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慕良,字孟鄂,京剧琴师。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幼年学京剧老生。1937年后拜师学艺。1940年后长期为马连良操琴。建国后,任北京京剧团琴师、北京京剧院艺委会副主任。曾为《海瑞罢官》《赵氏孤儿》《赤壁之战》《沙家浜》等戏设计唱腔。曾是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的最佳琴师、一代京胡泰斗李慕良因操琴风格匠心独运、自成一家,而世称“李派”。
个人生活
“
京胡泰斗”李慕良的一生中,共有三把
名琴穿越风雨,伴随他将近一个世纪的
艺术人生。其中一把是紫罗汉担子
西皮胡琴,是知名琴票乐朴荪先生割爱所赠。据子承父业的李慕良之子
李祖铭介绍,听
马连良的《
失空斩》和《
淮河营》,还有《
四进士》中的西皮唱腔伴奏和西皮《小开门》曲牌,即可品味这把琴的特色。此外,李慕良还有一把洪广源师傅特制的二黄琴,这把琴琴音宽厚、甜美、圆润,据说当年
杨宝忠先生要以精制琴箱来换这把琴,最终也未能如愿。而在20世纪30年代跟随李慕良走南闯北的,则是李慕良的父亲传给他的琴,李慕良当年曾用这把琴为京剧大家
言菊朋伴奏。
李慕良生平爱读书,爱书法,好画画。家里至今珍藏着一把折扇,扇子一面是
张大千为其画的画,另一面是
章士钊为其题的字。李慕良和国画大师张大千是至交。两人在艺术上互为倾慕之余,对美食亦有共同爱好。
社会活动
1936年:李慕良随
言菊朋客串操琴,时年十九岁的李慕良随言菊朋客串操琴。
1938年:宝桂社改旦角、琴师。宝桂社旦角改沈曼华。因
张伯驹之故,琴师
王瑞芝离言菊朋为
余叔岩吊嗓。时李慕良已拜
徐兰沅。遂经
梨园公会同意,言菊朋正式聘李操琴。
1938年:言菊朋在国乐公司
灌制唱片五张。言菊朋应国乐公司之邀,灌制唱片五张,计:《二进宫》《
定军山》《捉放行路》《空城计》《碰碑》各一张。李慕良操琴,谭长海
司鼓。此系言菊朋最后一次灌片。1959年6月3日:
马连良收梁益鸣为徒,授业拜师典礼举行。
1963年4月4日:曲剧《夺印》的剧本移植、改编、表导演和音乐问题座谈会举行。
2009年6月30日:李慕良作品暨京剧经典唱段音乐会
新闻发布会举办。
人物生平
李慕良,原名李孟鄂,1918年生于湖南
长沙,9岁学戏,攻老生,
启蒙老师朱天祥,13岁登台,1936年拜
马连良为师深造,马连良指点他改学
京胡。1937年,拜著名琴师
徐兰沅为师,同年正式为
言菊朋操琴,1939年后一直为马连良操琴,对
马派声腔艺术贡献尤其卓著,被誉为“马连良的最佳搭档”。李慕良从老生改习京胡后,琴不
离手,注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潜心钻研
孙佐臣、
陈彦衡、徐兰沅、
王少卿等名家技艺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发展,自成格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在原有基础上更加锐意创新,先后整理改编了
《串龙珠》《
十老安刘》《
打登州》
《青梅煮酒论英雄》等剧目的唱腔;丰富了
《借东风》《甘露寺》《
四进士》《
苏武牧羊》
《胭脂宝褶》《白蟒台》等马派名剧的伴奏;为
马连良、
谭富英、
裘盛戎、
张君秋、
赵燕侠等设计了
《赵氏孤儿》《秦香莲》 《白蛇传》
《海瑞罢官》《舍命全交》《青霞丹血》《红梅阁》《
赤壁之战》等唱腔;还参加了《南方来信》《杜鹃山》《芦荡火种》
《沙家浜》《智取威虎山》 《战宏图》《红岩》等
现代戏的唱腔设计。其作品章法严谨,动听耐品。形成了平正大方,音色饱满,刚健雄沉,巧俏动听的李派演奏风格,成为众人争相学习、攀登的至高艺术境界。
1982年中国
唱片出版社出版了李慕良演奏的《京剧音乐十一首》
录音磁带。他还撰写了《京剧流派的产生与发展》的论文,并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出访美国、香港等地讲学。
1990年5月,由
中国音乐家协会、
中国戏剧家协会、
北京市演出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为庆祝他从艺60周年并展示他优秀作品的“李慕良作品音乐会”,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取得很大成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观看了首场演出并接见了李慕良,为推动京剧音乐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李慕良曾任
北京京剧院办公室主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等职。
93岁的
京胡泰斗李慕良先生,于2010年2月28日晚在北京病逝。
艺术造诣
琴艺
李慕良琴艺的特点,首先在于他操琴从剧情、剧中人物的感情出发,所谓“拉琴拉人”,并通过独特的演奏手法、技巧来树立人物的
音乐形象。他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心手相印”。因此,他的演奏有深厚的感情,旋律平正大方,节奏鲜明多变,手音圆润爽朗,指法灵活有力,弓法快而流畅,尺寸严谨,伴奏、过门、垫字,结构新颖,不落俗套,与演员的气口劲头配合得极为默契。特别是为
马连良伴奏,可谓是严丝合缝,声情并茂。李慕良操琴风格匠心独运,自成一家,世称“李派”。
京剧音调
李慕良不仅琴艺高超,且谙熟京剧音调,造诣高深。他勇于革新,擅长唱腔音乐设计。他创作的唱腔,往往有很深的寓意;尊重传统程式而又不为之束缚,用
音乐语言来解释人物的内心世界。在《
赤壁之战》《
赵氏孤儿》《
海瑞罢官》及现代戏《
沙家浜》《
智取威虎山》《杜鹃山》(
北京京剧团演出本)等剧中,对唱腔伴奏、曲牌音乐均有革新创造。其中《
赵氏孤儿》一剧,与
裘盛戎共同创造的“
汉调二黄”新板式“我魏绛闻此言如梦初醒”唱段,备受海内外称颂,已成为花脸唱段中的精品,脍炙人口,广为传唱;《
沙家浜·智斗》一场中的生、旦、净三个行当的背躬唱段风靡一时,旋律流畅新颖,在旦腔中巧妙地吸收了
豫剧音调,全段节奏变化别致,发展和丰富了传统京剧中“
摇板”和“
流水板”的形式,推动了现代戏唱腔音乐的发展;《
白蛇传·合钵》(
赵燕侠唱)中的“徽调三眼”唱段别具一格,充分表现了剧中人物白娘子凄楚悲怆的意境,令人难忘。
伴奏音乐
李慕良在京剧的伴奏音乐方面,也进行了孜孜不倦的创作。他在旧曲翻新上成绩斐然,以《小开门》最为突出。他为了在《
四进士》中更好地配合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及动作的需要,在原有的《小开门》基础上创新,使原来简单的音调变得
丰富多彩,绚丽斑斓,节奏变化对比鲜明,快弓流利酣畅,准确的为剧中人物内心变化以有力的衬托;也使得传统的《小开门》曲调得到升华,在内外行中广为流传,已成为练习基本功的必学曲目。另外,他将旧曲《万年欢》改为连续转五次调的新曲,定名为《万年欢庆》,并赋予了新的内涵。李慕良创作的
京胡独奏曲很多,其中以《新东方赞》、《凝思曲》等最为著名。为纪念国庆30周年,他还运用京剧
音乐形式创作了京胡
协奏曲《
长征颂》。
家庭情况
重要作品
1、《八大锤》,1942年,演员:李慕良
京胡、
马连良饰王佐、
乔玉泉司鼓;
2、《
庆顶珠》,1942年,演员: 李慕良京胡、马连良饰
萧恩、乔玉泉司鼓;
3、《
打渔杀家》,1942年,演员:李慕良京胡、马连良饰萧恩、乔玉泉司鼓;
4、《群英会》,1942年,演员:李慕良京胡、马连良饰
鲁肃、
李洪福饰孔明、乔玉泉司鼓;
5、《
十老安刘》,1942年,演员:李慕良京胡、马连良饰蒯彻、乔玉泉
司鼓;
6、《汾河湾》,1942年,演员:李慕良京胡、马连良饰薛仁贵、
言慧珠饰柳迎春、乔玉泉司鼓;
7、《
胭脂宝褶》,1942年,演员:李慕良
京胡、
马连良饰永乐帝/白简、
乔玉泉司鼓;
8、《打严嵩》,1942年,演员:李慕良京胡、马连良饰
邹应龙、乔玉泉司鼓;
9、《
南天门》,1942年,演员:李慕良京胡、马连良饰曹福、言慧珠饰曹玉莲、乔玉泉司鼓;
10、《捉放曹》,1938年,演员:李慕良京胡、
言菊朋饰陈宫、谭长海司鼓;
11、《空城计》,1938年,演员:李慕良京胡、言菊朋饰
诸葛亮、谭长海司鼓;
12、《托兆碰碑》,1938年,演员:李慕良京胡、言菊朋饰杨继业、谭长海司鼓;
13、《二进宫》,1938年,演员:李慕良
京胡、言菊朋饰
杨波、谭长海
司鼓;
14、《
定军山》,1938年,演员:李慕良京胡、言菊朋饰
黄忠、谭长海司鼓;
15、《失街亭》,1938年,演员:李慕良京胡、
周啸天饰诸葛亮;
16、《
辕门斩子》,1938年,演员: 李慕良京胡、周啸天饰杨延昭。
个人轶事
1952年7月1日,北京饭店大厅里灯火辉煌,中央领导同志和首都各界代表欢聚一堂,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31周年。李慕良在此曾演奏过
京剧曲牌——
《夜深沉》。
相关评价
1、
老舍先生曾以“幼小喜
丝竹,功成20年。韵声长自远,意在手之先。春水流仍静,秋云断复连。翻新裁古调,歌舞倍增妍”的诗句赞叹李慕良的演奏技艺。2、“我非常喜欢李慕良先生创作的作品,凡是李慕良先生的唱片
我都有。李慕良老师是我心目中非常崇拜的偶像。我和马先生、李先生在
平壤的一个山洞里演了这出戏,这是我终身的光荣。”——
梅葆玖3、“李先生给很多戏都设计过唱腔,他设计的唱腔带身段带“神气”。他根据演唱者的声音去设计,
赵燕侠的发声方法是什么,
马连良的发声方法是什么,他都琢磨得透彻之极。他还有个绝活儿——定弦儿” ——
马长礼4、“李慕良先生会针对不同的演员、派别,来创作不同的唱腔,并且都恰如其分。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钻研,可以说他是见多识广,所以他设计出来的唱腔不仅能让演员接受,更能让观众接受。”——
谭孝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