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中国福建省下辖地级市、省会城市
福州市,简称“榕”,别称榕城,古称闽都,中国福建省下辖地级市,是福建省省会、Ⅰ型大城市,地处福建省中部东端,东临台湾海峡,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常青,总面积11968.53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10月,福州市下辖6个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福州市鼓楼区乌山路96号。截至2023年末,福州市常住人口846.9万人,福州方言为闽东方言福州话。
历史沿革
福州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晚期昙石山文化至中原商周时期的黄土仑类型表明闽族先民们已在此以渔猎、采集,或从事原始农耕,使用磨制石锛、石斧、石刀等石器;已掌握纺织、制陶等生产技术和相应的装饰艺术。战国秦汉,福州闽族先民与越王勾践后裔融合形成闽越族地方政权。1992年、1998年、1999年,分别在鼓屏路钱塘巷西口基建工地、屏山菜市场基建工地、欧冶池畔省财政厅基建工地,发现汉代文化堆积层,出土有汉代龙凤纹瓦当、万岁纹瓦当、布纹砖、筒瓦、板瓦堆积和建筑基址等;与此同时,在新店古城村发现汉代城址遗迹等,都为《史记》有关闽越国都冶城的记载提供新的实物佐证。
自汉武帝平定闽越,迁民于江淮之间后,福州这一繁荣的地方王国曾一度凋零衰落。晋太康三年(282年),太守严高筑子城,凿西湖、东湖灌溉农田;东晋衣冠士族与百姓南渡,许多姓氏举族入闽,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福州经济、文化的复苏与发展。福州城郊就发现众多的晋代与南朝的墓葬;1982年,福州怀安窑址发掘,出土3000多件器物,发现有南朝款识的窑具。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升福州为都督府,府治设在州城内(今鼓屏路),福州之名始用迄今。唐末,王审知主闽,建闽国,在子城外筑罗城和南北夹城,北面横跨越王山(即屏山),并将南面九仙山(即于山)、乌石山围入城中,开凿了绕护罗城南、东、西三面的大壕沟,奠定“三山鼎峙,一水环流”的独特城市格局,福州从而有“三山”别称。
宋治平二年(1065年),张伯玉知福州,编户植榕,绿荫满城,使“榕城”福州声名远播。其后,蔡襄、程师孟、曾巩、赵汝愚、梁克家、辛弃疾等诸多名人相继主政福州,励精图治,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福州遂享有“海滨邹鲁”的美誉。宋末、明末福州两度成为临时国都。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随着洋务运动兴起,福州船政成为中国近代海军摇篮,又是中国近代文教和科技人才的摇篮之一。
远古至南北朝
据考古发掘,福州的新石器文化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平潭壳丘头文化与前3000年的闽侯昙石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史籍开始出现“百越”、“闽越”的称谓。《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这一时期,福州的居民乃是古闽人,或是闽越人。秦昭襄王元年(前306年)越国灭亡后,南逃的部分越国贵族与福州当地居民融合。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朝设闽中郡(今福州隶属于它)。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无诸被正式封为闽越国国王,今福州冶山一带的冶城建都,又称东冶,乃福州建城之始。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朝灭闽越国,部分闽越人被强制迁徙到江淮一带,冶城衰落。直到始元二年(前85年)才在此设立冶县。三国时期福州为东吴的造船中心之一。晋太康年间晋安郡首位太守严高修筑了福州子城,开凿东湖、西湖以及运河(即晋安河),奠定后世福州城的雏形。永嘉二年(308年),即“五胡乱华”之际,晋安郡成为八姓入闽的中原汉人移民重要定居地。
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福建的政治经济中心从闽北转移到福州一带。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原闽州改名福州,福州之名肇始。中唐以后,福州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大幅进步。中晚唐中原动荡,北方汉人持续移民入闽。乾符六年(879年),福州城一度被黄巢军队攻占。景福元年(893年)王潮、王审知的光、寿州军占领福州,并以福州为据点统一福建,开创闽国,并带来中原移民潮,被称作“十八姓从王”。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定都福州。保大三年(945年)闽国被南唐所灭,开运四年(947年)吴越击败军阀李弘义而控制福州,直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北宋吞并吴越、占领福州为止。
福州城在五代非常繁荣,城池的扩建将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也得名“三山”。此时的佛教在福州的发展也很迅速,中国南方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华林寺大殿就建于这一时期。福州族群也在隋唐五代时期逐渐形成。
宋元
宋代是福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人口、经济、文化都达到一个高峰。开宝七年(974年)和熙宁二年(1069年),刺史钱昱和程师孟先后扩建城池。庆历四年(1044年)蔡襄任福州知州期间大兴水利。治平二年(1065年),福州太守张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树,“榕城”之名由此而来。福州的城市内河水网体系也在宋代形成。宋代福州人口众多,经济极其繁荣,为宋朝六大城市之一,南宋时人口超59万,其中城内人口超10万。宋代福州的农业高度发展,还是宋朝造船业的中心,其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文化上,两宋时期福州一共出了文状元10名,武状元11名,进士2247名。
德祐二年(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临安后,南宋益王赵昰以福州为行都称帝,改年号景炎,十一月,蒙古军队攻占福州,赵昰从海路南逃。元代福州大部分时间作为福建首府,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到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发生亦思法杭兵乱,亦思巴奚军一度占领福州。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军队占领福州。
明清
从明代起,福州一直是福建的省会。明初的福州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福州三十六姓开始迁居琉球,而郑和舰队选择长乐县太平港作为停泊基地、物资采办地及开赴西洋的起点,很多学者认为郑和舰队的宝船即是福州制造的福船(古代木质海船代表),而大批干练的福州籍水手则活跃在郑和舰队中。此后福州海外贸易逐渐复苏,成化十年(1474年)成为福建市舶司的所在地。福州还是中国和琉球交往的枢纽,福州柔远驿专门用于接待琉球使者、商人。
嘉靖年间福州府倭患甚重,戚继光曾两度入闽平定倭寇。自明朝晚期起,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同福州的接触渐趋频繁,天启四年(1624年)底,艾儒略将天主教传入福州。隆武元年(1645年),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都称帝,改元隆武,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击溃隆武政权后攻占福州。
清初,清军与郑成功一度在福州地界进行拉锯战,康熙十三年(1674年)至康熙十五年(1676年),耿精忠又据福州反清。动荡的局势导致清政府施行海禁、迁界政策,强迫福州沿海居民内迁,重创福州沿海的社会经济,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迁界政策取消。明清两代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使福州城大规模发展。清代中前期,福州中国重要的海洋贸易中心,其主要贸易对象是琉球和日本,多有福州府人移民琉球和日本。经济的繁荣也使人口猛增,到了19世纪道光年间,有欧洲人估计福州城市人口可能已经达到50万。
鸦片战争之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福州作为五口之一正式开埠。自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南台岛的英国领事馆建立起,先后有17个国家在福州设领事馆。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基督教新教开始在福州传播,并在此后创立了许多教会学校和福州最早的报纸和期刊。洋务运动兴起后,同治五年(1866年),清政府在马尾设立福建船政局(后改福州船政局)以建造现代舰船,并开设福建船政学堂培养相关人才。随后福建水师成立。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在马尾港发生的马江海战导致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晚清的福州是中国较为现代化的城市。清朝立宪运动后,福建省咨议局于宣统元年(1909年)在福州开幕。宣统三年(1911年)11月9日,福建同盟会击败清军,占领福州,成立福建军政府。
近现代
民国二年(1913年),福建的二次革命失败后,福州军阀争权、政局动荡,各派系军阀先后进驻福州掌握福建省的行政权。民国三年(1914年)福州属闽海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12月13日,北伐军占领福州并结束福州的军阀统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和国民党内部分反蒋中正的势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定首都于福州,蒋中正随即率军进攻福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16日占领福州,闽变失败。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21日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9月3日以及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0月4日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18日期间两度占领福州。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福州设市。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8月17日后进入福州城。
当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福州市人民政府开始实施大规模社会改革。福州大量的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被撤销,许多教会组织也被取缔,私营企业逐步国有化,还进行多次政治运动。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在福州开始,直到1978年4月,福州开始对文革中受迫害的人士进行平反。经国务院批准,1970年2月17日福建闽侯专区专区机关驻地移驻莆田城厢,管辖闽侯县、永泰县、长乐县、福清县、闽清县、连江县、古田县、罗源县、屏南县、平潭县、莆田县、仙游县。1970年7月底,连江县和古田县、罗源县、屏南县再度划入福安专区。1971年4月,改闽侯专区为莆田专区,莆田专区管辖莆田县、仙游县、闽侯县、永泰县、长乐县、福清县、闽清县、平潭县。6月,改称莆田地区,管辖范围不变。1973年7月,闽侯县从莆田地区实际划给福州。1980年3月30日,国务院批准福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1983年8月,原莆田地区辖属的永泰、福清、平潭、长乐、永泰、闽清实际给福州管辖。1983年9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莆田地区改为莆田市,永泰县和福清市(1990年福清县升格为福清市)、平潭县的电力和水利供给仍然继续由莆田地区(莆田市)建设、维护、负责到2008年,永泰县和福清市、平潭县的电力和水利在2008年正式从莆田划给福州代管。1985年,批准在马尾兴办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09年5月,国务院公布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决议。2015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福州新区,福州新区位于福州市滨海地区,初期规划范围包括马尾区、仓山区、长乐市、福清市部分区域,规划面积800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福州市辖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长乐区6个区,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6个县,代管福清市1个县级市;全市(含平潭县)辖45个街道、97个镇、39个乡(含连江县马祖乡、2个民族乡);540个社区、2196个村。市人民政府驻鼓楼区乌山路96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福州市位于福建省中部东端,介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之间。东临台湾海峡,西靠三明市、南平市,南邻莆田市,北接宁德市;全市总面积11968.53平方千米,市辖区面积1761.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福州市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南部为盆地的大部分;北部为山地,从西南向东倾斜;西部为中低山地;东部丘陵平原相间。山地、丘陵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2.68%,其中山地占32.41%,丘陵占40.27%。鹫峰、戴云两山脉斜切南北,闽江横贯市区东流入海。
气候
福州市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宜,温暖湿润,四季常青,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夏长冬短,无霜期达326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700~198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20~25℃,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达6~10℃;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为33~37℃。极端气温最高42.3℃,最低-2.5℃,2013年福州成为四大火炉之首。年相对湿度约77%。常出现热岛效应,又福州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气温高达36℃以上。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以偏南风为主。7~9月天气炎热,是台风活动集中期,每年平均台风直接登陆市境有2次。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
福州市冬季一般无雪。有时在鼓山等海拔较高地区有零星降雪。不过冬季有雨,气候相对较为湿润。
自然资源
水资源
福州市水资源十分丰富。闽江是全省最大的水系,发源于武夷山脉,在水口镇流入福州境内;自西北向东南流经闽清县、闽侯县、福州市区、长乐区,分别从长门水道和梅花港水道注入东海。闽江全长530千米,在福州境内150千米;流域面积60992平方千米,在福州市境内8011.27平方千米。境内主要支流有安仁溪、梅溪、大樟溪、大目溪、新店溪、营前溪等。福州市区水道密布,主要有晋安河、白马河、光明港、安泰河等30多条内河,都与闽江沟通,水质良好。此外,连江县的主要水系是鳌江;福清市的主要水系是龙江。
福州市本地产水资源为101.59亿立方米,入境客水量达546.9亿立方米,总计水资源量为666.4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高达1.25万立方米。
植物资源
福州市林地面积7792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65%,现有森林总面积947万亩,林木总蓄积量16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8%,绿化程度达88.6%。
福州地区维管束木本植物,共有109科、428属、945种。及亚变种,约占全省木本植物总种数(1900余种)的48%,种类不少,但资源量不大。在树种结构上,针叶林明显多于阔叶林,两者大致为75∶25。针叶树中以马尾松和杉木为主,其中马尾松尤为突出。阔叶树中以壳斗科为主,如米槠、苦槠、甜槠、栲等,其次为樟科,如樟、楠等。桑科榕树分布也较普遍。
地热资源
福州市区地热总储量达9800立方米,是中国三大温泉区之一。福州盆地的地热田是福建省最大的地热田,其泉脉广、温度高、水质优、流量大、埋藏浅,且分布在市区中心。
矿产资源
福州市境内发现各类矿产56种(包括亚矿种)。优势矿产以砂、石、土、地热为主,金属矿产矿种少、储量小,高品位矿少。开发利用的矿产有11个矿种,主要矿种为建筑用花岗岩和建筑用凝灰岩、叶蜡石、地温、矿泉水、陶瓷土。地热资源丰富且有特色,地热田(点)主要分布于市城区和永泰县、闽侯县、闽清县、连江县、福清市等县(市)。境内地热资源埋藏浅、水温高、水质好,自古有“闽中温泉甲天下”之美誉,2010年12月福州市获“中国温泉之都”称号,永泰县、连江县及闽清县先后获“中国温泉之乡”称号。
海洋资源
福州市海岸线总长1137千米,占福建省岸线总长的三分之一。沿海多天然良港,可兴建1~20万吨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100多个:福清湾、罗源湾、兴化湾久负盛名,是全国少有的深水港湾。东部沿海的海坛岛面积251.4平方千米,是福建省第一大岛,中国第五大岛。岛上的三十六脚湖,湖面积达2.1平方千米,是全省第一大天然淡水湖。其它较大的岛屿有南台岛、江阴岛、琅岐岛、粗芦岛、川石岛、大练岛等。淡水养殖鱼类有120种,海洋鱼类500余种。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1年底,福州市常住人口84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14.6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3%,比上年末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6.3万人,出生率为8.82‰;死亡人口3.5万人,死亡率为4.88‰;自然增长率为3.94‰。年末户籍人口数为723.3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95万人。
截至2022年末,福州市常住人口84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1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3.27%,比上年末提高0.27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38%,人口死亡率为3.39‰,自然增长率为3.99‰。年末户籍人口数为728.8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48万人。
参考资料来源:
2023年末常住人口846.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25.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3.91%,比上年末提高0.64个百分点。年末户籍人口数为733.6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79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26‰,人口死亡率为4.34‰,自然增长率为2.92‰。
民族构成
福州市有54个民族成份,全市少数民族人口161287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95%,其中畲族人口51570人,约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1.97%。万人以上少数民族有畲族、回族、苗族、土家族、彝族等。福州市少数民族属散杂居型,呈大分散、小聚居状态。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4年,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36.76亿元,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3.23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5124.34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8389.19亿元,增长5.2%。
2024年,福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151.47亿元,下降3.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0.50亿元,下降0.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22.43亿元,增长1.7%。
2023年,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2%。第一产业投资增长9.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1.4%,其中,工业投资增长30.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5.2%。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8.3%。全年到位资金比上年下降3.0%。
2023年,福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861元,比上年增长5.3%。按常住地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36元,增长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009元,增长4.3%。全年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216元,比上年增长5.9%。按常住地分,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256元,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174元,增长5.4%。
参考资料来源
第一产业
2024年,福州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249.48亿元,增长3.2%。从分行业看,农业产值372.71亿元,增长4.5%;林业产值41.51亿元,增长3.9%;牧业产值116.37亿元,增长2.6%;渔业产值679.99亿元,增长2.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8.89亿元,增长3.9%。
第二产业
2023年,福州市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3%。其中,轻工业下降9.0%,重工业增长9.9%;采矿业增长13.3%,制造业增长2.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2%。工业产品销售率95.11%。
2023年,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5个行业大类中有19个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9.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制造业增长14.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9%,汽车制造业增长2.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下降4.0%。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下降0.7%。
2023年,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增长20.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7.06元,比上年下降0.91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43%,提高0.9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7.6%,比上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
2023年,福州市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0%。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增长5.3%。
第三产业
2023年,福州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668.69亿元,比上年增长8.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01.76亿元,增长6.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88.74亿元,增长9.9%;金融业增加值1719.85亿元,增长7.8%;房地产业增加值584.68亿元,下降9.7%。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9%。
2023年,福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63.76亿元,比上年增长6.1%。限额以上零售总额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383.14亿元,增长3.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9.27亿元,下降1.3%;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2218.80亿元,增长2.7%;餐饮收入253.61亿元,增长13.5%。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7.5%,饮料类增长2.8%,烟酒类增长10.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6.4%,化妆品类增长3.9%,金银珠宝类增长13.2%,日用品类增长9.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5.2%,中西药品类增长0.0%,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2.7%,家具类下降0.7%,通讯器材类增长8.0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20.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6.7%,汽车类下降3.2%。全年限额以上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累计比上年增长14.7%。
2023年,福州市进出口总额3435.3亿元,比上年下降5.7%。其中,出口额2558.5亿元,增长0.2%;进口额876.8亿元,下降19.6%。实际利用外资额9.2亿美元,合同外资额83.15亿美元。新设外资企业数585家。新批境外投资项目76项,新批境外协议投资总额22.3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20.04亿美元。本年新设台资企业数268家。
2024年12月末,福州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5209.67亿元,增长7.1%;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5817.65亿元,增长5.4%。
2023年,福州市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6.52亿美元,下降25.2%。对外承包工程期末在外人员615人,下降55.3%。劳务人员实际收入总额3.93亿美元,增长4.5%;对外劳务合作期末在外人员31328人,增长5.9%。
2023年末,福州市境内上市公司54家,总市值8512.45亿元,增长1.5%。全市股票、基金交易额113739.53亿元,全年期货交易额41428.01亿元。年末股民资金开户数565.71万户,新增30.67万户;年末期货公司3家,期货营业部40个;证券公司2家,营业部129个;外资金融机构(不包含保险和证券机构)在福州设立的分行10个。
2023年,福州市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57.87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3.79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54.09亿元。全年赔付支出165.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财产险93.77亿元,人身险71.38亿元。
2023年,福州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03.22亿标准量,增长14.6%;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37.9亿元,增长13.9%。邮政业务收入116.29亿元,下降0.3%;电信业务收入139.13亿元,增长8.6%。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1066.5万件,快递业务量61652.47万件。年末全市电话用户总数1144.57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47.7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96.86万户,其中5G电话用户470.82万户,全市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不含手机上网用户)454万户,增加26万户。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福州的学校教育始于西晋,初兴于唐,从北宋至南宋,福州教育进入全盛时代,官办的府学、县学普遍建立,私人讲学书院大量涌现,各乡里都有书社。自隋朝至清朝末期,共举行502次进士科考试,产生502个状元,其中50个是福建人,其中福州府十邑十个县之人(宋代初期到明代后期是十一个县,包括明代后期并回候官县的怀安县)占了22个。科举资料记载,福州府十邑十个县“举进士者二千二百四十七人”。南宋学者吕祖谦的一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福州文化教育的昌盛:“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胞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2023年,福州市研究生教育招生16871人,在校研究生48838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35409人,在校生434843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6221人,在校生105036人。全市普通高中招生46978人,在校生131109人。初中招生91094人,在校生270389人。普通小学招生105602人,在校生625030人。特殊教育在校生2127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222880人。市级示范园92所,省级达标中学78所。初中毕业升学率98.8%。
科学技术
2023年,福州市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省创新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3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6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77家。现有高新技术企业4509家。专利授权2354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379件。截至年末,有效发明专利29398件,比上年末增长18.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6.35件。全年共登记各类技术合同9239项,成交金额105.10亿元。
文化事业
2023年末,福州市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公共图书馆 13个,文化馆13个,剧场、剧院数1个,市属博物馆、纪念馆26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演出826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422.4万册,市属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文物2.71万件,图书流动点10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73个,农家书屋2200个。年末共有影院84个。广播电台8座,广播节目11套,电视节目11套。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
医疗卫生
2023年末,福州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205个,其中医院150个,乡镇卫生院123个,村卫生室2089个。年末卫生机构床位47592张。年末卫生技术人员78752人,其中,执业医生、执业(助理)医师29835人,注册护士35236人,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6195人,村卫生室卫技人员1011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5.88张,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5.08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74人,每千人拥有医生3.69人。
体育事业
2022年,福州市运动员在国家级及以上级别各类比赛中共获得11金4银4铜。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数26644个,总面积1982.44万平方米,全民健身路径7293条。
社会保障
2023年末,福州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50.57万人,比上年增加 38.54万人。参保城镇企业职工295.71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员233.46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员21.4万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人员68.51万人。
2023年末,福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84.55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23.7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60.78万人。年末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60.26万人。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59.05万人。年末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96.81万人。
2023年末,福州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38925人次,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9501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62601人。全年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对象6628人。年末各类养老床位数57053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8.27张。
交通运输
航空
主词条:福州长乐国际机场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位于福州市长乐区滨海,为福建省主要的国际机场,是中国航空国际口岸之一,于1997年6月23日投入使用,为国内首座完全由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兴建的大型现代化航空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E级,停机坪面积30多万平方米。截至2017年,福州机场运营的国内外航线103条,通航城市75个,其中地区航线4条,国际航线12条,是国内第9个实现全国省会航线全覆盖的城市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于2015年突破1000万人次。
铁路
截至2015年6月,福州已有至温州温福铁路、至厦门福厦铁路、至江西上饶横峰峰福铁路(外福铁路)、西接鹰厦铁路,福马铁路线、经福州的向莆高速铁路(2013年9月26日开通)、经福州的杭深铁路(2013年12月28日全线贯通)、至合肥的合福高铁(2015年6月28日开通),福平铁路(2020年12月26日开通)。
截至2020年底,福州全市拥有三级及以上道路客运站12个,其中一级站5个。共有客运企业95家,其中班线客运企业34家,旅游包车客运企业61家;等级道路客运站34个,客运车辆2798辆/94333客位;拥有道路普通货物运输企业1709家,危货运输企业79家,各类货运车辆3.69万辆/61.17万吨。机动车维修企业998家,其中一类企业116家;驾校81家,2020年全年培训116851人。
截至2021年底,福州市铁路总里程542.33公里(干线476.24公里、支线66.09公里),其中高速铁路总里程409.64公里。
公路
截至2020年底,福州市公路通车总里程为11617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05.3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56公里,普通国省道1289公里,县、乡、村道等农村公路9572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100%建制村通硬化公路,基本形成了“三纵三横”高速公路骨架网,对重要城镇、产业基地、工业园区、旅游景区的辐射力大幅增强,农村公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
截至2021年底,福州市公路里程(不含平潭)11570公里,下降0.4%。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764公里,增长1.1%。
福州至宁夏银川经过江西的G70福银高速、福建至江西等的兴尤高速福州段(湄渝高速公路:兴化湾出福建,经过江西等组成部分)、G3京台高速、G15沈海高速公路、福州至广东的福广高速、至福州机场的福州机场高速公路、福州罗源至宁德的罗宁高速、罗长高速、福州福清至平潭的渔平高速,福州长乐至平潭长平高速公路,福州长乐至福州福清的长福高速。
出租车
客运出租车自2017年9月15日起执行市物价局核准的新标准运价:按3千米10元收取起步价;按每千米2元收取车千米租价;停车等候或车速低于每小时12千米时,每分钟按0.8元收取停车和低速等候费;空驶费起收里程为8千米,按车千米租价的50%收取;夜间(23:00~次日5:00)按车千米租价加收20%夜间加成费。市区主要出租车运营单位有:福州市出租汽车公司、福州市汽总客运公司、福州市闽运出租车公司、福州市华威出租车公司、福州公交集团出租车公司、福州世纪风出租车有限公司等26家出租车运营公司;福州市区道路两侧设有专门的蓝色虚线出租汽车等候点。
公交
福州于2013年底成为全国第二批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试点城市,2014年制定《投放纯电动公交车运营方案》。不断更新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交车,截至2020年底,福州市区现有福州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州康驰新巴士有限责任公司、福州闽运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3家公交企业,拥有公交车6141辆,运营线路500条,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48.40%;市区巡游出租车企业20家,其中国有企业6家,巡游车6345辆;网约车平台公司27家,持证网约车9245辆。
截至2019年,全空调车营运,市区线路执行全年一元一票制,运营时间集中在6:00~23:00。主要的公交枢纽站包括火车站北广场(北三环路)、公交仁德站(广达路仁德路口)、金山公交总站(卢滨路金洲路口)、廨院公交站(鼓山进山口东侧)、公交鹤林站(鹤林路福州东站旁)、火车南站(永南路胪雷路口)、金山金桔站(金桔路)、鹭岭公交总站(南二环路)、海峡奥体公交枢纽站(奥体路横龙三路口)、奥体路公交总站(奥体路)、福新公交枢纽站(福光路福兴东路口)、公交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东站(会展东路)、公交海峡国际会展中心西站(会展西路)、鳌峰洲公交总站(鳌峰路鳌港路口)等。
地铁
主词条:福州地铁
水运
历史文化
城市标志
通行语言
福州地区通用福州话,本地人称之为平话(一说:百姓话(意为民间话,在福州方言中百姓读快点和平字的差别细微))。福州方言(闽东方言)是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期间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方言是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整个闽东地区的代表性方言。福州话主要通行于福建地区的闽江流域中下游(含其支流大樟溪和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一带,涵盖11个县市,分别是古田县、屏南县、闽侯县、永泰县、闽清县、长乐区、福清市、平潭县、罗源县、连江县和福州,使用的人口超过一千万。宁德市(旧福宁府)所辖的7县(福安市、宁德、周宁县、寿宁县、柘荣县、霞浦县、福鼎市)能听懂。至于闽北地区如尤溪县、建瓯市、沙县区、顺昌县、将乐县等,则以福州话为第二方言,从闽东方言区出去的华侨更是把福州话传播到世界各地。
民间习俗
福州市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反映福州人又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后人传”(福州俗语),因鸭蛋与福州话发音“压浪”谐音,渔民出海祈求没有风浪,也有“压乱”的意思,故福州人称它为“太平蛋”。遇喜宴、生日、饯行、过九(虚龄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
老福州人“做年”,福州民俗专家邱登辉介绍说,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初一、初二、初三;其二,农历十二月初一“筅堂”开始,到“二月二”龙抬头,这两个多月都在“年”的概念里,即“年暝兜”;其三,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一直到正月二十九(拗九节)都算过年,历时45天;其四,农历十二月廿四祭灶到正月廿九拗九节。
汉代时,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立春”这一天。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改成春节。“春节风俗首先与立春有关。春节时,农民往往有看征兆占卜年岁丰歉的习俗,一些地方至今还流传有‘立春天气晴,百物好收成’等谚语。”福州文化学者赵麟斌在其著的《福州民俗文化述略》一书中这样写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