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除此以外,文体还是文娱和体育的合称。
记叙文
散文分类
在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
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
文学体裁。
记叙散文
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通过对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记叙描写,达到托物咏志、寓情于物的目的。常用
象征手法表达作者含蓄的激情,引导人们去追思和联想。
议论散文
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不需要
逻辑推理和严密的论证。
古文
指以文言所写的散体文,别于
骈文而言。唐
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俪的文风,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并称散体文为古文,后用为散文的专称。
记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如《
湖心亭看雪》。
③
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⑤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如《
梦溪笔谈》。
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议论文体。
③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如《
马说》《
师说》《
爱莲说》。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属议论文体)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
奏议。如《
论积贮疏》(
贾谊)。
②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如《
陈情表》(
李密)。
③策:
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
策问的文体。
④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
赠序
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如《
送东阳马生序》。
②世家:主要叙述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迹。
③
列传:用于记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迹,也有用来记载
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
报告文学
散文中的一种新兴样式,是特写、
文艺通讯等的总称。运用文学的
表现手法,迅速及时的报道
社会生活中人们关心的事物,具有
新闻性、
形象性和
政论性的特点。被称为
文艺战线轻骑兵中国报告文学的三部里程碑作品《
包身工》、《
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
小说分类
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
志怪、
唐代传奇、
宋元话本、明清
章回小说按篇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按内容不同分为
社会小说、
神话小说、历史小说、
科学小说和
侦探小说。
指我国汉魏六朝的谈鬼神怪异的一种旧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和传说。如《
搜神记》。
轶事小说
用于记叙魏晋以来崇尚清谈的知识分子的狂放传闻和轶事是一种小说。
传奇小说
指宋元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语言把小说、讲史的内容记录下来自己备忘或为传授别人。后成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即话本小说。它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章回小说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样式。是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章叙事的小说。
特点是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段落,划分为若干回,并多用对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内容。每回开头常有诗词。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衔接本回内容;每回结尾,多在情节
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
以揭露社会弊病,并对封建官场和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笞与谴责的一类小说的总称。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后。
旧体长篇小说的一种。概括史书、传说,用近代口语铺叙成文。是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诗歌分类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
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古诗多四言,如《
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
古体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虽然不同但是区分极难,往往有两者特点均有的作品出现,所以我们往往将诗歌合称。当然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
音乐美。
诗歌按时代分为
古体诗、
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
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
田园诗、
山水诗、
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歌题材,也称古诗但绝不是古风,古风只有“歌”、“行”、“吟”三种载体,这点上常常被许多学习古体诗的人误解。古体诗是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
诗歌创作的作品。是近体诗形成前,除
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的合称。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
白居易、
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
新乐府,也属于古体诗的范畴。
楚辞
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
屈原《
离骚》为代表,又称“
骚体”。
从时间上说,楚辞形成的时间大致和古体诗相同,但是和古体诗有本质的区别,所以独立成体。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
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
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
黄伯思所说,“皆书
楚语,作
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所以笔者认为,
楚辞其形成于古体诗时代,但文体鉴于
诗词歌赋之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
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
散文化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
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绝句
新诗
现代诗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
思想感情。
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特点:① 有固定的
词调,而大多篇
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
表现手法:除
比兴外,多用
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
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说明文
议论文
杂文也是一种议论文。
应用文
应用文是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用的文体,包括书信、计划、报告、合同、总结、说明书、
申请书、证明书、便条、
条据(
借条、领条、
收条)、通知、
启事等等。
应用文体可分为四大类:记写事实类、阐述观点类、解说知识类、经办事务类。这四类缺一不可。有人认为,只有经办事务那一类才算应用文体,前三类都不算。这种看法不符合
两分法。如果前三类既不属于文学文体,又不属于应用文体,那它们属于哪一类呢?如果把它们与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并列,显然是不科学的。它们的实用性是如此明显,理应属于应用文体的范畴。
像
报告文学、杂文、
科普小品等文学味相应较浓的文体的归属,争议尤甚。我们认为,它们首先应该属于应用文体。因为它们或是对人们极端关注的重要人、事的生动记写,或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问题的独到阐发,或是对
科普知识的形象解说,都有较为明显的实用目的与实用功效。并且它们分别所在的那一大类(记写事实类、阐述观点类、解说知识类)属于应用文体,它们恐怕也不好单独划分出来归属于文学文体。至于它们对某些文学手法的运用,只不过是为了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更好地为实用目的服务而已。(摘自《
应用写作》杂志1992年第5期《浅谈应用文体的范围与分类》)
赋的定义
它有别于今天的散文标题的“赋”,已不是铺陈的字眼,而是“赞”颂”意。
骈体文
是以双句(即俪偶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
声律,与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最大特点是,全文用
对偶句组成,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
句法结构对称,词性、词义相互合对。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组成,互相交替(
四六文),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
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
武库”。
起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唐初仍沿习此,到韩、柳继起后,这种文体才衰落。
词的定义
每
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
词的戏剧概述
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
艺术形象,揭示
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指话剧。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
戏剧的结构:独幕、多幕。
分类:按作品类型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题材分有
历史剧、
现代剧、
童话剧;按结构分有
独幕剧、
多幕剧。
包括散曲和杂剧。
(1)散曲
小令是一支单调的曲,简短精练,在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常用以抒情写景,如元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2)杂剧
是包括音乐、歌舞的
综合艺术。分
曲词、宾白、
科介三部分。
曲词由散曲中的套曲组成,供演员歌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独唱,其他演员只有对白。科介是动作、表情。
古文体
赋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文,
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
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
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
骈文方向发展,叫做“
骈赋”;唐代又由
骈体转入律体叫“
律赋”;宋代以
散文形式写赋,称为“
文赋”。著名的赋有:
杜牧的《
阿房宫赋》、
欧阳修的《
秋声赋》、
苏轼的《
前赤壁赋》等。
骈文
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
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
内容表达,韩、柳提倡
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
南朝梁吴均写的《
与朱元思书》。
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
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
政治制度或
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
韩愈的《
原毁》、
黄宗羲的《
原君》。
辩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
讳辩》、
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
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
师说》、《
马说》、《
少年中国说》、《
捕蛇者说》、《
黄生借书说》。
论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
史记》后的
太史公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
之言,正其谬误”。如《
六国论》、《
过秦论》等。
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1)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
贾谊的《
论积贮疏》。
(2)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
诸葛亮的《
出师表》。
(3)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
教战守策》。
序、跋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
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
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
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
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
宋濂的《
送东阳马生序》。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
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
座右铭”。如
刘禹锡的《
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
墓志铭”。如韩愈的《
柳子厚墓志铭》。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
袁枚的《
祭妹文》。
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用于叙述和陈情。
注疏
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传奇
小说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如《
柳毅传》、《
南柯太守传》等。又因为“传奇”多为后代的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故宋元
戏文,元人杂剧,明清戏曲也有称为“传奇”的。如明戏曲作家
汤显祖的《还魂记》(即《
牡丹亭》),清初
孔尚任的传奇剧本《
桃花扇》。
杂记
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
小石潭记》、《
登泰山记》。
(2)
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
文艺随笔、人物
短论、
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
世说新语》、《
梦溪笔谈》就是这种文体。
游记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
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
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
岳阳楼记》、《
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
郦道元的《
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
小石潭记》。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