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动物园(Shanghai Zoo),位于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路2381号,紧邻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始建于1954年,前身为西郊公园。上海动物园占地面积743000平方米,饲养展出动物的馆舍面积有47237平方米。自建园以来,已累计接待近1亿6000万游客,是集娱乐休闲、动物知识普及、科学技术研究及野生动物保护的四大职能兼具的综合性公园。
历史沿革
早期渊源
1954年建园的“上海动物园”并非上海市创立的第一座动物园。上海市第一座市立动物园是位于上海市文庙路的“上海动物园”,该园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10月筹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8月对外开放。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由于沪淞战事的破坏,最终毁于战火。现“上海动物园”的前身是1953年建园的上海市文化公园。1953年5月,为庆祝上海市解放五周年,文化公园定名为“西郊公园”作为文化休闲公园开放。
西郊公园时期
1954年6月,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献给毛主席的一头大象交给上海市饲养展出,同年8月,上海市政府决定将西郊公园改扩建为动物园。
1955年5月,象宫等一批最早的动物笼舍建成,面积为1857平方米。同年7月9日,动物展区正式对外开放。展出大象、虎、熊、猴、鹿等动物31种46只,展出面积4公顷。公园总面积为43公顷(645亩),门票5分/人。
1956年—1958年,简易笼舍被拆除。新建了狮虎房、犬科笼、熊山、猴山、鸣禽和猛禽笼等,动物展区扩展到全园。
1959年,为庆祝建国10周年、建园5周年,开挖了天鹅湖、建成了狮虎山、熊猫岭、鹿苑和百花厅。公园面积扩大到70公顷(1055亩),初步形成了大型综合动物园的面貌。
1964年5月,上海市将复兴公园、中山公园的附属动物园并入西郊公园动物园,并正式成立动物医院。
1972—1976年,西郊公园大门完成改建,新建长颈鹿馆、斑马房、袋鼠房、鸣禽馆和猩猩馆,并建设了独立的动物繁殖场。
上海动物园时期
1980年1月1日,上海西郊公园正式改名为上海动物园,展出动物308种(含亚种),4005头(只)。
1989年11月,上海动物园动物档案电脑信息化。
1990年4月,上海市政府、市建委和局领导来园研究“上海动物园三年发展规划”。
1991年9月,上海动物园通过“改建计划任务书”。
1992年4月,上海动物园新建海兽馆。同年6月,灵长动物二馆竣工开放。
1994年3月,总经费3000万元的“上海动物园改建计划”基本完成,灵长馆、大猩猩馆、两栖爬行馆、科教馆等对外开放。同年5月25日,上海动物园举办建园40周年庆典大会。
1995年9月22日,原上海市市长徐匡迪为上海动物园题写园名。
1997年4月1日,上海动物园“吉象迎宾”新大门建成。
1999年4月,上海动物园蝴蝶园建成,开始正式饲养展出活体昆虫。
2001年4月,上海动物园自然生态园、动物视线无障碍展示的改建计划全面启动。
2002年10月,上海动物园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
2004年10月,上海动物园举行庆祝建园50周年系列活动。展示动物达620种7000余只。
2014年1月,上海动物园启用新园标。
2019年3月,上海动物园成立“上海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
2020年10月,上海动物园长臂猿新馆开放。
2024年6月,上海动物园的摩天轮因设备年限到期,将开始拆除,目前暂无重建计划。
2024年11月26日起,上海动物园正式开始摩天轮箱体部分的结构拆除工作,预计20天左右完成,摩天轮拆除后,暂无重建计划。
园区布局
上海动物园现设五大区域(鸟类、灵长类、食肉类、食草类、两栖爬行类)。分布着节尾狐猴园、猛兽生态园、松鼠猴生态园、两栖爬行动物馆、黑猩猩生态展区、亚洲象展区、长颈鹿馆、热带食草动物生态园、食草动物区、狮虎山、熊猫岭、巴西狼生态展区、涉禽生态园、天鹅湖、鹦鹉展区、火烈鸟展区、进入式鸟园、企鹅池、孔雀苑、鸸鹋展区、金鱼廊、蝴蝶馆22个动物展区。
生物资源
动物资源
上海动物园内饲养展出各类稀有珍贵野生动物470余种5000多只(头),包括
大熊猫、
金丝猴、华南虎、黑猩猩、长颈鹿、袋鼠等世界各地的珍稀动物。
植物资源
树木资源
上海动物园园内种植树木400余种、10万余株,分布着银杏、梧桐、
马褂木、
枫香、
无患子、
池杉、
榉树、北美红枫等树种。
花卉资源
上海动物园内花卉品类繁多,分布着三角梅、
龙船花、
八宝景天、
香彩雀、
繁星花、
马利筋、
鼠尾草、蝴蝶兰、
醉蝶花、
鸡蛋花、天堂鸟、金铃花、各类竹芋等,还有由上海辰山植物园赠送的
含羞树、
五色梅、
扶桑、鹿角蕨、空气凤梨等植物。
主要馆舍
节尾狐猴园
节尾狐猴园(狐猴岛),位于猴山北面,通过仿真塑山与猴山相连。园内种植草皮和各种灌木,供
节尾狐猴嬉戏。游客既可以站在节尾狐猴园一条空中廊道上俯视观赏动物打闹,也可在动物园主干道边通过约一米高的钢化玻璃无障碍地平视参观狐猴的活动。
猛兽生态园
猛兽生态园是2001年元旦前建成开放的无视线障碍的狮虎豹生态展区。猛兽生态园面积700平方米,由拆除部分旧豹舍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条件,从人、动物、自然的生态关系出发,依据展出动物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将整个园子依次分隔成三个不同的小生态园,分别饲养展出
孟加拉虎、
美洲虎和
豹。
设计者在生态园内堆土造地形,选择一些胸径0.4—0.5米的香樟、悬铃木等大树支托环境。针对不同动物的习性,配置小乔木和花灌木,并自然组群种植,在草地上布置枯树段,以满足猛兽的捕食、磨爪的要求,也可避免猛兽对大树的损坏。另外还大量运用藤本植物如爬山虎、
西番莲、
南蛇藤、
鸡血藤、
紫藤等绿化。生态园外围的参观面安装了大面积的钢化玻璃,游客参观时基本没有视觉障碍。
狮虎山
狮虎山分为东山、中山和西山三个各自独立的部分,展出
东北虎、
非洲狮和
华南虎。
狮虎山的室外活动场是敞顶的,每座面积300平方米左右,与游人用水沟隔离。游人通过垂直的混凝土墙从远处观察动物。其中一处用瓷砖烧制壁画做背景,壁画长达60米,高约6米,上绘草原、疏林、流水、野生动物等,使游客仿佛置身于原野之中。游客可在狮虎山欣赏猛虎矫健的身影,聆听虎啸之声。
松鼠猴生态园
松鼠猴生态园是一座观赏视觉无障碍的生态化展区,于2000年国庆节落成。该园总面积1000平方米,其中室外活动场700平方米。园内用落叶乔木合欢为骨架树种,符合
松鼠猴生活在热带原始森林的习性。在背景树种上选择了珊瑚和女贞这两种常绿树种,以及
刺梨、
火棘等植物为松鼠猴提供可食用的果实。在整个松鼠猴生态园的设计中,始终遵循“生态”二字,把人、动物、自然三者有机地结合,创造一种人和动物在自然中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两栖动物生态园
两栖动物生态园室内面积3180平方米,部分为二层建筑,室外面积200平方米,于1994年建成开放。本馆主要由序言厅、水族厅、两栖动物厅、
蜥蜴厅、
无毒蛇厅、毒蛇厅和生态厅七部分组成。水族厅展出海洋珊瑚
鱼类、热带
观赏鱼类和淡水
经济鱼类,包括中国特产的保护鱼类
中华鲟、
胭脂鱼,以及
蠵龟、
玳瑁、
海龟等大型海产爬行动物。
两栖厅有中国特产的
大鲵(娃娃鱼)、
树蛙,以及滑爪蟾等。蜥蜴厅内的6米
巨蟒、
巨蜥、
陆龟等
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蛇类厅也有
网纹蟒、各种有毒和无毒蛇。
生态厅模拟亚热带动物生态环境,种植了几十种
热带植物。游客可以俯视饲养在其中的中国特产
扬子鳄、长3米多的
湾鳄、超过10公斤的
马来西亚巨龟和中国最大的、体重达140公斤的鼋。
黑猩猩生态园
黑猩猩生态园建于1977年,总建筑面积850平方米,共有6个室内展厅组合成二幢相连的建筑,主要饲养猩猩,黑猩猩,
长臂猿等
类人猿。
类人猿展览厅宽敞,每个室内展厅有43平方米,南向与东向都有长窗采光,通风良好,室内展厅局部为三层。室内展厅有4间,合用二个敞开式室外活动场。室外活动场成园形半岛式,三面环水,游人在抬高后地坪上观察动物的日常活动。每到天气晴朗的时候,黑猩猩便跑到室外活动场戏耍、打闹。黑猩猩是地球上除人类外智慧最高的动物,动物园为黑猩猩提供了一些玩具,在丰富它们的日常活动之余,也增添了游客的乐趣。1991年又建筑了大猩猩馆,建筑面积共515平方米,有二间室内展厅和2个室外活动场。
亚洲象生态园
上海动物园饲养有国内动物园少有的三代同堂的亚洲象家族。象展区包括象宫和象室外活动场两部分。象宫建成于1955年,是上海动物园第一幢永久性的动物馆舍,总建筑面积1550平方米,主要包括500平方米室内活动场、620平方米参观厅和100余平方米的4个门厅。室内活动场的东、西、南三面都是宽9米的参观厅,参观厅进出口的门厅东、西各有一个,南面分左右二个,南面二门厅间外有紫藤棚架相连。整个建筑的门窗都用
杉木拼雕成具有民族风格的图形装饰。
象室外活动场设在象房建筑的东北面,占地4000平方米,内设240平方米的浴池和大遮阴棚架,四周用干沟与游人隔离。活动场地坪主要为略有起伏的泥地,并栽有树木,更适宜象泥浴、运动等活动。上海动物园的
亚洲象一直是小朋友们的最喜爱的动物之一。
长颈鹿馆
上海动物园长颈鹿馆始建于1965年,总建筑面积712平方米,分为东西两个独立的笼舍。每个笼舍都有单独的小间,以备有小崽出生时用。由于长颈鹿身高腿长,为了满足它们基本活动的需要,室外活动场面积达2180平方米,场内种植草地和大树。由于围栏网高度1.20米,游人参观时视线不受阻挡,可直接观察
长颈鹿的一举一动。
食草动物生态园
上海动物园食草动物生态园又称生态羊苑,位于上海动物园长颈鹿馆的东面,占地6000多平方米,于2003年3月建成。该生态园模拟热带食草动物原生环境,以视觉无障碍的方式展示动物。游客在参观完高大硕壮的长颈鹿后,沿蜿蜒的仿石小道信步而上架空的木栈道。凭栏眺望,羚羊在起伏的草地上欢奔,
驼羊(羊驼)在枯池边散步,斑马掩映在灌木丛中。游客仿佛置身于
非洲动物世界中,与动物亲密接触。
食草动物区
上海动物园食草动物区建成于1959年,在海兽池前主干道两侧,其中主干道西侧的鹿苑于1993年改扩建为
鹿科展区和牛科展区。
鹿科展区又分大鹿科和小鹿科两个小区。大鹿科区笼舍采用前台结合后台形式,前台展出区分7个展区,每一展区面积400—700平方米,区内布置树木、山石、流水、遮阴棚、食槽,两展区间有300—500平方米的绿化隔离带,每一展区后有两间兽舍作为后院。前台控制展出头数和种数,多数饲养于后院,轮流在前台展出,避免因展出头数太多而破坏环境。展区与游人用干沟和矮墙隔离。小鹿科区4间笼舍有保温设施,饲养南方的种类。牛科展区有7间笼舍室内,每处室外活动场有700平方米左右,内植树木、草地,也用矮墙、干沟与游人隔离,没有过多栅栏对观赏效果的影响。在食草动物区有二座用真石叠起、高2—5米的假山,适合栖息于石山环境的羚牛。
熊猫岭
上海动物园熊猫岭展出大熊猫和
小熊猫两种可爱动物,两种动物的展区中间由木香花架相连,北毛竹园,水杉林,东南西三面有
慈孝竹丛点缀,使熊猫岭掩映在翠竹树丛间,既反映出熊猫岭栖息地的生景,又提高了展出环境。
大熊猫馆为一扇形建筑,即参观廓,中间为室内展厅,南面为室外活动场。参观廓宽4米,室内展厅面积120平方米,用玻璃分隔两部分。室内活动场采用仿木框架与双层防弹玻璃相接,玻璃上部外倾5°,减少了反光,拉近了人与动物间距离。游客可以透过玻璃细心观察大熊猫的一举一动。大熊猫半圆形的室外活动场面积600平方米,用围墙隔离,场内有树木、草地、山石、水池,游人可侧坐围墙顶端观看熊猫活动。大熊猫户外运动场做了栖架,满足了大熊猫爬树的爱好。小熊猫展区也包括内外两个部分。小熊猫馆为园形建筑总面积82平方米,其中参观厅50平方米,室内展厅82平方米,内设卧床,便于小熊猫进行“隐秘”活动。南面室外活动场为270平方米,内种植树木、草地,小熊猫可终日呆在几棵高树上晒太阳或休息,或者笑迎远道而来的游客。
巴西狼生态园
上海动物园巴西狼展区是一座模拟自然生态配置的动物展示场。整个笼舍占地3150平方米,建筑面积95平方米。游人可站在一米多高的仿造大石块护栏前,俯瞰动物在地势起伏、长满灌木草丛的室外运动场中活动。在室内展示厅,巴西狼的行为通过大玻璃窗可以观看。
涉禽生态园
上海动物园涉禽生态展示区毗邻天鹅湖,2000年春节开放。占地3400平方米,打破了鸟类一贯笼养的格局,全部敞开式,以微缩景观的方式体现动物的生态环境,环境配置反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追求动物与环境的和谐,人、动物与自然的和谐。
涉禽生态园主要展出
黑鹳、
戴冕鹤、
丹顶鹤、
夜鹭、
小白鹭。此外还常有
喜鹊、
灰喜鹊等野生鸟类驻足。涉禽生态园外围有一个宽约3米,水深近1米,内低外高的自然隔离带;人工堆砌成高差4米的山坡,沿坡建成了一条长20多米、使用循环水的溪流。通过各种植物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搭配,使整个展区与周围环境有机的融为一体,呈现湖岸沼泽的景观效果。
天鹅湖
上海动物园
天鹅湖建于1954年,面积近3.3公顷(近50亩),是由几个天然水塘开挖连成的,因首先饲养天鹅而得名,一座三孔桥南北横跨。湖东一座琉璃绿瓦的四角亭,与西面鸳鸯榭遥遥相对,临水倚栏,观赏水禽、飞鸟及
鹈鹕在上空盘旋。
湖中五个小岛均栽植
黑松、
柳树、
桑树、
水杉、
池杉等供游禽栖息、产卵,湖的四周密布荻草、花芦、
倭竹、
紫穗槐、
麻叶绣球、紫微等植物繁密昌盛。天鹅湖开阔、水清、千鸟栖息。如作为迁徙鸟类的夜鹭在经过上海动物园天鹅湖时,感觉这里环境适合就决定留下来,如今已在此定居多年并繁殖后代。天鹅湖东南面为一鸳鸯生态展区,数十对鸳鸯在此栖息。
鹦鹉展区
上海动物园鹦鹉展区于2000年建成,位于大转盘下,是用木制的围栏圈起来,面积大约有100平方米。设计建造时,利用了周围的自然环境,特别是高大、挺拔的大树,可以为鸟类遮荫,充分体现了人、动物、自然三者的有机结合。由于坐落在主干道旁,游客从旁边经过时,就会被这些鸟类吸引过来。整个鹦鹉展区展区置于自然环境之中,配以南美特色的遮荫架和树枝搭建的栖架,各种颜色各异的
鹦鹉伫立树枝上,如
绯胸鹦鹉、
凤头鹦鹉、
红绿金刚鹦鹉等。通过低矮的木栏杆将展区内外象征性地分隔,形成人、动物、自然和谐的微缩景观。
火烈鸟生态园
上海动物园
火烈鸟生态园于2002年建成的,坐落于天鹅湖的东边,面积有200多平方米。这个展区完全采用了流行的视觉无障碍设计理念,游客可以近距离地参观火烈鸟。
火烈鸟生态展区内种植了高大树木和草本植被,茂密的枝叶为它们遮挡夏日酷热的阳光。展区中有一大水池,平如镜面的水面倒映着火烈鸟身影。火烈鸟可在其间觅食、漫步。
进入式鸟园
上海动物园进入式鸟园建成于1998年,位于企鹅池的北面,总建筑面积有500平方米。整个展区分为东西两个独立的部分,分别饲养不同类别鸟类。展区的设计完全采用生态化方法和理念,体现了动物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氛围。
在进入式鸟园高达10米的网笼中,数十种鸟类自由生活在其中,如各种
噪鹛、
八哥、
灰椋鸟等鸣鸟,以及
白鹭、
牛背鹭、
美洲红鹮、原鸡等。鸟园种植丰富的植物,造就移步换景的景观。
企鹅池
上海动物园企鹅池建于1996年6月。以通过玻璃与游客隔离的室外活动场为主,展面长12米,宽7米,总面积180平方米;16平方米的室内展览场地用于抵御恶劣天气对适应地温的企鹅的不利影响。模仿企鹅自然生态环境,室外活动场由水池、活动地坪、岩山组成。水面高处参观地坪1米,展面为玻璃,游人能观察到企鹅水下活动时英姿。企鹅池展出的是小型斑嘴环企鹅。
孔雀苑
上海动物园孔雀苑建成于2001年,位于天鹅湖的东侧,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展区。面积有900平方米,苑内种植了高大的树木,并且铺上了草坪,为整个环境创造出了和谐、自然的生态氛围。
在具有亚热带风光、完全开放式的孔雀苑内,
蓝孔雀和
白孔雀每天早晨步出小木屋,沐浴在阳光下,漫步于竹林中。游客可以进入其内近距离观赏鸟类,也可亲手饲喂这些鸟类。
鸸鹋展区
上海动物园
鸸鹋展区2002年建成,位于爱心亭的对面,面积大约400平方米。
整个展区采用视觉无障碍设计的新理念和技术,为完全开放式动物生态展区,没有冰冷的铁栏杆,代之以绿篱分隔。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的欣赏
鸸鹋的活动,而且可进入鸸鹋活动区,拉近了人与动物的距离。游客还可以亲手饲喂鸸鹋,陪同鸸鹋在面积达10万平方米草坪上自由地散步。
金鱼廊
上海动物园金鱼廊始建于1972年,前半部为回形廊,廊东面紧靠水池并接一水榭,中间天井有一大型水石盆景,西面是弧形廊,向北凸出有三个展馆,馆间有假山、修竹,山石瀑布相隔。弧形廊的南面为一喷水池,末端接一园形廊,廊中间为一园形展箱。
蝴蝶馆
上海动物园蝴蝶馆1999年4月建成,为大陆动物园中首座开放式活体蝴蝶馆。总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以通道与两栖爬行动物馆生态厅连接。本馆包括放飞厅和饲养室,其中放飞厅近300平方米,屋面与南北墙上半部采用真空玻璃结构,厅内为立体绿化,种植热带植物,并与假山、瀑布、溪流、小桥巧妙组合,地面主要种植
蜜源植物,满足放飞蝴蝶的取食需要。除了放飞蝴蝶,该馆还展出智利毒蛛、巨型蟑螂、
竹节虫、巨型锹甲等活体昆虫。
文化活动
科普活动
1987年6月4日,上海动物园25种动物去中国福利会,为
残疾儿童科普展出。
2002年5月,上海动物园举办“2002年上海科普教育大联展”
2012年5月,上海动物园举办蝙蝠年主题科普活动。
2014年3月,上海动物园举办“爱鸟周”科普教育活动。
2015年2月,上海动物园举办藏羚羊保护教育讲座。同年5月,上海动物园举办鸟类丰容自然课堂。
2017年3月,上海动物园举办《可爱的大脚丫》科普讲座。同年4月,上海动物园举办《上海地区常见鸟类介绍》科普园艺大讲堂、《野趣100讲——鸟类迁徙的奥秘》公益科普讲座。
2018年4月,上海动物园举办2018年生物多样性科普活动、“世界地球日”科普活动。
2019年3月,上海动物园举办“薮猫一家子”科普园艺大讲堂。同年7月,上海动物园举办猿猴的防暑降温秘籍科普大讲坛。同年10月,上海动物园举办“企鹅的疾病防治”科普讲坛。
2020年11月,上海动物园举办《蛋的奥秘》科普园讲堂成功举办。
重要事记
物种引进
1954年12月,上海动物园7名科技饲养人员去云南西双版纳考察,并于1955年6月将大象“南娇”运回上海。
1966—1970年,上海动物园组织科技、饲养人员去云南、四川等地进行野外考察和种类收集。
1971年10月,上海动物园从
云南省西双版纳收获一头幼年野生母象“版纳”(时年7岁)。
1982年1月和11月,上海动物园两批饲养技术人员赴
西藏进行野外考察。收集到
羚牛、
红斑羚、
红腹角雉等动物。
2011年6月,上海动物园首次引进白虎。同年12月,上海动物园首次引进并展出鼠狐猴。
2012年11月,上海动物园引进黄金蟒。
2019年12月,秘鲁夜猴首次入驻上海动物园。
保育繁殖
1964年,上海动物园
华南虎、
金丝猴、
黑叶猴繁殖成功。
1977年,上海动物园
云豹、加洲
海狮、
白唇鹿等动物繁殖成功。
1982年8月23日,上海动物园大熊猫“白梅”产仔1只。大熊猫首次繁殖成功。
1984年5月,上海动物园
东方白鹳在国际上首次人工繁殖成功。
1985年,上海动物园
南美貘、红斑羚、
白鹮在国内首次繁殖成功。
1988年10月,上海动物园南美野牛首次繁殖成功。
1996年5月6日,上海动物园小象“洱纳”产下一头仔母象,是中国动物园里第一只仔二代的亚洲象。同年12月,上海动物园一周内11只老虎发病。诊断为
犬瘟热(属国内首次),经各方努力抢救,两周后病虎痊愈。
1997年6月,上海动物园
斑嘴环企鹅首次繁殖成功。
2000年5月,上海动物园
美洲豹首次繁殖成功(一胎三仔)。
2008年2月17日,上海动物园大猩猩“丹丹”(大名“海贝”)出生。
2012年5月17日凌晨,上海动物园大猩猩“阿斯特拉”二度产仔。
2016年11月,上海动物园首次繁殖猩猩(红毛猩猩)成功。
2019年7月,上海动物园2只小狗獾出生,系狗獾在上海动物园圈养环境首次繁殖。
2020年8月,上海动物园首次成功繁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缘闭壳龟。
2021年5月,上海动物园首次成功自然繁殖珍稀鸟类美洲红鹮。
2023年7月,上海动物园成功构建“鸟类人工繁育关键技术体系”。
对外交流
1974年7—8月,上海动物园与日本横滨动物园互赠动物(
灰鹤、
藏酋猴各1对交换
日本花鹿、企鹅各1对)。这是上海动物园首次进行的国际间动物交换活动。
1986年,英国皇家鹿苑赠送上海动物园两只
麋鹿(四不像)。
1994年4月12日,
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乔治·勃普赛特先生赠上海动物园1000种
蝴蝶标本。
1995年2月28日,上海和
重庆动物园合作繁殖大熊猫所产的第一头属于上海的幼仔抵达上海。
1993年12月,荷兰
鹿特丹动物园赠送的
大猩猩在沪展出。
1995年10月,上海动物园一对金丝猴去日本横滨动物园进行为期十年的借展和合作研究。
1998年4—6月,日本
横滨市金沢动物园的
树袋熊(考拉)首次在沪展出。
1999年10月,巴西CBMM公司送给徐匡迪市长的一对巴西狼在上海动物园落户。这是中国首次饲养展出巴西狼。
2000年11月,动物学家珍·古德(Dr.Jane Goodall)来园访问。
2001年3月,日本三和化学研究所赠送上海动物园的20只黑猩猩抵园。
2003年4月7日,大熊猫“
乐乐”(雄)和
北京动物园的“丫丫”(雌)赴美国
孟菲斯动物园进行为期十年的合作研究。
2009年11月2日,“塞舌尔政府向
上海世博会捐赠
亚达伯拉象龟仪式”在上海动物园两栖爬行馆举行。
2010年1月8日,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10只大熊猫抵达上海动物园展开为期6个月(2010年1月至6月)的借养展出。
2016年8月,荷兰凡德瓦克鸟类公园园长来上海动物园访问,对促进动物交换,增强动物异地保护能力,提高动物福利展开合作交流。
2019年8月,上海动物园与大阪市天王寺动物园开展动物交换、技术交流活动。同年9月,上海动物园与上海野生动物园将开展为期1年的非洲狮合作繁殖工作。同年10月,上海动物园科研中心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开展繁育技术交流会。同年11月,上海动物园红毛猩猩“律律”,再次送达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开展合作繁殖。
其他事记
1960—1963年,中国遭受三年困难时期,物质极端匮乏。上海动物园全园职工为了保证动物饲料的供应,积极贯彻“穷、勤、巧”的三字方针,利用社会和园内一切可利用资源,保证193种1807头(只)动物正常生长。
1984年5月24日,上海动物园举办大型座谈会、园史展览,纪念建园三十周年。
1992年7月,上海动物园社会认养野生动物活动首发式,并开始了“动物园之友”系列活动。
1993年4月25日,首次“动物园之友”联谊会召开,40多家媒体及有关单位参加。同年9月30日至10月2日,举办“首届保护野生动物联谊会暨虎啸中秋、国庆之夜游园会”。
1994年4月18日,为庆祝上海—大坂缔结友好城市20周年的纪念钟在上海动物园落成,上海原市长黄菊和大坂市长西尾正也为钟塔揭幕。
1997年5月,上海动物园首届动物艺术节开幕。
1999年6月,上海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雨,上海动物园95%的面积被水淹,闭园三天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上海动物园全园职工防汛排涝抢救动物,未造成大的损失。
2000年10月,上海动物园改建园内雨污水的“3100”万元工程启动。
2001年4月,上海动物园自然生态园、动物视线无障碍展示的改建计划全面启动。同年12月,上海动物园档案管理工作通过国家二级验收。
2003年4—6月,中国遭遇“
非典”,上海动物园游客量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上海动物园上下积极开展
动物防疫和经济调整工作。2003年7—12月,上海动物园实施“管养分开”和转制改革。
2004年2月,中国多处爆发“
禽流感”,上海动物园认真应对,确保
鸟类安全。
2019年7月,上海动物园“青少年生物多样性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项目开学典礼”在上海动物园科教馆举办。
2020年12月,上海动物园与上海小荧星开展战略合作。
2022年11月,上海动物园科研中心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收容中心一期工程竣工验收。同年12月,上海动物园乡土区动物笼舍门状态监测设备集成项目建设完成。
2023年11月13日,上海动物园中猛区污水改造项目完工。
所获荣誉
1982年7月15日,上海野生动物园《扬子鳄繁殖研究》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6年,上海野生动物园“珍稀野生动物寄生虫的调查和防治研究”获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年,上海动物园获得“全国十佳动物园”荣誉、饲养科荣获上海市劳模集体称号。同年获准加入“欧洲濒危物种保护计划”(EEP)成员。
1999年12月,上海动物园被国家科学教育委员会批准命名为“全国科学教育普及基地”,为国内第一座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的动物园。
2000年,上海动物园动物医院被评为上海市模范集体。
2001年12月,上海动物园档案管理工作通过国家二级验收。
2002年10月,上海动物园创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1年6月,上海动物园荣获第十五届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
2017年4月,上海动物园被授予第四批全国林业科普基地称号。
2022年3月,上海动物园被认定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23年7月,上海动物园承担的“珍稀鸟类人工繁育关键技术体系及应用”项目荣获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24年1月,入选2023年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名录。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上海动物园位于上海市
长宁区虹桥路2381号,虹桥路北侧。上海动物园位距离上海虹桥机场3千米,距离上海人民广场约13千米,距离上海火车站15千米。上海动物园正大门与出口门相邻,均位于虹桥路上,介于虹井路路口与哈密路路口之间。
开放时间
3月—10月:8:00—17:00
11月—2月:8:00—16:30
门票价格
交通路线
公交线路
火车出行
搭乘高铁到上海虹桥站换乘
上海地铁10号线轻松前往。
自驾车出行
通过外环线(S20)、延安路高架、虹桥路到达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