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托·莫拉维亚(Alberto Moravia,1907年11月28日—1990年9月26日),原名阿尔贝托·平切尔莱。意大利小说家。曾在都灵当过新闻记者,驻伦敦通讯员。以描写世态炎凉,缺乏爱情闻名。
人物简介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Alberto Moravia,1907-1990)是意大利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曾任新闻记者和杂志主编,并曾任
国际笔会主席。他在长达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事,发表了数十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集。他以写实的笔法,通过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平常故事,触到了人的心灵深处。他的作品在意大利
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29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冷漠的人们》,描写年青一代在法西斯统治下精神的空虚,获得声誉,后遭法西斯当局禁印。另一长篇小说《期待成空》亦触怒当局。主要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瘟疫集》、《罗马故事》、《天堂》、《另一种生活》,长篇小说《假面舞会》、《乔恰拉》、《愁闷》、《注意》和《内在生活》等。注重心理分析,对人物的两重性格和病态心理倾注较多的笔墨。
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生于罗马的一个
中产阶级家庭,莫拉维亚是笔名,来自祖母的姓氏。他的父亲卡洛是犹太人,是建筑师和画家。母亲特瑞萨(Teresa Iginia De Marsanich)来自安科纳,是达尔马提亚族裔。
莫拉维亚九岁时患上
骨结核病,卧床五年,并中止了学业。前三年他呆在家里,后来两年则在疗养地
科尔蒂纳丹佩佐(Cortina d'Ampezzo,意大利东北部)度过。莫拉维亚把时间都消磨在书本中。他最喜爱的作家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乔伊斯、
亚里士多德、哥尔多尼、
莎士比亚、
莫里哀、
马拉美等。他学习了法语和德语,并用这两种语言开始创作诗歌。
青年时代
1925年,莫拉维亚离开了疗养地迁居布里克森(Brixen),他开始写作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冷漠的人们》,并与1929年
自费出版。小说获得了广泛的注意。它描写一个
资产阶级家庭庸俗、虚伪的生活,揭露
法西斯统治初期
意大利资产阶级的空虚、堕落的
精神状态,后来被法西斯当局禁止刊印。
这一时期,莫拉维亚结识了科拉多·阿尔瓦罗(Corrado Alvaro)和马西莫·邦坦贝里(Massimo Bontempelli),开始为杂志《900》撰写文章。这本杂志上也发表了他最早的短篇小说《妓女的疲倦》(Lassitude de courtisane)等。他也为马拉帕尔泰(Curzio Malaparte)编辑的报纸新闻报 (La Stampa)写稿。1933年,他与马里奥·潘农齐奥(Mario Pannunzio)一起创办了文学评论《个性》(Caratteri )和《今日》(Oggi)。
二战迫近,
法西斯查禁了莫拉维亚的小说《化妆舞会》(1941)、《错误的野心》(1935)和《两名少年》(1941)。为了避过法西斯的审查,莫拉维亚在这个时期写作了不少
超现实主义和寓言性的作品,1941年《化妆舞会》的第二版被禁之后,他不得不使用假名出版自己的作品。同年他与小说家艾尔莎·莫兰(
莫兰黛,Elsa Morante)结婚。两人在卡普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两名少年》即是在那里写作的。1943年休战后,莫拉维亚夫妇到乔恰里亚(Ciociaria)边境的丰迪(Fondi)避乱,这段经历后来为《两个女人》提供了灵感。
战后岁月
1944年5月罗马解放。莫拉维亚返回罗马,继续为报纸写作。战后他的声望日隆,小说《
罗马女人》(
La Romana,1947)等均获好评。他的小说如《未曾实现的抱负》(1935)、《阿谷斯蒂诺》(1944)、《罗马女人》(1947)、《违抗》(1948)、《
随波逐流的人》(1951)等,大多描写资产阶级的庸俗、自私,表现他们对现实生活从试图“违抗”到屈服于环境的压力以至“随波逐流”的过程,或者描写资产阶级家庭的关系。这些作品基本上采取
客观主义的描写,注重心理分析,有费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色调比较灰暗。其中的《假面舞会》(1941)通过对假想的一个南美国家
独裁者的讽刺,批判墨索里尼政权;《瘟疫集》(1944)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以夸张和近于离奇的手法,嘲讽
资本主义社会种种畸形现象。短篇小说集《罗马故事》(1954)和《罗马故事新编》(1959)受到
抵抗运动和
新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它们描写店员、工人、仆役、清道夫、
失业者、小偷等下层人物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求生的挣扎。作者以敏锐的
观察力,细致的心理分析,真实地表现了这些普通人的希望和痛苦。长篇小说《乔恰拉》(1957)是献给抵抗运动的作品。作者没有
正面描写抵抗运动,而是以罗马一个小店铺的女店主逃难期间的经历为线索,广泛地表现德国法西斯入侵后的灾难,把
法西斯主义作为一种邪恶的力量予以谴责。
1952年他获得了
斯特雷加奖(Premio Strega)。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并多次被改编成电影。1953年,莫拉维亚创办了文学期刊《新话题》(Nuovi Argomenti),其编辑包括
帕索里尼等人。50年代开始,莫拉维亚为一些重要作品写过序言,还为《快报》(L'Espresso)写作影评,并与1975年结集出版。
1960年莫拉维亚出版了他最著名的小说之一《烦闷》,获得维亚雷焦奖(Viareggio)并于1962年改编成电影。1998年的电影《不親密性關係》(L'ennui)也借鉴了这本小说。这本书写一个资产阶级
家庭出身的青年画家把
艺术创作、情欲当作摆脱“愁闷”的出路,遭到失败。这部小说客观地暴露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的颓废苦闷和悲观厌世,有过多的猥亵描写。短篇小说集《不由自主》(1962)、长篇小说《注意》(1965)、《我和它》(1971)和一些剧本也反映了同样的主题。
1962年,莫拉维亚与艾尔莎分手,开始与年轻作家
达契亚·玛拉依妮(
Dacia Maraini)同居。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戏剧上。1966年,他与马莱尼、恩佐·西西利亚诺(Enzo Siciliano)等人一起创建了Il Porcospino,上演他本人及其他作者的戏剧。1967年,
威尼斯电影节邀请莫拉维亚担任评委会主席。同年,莫拉维亚访问了中国、
日本和韩国,1972年访问了
非洲,1982年他再度访问日本时在
广岛停留,并发表了关于
原子弹的文章。他与数位著名科学家和政治家的访谈结集为《核战的冬天》(L'inverno nucleare)。
晚年岁月
1984年,莫拉维亚作为
意大利共产党的代表被选为欧洲议会议员,1985年,他获得“欧洲名人”(European Personality)的称号。
1986年,莫拉维亚与比他小45岁的卡门·利拉 (Carmen Llera)结婚,他的短篇小说集《情色故事》(La cosa e altri racconti)即献予她。
1990年9月,莫拉维亚在自己罗马寓所的浴室突发
心脏病去世。同年他的自传《莫拉维亚的一生》(Vita di Moravia)出版。
人物作品
莫拉维亚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当今社会的伪善和道德匮乏为主题。有的作品中剖析了
中产阶级的生活尤其是婚姻状态,有的作品则以理性和现实的角度表现间离的状态,政治主题也经常出现,1970年代开始的作品则表现出更多的试验性质和心理导向,例如《烦闷》中异常现实和情色的笔触。莫拉维亚的文风非常直率不加矫饰,往往只使用最基本的词汇。后期他则开始使用大量的
内心独白。
莫拉维亚五部最杰出的作品:《
冷漠的人们》创作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被认为是莫拉维亚在未意识到的情况下写出的世界上第一部
存在主义文学作品。通过一个资产阶段家庭在三天内发生的故事,揭露了当时意大利资产阶级灵魂深处的冷漠。《乔怡里亚的女人》创作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之后,被公认为意大利战后最杰出的小说。作口通过切西拉母女二人在战乱中的避难经历,揭露了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苦难,特别是对人的心灵的摧残。《鄙视》的主人公莫尔泰尼有志于从事戏剧创作,为博得妻子爱,他违背自己的意愿,为电影制片人编写电影脚本,以获得金钱,满足妻子的物质欲求,当他满足了妻子的欲求时,却发现妻子已经不再爱他。小说从一个侧面写出了西方社会中人的异化。长篇小说《注意》是一部手法奇物的作品,用书中人物的话来说,作品真正的主人公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是小说的主人公“我”一直在写着、准备将来有一天用作
小说素材的日记。作品通过大量的
心理描写,通过主人公“我”在日记中写出的或真实或虚假的种种事件,探讨“原罪”问题。短篇小说集 《不由自主》共有四十一篇作品、身份、地位各不相同的人物都由于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原因不由自主地做着自己并不想做的事。通过他们,作者写出了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们普遍感到的迷惘与困惑以及人的精神状态的扭曲。
短篇小说集《天堂》(1970)、《另一种生活》(1973)、《嘿》(1976)中的主人公都是资产阶级女性,莫拉维亚通过他们的遭遇和感受,反映资产阶级富裕、舒适的物质生活同空虚的精神生活之间的对立。长篇小说《内在生活》(1978)以1968年意大利的
学生运动为背景,揭露大、
小资产阶级都丧失了一切理想,各以财富或革命口号为追求享乐的手段。 莫拉维亚在60至70年代的作品中,透过繁华的表象暴露西方社会的荒唐和堕落,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危机,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但他常常过分渲染人物的
两重性、病态心理和荒诞不经的行为,又具有一定的消极因素。
改编电影
作品列表
中文译本
在大陆,80年代就译介过莫拉维亚的短篇小说。之后出版过《罗马女人》和《罗马故事》。2002年
译林出版社出版了莫拉维亚文集,包括《冷漠的人们》等五部作品。台湾早年曾出版《来自罗马的女人》及《化装舞会》,2005年之后,
麦田出版社将《情色故事》分为《魔鬼不能拯救世界》、《偷看他人做爱者的漫游》二卷出版,皇冠出版社则出版了《罗马故事》及莫拉维亚在1927至1951年间的短篇作品,分为《闹剧》、《冒险》二卷出版。
人物纪念
库尔齐奥·马拉帕尔泰国际文学奖是时下最重要的世界文学奖项之一,以新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库尔齐奥·马拉帕尔泰命名,首任评审图主席是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