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一样,众说纷纭。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有几种。
版本之一
潘安
人们常用“貌比潘安”来夸赞一个男人的美貌,潘安俨然成了千古美男的“代言人”,那么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又美到什么程度呢?
潘安(247年―300年),即
潘岳,字
安仁,
西晋著名文学家,河南
巩义(今河南
郑州巩义市)人,籍贯河南
中牟(今河南郑州
中牟县大潘庄),有“河阳一县花”之称。
史书上直接说潘安长得漂亮的就三个字———“美、姿、仪”。他自然是外貌又好,气质又好。虽说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潘安到底五官如何、身高几尺,他的美貌却是件毋庸置疑的事情。潘安在当时已经拥有一大批死忠的“
粉丝”了。《
世说新语》中记载,潘安每次出去游玩,都会有大批少女追着他。追着潘安的一批批少女又是给他献花,又是给他献果。潘安每次回家,都能够满载而归,这就是“掷果盈车”这个典故的由来。
虽说有那么多美女成天追着他,潘安却一点都不为所动。在对待妻子这一点上,潘安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好丈夫。潘安的妻子出身名门望族,比潘安家的门第要高,两人算不上门当户对。潘安对妻子是痴情得很,非但妻子在世的时候绝不出去拈花惹草,妻子去世后,他还念念不忘。在妻子过世了一年之后,他写了三首《悼亡诗》。在
中国文学史上,这三首《悼亡诗》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因为当时妇女的地位很低,在潘安的《悼亡诗》之前,几乎没有出现过男子怀念妻子的作品,潘安的文章也写得很好,喜欢写哀诔之文,可以说是个忧郁的
美男作家。
潘安的长相是没得说,也算得上是个感情专一的好丈夫,但他的人生道路却并不像他的外貌一样令人欣羡,反而带有些悲剧色彩。他的政治道路还很坎坷,早年不被重用,后期投靠了贾南风和她的侄子
贾谧为首的贾氏集团。那个时候正是贾氏集团呼风唤雨的时候。贾南风想废掉太子,潘安不幸被搅入了这场阴谋之中。一次太子喝醉了酒,潘安就被安排写了一篇祭神的文章,并让太子抄写。太子早已醉得神志不清,依葫芦画瓢地写了一通。潘安拿到太子写的文章以后,再勾勒几笔,把它变成了一篇谋逆的文章,导致太子被废,太子的生母被处死。虽不是策划者,但潘安在这起阴谋中显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这次奸计得逞,潘安终也不得善果。
八王之乱后,
赵王司马伦夺权成功,他立刻抓了潘安,并判了他一个
灭三族。
纵观潘安这一生,他集才情、美貌、专情和政治上的罪恶于一身, 是个复杂矛盾的
生命个体。如若后人只记得他的美貌,那无疑是把他简单化了。在灿若星辰的芸芸美男当中,潘安能够在千百年岁月的洗礼之后,仍然作为一个
美男子的符号被现代人所熟知,他英俊的外表和横溢的才华都是其流芳百世的原因。美男想不做
昙花,内外兼修才是硬道理。
王勃的《
滕王阁序》中有“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自古潘安与
陆机齐名。潘安诗歌名列
钟嵘《
诗品》上品,另外
唐太宗亲自为《
晋书》
陆机传作序,则证明了
陆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今存的作品《
寡妇赋》、《袁永逝文》、《悼亡诗》等名篇都以善叙哀情著称,而潘安在西晋时期将赋这一文体发扬光大,其中他的《
西征赋》、《
闲居赋》、《
籍田赋》、《
沧海赋》、《
秋兴赋》、《
芙蓉赋》、《
射雉赋》等都是名垂千古的不朽之作。
兰陵王
兰陵王高长恭(541年―573年),原名
高孝瓘,又名
高肃,字长恭,渤海
蓨县(今河北
景县)人,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
高澄第四子。南北朝时期
北齐宗室、将领,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北齐的兰陵王也是给后世留下无限遐想的美男之一。他有着成为传奇所需要的一切
必要条件,比如神秘的出身,比如骁勇善战,比如他那充满血腥和杀戮的家族,又比如盛年时的含冤而死。而这传奇中最绚烂的一笔,无疑是他那摄人心魄的美貌。
关于
兰陵王,有一个十分著名的传说——他相貌过于柔美,不足以威摄敌人,因此每每戴面具上战场。
邙山之战,
北周攻击洛阳一带地区,围城却没有攻下。
段韶、
斛律光与
高长恭奉命前往救援。
段韶利用谋略打败
北周军队,
高长恭带了500名骑兵冲进
北周的军队,到达被围的
金墉(现今河南
洛阳东北故城)城下,因为
高长恭戴着面具,城中的人不确定其是敌军还是我军,
高长恭摘下面具,露出一张美貌绝伦的脸,军心振奋,于是大捷。
但究其真实历史,并未有
兰陵王因面貌过美而带面具的记载。《
北齐书》等史书记载:“
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
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明确记载他戴的是头盔不是面具。史书中的
东魏北齐西魏都有“
铁面”装备的军人出现,也就是头盔和铁护面一体的,必须摘下头盔才能露出脸的
重骑兵防护装备,并非后世所流传的面具。尽管如此,
兰陵王的美貌却是不容置疑、超凡脱俗的。《
北齐书》、《
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
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美类妇人”。
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的长子文襄帝
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
北齐书》中记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记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
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
广宁王孝珩,
兰陵王长恭不得
母氏姓,
陈氏生安德王延宗,
燕氏生渔阳王绍信。”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兰陵王半生戎马,战功赫赫。可这给他带来荣耀的同时,也带来了厄运,因太过完美。
邙山大捷后,后主
高纬问他:“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高纬猜忌拥有兵权的
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开始有所忌讳。
兰陵王察觉皇上对他的敌意,便开始收受他人贿赂希望以此保全性命(爱财的人不爱权),后又听从别人建议称病对朝政退避三舍。可就是如此小心谨慎,
兰陵王依然没有躲过被赐死的命运。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
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
高肃,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
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
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
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
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
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
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死前烧掉所有债券。
宋玉
宋玉(约公元前322年-约公元前298年),又名子渊,相传他是
屈原的学生,汉族,出生于战国时期的
宋国都城(今河南
商丘),为
宋国公子,因父子矛盾而出走
楚国。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生于屈原之后,为屈原之后学。曾事
楚顷襄王。好辞赋,为
屈原之后
辞赋家,后世常将两人合称为“
屈宋”,与
唐勒、
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
九辨》、《
风赋》、《
高唐赋》、《
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
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
古代的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当中,往往以美如
宋玉、貌若潘安来形容男子的俊美。
宋玉不但漂亮,而且才华卓越,让许多女性心驰神往。
宋玉貌美之说流传千古,但他到底怎么个美法却已是千古之谜,因为他连一张画像都没有留下。但我们可以从《
登徒子好色赋》的记载中,意会一下
宋玉是何等的美貌。
根据《
登徒子好色赋》的记载,登徒子跟楚王汇报说
宋玉是个美男子,他能说会道,但是生性好色,所以千万不要让
宋玉跑到后宫。听了这话,
宋玉自要反击。他跑去跟楚王说,请您来做公证人,看一看到底是我好色还是登徒子好色?
宋玉首先说,天下的美女莫过于楚国,楚国的美女又莫过于我的家乡,家乡的美女又莫过于我隔壁的一个邻居———东邻之女。我家隔壁这位美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毛像鸟的羽毛那样挺拔,肌肤像白雪,腰很细,牙很白。就是这样一个绝代佳人趴在墙上,看了我三年,我也毫不动心,我难道也算得上是好色之徒吗?相反登徒子不是个好东西。登徒子家有丑妻,他老婆一头乱发,两耳畸形,嘴唇外翻,牙齿凹凸不平,走路一瘸一瘸,再加上驼背,又满身是
疥疮。登徒子却很喜欢她,跟她一连生了五个孩子。你看只要是个女人,登徒子就会喜欢,所以他比我更好色。其实用当今的观点来评判,登徒子不弃糟糠之妻是件值得称赞的事情。但
宋玉口才非凡,被他这样一忽悠,
楚王竟然给说晕了,判定登徒子是个好色之人。这一判竟然使登徒子从此以后就背上了好色的骂名,成了后世色狼的代名词。
宋玉并非徒有其表,他同样有着卓越的文学才能,在文坛有着宗师级的地位,创造了好几个第一。他是第一个写悲秋的,也第一个写女性的。他对女性经典性的描述,对后世
曹植等人影响非常大。
宋玉《
神女赋》中的神女,体现了先秦女性美的观念,他在
汉民族集体意识中积淀为一个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原型,从
曹植一直到
曹雪芹,每当文人欲表达女性的美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回溯到这个原型。
宋玉名篇《
神女赋》和《
高唐赋》把巫山的女神(
巫山神女)的美貌描述得让后人垂涎了几千年。他留存下来的作品共16篇,其中《
九辩》确信为他所作,在
中国文学史上可以和
屈原的《
离骚》相媲美,堪称楚辞中的双璧。
关于
宋玉身世的记载并不多。只知道他出生于贫寒之家,为了谋求政治上的出路,曾经到过
楚国的京城,在楚王的身边做了文学侍从,据说也一度受到楚王的赏识。但
宋玉实际上不善为官,不合于时,最后还是离开了朝廷,重归乡野,带着满腔的遗憾走完了人生。
卫玠
卫玠(286年—312年6月20日),字叔宝,河东安邑(今山西
夏县北)人,
晋朝玄学家、官员,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其祖父
卫瓘,
晋惠帝时位至
太尉,父亲
卫恒,官至
尚书郎,著名书法家。卫玠是
魏晋之际继
何晏、
王弼之后的著名清谈名士和
玄学家,官至太子冼马。永嘉四年(310年),迁移南方。 永嘉六年(312年),
卫玠去世,时年二十七岁。
卫玠五岁时神态异于常人,他的祖父
卫瓘说
卫玠与众不同,只是自己年纪大了,看不到他长大成人的那一天。
卫玠年少时乘坐
羊车到
街市去,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玉人,人们都去观看他。
骠骑将军王济是
卫玠的舅舅,英俊豪爽有风度姿容,每次见到
卫玠,就叹息说珠玉在身旁,就觉得自己形貌丑陋。又曾对别人说,与
卫玠一同出游,就像有光亮的珠子在旁边,光彩照人。
卫玠长大后,好谈玄理。其后多病体弱,他的母亲王氏常不让他多说话。遇到有好日子,亲友有时请他说几句,没有不赞叹的,认为他说到了精微之处。琅邪人王澄有名望,很少推崇别人,每当听到
卫玠的言论,就叹息倾倒。为此当时的人说:“
卫玠谈道,王澄倾倒。”王澄与
王玄、王济都有盛名,都在
卫玠之下,世人说:“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
卫玠的岳父
乐广全国闻名,评论的人认为“岳父像冰一般清明,女婿像玉一样光润”。后来,朝廷多次征召
卫玠入朝为官,征召命令到来,
卫玠都不赴任。很久以后,担任
太傅西阁祭酒、太子冼马。
卫玠的兄长
卫璪担任散骑侍郎,在宫内侍奉
晋怀帝司马炽。
永嘉四年(310年),当时中原战乱渐起,
卫玠因天下大乱,打算搬家到南方,他母亲王氏说她不能舍下你哥哥
卫璪离开。
卫玠把道理讲得深透,为了门户大计,王氏流着泪答应了他。
卫玠临别前,对兄长
卫璪说:“恭敬父、师、君的道义,是人们所看重的。如今可以说是献身事君,哥哥自勉。”于是护送母亲搬到江夏(今湖北
武汉)居住。
卫玠的妻子乐氏很早去世,
征南将军山简见到
卫玠,很是器重钦佩他。山简说:“过去戴叔鸾嫁女,只嫁给贤人,不问地位贵贱,何况卫氏是权贵门户有名的人呢!”于是把女儿嫁给
卫玠。接着
卫玠进入
豫章(今江西
南昌)。当时大将军
王敦镇守豫章,长史
谢鲲先前就一直尊重
卫玠,相见后很高兴,交谈了一整天。
王敦对
谢鲲说:“过去王弼在朝中的谈吐像金声,此人在
江表的言论如玉振,精微言论,断绝了又续接。没想到永嘉末年,又听到正始年间的声音,
何晏如果还在,一定倾倒。”
卫玠经常认为人无完人,可以宽恕;不是故意冒犯,可以按情理处理,因而终身看不到他喜怒的容颜。
卫玠因
王敦豪爽不合群,好居人上,恐怕不是国家的忠臣,于是谋求到建邺(今江苏南京)。京师的人听说其姿容,看他的人挤成人墙。
卫玠因劳累成疾而加重病情,于永嘉六年(312年)去世,时年二十七岁,当时的人都说卫玠是被看死的。
卫玠死后葬在南昌。
卫玠死时
谢鲲哭他很悲痛,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悲伤,
谢鲲回答说栋梁断了,因而悲哀。咸和年间(326年―334年),卫玠
改葬于江宁。丞相
王导告论说:“卫洗马确实该改葬。此人是风流名士,海内仰望,可以准备薄祭,来勉励旧日好友。”后来
刘惔、
谢尚共同议论朝中人士,有人问杜乂可以和
卫玠相比吗?
谢尚说他们二人怎能相比,他们之间的差距容得下几个人。刘恢又说杜乂是貌清,
卫玠是神清。
卫玠就是这样受到有识之士的器重。当时中兴名士,只有王承和
卫玠为当时第一。
卫玠从
豫章郡到京都时,人们早已听到他的名声,出来看他的
人围得像一堵墙。
卫玠本来就有虚弱的病,身体受不了劳累,最终形成重病而死。当时的人说是看死了
卫玠。此即成语“看杀卫玠”的典故出处。唐朝仍有人感叹
卫玠之死,诗云“京城媛女无端痴,看杀玉人浑不知。”
清谈而死
卫玠避乱渡江之初,去拜见大将军
王敦。由于夜坐清谈,
王敦便邀来谢幼舆。见到谢幼舆,非常喜欢他,再也不理会卫玠,两人便一直清谈到第二天早晨,卫玠整夜也插不上嘴,其向来体质虚弱,常常被他母亲管束住,不让他多谈论;这一夜突然感到疲乏,从此病情加重,最终去世。[8]
思梦患病
卫玠幼年时,询问
尚书令乐广人为什么会做梦,
乐广说是因为心有所想。
卫玠说:“身体和精神都不曾接触过的却在梦里出现,这哪里是心有所想呢?”乐广说:“是沿袭做过的事。人们不曾梦见坐车进老鼠洞,或者捣碎姜蒜去喂铁杵,这都是因为没有这些想法,没有这些可模仿的先例。”
卫玠便思索沿袭问题,成天思索也得不出答案,最终想得生了病。
乐广听说后,特意坐车去给他分析这个问题。
卫玠的病有了起色以后,
乐广感慨他说:“这孩子心里一定不会得无法医治的病!”一代美男
英年早逝[9]
版本之二
嵇康
龙章凤姿嵇中散,孤松独立长遗叹——《
晋书》和《
世说新语》中的风流
嵇康,历史上最帅的男子。
历史上记载
嵇康的文献很多,如唐
房玄龄《
晋书·嵇康传》、
南朝宋刘义庆的《
世说新语》、
东晋葛洪《嵇中散孤馆遇神》等;后世以
嵇康风流韵致为题的作品更是不少,唐代诗人中,提到最多的当属
白居易。此外,
杜甫、
王维等人也多用
嵇康的典故;至于宋人
苏轼、
黄庭坚、
文天祥等人也都曾吟咏
嵇康义节。后世文人更是以
嵇康入文入小说,不胜枚举。在这些文章里,
嵇康以不同的姿态和立场出现,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么,在记载
嵇康事迹最权威的《
晋书》和《
世说新语》里,嵇康又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的呢?。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
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而在《世》中,
刘义庆对
嵇康外形的描述比起房文要朴实自然得多:“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
叔夜之为人也,;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止第四》)没有华丽的夸赞,而引用世人对
嵇康的评价,反而让我们对
嵇康俊秀的容貌有更多的猜测和兴趣。
“土木形骸”一词在《世》中本是用来描述
刘伶的神态:“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世说新语·容止第四》)我之前一直不理解,为何用以形容丑陋的刘伶的词,
房玄龄要用以描述
嵇康,后仔细读了《世》中山公的那几句话才发现,所谓“岩岩若孤松之独立”说的是其为人,后面那半句,显然就是一个喝醉酒的邋遢男人,没有孤绝的气质,就算容貌俊美也是一副任自然的模样。
房玄龄说他土木形骸、不自藻饰,真真贴切。“康长七尺八寸,伟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饰厉,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正尔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
世说新语·容止》引《康别传》)“康美音气,好容色。”(《文选·五君咏》引《嵇康别传》)也就是说,
嵇康身材高大(魏尺无明确换算标准,可能在
汉尺与晋尺之间,折合约为181.74m~191.1m),仪容俊美,声音悦耳,文采卓越。虽然不刻意装扮自己,却能通过超脱的气度流露出自然的美感。
《世》载:“或语
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鹤立鸡群还不够,我们不禁要问,这
嵇康仪态究竟有多风流潇洒。再看《晋书》载:“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 (《晋书·列传第十九》)。所谓“咸谓为神”大约可以看得出
嵇康的韵致。什么是神?中国古人心目中男神的
形象描写最细致的莫过于
屈原《九歌》中的东君——“羌声色兮娱人,观者儋兮忘归”(
屈原《
九歌·东君》)。神的形象
屈原已经写的差不多了,后人难出其右,故
房玄龄用“咸谓为神”四个字,把东君的样子“描”了过来;再加上《世》中对
嵇绍鹤立鸡群尤不足的描述,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那缓带宽袍下美得浑然天成的男人。
再看品性志趣。对此,
房玄龄的描述是“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晋书·列传第十九》)。
同为
竹林七贤的吝啬鬼
王戎曾说“与
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若非“恬性寡欲”、“宽简有大量”,如何能二十年不见喜愠之色。当然这里并不排除
王戎追念故友,话说得太满的嫌疑,但也足见嵇康淡定。但是,即便
嵇康寡欲,其简傲也是必提的:
锺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
嵇康,锺要于时贤俊者之士,俱往寻康。康方
大树下锻,
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
移时不交以言。锺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锺曰:“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补充说明
诸如
曹植、
沈约、邹忌、
徐公、
周瑜、
吕布、
韩子高、刘基、
滕胤、
赵云这些人历史文献资料中或有一两部提及或更多表述他们的其他才能,而非专注于夸赞其英俊的外表。而
曹植来说其才学更为人所传颂,对于其相貌历史上并未用过多笔墨评价,是说长的神清骨秀,足够俊朗。对于
沈约历史的笔墨更多的是围绕其“细腰”娓娓而谈。