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地区北起长城,南至桐柏山、大别山北麓,西倚太行山和豫西伏牛山,东濒渤海和黄海,其主体为由黄河、淮河与海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黄淮海平原(即华北平原),以及与其相毗连的鲁中南丘陵和山东半岛。行政区划范围大致包括北京、天津和山东三省市的全部,河北及河南两省的大部,以及江苏、安徽两省的淮北地区,共辖53个地市,376个县(市、区)。
发展优势
黄淮海地区位于华北、
华东和
华中三地区的结合部,依山襟海,海陆兼备,面向
东北亚和
太平洋,背靠“
三北”(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处于我国北方沿海黄金海岸环状经济
产业带的南半部,大部地区属于
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东部沿海继
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的又一个跨世纪开放和开发建设的“热点”地区。全区以北京、天津和
石家庄、
济南、
郑州等特大和大城市为中心,以中西部内陆广大腹地和晋陕蒙
能源基地为依托,以天津、烟台、
青岛、
连云港等沿海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
秦皇岛、天津新港、烟台、青岛、
日照、连云港等沿海
港口群为前沿,以京广、京沪、京九、
京山、胶济、新石、陇海等干线铁路为纽带,联结全国和世界各地,不仅成为我国
北方地区通向海外并与
国际经济相接轨,参与
东北亚和
亚太地区经济
技术合作的重要基地和窗口,而且也是中西部内陆广大地区实行对外开放和
外引内联的重要通道与
出海口,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资源丰富多样,具备发展多种产业的物质基础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矿产、海洋、农副产品、旅游等多种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各类资源不仅储量大,而且邻近
交通线和消费地,开发条件优越,是发展农业、能源和
原材料工业及
加工工业、
海洋产业和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
综合开发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
首先,区内地势平坦,
土地资源丰富,拥有面积达32万多
平方公里的
黄淮海平原,还有3 000万亩的后备
宜农荒地资源和 550万亩沿海
滩涂资源。平原地区土层深厚、
土壤肥力较高,加之
光热资源充足,
雨热同期,光热水土资源匹配较好,有利于农林牧业
综合发展,是我国
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
其次,区内蕴藏有上百种
矿产资源,其中黄金、
自然硫、
金刚石、石膏、水晶的储量居全国之首,石油、煤炭、铁、铝土、石墨、
菱镁矿、
岩盐、
萤石、大理石、
石灰石的储量也位居全国前列,
沿海地区的
海盐资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上述矿产资源中,对本区经济发展作用最大的一是能源,二是铁矿,三是建材。1990年,本区煤炭
保有储量约770亿吨,占全国总量的7.6%,开滦、
峰峰、
平顶山、兖(州)滕(州)、
徐州、
淮北、
淮南等为我国著名的煤田。在
黄河三角洲、冀中和
豫东北平原、
渤海湾沿岸,集中分布着胜利、华北、
冀东、中原、
大港和
渤海等具有全国意义的
油气田。冀东铁矿
探明储量达56亿吨,是我国三大铁矿区之一。
建材资源在区内分布广、储量大,其中以石灰石、石膏、大理石、花岗岩、
石英砂最重要。此外,本区沿海地区为全国著名的
盐场,又陆续发现了储量十分丰富的地下钠
岩盐矿,仅在黄河三角洲和
苏北的淮阴—徐州一带,就发现了两个
探明地质储量分别达5 800亿吨和 4 000亿吨的特大型
盐矿。
黄淮海地区山、海、河、湖、泉兼有,自然风光优美,人文胜迹荟萃,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拥有举世闻名的
八达岭长城、
山海关、故宫博物院、
圆明园和
颐和园、
明十三陵、
清东陵、
清西陵、
承德避暑山庄、东岳
泰山和北戴河、
昌黎、烟台、
威海、青岛、连云港等海滨旅游胜地,以及海上仙境
蓬莱阁,道教胜地崂山,泉城
济南,曲阜“
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徐州汉代“三绝”(汉墓群、
汉画像石、
汉兵马俑)等一大批具有全国意义的自然、
人文旅游资源;北京、天津、郑州、济南、青岛、
曲阜、
邹城、
开封、洛阳、徐州、
淮安、
亳州、
安阳、
商丘等18座城市又是全国
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3.农业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
商品粮、棉、油、肉及水果基地
黄淮海地区农耕历史悠久,是我国
原始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1995年,全区
耕地面积31 365万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22.02%,但却生产了全国 27.9%的粮食、40.8%的棉花、24.4%的油料、31.8%的水果、25.1%的肉类、21.6%的水产品。该区是全国粮、棉、油生产大县分布最集中的地区。1995年,在全国
农业增加值总量前100位的县(市)中,本区有34个县(市);在全国粮、棉、油总
产前100位的县(市)中,本区分别有35个、40个和61个县(市);在全国猪
牛羊肉总产、水产品总产和水果总产前100位的县(市)中,本区分别有33个、22个和40个县(市)。全区人均粮、棉、油、水果及肉类占有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如区内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及河南三省二市合计,人均粮食达413.1公斤,超出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27.8公斤),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及水果生产基地。
4.工业发达,但轻重工业发展不够协调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综合性
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发达,拥有许多大型骨干企业,形成了总量规模较大、门类较齐全的
工业生产体系。区内仅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五省市1995年
工业总产值就达21 169.78亿元(当年价),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3.04%。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14 499.6亿元,占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1.84%。工业
固定资产原值达7 489.42亿元,占全国的 22.4%。
本区
工业部门结构上,
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在上述五省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与
轻工业之比为58.75∶41.25。重工业中以能源、钢铁、化工、建材等
基础工业为主体,其中
原煤产量占全国的20.72%,原油占31.63%,
发电量占21.50%,钢占25.58%,水泥占26.84%,化肥占23.42%,
纯碱占47.51%,
烧碱占32.96%。与重工业相比,本区轻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且以传统的纺织、食品等行业占优势,其中
棉纱和棉布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1.1%和28.4%,
饮料酒占27.9%,
机制纸及纸板占33.23% 等。总的来看,本区工业仍以传统行业占主导地位,
技术含量和
附加值较高的
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较小,除北京、天津、青岛等少数
特大城市外,尚处于起步阶段。
黄淮海地区除拥有
能源资源优势外,还靠近全国最大的晋陕蒙能源基地,是“
西煤东运”和“
北煤南运”的重要通道。区内
一次能源总体上自给有余。以本区为基础的华北电网是我国最大的电网,其中火电站
装机容量约占全国的1/3强。
区内交通便捷,以“三纵四横”的
铁路干线(“三纵”为京沪、京九、
京广线,“四横”为大(同)秦(皇岛)线、胶济—
石德线、新石、
陇海线)为骨架,以四通八达的
公路网为网络,并同它们所连接的沿海港口以及北京、天津、济南、青岛、郑州、徐州等大型机场相结合,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海运、内河、航空、管道多种
运输方式综合发展的
运输网。区内
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北沿海、京汉广、京九九、京宁、郑徐等国家级光缆均以本区为起点或通过区内,同国内外通讯联系极为方便。较为完善的各项基础设施及其良好组合,使得本区成为国内少数几个投资
硬环境较为优越的地区之一,并为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
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最集中的地区,智力密集程度较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自然科学
研究与开发机构约1100多个,占全国总数的21.5%;有高等院校247所,占全国的27.4%。1992年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96.83万人,占全国的22.7%,每万人口中的各类科技人才的拥有量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教事业较发达,以及人才和智力优势,对促进本区今后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工业发展
黄淮海地区工业发展历史较久,特别是经过建国4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工业门类较齐全、工业整体实力较强的
工业体系。在全国工业40个行业大类中,本区均有,并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轻纺、机电等传统行业为支柱,其他加工工业相应发展,工业综合配套能力较强的区域工业综合体。
一、能源原材料工业发达
黄淮海地区矿产资源中以能源(煤炭、石油)、原材料(铁矿、建材及化工原料)为主的资源结构特点,加之建国以来工业投资又集中于以能源、
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重化工行业,使得这两个
工业部门十分发达,主要产品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黄淮海地区的能源资源开采规模较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强大的
电力工业。据统计,本区集中了全国l6个年产超1000万吨煤矿中的8个, 21个陆上油(气)田中的5个,26个装机容量在100万千瓦以上大型火电厂的10个。
1995年,全区原煤产量为28 200万吨,
原油产量为 4 746万吨,
天然气开采量为 35.4亿立方米,发电量为2 167亿千瓦小时,分别占全国产量的 1/5到1/3弱(见表11.4)。
本区
煤炭资源具有储量大、分布集中、
煤种齐全、
煤质优良等特点,既有
主焦煤、配焦煤、
气煤、
肥煤、
瘦煤,又有无烟煤;煤质通常为低灰、低硫、低磷和高
发热量,可满足冶金、动力、化工等多方面需要。同时,各主要煤田
区位条件优越,邻近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距离缺能严重的
华东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也较近,海陆运输便捷。自70年代起,本区
煤炭工业进入快速
发展阶段,新建成了一批大型现代化矿井,生产能力有了较大的增长。煤炭开采主要集中于河北省的开滦、邯郸、
井陉、峰峰,山东省的
兖州、
滕州、
枣庄、新汶、淄博,
河南省的平顶山、
焦作、
鹤壁、永(城)夏(邑),安徽省的
淮北、淮南,
江苏省的徐州等地。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老矿区由于经过长期高强度开采,加之居民点和“三下”(建筑物下、路下、水下)压煤数量大(如徐州、淮北矿区“三下”压煤约占
可采储量的一半),可采资源逐渐枯竭,其中一部分矿要陆续衰老报废(如山东的淄博、枣庄,苏北的徐州和
皖北的
淮北矿区),多数煤矿由于后备资源储量不足,生产规模扩大受到较大限制。
二是由于
地质勘探工作滞后,新矿区建设进度慢,新老矿区难以顺利接替。例如可作为山东省世纪之交建设大型接续矿区的
巨野煤田(位于
鲁西南平原),仍处于普查找煤阶段,2005年才能提交矿区详查总体报告,严重影响了老矿区的接替工作。
三是
煤炭企业普遍亏损,发展后劲不足。四是采煤塌陷地数量与年俱增。据兖滕、徐淮地区调查,平原地区每采百万吨煤平均塌陷土地360亩,其中绝大部分为优质耕地。采煤塌陷还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并带来一系列诸如村庄搬迁、居民安置等社会
经济问题。
本区石油、
天然气开采主要集中于山东省的
胜利油田、
天津市的
大港油田、河北省的
华北油田及
冀东油田、
河南省濮阳的
中原油田等。其中胜利油田年产原油约3 000万吨,是全国仅次于
大庆的第二大油田。本区主要油田由于经过20多年高强度的开采,已进入高含水和特高含水期,开采成本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逐年下滑。
油气资源勘探除渤海有较好前景外,陆上可采资源已难以满足开采规模需要。
电力工业作为
国民经济的“
先行官”,是本区建国40多年来一直优先发展的少数行业之一。黄淮海地区电力工业主要是在区内和邻近的晋陕蒙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火电占
绝对优势。按电厂的布局特点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坑口电厂,建于煤矿矿区附近,如河北省的唐山、
陡河、
邢台、
下花园,山东省的淄博、
邹城、十里泉(枣庄)、石横(
泰安)、
莱芜、
龙口,河南省的平顶山、
焦作,皖北的
淮北及淮南,苏北的徐州等。电厂规模一般较大,经多次扩建后,能力大多超过100万千瓦。二是
路口电厂,通常建于晋陕蒙西煤
东运通道的
交通枢纽或港口。前者如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郑州、
德州、
新乡、
菏泽等地的电厂,后者如青岛的黄岛、秦皇岛以及在建的日照电厂等。
本区电力工业按
管理体制分属华北电网(京津及河北省)、山东电网(山东省)、华东电网(苏北及皖北)和华中电网(河南省)。各电网均以500千伏、220千伏和110千伏输电线为骨干,将电厂同各地市、县用户相连接。本区电力工业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水火电厂严重失衡,除河北的
潘家口水电厂、
北京十三陵抽水蓄能电厂和在建的山东
大汶河抽水蓄能电厂外,水电调峰能力严重不足,导致火电厂装机容量的巨大浪费。因此从长远发展看,迫切需要在
太行山、
燕山和
伏牛山山前地带选择适合修建抽水蓄能电厂的厂址。
总的来看,黄淮海地区仍是能源供应不足地区。由于能源后备资源不足,预测到2010年,本区煤炭产量只能维持现状或略有增长,原油开采量将呈下降趋势。今后解决区内能源不足的途径主要依靠从晋陕蒙地区调入能源和电力,为此,除对现有的大秦输煤通道和
新石铁路进行改造和扩建外,应加快济(南)邯(郸)线和大秦二线的建设,2010年以前建成神(木)黄(骅)输煤通道。同时,要加快连云港、
胶东半岛的
海阳(或
乳山)的核电厂建设,以满足本区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1)
钢铁工业。本区是我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之一。区内
铁矿资源探明储量约100亿吨,主要集中于以
迁安—
滦县为主体的冀东地区及河北省的邯郸地区,两地合占全区铁矿储量的2/3。此外,在山东的金岭、
淄河、莱芜,河北的
宣化,河南的
舞阳、
济源以及江苏的徐州等地也分布有一些中小铁矿。本区钢铁工业主要集中于
京津唐地区,其次是鲁中和冀南地区。其中,
首都钢铁公司1995年产钢达800万吨,是全国仅次于
宝钢和
鞍钢的第三大钢铁公司。区内年产钢100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厂尚有:唐山钢铁公司、
邯郸钢铁总厂、
济南钢铁公司、
莱芜钢铁总厂、天津钢厂等。此外,在河北省的
涉县、邢台,河南省的舞阳、济源、安阳,山东省的青岛、
济宁,苏北的徐州、淮阴以及皖北的
蚌埠还建有中型钢铁厂、专业炼铁厂和
炼钢厂。1995年黄淮海地区三省两市产
生铁2 937.5万吨,钢 2 439.9万吨,成品钢材 2 383万吨,分别占全国生铁
总产量的27.9%,钢总产量的25.6%和成品钢材总产量的26.5%。本区所生产的各类
钢铁产品除满足区内需要外,部分产品运往区外,同时也调入一些区内短缺的板、管、带材及型材。
黄淮海地区发展钢铁工业的铁矿资源虽仍有较大开发潜力,但由于受水资源供应紧张、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制约,多数老企业难以进一步扩建。早在80年代,有关部门就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论证,提出了在冀东
乐亭县的王滩和山东省的
日照港建设能力为1000万吨的现代化大型钢铁厂方案。上述两个临海型钢铁厂用地条件均较好,并具备修建10~15万吨级矿石专用泊位条件,环境容量亦较大。前者依托当地
铁矿石资源,接近炼焦煤产 地,远景还可利用国外进口的铁矿石;后者位于西煤东运重要通道新石铁路的终点,拟利用进口铁矿石,现港区与输煤码头并列预留有10万吨级的
矿石码头。上述两厂的共同缺陷是
淡水资源供应不足,要从
邻区调水,并需较多地利用海水和提高淡水的重复利用率。
有色冶金工业中以炼铝工业具有区际意义。区内大型电解铝厂通常接近电源、氧化铝产地和
消费市场,如山东的淄博,河南的
焦作、郑州,河北的秦皇岛等。
(2)建材工业。黄淮海地区建材工业包括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墙体材料、
石膏板和
石材等行业,具有
资源分布广、产品种类较多、布局较分散等特点。水泥工业主要接近石灰石产地,且需具备较好的铁路和水运条件,主要集中于
鲁南、冀东、
豫北和
淮北地区的唐山、北京、邯郸、济宁、
临沂、枣庄、徐州、淮北、焦作、
新乡、平顶山、安阳等地。 1995年全区水泥产量达11 164万吨,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24.5%(不含皖北地区)。产品除满足区内需要外,还大量运往华东和
东北地区。
玻璃工业以
平板玻璃为主。本区是我国平板玻璃生产规模最大的地区,又是
浮法玻璃生产及
玻璃深加工基地。 1995年全区平板玻璃产量为6 335.4万
重量箱,占全国平板玻璃总产量的40.3%,主要集中在秦皇岛、邢台、滕州、蚌埠、
宿迁、洛阳、商丘等地,其中秦皇岛
耀华玻璃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平板玻璃生产企业。
此外,建筑卫生陶瓷和
墙体材料生产集中于唐山、淄博、潍坊、
焦作等地。
(3)基本化工原料。基本化工原料以
乙烯和两碱应用最广。本区作为我国第二大原油生产基地,
炼油工业主要布局在既接近原油产地、又接近
石油产品消费地的淄博、北京、天津、洛阳、
濮阳、济南、石家庄、
沧州、大港及青岛等地。其中齐鲁和燕山
石油化学公司的原油年加工量(1995年分别为706万吨和645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二、四位。与
炼油厂相配套,本区乙烯年生产能力达128万吨,主要分布在燕化、齐鲁、天津和濮阳。以乙烯为龙头,带动了
合成纤维、塑料和
合成橡胶三大合成材料以及深加工产品的发展。
两碱工业作为海洋化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同海盐资源的开发有着紧密联系。
1995年,本区纯碱产量约330万吨,烧碱产量175万吨,分别占全国的55.2%和32.9%。纯碱生产集中于天津、潍坊、青岛、连云港。由于现代烧碱大多采用离子膜
生产法,
单位产品耗电较大,因此在接近电源的同时,为解决
生产过程中
氯气平衡问题,广泛同石油化工和农药等企业联合,如淄博、天津、沧州、青岛、开封等地。
本区轻纺工业经历了5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大发展,现已成为全区工业的支柱行业。该部门行业众多,大部分立足于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其中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
造纸工业生产规模较大,产品在全国亦占有重要地位。
纺织工业是本区传统的轻工部门之一,除天津、青岛解放前有一定基础外,主要是在“一五”期间发展起来的,包括
棉纺织、
毛纺织、针织、
丝织、麻纺、
化纤等行业。1995年主要纺织品产量为:棉纱168.6万吨,棉布73.8亿米,
呢绒9 144万米,
化学纤维49.6万吨,分别占全国的31.1%,28.4%,13.8%和14.0%。棉纺织在本区纺织工业中占主导地位,主要中心大多集中于产棉区,并同消费市场紧密结合,如北京、天津、青岛、石家庄、郑州、邯郸、安阳、
新乡、德州等。80年代初以来在经济
利益驱动下,各地又在集中产棉区的冀南、
鲁西北和鲁西南、
豫北、苏北和皖北等地区相继建立了一批棉纺织厂。纺织工业重复建设,设备陈旧落后,产品档次低等情况十分突出。90年代初,由于受区内棉花连年减产和纺织品国内外市场波动的影响,棉纺织生产能力出现严重过剩,经济效益下降。
90年代中期起,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干预下,对北京、天津、青岛、济南、石家庄、郑州等大中城市棉纺织能力进行压缩,通过淘汰一批、迁移一批,使棉纺织加工中心逐步向棉花主产区转移。
食品饮料工业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农副产品的初加工,如粮油、肉类、果蔬及
水产品加工等;另一类是对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如酿酒、饮料等。1995年本区主要食品饮料产品产量为:
食用植物油247万吨,饮料酒985.8万吨,
原盐1825万吨,卷烟949万箱,分别占全国产量的21.6%,38.5%,61.2%和27.2%。大力发展食品饮料工业,既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又可实现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已形成若干系列产品(如白酒、啤酒、方便食品等),今后发展深加工的潜力仍很大。
本区
造纸工业的原料资源(如
麦秸、棉杆、
棉绒、
芦苇等)十分充足,是我国主要中低档纸产区, 1995年全区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21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3%,其中绝大部分是
年产量1万吨以下的小
造纸厂所生产的。小造纸厂是本区最主要的
水体污染源之一,特别是对淮河及其支流污染尤为严重。为
保护环境,各地一方面严格限制造纸厂的建设,对现有造纸厂的污染限期治理,并对5 000吨/年以下的小造纸厂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另一方面,按照“集中制浆,分散造纸”的原则,应建设大型纸浆生产基地,便于集中治理污染。
三、机电工业门类较齐全,综合配套能力较强
机电工业是本区建国以来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之一,其产值在工业各部门中居首位。本区机电工业包括普通
机械制造、
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行业,具有生产规模较大、产品种类繁多、配套能力较强、经济效益较好、
出口创汇能力较强等特点。通常每个行业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在布局上相对集中,如北京、唐山、青岛、石家庄等地的机车车辆制造;北京、天津、济南的汽车制造;北京、天津的重型机械、电机及电器材料制造;北京、天津、济南的
通用机械和机床制造;北京、郑州、潍坊的动力机械制造;洛阳、唐山的矿山机械制造,徐州、济宁、
青州的工程机械制造;天津、郑州、石家庄的纺织和
轻工机械制造等。
本区
机械工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产品的配套协作能力较强,例如北京和天津的
汽车零部件、
电机与电器设备、
电子元器件等都面向全国。当前机电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优势行业和拳头产品不突出,产品未形成系列化,多数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城市建设
一、城市化特点
不同等级的城市作为不同尺度
区域经济的
增长极,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
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黄淮海地区是中国北方经济和
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工农业和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区之一,但由于区内
人口基数较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地区分布不平衡。据统计,1995年全区按
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市化水平为 23.2%,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37%)。如按照市镇人口口径统计,本区实际的城市化水平已达29.2%,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04%)。但同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相比,
城市化水平要低5~10个百分点。
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相对应,本区
城镇化水平地区差异很大。如北京、天津两市
城市化水平已达60%~70%,山东省约为30%,而河北省及河南省分别只有22.4%和21.2%。在同一个省内的不同地区,差异也很明显。例如山东省的山东半岛比鲁西北和鲁西南地区城市化水平要高8~10个百分点。
1995年,本区非农业人口在100万以上的超大和特大城市有8个,总人口 1934.2万人,分别占全国的25%和21%;
非农业人口在50~100万的大城市有13个,总人口 883.5万人,分别占全国的30.2%和20.5%;非农业人口 20~50万的
中等城市有39个,总人口 1199.7万人,分别占全国的20.3%和7.9%;而非农业人口 5~20万的
小城市仅58个,总人口 691.7万人,仅分别占全国 15.5%和 3.2%(见表11.6)。 1990年全区
建制镇2 144个,仅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18%。
小城镇不发达,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密度较小,远低于长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这表明,本区的地方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尚较低,县及乡镇企业发展较慢,规模亦较小,大量
农村剩余劳动力尚未从传统的农业产业转移到
非农产业。
根据黄淮海地区的
城市现状产业结构特征,可将全区的
城市类型分为综合性城市与专业性城市两大类。
(1)综合性城市。这类城市主要是各级行政管理中心,并由
行政管理职能带动各类
经济因素的增长而形成的。按其管理权限和
隶属关系可分为:
①中央直辖市——国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北京是我国行政中心城市的核心,也是全国
城市体系的政治、文化和管理中心;天津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商
经济中心和
港口城市。
②
省会城市及省区
首位城市,为省或大区级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包括济南、石家庄、郑州及青岛。
③省内地区一级中心城市,系综合性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如河北省的邯郸、邢台、
保定、唐山、沧州、
廊坊、
衡水,山东省的淄博、潍坊、烟台、威海、济宁、泰安、德州、临沂、
滨州、菏泽、
聊城,河南省的开封、洛阳、
新乡、安阳、
焦作、濮阳、
许昌、
漯河、商丘、
周口、
驻马店、
信阳,苏北地区的徐州、连云港、淮阴、
盐城,皖北地区的蚌埠、
滁州、淮南、
宿州、
阜阳等。
④
县级市与县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类城市
非农业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本区有68个。
(2)专业性城市。主要是在矿业、交通枢纽及旅游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发展历史较久、
城市规模较大的专业性城市大多已在不同程度上向综合性
城市发展。专业性城市按其主要职能可分为:①工矿业城市,如河北省的唐山(煤、钢铁)、邯郸(煤、钢铁)、
任丘(石油),山东的淄博(石化、建材)、
东营(石油)、莱芜(钢铁)、枣庄(煤、化工),河南省的平顶山(煤、电)、
鹤壁(煤、电)、濮阳(石油)、舞阳(钢铁),皖北的
淮北(煤、化工、建材)等。②交通枢纽和港口城市。按各种运输方式完备程度划分,其中天津、青岛为各种运输方式兼备型,徐州、连云港、蚌埠为水陆空运型,北京、石家庄、济南、洛阳为陆空管运型,秦皇岛为水陆管运型,日照为水陆运型。③历史文化和
风景旅游城市。包括北京,河北省的秦皇岛,河南省的开封、洛阳,山东省的青岛、济南、泰安、烟台、威海,以及苏北的徐州等。
4.中心城市空间分布相对集中
与本区经济的空间分布特点相一致,中心城市地区布局上亦相对集中,并沿交通干线形成四个组团,即:①京津唐
城市群,包括北京、廊坊、天津、唐山、秦皇岛等,以
超大城市为主体,城市
非农业人口约1300万人;②
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群,包括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等,以特大城市为主体,城市非农业人口超过650万人;③以郑州为中心的
中原城市群,以大中城市为主体,包括郑州、开封、
新乡、
焦作、洛阳、许昌等中心城市,非农业人口约410万人;④以石家庄为中心的冀南城市群,包括石家庄、邯郸、邢台,以及
京广铁路沿线的一些小城市,非农业人口约280万人。
二、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1.加快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步伐
城市作为现代经济和
社会活动的载体,随着黄淮海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其集聚和辐射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随着世界
经济活动国际化的日益加强,为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加快本区中心
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步伐也就更为迫切。其中最主要的是非
农业人口 50万人以上的超大、特大和大城市。为此,要按照
国际标准和规范进行城市各个方面的建设和管理,增强
城市经济实力,调整产业结构和
生产力布局,不断提高城市的整体素质。
在加快本区中心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国际化与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特别对沿海城市以及特大和超大城市的发展更是如此。这些城市通过各类
经济技术开发区和
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窗口”,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及人才,不仅是推动所在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重要
驱动力,而且对全区经济发展也将发挥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针对本区
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欠账很多、城市投资环境较差的现状,应努力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现代化,以进一步加速
城市国际化的进程。
在
中国经济大规模走向
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增强本区和整个中国在
东北亚乃至
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提高其整体竞争力,选择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超大城市建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北京和天津是我国分居第二、第三位的超大城市,在我国近、现代政治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两市曾先后交替为我国北方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发展基础较好,今后均具备建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可能性。但是,按照国际化 大都市的主要标准衡量,两市发展虽有一定的优势,但又有明显的局限性与不足。例如,在经济技术基础方面,北京总体上优于天津,天津则在国际贸易和
金融市场方面胜过北京;天津的工业
技术装备和技术人员力量虽不及北京,但其
职工素质和管理水平较高,因而
企业经济效益亦高于北京;在城市建设总体水平方面,北京亦明显超过天津;在对外交通运输方面,两市各有千秋,北京作为全国最大的交通和
通信枢纽,在公路、铁路和民航
运输条件方面大大优于天津,而天津的大型海港功能(
港口货物吞吐量居全国第6位,集装箱
运输量在北方沿海居首位),则是北京所不具备的;在对外开放方面,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与
保税区办得比北京好,而北京的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较快、成效显著。诚如上述,若将京津两市联成为一个整体,将可发展成为优势互补、实力强大的集合型
国际化大都市。
京津两市联合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国际化大都市不仅是客观的需要,而且完全符合两市的发展规律。北京以天津作为其海上门户和经济辅助中心;天津则利用北京的政治、科教的影响,结合自身便利的对外交往条件,通过大规模的对外经济活动壮大其
经济力量,从而更好地为北京起到辅助作用,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为了加快两市联合发展的步伐,今后要协调好两市的经济发展,加快对
传统工业的改造,大力发展商贸、金融、房地产、旅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以此调整和优化两市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在京津两市GDP中所占比重分别应从1995年的50.1%和38.6%提高到50%~60%);同时,要规划建设好
京津塘高速公路产业带,建成以国际贸易为先导、以
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的产业带。此外,两市还要
联合开发塘沽滨海区(面积683平方公里),这将有利于减轻两大城市人口和经济过分集中的压力,充分利用土地、矿产和海水资源,发展海洋化工、石油化工、与外贸有关的第三产业,按
浦东开发模式,建成为北方沿海对外开放的“龙头”。
发展对策
黄淮海地区在实施跨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业基础仍较薄弱,
自然灾害的威胁依然存在;
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传统产业改造的难度较大;对外开放步伐不快,外向型经济发展较慢;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和解决上述问题,才能确保本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强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和区域布局
黄淮海平原经过连续8年的三期农业综合开发,在改善农业
生产条件、实现大面积平衡增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这一地区的治理难度较大,任务还很艰巨。例如,到 1993年底,本区尚有
中低产田 2.28亿亩,荒地4 658万亩(其中
宜农荒地1500万亩)。因此,要将这一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确保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还必须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1.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
农田基本建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
本区农田基本建设仍较薄弱,特别是
水利设施破坏和老化严重,部分河道及沟渠排水不畅,设计
行洪标准低,旱涝灾害时有发生。为此,今后应采取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巩固改造、适当发展、灌排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继续深入地开展水利建设,重点放在
河北省东部的
黑龙港地区、鲁北地区、苏鲁两省接壤的沂沭泗河流域、豫东及
安徽省的
淮北地区。要抓紧国家对农业增加投入的有利机遇,一方面加快现有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设,进一步提高抗旱排涝能力;另一方面要发展
节水型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丘陵山区要搞好塘、坝、小水库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
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根据本区农业发展条件、资源优势和
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为此,要立足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并充分考虑
经济效益的高低,对现有农业结构逐步进行调整优化。其方向为:一是大力发展以
畜牧业、
林果业、
水产业为主体的
多种经营,特别是畜牧业应得到较快发展。根据本区的
资源条件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种植业与多种经营产值比从1995年的6∶4调整为2000年的5∶5和2010年的4∶6。二是调整
种植结构,为适应畜牧业迅速发展需求,应逐步将种植业的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二元
结构调整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在确保全区粮食自给的前提下,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含蔬菜等其他作物)的种植比从7.4∶2.6调整为2000年的6.5∶3.5和2010年的6:4。
发展市场农业,必须调整
农业生产布局,逐步形成
专业化生产、集约化与规模化经营、区域化布局的新格局。今后本区要根据
农业生产的
自然条件和原有基础,在现有的商品粮、棉、油、菜及畜牧、林果、水产基地引入专业化生产机制,发展适度
规模经济,不断提高其
商品率和商品的质量。同时,要围绕规模经营、大宗农副产品生产流通、
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进一步发展与普及各种现代农业生产
经营模式,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跨区域、开放式的农副产品综合市场、
专业批发市场和
生产要素市场,以市场带基地、基地带农户,不断加快本区
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化布局的步伐。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1995年,在黄淮海地区的
国内生产总值中,
第一产业占19.1%,
第二产业占47.2%,
第三产业占33.7%。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低1.5个
百分点,第二产业低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高2.7个百分点。按照产业结构特点,本区已进入了加速工业化阶段。但是从各次产业的总体
发展水平看,第一产业基础地位不稳固,同其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第二产业以传统行业为主,经济效益和带动整体经济的功能较差;第三产业发展仍相对滞后,且以属于第一层次的商贸、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为主,同其区位优势很
不协调。由此导致对
自然资源、农副产品资源和
劳动力资源难以进行有效的利用,经济效益较低,制约了整体经济的发展。
为了实现本区经济跨世纪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在
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以国际和
国内市场为导向,对本区
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为:稳定地提高第一产业,大力发展和调整改造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重点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
低消耗农业和商品农业基地。在确保粮食自给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牧渔各业;第二产业重点是调整部门和
产品结构,加快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
石油化工、汽车、机电仪一体化、电子及
通信设备等主导行业,调整改造纺织、服装、冶金、机械、化工、轻工、食品饮料、建材等传统行业,着重提高其产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第三产业要紧紧围绕对外开放和强化
中心城市的集聚与辐射功能,在改造、充实、加强传统行业(商贸、交通、邮电通信)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领域,如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
信息咨询、
法律服务等,建立高效、便捷、健全的社会
服务系统。
纺织、冶金、化工、食品、建材等传统行业,作为本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当前有限的
市场空间和日趋激烈的
市场竞争,必须坚持高起点,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步伐,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才能增强市场
竞争能力。例如
纺织工业要按照“压缩纱绽,提高织染,大力发展
最终产品”的思路,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将优化存量、
产业转移、技术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
加工深度,推动
产业升级。同时要扩大化纤、丝绸和各种
混纺织物的
生产能力,使
服装行业向高档化、时装化方向发展。
化学工业以石油化工、农用化工、煤炭化工、
精细化工、海洋化工和
橡胶加工为今后发展方向。其中农用化工以发展
规模经济、主攻
产品质量、增加新产品品种、综合经营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主,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
医药工业及系列
精细化工产品。
钢铁工业在搞好老厂技术改造的同时,大力调整产品结构,突出各厂的特色,形成拳头
系列产品。如首钢以生产
板材、线材、
螺纹钢、型材为主,济钢以生产中板为主,
莱钢以
型钢为主等等。
食品工业要适应人民
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活节奏加快的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档次,创名牌,扩大
市场占有率,重点开发四大系列产品,即:以
啤酒、优质
低度白酒和
果酒为主的
酒类系列产品;以果菜原汁、矿泉水为主的饮料系列产品;融营养与医疗为一体的保健系列产品;具有省时、质优、小包装的方便系列食品。
建材工业以扩大高中档产品生产规模、提高
规模效益、
节能降耗为方向,重点发展
高标号水泥、
特种水泥、高档建筑
卫生陶瓷、
新型墙体材料、
特种玻璃等。
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提高经济的开放度,不仅是推动外向型
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也是促进本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南快北慢”的态势,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对外开放步伐的快慢和开放程度的差异。 1979~1995年,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 219.4亿美元,其中广东、福建两省占29.6%,而黄淮海地区仅占12.9%。在黄淮海地区内部,位置偏南的
山东省又占全区17年累计
实际利用外资的40%。
在影响地区对外开放的诸因素中,投资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投资环境常包括投资“
硬环境”和“
软环境”两类。其中投资“硬环境”主要指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配套程度。
如前所述,黄淮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制约当前及今后经济
社会发展的“瓶颈”所在,其中突出地反映在交通、电力和水利建设滞后等方面。为此,在今后的10~20年中,
应将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其中交通建设的重点是铁路改造、港口扩建、
高等级公路建设,并有重点地发展高速
交通系统;电力建设的重点是利用晋陕蒙三条输煤通道经过本区的有利条件和区内的资源优势,继续扩建和新建一批大型
坑口、路口及
港口电厂,完善输变电设施及优化
网架结构,实现华北、山东、华东和华中四大电网联网;水利建设的重点是提高
黄河、
淮河、
海河及其主要支流的
防洪标准,分别达到50年和100年一遇。同时,还要大力兴修
农田水利,搞好现有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设。
投资“软环境”主要包括投资的
政策法规、
经营环境、管理与
服务水平、
社会安全稳定保障、市场条件、
劳动条件、
劳动力素质、历史
文化传统等非物质形态因素,它与投资“
硬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大多数国内外投资者来讲,往往将投资“软环境”作为第一位因素考虑。为此,各省市都要在
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制定相应的投资管理权限、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
投资保障与
服务体系,以规范、灵活、便捷、高效的服务吸引国内外投资者。
四、做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节约利用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少数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地区之一,其中尤以
京津唐地区和
胶东半岛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根据90年代初计算,前者平水年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枯水年(P=75%)缺水20多亿立方米;后者平水年和枯水年分别缺水22亿立方米和26亿立方米。由于
地表水短缺,地下水长期超采,导致地下水漏斗区面积不断扩大,并在沿海地区引发
海水入侵。以山东省为例,全省地下水漏斗区从1980年的 3 000多平方公里迅速扩大到 1989年的 16 868平方公里。今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缺水将更加严重。据预测,到2000年
京津唐地区平水年缺水19亿立方米,枯水年缺水达38亿立方米;
胶东半岛平水年和枯水年分别缺水36亿立方米和40亿立方米。由此可见,水资源紧缺将成为黄淮海地区实施跨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解决黄淮海地区严重缺水的途径,一方面要依靠长距离
跨流域调水积极“开源”,争取在下世纪初建成“
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同时要继续建设“南水北调”东线至山东工程。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大力“节流”,将发展节水产业、推广节水技术和建立节水型经济
社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
战略措施来抓。
为此,一是要稳定农业种植结构,不宜再扩大水稻
种植面积,并大力推广
节水农业。二是继续抓好重工业和城市节水,提高
工业用水的
重复利用率,逐步实行工业与城市生活用水分质供应。三是努力兴修中小型水利工程,拦蓄地表水,如丘陵山区的塘、坝、小水库,平原地区的
平原水库等。四是扩大
海水资源的利用,将大量耗用
冷却水的电力、冶金、石油化工等企业尽可能建到海边,利用海水代替淡水。如日本大型火电厂的冷却水几乎全部利用海水,钢铁和
化工行业用水量中海水所占比重超过1/3。
五、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近10多年来,黄淮海地区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由于
工业化和城市化引起的环境污染,以及自然灾害的双重影响,致使生态环境日渐恶化,主要表现于以下几方面:
(1)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黄淮海地区随着钢铁、火电、石油化工与海洋化工、建材、造纸等大污染产业及
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
环境负荷逐渐加重,环境污染日趋严重,1995年区内平均
废气排放密度为 552.63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其中
SO2排放密度为 8.89吨/ 平方公里,废水排水密度为11 334.9吨/平方公里。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密度为289.20吨/平方公里,分别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2倍、3.56倍、1.92倍和3.3倍。其中以大气和
水环境污染影响最大。北京、天津、
唐山、石家庄、
邯郸、济南、青岛、
潍坊、徐州、
焦作等已成为重污染和中污染城市。地表水由于污染物长期积累的结果,除少数水库外,几乎所有河流及湖泊等
水体污染物均严重超标,分属于地表水Ⅳ类(中度污染)和V类(较重污染),其中一部分河水黑臭,已完全丧失功能。当前区内环境污染较严重的有
三类地区:一是产业和人口过于集中的超大和
特大城市地区,如北京、天津、济南、石家庄、郑州等;二是
污染性企业较集中而扩散
自净能力较弱的地区,如唐山、
淄博、徐州、邯郸、
焦作等;三是乡镇企业较发达而分布又甚分散的地区,如
山东半岛、
京津唐地区、冀南及
豫北地区等。由于今后10~20年,本区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资源
消耗量大、“
三废”污染较严重的
基础工业仍将会有较大发展,因此将继续面临环境污染的严重威胁。
(2)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本区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基础脆弱。如旱涝灾害,沿海地区的
风暴潮,平原地区的盐碱、风沙和采煤
塌陷地,山区丘陵区的水土流失,以及滨海地区由于地下水长期超采而引起的
海水入侵等。以山东省为例,全省水土流失面积6.48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1.3%。
黄泛平原风沙面积46.9万公顷,
盐碱地面积65.8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9.8%),海水和
咸水入侵面积593.7平方公里,采煤塌陷地累计537平方公里。
(3)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黄淮海平原濒临的黄渤海海域,由于受到沿岸地区的工业、城镇、农业和旅游业的污染,特别是大量未经处理的
工业废水和
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入海,致使沿岸地区海水污染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并引起
渔业资源大幅度减少。据统计,渤海沿岸地区每年向渤海排放的工业和
城市污水达29.9亿吨,占全国排放入海水量的34%,其中主要
有毒物质69.9万吨,占全国的47.7%;经河流排放入海约21.5亿吨,占整个
污水排放量的72%。由于沿海
水域污染使海水呈
富营养化,进而诱发
赤潮发生。80年代中期以来,黄渤海近海多次出现赤潮,有时面积达30~40平方公里。赤潮不仅对
海洋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而且给
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旅游业造成巨大损失。
2.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对策
对于黄淮海地区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而引起的各种
生态环境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整治与保护相结合的对策。
(1)较大幅度地增加
环保投入,加大治理力度。
环保投资是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改善
生态环境质量的物质保证。本区环保投资仅占
GDP的0.5%~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2%),为了缓解本区日渐加重的
环境负荷,政府和企业应通过建立环保基金等方式,投入较多的资金,用于治理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根据本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要求并结合
经济发展水平,2000年环保投资应占GDP的0.8%,2010年提高到1.2%,2020年达1.5%。
(2)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的
总量控制。要根据本区的
环境容量,分别制定不同行业、
沿海城市与内陆地区污染物排放的限定标准,并落实到各排污单位,实行排污申报和总量控制。为促进
企业治理污染达到国家和地方的规定要求,应逐步提高
排污收费标准。同时,要区别对待具有不同功能、不同环境容量和
自净能力的地区,在全省和全国通用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例如,北京、天津、青岛、烟台和威海等著名的国际城市和
旅游城市,对其
环境质量应有更高的要求,并相应制定更为严格的
排放标准。
(3)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由于以能源
原材料工业为主的
重化工是本区“
三废”
排放量最大、对环境污染最重的产业,因此,今后一方面要协调好轻重工业的结构,特别是控制重化工的
过度膨胀趋势;另一方面,配合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升级,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而污染较轻的汽车、机械、电子、服装方面。在
工业布局上,一是严禁在城市
上风向及
水源地附近新建“三废”排放量较大的工业企业。二是应有计划地将现有的重
污染企业逐步向周围郊县迁移。对某些重污染的行业如造纸行业,可实行集中制浆、分散造纸,便于集中处理污染严重的
黑液。三是对广大乡镇企业,根据市场竞争和加快规模化、集团化的需要,在布局上应适当集中,便于提高对“
三废”集中处理水平。四是要严格控制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小化肥、小电镀、小水泥、小皮革厂及沿海拆船厂的发展,逐步实行关、停、并、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