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是中国人的发明,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拐点,带动了茶具、茶道、茶艺、茶文化的发展。泡茶讲究茶具、用水、水温、环境、心境、服装等。泡茶技术,让茶饮真正实现普及。
泡茶方式
用量
泡好一杯茶或一壶茶,首先要掌握茶叶用量。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
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
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如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60,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
普洱茶,每杯放5-
-10克。如用茶壶,则按容量大小适当掌握。用茶量最多的是
乌龙茶,每次投入量几乎为茶壶容积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
用茶量多少与消费者的饮用习惯也有密切关系。在
西藏、新疆、青海和
内蒙古等
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以肉食为主,当地又缺少蔬菜,因此茶叶成为生理上的
必需品。他们普遍喜饮浓茶,并在茶中加糖、加乳或加盐,故每次茶叶用量较多。
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区人民喜饮花茶,通常用较大的茶壶泡茶,茶叶用量较少。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消费者主要饮用绿茶或龙井、
毛峰等名优茶,一般用较小的
瓷杯或玻璃杯,每次用量也不多。福建、广东、台湾等省,人们喜饮
工夫茶。茶具虽小,但用茶量较多。
茶叶用量还同消费者的
年龄结构与饮茶历史有关。中、老年人往往饮茶年限长,喜喝较浓的茶,故用量较多;年轻人初学饮茶的多,普遍喜爱较淡的茶,故用量宜少。
总之,泡茶用量的多少,关键是掌握茶与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则味浓;茶少水多,则味淡。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取四只茶杯,各等量放入3克相同的茶叶,再分别倒入沸水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和200毫升。5分钟后审评
茶汤滋味,结果是,加水50毫升的滋味极浓,加水100毫升的滋味太浓,加水150毫升的滋味正常,加水200毫升的滋味较淡。
水温
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宋代
蔡襄在《茶录》中说:“
候汤(即指烧开水煮茶——作者注)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
”明代
许次纾在《茶疏》中说得更为具体:“水一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
”以上说明,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如水沸腾过久,即古人所称的“水老”。
此时,溶于水中的
二氧化碳挥发殆尽,泡茶鲜爽味便大为逊色。培养沸滚的水,古人称为“水嫩”,也不适宜泡茶,因水温低,茶中有效成份不易泡出,使香味低淡,而且茶浮水面,饮用不便。
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看泡饮什么茶而定。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茶(绿茶类名茶),不能用100℃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左右为宜。茶叶愈嫩、愈绿,冲泡水温要低,这样泡出的茶汤一定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
而在高温下,茶汤容易变黄,滋味较苦(茶中
咖啡碱容易浸出),维生素c大量破坏。正如平时说的,水温高,把茶叶“烫熟”了。
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则
渗透性差,茶中有效成份浸出较少,茶味淡薄。泡饮乌龙茶、普洱茶和花茶,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茶叶较极老,必须用100℃的沸滚开水冲泡。
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
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少数民族饮用砖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放在锅中熬煮。
一般说来,泡茶水温与茶叶中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水温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汤就愈浓;反之,水温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汤就愈淡,一般60℃温水的浸出量只相当于100℃沸水浸出量的45—65%。
这里必须说明一点,上面谈到,高级绿茶适宜用80℃的水冲泡,这通常是指将水烧开之后(水温达100℃),再冷却至所要求的温度;如果是
无菌生水,则只要烧到所需的温度即可。
用水
中国人历来好品茶,泡茶似乎人人都会,但并非个个都能泡出好茶。好茶还需好水泡。
古人知晓泡茶时水的重要性,因此非常重视水的质量。若水质差,茶叶的色香味就会被改变或者被淹没,若非常适宜则会对茶汤品质起到优化作用古人评水主要从水质和水味两方面给予评价,好的水质必须是清、活、轻,水味须甘、冽。
泡茶水的标准从水质:清、活、轻,水味:甘、冽这五个方面来判断。现代
科学分析认为,每
升水含8毫克以上的镁
离子钙称之为
硬水,反之则为软水。软水沏茶,色、香、味俱佳,硬水泡茶,茶汤易变色,色、香、味也会大受影响。水的轻重还包括水中所含的矿物质成分的多少以及酸、
碱度,含铁、碱物质较多的水泡茶,
茶汤会飘起一层“锈油”,出现混浊并有
沉淀物。水的酸度大,泡出的茶色就会深,甚至暗黑。所以建议选用
软性水泡茶(如西藏天然冰川
山泉水、青海昆仑山
天然矿泉水、河南
太行八里天然矿泉水、
青岛崂山天然矿泉水)。
多数人是用沸腾的自来水泡茶,如果有条件可将自来水静置20小时左右,挥发水中的消毒气味后再用较好。水质不佳,可以多煮一会,
沉淀杂质,消除异味。
纯净水是泡茶的好水,无污染的天然矿泉水也很不错,远离人口密集的江、河、湖水,也不失为沏茶的好水。古人推崇的雪水、雨水,但是如今因为
水污染,在多数地区已经不再有好水了。
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茶、水、器之间的关系就有很多记述,如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明代,
张大复,《
梅花草堂笔谈》:
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陆羽在《
茶经》中对饮茶用水的原则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拣
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古人还总结出了“
龙井茶,虎跑水”、“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等这类茶、水的最佳组合。
泡茶常用的六种水:
⑴山泉水
山泉水大多出自岩石重叠的山峦。山上植被繁茂,从山岩断层细流汇集而成的山泉,富含二氧化碳和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而经过砂石过滤的泉水,水质清净晶莹,含氯、铁等化合物极少,用这种泉水泡茶,能使茶的色香味形得到最大发挥。
但也并非山泉水都可以用来沏茶,如硫磺矿泉水是不能沏茶的。另一方面,山泉水也不是随处可得,因此,对多数茶客而言,只能视条件和可能去选择宜茶水品了。
⑵江、河、湖水
它属
地表水,含杂质较多,混浊度较高,一般说来,沏茶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远离人烟,又是植被生长繁茂之地,污染物较少,这样的江、河、湖水,仍不失为沏茶好水。如浙江
桐庐的
富春江水、
淳安的
千岛湖水、
绍兴的
鉴湖水就是例证。唐代
陆羽在《
茶经》中说:“其江水,取去人远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唐代
白居易在诗中说:“蜀茶寄到但惊新,
渭水煎来始觉珍”,认为渭水
煎茶很好。唐代
李群玉曰:“吴瓯
湘水绿花”,说湘水煎茶也不差。明代许次纾在《
茶疏》中更进一步说:“
黄河之水,来自天上。浊者土色,澄之即净,香味自发”。言即使浊混的黄河水,只要经澄清处理,同样也能使茶汤香高味醇。这种情况,古代如此,现代也同样如此。
⑶雪水和天落水
古人称之为“天泉”,尤其是雪水,更为古人所推崇。唐代白居易的“扫雪煎
香茗”,宋代
辛弃疾的“细写茶经
煮茶雪”,元代谢宗可的“夜扫寒英煮绿尘”,清代
曹雪芹的“扫将
新雪及时烹”,都是赞美用雪水沏茶的。
至于雨水,一般说来,因时而异:秋雨,天高气爽,空中灰尘少,水味“清冽”,是雨水中上品;梅雨,天气沉闷,
阴雨绵绵,水味“甘滑”,较为逊色;夏雨,雷雨阵阵,飞砂走石,水味“走样”,水质不净。但无论是雪水或雨水,只要空气不被污染,与江、河、湖水相比,总是相对洁净,是沏茶的好水。可惜,近代不少地区,特别是工业区,由于受到工业烟灰、气味的污染,使雪水和天落水也变了质,走了样。
⑷井水
属地下水,
悬浮物含量少,
透明度较高。但它又多为
浅层地下水,特别是城市井水,易受周围环境污染,用来沏茶,有损茶味。所以,若能汲得活水井的水沏茶,同样也能泡得一杯好茶。唐代陆羽《
茶经》中说的“井取汲多者”,明代
陆树声《
煎茶七类》中讲的“井取多汲者,汲多则水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明代
焦竑的《玉堂丛语》,清代
窦光鼐、
朱筠的《日下归闻考》中都提到的京城
文华殿东大庖井,水质清明,滋味甘洌,曾是明清两代皇宫的饮用水源。福建
南安观音井,曾是宋代的
斗茶用水,如今犹在。
⑸自来水
它含有用来消毒的
氯气等,在水管中滞留较久的,还含有较多的铁质。当水中的铁离子含量超过万分之五时,会使茶汤呈褐色,而
氯化物与茶中的多酚类作用,又会使茶汤表面形成一层“锈油”,喝起来有苦涩味。所以用自来水沏茶,最好用无污染的容器,先贮存一天,待氯气散发后再煮沸沏茶,或者采用净水器将
水净化,这样就可成为较好的沏茶用水。
⑹纯净水
现代科学的进步,采用多层过滤和
超滤、
反渗透技术,可以将一般的饮用水变成不含有任何杂质的纯净水,并使水的
酸碱度达到中性。用这种水泡茶,不仅因为净度好、透明度高,沏出的茶汤晶莹透澈,而且香气滋味纯正,无异杂味,鲜醇爽口。市面上纯净水品牌很多,大多数都宜泡茶。除纯净水外,还有质地优良的矿泉水也是较好的泡茶用水
时间次数
茶叶冲泡的时间和次数,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泡茶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系,不可一概而论。
如用茶杯泡饮一般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用沸水约200毫升冲泡,加盖4—5分钟后,便可饮用。这种泡法的缺点是:如水温过高,容易烫熟茶叶(主要指绿茶);水温较低,则难以泡出茶味;而且因水量多,往往一时喝不完,浸泡过久,茶汤变冷,色、香、味均受影响。改良冲泡法是:将茶叶放入杯中后,先例入少量开水,以浸没茶叶为度,加盖3分钟左右,再加开水到七八成满,便可趁热饮用。当喝到杯中尚余三分之一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这样可使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据测定,一般茶叶泡第一次时,其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泡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浸出10%左右,泡第四次,则所剩无几了。所以,通常以冲泡三次为宜。
如饮用颗粒细小、揉捻充分的红碎茶与绿碎茶,有沸水冲泡3—5分钟后,其有效成份大部分浸出,便可一次快速饮用。饮用
速溶茶,也是采用一次冲泡法。
品饮
乌龙茶多用小型
紫砂壶。在用茶量较多(约半壶)的情况下,第一泡1分钟就要例出来,第二泡1分15秒(比第一泡增加15秒),第三泡1分40秒,第四泡2分15秒。也就是从第二泡开始要逐渐增加冲泡时间,这样前后茶汤浓度才比较均匀。
泡茶水温的高低和用茶数量的多少,也影响冲泡时间的长短。水温高,用茶多,冲泡时间宜短;水温低,用茶少,冲泡时间宜长。冲泡时间究竟多长?以茶汤浓度适合饮用者的口味为标准。
据研究,绿茶经一次冲泡后,各种有效成份的
浸出率是大不相同的。氨基酸是茶叶中最易溶于水的成份,一次冲泡的浸出率高达80%以上;其次是
咖啡碱,一次冲泡的浸出率近70%;茶多酚一次冲泡的浸出率较低,约为45%左右;可溶性糖的浸出率更低,通常少于40%。红茶在加工过程中揉捻程度一般比绿茶充分,尤其是红碎茶,颗粒小,
细胞破碎率高,所以一次冲泡的浸出率往往比绿茶高得多。发展后,国内外日益流行
袋泡茶。袋泡茶既饮用方便,又可增加茶中有效物质的浸出量,提高茶汤浓度。据比较,袋泡茶比散装茶冲泡浸出量高20%左右。
勿用保温杯
当今,无论
蓝领、白领、离退休养老人员,还是就读学生,都习惯用保温杯泡茶。这也难怪,
保温杯因其保温可靠、便于携带才得以迅速普及,因此许多人就养成了用保温杯泡茶的习惯。
殊不知这样不利于营养物质的保护,甚至还会使其风味变劣。
茶叶中含有大量的蹂质、茶碱、
可可碱、咖啡碱、芳香油以及多种维生素,因此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但如果泡茶方法不恰当,那么就往往会破坏其中的营养物质,从而降低茶水的饮用价值像用保温杯泡茶就是一种不科学的泡茶方法,因为用保温杯泡茶实际上为茶叶创造了一个高温、恒温的浸泡环境,其结果是使茶叶中的维生素大量破坏。
同时芳香油大量挥发,茶碱和靴质等大量溶出。这样不仅降低了茶叶的营养价值,而且还使茶水变得苦涩乏味
所以,用保温杯泡茶是不可取的。如果外出时需要携带茶水,那么最好先用茶壶沏好,然后待水温降低后再倒入保温杯中。
泡茶要理
泡茶必备的五个条件:水质、心情、时间、茶量、水温。
品:鉴别茶叶的优劣。
缀:一般用小壶冲泡,用小杯品茶。
饮:生活中喝几小口。
若琛出功夫茶的特点:“热”。
温润泡:冲洗干茶,并让茶叶吸取一定的温度,让茶叶色香味更容易发挥。
功夫茶一泡只冲四次。
一为皮;二三为肉;四为极。因四冲之后,
茶素基本上没有了。
低:洒茶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不尊敬,
快:使香味不容易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
匀:最重要表示对客人一视同仁。
悬壶高冲:让开水有利于激荡茶叶,使茶香味更容易发挥,由于茶香精的迅速发挥,单宁酸来不及溶解,茶汤不会苦涩。
重洗仙颜:(观看茶熟)
1、 使热气内外加攻,逼使茶香精迅速发挥。
2、 小停片刻,壶身水分全干,即是茶熟。
3、 冲去壶外茶沫。
细品佳茗:
呷茶入口,茶汤在口中回旋,能辨别其回味,口鼻生香,润喉生津,周身舒坦、提神。
鉴茶冲泡
选茶鉴茶
泡茶,首先得
选茶和鉴茶,只有正确鉴茶,方能决定冲泡的方法。茶的种类很多,可以根据采摘时间的先后分为
春茶、
夏茶、
秋茶,也可以按种植的
地理位置不同分为
高山茶和平
地茶,还可以根据茶色(加工方法不同)将茶分为
绿茶、
红茶、青茶(
乌龙茶)、
白茶、
黄茶、
黑茶、
花茶七大类。
绿茶是中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绿茶具有绿叶
清汤的品质特征。
嫩度好的
新茶,色泽绿润,芽峰显露,汤色明亮。其代表品种有“龙井”、“
碧螺春”、“
珠茶”等。
红茶为红叶
红汤,这是经过发酵形成的品质特征。干茶色泽乌润,滋味醇和甘浓,汤色红亮鲜明。红茶有“
工夫红茶”、“
红碎茶”和“
小种红茶”型,品牌以“
祁红”、“
宁红”和“
滇红”最有
代表性。
乌龙茶属于
半发酵茶,色泽青褐如铁,故又名青茶。典型的乌龙茶的叶体中间呈绿色,边缘呈红色,素有“
绿叶红镶边”的美称。其汤色清澈金黄,有天然花香,滋味浓醇鲜爽。以“观音”、“
大红袍”、“
冻顶乌龙”、“
凤凰单枞”等最具代表性。
白茶由芽叶上面白色茸毛较多的茶叶制成。白茶满身
白毫,形态自然,汤色黄亮明净,滋味鲜醇。代表品种有“
白毫银针”、“
寿眉”、“
白牡丹”等。
黄茶黄叶黄汤,香气清锐,滋味醇厚。其芽叶茸毛披身,金黄明亮,汤色
杏黄明澈。代表品种有“
君山银针”、“
蒙顶黄芽“、
霍山大黄茶”等。
黑茶叶色油黑凝重,汤色澄黄,叶底黄褐,香味醇厚。黑茶制成
紧压茶后主要供边区
少数民族饮用。
除以上六大类以外,还有
再加工茶,即在以上六大类茶的基础上经再次加工制成的茶叶品种,如花茶、紧压茶、
速溶茶等。花茶是以绿茶中的
烘青茶、红茶等做主要原料,用茶叶和花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得花茶之名,如“
茉莉花茶”、“
玳玳花茶”、“
珠兰花茶”、“
玫瑰红茶”等。紧压茶以黑茶、红茶为原料,并经蒸压工序做成一定形状,如“
青砖”、“
康砖”、“
六堡茶”、“
沱茶”、“米砖”等。
水质
其次是水质。水之于茶,犹如水之于鱼一样,“鱼得水活跃,茶得水更有其香、有其色、有其味”,所以自古以来,茶人对水津津乐道,爱水入迷。明人
许次纾《
茶疏》中就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也。”
茶人独重水,因为水是茶的载体,
饮茶时愉悦快感的产生,无穷意念的回味,都要通过水来实现。水质欠佳,茶叶中的各种营养成分会受到污染,以致闻不到茶的清香,尝不到茶的甘醇,看不到茶的晶莹。
择水先择源,水有泉水、溪水、江水、湖水、井水、雨水、
雪水之分,但只有符合“源、活、甘、清、轻”五个标准的水才算得上是好水。所谓的“源”是指水出自何处,“活”是指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甘”是指水略有甘味,“清”是指水质洁净透澈,“轻”是指分量轻。所以水源中以泉水为佳,因为泉水大多出自岩石重叠的山峦,污染少,山上植被茂盛,从山岩断层涓涓
细流汇集而成的泉水富含各种对人体有益的
微量元素,经过
砂石过滤,清澈晶莹,茶的色、香、味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古人陆羽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用水主张,当代
科学试验也证明泉水第一,深井水第二,
蒸馏水第三,经人工净化的湖水和江河水,即平常使用的自来水最差。但是慎用水者提出,泉水虽有“泉从石出,清宜冽”之说,但泉水在地层里的渗透过程中融入了较多的矿物质,它的含盐量和硬度等就有较大差异,如渗有硫磺的矿泉水就不能饮用,所以只有含有
二氧化碳和氧的泉水才最适宜
煮茶啊。清代乾隆皇帝游历南北名山大川之后,按水的比重定京西
玉泉为“天下第一泉”。玉泉山水不仅水质好,还因为当时京师多苦水,宫廷用水每年取自玉泉,加之玉泉山景色幽静佳丽,泉水从高处喷出,
琼浆倒倾,如老龙喷涉,碧水清澄如玉,故有此殊荣。看来好水除了要品质高外,还与茶人的审美情趣有很大的关系。“天下第一泉”的美名,历代都有争执,有扬子江南零水、江西
庐山谷帘水、云南安宁
碧玉泉、济南
趵突泉、峨嵋山玉液泉多处。泉水所处之处有的江水浩荡,山寺悠远,景色靓丽;有的一泓碧水,涧谷喷涌,碧波清澈,奇石沉水;再加之名士墨客的
溢美之词,水质清冷香冽,柔甘净洁,确也符合此美名。民间所传的“
龙井茶”、“虎跑水”、“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真可谓名水伴名茶,相得益彰。
科学的泡茶技术还包括三个要素,即茶用量、泡茶水温、冲泡时间。古人饮茶喜欢自己涉水,自己煮茶,在涉引、制作、煎煮、品饮过程中,使自己的身心得以放松和满足,整个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共同组成了整个品茶艺术。
煎水
就拿煎水来说,
水煮到何种程度称作“汤候”。鉴别“汤候”的标准,一是看水面沸泡的大小,二是听水沸时声音的大小。明代张源的《茶录》对煎水的过程做了绘形
绘声、惟妙惟肖地描写:“汤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曰形辨,二曰声辨,三曰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
蟹眼、
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
气浮一缕、二缕、三缕、四缕、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为萌汤。至气直冲贯,方是纯熟。”古人对于“汤候”的要求是有科学道理的,水的温度不同,茶的色、香、味也就不同,泡出的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也就不同。温度过高,会破坏所含的营养成分,茶所具有的有益物质遭受破坏,茶汤的颜色不鲜明,味道也不醇厚;温度过低,不能使茶叶中的
有效成分充分浸出,称为不完全茶汤,其滋味淡薄,色泽不美。这些
煎煮法成为中国品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如今的科学冲泡有异曲同工之妙。看来古人对泡茶水温是十分重视的,泡茶烧水要
武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沸腾过久,二氧化碳挥发殆尽,泡茶鲜爽味便大为逊色;未沸滚的水,水温低,茶中有效成分不易泡出,香味轻淡。一般说来,泡茶水温的高低与茶叶种类及制茶原料密切相关,较粗老原料加工而成的茶叶宜用沸水直接冲泡,用细嫩原料加工而成的茶叶宜用降温以后的沸水冲泡。具体而论,高档细嫩名茶,一般不用刚烧沸的开水,而是以温度降至80度的开水冲泡,这样可使茶汤清澈明亮,香气纯而不钝,滋味鲜而不熟,
叶底明而不暗,饮之可口,茶中有益于人体的营养成分也不会遭到破坏。而像乌龙茶,则常将
茶具烫热后再泡;
砖茶用100度的沸水冲泡还嫌不够,还得煎煮方能饮用。泡茶水温与茶叶有效物质在水中的
溶解度成正比,水温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汤也就愈浓;相反,水温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汤就愈淡。古往今来,人们都知道用未沸的水泡茶固然不行,但若用多次回烧以及
加热时间过久的开水泡茶也都会使茶叶产生“熟汤味”,至使口感变差,那是因为
水蒸气大量蒸发所留剩下的水含有较多的
盐类及其它物质、以致茶汤变得灰暗,茶味变得苦涩。
要泡好茶,还要掌握茶叶用量,关键是掌握茶与水的比列,茶多水少则味浓,茶少水多则味淡。用茶量的多少,因人而异,因地而异。饮茶者是茶人或劳动者,可适当加大茶量,泡上一杯浓香的茶汤;如是
脑力劳动者或初学饮茶、无嗜茶习惯的人,可适当少放一些茶,泡上一杯清香醇和的茶汤。家庭泡茶通常是凭经验行事,一般来说,每克茶叶可泡水50至60毫升,沸水为好,但茶类不同,用量不一。倘用乌龙茶,茶叶用量要比一般红、绿茶增加一倍以上,而水的冲泡量却要减少一半。茶叶冲泡时间的长短,对茶叶内含的有效成分的利用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红、绿
茶经冲泡三至四分钟后饮用,获得的味感最佳,时间少则缺少茶汤应有的刺激味;时间长,喝起来鲜爽味减弱,苦涩味增加;只有当茶叶中的
维生素、
氨基酸、咖啡碱等有效物质被沸水冲泡
浸提出来后,茶汤喝起来才能有鲜爽醇和之感。细嫩茶叶比粗老茶叶冲泡时间要短些,反之则要长些;松散的茶叶、碎末的茶叶比紧压的茶叶,完整的茶叶冲泡时间要短,反之则长。对于注重香气的茶叶如乌龙茶、花茶,则冲泡时间不宜长;而白茶加工时未经
揉捻,细胞未遭破坏,茶汁较难浸出,因此其冲泡的时间相对延长。通常茶叶冲泡的一次,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5%左右,第二次为30%。第三次为10%,第四次就只有1-3%了。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等,第一次冲泡80%左右被浸出,第二次95%被浸出,第三次就所剩无几了。香气滋味也是
头泡香味鲜醇,二泡茶浓而不鲜,三泡茶香尽味淡,四泡少滋味,五泡六泡则近似于
白开水。所以说茶叶还是以冲泡二三次为好,乌龙茶则可五次,白茶只能泡二次。其实,任何品种的茶叶都不宜浸泡过久或冲泡次数过多,最好是即泡即饮,否则有益成分被氧化,不但减低营养价值,还会泡出有害物质。茶也不可太浓,浓茶有损胃气。
各类茶叶的特点不同,或重香、或重味、或重形、或重点,泡茶就要有不同的
侧重点,以发挥茶的特性。各种名茶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品,色、香、味、形各有千秋,细细品味却是一种艺术享受。要真正品出各种茶的味道来,最好遵循
茶艺的程序,净具、
置茶、冲泡、敬茶、
赏茶、续水这些步骤都是不可少的。置茶应当用茶匙;冲泡水七分满为好;水壶下倾上提三次为宜,一是表敬意,二是可是茶水上下翻动,浓度均匀。俗称“
凤凰三点头”。敬茶时应避免手指接触杯口。鉴赏名贵茶叶,冲泡后应先观色,后尝味、察形,当茶水饮去三分之二,就应续水,不然等到茶水全部饮尽,在续水时茶汤就会淡而无味。品茶程序最典型的还是乌龙茶,一招一式都有着美的意蕴。
泡茶时用开水冲泡茶叶,是茶叶中可溶物质溶解于水成为茶汤的过程。泡茶这一过程需要较高的
文化修养,不仅要有广博的茶
文化知识及对
茶道内涵的深刻理解,而且要具有高雅的举止,否则纵有佳茗在手也无缘领略其真味。初学泡茶者在模仿他人动作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加深思索,由形似到神似,最终会形成自己的风格。要想成为一名茶人,不应仅拘泥于泡茶的过程是否完整、动作是否准确到位,同时要增加文化修养,提高领悟能力。泡茶者的姿容、风度以及泡茶者的内心世界都会在泡茶过程中表现出来,到达以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做到能以
茶配境、以茶配具、以茶配水、以茶配艺,融会贯通。茶汤的浓度均匀也体现了泡茶的功力所在,要想茶汤的浓度均匀一致,就必须练就眼力能准确控制茶与水的比列。茶人总结出的“浸润泡”和人们常说的“
关公巡城”、“
韩信点兵”都很好地体现了
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结合。
中国茶人崇尚一种妙合自然、超凡脱俗的生活方式,饮茶、泡茶也是如此。茶生于山野峰谷之间,泉出露在深壑岩罅之中,两者皆孕育于青山秀谷,成为一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象征。茶重洁性,泉贵清纯,都是人们所追求的品位。人与大自然有割舍不断的缘分。茗家煮泉品茶所追求的是在宁静淡泊、淳朴率直中寻求高远的意境和“壶中真趣”,在淡中有浓、抱朴含真的泡茶过程中,无论对于茶与水,还是对于人和艺都是一种超凡的精神,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探求。对现如今的人们来说,喝杯茶如此的讲究,大都难以理解。那是因为中国古老的茶道形式和内容多已失传,许多人甚至不知有
中国茶道。赏茶有所谓“
雀舌、
旗枪”、“明前、雨前”之分,泡茶有惠山泉水、
扬子江心水、初次雪水、梅上积雪之别,品茶还要讲人品和环境协调,领略清风、名曰、松涛、竹筠、梅开、
雪霁等,凡此种种,尽在一具一壶、一品一饮、一举一动的微妙变化之中。
煮茶法
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是中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其过程
陆羽在《茶经》中已详加介绍。大体说,首先要将
饼茶研碎待用。然后开始煮水。以精选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烧开。但不能全沸,加入
茶末。茶与水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
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此时将沫饽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备用。继续烧煮,茶与水进一步融合,波滚
浪涌,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烹茶的水与茶,视人数多寡而严格量入。茶汤煮好,均匀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点茶法
此法即宋代
斗茶所用,茶人自吃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但
茶末与水亦同样需要交融一体。于是发明一种工具,称为“
茶筅”。茶筅是
打茶的工具,有金、银、铁制,大部分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曰“搅茶公子”。水冲放
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击,这时水乳交融,浙起沫饽,潘潘然如堆云积雪。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自然称为“咬盏”。
毛茶法
即在茶中加入
干果,直接以
熟水点泡,饮茶食果。茶人
自制茶,自采果,别具佳趣。
点花茶法
为明代
朱权等所创。将
梅花、
桂花、
茉莉花等
蓓蕾数枚直接与
末茶同置碗中,热茶水气蒸腾,使茶汤
催花绽放,既观花开美景,又嗅花香、茶香。色、午味同时享用,美不胜收。
泡茶法
此法明清以至现代,为民间广泛使用,自然为人熟知。不过,中国各地泡茶之法高精亦大有区别。由于
现代茶的品种五彩缤纷,红茶、绿茶、花茶,冲泡方法皆不尽相同。
大体说,以发茶味,显其色,不失其香为要旨。浓淡亦随各地所好。宾馆多用袋装泡茶,发味快,而又避免渣叶入口,也是一种创造。饮休既是精神活动,也是物质活动。所以茶艺亦不可墨守成规,以为只有繁器古法为美。但无论如何变,总要不失茶的要义,即健康、友信、美韵。因此,只要在健康思想的指导下,作些改进是应该的。
当代生活节律不断变化,饮茶之法也该越变越合理。法简易行,但过简
通俗读物是韵味佳趣。
古法不易大众化,但对
现代工业社会过于紧张的生活,却是种很好的调节。所以,发掘古代茶艺,使再现异彩,也是极重要的工作。据说
福州茶艺馆已恢复
斗茶法,使沫饽、重华再观,实在是一雅举。谈饮法,不仅讲如何烹制茶汤,还要讲如何“
分茶”。
唐代以釜煮茶汤,汤熟后以瓢分茶,通常一釜之茶分五碗,分时沫饽要均。宋代用
点茶法,可以一碗一碗的点;也可以用大汤钵,大茶筅,一次点就,然后分茶,分茶准则同于唐代。明清以后,直接冲泡为多,壶成为得要茶肯。自泡自吃的小壶固然不光,但更我的是起码能斟四、五碗的茶壶。所以,这种壶叫作“茶娘式”,而茶杯又称“茶子。五杯至十几杯巡注几周不停不撒,民间称为“关公跑城”。技术稍差难以环注的也要巡杯,但需一点一提,也是几次才均匀茶汤于各碗,引谓“
韩信点兵”。
茶水比例
总觉得在家喝茶与在茶馆里喝滋味不同,探究原因,我以前总归结为家中和茶馆环境、氛围不同,因而导致心情不同,从而影响口腔里、舌尖上的滋味,但经专业人士相告,其实这最大的原因很可能是沏茶时不同的
茶水比例所致。
泡茶有很多讲究,不同的地方泡茶的方法虽有不同,但基本要求是一样的。为了使茶叶的色、香、味充分地冲泡出来,使茶叶的营养成分尽量地被饮茶者利用,其中应注意茶、水的比例。
一般来说,茶、水的比例随茶叶的种类及嗜茶者情况等有所不同。
嫩茶、高档茶用量可少一点,粗茶应多放一点,乌龙茶、
普洱茶等的用量也应多一点。对嗜茶者,一般红、绿茶的茶、水比例为1:50至1:80,即茶叶若放3克,沸水应冲150至240毫升;对于一般饮茶的人,茶与水的比例可为1:80至1:100。喝乌龙茶者,茶叶用量应增加,茶与水的比例以1:30为宜。家庭中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投茶叶3克冲开水250毫升;一般的
玻璃杯,每杯可投放茶2克,冲开水150毫升。
传统技法
特色:道具简单,泡茶自由十分适合大众饮用
《禅茶冲泡八道歌》
扬 眉
悬壶高冲飞白瀑, 春风拂面扬帆轻;
冲泡步骤
烫壶:将沸水冲入壶中至溢满为止。
倒水:将壶内的水倒出至茶杯中。
置茶:这是比较讲究的置茶方式,将一茶漏斗放在壶口处,然后用茶匙拨
茶入壶。
注水:将烧开的水注入壶中,至泡沫溢出壶口。
1.先提壶沿茶杯逆行转圈,用意在于刮去壶底的水滴,俗称“关公巡城。注意磨壶时的方向,右手
执壶时,欢迎喝茶时要
逆时针方向磨,送客时则往
顺时针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壶,则反之。
2.将壶中的茶倒入
公道杯,可使茶汤均匀。另一种均匀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壶轮流给几杯同时倒茶,当将要倒完时,把剩下的茶汤分别
点入各杯中,俗称“韩信点兵”。注意倒茶时不能一次倒满一杯,至七分满处为好。
分茶:将茶中的茶汤倒入茶杯中,以七分满为宜。
奉茶:自由取饮,或由专人奉上。
取渣:用渣匙将壶中茶渣清出。
泡茶五误
简介
保温杯
沏茶宜用陶瓷壶、杯,不宜用
保温杯。如果用保温杯泡茶,茶叶长时间浸泡于高温水中,就像温火煎煮一样,
茶多酚、
单宁等物质会大量浸出,使茶水颜色浓重、有苦
涩味。同时,由于一直保 持高水温,茶中的
芳香油会大量挥发,
鞣酸、
茶碱大量渗出,这样不仅降低了茶叶的营养价值,减少了茶香,还使
有害物质增多。此外,
维生素C等
营养物质在水温 超过80℃时就会被破坏,长时间高温浸泡会使其损失过多,从而降低了茶的保健功能。
热水泡茶
很多人以为冲泡茶叶不宜用沸水,理由是沸水高温可以破坏茶叶中的维生素C,尤其是维生素C含量较丰富的
绿茶更不宜用沸水冲泡。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科研人员曾对
茶汤中维生素C的稳定性做过专题研究,他们发现,溶于水中的维生素C在100℃时10分钟即被破坏掉83%。但用沸水冲泡茶叶并不会大量破坏维生素C,这是因为茶汤中的维生素C是比较难以分解的,其较为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于茶汤中含有较多的
多酚类物质,它们能与
铁离子、
铜离子等相互作用,从而抑制了维生素c的分解。沸水高温固然可破坏维生素C,但在茶汤和白水两种不同的条件下,破坏程度是有很大差距的,人们的误解正出于忽视了这种差异的存在。从另一方面看,用沸水冲泡茶叶,既能使茶叶的香气更多更快地散发出来,又能使茶叶中的水
浸出物溶解得较多(如
咖啡碱和茶多酚等物质),使茶汤滋味较醇和爽口。所以,合理而科学的冲泡方法当是第一道茶汤用沸水冲泡,冲泡时间以5~10分钟为宜,此时的茶汤品质(指品尝价值和营养价值)较好。
时间过长
茶叶浸泡4-6分钟后饮用最佳。因此时已有80%的
咖啡因和60%的其它可溶性物质已经浸泡出来。时间太长,茶水就会有苦涩哧。放在
暖水瓶或炉灶上长时间煮的茶水,易发生
化学变化,不宜再饮用。
咀嚼茶叶
很多人喝过茶后会把茶叶咀嚼后咽下去,因为茶叶中含有较多的
胡萝卜素、
粗纤维和其它营养物质。但是这是错误的,科学证明泡过的茶有一些
致癌物质,所以不要吃泡过的茶叶。
泡浓茶
泡一杯浓度适中的茶水,一般需要10克左右的茶叶。有的人喜欢泡
浓茶。茶水太浓,浸出过多的咖啡因和鞣酸,对胃肠刺激性太大。泡一杯茶以后可续水再泡3-4杯。
茶圣陆羽
陆羽之被尊为“茶圣”或“茶叶专家”,基本上是他逝世以后的事情。在他生前,他虽然以嗜茶、精茶和《
茶经》一书就名播社会或已有“
茶仙”的
戏称,但在时人中,他还不是以茶人而是以文人出现和受到推崇的。这是因为其时茶叶虽在《茶经》问世以后已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但时属初创,其影响和地位,无法和古老的文学相比。其次,《茶经》书,是撰于陆羽在文坛上已崭露头角之后,即陆羽在茶学上的造诣,是在他成为著名的文人达士以后才显露出来的,是第二位的成就。
《
茶经》的成书年代,说法很多,笔者是从万国鼎撰于公元“758年左右”①说。而陆羽通儒硕学,步登文坛,是在天宝五年至十一年(746-752)间的事情。陆羽是由李齐物推入士途的。天宝五年
李齐物贬官竟陵时,陆羽还身在伶界,被李齐物发现后,才弃伶到“火门山邹夫子墅”读书。但至十一年
崔国辅谪任竟陵司马时,陆羽便学成名遂,文冠一邑了。据记载,
崔国辅到竟陵以后,与陆羽“游处凡三年”,“谑笑永日”,并把他们唱和的诗还汇刊成集。如果在这时陆羽还未成名,崔国辅是不会与之交游的。因为崔国辅在当时是以才学名冠全朝的。据记载,在他贬竟陵前一年,
杜甫献《
三大礼赋》,
唐玄宗奇其才,诏试文章,命崔国辅,于休烈为试文之官。由此可以看出,要是崔国辅的学问在臣僚中不出众,也不会选他做杜甫的考官。另外,崔国辅以诗词尤其是以古诗见长。《
河岳英灵集》载:
崔国辅的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咏,乐府短章,古人不及也。”①陆羽与崔国辅游处三年,不但名声由崔而更加显要,同时,也从崔国辅身上,当然进一步学到不少学问,关于陆羽在崔国辅贬竟陵前即已成名的事实,这从
李齐物回京复东宫以后,荐举诏封陆羽为“
太子文学”这点,也可得到某种印证。事实是陆羽不但在撰写《茶经》以前,就以文人著名,就是在《茶经》风誉全国以后,以至在陆羽的后期或晚年,他还是以文人称著于世的。如
权德舆所记,他从
信州(今江西
上饶)移居
洪州(今
南昌)时,“凡所至之邦,必千骑郊劳,五浆先辣;后来由南昌赴湖南时,“不惮征路遥,定缘
宾礼重。新知
折柳赠,旧侣乘篮送”②。所到一处,每离一地,都得到群众和友朋的隆重迎送。社会上所以对陆羽有这样礼遇,如权德舆所说,不是因为他茶学上的贡献,而是他“词艺卓异,为当时闻人”③,还是因为他在文学上的地位。所以,从上面的种种情况来看,陆羽在生前和死后,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如果说他死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为《茶经》所掩”,成为茶叶的一个偶像的话,那么,在生前,相反,他在茶学方面的成就,是为文学所掩,他是以“词艺卓异”闻人的。
陆羽生前和高僧名士为友,在文坛上是活跃和有地位的.但可能他受当时社会上某些名士“不名一行,不滞一方”的思想影响,他对文学和对茶叶的态度也一样,喜好但不偏一。所以,反映在学问上,他不囿于一业,而是涉猎很广,博学多能。
过去笔者根据陆羽一生的活动和著述,曾提出陆羽不但是一位茶叶专家,他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音韵和小学专家、书法家、演员、剧作家、史学家、传记作家、旅游和
地理学家①。
如果我们笼统称陆羽是一位
历史学家,除去他编著过《江表四姓谱》、《南北人物志》、《吴兴历官志》和《吴兴刺史记》等一些史学著作外,他还是一位考古或文物
鉴赏家。据
皎然在《兰亭石桥柱赞》的
序文中称,大历八年(773)春天,卢幼平奉诏祭
会稽山,邀陆羽等同往
山阴(今浙江
绍兴),发现古卧石一块,经陆羽鉴定,系“晋永和中兰亭废桥柱”。为什么请陆羽鉴定,陆羽为什么有这么多知识?皎然说得很清楚:“生(陆羽)好古者,与吾同志。”①再如我们称陆羽是一位地理学家,细分,他还可以说是一位研究山水和编写地方志专家。如
独孤及刺常州时,
无锡县令为整修
惠山名胜,“有客竟陵羽,多识名山大川”,②还特意请了陆羽当“顾问”。说明陆羽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对地理尤其是对山水是有研究的。陆羽在流寓
浙西期间,为湖州、无锡、苏州和杭州,曾编写了《吴兴记》、《吴兴图经》、《
慧山记》、《虎丘山记》、《灵隐天竺二寺记》、《武林山记》等多种地志和山志,说明他对方志的学问也是很感兴趣和极有研究的。
茶经
茶经
唐
陆羽撰。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
桑苎翁,
复州竟陵人。上元初,隐于
苕溪。徵拜太子文学,又徙
太常寺太祝,并不就职。贞元初卒。事迹具《唐书·隐逸传》。称羽嗜茶,著经三篇。《
艺文志》载之小说家,作三卷,与今本同。
陈师道《
後山集》有《茶经》序曰:陆羽《茶经》,《家书》一卷,毕氏、
王氏书三卷,张氏书四卷,内、外书十有一卷,其文繁简不同。王、毕氏书繁杂,意其旧本。张书简明,与家书合,而多脱误。家书近古,可考正。曰七之事以下,其文乃合
三书以成之,录为二篇,藏于家。此本三卷,其王氏、毕氏之书欤?抑《後山集》传写多讹,误三篇为二篇也。其书分十类,曰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其曰具者,皆采制之用;其曰器者,皆煎饮之用,故二者异部。其曰图者,乃谓统上九类,写以绢素
张之,非别有图。其类十,其文实九也。言
茶者莫精于羽,其文亦朴雅有古意。七之事所引多古书,如
司马相如凡将篇一条三十八字,为他书所无,亦旁资考辨之一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