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

官职称谓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官名
官名。三国以后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丞相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秦惠文王在前334年设置相邦,此时秦国尚未设置丞相。自秦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此后相邦与丞相一直同时存在,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相邦之职。吕不韦免职后,没有人担任相邦,但丞相一职得到保留。秦统一以后继续保留左、右丞相,秦二世又增设中丞相。汉承秦制,依然设置相国,同时丞相依然是相国的副手。西汉第1任相国是韩信,此后依次是曹参第1次任相国、傅宽任相国、萧何第1次任相国、樊哙任相国、周勃任相国、萧何第2次担任相国,萧何第2次任相国死后,曹参第2次继任相国。曹参第2次任相国之后,暂时不设相国,直到吕产担任相国。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曾两次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第2次担任相国。从汉高帝、汉惠帝刘盈吕后至汉文帝刘恒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位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相国,同时设丞相,后来汉惠帝下令各诸侯国废除相国官职,诸侯国只保留丞相。此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改称诸侯国丞相为相。明太祖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后废除了丞相制度,同时还废除了中书省,大权均集中于皇帝,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胜利而告终。
官员区别
朝代不同
丞相是一个具体的官职。丞相的“丞”字就是“辅佐,辅弼”之意。一般认为,丞相一职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设立的。值得一提的是,武王伐纣时期,姜子牙的实际职位是“太师”,相当于后世的丞相,但在和《封神演义》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中,称呼姜子牙为“姜丞相”,就不是很严谨了。
西汉初期,袭承秦制,亦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但丞相位高权重,有时亦设立相国(如萧何),常独揽三公之事。汉武帝时期,废太尉改为“大司马”。汉成帝时期,为进一步削弱相权,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禄秩提高到与丞相同级,三公则成了“丞相、大司马、大司空”,之间相互牵制,均是朝堂之中最高的官员。哀帝时期,罢丞相,置大司徒。
到曹操时代,又恢复了“丞相”一职。两晋南北朝时期,相国和丞相并非常设官位,一般在改朝换代、出现权臣执政时,才会立其为相国或丞相,与三国时期董卓、曹操的性质相似。
时至隋朝,不再设立丞相职位,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宋两朝有些时期会把改左、右仆射改名为左、右丞相,实权在不同时期,大小不一样。比如,唐朝后期,左、右丞相并非一品,而是从二品,常是“高官虚职”;而宋孝宗时期,左、右丞相则升为一品,成了三省的长官,实权很大。
到了元朝,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又设有左、右丞相,皆为一品大员。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于中书省设立左、右相国,后改为左、右丞相。后来左丞相胡惟庸骄纵跋扈,逐渐专权,引发了“胡惟庸案”。朱元璋认为丞相权势过大,直接废除了中书省,将其权分为六部,从此,丞相一职退出历史舞台。
制度差异
“丞相”是具体的官职名称,而“宰相”不是一种具体官职,可以认为是一种“地位”。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一般都可以称之为“宰相”。比如,在隋朝时期,创建三省六部制度,三省的最高长官分别是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隋朝因隋文帝杨坚之父名为“杨忠”,避讳改为“纳言”,唐朝改回“侍中”)、尚书省的尚书令,这三位长官均算是“宰相”。在宋朝,宰相级别官位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等。所以,并不是说只有丞相才能称之为宰相,也不是说某个时期,宰相只能是一种官职,而可以是多个官职的共称。
宰相也并非都是官居一品。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一职后,设立了内阁制度,起初内阁成员只有“五品”。后来,内阁权势逐渐变大,特别在明朝中后期,大权尽归内阁,内阁大臣成了实际上的“宰相”,有的会兼任二、三品(一品多为虚职)的官位,比如张居正为首辅时,兼任了二品的吏部尚书。后来到了清朝,内阁官职品级得到提升,雍正时期,大学士级别的内阁成员提为正一品。
来源
丞:《说文解字》解释道:“丞,翊也,从从卪从山。山高,奉承之意。”段玉裁注释说:“翊,当作翼。……凡高者在上,必竦手以承之。”古代同音相训,“承”“丞”古代都属于古音的第六部,所以段玉裁用“承”来解释“丞”并没有错。《左传·哀公十八年》:“使帅师而行。请承。”承就是丞的意思。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丞拯》:“丞字象出氼上举之形,乃拯之初字,而许君不知,乃训为翊;上举之训,乃为后起加形旁之拯所据有。”其实杨树达的说法还是有一点问题,现在根据甲骨文来看,“丞”的示意是“一人处陷阱中,左右拯之以出”,也就是说“丞”下面的“一”不是山,也不是水,而是“臼”形的陷阱。丞的本义就有“帮助、辅助”之意,动词。后来使用在官职里,就变成了名词,一般放在后面,表示“辅助……的人”,比如郡丞,就是辅助郡守的人;县丞,就是辅助县令的人。丞相的丞不是放在后面,那他就不是辅助相,而是辅助天子了。
相:《说文解字》解释道:“相,省视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仔细看”,这是“相”字的本义,如《诗经·鄘风》中的“相鼠有皮”,我们日常用语里面还有这种用法的遗存:算命先生的“相面”,意思便是“仔细看脸面”。后来这个词也用作“相瞽”之“相”,瞽就是瞎子,瞎子
看不见东西,需要一个人帮助他看,这个帮助他看的人就叫“相”,于是“相”字在“省视”之意外又多了“帮助”之意,但仍没有脱离“省视”的范畴。在周代,这个“相”在使用中又有了新的外延。周代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这些天子、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如《春秋左传·宣公十六年》:“冬,晋侯使士会平王室,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礼。”“相礼”也简称“相”,如《春秋左传·桓公十八年》:“秋,齐侯师于首止,子亹会之,高渠弥相。”我们现在日常用语中也有这个词义的遗留,结过婚的同志都知道,结婚的时候有“傧相”,就是这个“相礼”的“相”。春秋的时候,“相礼”之人一般都是主礼者的重要大臣、或者助手。于是“相”就完全脱离“省视”的本义,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
演变
通志》、《通典》乃至《文献通考》里面都说:“黄帝置六相。尧有十六相。殷汤有左右相。周成王有左右相。”这些都不可信。“相”作为“高级助手”的意思乃至春秋左右才出现,黄帝他们不可能提前知道。
但相国与“丞相”一职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出土文物(秦国东陵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这证明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而且是同时并存的,而且相国地位高于丞相。《史记》中也记载了汉相国和汉丞相是同时并存的职务,而且汉相国地位高于汉丞相。此外,汉初的各个诸侯国也都同时设有相国和丞相职务,例如燕王臧荼的燕相国温疥和燕丞相昭涉掉尾。另外,相国在同一时间只能有1个。丞相在同一时间可以有多个,
最早的丞相,有史可考的,是出现在秦悼武王二年(前309),《史记·秦本纪》说: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史记·樗里疾甘茂列传》中也有记载:“武王立……以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秦悼武王,在历史上非常出名,出名原因不是因为生得伟大,而是因为他死得奇特,他就是跟人打赌,结果举鼎累得双目出血、绝胫而死的傻大个儿。可他在正事上绝对不傻,任命的俩丞相可是鼎鼎大名,右丞相樗里疾,可能大家没有听过,“智囊”大家知道吧?这个词的起源,就是秦国人称赞樗里疾的,可见其人之聪明;甘茂,大家从小就听说,“十二岁拜丞相”的甘罗,甘茂是甘罗的祖父,自然也不是小角色。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有两长史,秩千石。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汉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但是出土文物证明这个记载是错误的。
其后丞相这个职位就存在了,中间也曾改名,比如“大司徒”、“司徒”、“大丞相”、“宰相”、“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枢密使”、“知政事”等等,也时废时设,中间的变更太多。但大部分时间内,这个职位还是存在的。
丞相一职在中央政权里的彻底废除,是在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罢丞相之职,建议权归六部,决定权归皇帝。而最后的三位丞相是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为丞相这一制度殉葬的是这最后的三位丞相以及与之有关联的几万人:原丞相李善长,在十年后(1390)李善长以胡党获罪,连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律处死;左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处死,株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前后延续达十年之久;右丞相汪广洋,也因为与胡惟庸案有牵连,在流放途中被诛杀。
所以有人说,丞相这一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
职责
三国时期废除相国官职以后,丞相的职责,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他负责管理军事大计或其他要务,并辅佐皇上处理国家大事。逢有机要事情皇帝召集公卿、二千石、博士共同在御前商议,避免专断。一般政务,则由丞相决定即可施行。皇帝有事,常向丞相咨询,丞相有时可封驳诏书,表示对皇帝命令持保留态度。丞相具体职权是:任用官吏,或是向皇帝荐举人才;对于地方官的有考课和黜陟、诛赏的权力;主管律、令及有关刑狱事务;地方上若有暴动等事,丞相派属官前往镇压;在军事或边防方面也承担一定的责任;全国的计籍和各种图籍等档案都归丞相府保存。西汉时御史大夫辅佐丞相,职掌大致相同,所以不少事务常由丞相、御史共同出面处置。
丞相之秩为万石,月俸之谷三百五十斛,钱六万。属官有长史二人,为丞相的助手。另有少史、征事等。又设西曹东曹奏曹、集曹、议曹等机构,分管官吏迁除、郡国事务、章奏谋议、征集租谷等事。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又置司直,专司刺举百官不法者,从而加强了丞相的监察职能。
发展历史
概念
【丞相】在三国以后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大司徒,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杜甫《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起源
西汉初,相国及其副手丞相多为开国功臣,位尊职重,敢于直言进谏,例如汉相国韩信在击败齐国以后向刘邦建议设置代理齐王,刘邦最终封汉相国韩信为齐王。又如吕后欲封诸吕为王,王陵即当面表示反对;汉景帝周亚夫曾反对封王信、废戾太子刘荣等事。到武帝时,擢用公孙弘为相,开以后布衣登相位的先例。随着君主集权加强,武帝重用内廷近臣,对丞相不甚信任,其在位者如薛泽、赵周、庄青翟、石庆田千秋等人,皆谨小慎微,庸碌无能。武帝末年,霍光大司马大将军,从此到西汉末,大司马权势在丞相之上,而大司马多由外戚充任。西汉晚期,丞相职权为内朝所取,已无所作为。
发展
相权与皇权必然要形成冲突。很少大有为的皇帝能长期忍受权力过大的相权。因此相权在中国历史中不断的被裁减。其中较显著的变革有三个时期:
汉武帝设内廷。
唐代设三省制。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废除,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
西汉三公制
汉成帝时,何武以丞相一人难以处理繁多的政事为理由,建议立三公制。于是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遂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这是旨在分散丞相权力的一项措施。丞相、御史被分割为三,三公实际上是三个宰辅。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初又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改大司马为太尉,三公之中以太尉为最尊。
东汉时期
东汉初为了加强君主权力,权归君主,协以内廷尚书,三公仅为备员。以后,大权又转移到外戚、宦官手中。三公汉成为一种空衔。三公制一直实行到东汉末年。
汉献帝董卓为相国,但是又不设丞相作为自己的副手,强梁跋扈,俨然在众官之上。后来曹操(见魏武帝)又废三公而恢复丞相、御史大夫,并自任丞相。董卓曹操都是大权独揽,和君主无异。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丞相一职不常置。宰相可以是不同的职位,是否称得上宰相由其具体职权所定,不同时期也有变化,同一时期往往有多人称得上宰相,其认定缺乏统一标准。如魏文帝以刘放、孙资中书监中书令,掌握机要。晋武帝以荀勖为中书监加侍中,毗赞朝政。西晋张华做中书令时,被称作居“阿衡之地”。东晋时殷浩扬州刺史的身份参综朝权。齐明帝时江祏兄弟、始安王萧遥光尚书令徐孝嗣、领军将军萧坦之被称为“六贵”。南齐时尚书令王俭自比谢安,盖因其身居相位。南梁时徐勉曾为尚书仆射,参掌机事,此后以疾举何敬容替代自己,两人先后任宰相。南梁时朱异曾以散骑常侍身份掌握机密。
魏晋已经形成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雏形。但就整个南北朝而言,尚书令、尚书仆射、中书监往往处于官阶、官班较高的位置,中书令次之,侍中再次之。
学者对此也多有研究,祝总斌认为,魏晋南北朝只有录尚书事、尚书令、尚书仆射是真正的宰相。
隋唐时期
隋朝三省六部,此后内史省内史令门下省纳言尚书省尚书令尚书仆射都相当于宰相。整个唐朝前后期又有所变化(具体可参考词条:唐朝宰相)。
宋元时期
五代以后尚书省或中书省有时设左、右丞相,相当于原来的尚书左右仆射,位居尚书令或中书令之次,握有实权。明初中书省无令,仅设左、右丞相,权极重,后为明太祖所废,以内阁大学士行丞相职权,迄清末未再恢复。
明朝废相
胡惟庸(?—1380),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皖派首领之一,明朝开国功臣。洪武三年(1370)拜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洪武十年(1377)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此后骄纵跋扈,专权自负,贪污受贿,毒死刘伯温,并企图毒死徐达;甚至心怀异志,招兵买马,企图叛乱(另一个说法,这是朱元璋为剪除权臣而栽赃给他的)。公元1380年爆发“胡惟庸案”,为明初四大血案之一,遭朱元璋处死。
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专权的丞相胡惟庸后,就彻底废除了1600余年的丞相制度,同时还废除了中书省,大权均集中于皇帝,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胜利而告终。此后直到清朝一直沿袭,虽然也出现过内阁大学士、首辅、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等类似的相位、皇帝助手,但比较过去的丞相、宰相是大为不同了。所以,这胡惟庸亦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真正的中书省丞相。
历代丞相
商代
伊尹仲虺伊陟巫咸巫贤,甘盘(盤),傅说箕子比干商容
大周王朝
吕尚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
春秋战国时期
齐国
管仲、崔抒(崔杼)、庆封、晏婴、国惠子(国夏)与高昭子田乞田常、监止(阚止)、田盘田襄子)、田白田悼子、田和、邹忌田婴田文(孟尝君)、吕礼淖齿田单后胜
楚国
斗祁彭仲爽、鲍申、子元斗谷于菟成得臣蒍吕臣斗勃斗般、大孙伯、斗越椒(鬬越椒)、虞丘子、孙叔敖、子佩、子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蘧子冯、屈建、王子围、蘧罢、子皙(公子黑肱)、斗成然、阳匄、囊瓦子西叶公公孙宁吴起、州侯、昭奚恤昭鱼、昭阳、唐眜(唐昧)、景翠子兰子椒昭雎黄歇(春申君)、李园
荀息、郤縠、原轸、先且居、赵衰、狐射姑、赵盾郤缺荀林父士会郤克栾书韩厥、荀莹、荀偃范宣子赵武、韩起、魏舒
赵国
公仲连、太戊午、苏秦赵豹肥义、赵成、李兑乐毅蔺相如赵胜平原君)、建信君廉颇虞卿、春平君、皮相国
魏国
魏成子李悝翟璜、公孙痤(公叔痤)、中山君、白圭、惠施、公孙衍、田需、翟强魏齐、范座、魏无忌(信陵君)、孔斌
韩国
侠累申不害张开地韩侈、张谴、无正、昭献、成阳君、张平
子之、公孙操、栗腹、将渠、张唐
鲁国
祭仲子罕子驷、子孔、子展、良霄、子皮、子产、子大叔、驷歂、罕达、驷弘、驷子阳
孔父、华督、目夷、公子成、公子鲍、华元子罕向戌华亥、华费遂、公孙忌、乐大心、向魋、皇瑗、皇缓、大尹、乐茷、仇郝(仇液)、唐鞅
秦国
封建王朝时期
隗林、李斯赵高
西汉
郦商、萧何、赵尧、曹参、陈平王陵审食其任敖曹窋吕产周勃灌婴张苍冯敬申屠嘉陶青晁错周亚夫刘舍、卫绾、直不疑、窦婴、牛抵、许昌、赵绾、田蚡韩安国、薛泽、张欧、公孙弘、潘系、李蔡张汤、庄青翟、赵周、石庆、卜式、儿宽公孙贺王卿韦贤韦玄成韦赏杜周、杜延年、暴胜之刘屈氂商丘成、田千秋、萧望之,等等。注:西汉三公为太尉(后改为大司马)、丞相(后改为大司徒)、御史大夫(后改为大司空)。
东汉
吴汉,邓禹王梁宋弘伏湛侯霸李通马成韩歆窦融欧阳歙刘隆蔡茂朱浮,杜林, 张纯,赵熹, 冯勤, 冯鲂, 虞延, 郭丹 ,伏恭 ,第五伦 ,邓彪 ,郑弘袁安任隗丁鸿刘方张酺 ,张奋 ,韩棱张禹鲁恭徐防陈宠 ,周章,刘恺李部杨震, 朱伥, 张皓庞参王龚黄尚桓焉 ,赵戒,胡广李固杜乔黄琼 ,韩縯(韩演), 刘矩种暠刘宠杨秉周景陈蕃 ,王畅, 桥玄袁隗段熲杨赐刘宽陈球 ,刘郃 ,张温, 崔烈 ,马日磵 ,刘虞 ,董卓, 黄琬杨彪荀爽, 皇甫嵩, 朱儁, 赵温曹操,等等。
三国
蜀汉诸葛亮,后不再设。(后设宰辅大司马、大将军等职由蒋琬费祎担任)
东吴:孙邵,顾雍陆逊步骘孙峻孙綝,濮阳兴,陆凯,张悌。
南北朝
傅亮崔浩元勰江瞻元祥,崔光,李崇元徽,杨椿,高欢杨愔高俨刘穆之徐羡之,刘义康,何尚之,刘义恭,萧宝夤尔朱荣,斛律金,和士开,宇文护,等等。
高颎苏威杨素宇文化及,等等。
辽金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