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农场创建于1935年1月,是中国建场最早的大型国营农场,原版图面积614平方公里,因地处金水河畔而得名。2001年10月随着全省国有农场属地管理,而隶属江夏区。2004年9月20日,江夏区批准农场通过改革设立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政府金水办事处,办事处为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属正局级机构。办事处与金水农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办事处承担金水地区的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农场按企业运作。
建制沿革
金水农场创建于1935年1月,是中国建场最早的大型国营农场,原版图面积614平方公里,因地处金水河畔而得名。建场初期隶属于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1949年7月8日由
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9月结束军管,隶属中央农垦部。1957年,隶属湖北省农垦厅。1980年8月农场隶属湖北省农垦总公司。2001年10月随着全省国有农场属地管理,而隶属江夏区。2004年9月20日,江夏区批准农场通过改革设立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政府金水办事处,办事处为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属正局级机构。办事处与金水农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办事处承担金水地区的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农场按企业运作。
行政区划
2010年,金水农场现叫〔金水办事处〕总人口9076人。耕地面积848公顷,水面160.67公顷,住宅用地36.6公顷。下辖金兴.金隆等5个社区。1个农业生产农场,有9个农业生产大队。1个行政村。
金水办事处是江夏区政府在金水农场设置的办事机构,是武汉市飞地最多的政区,由一小块面积很小的驻地和5块飞地组成。除了东南部面积最大的位于金水街和法泗街交界处的一块,其余5块均是金口街的内飞地。
地理环境
地貌按成因类型可分为三大类。堆积地形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区境的沿江沿湖地区。剥蚀堆积地形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冈状平原,主要分布于区境中部,即长江三级阶地,高程为20~30米,高差为15~25米,坡度6~7米,构造剥蚀地形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丘陵,往南是平原。
自然资源
耕地面积848公顷,水面160.67公顷,境内主要河流是金水河,长江。湖泊有大湖鲁湖,小湖泊16个。
经济概况
2010年,金水农场完成
农业增加值3000万元,与上年持平。完成规模工业产值7300万元,比上年增长14%。完成财政收入502万元,比上年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比上年增长50%。街镇人均收入11060,农村人均纯收入8164元,比上年增长13%。
引进5个新企业,同时农场坚持盘活存量资金与引进增量资金相结合,国有与民营相结合,发挥土地国有化的优势,强化跟踪服务,促进中加公司和工具厂2个规模企业的生产正常,并向前小步发展,确保规模工业产值的完成和增长。
随着周边通用汽车城的投产,还有阿里巴巴物流园的建设,金港新区的成立,对农场经济的带动作用很大,未来几年,经济会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社会事业
2010年,金水农场以城乡综合管理为契机,实行专班管理,拨付专款、定期督查,确保城乡居住环境有根本性的改变。最后一个村花蓝棚大队家园建设试点完成,至此,全办事处9个农业生产大队全部实施了家园建设试点工作,并通过各级验收。集镇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拆除凉亭山脚下23户计2000余平方米住房,兴建2栋商住楼,使凉亭山滑坡得到有效整治。拆除金隆社区棚户区163户6000余平方米居民住房,建成3栋商住楼。拿出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在金水办事处9个农业大队,1个村和3个社区全面实施“三清洁”工作。有效改善了城乡居住环境。同时,投资300余万元,实现自来水和网络监控全覆盖,实现城乡一体化。
2010年,金水农场有集初中、小学于一体的综合学校1所,新建武当小学1所,幼儿园3所。实行寄宿生接送专车。老年大学1所,并创市级模范校。群众活动中心1所,广场一个。
历史文化
金水农场创建于一九三五年一月,是我国建场最早的农场,因地处金水河而得名。
金水流域因地势低洼,湖泊沼泽罗列密布,每年夏秋,长江汛水倒灌入湖泊沼泽,被淹田地多达九十余万亩。一九二九年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在经过测量获得地形,水文,气象等资料前提下定制了“湖北金水整理计划”草案,提出在金水河口建闸固湖的建立农场的设想,一九三零年上报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核准。一九三二年蒋介石巡视武汉时批准的规划,一九三三年开始,利用岁修江汉堤防余款于金水尾闾禹观山处建坝筑闸。一九三五年金水闸竣工,江水倒灌之害消除,蒋介石为“金水农场”和“金水闸”亲笔题词,由当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亲自指令,在干凅的湖荒范围内筹营农场,划定武昌,嘉鱼,咸宁,蒲忻四县境内约九十二万余亩土地属农场管辖。定名为“国营金水流域农场”,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由民国初年曾任农林总长.教育总长陈振先为第一任场长。一九三八年,武汉沦陷,日军进占金水农场,由日为政府接管,改名为“经济部金水流域农场”。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于一九四六年农场为国民政府接受,更名为农林部湖北省政府合办金水流域农场,农林部专员常宗会为场长。一九四九年武汉解放,中国共产党接管金水农场,隶属于
湖北省人民政府,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时任农林厅行政处处长的汪立波出任解放后的第一任场长。党和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农垦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时任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李先念两次亲临农场视察,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亲自为农场题词。
1957年,隶属省农垦厅。1980年8月农场隶属湖北省农垦总公司。
到六,七十年代施行工业建设,从全国各地来了很多年轻人,先后建起的食品厂,汽水厂,副食厂,醋厂,手套厂,棉纺厂,水泥厂,养蜂场,服装厂,省农科所,砖瓦厂,预制板厂等等各个类型的厂,还有自己的运输车队,农场还有自己的电台,电视台,每晚都有节目可听,可看,工人业余生活很丰富,有电影院,工人俱乐部,体育馆,定期举办活动,一到那时到处都是天南海北的口音,周边群众以到可以调到农场工作为豪,农场宾馆是周边最好的,周边的人要办有点档次的酒席都到那里,但到了九十年代经济不行,国企改革大家都天南海北了,宾馆生意也就不行了,直到07年底倒闭。
2001年10月随着全省国有农场属地管理,而隶属江夏区。2004年9月20日,
江夏区批准农场通过改革设立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政府金水办事处,办事处为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属正局级机构。办事处与金水农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办事处承担金水地区的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农场按企业运作。
建国后经过六十年的建设,特别是体制改革施行属地管理后,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机。
风景名胜
金水闸
据地方志记载:
金水河为扬子江右岸支流之一,流域跨嘉鱼、蒲圻、咸宁、武昌四县,面积约480平方公里。流域内地势低洼,春冬则湖水流泄于江,夏秋则江水涨灌诸湖,而内灌之期,又在农田收获之时,致有良田约90余万亩,不能种植,每年损失农产价值数百万元。湖北省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拟筑坝以拒江水倒灌,开挖引河,装置泄水门,以宣泄内潦;建筑船闸,以利航运,只因经费困难,未见实行。1932年,
全国经济委员会接管湖北水利堤工后,为堵闭金水,将坝顶筑至海平面以上31.5公尺,坝底平均宽120公尺;并就禹观山开凿泄水洞3道,装置治轴闸门3座,以调节湖水外泄;另又从禹观山至赤矶山,筑造横堤1道,以防阻江水泛滥。工程至1935年3月已全部告竣,该工程全部经费仅80余万元,但经济效益却异常明显。金水闸当江水盛涨,则闭闸以防倒灌江水;退落,则启闸以泄积潦,金水流域可免泛滥之灾,而旱洼之地悉可化为沃壤。据前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测量,可以增垦田亩面积为614平方公里,约合915000亩。“农品产量之激增,土地价格之涨高,尤难以数计”。
金水闸 ,为金水河汇入长江处的主要排水闸。它隔离长江与金水河,让江水不会倒灌,从而起到灌溉、排洪的作用, 金水闸 设计为马蹄形隧洞,全长108m,共3孔。此闸酝酿于1924年秋,竣工于1935年3月,历时11年。在中国的近代水利史上,金水堤和金水闸都较为著名。 其建设融合了当时世界专家的智慧:美国人任总工程师,奥地利人任工地总监,闸门由英国公司设计,荷兰人参与审查计划 金水闸 ,1935年4月28日“金水闸”举行落成典礼,蒋介石亲自为“金水闸”题额,正面镌刻蒋介石题写的碑铭“民国二十四年春金水闸蒋中正题”字样,背面镌刻当时全国经济委员会的纪念碑文,当地人在文革时期在蒋介石的题词上抹上石灰,碑文 才得以完好地保留下来。
金水闸是中国仅有的几座老闸之一,2002年当地政府进行了重修,在老闸在50米之外,修了新闸,原来的闸门不用了,成为文物。 .
金水闸是近代时中国第一个大型的水利工程,民国时代唯一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至今保护地最好的近代大型水利工程。
金水堤又名五里堤是和金水闸同时期修建的工程之一,也是当时全国修建的最好的堤防,98年长江抗洪,此处坚固的纹丝未动,可见工程之一流,时值今日金水堤仍在发挥的功用。
中山舰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一艘
炮舰。它是1910年由清朝
海军大臣载洵和
北洋海军提督萨镇冰在日本长崎
三菱工厂订造的。舰上可装煤150吨和淡水16吨。舰员为104人。造价为68万银元。
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中
李鸿章主导经营的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朝政府再筹巨款重建海军。1910年,海军大臣载洵和北洋水师统治
萨镇冰从日本三菱长崎造船所和
川崎造船所订购了同样款式的钢木结构军舰两艘,造价68万银元。
1912年,军舰竣工下水,
袁世凯执掌的北洋政府付清了造船的余款。
1913年1月,两艘军舰开抵上海
吴淞,编入海军第一舰队,并分别命名为“
永丰”和“永翔”。
1915年,袁世凯窃取民国
大总统职务,企图复辟帝制,改元
洪宪。孙中山立即发布《讨袁檄文》,保卫
辛亥革命成果,号召各地起义讨袁。前海军总司令
李鼎新、第一舰队司令
林葆怿、练习舰队司令
曾兆麟等,率领永丰、海新等主力舰,在上海通电起义,加入到孙中山领导的
护国军行列。
1917年,
张勋复辟失败后,
段祺瑞执掌北京政权,成立了
北洋军阀政府,宣布废除临时约法和国会。为了捍卫民主共和和临时约法,孙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发动领导了
护法战争。1917年,孙中山与
章太炎、
陈炯明等人乘舰从上海南下广州,同时,提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南下前,
孙中山会晤了海军总长
程璧光,制定了海军南下行动计划。8月5日,程率永丰等10艘军舰,抵达广州
黄埔,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战争。9月10日,广州
护法军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大元帅,程璧光为海军总长。1917年12月,琼州矿督
龙济光被
段祺瑞收买,攻占
雷州半岛,威胁广州。孙中山急令永丰等舰赶往
琼州海峡,切断龙济光军的海上运输线。20日,永丰等舰在阳江海面截获了龙济
光军6艘运兵舰及一个营兵力,缴获了大量军械。23日,又在海上俘获龙济光的
平南舰。
1918年1月5日,永丰等舰在程璧光率领下,开抵海口秀英炮台海面,以猛烈的炮火,摧毁了秀英炮台及军事设施,配合陆军,歼灭了龙济光军队。
永丰舰冲锋在前,
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得到孙中山的赞扬。 4月16日,广州革命政府为了纪念孙中山,由广东省省长
胡汉民下令,将“永丰”舰命名为“中山”舰。同时,还将香山县命名为
中山县。
1925年6月,滇、桂军阀
杨希闵、刘震寰部在广州叛乱。4月,广州革命政府代理大元帅胡汉民迁至“中山”舰办公。11日,“中山”舰护送
廖仲恺从市区到
黄埔军校。当晚,在廖仲恺等指挥下,广州军民即向滇、桂军阀发动总攻,“中山”舰等海军舰艇发炮掩护陆军攻占敌军阵地,迅速平息了杨、刘叛乱。后来,“中山”舰在
第二次东征叛军陈炯明残部和南征陈的部将
邓本殷的战役中,都立下战功。 中山舰事件亦称“
三二○事件”。
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为了排斥共产党人,夺取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打捞出水的中山舰的军权,指使
欧阳格以
黄埔军校驻广东省办事处的名义,命令海军的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调派中山舰到黄埔候用。第二天,中山舰开到黄埔。
蒋介石却诬指中山舰擅自开入黄埔,是共产党阴谋暴动。20日,
蒋介石以此为借口,命令逮捕了
李之龙。扣押中山舰,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工人武装,拘留第一军第二师中的左派党代表和政工人员四十多人,宣布广州全市戒严,还包围苏联顾问团住处,驱逐了黄埔军校中及
国民革命军中以
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员。中山舰事件发生后,中山舰就被
国民党右派控制了。
1927年4月18日,广州反动派把中山舰开到黄埔,捕杀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熊雄等二百多位共产党人和革命者。1927年6月,国民党政府决定成立海军部。中山舰经江南造船所大修后编入海军部的第一舰队。
1934年1月,“中山”舰曾奉命配合其它国民党军队围剿过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和人民革命军。
1937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山”舰等49艘军舰被国民党政府调入长江内,以“拱卫京畿(南京)”。这些舰只大部分被日寇飞机和舰炮击沉,或自沉于
江阴、马当。
1938年秋,京、沪沦陷后,武汉成了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山舰奉命参加
武汉保卫战,担负从
嘉鱼、新堤至武昌县
金口镇江面的警戒及运输任务。当时,中山舰主、副炮已拆下装在岸边几个要塞上,1938年10月24日下午15时许,当“中山”舰巡航在湖北金口江面时,突遇六架敌机轮番攻击。舰长
萨师俊等25人在作战中牺牲,另有20多人负伤。“中山”舰舰尾等处要害部位中弹,经抢修无效,沉没在波涛之中。
1997年1月28日,
中山舰被打捞出水。舰上清理出来自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各类文物三千四百多件,在中国各地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