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友是戏曲界的行话,是指不以演艺为生的戏曲曲艺爱好者,即对戏曲、曲艺非职业演员、乐师等的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词语解释
【名称】:票友
【拼音】:piào yǒu
【注音】:ㄆㄧㄠˋ ㄧㄡˇ
基本解释
◎ 票友,票友儿 piàoyǒu,piàoyǒur
[
amateur actors; amateur performer] 称业余的戏曲、
曲艺演员详细解释
释义:对戏曲、曲艺
非职业演员、乐师等的通称。相传 清 初
八旗子弟凭 清 廷所发“
龙票”赴各地演唱
子弟书,不另取酬,后因有此称。
【出处】:
老舍《
赵子曰》第十五:“票友们、伶人们都称呼他为 赵老板 。”
【示例】:
夏衍《力与巧》:“过去有一位票友下海,演完了之后向他的师父请教。”
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住在河边村子里的人们就有一些爱尽这种义务的,和爱唱戏的票友一样。”
票友基本介绍
票友是戏曲界的行话。其意是指喜欢演戏唱曲的爱好者。据说昔日中国戏坛有许多名票友,其演技、唱腔、扮相,都胜过台上正角,京华、沪宁都有名噪一时的票友。票友从来不为钱去演戏,倘若兴致浓处,
水袖长衫、长靠
短靴,也只是为了一个“玩”字,却决不会收那份“包银”。
票友大多数是为自唱自娱,如清朝的皇室的
爱新觉罗·载湉、贝勒
爱新觉罗·载涛、
夏山楼主、
袁世凯的公子
袁克文、同仁堂的经纪人周子衡和上海的
杜月笙、银行老板冯耿光、
张伯驹、生理学家
刘曾复都是造诣很深的名票,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有不少人由业余转为专业演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下海”,如老生
张二奎、
孙菊仙、
汪笑侬、
言菊朋、
郭仲衡、奚啸伯,花脸
黄润甫、
金秀山,小生
德珺如,老旦
龚云甫、卧云居士,琴师
李佩卿都是京剧舞台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家。近年票房活动非常频繁,甚至远远超过了专业剧团。
发展
相传
乾隆年间,流传着一种名叫“
清音子弟书”的曲种,为
八旗子弟所创,当时曾分西城调和东城调,西城调类似
昆曲。演唱的曲目多编自于小说和戏曲,曾一时盛行京城及东北各地。八旗子弟无论到各处演唱,都须得到批准,在所领到的龙票上注有“发给XX票房”字样,凭此方可聚会演唱。至
康熙年间,清朝统治已经稳定,此活动逐渐停止。因其属于业余爱好,不取任何报酬,
清中叶以后,便把不取报酬的业余戏曲、曲艺演唱者及乐师称之为“票友”。票友须有一个进行排练、演唱的活动之处,于是该场所就沿用了“票房”这一名称。这最初是与京剧毫无关系。位于
鼓楼东大街原有一家“天汇茶园”,西城的八旗子弟常在此演唱子弟书,后来就转变为清唱京剧了。
基本特点
票友和一般的京剧爱好者不同,他们不仅爱看京剧,也喜欢演唱京剧,甚至还参与演出,闪亮登场。不仅演唱生、旦、净、丑各个行当的票友应有尽有,而且有些票友还把伴奏、服装、化装等都当作爱好加以研习。还有些票友为
过戏瘾,专门
跑龙套,而且自备各种龙套服饰,许多票友还擅长研究剧本,钻研唱腔字韵,琢磨表演身段。
票友登台演戏,称为
票戏,当票友取得一定造诣后,有的便转为职业演员,行话称之为下海,像京剧名家
孙菊仙、
龚云甫、
言菊朋、
奚啸伯等人原本都是票友出身。
京剧票友与其他艺术的业余爱好者相比,具有
广泛性、群体性、自娱性、研习性等鲜明的个性。票友是
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他们对京剧艺术的传播,演员表演技艺的提高,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称谓区别
票友与专业演员的最大区别就是,票友不允许唱营业戏,但可以唱
堂会戏、
义务戏等。
在教育方面,票友一般都是自学或求艺于演员,不像专业演员从十岁左右被招入戏校从基本功开始学练;但是票友可以下海成为
正式演员,比如
奚啸伯、
言菊朋、
李宗义、丁志云等都是票友下海的演员。
还有两种特殊情况,就是票友考入专业戏曲学校大中专班,即使取得毕业文凭也是票友身份;正规院校从小招生培养的学员,毕业后三年内没在国家直属院团工作的,也归为票友。
票友不是贬义词,也是区别于专业演员的一种称谓。
票房
从
同治年间始,京城各区票房林立,参加活动者少则十几人,多则数十人,甚至上百人。有的还在自家宅内设立家庭票房,那些酷爱戏曲的豪门富户,腾出宽敞的房间或客厅,而且屋内桌椅、
茶具等设施极为讲究,甚至挂有精致的
水牌。有的王公贵胄和名门显贵的票友,为顾及身份,演唱时还背向听众。还有的自己出钱为
皮影戏“钻框子”或为托偶戏“钻筒子”配唱,即不让人看见自己的庐山真面目,又过了戏瘾。同(治)光(绪)年间,正是京剧的鼎盛时期,票友、票房遍及京城。
有记载的票房即有:
三箫一韵票房同治三年(1864年)成立于
宣武区王恭厂,是京城较早的票房。
赏心乐事票房同治十年(1871年)成立于
西直门内盘儿胡同翠峰庵,俗称“翠峰庵票房”。为清室载雁宾创办,主持人安敬之(名寿)原工
刀马旦后改老生,因是
满族旗人,所演《
银空山》之
代战公主维妙维肖,其扮相与众不同,身着旗袍、足蹬
花盆底鞋、
头梳两把头,且武打干净利落。老生戏《南天门》、《九更天》等也为其
拿手戏。光绪二十年后由德(王君)如主持,
黄润甫、
金秀山、
许荫棠、
汪笑侬、
刘鸿声、龚云甫、恒
乐亭、载阔亭、云雨三等都曾是此处票友。每逢三、六、九登台演出,常于“和声园”
彩唱,是影响极大的票房。
票友名家
小生票友下海成为名家
德珺如(1852—1925年),满族公爷,为礼烈亲王的后裔,宣宗时
文华殿大学士穆彰阿之孙,其父曾为侍郎。原为翠峰庵票房之票友,初工青衣后改小生。光绪二十年后主持该票房,为此被革除家庭注销宗谱,从而促使他正式下海,为
金仲仁之师。
金仲仁(1886—1950年),清代皇族,本名
爱新觉罗·春元,世袭
奉恩将军,曾从张晓山、
茹莱卿、
姚增禄、曹心泉习艺。曾为翠峰庵票房、肃王府票房之票友,下海后拜德珺如为师。与
王瑶卿交谊甚厚,常年辅佐
荀慧生,与
张春彦、芙蓉草、
马富禄被誉为“四大金刚”。曾任长安戏院第一任经理,五十年代任教于
中国戏曲学校。弟子有
高维廉、
高维儒、
董维贤、
王维筠、
苏维明、
周维俊、
关维芳等“十三太保”。子金玉书。
朱琴心(1901—1961年),名诱,号杏卿。曾是协和医院票房之票友,为该院英文
速记员。1923年下海成为
正式演员,与
四大名旦及
徐碧云并驾齐驱,有六大名旦之誉,故于台湾。
南铁生(1902年生人),原为
铁路局职员,曾向王瑶卿请益,1938年正式下海,有“
汉口梅兰芳”之誉。
黄桂秋(1906—1978年),原名黄德铨,号荫卿,别署桂轩主人。原为铁路局职员,1927年拜
陈德霖为师。下海后曾组“正谊社”,为
黄派青衣创始人。
臧岚光(1912一1980年),曾与朱琴心、
蒋君稼、林钧甫被誉为“票友四大名旦”。1930年拜
王蕙芳为师,下海后曾组班演出。
丁至云(1920—1989年),原名学秋,别名学芳。1948年拜梅兰芳为师,下海后曾组“丁至云京剧团”。
童芷苓(1922—1995年),原为天津永兴国剧社票友。1939年拜荀慧生为师,次年自组苓社。1945年拜梅兰芳为师。1995年因病故于纽约。
老旦票友下海成为名家
龚云甫(1862—1932年),名瑷,又名世祥。玉工出身。为南官园华兰习韵票房之票友。原工老生后经
孙菊仙建议改演老旦。下海后一举成名,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
内廷供奉,为卧云居士、
李多奎之师。
文亮臣(1878—1938年),满族,曾为居士。师承
罗福山。
穆凤山(1840—1912年),原名长寿,字凤山,人称“小穆子”,满族。原为翠峰庵票房之票友,学张奎官,曾拜“大奎官”刘万义为师。下海后曾搭
四喜班。光绪十一年(1885年)为内廷供奉。1893年私离
升平署至沪。始创花脸行
西皮二六板。
庆春圃(生卒年不详),满族,下海后曾搭春台、四喜班。铜锤、架子、
武净皆能,尤擅
短打。世称“庆四”,与
黄润甫并称“黄三庆四”。
黄润甫(1845—1916年),满族,曾在
内务府当差。原为翠峰庵票房之票友,后拜四喜班的朱志学为师,下海后搭
三庆班,被选人内廷供奉。有“活
曹操”美誉,世称“黄三”。
侯喜瑞之师,
麻穆子原名春山,曾为工部
挑笼子出身。后卖
私酒。下海后入四喜班,曾拜
孙菊仙为师,被选入内廷供奉,有“假黄三”之称。1925年病故。
金
秀山(1855—1915年),号金麻子,满族。原为翠峰庵票房、风流赏月票房之票友,拜
何桂山为师后正式下海。光绪三十年选入内廷供奉,子少山承其衣钵。
郎德山(1867—1917年),
回族,北京票友,拜
金秀山为师,下海后曾搭四喜、春台、天福、宝胜和等班,被选入内廷供奉。
吴松岩(1904—1988年),回族,北京票友,1937年拜金少山为师。下海后正式搭班演出。子
吴钰璋,儿媳
沙淑英。
刘赶三(1816—1894年),原名宝山,号芝轩,字韵卿,堂号保身堂。曾一日连赶三场,被同人讽为“赶三”,遂以“刘赶三”为艺名。药业出身,为天津
侯家后群雅轩票房之票友。初习老生后改丑行。下海后先搭永胜奎班,后入三庆班。后被选入内廷供奉,曾任
精忠庙首,为“同光十三绝”之一。
德子杰(生卒年不详),人称“麻德子”。曾在内务府当差。下海后为三庆班著名
武丑。
傅小山(1880—1934年),满族,幼练
五虎棍,动作敏捷,后拜许福雄习武丑,曾佐
周瑞安、
杨小楼。光绪三十年(1904年)选入内廷供奉。
马富禄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