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文化是江右民系创造出来的区域性文化,主要包括豫章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江右文化孕育于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
发展历史
从唐宋开始,江南逐渐分化出
江右和
江左两个不同的文化区域,它们组成了
江南文化的主体。从现今文化地理的研究成果来看,可用
赣方言区和
吴方言区大致指示出江右文化圈和江左文化圈所涉及的地理范围。
文化分类
即
赣文化。江右文化的精髓所在,核心奥义为:“文、章、节、义”。可以说自古以来文章与节义并重,不仅是对
赣文化主体精神的评判之一,也是江右民系遵循的人生信条和追求目标。
江右不是行政上的概念,是地理、文化和民系上的概念,江右也是汉族的一个
民系,主要分布于江西大部、湖南东北、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即赣语分布的地方。
近年来,有些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在研究、比较江西人时,出于讨论上的方便,常将
赣方言的江西人(有时甚至包括所有的外省赣语群体)称为江右人,即
江右民系。广义上说是指世居地、父母世居地、父母出生地、出生地、祖籍地、户籍地、长久居住地、长久工作地在赣语区境内,被认为或自我认同为赣人的群体或个人。
江右文化是一个概念统称,它的内容很丰富,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瓷文化、傩文化、江右商帮(商业文明)、赣派建筑(建筑文化)、书院文化、赣语、赣剧(戏剧文化)、还有在中华汉文明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赣派学术与文化
瓷文化
景德镇是以盛产瓷器而驰名中外,有着千年瓷都的美誉。从汉代起,景德镇就开始了制瓷历史,在这漫长的制瓷历史进程中,它集各地名窑之大成,汇聚制瓷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德镇瓷器,并以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造型优美,制作精良而著称于世。宋以后,历经千年风雨保持瓷器产销经久不衰。景德镇瓷器是一个有着一千七百多年悠久历史和蕴含着浓郁陶瓷文化氛围的产品,世界因瓷器而认识中国,英语中的CHINA是代表中国,也是瓷器的称呼。 明代景德镇所产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好,销路广,
宋应星的《
天工开物》在叙述当时景德镇瓷器的产量时是这样说,“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指景德镇),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
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景德镇瓷器生产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制瓷技术更趋娴熟精湛,品种尤为丰富多彩,
高温颜色釉“晶莹纯全”,珐琅彩、粉彩精细秀雅,康熙时期的青花、三彩、五彩风格别致,雍正时期的墨彩朴素清逸,乾隆时期的
青花玲珑和仿古瓷雕等特种工艺瓷巧夺天工,出神入化,令人惊叹。
景德镇瓷器在近代全面继承历史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而今,瓷器已成为江西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具识别性的风物之一,千年以来形成的瓷文化更可谓是江西文化里精致华美的一章。
傩文化
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宗教(自然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龙的传人以伟大的浪漫主义心性创造了灿烂的巫傩文化。“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巫傩活动在生命意识上满足了广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长期以来,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融入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
巫傩活动在赣鄱大地可上溯到
殷商。经三千年的沿袭、发展,江西傩文化形成了历史积淀丰厚、原始形态古朴、文化遗存众多、文化体系完整等鲜明的特点;江西傩事活动分布广泛,其中的许多民俗遗存和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据 1995 年调查统计,全省有 25 各县(市)有傩事活动,保留的傩舞傩戏节目 247 各;
江西傩被学术界誉为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倍受瞩目,多次应邀远赴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及香港、台湾地区表演、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江右商帮
江右商帮最早兴于北宋时期,当时江西地区人口达446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10,位居全国首位;而江西地窄人稠,故民多弃农经商。江西在两宋以后,由于得天独厚,
人杰地灵,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先进地区。历元至明,江西继续保持这一经济优势。在明朝,江西人口仅次于浙江,居全国十三个布政司中的第二位;由于地产丰富,盛产粮食、茶叶、陶瓷、纸张、布匹、木材……缴纳税粮在明孝宗弘治年代直至明神宗万历年代却居全国第一。
江右商帮的兴起,为江西的经济发展有较大的贡献,贸易的繁荣造就了江西当时的辉煌:“
瓷都”景德镇名扬万里;
樟树无药,却成为“药都”有“药不过樟树不灵”之说;
九江雄踞长江之滨成为当时极具影响的商埠,在当时江苏一带,市传“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以至于后来九江引起外国列强垂涎;商业繁荣,促进了江西各业的迅速发展,素有“江南粮仓”美名的江西,真是百业兴旺。 在湖广,有“无江西商人不成市”的说法;在云贵川“非江右商贾侨居之,则不成其地”。
说到
江右商帮就不得不提万寿宫,万寿宫亦称
江西会馆、江西庙、豫章会馆等。是历代江右商帮在各地的聚集之所。数以千计,遍布全国各地城乡,乃至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和国家。是我国古代会馆文化的代表,也是江右建筑体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书院文化
古代书院曾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书院1千多年的历史中,江西书院的影响广度远远大于其他省份。江西书院足有一千余所,鼎盛时期求学人数达数千人,其规模和影响之大让人为之惊叹。两宋时期全国共有书院515个,而江西一省独占170个,占了全国的1/3。其中,
白鹿洞书院由
朱熹支持,
象山书院、
鹅湖书院则由
陆九渊主持,一时间,白鹿洞书院和鹅湖书院分别成了儒家
理学和
心学争鸣的讲坛。北宋四大书院,以朱熹主持的白鹿洞居首。鹅湖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书院。朱熹与陆九渊的
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引领一代辩论学风。南宋
四大书院,白鹿洞、象山均列其中。到了明代,全国1239所书院当中,江西地区有238所,仍占五分之一。明代中后期,王阳明心学风行大江南北,江西成为王学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阵地。与此同时,
程朱理学及其他各种学派也并未拱手让出讲坛,而是积极活动,自振门户,与王学诸派交相辉映。
此外还有著名的
白鹭洲书院。
宋理宗御赐“白鹭洲书院”之名,与庐山白鹿洞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南昌
豫章书院文天祥以他的文才、志向,或许还因他的大号“宋瑞”被钦点为状元,宋理宗御笔亲题“白鹭洲书院”的匾额以示褒奖…… 古代江西官学、私学林立,书院的数量、质量、规模、影响均为全国之首,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不可忽视的奇景。 江西书院几度沉浮,塑造出
周敦颐、朱熹、陆九渊、
吕祖谦等一代大家,也造就了
江万里、文天祥、
谢叠山等历史众星。
赣剧
赣剧是江西的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剧种。它有俗称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这两派于1950年相合,改名为赣剧。赣剧起源于明代的
弋阳腔。
南四腔之首的
弋阳腔:弋阳腔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弋阳腔诞生在江西
弋阳。弋阳腔一诞生,就以它前所未有的的艺术魅力迅速地弥漫于中国的戏曲舞台,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演奏出了中国戏曲史上最高亢的旋律,创造了中国戏曲的新形式,揭开了中国戏曲史的新篇章。弋阳腔自由的表演风格和高亢的旋律是严酷的社会现实凝结成的。自南宋以来,经元入明,弋阳及其附近地区几乎战乱未已、灾荒不断。洪武初年人口锐减五分之四。是严重的生存危机把弋阳腔锻造成了“高腔”。弋阳腔是弋阳人顽强生命力的表现。 弋阳人“刻厉自奋,矜谨节义,”秉性耿直,崇尚宗教。弋阳腔熔铸了弋阳人的性格。通过对戏曲的审美活动,获得了自我释放,自我减压,自我陶醉的艺术享受,最终获得了精神的解放,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江右心学
是由南宋理学家
陆九渊创始,因其为江西人,故称为江西心学,他的哲学体系,后来被
王守仁加以扩充和发挥,便推向了高峰。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发生过重大作用。
江右王门即江西的王阳明门人之学派,被看作是阳明学的正统,“姚江之学,惟江右为得其传……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江右王门以江西为中心,东南半壁为腹地,展开书院讲学,讲会讲学及乡约教育活动。在书院方面,他们建立主讲之书院共有四十八个之多,将书院自由讲学运动带入高潮。至明代又有“王门七派”,七派里有三大派的影响最大,江右派,王畿派,王艮的
泰州学派,而江右派,恪守师说,保持王学的基本观点,故也称王学正统派 。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
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吕本中于崇宁元年(1102)至二年之间,作《江西诗社宗派图》,选入黄庭坚、
陈师道等25人之诗,因“其源流皆出
豫章”,称江西诗派。元初方回以杜甫、黄庭坚、陈师道、
陈与义为一祖三宗。诗派中人论诗反对
西昆体,师法唐
杜甫、
韩愈、
孟郊,强调效法活脱,崇尚工力,注重琢磨,但要求“无一字无来历”,提倡“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之法。至清末
同光体又分三大支派,赣派即其中之一派,以
陈三立为魁首,学韩愈、黄庭坚,直接继承宋代江西派,后继者
夏敬观、
华焯、胡朝梁、
王瀣、
王易、王浩等,或出入于
梅尧臣、陈师道诸家。江西平易自然的诗风正宜于奉敕颂圣、歌咏升平之作。因此
钱谦益说:“江西之派,中降而归东里,步趋台阁,其流世界冗卑而不振。”
江西词派
江西词派,五代南唐
冯延巳、宋初
晏殊、
晏几道、
欧阳修的词打破了从晚唐到五代前期以
花间派为代表的香艳熟软、无深意寄托的词风,赋词以较深邃的思想蕴含和更诚挚的情感寄托;在艺术上引入诗歌的比兴手法,并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对宋词日后的繁荣昌盛起到开先河的作用,从而形成了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流派——
江西词派,这就是以二晏一欧为骨干的北宋江西词派。在唐宋词发展史上,
晏殊是将词从晚唐五代过渡到北宋的领袖人物。“上承南唐之风,下启苏秦先河”,起了承先启后的关键作用。冯熙说:“晏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家初祖。”又说:“独文忠与元献学之既至,为之亦勤,翔双鹄于交衢,驭二龙于天路。且文忠家庐陵而元献家临川,词家遂有西江一派。”这说明
晏殊既是北宋初祖,又是北宋江西词派的领袖。另有:宋末元初以
刘辰翁为翘楚的江西词派,厉鹗绝句言:送春苦语刘须溪,吟到壶秋句绝奇,不读凤林书院体,岂知词派有江西?
豫章社
万历年间,江西左布政使
李长庚,曾邀江西的才人文士,首创
豫章社。“明之末年,中原云扰,而江以南文社乃极盛.其最著者:
艾南英倡豫章社。衍
归有光等之说而畅其流”(见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们反对前、后“七子”,推崇“唐宋派”归有光。豫章社中有陈、艾、章、罗四大家之说,他们还致力于八股文的写作,与继起江苏金坛
周钟、太仓
张溥江西画派
江西画派,简称“江西派”,又称“西江派”。与
扬州画派、
海上画派、
岭南画派等一样,为中国画流派之一。以清初画家
罗牧为代表。
在中国古代的明末清初大变革时期,中国画坛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山水画明星,这就是被誉为“江西派”开派画家的
罗牧。简称“江西派”,又称“西江派”。罗牧系宁都(今属江西)人,居南昌(今属江西),画山水初得魏石床传授,后学
黄公望,笔意空灵,在江淮地区颇有学之者。
晚年罗牧与好友
八大山人在南昌东湖畔创立“东湖书画会”,其成员为师法
黄庭坚,书风亦十分酷似黄庭坚的徐煌,工
董其昌书法的熊秉哲,主要成员有彭廷谟、
李仍、蔡秉质、
涂岫、闵应铨、
齐鉴、吴雯炯、徐煌等人,也有艺术风格独树一帜的前明王孙遗民八大山人和其侄儿
朱容重,这在很大意义上光大了江西画派,罗牧也自然而然成为江西画派的领袖。
道教文化
江西道教源远流长,教派叠起,高道辈出,影响很大,在中国道教之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江南占有主导地位。现存道教分为
正一派与
全真派两大派别。正一派之源即在江西
龙虎山,此为世人所公认。关于江西道教,一般认为,从中国道教创始人
张陵在东汉永元二年(90)到江西龙虎山等地从事创教活动之后,龙虎山遂成为道教发源地。此后在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扶植和利用下,江西道教各门派逐渐得到发展,特别是唐、宋、元、明时期达到了鼎盛。
据道书说,汉末第四代天师
张盛,从四川南下江西龙虎山,继承祖业,开创天师道
龙虎宗。龙虎宗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成长壮大起来,到宋时张天师已由一教之主,发展到提举三山符篆,即龙虎山、恪皂山和
茅山,前两山都在江西;到元时张天师进一步被封为“正一教主”和主领江南道教。明初,天师道达到鼎盛时期,发展到掌管天下道教事;天师道的传承时间特别长,达1800多年。至今龙虎山天师府仍在发挥着正一道祖庭的作用,其巨大影响远播海内外。
我国现存的封建社会“两大府第”就是“南张北孔”,北孔就是大家很熟悉的孔子而 “南张”就是道教发祥地的江西鹰潭龙虎山和张天师了。
禅道文化
江西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大中心。对中国唐以后影响最大的南禅,其主要根据地便是江西。著名禅学大师
慧远,便是在江西创立他的
净土宗。南宗佛教的五家七宗,有三家两宗起于江西,并由江西远播海外,在世界许多地方有着深远的影响。佛家说,“求官去长安,求佛到江西”,便是生动的说明。禅宗对中国文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江西佛教的祖庭之多,名僧之众,长期为中国之首。禅宗的中国化,最后在江西得以完成,这也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小视的现象。 儒道、释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成分。赣文化在这三种文化体系中均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宋代,全盛时期的
江西文化,实际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与代表。
江右儒学
宋代江西哲学,大哲叠起,学术风气极盛。
朱熹、程颐、程灏等,是理学宗师也是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极大的思想家。南宋理学家
陆九渊创始
心学,因陆九渊为江西人,故称为江西心学理学发源于江西,其后另一名大师
王阳明,常年在江西授业,其学说在江西形成正统。理学心学定型于江西,中国儒家思想的哲学化、体系化,在江西这块土地上最后完成。这是中国思想史上极有影响的大事,它对中华民族性格、思维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科技艺术
传统江西经济发达,诞生一代有名的经济学家—江西临川人
王安石,他在任期间推行变法,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个实行宏观调控的经济学家,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
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它的超前政治经济理念,让世人赞叹。
科技方面,江西奉新人
宋应星,是中国17世纪明代著名的科学家,《
天工开物》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
科学技术体系。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更是有详细的记述。崇祯十年,初版刊刻于南昌府。全书三卷十八篇,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几乎包括了社会全部生产领域。编次先后顺序是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安排的,将与食衣有关的农业置于首,其次是有关工业,而以珠玉殿后,体现了作者重农、重工和注重实学的思想。该书影响波及世界,宋应星因而在世界科学史上享有极高的盛誉,在国外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中国明代末期戏曲剧作家、文学家
汤显祖与王安石共同出自才子之乡--江西临川。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代表作《
紫钗记》、《
牡丹亭》、《
南柯记》、《
邯郸记》被合称
临川四梦,是传统戏曲的不朽之作。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江右人才辈出,
徐稚、
陶渊明、
綦毋潜、
来鹄、
林士弘、
王安石、
欧阳修、
晏殊、
晏几道、
曾巩、
黄庭坚、
姜夔、
杨万里、
朱熹、
陆九渊、
京镗、
石孝友、
文天祥、
虞集、
揭傒斯、
汪大渊、
宋应星、
魏良辅、
汤显祖、
王猷定、
彭元瑞、
詹天佑、
傅抱石、
胡先骕、梅汝璈、程懋筠、罗隆基、黄秋园、欧阳竟无、
古龙、
袁隆平、
李安、刘颁、刘敞、
马端临、刘时中、吴澄、罗钦顺、
解缙、王猷定、
魏禧、蒋士铨、陈三立、
文廷式、李瑞清、
陈寅恪、萧公权、
八大山人(朱耷)、蒋士铨等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若群星灿烂,光耀史册!
赣派建筑
赣派建筑又称赣派民居、江右民居。是汉族江右民系的传统建筑。主要分布在江西一带,其布局简洁,朴实素雅、却又精雕细琢、十分讲究。外看,多为长方形平面,用空半砖墙围合,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高峻的马头墙,半掩半露的双披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后面。入内,其格局多为二进三开间,一堂一厅,面阔三间,明间厅堂,次间臣室,左右对称。木构穿斗式梁架,并依使用目的之不同,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轩,形制秀美且富于变化。厅堂没有分层,显得高大宽敞,气势极为堂皇。室内地面,以长条青砖横向错缝铺砌。神龛设在厅堂宝壁两边侧门的上方。堂前均有较为狭小的天井,既从采光通风之用,又取四水归堂之意,无形中把人与天衔接起来,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情境。
室内装饰主要有木雕(刻)、砖雕(刻)、石雕(刻)、彩画和墨绘,其风格明快,工艺精湛,图案丰富,内涵深邃,反映了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天人合一”的崇尚,对伦理道德的尊重。“理学名家”宅门前和大宗祠遗址上的元明时代的红石狮子,文馆享堂内六斗藻井上的明代彩绘,都是难得的艺术精品。而明代民居怀德堂照壁上的“雀(爵)鹿(禄)蜂(封)猴(侯)”砖雕壁画和永享堂照壁上的“麒麟望日”镶雕,更是题材丰富,技艺高超,国内绝无仅有,堪称国粹。 融于自然的山村环境,独特别致的村落布局,典雅古老的建筑群落,完善实用的排水系统,那精美绝伦的建筑装饰,文情脉脉的匾额楹联,怡目激思的家藏文物,积厚流广的家庭遗存,古朴纯真的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的乡土文化……无不构成了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相融洽的环境空间。可以说赣派建筑,既是中国古建筑文化中极其华美一章,又豫章大地上赣派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