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烟smoking tobacco,将烟叶切成不同粗细的烟丝、颗粒或碎片的烟制品。用于烟斗、烟袋或手工自卷燃吸。国际上分斗烟丝及自卷烟丝,中国分旱烟丝、水烟丝(习惯称水烟)、斗烟丝和莫合烟。
主要分类
旱烟丝
在烟草传入中国以后就有制作。据
方以智(1611~1671)的《
物理小识》记载:“万历末有携至漳泉者,马氏造之曰淡
肉果,渐传至九边,皆衔长管火点而吞吐之。以
火酒炒之曰
金丝烟。”按秦武域的《闻见瓣香录》(
成书约在1775~1795年)记载,有建烟、衡烟、蒲烟、兰花烟、油丝烟、青烟。吸烟用烟具称
烟筒,又名烟袋。
装烟用物称合包。书中对当时
旱烟种类、社会风尚、吸烟用具都记载得很清楚。 旱烟丝制作是以晒烟叶为原料,先按颜色选分,去梗后的叶片加水和
植物油拌匀,
烟梗碾成
细粉同时拌入,用夹板及麻绳压捆
成墩,用木
刨子推刨成极细的烟丝。加水及油时,另加红土拌入叶片者其色红;拌入姜黄粉者其色黄;拌入榆叶粉者其色青。选叶金黄而刨
丝极细者称
皮丝烟。现制旱烟多用
切丝机直接切丝。手工
制丝需经木榨压成烟块,再切成条饼刨丝。旱烟有生切、熟切之分。上述制作为熟切;生切是在烟叶采收时经堆黄后切丝,然后晒干。
水烟
按黄宰钧《
金壶七墨》(1873)所载:“乾隆中兰州别产烟种,范铜为管,贮水而吸之,谓之水烟。”水烟原料为
黄花烟。因烟叶采收调制不同分为
绿烟和
黄烟两种,因之制品有青烟丝和黄烟丝之分。青烟丝配方中绿烟叶79%,
胡麻油5.5%,绿石末子15.5%(内含有
槐米、紫花、冰碱、
白矾);黄烟丝配方中黄烟叶60%,胡麻油15.5%,白盐20%,
姜黄3%,还有1.5%的当归、石红、冰碱、
香药等。制作时先将烟叶去梗,再加配料,进行打捆、刨丝,然后压成块形,风干装箱。水烟每块重50g,规格为78×70×9mm,以两块为一包,衬以
蜡纸。绿烟丝分甲、乙、丙三个等级;黄烟丝分甲、乙两个等级。生产水烟主要有
甘肃省兰州及
榆中两个水烟厂。1989年甘肃
兰州水烟产量为750吨。
由于水烟袋能起过滤烟气作用,出现后在中国广为流行。
斗烟丝
用烤烟及晾、晒烟为原料配制。叶片中加入很多香料(其香味浓淡随各厂牌号而不同),然后切成较宽而松散的烟丝;或切成丝但连成片状,不松散,用时再以手指搓开;或压紧烟叶,纵横切成粒状。干燥后,分50g、100g及250g用袋或盒包装。
细切自卷烟 其宽度为0.3~0.5mm,国际上又称自卷烟丝,供消费者自己
手卷,也可在烟斗内燃吸。中国
手卷烟多为旱烟,卷成
喇叭形。
杂拌烟是烟叶的小碎片经过干燥再加香料,袋装出售,又称香杂拌。板烟是用去梗后叶片经加料加香,压紧成大块,再切成适当大小的饼块,然后包装出售,由消费者自己用小刀切成任意小块,揉散
后放进烟斗中燃吸。
莫合烟
以黄花烟烟秸(株茎)为主要原料。制作时将烟秸压碎,去皮去髓,然后切成小粒片,经筛选成均匀粒片,将其炒至微黄色。分浓味和淡味两种,浓味的掺入25%左右的烟叶细片,淡味的只掺10%。炒后粒片拌入煮好的甘草姜黄液体,贮存1小时后即可包装。用纸卷或烟斗燃吸。
莫合烟的产区和
消费市场主要是
新疆。新疆
年产量约2000t,以
霍城和
吉木萨尔制造厂最大。
制作工艺
制作条丝烟的工场,古时(当地称过去为“古时”)叫“烟棚”也叫烟厂。烟棚有两种:一种是大型烟棚,专人专职收购晒烟,请众多师傅制作名牌烟,销往国内外,在大江南北重要市镇还设专销商号;一种是小型烟棚,由
小业主操办,全家都参与制作,既办烟厂也种烟,有时还收购部分晒烟,请一些师傅帮忙制烟。业主是老板同时又是技术水平相当高的技师,制作的烟包主要出售给大型烟棚,部分供应本地所需。也有些小烟棚赚了钱扩大经营,收购的晒烟多,请烟师傅制作出来的烟包亲自装笼押运到国内各大城镇去销售。
选烟叶
由有丰富经验的长者,把烟叶按上、中、下三等分开。一般是
中腹烟(包括二代烟中腹烟叶)、顶叶为上等;下中腹烟叶、二代烟及次品顶叶为中等;脚叶、二代烟顶叶、三代烟叶为下等。烟叶的等级是制作高品质条丝烟的基础原料,等级不同,制作出来的成品优劣差别很大。
撕烟叶
把整张烟叶撕成小片(俗称“皮子”),去掉骨子(烟的叶脉)。
打烟叶
由工艺水平高的师傅操作,把撕好的“皮子”铺放在烟坪上,让阳光暴晒并不断用脚翻动。待所有的皮子都晒得酥脆了,打业师傅便从外到里、一环一环地,双手各执一木棍,扭着腰身,象跳
秧歌舞一样,一边用脚翻动“皮子”,一边双手举棍挥打,直至把“皮子”打成碎屑,再用不同规格的
网筛把细小的骨子和残留的灰尘筛去。
制烟板
把打好了的烟叶碎屑收放在室内干净处让它回润。接着便按比例喷洒
花生油(一般6斤烟配一斤油)并撒上
姜黄粉(每百斤烟配8两姜黄粉),加适量温水,拌匀,至紧握能成团,抛起即散开为度。之后
把烟屑装进特制的木筐架(俗称“烟斗”)压实成“烟砖”,把“烟砖”安放在绞烟
马凳,上加
压板,压板上压以大小“龙骨”,扣上
苎麻绳索,转动绞轮,用力挤压“烟砖”,压结实后取出切成
长宽适度的“
烟板”,再把“烟板”
叠放整齐(一次以7—8块为宜),用绳索捆紧,竖放在烟马凳中间,用长木凳夹起,夹板内“烟板”上压以扁形“龙骨”,缠上苎麻绳索,再转动绞轮,挤掉
烟油,压得结结实实的。停留一段时间,将“烟板”卸下,这道工序即告完成。
刨烟丝
刨烟丝,也是一项技艺要求很高的活儿。一般年轻小伙需学徒三年,才能成师。首先,把“烟板”放在特制的刨烟架上夹紧,由刨烟师傅用铁制
刨刀,由上而下均匀着力地
刨削,刨成了细如毛发的烟丝,同时要求不断丝。刨好的烟丝分列两行,整齐
地排在长方形的
木盘内,每到一包的数量,即套取在预先铺好在烟桌上的包
烟纸中,进行包装。
包烟
每包烟包有两重纸,才能包得方方正正。烟包长方形,包好后盖上牌号印记,稍为凉晒后便可装笼待运,进行销售。
专用工具
北方人称水烟工具为
水烟袋。重庆人称“水烟杆”。也有重庆人因为吃水烟会发出咕咕响声,十分好听,便取名为“
响水烟杆”。是丝烟的
专用工具,使用、制作都比较讲究。水烟杆首先进入重庆
上层社会及有钱人家,为有身份的达官贵人及名媛淑女钟爱。民国时逐入百姓家。五十年代后期开始逐渐消失。
最初水烟杆用锡做成,因温度较高夏天嫌烫手而改用铜(
白铜、
黄铜)、钴、竹做成。农村人以竹为主。城市中上等人家也有用白银做水烟杆的。各种材质作的杆皆大同小异,式样与清陆耀《烟谱》中记载的水烟袋一样:“水烟管以锡于
盛水,另为管插盂中,旁出一管如鹤头,使烟气从水中过,犹闽人先含凉水意”。吸烟人都认为烟气从水中经过,过滤了尘埃、细菌、毒气,很卫生。有钱人家在水中加甘草、
薄荷,有点甜味,又
清热解毒,增加了口感。水声咕咕响,又增添了情趣。
清末民初,重庆各地商铺中,尤其是
绸布店,药店都备有水烟杆,让
进店的顾客免费品尝,招徕生意。
水烟杆由
水壶、
烟丝筒、
烟管、烟锅、烟夹与毛刷、纸媒子组成,用精致的
铜链连接。吸时先在烟锅中装上丝烟,
口吹纸媒头点燃它,然后吸一口气,壶中水发出咕咕响声,完毕吹去烟灰。多次使用后用毛刷清洗干净以备使用。
清道光年间
重庆垫江人吃水烟最盛行,有男女老少都吃水烟一说。垫江苏竹水烟杆做工精细,上面常刻有花纹。1949年以前,苏竹烟杆1至2个
银元便可以买一杆,城市稍贵一些。
1921至1931年是水烟杆制作的鼎盛时期。这时期,除了用白铜精制水烟杆外,还在
外包装上注重美化。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需要,防寒:用绒线、绸缎织成冬用套子;防汗:用细
竹编成夏用套子。套子上面用色线绣织出“长命富贵”、“福禄寿喜”的字样和图案。有的还刻上龙凤等吉祥物以示喜庆。重庆
涪陵、
万州、黔江地区农村的水烟杆上,有的还系上丝带、绒带、
蝴蝶结,串上玉坠等
手工艺品作装饰。
水烟杆在1958年后就少见了,农村七十年代后也少见有人使用。
永定条丝烟
永定县种植烟草,源远流长,久负盛名,是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烟区之一和著名的优质烟叶产区。然而,鲜为人知的是,
烟草业的兴盛与
客家土楼的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永定县种烟始于明代
万历年间。据旧县志记载,清代中叶,全县
晒烟年总产高达450余万公斤。清
乾隆年间,“永以膏天种烟者多,近奉文严禁,即种于旱地高原,亦损肥田十之五六”。清道光年间,“春夏烟草阡连各乡”,年
种植面积为2-2.5万亩,产烟150-180万公斤,价值400余万银元。
烟草传入
永定不久,永定的烟农很快就掌握了晒烟
种植技术和“细切如丝”的加工技术。得天独厚的自然
地理条件和先进的栽培、制作技术,使“永定晒烟独著于天下,本省各处及各省虽有晒烟,制成丝
色味皆不能及”,因而永定条丝烟素有“烟魁”之称,成为明、清两代朝廷的贡品。其销路日广,始销
福建、
广东,及至清乾隆年间,“天下皆用之矣”。清宣统三年(1910)和民国三年(1914),永定的条丝烟和晒烟叶,分别在
南洋劝业会和美国
旧金山庆祝
巴拿马运河通航
万国博览会上获优奖。
民国十五年(1926)以前,永定的条丝烟作坊遍布各乡村,“各乡工厂林立”。
长江以南各
大中城市以及
东南亚各国都有永定人开设的条丝烟庄、商行,条丝烟年出口数以万箱。
永定
烟草业的发展,带来了极为可观的
经济效益。清道光版《
永定县志》载:“国朝充后,永本地种烟愈多,制造亦精洁,盖永地山多田少,种烟之利数倍于稻,为此土产货于他省财用焉,是亦天厚其产以人也。”民国版《永定县志》又载:“
永发多种烟,制造条丝,以获厚利者尤众。”自明代中叶起,永定外出经营条丝烟致富的人渐多。从明代晚期至清末,为该县烟草业的鼎盛时期,自此长江以南几乎所有大中城市、
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都有永定人开设的烟行,大批烟商大发其财,普通烟农也有了大兴土木、建造高楼大厦的
经济基础。
永定县是举世闻名的
客家土楼之乡。众多规模庞大土楼的产生,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烟草叶的发展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数以千计见多识广的商贾富户,出于防卫、聚族而居、光宗耀祖等多方面的需要,都希望建造规模宏大而又富丽堂皇的土楼。因此,明代中叶以后,永定的土楼越建越大,越建越豪华,比如洪山乡上迳村的“大夫第”、
抚市镇坝心的“福善楼”、高陂镇上洋村的“
遗经楼”、
古竹乡大德村的“棣辉楼”。再如抚市
社前村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
府第式方楼“
永隆昌楼”,就是
上海市“永隆昌”商行从当年经营条丝烟所得40余万两银元盈利中,用18万元巨资建造的。永定现存数以万计令人惊叹的土楼,大部分就是明清时期所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