胜的,也有一条线索贯穿若干
小故事的所谓“多段叙事”的,还有完全没有故事的。
从韵辙看,既有一韵到底的快板、快板书,也有经常变换辙韵的“数来宝”。
快板的艺术手段
“包袱”、“夸张”、“铺陈”是快板常用的艺术手段,但也并非是快板所“独有”而在其他艺术形式里“绝无”的,这些艺术手段,对快板
艺术特色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1)包袱快板,特别是“数来宝”,具有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跟
相声艺术一样,“包袱”是结构情节、刻划人物的重要手段。“包袱”是相声艺术的生命线,无“包袱”即不成其为相声。快板里虽也经常使用“包袱”,但有时却以情节,人物见长,“包袱”居于次要地位。
(2)夸张快板里夸张不仅用来组织“包袱”,而且用来为描写增添色彩,使之鲜明生动,有时两种作用兼而有之。如李白的诗里说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事实上,决不会有三千丈的白发。但人们在生活里承认它不会有,而在
艺术欣赏中却理解它的存在,夸张之妙就在这里。如前所述,作为
语言艺术的夸张,既不能信口开河,又不能不扩大,因此,常常是大处合理,小处不能死抠。如
杜甫《
兵车行》: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
百草!如果从语言夸张的角度理解,无疑是满腔悲愤的倾泻,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的血泪控诉。反之,如果照字面抠,“生男埋没随百草”,男的都死光了,那么生女要“嫁比邻”,岂能行?说起来像是笑话,其实在曲艺创作和欣赏之中却常常可以碰到。
(3)铺陈快板书以叙述为主,描写成分很多,常常运用铺陈手法进行渲染,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鲜明、生动。
种类
1、小快板
小快板即通常所说的快板诗。由一个人边打板边演唱,又叫单口快板。这种快板形式最易掌握,因为它篇幅短小,形式简单,只需十句八句,或一二十句,就能迅速反映现实生活。
2、对口快板
由甲、乙两人各数一段,交替演唱。每段句数的多少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是偶数。它往往把若干材料连缀在一起,没有一个贯串始终的中心事件。但组织材料仍然要紧紧围绕主题,防止漫无边际、杂乱无章。
3、群口快板
又叫快板群。参加表演的人数较多,四五个人以致十来个人均可。演唱时有领有合,也可以分成两三个小组交替演唱。有时辅以集体造型。演员的身份一般都不固定,可以是叙述者,也可以进入角色,以作品中人物的口吻演唱。这种快板形式适于表现热烈的场面。
4、快板书
由一个人边打板边演唱,有时插入白口。它和单口快板的区别是:后者重点不在于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而着重在议论、抒情,容量小,篇幅短;快板书则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容量大,篇幅长,是一种叙事性的快板。
快板名家
高凤山
高凤山(1921~1993),高派快板艺术的创始人,生于河北
三河县沈庄子一贫苦人家。幼时父病故,只身乞讨,流落北京。七岁为“天桥八大怪”之一、著名艺人曹德奎收养,学唱数来宝。七年艺成后,又拜著名相声艺人
高德亮为师,学说相声,打下深厚功底。十四岁开始独立卖艺,先后与
马三立、
朱相臣、
罗荣寿、
王长友、
孙宝才等搭伙,在北京、天津、
唐山撂地卖艺,逐渐享名。1949年参加
相声改进小组,积极编演新曲目。后专攻快板书、数来宝,并与高德亮、
王学义合作。晚年主要从事曲艺教学工作,并与罗荣寿合作,登台演出《
卖布头》、《
黄鹤楼》等
传统相声节目。曾任
北京曲艺三团团长、
北京曲艺团副团长、中国曲协理事。他功力深厚,在继承传统技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演唱快板书,吐字清晰,语言俏皮,节奏鲜明,气势流畅,唱段紧凑,一气呵成,板槽极稳而又富于变化。在说、逗结合方面,尤有独到之处。其代表作有
《同仁堂》、《数来宝》、《诸葛亮押宝》、
《张羽煮海》、
《武松打店》、《孙悟空三盗芭蕉扇》、
《黑姑娘》、《闯王斩堂弟》等。其著名弟子有
石富宽、崔琦、
梁厚民等人。
王凤山
王凤山(1916~1992),王派快板艺术的创始人,北京人。自幼家境贫寒,7岁开始从艺数来宝的演唱,16岁拜师老艺人
海凤,在天桥撂地演出。在此期间,与赵玉贵、
罗荣寿、
汤金澄等人搭伙演出。后辗转济南、
张家口、南京、武汉等地。
1955年9月参加天津曲艺团。其以快板艺术享誉曲坛,创立
王派快板艺术。他的快板轻巧明快、节奏强烈;板起板落半说半唱,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缓而不散;表演潇洒自然,从容大方;讲求“气口”的运用,使流畅生动;台风严谨踏实。他创造性地把“
竹板书”老艺人
关顺贵、
关顺鹏的“黑红板”运用于数来宝演唱中,取得很好的效果。他演唱的故事以抒情为主,曲折紧张的情节和幽默风趣的笑料独具魅力。代表曲目有
《张羽煮海》、
《双锁山》、《绕口令》、
《百山图》等。其相声艺术师承有“大面包”之称的
朱阔泉,与李宝麒、
侯宝林、
王宝童、
马志明为师兄弟。晚年为
马三立捧哏,其捧哏冷静内蕴、憨厚幽默、沉稳又致、文雅洒脱,
铺平垫稳恰到好处。代表作有
《十点钟开始》、
《买猴》、
《卖挂票》、《
算卦》、
《情绪与健康》等。其弟子有
何德利等人
李润杰
李润杰(1917年—1990年),
李派快板艺术和快板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原名李玉魁,天津
武清县大桃园村人,幼年家贫,七岁时学过评戏小生及
吹打乐器。十四岁到天津当童工,学绱鞋。四年后出师,被
日本侵略者抓到东北当劳工。后因工伤无法劳动,流落街头以乞讨头为生。在行乞中学会了数来宝、
变戏法,后拜
段荣华、
焦少海为师,学说评书、相声,加上“数来宝”,一人兼通三艺。曾在沈阳、唐山、天津等地作艺。1949年天津解放后,即自编小段,配合中心任务宣传。次年去西安,撂地演出相声、数来宝、
太平歌词等。抗美援朝期间曾私人义演募款捐献飞机大炮,并为北方广大灾民募捐寒衣,获西北
文化部颁发的进步艺人奖状。1952年赴抗美援朝前线演出。1953年参加天津广播曲艺团,后转入
天津市曲艺团,专门从事快板演唱。他积极致力于快板书艺术的革新。他吸收、融化了
山东快书、相声和评书以及话剧艺术的某些优长,对于旧的数来宝演唱形式,从打板技巧、语言句式、表演风格等进行了多方面的
改革创新,创立了快板书这一新的曲艺品种。其主要特点是:板点丰富多变,句式灵活自然,讲究语气,注重表演。因而能够鲜明生动地描叙故事、刻画人物,富有
艺术表现力。1956年开始练习自编自演,在
深入生活的过程中,自编自演了大量优秀的快板书节目。代表作有
《劫刑车》、《巧劫狱》、
《千锤百炼》、《抗洪凯歌》、《熔炉炼金刚》、《王七学艺》、《隐身草》等。李润杰积极参加
社会活动,举办过很多讲座,并在大学讲课。曾两次赴抗美援朝前线慰问,赴广西前线慰问,到各省、市、自治区演出。1956年出席了全国文化
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曾任天津市曲艺团副团长、中国曲协常务理事、天津曲协理事、天津科普创作协会理事。其弟子有
张志宽、
王印权等人。
李润杰的快板书创作,取材丰富,语言精练,富有哲理。以他整理创作的快板书短段《盟兄弟》为例,作品表现旧时代有五个吝啬的商人碰到了一起,并结拜为“盟兄弟”,互相发誓“有饭同吃有马同骑,谁要有三心并二意,谁被天打五
雷劈”。可到了晚上没饭吃时,谁都不愿意请客。最后商定每人抓一把自带的小米熬粥喝,由于
天黑没点灯,每个人尽管都想从锅底舀
稠粥,结果是“都是喝了
白开水,谁也没把米粒儿下到锅里”。极其辛辣地嘲讽了市侩们伪善的江湖义气。作品虽短却鞭辟入里,富于深刻的思想内涵。
演唱特色是:表演传神,感情充沛,风趣幽默;火爆热烈,富有激情;口齿伶俐,语音脆快,语气生动;叙事描景,绘声绘色;表现人物,惟妙惟肖,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新编写的作品,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结构紧凑,语汇丰富,趣味横生,有浓郁的民间风味。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演唱快板书近百段,结集为《李润杰快板书选集》。
张志宽
张志宽,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1945年生于天津。自幼酷爱快板书艺术,1960年11月拜著名快板书艺术大师
李润杰为师,他尊敬老师、勤奋、刻苦,对艺术执着追求,勇于探索,是李润杰的得意高足。20世纪70年代初,他与李润杰老师合作表演的对口快板《立井架》和他单人表演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国内产生很大的影响,受到广大听众的好评。张志宽是我国快板书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他善于刻画人物,精于营造艺术氛围,以其娴熟的技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得观众的青睐。他的表演不仅有传统快板书的脆、平、爆、美的特点,又具有“唱有韵、声有情、动有功”的艺术水准,堪称我国曲坛自李润杰之后快板书第二代传人的优秀代表。
与快书比较
快书和快板属于
中国曲艺中韵诵类即似说似唱的一类表演形式。但快书与快板又有区别,是同一大类中的两个小类。
快书与快板虽然都以
节奏感极强的数唱或诵说方式进行表演,所说唱的
曲词均是句式比较规整的韵文。但也有区别,除说唱表演时因曲种形式不同,即采用不同的方言,使说唱的曲调或者诵说的节奏感不同之外,曲词也有所不同:快书或者在快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快板书,一般都表演故事性强,并塑造
典型人物形象的中、长篇节目,曲词的韵辙通常是每个回目一韵到底;而快板一般只表演说理或抒情性较强的短篇节目,且曲词的押韵方法比较自由,称为“花辙”,即可在一段曲词中自由转韵。无论是快书还是快板书,曲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为主的上下句体结构,但实际运用时只要与说唱的节奏与曲调不矛盾,常常嵌字、增字或减字,句式自由灵活。
快书类依流布地域、方言采用及说唱风格的不同,有许多不同的曲种。如在
山东省流行的任丘
竹板书,
上海市郊区流行的
锣鼓书,
天津市形成并流行的快板书等。最著名也影响最大的,要数流传全国的
山东快书。快板类也依流布地域、方言采用及说唱风格的不同,而有诸如数来宝、
说鼓子、
陕西快板等等曲种。
快书和快板在表演形式上均十分简单,一般由演员站着以手持击节的小型打击乐器,自行伴奏说唱。有一个人表演的“单口”形式,两个人表演的“对口”形式,和三个人或三人以上表演的“群口”形式。用来伴奏即击节的乐器,也依具体曲种而有所不同,如山东快书使用的是两个月牙形,方寸大小的
铜片,表演时单手击节,称为“
鸳鸯板”;数来宝或者快板用的是一大一小两付竹制击节乐器,其中大板为两块,小板为五块,大板较大,小板的五块竹片较小,用绳子串结起来,表演时演员左右手分持大板和小板说唱。段落之间常常击节打板,演奏出各种花样的打击效果,以娱观众。
快书和快板作为韵诵型的口头
说唱艺术类型,十分注重曲词语言本身的创作和艺术上的魅力。不仅有中国
传统诗歌创作惯用的“
赋、比、兴”手法,而且非常倚重诸如
排比、对仗、双声、
叠韵、谐音、
双关、比喻等
汉语言丰富多彩的修辞技巧。在审美风格上,又很崇尚喜剧色彩和娱乐效果,讲究风趣与幽默,也注意使人发笑的“噱头”或“
包袱儿”的创造,追求寓教于乐的美学境界。
地域种类
天津快板
天津
曲艺曲种。20世纪50年代形成,是天津业余演员改革、发展
天津时调“
大数子”的结果,去掉了“大数子”的前两句“
靠山调”
慢板,丰富了伴奏音乐。演出时,演员手持节子板数叙,唱调几言皆可,上、下句子要求对仗,对尾字的要求押韵即可,全篇既可一辙到底,也可用花辙。自由活泼,颇富韵律。伴奏乐器为
大三弦和
扬琴等。曲目多为反映现实生活的短篇。以
天津话演唱,采用“数来宝”的
演唱形式,开头多为“竹板这么一打呀,别的咱不夸”。
武安快板是
武安市文艺园地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它语言通俗、诙谐、生动、活泼、形象,具有浓郁的武安地方特色和农民生活气息,为武安乃至
邯郸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它诞生于解放初期,距今约有50多年历史。
武安快板以顺口溜的形式,长的二三十句,短的十句八句,配
上板鼓、
梆子、小锣来伴奏就象武安落子戏的
数板,但说起来比数板节奏更加明快干脆,因为演说时用的
武安方言,故取名叫武安快板。开始时单人演说,后来发展双人对着说,名曰对口快板。再此后又编成了带故事情节,像小戏一样的多人分角色演说的快板,取名快板剧。以后,武安快板、对口快板、多口快板、锣鼓快板、快板剧就在武安大街小会逢年过节和各种文艺活动中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演说形式。
陕西快板
快板是伴以竹板或
鼓点等有节奏的语言表达曲艺的形式,民问俗称“谝于板”、“练子嘴”。有些地方,还叫“快板诗”、“快板书”,表演方式是按节奏
打板表奏,但中间可以加“解说”或散文体“
道白”。快板多为七字句,五字句较少。七字句都得押韵,一二句入辙押韵,其中二、四、六、八句等双句均要合韵,但三、五、七等句,可以协韵。有时,四个整句押韵,从第五句起可以另押韵。快板押韵之风俗,源于古代民间诗体和
戏文,听起来合辙合韵,自然优美,词句语言独特,在最后一字的拖音上,不翘口,字正腔圆,入耳中听。如
谢茂恭的《国民党抓壮丁》中:“国民党,太横行,军麦、大粮、带壮丁,保警队,特务兵,
查户口,抓烟灯,事如牛毛说不清。”但有些快板也有
十字句格式的,十字句既可用作农村的“劝善词”,又可说快板,在打竹板节奏上,形成“三三四”字句相连,“三三四”句式要以
词嵌入,不能割断句式。如谢茂恭的《咱陕西穷百姓的一段灾难》中:“有民国十八年春雨短欠,人无粮马无草麦根旱干,老一军
公粮重日有千万,出不起哭爹娘也是枉然。……男子汉卖婆娘二斤
米面,恩爱的好夫妻不能团圆,庄稼汉把
农器各样卖遍,把妇女用汽车载出
潼关。”又如
眉县窦天顺搜集的《荒年歌》也是十字句,其中如:“这劫中病死人无法计算,各村有绝门户断了根源,把
野草和
树皮油渣当饭,又有那人吃人太得惨然。”
陕西快板的题材广泛,表演形式敲板说表,群众喜闻乐见,民间快板艺人村村皆有。从
民国以来,被各地选送参加省、地区表演快板,或以
自编自演由一地说表到各地以至全国者,有名的如
临潼县农民快板诗人
王老九,一生自编自说快板诗一百余篇,出版有《王老九诗选》,发行至国内外;
三原县的谢茂恭,自编自说几十年,建国初曾赴朝鲜为中朝战士演出;
西安市的
刘文龙,都有名作在报刊上发表,未发表的都流传于民间。王老九、谢茂恭是快板艺人中有
代表性的名人。
王老九(1894~1969),原名王建禄,男,
陕西省临潼县人。著名农民诗人,以快板诗鸣世。曾任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
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出版有《王老九诗选》(
通俗读物出版社,1954年)、《东方飞起一巨龙》(东风文艺出版社,1859年)等。其《进西安》、《除了肚里大疙瘩》、《关中恶霸秦颂臣》等在农民中广为流传。
谢茂恭(1906~1971),三原县
鲁桥镇南权村人。幼年失去双亲,靠拉长工度日,后以编说快板谋生。全国解放后,任西北曲艺改进协会执行委员。1951年10月,进京列席全第七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曾三次赴朝鲜前线慰问,“文革”中惨遭迫害,1971年秋含冤而死,终年66岁。谢茂恭终生编讲了数百件快板,在民间广为流传。著名者有《说土改》、《老谢见了毛主席》、《秀女结婚》、《根保服役》、《福娃卖牛》等,出版刊行全国。
技巧
创作技巧
直叙手法——开门见山直接叙述表达的内容。贴近时代快、反映生活迅速,或赞颂、或讽刺、或配合中心搞宣传、或节日自娱自乐,都有“见效快”的功能。
接替关系——从对口到三人以上的快板群,写词时要注意角色的接替、转换,如果伴以锣鼓等
打击乐器的,还要注意与器乐的合谐,并力求自然,避免生硬。
辙韵规律——较为自由,全篇可以一辙到底,也可视内容、情节分段转辙。平、仄运用也很灵活,例如:
叫你别动就别动,
说你不行就不行!(一仄一平)
说你不行就不行,
你有错误我批评!(两平)
说你不行你不信,
咱俩比比谁有劲!(两仄)
流行于
北方地区。是在快板、数来宝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种。一人演唱,以节子掌握节拍,以
竹板辅助和烘托气氛。说唱故事为主,突破了快板的原有句式、节奏和押韵方式。代表作品有
《劫刑车》、
《千锤百炼》、
《奇袭白虎团》等。其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是:一个“书”字——书中有人物、有故事,作品能给人鲜明的主题,人物有鲜明的性格。结构巧妙——有扣人心弦的情节,通过感人的细节来表现,能给观众较深的印象。辙韵要求——恰是一副
对子:“上不论,下合辙,一韵到底;上落仄,下落平,四声调节。”对“
七字句”早已突破,运用了复杂的变格句式,并结合演唱和书中人物、情节的需要,穿插各种
垛句,以及“快打慢唱、慢打快唱”等手法。
开头结尾——一个好作品还应有与众不同的开头、给观众留有余味的结尾。
表演技巧
表演对口快板,既要求有功,更要求有情。一个演员上台表演,能不能吸引观众,感染观众,感情是起重要作用的。
演唱对口快板,要感情真实。真实的感情发自内心,在
表演艺术上叫内在感情。这个内心的感情来自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演员的真实感情又应是发自内心而形于外表的东西。就是说演员要把内心的感情表达给观众,是要通过他的面目表情,外形动作,语言声调等表演手段来完成的。凡成熟的演员,都能很好地把内在感情和外形动作结合起来,做到感情真实,表演自如。表演对口快板,以下几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一、眼神
人常说:看人先看脸,看脸先看眼。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还有的说:表演表演,表的是“眼”。也经常听到有人夸奖某一个演员:这个演员好,眼睛有神。
可见,眼神的运用对于表达感情起着直接的作用。
表演快板运用眼神要做到以下几点:
1、视线要集中。演员在舞台上要眼看
一条线,而不要眼看一大片。看一条线,视线集中,就能用你的眼神把观众拢住;看一大片,眼神就散了,观众也就跟着散了。
2、眼中要有物。演员根据作品提供的环境、人物、情节,进行表演,无论台上调度大小,动作多少,眼睛总是闲不住的,或极目远眺,或近眼细瞅,或眉开眼笑,或怒目而视,都要做到眼中有物。有物就是有实感,像真看到一样。
3、要同观众交流。曲艺的表演都是直接对观众的,要通过你的眼神同观众进行感情交流,让观众进入你演唱的作品中来,如身临其境;同时,也让自己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亲切、热情的印象,总像是在哪儿和你见过面、谈过话,对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感,这回看完你的演出,下回还想来。
二、手势
我国传统戏曲和曲艺的表演,都讲究手、眼、身、法、步。把手放在首位,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演员在表演中,用手做动作是最多的。表演快板更是这样了,像什么指人、
指物、指方向,拿刀、拿枪、拿工具,敬礼、握手、抱孩子,写字、画画、
翻东西,以及推、拉、抡、拽、扇、拍、扔、打之类的动作,都是通过手势来表示的。
在运用手势的时候要注意:
1、配合唱词。要唱什么样的词,就做什么样的动作,用手势协助内容的表达。如何配合得好,也是有讲究的,比如,你的手是动在词前,或是动在词中,还是动在词后,要反复琢磨,反复实验,然后再确定下来。
2、配合眼神。表演的时候要反过来,应该是手到眼到,手指哪儿,眼看哪儿。当然也有看前指后、看左指右的,这在于演员的处理,不能绝对化。手势对眼神来说,一般是起领路的作用。
3、配合身段。照理说身段也包括着手势。这里讲的身段,是除手以外的动作都在其内。在表演的时候,要把手上的动作和身上的动作结合起来,协调起来,统一起来。
搞好这几个配合,或者说结合,还要求手势要准确,鲜明,大方,有
目的性,不能含糊,琐碎,小里小气,乱划拉,比划了半天不知道你在干啥,这只能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表演快板,右手拿着大板,对表演有所影响,必要时可以把右手腾出来,有
三种方法:
夹板:把大板夹在左腋下。
挎板:把大板挎在左手脖上。
放板:把大板放在桌子上。
三、造型动作
造型动作不是单指的抬手、转身、迈步之类的动作,而是指经过演员精心设计,有助于造型的动作组合。
造型动作要具有
形象性、
典型性、
连贯性。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演员把演唱的作品吃透,根据作品的内容和具体的
人物形象,从
生活真实出发,而又经过加工、提练,设计出具有鲜明特色的造型动作来。在演唱一个作品的时候,其中有几组,或者一两组这样的动作,肯定会引起观众的反响。
在这方面,一些著名的快板演员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高凤山在和
王学义表演《综合利用开新花》的时候,精心设计了一段“鸭子浮水”的造型动作,和唱词紧密结合,细腻逼真,绘声绘色,收到了强烈的演出效果。
李润杰、
张志宽合说的《立井架》,对“拉起井架子”一段的表演,恰当地安排了造型动作,两个人紧密配合,一个唱词,一个喊号,同拽缆绳,协调一致,真实而又生动表现了王铁人带领
大庆工人战天斗地的劳动场面,连续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范延东在表演上是讲求造型动作的。他在表演
《学雷锋》和《巧遇好八连》的时候,都设计出几组很好的造型动作。如《学雷锋》中的“十五大员”。《巧遇好八连》中的“旧上海的南京路”,就让他给演活了,可以说是句句有形象,动动打烙印,很受观众欢迎。
四、跳进跳出
同其它曲艺形式的表演一样,对口快板的表演也是跳进跳出的。演员既是叙述者,又是人物的扮演者,叙述时跳出来,演人物跳进去。
说快板演人物又同演戏不一样,演戏是固定角色,表演快板是模拟人物,而且是跳来跳去的:一会儿爹,一会儿妈,一会儿聪明一会儿傻,一会儿
解放军,一会儿大恶霸。这种表演主要是抓各类人物的外形特点和性格特征,带有一定的夸张性。无论表演什么人物,不是要求你完全像,非常像,而是要求你“
像不像,三分样”。当然,做出这三分样来也不容易,不付出十二分的力气是达不到的。
这种跳进跳出或跳来跳去的表演方式,对演员的要求主要是变化快和自然。演员的头脑要反应灵敏,动作要相当熟练,这样才能在瞬间的转换中,保持具体人物的声调、动作、感情、性格的一致性。
五、打法介绍
(一)五功三技
为了给下一步竹板击节的各种“板式”创造条件,必须加强“臂”、“肘”、“腕”三方面的基本功训练,下面将“五功三技”的基本练习方法介绍如下:
1、“节子”的基本功分为五种,即:“搧”、“撩”、“颠”、“摇”、“抖”。
(1)搧功:将节子立直,“食指”横穿底板前隙,“拇指”自然扬起,“中指”、“
无名指”、“小指”,贴在底板的后侧,随即“腕子”摇动,用底板撞击前
四块板,发出“嘀”的声音,此动作就像搧扇子时手腕摇动一样。搧功要求动作自然,每半拍一个声音,速度平稳均匀。
(2)撩功:以“搧功”为基础,速度加快一倍,用底板将上块板“撩”起,发出“嘀”的声音,用此功增强
腕力。
(3)颠功:将节子横握,拇指按在节子的顶端,肘、腕往上推动,使节子颠起,也发出单点“嘀”的声音,速度与撩功相同。
(4)摇功:将节子立起,侧面朝外,拇指放在弟一块板的腰部,腕子左右摇晃,用底板撞击前四块板,发出“嘀”的声音。当前四块托起的时候,再被拇指弹回,又发出“嗒”的声响,如此反复,前半拍为“嗒”,后半拍为“嘀”,速度均匀不要快。
(5)抖功:在“摇功”的基础上,腕子急速抖动,继续发出“哗……”的声音,速度要均匀,切忌忽快忽慢。
2、“大板”的基本功练习分为三种,即:“握”、“挑”、“扬”。
(1)握法:右手拇指为一方,其它四指为一方,将底板握住,侧面朝外,持板位置在拴绳处的下端,掌心与底板凹槽约有半个鸡蛋的空隙,手掌与竹板接触之处尽量密合,要能形成一个
共鸣箱。肘和腕子向前推动,撞击
前板,发出“呱”的声音。腕力似搧扇,速度较慢且均匀,手握竹板要松弛。
(2)挑法:将拇指穿入拴绳处,用虎口轻轻夹住底板,另四指松开,协从拇指的动作,手腕转动,底板与前板的下端撞击,发出“台”的声音,类似戏剧乐器“
小锣”的声响。
(3)扬法:将底板握住后,臂往上扬,前板随着扬起的“贯力”,向上起翻,与底板成平行。然后,臂肘下落,发出“呱”的声音,反复进行。
另外还有一种综合“挑法”和“扬法”的操作。在上述“挑法”的基础,手腕转动更为用力,以底板下端与撞击前板,发出“特”的声音后,顺势将前板扬起。再将前板往下砸,发出“呱”的声音,反复进行。
(二)合成
单项练习熟练之后,进入合成节段。可按“数来宝”,“三、三、七”的板式,
基本点儿合成,口诀为: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心念手打:(每小节为一拍)
口诀:│ 一 二 │ 三 0 │ 三 二 │ 一 0 │
节子:│ 嗒 嘀 │ 嗒 0 │ 嗒 嘀 │ 嗒 0 │
大板:│ 特 0 │ 呱 0 │ 呱 0 │ 呱 0 │
口诀:│ 一 二 │ 三 四 │ 五 六 │ 七 0 │
节子:│ 嗒 嘀 │ 嗒 嘀 │ 嗒 嘀 │ 嗒 0 │
大板:│ 特 0 │ 呱 0 │ 呱 0 │ 呱 0 │
练习要求:
(1)位置:敲打节奏时,“节子”与“大板”侧面朝外持板姿式,“低”不能超过腹部。在练习的时候,动作要求伸展,里外前后,左右上下,运动自如,为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础,“立搧”、“平撩”,可进可退,防止一种姿式的倾向。
(2)节奏:以钟表速度做为节拍的标准,“时钟”、“手表”行走的速度有快慢之别,在练习时可采用各种速度,
练习节奏的
准确性。
(3)音量:要有“强”、“弱”的控制,要掌握节子方面的五指功能。其功能为:拇指为挡,食指为挑,中指为托,无名指为贴,小指为协。五指间互相配合,控制音量。
(三)演唱板
演唱时,为配合各种句式,所采用的“板点”,用来烘托情节,这里称为“演唱板”。演唱板主要讲“节子”的运用:
1、基本点儿:
是叙述句子时用的板式,也是全段基础。使用时,将节子立起,侧面朝外,腕子左右扭动,先用底板将前四块板推起,发出“嘀”的声音,待回来时撞击底板,又发出“嘀”的音,当弟二次推起时,拇指横在节子的腰部碰出“嗒”的音,拇指又借样回撞击底板,又发出“嗒”的音,如此反复,要求速度均匀,较慢。
嘀× 嘀嗒× 嘀× 嘀嗒×
2、单点儿:
拇指将节子的“顶端”按住,用腕将节子托起时,拇指下按,撞击底板机,发出“嗒”的单点机声音,此节奏适用于“
垛板”为1/4节拍,速度较快。
嗒×××××××
3、双点儿:
腕子左右扭动将节子推动,拇指将节子的腰部挡回,撞击节子的底板机,推起时发出“嘀”的声音,挡回时发出“嗒”的声音,如同钟表的摇声、产生了双点节奏,适用于“俏口”的句式:
嘀嗒 嘀嗒 嘀嗒 嘀嗒
4、垫点儿:
用于句子的结尾处。在演唱肘惟恐节子音量压演唱嗓音,因此,节子的音量要适当,当句子结束时,再加大节子的音量由于上述要求,才产生了“垫点儿”,但速度和演唱时一样,发出“嘀嗒”的声向,大致分为三种。
(1)句尾垫点儿:
○满山.的森林密屋屋,○嘀嗒 嗒○
(2)无板垫点儿:
句子演唱时无拍节,和说话样,使用垫点时再加节奏。像“
山东快书”的句式演唱相仿,唱完一句后加“铜板”的过门儿。
二武松一听火往上撞。○嘀嗒嗒○
(3)达花垫点儿:
句尾加垫点,发出“嘟”的长音,或句中加垫点机。
○一轮红日东方起,
5、颠点儿:
将节子平端,放在腰的位置,拇指按住节子的“顶端”,腕子上下颠动,发出来“嗒”的单点声向,节奏1/4节拍,一字为一板,板起家出,字停板上的板式。
嗒××××××
6、火车点儿:
与火车行进时发出的节奏相仿。要求速度均匀,双人快板或数来宝适用此点机,因它节奏鲜明一拍即合。
嗒×× 嗒×× 嗒×× 嗒××
无有节奏,拇指放在节子腰部腕子急速抖动,达续发出“哗”——的声音,表现紧张的情节适用于此点儿。
8、拈花:
将节子平端,用腕颠起发出“嘀”的声音,拇指放在节子的腰部,当颠起后踫出拇指发出“嗒”的音,随即挡回撞击底板机。拇指与拈花相似。胳膞可伸、可缩、可前、可后、可长、可短、可上、可下,此节奏适用于配合各种人物的动作,表现快活。
嘀嗒嘀 嗒× 嘀嗒嘀 嗒×
9、凤点头:
拇指将节子的顶端按住,拳至与
耳相齐,肘腕大幅度甩下,至左半姆相齐,发出“嘀”的音,然后,肘腕臂拈又拳至耳齐,发出“嗒”的音,如此反复,由于节子上下舞动如鸡啄碎米,因此称为“凤点头”,此点机适用于“
贯口”或“结尾”时使用。
嘀嗒 嘀嗒 嘀嗒 嘀嗒
10、混合点儿:
前边所述各种板式的结合。“单点儿”、“双点儿”、“
晃板”,等达环套用,可根据情节变化,起承结合,配合不同的板点机,也许一句当中前半句是“火车点儿”,后半句就改为“风点头”。总之,变换频繁,适用于一些高难度的情节及人物处理,混合点的创造在人物多变,情节复染的处理上,给快板书演唱表演,解决了很大的困难。
(四)、开场板
“开场板”使用于快板书演唱的开端,起到很好的“拢神”效果(凝聚观察的注意力),更是快板书表演的一大特色。在前两节的竹板操作基础上,“开场板”更重于左右两手,节子与大板的互相搭配,难度也更大。“开场板”是由各种不同的板式所组成的,组合则因人而异,可以任意拆组。由于“快板书”演唱的派别不一样,“开场板”的演奏也不同,这里综合几位快板书名家的打法,分类解说,参照如下:
1、基础板:
是开场板的主要板式,也是各种花点儿,转换的扭带。起着运接的作用,是最基础的点儿,由始至终全用此点儿贯穿。起板时,节子甩动两下发出“嗒、嗒”的两声响,规定出节奏,然后大板与节子配合。
节子:│ 嗒 0 │ 嗒 0 │ 嗒 嘀喀│ 嗒 嘀 │ 嗒 嘀 │ 嗒 0 │
大板:│ 0 0 │ 0 0 │ 特 0 │ 呱 0 │ 呱 0 │ 呱 0 │
2、鸳鸯点儿:
大板采用“下点上敲”的板式。下点时,拇指穿入两块竹板之间,撑住线绳处。以右手虎口夹住底板,向左敲打前板,发出“台、台”像小锣一般的声音。然后扬起前板,
连续板落,发出“呱”的声音。由于细声粗声结为一体,故称之为“鸳鸯点儿”。
节子:│ 嗒 嘀喀│ 嗒 嘀 │ 嗒 嘀 │ 嗒 0 │
大板:│ 台 台 │ 0 台 │ 0 台 │ 台 0 │
节子:│ 嗒 嘀喀│ 嗒 嘀 │ 嗒 嘀 │ 嗒 0 │
大板:│ 特 0 │ 0 呱 │ 0 0 │ 呱 0 │
这种板式酷似马蹄行走的声音,发出“勃”,“得”的声响。演奏时,右手掌握住大板的底板,拇指横在底板上部打孔穿线处,其余四指弯在底板前面侧边;掌心拱起,捂住底板的瓦垄处(凹面),形成“共鸣箱”。手腕转动,用底板敲击前板,发出“勃”的声音。然后掌心动作不变,用拇指和食指原地捏住,固定底板,其余三指张开;手腕转动,用底板敲击前板,发出“得”的声音。
节子:│ 嗒 嘀喀│ 嗒 嘀喀│ 嗒 嘀喀│ 嗒 嘀喀│
大板:│ 勃 0 │ 得 0 │ 勃 0 │ 得 0 │
4、剃头:
演奏此板式时,节子不再抖动。用拇指将节子的腰部捏住,靠虎口的张合,以中指、无名指、小指,托动底板,撞击前四块板,发出“夹”的声音。
右手大板扬起,上端相迭,用虎口握住两板迭接处,两板平行成一字。转动手腕,以大板前板的前缘,往节子底板的顶端敲击,发出“啪”的声音。
然后再以大板前板的前缘,
搭在节子底板的顶端,顺势拉下,在节子的前四块板上端,轻轻括出较长的“聒~”的声音。
节子:│ 夹 0 │ 夹 0 │ 夹 0 │ 夹 0 │
大板:│ 0 啪 │ 0 聒~│ 0 啪 │ 0 聒~│
5、滚板:
衔接在“剃头”板式之后专用的板点。由于大板的动作,呈现划弧一般的滚动,所以称为“滚板”,共有三个碰击点。当“剃头”板式收尾时,也就是“聒~”的声音一完,左手腕向上翻转,以节子下端,撞击大板前板的
凸面中段,发出“翻”的声音。接着,节子不动,右手腕向上翻转,手往上抬,令大板底板凸面下端,撞击节子下端,发出:“挑”的声音。随即,在节子发出两拍“夹、夹”的声音中间,右手掌心向上,反握大板,以底板下端,向左横向撞击节子第一块板的中段处,发出“撞”的声音。
节子:│ 夹 0 │ 夹 0 │ 夹 0 │ 夹 0 │ 夹 0 │
大板:│ 0 啪 │ 0 聒~│ 翻 挑 │ 0 撞 │ 0 0 │
6、莲花板:
用运腕力,将节子快速抖动,发出“嘟~”的声音;延长两拍后,用大板将节子的节奏切住,这就是莲花板的打法。由于“嘟~”的声音达续两拍,比起其它板式的节奏花样要特殊,因此称为“莲花板”。
节子:│ 嘟……│……0 │ 嘟……│……0 │ 夹 0 │ 嘟……│……0 │
大板:│ 0 0 │ 呱 0 │ 0 0 │ 呱 呱 │ 0 呱 │ 0 0 │ 呱 0 │
7、连板:
大板高高扬起,达续敲出,节子根据大板的拍节,配合节奏。此板式在“对口快板”或“数来宝”中经常使用。
节子:│ 嗒 嘀喀│ 嗒 嘀喀│ 嗒 嘀喀│ 嗒 0 │
大板:│ 呱 0 │ 呱 0 │ 呱 0 │ 呱 0 │
8、收尾板:
开场板即将结束时使用,速度缓缓减慢,为起唱做好准备。
节子:│ 嗒 嘀喀│ 嗒 嘀 │ 嗒 嘀 │ 嗒 0 │
大板:│ 特 0 │ 0 呱 │ 0 0 │ 呱 0 │
节子:│ 嗒 嘀喀│ 嗒 嘀 │ 嗒 0 │
大板:│ 特 0 │ 0 呱 │ 0 0 │
节子:│ 嗒 0 │ 嗒 嘀喀│ 嗒 嘀 │ 嗒 嘀 │ 嗒 0 │
大板:│ 特 0 │ 特 0 │ 0 呱 │ 0 0 │ 呱 0 │
节子:│ 嗒 嘀喀│ 嗒 嘀 │ 嗒 0 │
大板:│ 0 0 │ 0 0 │ 呱 0 │
六、板头
板头,又叫开场板,是最先送入观众耳朵的声音。打好开场板有
三个作用,一是吸引观众,二是酝酿情绪,三是确定速度。万不可多打,观众不叫好,打起来没完,那就成了耍
杂技了,效果会适得其反。
七、各种板式
写快板要熟悉各种句式,唱快板要掌握各种板式。板式就是节奏。只有熟练地掌握了节奏,才能唱得变化多端,起伏连绵。
对口快板常用的板式有以下几种:
1、顶板。就是演唱时顶着板唱,又叫整拍起。对口快板速度较快,激情、火爆,顶板唱用得较多。如:
红十 月,十月 红,
神州 大地 在沸 腾,
北京 城,传喜 讯,
全国 人民 齐振 奋。
2、让板。又叫闪板,就是让开板唱,半拍起。同是三、三、七的句子,唱法可有不同。
0从 0城 市,0到 0农 村,
0百花盛 开 0喜 0迎 春。
0从 0内 地,0到 0边 疆,
0山 0山 水水 披新 装。
这样就把速度放慢了,易于抒发感情。但从头到尾这样唱就不行了,非把观众唱睡了不可。
演唱时顶板和让板是交替进行的。这样才听着有起伏,有变化。我们演唱的《说长征》中的大会师一段,是这样处理的:
《说长征》讲解
这样处理,由慢渐快,激昂慷慨,越唱越有劲,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3、垛板。遇到垛句、
贯口,用垛板唱。如《说长征》中间一段:
一把米传遍了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云南——各地来的
指战员。
演唱时要把这九个省名一气贯通。一字板,赶板垛字,让人听着铿锵有力,提神鼓劲。
4、抻板。把字音抻长,造成
特殊效果。如《送猪记》的结尾:
解放军,爱人民,
在演唱第二句中的解放军的军字时,有意把字音放慢抻长,让人们回味去。
5、切板。唱着唱着突然停止,把板切住。如《七遇好八连》中的一段:
八连好,好八连,
艰苦作风代代传,
一滴水,一度电,
一寸布,一条线,
一粒米,一把面,
一块煤,一块炭,
一棵葱来一头蒜——
都要在脑子里边转一转。
当唱到一头蒜时戛然而止,停两三秒钟再起板,仍照原速唱下去。这叫字断气不断,无声胜有声,能收到异峰突起的效果。
掌握各种板式的关键,是演员要有心板。演员的心板,是多年的实践形成的,初学快板的同志务必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八、字音用气
1、字音要念准
说快板要用以北京音为
标准音的普通话,听起来字眼清,音韵美。我们
东北地区的同志说快板就要特别注意语音,不能把日读成“意”,把热读成“夜”,把肉读成“右”,把人读成“银”。
戏曲和曲艺都非常讲究尖团字。凡以ZCS为声母的字,都是尖字,其他皆为团字。这方面我们东北地区的同志也要注意,弄不好就把是读成“四”,把同志读成“同自”。
3、嘴皮子要有劲
劲是指功夫,是指把字读得真,读得清,有时还要读得俏,而不是使拙劲。用老艺人的话说叫
喷口。
为了练好嘴上功夫,
北京军区战友曲艺队的同志们,过去总结出一套经验,对练习嘴里每个部位的功夫都编了
绕口令,每天坚持练习。他们有这样一个口诀:
唇齿腮喉舌,
五位相结合,
喷、弹、啃、吐、磨。
练习这五种口功的绕口令是:
喷:八百标兵奔北坡,
炮兵并排北边跑,
炮兵怕把标兵碰,
标兵怕碰炮兵炮。
断头台塌盗跌倒,
对对短刀叮当掉。
快过宽沟观怪狗,
光顾怪狗瓜筐扣,
瓜滚筐空哥怪狗。
吐:无父母,不孤独,
五叔督促苦读书,
不读书,无出路,
磨:十四是十四,
四十是四十,
四十不是十四,
十四不是四十,
十四四十四十四,
私自试一试。
把每个绕口令连续念多遍,由慢到快,字字吐真,坚持下去,定长功夫。
4、用气要匀称
无论搞说的,还是搞唱的,都讲求运用气口。一段快板说出来
悦耳动听,包含着几种因素:字儿,气儿,味儿。字指吐字,气指气口,味指韵味。字靠气托着。打个现代化的比喻:气是火箭,字是导弹。演唱一个大段子,三四百句长,说起来声声清脆,字字如珠,快而不乱,慢而不断,高潮的时候气供得上,撤板的时候气托得住,激情时气不喘,抒情时气不散,这些都是气口上的功夫。
讲气口,主要是用气匀称,会换气。著名的快板演员
王凤山根据自己的切身经验,总结出三种换气的方法,是很可取的。
攒气。在演唱赶板、垛板、贯口之前,吸足一口气,做到深吸慢吐。
晃气。在段落转折,人物对话的地方,用虚伸手或虚迈步来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抓空换气。晃是虚晃的意思。
偷气。短促换气,叫偷气。有时就在一个三十二分的
休止符里换口气,不影响吐字,不破坏句子,还不能让观众看出来,这就得有个巧劲。
九、协调配合
1、接替关系
对叙述性较强的作品,往往是这样处理:甲唱一段,乙唱一段,两个人一递一段地替换着唱,都是演员身份,唱词的分担也都差不多。属于这种情况,甲乙的关系就叫接替关系。但这种接替关系决不意味着消极等待,你唱你的,我唱我的,你唱的时候我没事,我唱的时候你愣神,那就会破坏整个的演出情绪。两个人应该是互相启发,互相烘托,互相刺激,一段连一段,一浪高一浪。我和王铁虎表演《说长征》的时候,对于段落的衔接,感情的融会,眼神的交换,动作的配合,声调的协调,风格的统一等等,都做了认真的研究和细致的处理,较好地运用了接替关系,使这个叙述性较强而又比较庄重的作品收到了较好的演出效果。
2、捧逗关系
天津快板作品《武松打虎》
在
对口相声中,甲是逗哏的,乙是捧跟的,双方的关系为捧逗关系。对口快板从相声中吸取和借鉴了这种捧逗关系,使它本身更加生动活泼,饶有风趣。对口快板中甲、乙的捧逗关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类似相声中的“
一头沉”,甲为主要叙述者,乙对甲的叙述表示赞同、疑问、反对,起烘托作用。另一种情况类似相声中的“
子母哏”,甲、乙二人叫着劲唱,相互比试能耐、才华、知识和对某一件事情的了解深度,造成
艺术效果。这两种情况,依据作品而定。例如
刘学智表演的《从军记》,我们演出的《巧遇好八连》,战士演出队演出的《送猪记》等,都属于“一头沉”的类型,《学雷锋》则属于“子母哏”的类型。这些节目,都较好地运用了捧逗关系,效果强烈,趣味横生。
3、人物关系
这里指的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在对口快板的表演中,经常遇到甲乙同时进入人物的情况,这就要借助戏剧表演的手段了,尽力把作品演活。比如我们在表演《神枪手》的时候,甲的身分是固定的,从始至终是战士,乙是跳出跳进的,跳出来是演员,跳进去是团长。作品中有老团长和小战士打乒乓球、睡
通铺、比耐力几个重要情节。我们在表演上注意了人物关系,结合对口快板的特点,运用了戏剧表演的手段,很受干部战士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