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2.0,简单点说就是以前创新1.0的升级,1.0是指工业时代的创新形态,2.0则是指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创新形态。创新2.0推动了科技创新主体由”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再向”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转变。专业点说即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它的应用可以让人了解由于信息通讯技术(ICT)发展给社会带来深刻变革而引发的科技创新模式的改变——从专业科技人员实验室研发出科技创新成果后用户被动使用到技术创新成果的最终用户直接或通过共同创新平台参与技术创新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全过程。面向知识社会的科学2.0、技术2.0和管理2.0三者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引擎。创新2.0是知识社会条件下以人为本的典型创新模式,其例子包括Web 2.0,开放源代码、自由软件以及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微观装配实验室等。
技术介绍
创新2.0即Innovation 2.0,是面向知识社会的
下一代创新。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传统的以
技术发展为导向、
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正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创新2.0并非是从
WEB2.0引申而来的,而是知识社会环境下全球对
Living Lab、Fab Lab、
AIP等创新模式探索的结果。WEB2.0则是创新2.0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体现,是要让所有的人都来参加,全民织网,使用软件、机器的力量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WEB2.0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互联网。创新2.0也是让所有人都参加创新,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让知识和创新共享和扩散。如果说创新 1.0是以技术为出发点,创新2.0就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本的创新,以应用为本的创新,可以参照《
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的论述来理解创新2.0的定义,创新2.0也就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
信息
通讯技术的融合和发展催生了
信息社会、知识
社会形态,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创新2.0正逐步浮出水面引起科学界和社会的关注。普通公众不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被动接收,而可以在知识社会条件下扮演创新主角,直接参与创新进程。国内外关于创新2.0的关注和研究正在逐渐兴起,随着对面向未来的、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研究的深入也将给我们科技创新模式的发展带来新的视野和动力,同时也推动了
体验经济、
知识经济的发展。
如果说创新 1.0是以技术为出发点,创新2.0就是以人为出发点,特别关注
用户创新,是以人为本的创新,以应用为本的创新,《
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一文认为创新2.0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 正如《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一文在对知识社会环境下Living Lab、Fab Lab、AIP三种创新2.0模式对比分析基础上所指出的,创新2.0不仅是以复杂性科学视角对ICT融合背景下科技创新的重新审视,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的,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
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形态;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待,它更是知识社会条件下的创新民主化展现。
概念演变
创新理论
创新的
英文单词为Innovation,起源于
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创造新东西的一种手段。
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可追溯到1912美国
哈佛大学教授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
生产要素和
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20世纪60年代,
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
阶段理论,对“创新”的
概念发展为“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
主导地位。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并组织对技术的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迈尔斯(S.myers)和马奎斯(D.G.Marquis)作为主要的倡议者和参与者。在其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
技术变革的集合。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
经济价值和
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到70年代下半期,他们对技术创新的界定大大扩宽了,在NSF报告《1976年:科学指示器》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而明确地将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知识的改进作为最终层次上的两类创新而划入技术创新定义范围中。《
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在对科技
创新复杂性分析基础上,指出技术创新是各创新主体、
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
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催生了知识社会,使得传统实验室边界逐步“融化”,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急需构建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以社会实践为舞台的共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应用创新平台,实现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并驾齐驱,通过
创新双螺旋结构的呼应与良性互动形成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创新生态,打造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进一步对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即创新2.0模式进行了分析,将创新2.0总结为以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共同创新为特点的,强化用户参与、以人为本的创新民主化。
创新需求
创新之所以能突破扩散理论,进入创新2.0时代,首先取决于知识社会下形成的新环境。首先,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
知识网络的形成突破了
知识传播传统上的物理瓶颈,人类可以利用知识网络更快捷和方便的共享和传播知识和信息;其次,知识网络的环境最大限度的消除了
信息不对称性,使人为构建的知识壁垒和
信息壁垒在如今的知识网络下越来越难以为继;而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开始关注知识社会的
信息爆炸问题,信息可以传播不等于信息有效传播,利于知识被快速检索、理解和运用的众多知识封装技术使得知识也得以构件化和模块化,从而便于更多人利用。上述知识社会的外部环境有助于更广泛的创新群体在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上从事科技创新活动。
同时,知识社会也迸发了更广泛的创新需求。外部环境造就了创新主体实施创新活动的可能,也造就了更多知识与应用场合需求碰撞的机会。这样的碰撞就是创新活动最大的
源动力,同时也印证了熊彼特创新来源于
生产活动的基本观点。因此,知识社会环境和需求两方面的因素催生了创新2.0实践活动的蓬勃发展。
创新生态
在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的过程中,作为
推动力的技术进步与作为
拉动力的应用创新之间的互动推动了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两个方向可以被看作既分立又统一、共同演进的一对
双螺旋结构,或者说是并行齐驱的双轮——技术进步为应用创新创造了新的技术,而应用创新往往很快就会触到技术的极限,进而鞭策技术的进一步演进。只有当技术和应用的激烈碰撞达到一定的融合程度时,才会诞生出引人入胜的模式创新和行业发展的新热点[2]。正是这
创新双螺旋的互补与互动,带动创新多主体、多要素
交互作用,形成了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创新生态。
在科技创新体系还更多的注重技术进步,对面向用户的应用创新较少给予关注。
科技成果的
转化率低、实用性和推广性差等很多科技
管理体系的弊病都与此相关,技术发展与
用户需求对接出现了问题,造成技术进步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制度设计对于技术发展、产品转化十分重要。当我们通过
高新技术园区这类制度设计实现了产业的集聚、技术的集聚、人才的集聚的时候,我们却没有很好的在制度层面上解决技术的应用、转化以及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应用创新的机制,没能形成创新双螺旋
动态作用下的创新生态。
在知识社会的条件下,随着草根创新、创新民主化逐步成为常态,如何通过创新2.0模式的探索,通过应用创新方面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开放创新、共同创新平台搭建,以技术进步与应用
创新制度设计的高度互补与互动,形成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创新生态,对于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科技政策科学
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创新2.0研究的出发点并不是纯粹的概念创新和理论探讨,而是从产生之初就与实际应用和
实践价值紧密结合的。创新2.0概念的实践价值即能将国内外诸多崭新的科技创新体系规划、平台建设以及
制度完善方面的尝试纳入到一套科学体系下进行探讨,把握相关实践思路的共性优势和思想火花,有助于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下实践民主化的科技创新,应属于科技
政策科学的研究范畴。
科技政策科学(Science of Science Policy, SoSP)源自美国
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10],是近一两年兴起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作为一个
交叉学科,
相关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决策者和研究者制定科学严谨的科技政策体系,理解其
运行机制,并应用推动其创新成果。进行SoSP研究的基础是正确的理解科技创新,涉及的
科学问题包括:何创新的行为基础?如何理解技术研发、采纳与扩散?科技创新群体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
创新2.0的相关研究和探讨的恰恰是围绕上述科学问题展开的。后文分析和讨论的多种创新2.0模式是从不同角度对
创新环境构建和机制革新的探索和尝试。
欧美创新
麻省
理工大学埃里克冯希普尔教授在他的《创新民主化》中,探讨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系统,解释了用户为什么需要为自己
开发产品和服务,什么时候是有利可图的,以及为什么值得无偿公开并供所有人使用。冯希普尔认为制造商需要重新设计自己的创新流程,他们需要系统地搜索用户开发的创新。用户创新对
社会福利具有积极的推动效应,并提议政府的相关政策——包括研发的财政补助、赋税优惠等方面应该作出调整,以消除用户创新的障碍。
欧盟
里斯本战略在全欧洲范围内采取了具体和明确的措施,以支持欧盟提升竞争力和创新的政策。欧盟于2006年11月20日发起了Living Labs网络,它是通往欧盟创新系统关键一步。其一个
核心价值是改善和增加研发转移的洞察力和新的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世界的应用和解决方案的动力。它也将采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先进的
信息和通讯技术等手段来调动方方面面的“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为解决
社会问题提供机会。
Living Lab是欧盟“知识经济”中最具激发性的模式之一,它强调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和共同创新。Living Lab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模式和创新体制的全新研究
开发环境。Living Lab立足于本地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科研机构为纽带,建立以政府、广泛的
企业网络以及各种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开放创新社会(Open Innovation Community)。
Fab Lab即
微观装配实验室(Fabrication Laboratory),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e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Center for Bits and Atoms,CBA)发起的一项新颖的实验——一个拥有几乎可以制造任何产品和工具的小型的工厂,它提供
硬件设施以及材料、
开放源代码软件和由MIT的研究人员开发的程序,这个小型工厂即是用户可以快速建立原型的平台,利用工程的设置、材料及电子工具来实现他们想象中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组建一个Fab Lab大约需要 2.5 ~ 5 万美元的硬件设施和 0.5 ~ 1 万美元的维护/材料
支出费用。而每个Fab Lab的开发过程、创新成果也并非是独立的,而是在整个Fab Lab网络中通过各种手段(如视频会议)进行共享。Fab Lab正是基于对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应用的融合从设计、制造,到调试、分析及
文档管理各个环节的用户创新制造环境。
Living Lab和FAB LAB为代表的创新2.0模式,通过搭建共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应用创新平台,以用户为中心推动各创新要素的整合与协同,有利于涌现和推动创新进程,对我国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国内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可持续
发展能力的核心因素,我国政府正致力于通过用户共同创新、开放创新平台的构建,推动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的应用创新,并通过应用创新平台和技术进步平台的对接推动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并驾齐驱,全面推动科技创新。
北京市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启动了城市管理“
三验”
应用创新园区(Application Innovation Park,
AIP)的探索。《
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复杂性、技术创新
双螺旋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AIP以人为本、需求驱动、用户参与的以社会实践为舞台、开放创新、共同创新为特点的应用创新模式,称之为创新2.0模式。
“三验”应用创新园区,即城市管理应用创新园区,是由
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发起并领导,北京市相关政府机构支持,各区县市政管委等机构参与;
北京城市管理科技协会承办,相关企业、
科研机构、
行业协会等协办的开放式、公益性、
非盈利机构。园区的核心理念即构建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引导、以技术为推动,需求与技术充分互动的应用创新平台,贯彻“
最终用户参与产品、技术研发、设计过程”的应用
创新理念,推动以“三验”(即“体验、试验、检验”,而其中“用户体验”是核心)为机制的技术应用创新与试点示范活动。
城市管理应用创新园区经多年筹划,于2008年5月进行了
揭牌仪式,“三验”项目也在园区进行了的尝试性的运行,已有一批创新技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完善和推广。经过对体验、试验、检验“三验”机制的不断摸索,应用创新园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并正在通过“三验”应用创新园区的建设不断完善“三验”应用创新模式。
应用创新园区在建设及模式探讨过程中注重与国际的交流并对合作方式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2007年11月召开的Living Labs中芬
学术研讨会上就欧盟正在推广的Living Lab模式及AIP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寻求切实的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共同推进应用创新模式在全球的发展。2008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迈向创新2.0的应用创新园区与Fab Lab”城市管理应用创新园区 - 麻省理工学院Fab Lab 交流会。会议就城市管理应用创新园区(AIP)和
微观装配实验室(Fab Lab)在应用创新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交流,并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需求的应用创新以及发动全
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科技创新进行了讨论。
科学视野
随着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越来越成为主流话语并正逐步改变了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式,技术创新的方式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随着时间跨入二十一世纪,如何应对知识社会新形式、新条件下的作为复杂涌现的科技创新,就成了先知先觉的科学界关注、研究和探索的前沿领域。《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首次发表于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年第2期,而后被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科技管理》2008年第9期作为首篇文章全文转载,在科技界引起强烈反响。该文献以复杂性科学的视角对信息技术发展与融合背景下的
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重新审视,分析了世界上对面向未来的创新模式的探索,进而总结了知识社会条件下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的典型特征。
《
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在对科技创新复杂性分析基础上,指出科技创新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技术创新
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并剖析了AIP需求引导、用户参与的应用创新模式,称之为创新2.0——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催生了知识社会,使得传统的实验室边界逐步“融化”,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中国AIP和欧盟LivingLabs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通过共同创新、开放创新平台的建设,构建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的创新服务总线以及新型的创新
价值链合作伙伴关系。“传统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正面临挑战,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正在逐步显现。”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需要构建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以社会实践为舞台的共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应用创新平台,实现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并驾齐驱,通过“创新双螺旋”结构的呼应与良性互动形成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创新生态,打造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
科技创新
开放的
复杂巨系统理论强调知识、技术和信息化的作用,强调人的作用,特别强调知识集成、
知识管理的作用,也将对知识
社会环境下
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重要指导。知识社会环境下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以钱学森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为指导,从
科学研究、
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协同互动入手,进一步分析充分考虑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
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科技创新体系由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
知识创新、以标准化为轴心的技术创新和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三大体系构成,知识社会新环境下三个体系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
技术研发、管理与制度创新的新形态,即面向知识社会的科学2.0、技术2.0和
管理2.0,三者的
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形态。
知识社会环境下的科学2.0、技术2.0、管理2.0共同塑造了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重新定义了创新中用户的角色、应用的价值、协同的内涵和大众的力量。
用户体验,因为融合了人文和技术的基因,承载了由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而成为创新2.0的灵魂。创新2.0强调公众的参与,倡导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让知识和创新共享和扩散。如果说创新 1.0是以生产为导向、以技术为出发点,创新2.0则是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导向、以应用和价值实现为核心的创新。在这种视角下,
Web 2.0实际是创新2.0模式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案例。创新2.0的典型案例还包括
开放源代码、
自由软件以及
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
微观装配实验室(Fab Lab)等。开放、参与、协作特征的
政府2.0模式,也正是创新2.0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创新实践。
首次研讨
中国移动政务研讨会在
北京大学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是在首届中国
移动政务研讨会对移动技术对公共管理、社会发展影响的基础上,以信息通讯技术发展及知识社会条件下的下一代科技创新模式为主题,围绕Web2.0、开源软件、微观装配等创新2.0的典型案例以及AIP、LivingLab、FabLab等创新2.0模式的探索及实践进行了深度探讨。会议由移动政务实验室主办,北京大学电子公务研究中心、
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城市管理科技协会协办。
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邬伦教授、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孟庆国教授共同主持研讨,来自政府、学术界、产业界的近50人参加了会议。这也是国内围绕创新2.0的首次研讨。
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邬伦教授主持了“创新2.0模式探索”部分的主题发言。
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宋刚博士发表了ICT融合与发展视野下的知识社会与创新2.0的主题演讲,从信息技术的社会发展脉络阐释了
信息技术革命对
组织变革、社会变革、知识社会以及科技创新模式的影响,并探讨了面向未来的创新2.0的内涵及模式。
挪威Agder大学Bernt Olaf Krohn Solvang教授以
南非的经验介绍了Fab Lab的创新理念。
中国邮电大学纪阳教授介绍了欧盟对创新2.0模式的探索——Living Lab创新模式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姚永玲教授就AIP城市管理应用创新园区的建设,介绍了基于“三验”机制的应用创新模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信息中心主任、
教授级高工葛霆与大家分享国际
创新理论的转变以及创新的价值所在。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锐研究员则从可持续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角度,阐释了创新2.0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孟庆国教授主持了“创新2.0案例与实践”部分的主题发言。Intel公司中国linux和开源战略项目经理陈绪博士、
北京移动数据业务中心经理张平宗博士、
北京时代凌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孝斌博士、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培训中心李杉副主任分别分享了开源创新、用户体验创新以及
智能城市应用创新中心、城市管理应用创新
实验室建设等创新2.0案例及实践。
主题发言后,
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宋刚博士与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锐研究员共同主持了创新2.0模式的交流研讨。与会嘉宾围绕打造全社会参与的应用创新模式,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专家在研讨中认为,在知识社会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创新2.0模式的探索,通过应用创新方面的开放创新、共同创新平台搭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十分必要。北京通过
应用创新园区的制度设计探索来实现用户、需求的集聚,实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各类创新主体的互动是国内在创新2.0模式探索上的有宜尝试。以
高新技术园区和
应用创新园区两种制度设计的高度互补与互动,形成
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的
两轮驱动、并驾齐驱,通过“
双螺旋结构”的互动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将是探索健全和完善
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探索。
创新机制
互联网+开启
信息经济(含
互联网经济)
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互联网+创新(首选创新2.0模式)+传统行业重构新业态。在这个定式中,由欧盟首创的、基于知识社会的创新2.0是
工业社会创新1.0跨时代的升级版,它期望以“信息时代/
知识社会”为背景,在当今全球处于工业社会的这个绝对真实的世界中,这样的背景是不存在、也找不到的,但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在现实世界物理空间之外营造一个影射“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虚拟现实的“场景”,即构建以互联网为载体、储存新一代
知识资源、汇集深度信息技术,集其
大成于一身的虚拟化网络空间,可作为创新2.0的背景;虚拟网络空间将以其
无限时空、
无限资源、划时代颠覆性超前技术的特性,突破现实物理空间的有限时空、
有限资源、
工业技术、传统业态的束缚,催生工业管理改革和呼唤创新2.0机制出台,即借助虚空(Cyber)之力重构或创新实空(Physical)中的业态;并利用虚拟现实影射技术,真正将人领进现实的
工业系统之中,在改造
管理流程和创新业态时体现以人为本、体验为先的理念,创新2.0还将秉持自由、开放、共享、协同、连接的理念。建立在虚拟网络空间之上的创新2.0是先进、强大、易用的创新引擎。
中国互联网的筹建者
陆首群教授认为,创新2.0的操作步骤为:
1.虚空与实空对接,将虚空中新一代创新基因注入实空,促其中传统业态嬗变重构;
2.以虚空中的数据、知识或信息资源取代实空中的人力、
自然资源,使业态赖以生存、运作的资源由原来的私有
排他性、日常损耗性、运作低效性和使用有限性变成开放
共享性、永续
可用性、运作高效性、使用无限性,为重构新业态创造条件;
3.选择虚空中云(
云计算)、物(
物联网)、社(社交平台)、移(
移动互联)、大(大数据)、智(人工智能)等深度网信技术(作为工具或手段)作用于实空中的传统业态,在经历碰撞(有时是激烈碰撞)、交互、融合(有时融合并不平和)过程后,促使该业态升级换代;
4.创新2.0是科学、技术和管理/体制的
综合创新模式,以虚空中超前的
创新思维(包括
互联网思维)指导、催生实空中新业态的管理创新,以期保障
科技创新成果。
创客(Maker)是致力于把各种创意变为现实的人,是时下在双创(创新创业)活动中最具创造力的草根群体,在中国正在掀起一场
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波澜壮阔的创客潮。所以强大的创新引擎是基于网络空间的创新2.0(即基于知识社会的创新2.0)而非互联网;而且只有创新引擎(创新2.0)才是助互联网+重构新业态的核心。
发展阶段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
吴甘沙认为,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在探索创新2.0的道路,对创新2.0的探索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
开放式创新。它的标志之一就是,从
自由软件运动向
开源软件运动的发展,将
创新主体由一小部分的
创客转变为包括商业公司在内的、很多人都为之贡献的社区。创新过程从封闭变成开放,一方面它能够更有效地整合外部的思想;另一方面,它将自己的技术也回馈到社区,形成积累的创新。
第二个阶段是协同创新。作为开放创新的一个延伸,它进一步打破了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充分激发不同主体的人才、技术、资本的创新活力,协同创新。所说的“
互联网+”其实就是协同创新的范式。
第三个阶段是大众创新。创客运动实际上就是这种创新的标志,随着
开源硬件、
3D打印等技术的普及,更多的普通人能够参与到创新的过程中来。当然,大众创新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各自独立的创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我觉得创客也是有
社会属性的。希望通过技术工具、互联网、社群,能够让不同的具有
特殊才能的人,能够跨越组织的边界,形成创新的组合。同时创建平台,让不同的创客能够分享传播他们的知识,形成智慧的“工地”。
近年来,
智能硬件的
发展速度非常快。在智能硬件领域,可以看到很多创客、创业公司的身影,他们在这些领域非常活跃,开发了很多有意思的智能硬件产品。而且,在智能硬件领域活跃着的不仅仅是创客,还有互联网领域的一些
领跑者,他们以非常有吸引力的开发条件,开发智能硬件的云端
智能服务,来服务创客和创业公司,让他们更好地开发硬件并连接到云端。
互联网
“互联网+”是创新2.0
时代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
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对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与共同演化的高度概括。简言之,“互联网+” = 新一代ICT+创新2.0。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社会的形成及创新的民主化进程,催生了创新2.0。而知识社会的创新2.0又反过来重塑
移动技术、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社会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
移动互联网是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继承了移动通信随时、随地、随身与
网络连接的特性,也继承了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移动互联网是自适应的、个性化的、能够感知
周围环境的服务。Web2.0、SoLoMo等正是互联网的延伸和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创新2.0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体现。
物联网是智能感知、
识别技术与
普适计算、
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
信息产业发展的第
三次浪潮。
邬贺铨院士曾指出,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业界也日益形成一种共识: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云计算是创新2.0时代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的计算模式,其
计算资源——无论是
计算能力,还是存储能力,都是动态的、可收缩的、虚拟化的,尤其重要的是以
服务方式提供,可以方便实现分享和交互,并形成
群体智能。大数据是创新2.0时代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
数据收集、管理、处理和利用。用户不仅是数据的使用者,更是数据的生产者。数据围绕人的生产、生活而产生,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样本,而是广阔
社会空间的全数据。大数据也为以用户为中心、实现从封闭的实验室创新到以社会为舞台的开放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移动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社会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知识社会的创新2.0互动演进推动了“互联网+”。
伴随着
知识社会的来临,无所不在的网络与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共同驱动了无所不在的创新。“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的移动、泛在及应用于传统行业,而且推动了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领了
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互联网+”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力量。“互联网+”中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互联网+”将进一步为社会、国家治理、
产业发展、
智慧城市等领域发展带来新的理念、机遇和挑战。
研究热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了知识社会以人为本、用户参与的下一代创新(创新2.0)演进。创新2.0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创新2.0的交互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组织方式、社会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产业、政府、社会、民主治理、城市等领域的建设应该把握这种趋势,推动
企业2.0、
政府2.0、社会2.0、
合作民主、
智慧城市等新形态的演进和发展。总结创新2.0研究社群讨论,《办公自动化》杂志总结了创新2.0研究的
十大热点方向。
产品互动演进
方向一: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及其与创新2.0的互动与演进趋势。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反过来作用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创新2.0模式的发展和演变,
Living Lab(生活实验室、体验实验区)、Fab Lab(
个人制造实验室、创客)、
AIP(“三验”应用创新园区)、Wiki(
维基模式)、Prosumer(
产消者)、Crowdsourcing(
众包)等典型创新2.0模式不断涌现。
互联网经济、
互联网思维是当前创新2.0研究与实践推进中的一个热点。其实,除了无所不在的网络,我们还看见无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四个无所不在一起推进了无所不在的创新,以及数字向智能并进一步向智慧的演进,并推动了“互联网+”的演进与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包括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以及无人机、无人车、
智能穿戴设备以及人工智能群体系统集群及延伸终端,将进一步推动人们现有生活方式、社会经济、产业模式、合作形态的颠覆性发展。《城市管理复杂性与基于大数据的应对策略研究》一文中对两者的互动演进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而“创新2.0与
智慧生态城市”
专题报道《2014DIY SMART CITY社会创新峰会共议创新2.0与智慧城市》则对世界各国创新2.0研究与前沿实践的相关进展与研讨进行了报道。创新2.0推动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
发展趋势、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下的创新2.0
模式演化趋势,及其互动机制研究值得高度关注。
开放开源
方向二:开放开源与创新2.0。@
陆首群 在创新2.0研究群里专门组织关于过开放开源与创新2.0的讨论,可参见@宋欣洲对本群讨论的综述评论《创新2.0时代的开源创新》,以及本专栏专访《陆首群:开源与创新2.0互动共融,可互相借鉴、互为典范》。以维基模式为代表的开放知识管理也在群里引起了颇具启发的讨论,可参见@宋刚-mGovLab @
董小英 等合作的《基于开放
知识管理的政务维基系统设计及应用》一文。从
开放源代码、到
开放数据、开放知识管理正成为知识社会创新2.0时代的趋势。连
电动汽车特斯拉都开源了,连政府这个最保守的组织都尝试开放数据了,连中科院也要开放科研、开放知识管理了。创新2.0时代的开放数据、开放源代码、开放知识如何发展演进并推动共享型
知识经济与
知识社会。还有@
崔之元 提到的“点
混合所有制”、“点共产主义”。
创客浪潮
方向三:“新常态”下的
创客浪潮与创新创业。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信息和知识的扩散推动了创新的民主化进程,新技术革命浪潮会同经济发展转型、
结构调整,带来了
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新格局。“新常态”强调走创新2.0时代的
群众路线和经济社会可持续、
协调发展之路,实现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创新驱动、内涵发展道路。Fab Lab及其引发的全球创客浪潮是创新2.0模式在设计制造领域的典型表现,引发了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设计、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的转变,推动了以用户为中心、面向应用的融合从创意、设计到制造的用户创新环境的构建,为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开放创新带来新机遇。创新2.0所蕴含的以人为本,注重用户创新、用户体验正越发凸显其价值。这方面可参见@
清华美院_
付志勇《面向智慧城市的协同设计创新实践》一文中对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创客运动及用户体验的解读。
发展趋势
方向四:下一代创新推动下的
新工业革命发展与趋势。正如@陆首群 在讨论中提到的,
第三次工业革命、
工业4.0都是创新2.0形态下的工业新形态、新趋势,我们如何应对其机遇与挑战?在工业发展领域,英美提出第三次
工业革命,德国提出工业4.0。德国期望在实施工业4.0时按创新2.0的模式实行颠覆性创新(
工业1.0-3.0是工业社会创新1.0模式,工业4.0是知识社会创新2.0模式),通过构建“虚拟-
物理系统CPS”以建设全球一流制造强国。我国十八大后推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发展战略,如@朱慧 在创新2.0研究社群讨论综述评论《工业4.0:应对创新2.0时代的工业创新》中指出,需在创新2.0指导下实行颠覆性创新,变“全球制造大国”为“全球智造强国”。新工业革命汇同生态革命、创客浪潮,进一步推动了新能源、
绿色生态、
智能制造、开源创造等趋势。
智慧城市研究
方向五:创新形态演变下的
智慧城市研究。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
城市形态。智慧城市不仅仅应注重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等智能基础设施的构建,还应借助创新2.0理念,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
制度环境与生态,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塑造城市
公共价值并为生活其间的每一位市民创造独特价值,实现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钱学森先生的大成智慧理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日益被智慧城市的研究领域所关注,如何推进大成智慧理论在智慧城市中的指导和应用也将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管理服务创新
方向六:创新2.0视野下的
企业2.0、
政府2.0。创新1.0 是以企 业、政府为核心为用户生产市场产品以及
公共产品,创新2.0 视野下的企业2.0、政府2.0则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参与共同创造独特价值、塑造公共价值,强调开放创新。2014年@
孟庆国-清华公管 @张楠-清华公管等老师在
清华大学在组织了国内首次政府2.0研讨会。在
政府治理领域,创新2.0重新定义了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政府应服务而非掌舵更非划桨,应把握这种政府
服务模式及形态演化的趋势,同时注重政府在
创新生态系统中的
使能者的角色,通过政府数据开放、维基、
微信、
微博等
web2.0的应用以及开放数据、云端应用推动开放创新、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可参见@宋刚-mGovLab @孟庆国-清华公管的《政府2.0:创新2.0视野下的政府创新》一文。以及《办公自动化杂志》创新2.0专栏关于清华大学“政府2.0:创新2.0视野下的政府治理”研讨会的综述《电子政务学术共同体清华大学共议创新2.0视野下的政府治理》。
民主机遇发展
方向七:创新2.0时代的合作民主机遇与发展。创新2.0是科学2.0、技术2.0、管理与制度2.0共同塑造的。在推进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重申依法治国、重提群众路线。如何走好创新2.0时代的群众路线、构建创新2.0时代的制度环境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宋刚-mGovLab @万鹏飞等在《从政务维基到
维基政府:创新2.0视野下的合作民主》一文中提出,在民主治理领域,应把握创新2.0时代合作民主的新机遇,超越“
直接民主的失败、
协商民主的无力”,推进具有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通过云计算、
维基、
社交网络等技术和社会工具的应用,基于创新2.0让公众更自由和主动地进行交流和互动,更加深度地参与政府和社会的合作协同,实现基于新技术的协作共治、
群体智慧和
公共价值塑造。
生态建构
方向八: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的“
政用产学研”协同
创新生态建构。知识社会的创新民主化进程推动了创新形态的转变,也重新定义了用户的价值和开放的意义,推动了对创新生态模式的认识。关于创新生态,可参见@
张爱平/浦东经信委 @
孔华威的《创新生态》一书。作为创新生态的创新2.0,专题报道《2014DIY SMART CITY
社会创新峰会共议创新2.0与智慧城市》中也进行了探讨。如何实现政府2.0转型,如何适应这种创新民主化趋势将“用户”更深入的纳入协同
创新体系,发挥用户的作用、特别是
领先用户的作用,推动政、用、产、学、研合作,从过去的企业垂直组织间的合作演变成创新生态模式,从“
产学研”、“政产学研用”迈向面向知识社会的“
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
数据开发
方向九:开放数据与大数据。创新2.0时代、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大数据不仅为政府把握经济社会整体运行、实现对
城市系统的综合管理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重视公众的参与,发挥每个个体的作用,实现知识的汇聚,形成的
智力资源和知识
服务能力,支撑决策、管理与服务。开放数据是大数据的基础,政府开放数据对于推动开放创新、激发市场与社会活力至关重要。可参见《中西开放创新对话,在线的创新对话》、《“开放数据助力经济发展与社会创新”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的专题报道。
众筹等创新
方向十:
众包、众筹、
威客与创新2.0。
众包模式是创新2.0典型模式。创新2.0研究群中@王强
厦门 通过众包众筹协同的《威客与众包》一书即将出版,而@张军宏 则通过与@刘峰互联网进化论 讨论,正倡议发起众包写作《硅基文明的诞生与进化》。互联网时代,
创新资源的流动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开放式的创新2.0由过去的外包演变为产业伙伴合作,并进一步变为“政用产学研”各方具备
创新能力的组织或个体。创新2.0时代为资金、生产、市场、合作等方式提供了新的机遇,个人的创新不再停留在创意阶段,进一步推动了
万众创新和
大众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