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洋通道项目位于南沙大桥和虎门大桥之间,起于广州市南沙区大岗镇,终于东莞市虎门镇,西接刚刚全线通车的广(州)—中(山)—江(门)高速,东接常(平)—虎(门)高速。项目全长约35公里,双向八车道,过江段采用双层桥梁方案,长约35公里,工期6年,全线设置11处互通立交、1处服务区、2处应急救援分中心。
建设历程
2020年10月16日,广东交通集团发布消息称,狮子洋通道开始筹建,未来将携手
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
虎门大桥、
黄埔大桥、
深中通道、
黄茅海跨海通道、深珠通道等。
2021年10月8日,《狮子洋通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公示挂网发布。11月18日,《狮子洋通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受理公告在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网站上进行公示。12月6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官网公布了《关于核准狮子洋通道工程项目申请报告的请示》,这意味着这项总投资超500亿的世界级工程即将动工。12月31日上午,广东交通集团在广州南沙举行狮子洋通道项目先行工程建设动员活动。
2022年1月28日,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批复狮子洋通道主桥先行工程初步设计外部性审查。4月24日,广东省交通运输厅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狮子洋通道引线工程通过初步设计评审。
2023年2月20日,广东省交通集团召开年度工作会议,狮子洋通道五项科技项目已通过评审,成功立项。此次狮子洋通道科技项目进行评审的五项课题分别是:超2000米级双层钢桁梁悬索桥技术标准、结构体系与关键结构研究,超2000米级双层钢桁梁悬索桥施工技术及装备研究,超2000米级双层钢桁梁悬索桥耐久性保障与管养技术研究,狮子洋通道大跨钢桁与曲线钢桁设计、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大跨中央索面混凝土斜拉桥拼宽利用关键技术研究。3月17日,狮子洋通道T9合同段项目经理部举行揭牌仪式,成为全线第一个揭牌的标段,为项目全面施工奠定基础。8月4日,狮子洋通道主塔桩基和锚碇地连墙均完成施工,取得了2023年以来的首个重大突破,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迈向全面提速的新阶段。11月7日,狮子洋通道项目主桥——狮子洋大桥西索塔承台封底混凝土浇筑完成。11月20日,狮子洋通道土建工程T12合同段首根钻孔桩开钻,标志着项目主体施工正式步入正轨。
2024年2月6日,经过12小时的连续浇筑,狮子洋通道项目主桥东锚碇基坑顺利完成封底施工。2月27日21时,狮子洋大桥西锚碇顺利封底。3月,
狮子洋大桥主塔正在进行承台施工,东西锚碇已顺利完成封底,引线工程正在进行下构施工。7月8日,狮子洋通道项目控制性工程狮子洋大桥锚碇底板最后一方混凝土完成浇筑,标志世界最大锚碇基坑安全筑底,下一步即将转入填芯施工阶段。
2024年3月16日,狮子洋大桥东索塔T0节段钢壳顺利吊装进场,标志着狮子洋大桥建设取得了又一重大进展。7月,广东交通集团发布消息,经过33个小时的连续浇筑,狮子洋通道项目控制性工程狮子洋大桥锚碇底板最后一方混凝土完成浇筑。8月,与狮子洋通道配套的快速通道白沙南路已累计完成征地超42.81%、青苗征收完成超81.5%,力争于9月底前完成全部征拆工作。8月30日,中铁四局五公司承建的广州狮子洋通道T13标首片预制箱梁浇筑完成。该项目全长35公里,其中,五公司承建的标段预制梁场占地面积407.5亩,设置12条环形生产线,承担共计8032片箱梁预制任务。10月30日消息,狮子洋通道全线首榀预制箱梁成功架设,标志着项目引桥上部结构施工正式拉开帷幕。12月,狮子洋通道项目关键性控制工程——狮子洋大桥东锚碇填芯施工完成。
2025年1月,狮子洋通道G1合同段钢塔生产现场,钢结构施工已完成30%以上,进行T28+T29节段预拼装和桥址T16节段焊接涂装。
通道简介
狮子洋通道主体工程
1.上层工程。上层工程起于广州市南沙区大岗镇,顺接广中江高速公路,经南沙区东涌镇、黄阁镇,跨越珠江口,经东莞市沙田镇,终于东莞市虎门镇新联村(新联互通立交),顺接常虎高速公路,与广深高速公路交叉,长约34.9公里。全线共设桥梁23座约34915米,其中特大桥19座约31600米、大桥4座约3315米;设置潭州南、大岗东、万州(枢纽)、黄阁西(枢纽)、黄阁东(设服务型落地匝道,预留广州东部高速公路接入条件)、虎门港(与下层同址共建)、齐沙(枢纽)、轮渡路、新联枢纽改建(与常虎高速公路共同实施)共9处互通立交;设置服务区1处(合并设置管理中心、养护工区),设置应急救援分中心2处。同步建设必要的交通工程和沿线设施。
2.下层工程。下层工程起于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连溪大道处,顺接下层桂阁大道段,与上层共走廊,跨越珠江口,终于东莞市沙田镇龙船洲村,与下层白沙南路段对接,长约15.35公里。全线共设桥梁11座约13825米,其中特大桥7座约11250米、大桥4座约2575 米;设置小虎岛(广汽专用落地立交)、虎门港(与上层同址共建)、福隆共3处互通立交。同步建设必要的交通工程和沿线设施。
下层桂阁大道段
桂阁大道工程起于广州市南沙区大岗镇放马村,经东涌镇、黄阁镇,终于黄阁镇鸡谷山路与连溪大道交叉口,长约15.7公里。全线共设桥梁10座约6890米,隧道2座约1050米,被交道路下沉隧道2座约1232米。
下层白沙南路段
白沙南路工程起于东莞市沙田镇龙船洲村,对接狮子洋通道主体工程下层终点,跨涌口溪,经南边山,跨越连升北路及莞太路,终于新联村,与环莞快速路相接,长约4.4公里。全线共设大桥4座约3558.6米。设沿海公路、连升北路、新联北等3处互通立交。
下层轮渡路改扩建工程
轮渡路改扩建工程起于东莞市沙田镇齐沙村,连接狮子洋通道主体工程下层福隆互通,向东沿既有轮渡路改扩建,终于省道S256(莞太路),长约6.4公里。全线共设大桥4座约995米,平面交叉7处。
项目规划
珠江口两岸,正在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引擎和创新中心。但对比来看,东西两岸的发展仍有差异。与珠江东岸相比,珠江西岸无论是从经济总量、人口规模,还是从产业层次、产业结构等都存在不小的差距。这种巨大的差距会产生明显的级差梯度,并将加快经济发展从珠江东岸向珠江西岸传导、转移,从而产生珠江东西两岸的经济互动与人员来往,形成大量的交通需求。
珠江口已建的跨江通道(包括桥梁、隧道)一共6条,自北往南依次为:黄埔大桥、南沙大桥、广深港高铁、虎门大桥、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珠江口已建的6条公路、铁路通道均为单层、单一功能的。交通堵车依旧是东西两岸交通的痛点,即使南沙大桥极大缓解了虎门大桥车流量的通行压力,但是珠江口东西两岸交通堵车的现象依旧存在。
而按照规划,狮子洋通道将建成双层公路桥梁,上层接入高速公路网络、下层接入城市干线公路网络。从规划原则来看,两岸各城市均至少建成一条跨江通道,基本形成公路、铁路、市郊轨道等多方式、全天候的跨江通道体系,实现两岸城市一体化衔接,大湾区主要城市之间形成1小时交通圈,狮子洋通道项目,可缓解珠江口东西两岸的虎门大桥、南沙大桥,日益增长车流量的交通压力。
线路走向
狮子洋通道起于东莞市虎门镇新联(接广深高速公路、常虎高速公路虎门港支线一期),往西经沙田镇,在虎门港和广州小虎岛之间跨越珠江,经南沙黄阁镇、东涌镇,终于大岗镇(接广中江、东新高速)。全长约35公里,全线为桥梁,双向八车道,其中过江段拟采用双层桥梁方案,双层桥梁长约12.5公里。
狮子洋通道主体工程上层起点在广州市南沙区大岗镇新围村,与广中江高速顺接,终于东莞市虎门镇广深高速新联互通,与常虎高速对接,全长35.089千米。上层全线采用桥梁形式,总计35088.958米/24座,含特大桥29190.358米/16座(含狮子洋大桥2180米),大桥5898.6米/8座。全线采用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每小时100千米,路基标准横断面宽度41.5米。
狮子洋通道主体工程下层起于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连溪大道处,顺接下层桂阁大道段,终于东莞市沙田镇龙船洲村,与规划白沙南路段对接,全长15.362千米。狮子洋通道下层仅部分路段和部分互通路段为路基形式,其余均为桥梁形式,桥梁规模为13999.132米/16座,含特大桥8121.75米/6座(含狮子洋大桥2180米),大桥5877.382米/10座;设置小虎岛、虎门港、福隆互通3处。
其中,过江段(东部高速至广深沿江高速)全长12.282千米,采用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每小时100千米,路基标准横断面宽度41.5米;广深沿江高速至终点路段全长度3.08千米,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
除了已建成通车的
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之外,未来至少需要增加2个以上的跨江通道,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运行车流量情况展望其他新的通道(如
深珠通道、莲花山通道)。
技术难度
广东交通集团总经理刘晓华表示:“狮子洋通道项目技术难度高、建设条件复杂、工期紧,特别是狮子洋通道主桥方案为上下双层各8车道,共16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以及超大跨径、超重荷载、超宽桥面悬索桥,具有世界级技术难度。
重大意义
狮子洋通道项目现已列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及国家发改委《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是打造广州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性通道。
狮子洋通道项目建成通车以后将成为
粤港澳大湾区粤西,
粤北六稳六保狮子洋通道工程建成通车以后将提供一条新的过江大通道,增强南沙、
中山、
顺德、
江门与
东莞、
惠州、
深圳的交通联系,将对缓解
虎门大桥、南沙大桥交通压力、大大改善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中山、顺德、江门、南沙与东莞的交通结构。对于完善广东省高速公路网、促进珠江西岸经济崛起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狮子洋通道项目连接广州、东莞两市,是广州、东莞两市之间的第三条跨江、过江、跨海通道,不仅商贸发达,制造业企业众多,而且对交通运输和物流的需求巨大。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打通两地对外交流的渠道,连接更多资源,创造更大的拓展空间,充分发挥广州、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功能价值,带动广东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