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Yingge Dance),俗称“唱英歌”“扣英歌”,又称“因歌”“秧歌”“莺歌”,是流行于广东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及福建漳州等地区的一种糅合南派武术、戏等剧地方艺术的民间广场舞蹈。英歌舞有北有秧歌、南有英歌之称。
历史渊源
起源
英歌的源流众说纷纭,有几种说法,有水浒说、傩起源说、从山东经莆田再入潮说、外江戏说、练武说、综合说。大部分研究者倾向于认为,英歌舞并无单一起源,这些来由都可能是其在漫长历史中变化发展的一部分。已经成为民间和学界主流共识的是,当代英歌舞与《
水浒传》故事紧密相关。
英歌舞源于水浒戏曲,多是来自坊间艺人的口述记忆。相传
汉戏南下潮汕普宁,出演《攻打大名府》的剧目内容,深得潮汕地区百姓的喜爱,当地便开始学习这种戏曲舞蹈,意为崇拜英雄的赞歌,英歌舞名称也由此而来。其次,英歌舞的造型与戏曲的扮相相似,演出前所祭拜的神灵亦是田都元帅。
古时傩舞是一种驱鬼逐疫的民间祭祀舞蹈。英歌舞从傩舞变化而来,其存在大量的傩舞元素。脸谱设计上,其装扮大多与傩舞的鬼神面具相似尤其后棚伯公、伯母的扮相与傩舞中傩公、傩母的扮相最为相似。表演形式上,二者绕境表演时发出的吼叫声亦是古代傩舞形态的遗存。道具演绎上,领舞者手执的道具“手蛇”脱胎于古时傩舞仪礼祭祀者的茅苇长鞭,有鸣鞭驱鬼的功用。
英歌舞的人物扮相大部分是梁山好汉,代表着农民起义军的英雄形象。明末清初,战争频仍,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反清复明情绪居高不下,抗争激烈。清政府遭受农民起义军反抗的挫败,下令禁止民间习武。于是农民为了能避人耳目,闭门练武,把英歌舞这种带有武术性质的民间舞蹈发挥至极致。
潮汕英歌,实际就是古时
畲民唱的秧歌,再与湖南花鼓戏结合,形成潮汕秧歌。 初期的秧歌是边打鼓击节边唱;后来,只留下打击动作,就没有唱了。 潮汕英歌中扮一百零八好汉的队伍,打鼓击节,且舞且喊,舞、击结合,这是宋人笔记常称的“打夜胡”、“打野胡”。 以前,在秧歌舞队伍的后面,还有扮男女僧道的短剧演出,称之为“秧歌后栅”,这是湖南花鼓戏与本土畲歌、疍歌融合的产物。 据考证,湖南花鼓戏流入潮州民间是比较早的,因为湖南花鼓戏属“下里巴人”一类,通俗易懂,与潮州农村风土人情吻合,最容易为潮州劳苦大众所接受,并与潮州的
畲歌合流为乡土艺术。
发展
英歌的出现,可追溯至明代中期那时民间歌舞已很活跃,用来祀神、娱神,人民亦用以自娱。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潮州知府吴硕勋的《潮州府志》卷十二“风俗”载:“农者春时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人捶鼓,每鼓一巡,群歌竟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
清嘉庆道光年间(1805-1825),地方盛行与《水浒》有关的戏剧,如《攻打大名府》这样的剧目,再从英歌队现所装扮的服饰及脸谱多接近戏剧,均可明显地看出是受戏剧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英歌舞的队伍逐渐壮大,几乎在普宁、潮阳等各个镇、乡、村都有自己的英歌舞队,队伍最多时期达到150多支队伍。
1956年,漳州市搬运公司工会根据广东传入漳州地区的英歌舞, 整理加工并搬上舞台。
20世纪60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英歌舞在潮汕地区被中断了活动。1967年,香港元朗区潮州同乡会成立,组成英歌舞队。
20世纪70年代,香港元朗潮侨英歌队发展的高峰期,曾经拥有超过100名成员。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英歌舞恢复表演。
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英歌队曾因人数不足而无法参加天后诞会景巡游,其后元朗区潮州同乡会取消英歌队籍贯及性别的限制,以招揽足够的队员演出。
流行地区
英歌舞流行于中国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文里,汕头市潮阳区,普宁市,汕尾市陆丰市三甲地区(甲子镇,甲东镇,甲西镇),福建省漳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和
泰国等华人聚集地也流行。
文化特征
人物故事
英歌舞叙述的故事相对固定,表演主要取材于《
水浒传》第六十四回,梁山好汉化妆卖艺大闹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桥段。女子英歌舞则取材自
穆桂英挂帅或者
花木兰从军的故事。
脸谱妆容
一般脸谱化妆都是自己化,除了一些较为复杂的脸谱由
化妆师帮忙,或演员间相互帮忙。化妆时要先净面然后用二寸宽的黑布带将头发向后勒紧(即“勒头”,潮语称为“头巾”),这样能让肌肉展平。武将的化妆是直接画在脸上(行内称为“
勾脸”),而文将则要先用手蘸色在脸上揉均匀,接着才开始画眉、画眼窝、鼻窝、嘴角、脸膛,最后才画脸纹。上色也有一定的顺序,先黑色,再用白色,最后是其他颜色。因英歌演员是扮演
梁山好汉,为表现草莽英雄的形象,有胡须的多用满髯,而特定人物又有特定胡须,如鲁智深用“虬髯”。有的演员有时还会袒露上身,直接画花纹在身上。至于里面的女性角色,都是由男子扮演的。
服饰道具
音乐乐器
音乐:英歌舞的音乐只有节奏,没有旋律。而不同类型的英歌舞对应不同的锣鼓节奏。
乐器:大鼓,直径约60厘米左右,木框牛皮鼓。司大鼓的扮演者一般为宋江或林冲。中鼓,直径约50厘米,其他与大鼓类同。鼓手一般将其绑在自己的身上。钦仔,铜制锣,潮属特有乐器。大锣,即苏锣,潮人又称为“肚脐锣”。钹,亦称“小镲”。云锣,即月锣。铙钹,亦称“水镲”。螺号,海螺号。牛角号,声音洪亮。
节奏板式
英歌舞按节奏板式划分,英歌舞可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
动作套路
英歌舞动作的基础是“要槌花”和“击槌”。舞时每人各执两根被称为“槌”的圆形短木棒,双脚成骑马蹲裆步,提腿向横跃动,双手随锣鼓节奏上下左右对击木棒,头和身体随之自然晃动。“耍槌花”是指手握英歌槌中间部分,用手腕以八字绕动,同时中指、无名指、小指挑槌,使槌花形成立圆,通常转动一圈或者连续转动为主,此外还有“双手耍槌花”的动作。“击槌”又细分好多种,包括竖击槌、斜击槌、双抛击槌、削击槌、镖槌、插槌、抱槌、背槌等等,动作较为繁复。以上动作,均要求速度快、变化多样、出槌有力量。熟练地掌握“耍槌花”和“击槌”是做好所有动作的基础英歌动作的构成。此外,英歌舞传统的舞蹈动作和艺术图形一般还有“拜年”“洗街”“布田”“麦穗花”“田螺圈”“揽槌”“眼镜框”等。
除了要槌花、击槌,还包括阵法、步法、身法、手法、指法、眼法,而最重要的是步法,以此来带动其他法。英歌的腿脚步法多采用马步、弓步、单腿站立、蹲跪步等,民间有的将上述动作称为“大战马”“弓箭步”“金鸡独立”“坐莲步”等,步法要求稳健有力。
将英歌的一个个动作,依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律进行组合就成了套路,套路一旦形成,就会相对稳定地固定下来。每一个英歌队都能编排出两三个或多个套路。经过表演实践,好的套路便成了该英歌队的传统套路,代代相传。英歌队的队形图案的形成以及变化,是按一定的规律移动调度来进行的,多采用直线、斜线弧线运动,并且是对称的,即两队或相向或交替或反向或并排运动。这些队形图案和移动调度,各呈现不同的情绪氛围和情感指向,同时又具有不同的美感。
表演流程
综述
英歌舞完整的表演程式,一般分为前棚、中棚、后棚三部分。前棚为男子群体舞蹈,中棚由小演唱、小戏或戏曲片段表演等组成,后棚为武术表演。中后棚的演出程式比较繁杂,为了便于演出,英歌舞则大多去掉了演小戏、比武艺的中后棚,只保留了最能体现英歌舞特色的前棚部分。 英歌舞表演除了可以在广场、开阔地或固定场所进行外,还可以在街巷中穿行表演。
前棚
前棚,即英歌队伍整体组织中的前头部分,也是英歌队的主体部分,前棚部分为“唱英歌”,现称“英歌”,即舞棒及小鼓部分。表演道具为短棒和小鼓。表演者的装扮,是按梁山好汉的形象来打扮的。表演人数各队不一,有24人,有36人(俗称“三十六天罡”)72人(俗称“七十二地煞”),最多至108人,主要视本村青壮年男子多寡而定,一般为偶数(玩蛇者在外),执棒及持小鼓者各占一半,现在也有全部使用短棒的。全体成员分作左右两队,领头的队员俗称“头槌”“二槌”,头槌为黑脸挂黑须的“
李逵”或“
秦明”,二槌为红脸挂红须的“
关胜”或“
杨志”,再往后是和尚打扮的“
鲁智深”“
武松”,男扮女装的“
孙二娘”“
扈三娘”。充当队伍前导的玩蛇人为“
时迁”,锣鼓队中的司鼓装扮成“
宋江”。其余队员也画脸谱,但并不明确是何人物。也有的英歌队员腰挂写有水浒人物名称的腰牌,背挂装饰性的各式兵器。英歌队员或每人双手各握一支短木槌,或一半人握槌、一半人执鼓,还有的地方整个队伍中2/3的人手握两节木棒,1/3的人手拿小鼓槌棒。表演时,英歌队成二路纵队前进,至场地宽阔处,即变换各种队形,并在构图中舞出许多不同的动作套式。
中棚
中棚部分是由小戏、杂要、武术等表演项目组成,传统节目有13个,内容多是民间趣闻轶事,有《洗佛》《牵猪歌》《徐大江拖车》《钓鱼》《双摇槽》《桃花过渡》等等。这些节目内容丰富,需众多技艺双全的艺人扮演,一般英歌队往往只能有所选择地表演其中的一部分。
后棚
后棚即英歌整体组织中的后头部队,这部分代表梁山泊起义军与民众汇合在一起,组成强大的后备力量。后棚表演人数也不同,由16人、24人或36人组成,没有严格的数量要求,只求偶数。每人手执各类刀、枪、剑、戟,形成声势浩大的武士队伍。队伍队员轮番上场,表演各式套路的武术,以显示该英歌队伍的武功实力,表现梁山泊义士个个是英雄好汉。其中,有拳术单打、双打、混合打,也有各种器械的单打、对打、混合打,;拳攻腿踢,棍击枪刺,刀光剑影,真枪实打,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最后的压轴戏,俗称“打布马”,是由一身穿清朝服,头戴红缨帽,挂上鼻须,手执双铜,腰间装着一头布马像骑马姿态的“老爹”与一和尚装扮、手持长棍者进行对打。后来有的还加进若干武术人员做徒手,马、剑、棍等单打、对打的武术表演。最后以“老爹被打败狼狈而逃来结束英歌舞的整个活动过程。
主要分类
普宁英歌
普宁英歌是一种壮美阳刚的汉族男性群体舞蹈,主要表现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豪情斗志和英雄气概。表演者勾画风格独特的脸谱,按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着武士服,紧身短打,手执特制双短棒叩击起舞,并配以锣鼓、螺号节奏。表演时队列图形变化丰富,有双龙出海、猛虎下山、麦穗花、田螺圈等样式;动作套式亦五花八门,有布田、洗街、旋槌、槌花等形态各异的舞姿动态,形成特有的动律,场面恢宏,气势磅礴。动作和图形都是由练兵和攻城阵法演变而成的,变化多端。
潮阳英歌
潮阳英歌以豪放、遒劲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汉族男子汉典型舞蹈”。在潮汕普遍的民俗祭祀、喜庆节目的群众性观赏活动中,潮阳英歌以其驱邪除恶、祈福迎祥的独特功能而得到格外青睐。潮阳英歌把南派武术、潮剧、潮汕民间舞蹈、
潮州音乐等地方艺术门类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这一群体广场舞蹈显得丰姿多彩,美不胜收。潮阳英歌舞在实践中流传、转化,形成了不同的英歌风格。若按舞蹈节奏的板式划分,大致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
甲子英歌
甲子英歌是英歌舞在汕尾陆丰流传的一支,多用于广场、游行表演,乡土气息浓厚,气势磅礴,武姿英俊,动作有力,步伐沉稳,被誉为“武当一叶”。甲子英歌完整队列有107个好汉,比梁山108条好汉要少1人,分前部和后部前有手舞神蛇的“时迁”开道进行表演。舞台队列分6队,分前24人(即八卦24纯阴),后12人(即八卦12纯阳),由“李”“杨志”等36条好汉领队。他们画不同的脸谱,头戴雉尾双龙武生冠,身着白襟环花束袖黑衫,腰束腰牌兵器,脚踏侧佩铃草鞋,手执双棍或单小棍和小铃鼓,随着“咚咚咚,隆咚咚”的锣鼓节奏,迈着传统武当太极蜈蚣步子,步调一致,齐声共舞。
神泉英歌
神泉英歌是潮汕英歌在惠来传承的一支,形成于清朝中期。其风格威猛、雄浑、粗犷、豪迈,表演场面恢宏、气势磅礴,体现了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可贵品格和精神风貌。神泉英歌表演队伍一般为偶数,可为24人、36人、72人,最多达108人。全体队员分左右两队,领头的队员俗称“头槌”“二槌”,头槌为黑脸挂黑须的“李逵”或“秦明”,二槌为红脸挂红须的“关胜”或“杨志”,再往后是“鲁智深”“武松以及男子装扮的“孙二娘”“扈三娘”。手舞布蛇的“时迁”充当队伍前导,锣鼓队中的司鼓扮成“宋江”。表演者按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勾画风格独特的脸谱,着武士服,紧身短打,腰挂各好汉姓名腰牌。每人双手各握一支短木槌,或一半人握槌,一半人左手执鼓。
潮安文里英歌
潮安文里英歌主要流传于潮州市的潮安、饶平等地。潮安文里英歌舞的主要道具称为“英歌槌”,长度一般为1.2尺到2.0尺。英歌舞主要是搬演《水浒传》故事,借梁山泊好汉的英雄故事来表演歌舞的,表演人数最多不超过108人。潮安文里英歌的内容,与潮汕其他地区的英歌大致相同,主要是表现梁山好汉化妆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其主要情节有下山打探、急水渡泊、化妆卖艺、乘机闯府、救卢出府、英雄会师、凯旋归山、欢庆团圆等。在明快的音乐节奏中,舞蹈演员边舞边吼,虎虎生威,且在舞动过程中不断地变换着队型,组合成“天罡图”“满天星”“双金钱”“众星捧月”“打中街”“双龙吐瑞”等阵形;潮安文里英歌的动作主要有洗街、藏剑、单、双镖枪、背槌、过跨、勾脚等。舞者们手持英歌槌交错翻转叩击,其动作豪放、阳刚威武,配合着震天的鼓声、英歌槌猛击的声音,用刚劲、雄辉的脚步,踏出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展示出不可抑制、直冲九霄的力量与豪情。
漳州英歌
漳州英歌源于广东省
普宁县。广东潮汕地区与漳州市是近邻,语言相通,民间夙有往来,抗日战争期间,潮汕事局紧张,不少潮汕百姓移居闽南各地。英歌舞艺人李记河、李明等就是于1942年由普宁县迁移到漳州来定居的。他们带来了家乡的风俗习惯,也将英歌舞带到了漳州,在生根发芽成长的过程中与当地的民间艺术不断交流,兼容并蓄,慢慢地融进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香港英歌
香港英歌是潮州群族的集体巡游表演,亦是用来庆祝神诞或节庆的传统舞蹈。英歌起源自广东潮汕地区,尤其流行于潮阳和普宁一带。传统上,英歌表演可分为前、后两棚(部分甚至有中棚),前棚表演舞蹈,后棚则负责演戏。
泰国英歌
泰国英歌的形式和内涵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泰国英歌队都有中文名称。英歌队的标旗、锣鼓、服装服饰、草帽上都可以看见中文汉字“英歌”和其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泰国,英歌同样也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在泰国本土重大节日也会表演。在服饰上,泰国英歌目前尚未广泛使用戏剧服装,英歌服颜色相对单一、较暗。多数英歌队还保留了打绑腿、草帽的传统。
相关文化
传说有那么一段故事:清朝时期,里湖境内有一庵寺,曰坟头庵。庵里住着一个武艺高强的和尚,当时的知县以为这是隐患而前来清剿。可是,和尚武艺强,县太爷被打得一败涂地,狼狈而逃。后民众便把这个故事编成“打马布”,并被发展成为一个艺术程式,随在英歌后棚演出。
传承保护
传承现状
英歌舞的传承现状,主要有以下原因:
传承人口减少: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造成乡村传统文化失传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以及新兴娱乐形式的涌现,年轻一代对于英歌舞的兴趣逐渐减少。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追求现代化的时尚娱乐形式,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由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许多年轻人离开乡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这导致英歌舞的传承环境变得薄弱,传统艺人失去了传统学习和传承的机会。同时,乡村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也限制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年轻一代缺乏对英歌舞的系统学习。
市场需求不足:英歌舞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源远流长,承载着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在当今社会的市场中,其发展却面临一些挑战。市场需求相对不高,受众群体有限,这使得潮汕英歌舞的发展受到了制约。缺乏现代化的包装和推广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难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和支持。传统的英歌舞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艺术价值,但它的表现形式和主题通常偏向于传统风格,受众群体主要是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或者是地方特色文化保护者。
政策扶持不够:尽管政府在文化保护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对于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扶持确实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像英歌舞这样具有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的传统文化形式,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支持机制,其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英歌舞仅在潮汕地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其他地区知名度较小,宣传渠道狭窄;缺乏依托大型比赛和节事活动的载体,即使在潮汕地区也没有专门的举办具有影响力的英歌舞的节日,也没有像舞龙舞狮一样举办国际性的竞技比赛。
由于多方原因,英歌舞各地传承存在困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宁英歌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传承人老化等原因,队伍青黄不接,逐渐萎缩,出现濒危状况,亟待抢救保护。潮阳英歌因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文化生态发生剧烈的变化,已失去往日的光彩,濒临断代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甲子英歌也面临传承断层,后继乏人的困境,应引起重视并采取保护措施。
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不容乐观。潮南英歌随着经济快速变迁,文化生态发生剧烈的变化,已失去往日的光彩,濒临断代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神泉英歌因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传承人老龄化等原因,神泉英歌队伍青黄不接,逐渐萎缩,陷入濒危状态,亟待抢救和保护。潮安文里当地学习英歌舞的年轻人愈来愈少,这一民间艺术也面临传承的困境。香港英歌曾因人数不足而无法参加天后诞会景巡游,噪声问题被附近居民投诉。
传承人物
杨卫,男,1932年生,广东省汕头市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潮阳英歌)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陈汉,男,1935年生,广东省陆丰市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甲子英歌)项目广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陈来发,男,1957年生,广东省普宁市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伯琪,男,1945年生,广东省普宁市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宁英歌)项目广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陈宋琪,男,1968年生,广东省汕头市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项目广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西门女子英歌队应运而生。
2011年,西门社区重新组建女子英歌队,请来健在的老队员指导培训,才让女英歌“血脉”得以赓续。
2012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元朗区潮州同乡会成立英歌舞训练班,招收元朗区少年警讯会员参加。
2013年起,元朗区潮州同乡会与天水围的潮阳百欣小学合作,将英歌舞列为校内兴趣班,由元朗潮侨英歌队的教练每周到校义务教导学生。
2019年9月19日,中国国内首部描述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影片《
英歌魂》上映。该片由
田一德、
陈妍臻主演。
2024年1月15日,普宁南山英歌传承基地正式揭牌,南山英歌队也迎来首位女子英歌队员。同年,汕头市地方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阳英歌》通过专家技术审查。
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汕头潮州等地组织英歌进校园、进社区,推动英歌表演技艺的传承发展。加入英歌队伍的年轻人逐年增加,表演水平也逐步提高。
价值意义
艺术价值
英歌舞的队形构图、舞蹈动作、舞蹈技艺和情感表达上呈现出艺术形式之美;英歌演出的活动道具和服装也是色彩斑斓、争奇斗艳,形成了独特的英歌文化视觉之美;英歌人物的脸谱图案,在绘制和细节处理上依据人物特征区分,形成了样式繁多的艺术绘画之美,同时,脸谱中表现出的历史人物忠奸善恶的人物形象,给了人们情感抒发的启示。
文化价值
英歌舞承载着该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是文化认同与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英歌祈求平安吉祥,表达爱憎,抒发斗志。年轻一代通过英歌的表演和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该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增强族群认同和文化自信。
社会价值
英歌舞往往与重要的社会事件和节庆活动相结合,成为社会交往和文化共享的平台。在这些场合中,不同年龄、性别、社会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和观赏英歌表演,进一步增强了社区成员间的联系,在社会生产和交往过程中得以再生产,强化了社区内部的秩序,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英歌舞又是增进乡谊、邻谊、侨胞和睦团结的重要纽带,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个体价值
英歌舞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以及实现现实超越的重要桥梁。它通过集体狂欢的形式,为个体提供了寻求心理抚慰、宣泄日常生活压力和释放生命活力的场域。参与英歌舞的人们在舞蹈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团队的力量,这种体验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同时,英歌舞的舞蹈动作融合了武术元素,对于增强心肺功能和改善身体姿态,提高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和力量素质具有显著效果,对个体的身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经济价值
从最初的游神赛会,到如今的节日盛会、商户开业、楼宇落成、大桥通车、华侨观光等等活动,无不请英歌队到场表演,以表示欢乐和庆贺。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英歌舞已成为该地区的重要旅游资源。通过开发与英歌舞相关的旅游产品及市场,能够进一步吸引游客,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社会评价
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20世纪70年代末《
人民日报》撰文称)
英歌舞是潮汕人与自己生长并热爱的土地进行的互动,是一种可以舞起来、聚起来,可以实践的文化,是一种开放度高、共享性强的艺术表现方式,背后是文化活跃的生命力、超强的吸引力。(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评)
英歌舞流传至今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所以在对外展示展演中,要注意保留它的原汁原味,保留它作为“中华战舞”的战斗气势,不能演变为一种肤浅的舞蹈表演。(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评)
英歌得到如此多的青睐,与其蕴含的英雄气概分不开。作为独具特色的群体舞,英歌舞动作粗犷豪放,表演气势十足。杨应锋认为,潮汕英歌与北方“大鼓子秧歌”一脉相承,潮汕居民的祖辈生活在遥远的北方大地,他们把源于北方的扭秧歌带到潮汕大地,并将舞蹈、武术、小说故事、戏曲演技融入其中,进而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街舞”。(韩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柳剑文评)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1988年8月,应全国艺术院校第二届中国舞“
桃李杯”赛比赛委员会之邀,潮阳县永丰英歌队来到北京后,8月3日在
北京舞蹈学院广场进行一场试演。8月5日,英歌队在“桃李杯”赛的开幕式上表演。
2005年11月,南山英歌队参加第七届亚洲艺术节。
2005年12月,泥沟英歌队参加在澳门举行的国际旅游节文艺表演。
2008年8月,南山英歌队赴北京参加“北京·2008城市奥运文化广场”活动。
2010年7月,南山英歌队参加上海世博会“广东周”开幕式。
2019年4月27日是农历三月二十三“
天后宝诞”,香港各区天后庙香火鼎盛,并举办不同的庆祝活动,而全港规模最大的则是“2019元朗十八乡天后宝诞会景巡游”。38支来自各乡、堂的花炮队伍和舞龙舞狮,穿梭在元朗市中心各主要道路。据介绍,巡游规模是过去60年最盛大,大会表示约万人观看巡游。2019年一共派出600人参与表演,当中100人是来自内地最顶尖的英歌表演者,堪称“国家级表演”。
2019年12月6日,泰国华人华侨届在曼谷
耀华力路(唐人街)举办盛大活动,泰国
拉玛十世国王玛哈哇集拉隆功及苏提达王后首次驾临唐人街。泰国总理巴育携内阁成员、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
陈振治、潮汕会馆主席
黄迨光、正大集团资深董事长
谢国民等泰国侨届知名人士以及华人民众、国内外游客数万人迎接。此次活动将华人传统的英歌舞、舞龙舞狮与大型LED通道、视频、图像、灯光、音乐等现代元素结合,展现历代泰国王室与中国的友好交往,同时体现泰国华人友爱团结、忠君报国、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怀,并祈愿风调雨顺,国家繁荣富强。
2023年1月22日,为庆祝农历春节,泰国春武里府帕那尼空县的一家购物中心组织了一场英歌舞表演,当地40多人组成的表演队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驻足观看。
2024年2月11日,大年初二,国家级非遗广东潮汕英歌舞在
皇城相府上演。
宣传活动
1991年12月,参加中央电视台《东南西北中》栏目录制并播出。
2007年12月,参加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录制并播出。
2012年2月,参加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栏目录制并播出。
学术研究
英歌被收录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和《中华舞蹈志·广东卷》等中国国内民间舞蹈的代表性书目。
1959年11月,华南歌舞团(现广东省歌舞剧院)到普宁学习英歌,并收集、整理、排练、拍摄、搬上银幕。
1960年,北京舞蹈学校(现北京舞蹈学院)教师到普宁学习、采风、研究。
1988年8月,潮阳永丰英歌队应“桃李杯”比赛组委会邀请,赴北京舞蹈学院与专业舞蹈院校进行交流。
1989年10月,广东省举办了首届英歌学术研讨会。
1990年, 由广东舞蹈学院、普宁县文化局编印的《英歌舞研究》是可见最早的论文集, 该论文集收录了1989年广东省首届英歌学术研讨会的全部论文。
1992年, 广东省潮阳县文化局、文化馆编印的《潮阳英歌舞》则是一部较早研究英歌舞的专著。
1999年9月, 潮阳市文化局、文化馆联合编印的《舞在潮阳》, 在前者的基础上, 对英歌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荣誉表彰
1953年6月,普宁英歌队(由南山、涂坑、咸寮三村的英歌骨干组成)代表广东赴京参加中国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优秀节目奖。
1992年10月,南山英歌队参加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间广场艺术邀请赛,获编、导、演三项优秀奖。
1996年,潮阳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7年4月,潮汕英歌参加了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秧歌赛,获得优秀表演奖。
2007年9月,新坛少年英歌队参加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决赛并获奖。
2010年秋,元高英歌队获全国广场民间舞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