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句

句类之一

陈述句(英语:declarative sentence),是句类的一种。用来叙述或说明情况、带有陈述语调的句子。句尾可以用语气词“啊”“呢”“了”“的”等,句末标点符号一般用句号

古代汉语的陈述句
陈述句,也有人叫直陈句或叙述句。它的特点是:它叙述一个动作行为或其变化,描写一种性格或情状,或表达一种判断。一般来说,句子的语气比较舒缓,平铺直叙。表达这种语气的方式,有不用语气词(详见句末语气助词)的,有用语气词的。下面就分两类来谈。
不用语气词的陈述句
①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左传·隐公元年》)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论语·雍也》)
③王坐于堂上。(《孟子·梁惠王上》)
④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史记·高祖本纪》)
这些例句都是一种叙述或判断。
不带语气词的陈述句有时包含比较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从上下文是不难辨别的,如: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雠,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此例从上下文可以看出,“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这两句话虽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却带有比较明显的感情色彩。
⑥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项王怒,欲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可以看出,汉王的答话虽属陈述性质,却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以至于气得项王要杀死汉王的父亲。可见有一部分陈述句(它们大多在对话之中)也表达强烈的感情。这主要是从上下文语言环境去加以辨别。
如果说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所表达的语气在句子本身有比较明显的标志(如语气词、助词等)的话,陈述句和它们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它的语气往往与它的语言环境关系更为密切。特别是很多没有语气词的陈述句更是如此。因此为了正确理解句子的作用、意义和语气,就不能孤立地了解句子本身,而要在更大的语言环境中去考察。
用语气词的陈述句
陈述句常见的语气词有“也”、“矣”、“耳”、“尔”、“而已”、“焉”、“者”诸词。它们在表陈述语气的同时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一、常配合句义表判断、肯定语气。如:
①墙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诗·鄘风·墙有茨》)
②…与崩是之也。(《信阳楚简》)
③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
⑤计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韩非子·存韩》)
⑥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意思名词谓语句章中的有关部分。
⑦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世说新语·简傲》)
⑧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欧阳修《醉翁亭记》)
⑨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聊斋志异·狼》)
句中若有其他副词(详见语气副词)如“诚”、“实”、“固”等与语气词“也”配合,则使肯定的语气更为明显。如:
⑩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⑪斯实君臣恳恳之求也。(曹操《求言令》)
有时“也”字用于否定句中,其强调的语气反而显得更为突出。如:
⑫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⑬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柳宗元《捕蛇者说》)
“也”用于一正一反的对比句式中,使句义更为确定地表示出来。如:
⑭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
⑮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原之道也。(《汉书·食货志上》)
二、“也”用在陈述句中并列的谓语分句之后,带有历数、列举的语气。如:
①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举人之壹也;孟明之臣也,其不解也,能惧思也;子桑之忠也,其知人也,能举善也。(《左传·文公三年》)
②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礼记·中庸》)
③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礼记·中庸》)
三、有时配合文义表示解释的语气。
一种用法是先解释原因,后说结果,“也”在前面表原因的分句末尾,如:
①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史记·淮阴侯列传》)
②(北山愚公)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列子·汤问》)
另一种用法是先说结果或现象,“也”在后面解释原因的分句之末,如:
③六鷁退飞过宋都,风也。(《左传·僖公十六年》)
④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杜牧《阿房宫赋》)
有时在问话中说结果或事态,问原因;“也”用在答话中解释原因的句子之末。
有时这种解释句构成“…者,…也”格式,“…者”标志被解释的部分,“也”标志解释原因的部分。如:
⑤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
⑥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四、在陈述之中表示提顿,多用在句子成分之后,或从句之后。一方面表示语音停顿,一方面引起下文。使文章气势起伏跌宕,生动活泼。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
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卫风·》)
②王日:“吾将有问也,史黯何以得为君子?”对曰:“黯也进不见恶,退无谤言。”(《左传·哀公二十年》)
③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其宫侧而振万焉。夫人闻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今令尹不寻诸仇雠而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先君以是舞也”的“也”表示语音停顿,既有对“是舞”的强调之义,又似有因哭泣而说话断断续续的味道,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力
④夫人姜氏既哭而息,见大子之不哀也,不内酌饮,叹曰:“是夫也,将不唯卫国之败,其必始于未亡人。乌呼!天祸卫国也夫!吾不获鱄也使主社稷。(《左传·成公十四年》)
此例中“也”所表示的几处句中停顿,都对“也”前面的成分有强调作用;同时姜氏话语中的两处“也”似乎还使人感觉到她边叹边说话的语态。
“也”的这种表提顿的用法直到后世时仍用。放在人名或称呼语之后,常常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如:
⑤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窦娥冤》,三折)
⑥哎,儿也,则被你痛杀我也。(《争报恩》,二折)
“也”和“矣”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大量出现在陈述句中。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也”大多用于叙述静态事物,表示对事物、行为的叙述或判断;而“矣”则大多用于叙述动态事物,表示事物已经怎样或将会怎样。如:
①余子长矣,能奉雉而从我矣。(《左传·昭公四年》)
②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史记·商君列传》)
③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④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世说新语·识鉴》)
当用于表示事情延续了多长时间的句子中时,其语气作用更为明显。如:
⑤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左传·信公二十八年》)
⑥子干在晋十三年矣,晋、楚之从不闻达者,可谓无人。(《左传·昭公十三年》)
⑦赵鞅呼司马寅曰:“日旰矣,大事未成,二臣之罪也。”(《左传·哀公十三年》)
有时“矣”所在句末表示某种预料之中或预料之外的情况,或先不如此而后来如此的情况。如:
⑧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矣”句表示情况在预料之中。
⑨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公孙丑上》)
“矣”句表示情况在预料之外。
⑩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项脊轩志》)
“矣”句表示先不如此而后来如此。
“矣”也常用于对动作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作出比较肯定推测或判断的句子中,如:
⑪楚祸之首将在此矣!(《左传·昭公四年》)
⑫彼,虎狼也,见我在子之侧,杀我无日矣。(《左传·哀公六年》)
⑬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⑭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世说新语·文学》)
有时还可把原来没有而现在发生的事,在发生时作为新情祝告诉别人。如:
⑮鸡既鸣矣。(《诗·齐风·鸡鸣》)
表示原来没有鸣而现在鸣了。
⑯寡人信之矣。(《战国策·魏策二》)
表示原来不信,而现在信了。
有时用于形容词谓语句中,表示对性状的叙述和肯定语气。如:
⑰于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馹而见宣子。(《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⑱秦、晋不和久矣,今日之事幸而集,晋国赖之;不集,三军暴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矣”也可用于表示停顿和引出下文,如:
⑲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周南·汉广》)
⑳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大雅·卷阿》)
子产其将知政矣,让不失礼。(《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㉒吾不患楚矣,汰而愎谏,不过十年。(《左传·昭公四年》)
“矣”表示提顿常用在复句前面的主谓分句或“主·之·谓”之后,与“也”有所不同:“也”还可用在作主语或宾语的名词之后。
一、这三个语气词常配合文义,在陈述之中表示“不过如此”、“罢了”、“没有别的”等语气。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一般认为急言”、“”,缓言而已”。它们在句末出现时,句中常有表限止的范围副词如“止”、“直”、“但”、“唯”、“特”及“不过”等词语与之呼应。
①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
②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④次复问奴婢贵贱,朗云:“谨厚有识,中者乃至十万;无意为奴婢,问者止数千耳。”(《世说新语·排调》)
⑤我尝与诸人道江北事,作狡狯耳。(《世说新语·文学》)
⑥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梦溪笔谈·杂伎》)
⑦凡殖财产,贵其能振赈也,否则守钱虏耳。(《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元年》)
以上句末用语气词“耳”。
①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荀子·非相》)
②是其为相悬也,几夫刍豢稻粱之悬糟糠尔哉?(《荷子·荣辱》)
③武帝年七十,乃生昭帝。昭帝立时,年五岁尔。(《史记·外戚世家》)
④新妇所乏唯容尔。(《世说新语·贤媛》)
以上句末用语气词“尔”。
①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左传·桓公六年》)
②《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师传读而已。(《汉书·刘歆传》)
屋壁”,指孔子住宅的屋壁。
③多见士大夫...得一阶半级,便是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颜氏家训·勉学》)
④王看竞,既不笑,亦不言好恶,但以如意帖之而已。(《世此新语·雅量》)
⑤江山之外,见风帆、沙乌、烟云、竹树而已。(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以上句末用语气词“而已”。
二、有时“尔”、“耳”用于句末,配合文义表肯定语气。如:
①嗜酤酒,好讴歌巷游,而乡居者乎?吾无望焉耳!(《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②君若用臣之谋,则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尔。(《公羊传·宣公二年》)
③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此例前一“尔”字配合文义表限止语气,后一“尔”字配合文义表肯定语气。
④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史记·平原君列传》)
三、“耳”有时与“也”、“哉”等语气词用法同。如:
①楚王大怒因:“襄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②后与南郡习授同载,见曹公出,授曰:“父子如此,何共快耳!”(《三国志·魏书·崔琰传注》)
我们要注意先秦时期大多数“焉”都是兼词用法。“焉”在陈述句末表陈述语气,大都是兼词兼作语气词,即在表“于此(是)”的同时兼表语气。姐: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学而》)
②积水成湖,蛟龙生焉。(《荀子·劝学》)
③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檀弓下》)
④凡天下战国七,燕处弱焉。(《史记·苏秦列传》)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少数“焉”在“动·于·宾”之后,全句之末,它本身不可能再起兼词的作用,只能是语气词。如:
⑥楚之灭蔡也,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左传·昭公十三年》)
“焉”位于动宾结构“迁许、胡、沈、道、房、申”的补语“于荆”之后,不可能再相当于“于·宾”。看来它已不是位于某个动词之末,从属于某一个动词,而是位于全句之末,起煞句的作用,取得了纯粹语气词的资格。
又如:
⑦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
“焉”在动宾结构“从事”的补语“于左右”之后,与语气词“尔”连用。
还有少数“焉”表示语气,位于“于·宾”或其他“介·宾”之后,起提示作用,如:
⑧于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于其乘焉,搚干而杀之。(《公羊传·庄公元年》)
⑨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五伯之贤焉而死,乌获、任鄙之力焉而死,成荆、孟贲、王庆忌、夏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史记·范睢列传》)
“三王之仁”以下至“成荆…之勇”承上省略了介词“以”。
由于先素时期大多数“焉”都是兼词用法,如果把它们只看作语气词,则往往会影响对文义的正确理解。如:
⑩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左传·隐公元年》)
“虢叔死焉”,意即虢叔死于此。如果把“焉”视为语气词,这句话就令人费解,不知“制,岩邑也”与“虢叔死”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又如:
⑪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公伤股,门官歼焉。(《左传·僖公二十年》)
⑫夏,遂因氏,领氏,工娄氏,须遂氏,飨齐戍,醉而杀之,齐人歼焉。(《左传·庄公十七年》)
“门官歼焉”与“齐人歼焉”的“焉”都是兼词,两者句法结构相同,前者表示门官歼于楚,后者表示齐人歼于遂地。都是被动式。如果把“焉”当作语气词,就会把句子视为主动,造成对文义的错误理解。
⑬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囚焉”,意谓管仲囚于是(桓公),即管仲被桓公凶禁。若把“焉”看作语气词,则“管仲囚”意义不明确。
⑭山岳有饶,然后百姓赡焉。(《盐铁论·贫富》)
“百姓赡焉”一百姓赡于是(指富饶的山岳)。意即百姓在那里被赡养。若把“焉”看作语气词,则文义也不明确。
⑮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马中锡《中山狼传》)
“不祥莫大焉”,意谓不祥之事没有什么大过于这个的。①②③④⑤
值得注意的是,“焉”作为兼词的用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左传》到《史记》就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焉”为其他语法格式所代替,如:
①大子在戚,孔姬使之焉。(《左传·哀公十五年》)
②大子在宿,悝母使良夫于太子。(《史记·卫康叔世家》)
①改馆晋侯,馈七牢焉。(《左传·僖公十五年》)
②于是秦缪公更舍晋惠公,馈之七牢。(《史记·晋世家》)
①乃馈盘飧,置璧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②负羁乃私遗重耳食,置璧其下。(《史记·晋世家》)
“置璧其下”,相当于置璧于其下。
①侍者曰:“甚焉。”(《左传·昭公十三年》)
②侍者曰:“甚是。”(《史记·楚世家》)
“甚是”,相当于“甚於是”。《史记》常省去“於”。
有的“焉”消失了,如:
①楚子问大小轻重焉。(《左传·宣公三年》)
②楚王问小大轻重。(《史记·楚世家》)
①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②过卫,卫文公不礼。(《史记·晋世家》)
有的“焉”依然保存,如:
①同恶相求,如市贾焉,何难?(《左传·昭公十三年》)
②同恶相求,如市贾焉,何为不就?(《史记·楚世家》)
①荦有力焉,能投盖于稷门(《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②荦有力焉,遂杀之(《史记·鲁周公世家》)
有的“焉”变成了“矣”、“耳”、“乎”等语气词,如:
①书曰:“其有焉!”(《左传·成公十七年》)
②栾书曰:“其殆有矣!”(《史记·晋世家》)
①大福不再,祇取辱焉。(《左传·昭公十三年》)
②大福不再,祇取辱耳。(《史记·楚世家》)
①陈小而远,无援,将何安焉?(《左传·文公六年》)
②陈小而远,无援,将何可乎?(《史记·晋世家》)
随着语言的发展,表达思维的方式愈益丰富多样,“焉”的兼词用法逐渐为其他格式所代替。保留下来的“焉”,有不少逐渐变化为语气词,因为它在句末的位置就是转变为语气词的有利因素。这些语气词“焉”大多出现在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中。后人由于习惯了“焉”在后代的语气词用法,就习惯地用看待语气问的跟光去看先秦时期的“焉”,于是不可免地会出现误解。
现代汉语的陈述句
不用语气词的陈述句
用陈述语气述说一种事实情况的句子叫陈述句。这类句子,语调平匀,句尾稍降,书面上,句末用句号表示停顿和陈述语气。如:
①船已进入瞿塘峡了。(刘白羽《长江三峡》)
②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同上)
③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孙犁《荷花淀》)
④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从结构形式看,陈述句有肯定形式、否定形式、双重否定形式。
肯定形式的陈述句:
①早上,我静坐了一会。(鲁迅《狂人日记》)
②暴风雪在飞扬着。(峻青《党员登记表》)
③我们应尽到自己的责任,因为三百年来我们的祖先曾剥削过你们、压迫过你们,他们留下了不少的债务,因此,今天我们要还这些债务。(毛泽东《同蒙古人民革命代表团的谈话》)
否定形式的陈述句:
①她整天都不说一句话。(峻青《党员登记表》)
②这历史没有年代。(鲁迅《狂人日记》)
③过去的战争应由垄断资本、军国主义政府负责,而不应由日本人民负责。(毛泽东《同日本社会党国会议员黑田寿男的谈话》)
双重否定形式的陈述句:
①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②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鲁迅《狂人日记》)
双重否定形式的陈述句,谓语部分用“没有…不”或“未必不”表示双重否定。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并且比肯定形式表达语气更强,语义更加肯定。
陈述句可以是判断形式,即用判断动词“是”判定述说某种事实。判断陈述也有肯定、否定两种形式,肯定判断表示肯定某种事实情况,否定判断表示否定某种事实情况。
肯定判断形式:
①跌倒的是一个女人。(鲁迅《一件小事》)
②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刘白羽《长江三峡》)
③有岩洞的山大多是石灰岩。(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否定判断形式:
①他不是哑巴。(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②李自成本不是刚愎自用的人。(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③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用语气词的陈述句
陈述句末可以带“的”、“了”、“呢”、“嘛”、“啊”、“吧”、“罢了”等语气词,表示述说语气,加强语义表达。
陈述句末带“的”,表示某种事情的本来情况,确信地陈述;带“了”,表示某种事情的变化了的情况,客观地陈述。如:
①他会来的。
②在延安,纺车是作为战斗的武器使用的。(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③我明白了。
④老田太太的心转过弯来了。(周立波《暴风骤雨》)
陈述句末带“呢”,含夸张口气,表示事实不容置疑;带“嘛”,表示事实显而易见,无需辩说。如:
①他说来又不来,我还在家等着他呢。
②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杨朔《荔枝蜜》)
③何必见怪,我们还是兄弟嘛。
④这明明是冒牌货嘛。
陈述句末带“啊”,表示决断或申辩;带“吧”,表示认可或猜度。如:
①你做得对啊。
②这是我们的土地啊。(秦牧《土地》)
③事到如今,就这样办吧。
④那个时候,物质生活曾经是艰苦的、困难的吧。(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陈述句末带“罢了”或“而已”表示不过如此的意思,常同“只是”、“只不过”配合使用。如:
①事情早办完了,只是厂里不知道罢了。
②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象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鲁迅《白光》)
③他没有什么口才,只不过乱嚷嚷而已。
陈述句常常用“是…的”表示强调,“的”用于句末,“是”或用于谓语前,或用于主语前。“是”后面的成分是强调的重点。如:
①我是昨天买票的。
②是我昨天买票的。
例①强调“昨天买票”。例②强调“我”。
有时,陈述句用副词“是”表示强调,“是”的位置不同,强调的重点也不同。如:
①他是不了解。
②屋里是有人。
③是我不好。
④是他管帐。
句中表示强调的“是”,口头表达都要重读。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